导读:本文包含了微生物种群数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秸秆还田,茎基腐病,土壤微生物,发病率
微生物种群数量论文文献综述
陆宁海,杨蕊,郎剑锋,吴利民,张强[1](2019)在《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及小麦茎基腐病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及小麦茎基腐病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稀释平板计数法分析了秸秆还田和未还田小麦根际土壤中的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并系统调查了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情况。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后小麦根际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明显提高,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比未还田的严重。秸秆还田后,在返青期、拔节期、孕穗期、扬花期、成熟期5个生育期中,茎基腐病的发病率均比未还田区的发病率高,分别高出12.00%、13.00%、17.50%、17.00%和16.00%,茎基腐病的病情指数比未还田区分别高出3.38、5.28、7.37、8.25和8.13。秸秆还田后,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相比未还田土壤中的显着增加,真菌的增长幅度最大,在小麦5个生育期中分别比未还田土壤中的真菌增长591.32%、373.63%、212.62%、285.74%、373.95%。因此,秸秆还田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数量,加重了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34期)
宋文钰,吴彩兰,党富民,杨德松[2](2018)在《精异丙甲草胺对甜菜田土壤主要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不同施用量下,精异丙甲草胺对甜菜田不同土壤深度中各类主要微生物种群的变化,分析其对土壤主要微生物类群的影响作用。为精异丙甲草胺对土壤生态系统的深入研究和田间科学合理的施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固体平板计数法,研究土壤中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进行变化趋势。【结果】精异丙甲草胺对土壤中的细菌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与浓度呈正比,最大抑制率随着土壤深度而降低,在0~5、5~10和10~15 cm的最大抑制率分别是43.25%、32.57%、27.54%。精异丙甲草胺对土壤中真菌数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先抑制后促进的作用。最大激活率随土壤深度而降低,在0~5、5~10和10~15 cm最大激活率分别是64.10%、45.07%、27.78%。精异丙甲草胺对土壤中放线菌的影响大致为抑制-激活-恢复,最高抑制率在0~5、5~10和10~15 cm分别是62.85%、55.29%、35.40%。【结论】低施用量的抑制作用和激活作用都不如高施用量表现的明显,且放线菌总数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递减的趋势。(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0期)
代玉立,潘月敏,樊淼,甘林,杨秀娟[3](2017)在《枯草芽孢杆菌RSS-1R菌株在油菜植株和土壤中的定殖以及对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双抗药性标记法(抗利福平和硫酸链霉素)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法研究了枯草芽孢杆菌RSS-1R菌株在油菜植株和根际土壤的定殖。结果表明,喷雾处理后2~6 d内,油菜植株上RSS-1R菌株的平均菌量从3.67×105 cfu·g-1鲜组织下降到1.00×103 cfu·g-1鲜组织;到处理后10 d,油菜植株上即检测不到RSS-1R菌株;喷雾处理30 d内,油菜根际土壤中菌株RSS-1R种群数量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灌根处理后,菌株RSS-1R可在油菜根际土壤中稳定定殖30 d以上,且其种群数量无显着变化。同时研究了RSS-1R菌株对油菜周围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喷雾处理2~10 d后,油菜植株上的细菌种群数量由6.30×106 cfu·g-1湿土下降到3.00×105 cfu·g-1湿土,处理后10 d,油菜植株上的细菌种群数量恢复到对照水平。喷雾处理10 d内油菜根际土壤中的细菌种群数量与对照差异不显着,但是处理后20 d,油菜根际土壤中的细菌种群菌量显着增加。灌根处理后,油菜根际土壤中的细菌种群数量呈现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处理后30 d,油菜根际土壤中的细菌种群数量恢复到对照水平。无论是喷雾还是灌根处理均不影响油菜植株或根际土壤中的真菌和放线菌的种群数量。(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曲继松,张丽娟,朱倩楠[4](2016)在《添加纤维素酶对绿肥还田设施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添加纤维素酶对绿肥还田设施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设置4个处理:空白对照T_1(CK_1)处理,单独添加纤维素酶的T_2(CK_2)处理,单独处理高丹草的T_3(CK_3)处理,高丹草还田添加纤维素酶的T4处理。结果表明:在高丹草还田过程中添加适量纤维素酶制剂,与空白对照相比,土壤蔗糖酶活性提高23.24%,脲酶活性提高48.86%,磷酸酶活性提高30.19%,多酚氧化酶活性提高33.84%;T_4处理的细菌数量比T_1处理高48.23%,T_4处理的真菌数量比T_1处理高12.39%,放线菌、芽孢杆菌数量变化规律与细菌、真菌相似,T_4处理的放线菌、芽孢杆菌数量均为最多,分别比T_1处理高26.21%、86.79%。绿肥还田过程中添加纤维素酶制剂能够显着提高多种土壤酶活性,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快速增加,从而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5期)
李国斌,李光跃,孙窗舒,贾鑫,陈贵林[5](2015)在《干旱胁迫对蒙古黄芪生物量及其根际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武川’和‘浑源’2个蒙古黄芪地方品种为试材,采用盆栽控水模拟干旱处理,研究干旱胁迫下黄芪生物量及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显示:随着干旱程度的加剧,2个品种的根际细菌和放线菌种群数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真菌数量却呈现持续减少,而细菌数量在根际微生物区系中占绝对优势;随干旱强度升高,2个品种黄芪根、叶组织相对含水量均表现出明显的逐渐下降趋势,其地上部生物量、根系生物量也均降低,而根冠比却逐渐增大;黄芪根际各菌类数量与其地上生物量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但与根系生物量无显着相关关系。研究表明,黄芪的生长及其根际微生物数量均受到干旱胁迫的影响,且适度干旱有助于提高黄芪根际细菌及放线菌的数量,从而改变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促进黄芪地上生物量的积累。(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5年09期)
朱军,孙丽,樊从照,李晓瑾[6](2015)在《阜康阿魏根际微生物种群及数量动态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阜康阿魏生长期根际微生物种群的动态变化。方法取不同生长年限阜康阿魏的根际土壤,测定其所含的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结果在阜康阿魏各生长时期,根际土壤微生物中以细菌占主要优势,其次是放线菌,真菌最少;随着阜康阿魏生长年限的增加,叁种微生物数量变化基本一致,生长初期根际微生物数量变化不显着,5年生以上根际微生物激增,达到最多,开花期微生物数量开始下降;与对照相比,根际效应显着。结论阜康阿魏根际微生物数量与其生长年限、生长阶段有关联。(本文来源于《时珍国医国药》期刊2015年01期)
刘高远[7](2014)在《不同轮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以连作为对照,研究了不同轮作方式下对作物和休闲地块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变化及其酶活性的影响。供试作物品种:马铃薯为新大坪,小麦为陇春27,豌豆为陇豌1号,在马铃薯(幼苗期、现蕾期、盛花期、块茎形成期、淀粉积累期和收获期)、小麦(拔节期、扬花期、成熟期)、豌豆(开花期、灌浆期、成熟期)不同生育期采集作物根际土壤,采用稀释平板法测定了作物根系土壤和休闲地块土壤中微生物数量,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苯酚钠比色法、KMnO4滴定法和邻苯叁酚比色法测定了根际土壤中蔗糖酶活性、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及多酚氧化酶活性。研究结果表明:(1)总体来看,在马铃薯盛花期时、小麦成熟期和豌豆成熟期,根际土壤中微生物数量最高;之前呈逐渐增长趋势,之后呈下降趋势。(2)连作2年马铃薯后,豌豆插入的轮作土壤中细菌总数量最高,马铃薯连作3年根际土壤中细菌总数量高于休闲地块,但二者均低于当季作物为插入小麦、豌豆的处理。真菌数量表现为马铃薯连作3年时,根际土壤中真菌数量最高,比休闲地块高58.07%,其次是插入豌豆的轮作,休闲地块最低。不同轮作方式土壤中放线菌数量相近,插入小麦处理的土壤中放线菌数量接近于休闲地块,马铃薯连作3年与插入豌豆的处理相比,土壤中放线菌数量相近且高于休闲地。(3)小麦和豌豆插入的轮作方式,土壤中细菌总数量较高且相接近,马铃薯连作4年根际土壤中细菌数量低于休闲地块,所有处理中最低。各处理土壤中真菌数量与2012年相比均有所增加,马铃薯连作4年根际土壤中真菌数量高,并且与前茬作物相比增加最快,前茬为小麦,马铃薯、豌豆根际土壤中真菌数量相近,休闲地块土壤中真菌数量最低,与上茬处理相比较增长较慢。马铃薯连作4年根际土壤中放线菌总数量与连作3年相比有所降低,前茬作物为小麦和豌豆时,马铃薯根际土壤中放线菌总数量均升高;前茬作物为小麦时,豌豆根际土壤中放线菌数量变化不明显。(4)连作2年马铃薯后,豌豆插入的轮作处理与马铃薯连作3年根际土壤中蔗糖酶活性相近,均高于休闲地块;小麦插入的轮作处理,土壤中蔗糖酶活性高于豌豆、马铃薯,小麦根际土壤中过氧化氢酶活性较高,但均接近于休闲地块,总体差异较小。2013年根际土壤中蔗糖酶活性与上茬作物相比,除马铃薯连作4年处理外,其余处理根际土壤中蔗糖酶活性均有所升高,而休闲地块变化幅度较小。小麦插入轮作与马铃薯连作4年土壤中过氧化氢酶有所增加,前者略高于后者,其余处理与上茬相比均呈现降低趋势,插入豌豆的轮作方式和休闲地块土壤中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速度较慢。土壤中脲酶及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随着前茬作物的不同而变化,但各处理间差异并不显着,因此受前茬作物的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刘龙龙[8](2014)在《不同深度细沙人工湿地中微生物种群及数量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构建了叁套试验装置模拟人工湿地系统,每套系统分别由0.6米湿地、0.1米湿地、配水瓶、出水管及集水瓶组成,其中0.1米湿地运行水深为8cm,0.6米湿地床深0.5米。进水中COD的含量为320~560mg/L,TN含量39~47mg/L,总磷含量0.25~0.32mg/L。研究了水力负荷在0.05m3/m2d和0.1m3/m2d下,一个0.6米湿地和两个0.1米湿地中从土壤表层往下2cm、6cm、8cm中土壤细菌、放线菌、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分布情况,土壤中的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消费者跟分解者,是维持土壤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生物的种群及数量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壤质量,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指示因子。同时研究了对污染物去除效果以及种植的各个植物的细沙中的含水率。通过对不同水深和不同负荷条件下,植物去除污染的效果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在水力负荷为0.1m3/m2d,0.1米湿地种植的植物对COD的去除率平均值大约在63.69%,在水力负荷为0.05m3/m2d,0.1米湿地下种植的植物对COD的去除率平均值大约在62.38%,所以在相同水深,不同的水力负荷下,高水力负荷湿地种植的植物对COD的去除效果好;在水力负荷为0.1m3/m2d条件湿地子种植的植物对水中PO43--P的平均去除效果约为71.86%,而在水力负荷为0.05m3/m2d的湿地子种植的植物对水中PO43--P的平均去除效果约为69.51%,所以在相同水深条件下,水力负荷为0.1m3/m2d湿地子种植的植物对PO43--P的去除效果最好,水力负荷为0.1m3/m2d下,细菌、放线菌、硝化菌、反硝化菌总数都多于水力负荷为0.05m3/m2d,细菌总数对COD的去除效果一定的影响,(p=0.015<0.05)存在显着差异,而放线菌、硝化菌、反硝化菌总数对COD的去除效果无显着性差异(p=0.231>0.05)。磷的去除主要是基质的吸附作用。2、在水力负荷为0.1m3/m2d条件,0.1米湿地子种植的植物对水中总氮的平均去除效果约为71.67%,而在水力负荷为0.05m3/m2d的湿地子种植的植物对水中总氮的平均去除效果约为72.66%,所以在相同水深条件下,水力负荷为0.05m3/m2d湿地子种植的植物对总氮的去除效果较好;有硝化菌和反硝化菌总数和总氮去除效果数据分析得到,反硝化菌(p=0.004<0.05)在总氮去除效果在0.05水平上显着,所以硝化菌和反硝化菌总数影响总氮的去除效果。细沙中的微生物数量是随着砂层深度的增加而逐层减小的,表现为从砂层表层0~2cm>2~6cm>6~8cm,细菌总数是砂层中优势菌种,数量最多,分布也较其他菌种广泛。在分析细菌、放线菌、硝化菌和反硝化菌的数据中发现,狗牙根的总体数量>高羊茅>黑麦草>芦苇>香蒲,但是香蒲跟芦苇虽为多年生植物,但是属于水生植物,不合适在少雨半干旱地区生长,对固沙和土质改良优势不大,狗牙根、高羊茅、黑麦草为干旱地区的植物,狗牙根为季节性植物,在冬季和初春处于休眠期,景观性较差,黑麦草和高羊茅为四季常青植物,景观性较于狗牙根要好,但是种植高羊茅的湿地中,微生物数量对于黑麦草,而且细沙中含水率最高,所以适合在沙漠和荒漠中种植,对固沙和土质改良的优势好于其他四种植物。(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4-05-01)
余贤美,安淼,王海荣,沈广宁,田寿乐[9](2014)在《枯草芽孢杆菌Bs-15对板栗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及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微生物是维持土壤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壤中生物活性的具体体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异可反映其对环境的响应与适应,能敏感反映生态系统的功能演变和生态环境的变化。本研究采用固体平板法研究了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s-15对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并通过BIOLOG ECO微孔板法分析Bs-15对板栗土壤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Bs-15后,土壤中细菌数量比对照略有增加,但差异不显着;接种后放线菌的数量与对照相比有所减少,第7天达到极显着(p<0.01)差异,之后差异变小,第14 d开始,处理与对照之间放线菌数量基本持平;真菌数量则先增加后减少,第7天开始接种后的真菌数量与对照相比达极显着(p<0.01)差异。BIOLOG ECO微孔板分析显示,Bs-15使得土壤中微生物的AWCD值变大,72小时以后,AWCD值与对照相比差异达到极显着(p<0.01)水平;接种Bs-15后增大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其中Shannon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McIntosh多样性指数分别增加了4.09%、6.01%和7.20%,对对照相比差异均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Simpson均匀度和McIntosh均匀度分别增加了2.07%和2.53%,与对照相比差异均达到显着水平(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Bs-15不但提高了板栗土壤微生物的整体活性,丰富了土壤微生物种群,有利于保持和促进土壤肥力和健康状况;还提高了板栗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使板栗土壤微生态系统功能更加稳定。(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李鑫,池景良,王志学,孙玉禄[10](2013)在《秸秆还田对设施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不同年限的秸秆还田土壤样品进行测试,采用培养计数法分析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明显增加设施土壤中固氮菌、钾细菌、有机磷细菌的数量,并随施用年限的增加而增加;亦能减少土壤中无机磷细菌的数量.(本文来源于《农业科学研究》期刊2013年04期)
微生物种群数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不同施用量下,精异丙甲草胺对甜菜田不同土壤深度中各类主要微生物种群的变化,分析其对土壤主要微生物类群的影响作用。为精异丙甲草胺对土壤生态系统的深入研究和田间科学合理的施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固体平板计数法,研究土壤中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进行变化趋势。【结果】精异丙甲草胺对土壤中的细菌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与浓度呈正比,最大抑制率随着土壤深度而降低,在0~5、5~10和10~15 cm的最大抑制率分别是43.25%、32.57%、27.54%。精异丙甲草胺对土壤中真菌数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先抑制后促进的作用。最大激活率随土壤深度而降低,在0~5、5~10和10~15 cm最大激活率分别是64.10%、45.07%、27.78%。精异丙甲草胺对土壤中放线菌的影响大致为抑制-激活-恢复,最高抑制率在0~5、5~10和10~15 cm分别是62.85%、55.29%、35.40%。【结论】低施用量的抑制作用和激活作用都不如高施用量表现的明显,且放线菌总数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递减的趋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生物种群数量论文参考文献
[1].陆宁海,杨蕊,郎剑锋,吴利民,张强.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及小麦茎基腐病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9
[2].宋文钰,吴彩兰,党富民,杨德松.精异丙甲草胺对甜菜田土壤主要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J].新疆农业科学.2018
[3].代玉立,潘月敏,樊淼,甘林,杨秀娟.枯草芽孢杆菌RSS-1R菌株在油菜植株和土壤中的定殖以及对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7
[4].曲继松,张丽娟,朱倩楠.添加纤维素酶对绿肥还田设施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6
[5].李国斌,李光跃,孙窗舒,贾鑫,陈贵林.干旱胁迫对蒙古黄芪生物量及其根际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15
[6].朱军,孙丽,樊从照,李晓瑾.阜康阿魏根际微生物种群及数量动态变化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5
[7].刘高远.不同轮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4
[8].刘龙龙.不同深度细沙人工湿地中微生物种群及数量分布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9].余贤美,安淼,王海荣,沈广宁,田寿乐.枯草芽孢杆菌Bs-15对板栗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及功能多样性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4
[10].李鑫,池景良,王志学,孙玉禄.秸秆还田对设施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J].农业科学研究.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