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秋用“奇病”辨治杂病经验

张建秋用“奇病”辨治杂病经验

一、张剑秋以“奇经病”辨治杂病的经验(论文文献综述)

李冲[1](2019)在《阴、阳维脉的文献整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系统整理阴、阳维脉相关文献,分析和探讨阴、阳维脉的命名、循行、穴位、生理病理、治疗方法,为维脉临床应用提供文献参考。方法:将第五版《中华医典》收录1156部古医籍、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为检索源,分别以“阴维脉”、“阳维脉”、“维脉”为检索词检索维脉相关文献。结果:1.阴、阳维脉起点——“诸阴交”、“诸阳会”,四种观点:(1)阳维脉起于金门,阴维脉起于筑宾;(2)阳维脉起于头肩部各阳经所交会之处,阴维脉起于胸腹部各阴经所交会之处;(3)阴维脉起于三阴交;(4)阳维脉起于悬钟。2.《针灸甲乙经》明确阴、阳维脉郄穴为筑宾和阳交。3.阴维脉循行路线:筑宾(足少阴)→冲门、府舍、大横、腹哀(足太阴)→期门(足厥阴)→天突、廉泉(任脉);阳维脉循行路线:金门(足太阳)→阳交(足少阳)→臑俞(手太阳)→天髎(手少阳)→肩井、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足少阳)→风府、哑门(督脉)。4.阳维脉交会穴共计30穴:金门(足太阳),阳交(足少阳),臑俞(手太阳),天髎(手少阳),肩井、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足少阳),风府、哑门(督脉),外关(手少阳),与胆经交会穴最多,主要分布在头肩部外侧,仅阳交、金门分布在下肢外侧;阴维脉交会穴共计16穴:筑宾(足少阴),冲门、府舍、大横、腹哀(足太阴),期门(足厥阴),天突、廉泉(任脉),内关(手厥阴),与脾经交会穴最多,主要分布胸腹第三侧线,其次任脉咽喉部,仅筑宾分布在下肢内侧。5.维脉生理作用:维系诸阴阳经并调节溢蓄十二正经气血;阳维主一身之表,与手足太阳经、手足少阳经及督脉有联系,与足少阳经联系最为密切;阴维主一身之里,阴维脉与手厥阴经、足三阴经及任脉有联系,与足太阴经联系最为密切。6.维脉病证与治疗:阳维脉相关病证主要有:(1)表证以寒热、头痛为主要见证;(2)肘部、腰腿病证;(3)精神、神志疾患。阴维脉相关病证主要有:(1)里证以心胸腹痛为主要见证;(2)腰腿病证;(3)精神、神志疾患。阴、阳维脉治疗方剂主要有理中汤、四逆汤、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和桂枝汤、麻黄汤、小柴胡汤、黄芪建中汤、八物汤。阴、阳维主药为当归和黄芪、白芍、桂枝。7.阴、阳维脉交会穴主治病症主要为脾经、胆经病候。8.阴维脉交会穴高频穴位及病症:筑宾治皮肤病,大横治眩晕、腹痛,廉泉、天突治咽部疾病,期门治呃逆,府舍治筋瘤,冲门治足内侧痛及男性不育症;阳维脉交会穴高频穴位及病症:肩井治急性乳腺炎、牙疼及难产、呕吐及肩周炎,风池治头痛、落枕及颈椎病、高血压、眩晕及血管性痴呆,金门治偏头痛及中风偏瘫、阳交治偏头痛。结论:1.阴、阳维脉起点分别为“诸阴交”、“诸阳会”,“诸阴交”指胸腹部各阴经所交会之处,“诸阳会”指头肩部各阳经所交会之处。2.阴、阳维脉郄穴是筑宾和阳交。3.阴、阳维脉循行路线:起于筑宾,止于廉泉和起于金门,止于哑门。4.阳维脉交会穴30穴,足少阳胆经穴为主;阴维脉交会穴16穴,足太阴脾经穴为主。5.维脉生理上维系阴阳,平衡营卫气血,主一身之乾坤。6.阴、阳维相关病证主要有:表证包括寒热、头痛;里证包括心胸腹痛证;肘部、腰腿病证;精神、神志疾患。阳维脉病症方剂以解表剂为代表如桂枝汤、麻黄汤、小柴胡汤。阴维脉病症方剂以合中为代表如理中汤。阴、阳维病证主药为当归和桂枝、黄芪、白芍。7.阴、阳维脉交会穴主治病症主要与脾经、胆经病候有关。阴、阳维脉交会穴在今文献高频穴位及病症依次为:筑宾、大横、天突、廉泉、期门、府舍、冲门和肩井、风池、金门、阳交。多用于经脉循行所过的病症如头痛、眩晕,皮肤病、吞咽困难、中风、下肢筋瘤。

许焕英[2](2014)在《维脉在妇科疾病中的指导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查找古代有关维脉的论述,研究维脉病机特点及维脉药考,归纳总结古今医家的经验,阐述维脉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

李沛霖[3](2011)在《奇经辨治妇科疾病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近年来对奇经文献研究进行系统回顾,从奇经病症的基本特点、用药规律、临床应用方面进行了分析、归纳,指出研究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为奇经辨证在中医妇科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依据。

林吟霙[4](2008)在《“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药证治研究》文中认为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是妇科常见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女性工作、生活压力加大,其发病呈逐年升高趋势,约30%左右的女性症状严重,不能坚持正常工作和生活,持续时间短者一年半载,长者迁延数年。由于情志病变较为突出,情绪不稳定,无法自控,严重影响了夫妻的感情及家庭的和睦,使她们深感痛苦,身心备受折磨,明显降低了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发病率高,患者身心痛苦大,而目前治疗效果并不理想,现代医学主要采用激素替代疗法,由于用药时间长,副作用大,不易被患者接受;中医治疗主要从调补肾阴阳入手,疗程长,疗效难于肯定和维持。面对如此高的发病率及治疗研究进展缓慢,如何降低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率,成为医务工作者特别是妇科医生的首要任务和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探究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根源,寻找预防本病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降低发病率,已成了当今医学领域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从中医学对女性生理特征的认识入手,分析了女性各期生命过程的特点。女性各年龄阶段生理特征分期最早记载于《内经》,《内经》作者在长期的生活和医疗实践中观察和归纳出人生各年龄段的划分约数,对女性的生理分期和认识各年龄段的脏腑气血变化及体质特点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知其常方能达其变。女性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生命特征及相应的生理变化与五脏精气之盛袁是分不开的。同时由于古代和现代的生活条件和生存环境不同,对女性生命过程的变化认识不完全相同,分期略有差异。现代中医学把女性生、长、壮、老生命历程分为童年期、青春期、生育期、围绝经期、老年期五个阶段。女性从出生到发育成熟,直至衰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一生命过程的不同时期各具有其特征,主要体现在形态特征、生命机能特征、心理特征诸方面。由于个体或群体受环境、营养、遗传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年龄阶段随着脏腑气血的盛衰变化,而表现出较明显的生命特征差异。中医学素有女七、男八的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的性别时间差,以及“男子以精为主”、“女子以血为主”、“男子以肾为先天”、“女子以肝为先天”等论述,所以男女有别。由于自身的先天禀赋和特有的生理、心理特点及社会地位高下,女性有其独特的生命过程特点和变化过程。围绝经期主要表现为生育能力和性活动力下降,月经紊乱,渐至绝经,性器官进行性萎缩而逐渐衰老。有不少女性出现身心不适。引起本病的主因为绝经前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使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平衡失调,影响植物神经中枢及其支配下的各脏器功能。女性全身有400多个部位的组织和器官的细胞膜上存在雌激素受体,诸如如乳房、皮肤、心肌、冠状动脉、主动脉、肝、肾、骨骼、脂肪组织、泌尿器官及中枢、周围神经元和神经细胞,当雌激素或雌激素受体(ER)减少时,这些组织、器官就会发生退行性变或代谢变化,导致围绝经期女性在心理、生理、精神、神经内分泌等方面出现不平衡。我们认为,本虚标实是“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基本病机。其中,肾虚是致病之始,而肝郁脾虚是气血失调之源,其中尤以肝胆失调、脾气虚衰而进一步导致肝郁脾虚,是气血失调的最根本因素。因木郁易折,围绝经期综合征易发难愈,木郁失柔,最易诱发围绝经期综合征,若肝失条达,情志易伤,则情志异常最为多见;肝郁气滞,易犯他脏,心气不足是神机失运之因,多脏合病是病变的根本所在。进而导致临床症状繁杂多样。辨证是传统医学的特色,但传统医学在辨证的过程中,往往囊括了大量的医者主观信息,让中医在传承上有所困难,深入研究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证”与客观指标之间的关系,需从生理、病理、生化、免疫等方面揭示更年综合征辨证分型与客观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临床治疗方面,经方、古方是古人经百千年以上临床实践后总结出来的有效方剂,至今亦常为各医家使用。临床常用经方、古方、经验方,中成药等,主要围绕纠正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衡着手,多以肾为本,以心肝为标,注重滋阴益肾和清除“火”“瘀”“痰”等病理因素而立方。近年来亦有由西医生理角度来探索中医药在本病治疗上的机理,目前研究大多集中在中医药调节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自由基等方面,对其内在作用机制进行研究。分析近年来中医治疗本病取得的进展及其临床疗效,发现尚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病因病机认识不足,尚未寻找出辨证治疗规律,治疗效果因人而异,给疗效的评定和经验的推广带来很大困难。围绝经期综合征属身心疾病,除有身体的不适,还伴有突出的精神情志症状,临床上重药物治疗,轻心理调治。肾虚是致病之本,治疗多从补肾入手,临床实践发现,本病的发生固然与肾气渐衰有关,可发病的关键不在于此,而在于围绝经期女性的体质与心理差异。因此,调治五脏是“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治疗重心,辨证施治与心理疏导相结合,则可获事半功倍之效。

李冠霈[5](2007)在《叶天士奇经辨证探讨》文中认为叶天士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医学家,他毕生的学术成就有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胃阴学说、久病入络学说与奇经辨证。奇经辨证虽然早在《内经》就已被提出,并经过后世一些医家的补充,却还是没有系统的理法方药。到了叶天士,他总结了前人对奇经辨证的理论认识,在临床上大量运用奇经辨证的思维,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并记载在他的医案中。本研究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综述,总结了现在医家运用叶天士奇经辨证的思维,在临床上提出治疗内外妇科以及一些杂病的理、法、方、药特点,治疗医案,并提出了奇经八脉证候的分型,治则治法,相应的方剂或药物。第二部分是介绍叶天士生平的简介及其着述。第三部分是总结了历代对奇经八脉的认识,并论述了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生理功能及其病理表现。第四部分是研究叶天士对于奇经八脉的理论认识,如“八脉隶属肝肾,冲脉隶属阳明”,讨论了奇经与肝肾及脾胃的关系、提出叶氏对奇经病因病机的认识、奇经病候范围及辨证、奇经病的治则、对奇经病的治法及方药的病案研究等,并提出奇络并治、奇经之法以治妇科疾病以及奇经之法以治肝肾与脾胃为病等。第五部分是对叶天士奇经辨证的探讨,包括了奇经辨证的广泛性、奇经辨证与脏腑辨证的联系、奇经病证用药特点分析。第六部分是提出叶天士之后的医家对叶天士奇经辨证的评价、临床上的运用。第七部分是结论,提出叶天士奇经辨证的历史价值、奇经辨证的现代意义、奇经辨证思维对临床辨治的启示等等。本课题的研究是期望现在的医家能将奇经辨证成为常规治疗思维,并能灵活地运用在临床上,在久病、虚损病、妇科病等较常以奇经辨证之疾病的基础上拓展思维,希望能广泛运用于其它病症,以提高医疗效果,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承小敏[6](2003)在《张剑秋以“奇经病”辨治杂病的经验》文中研究表明

二、张剑秋以“奇经病”辨治杂病的经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张剑秋以“奇经病”辨治杂病的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阴、阳维脉的文献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维脉的命名
2 历代医家对阴、阳维脉起始部位、循行路线、交会穴的认识
    2.1 先秦至晋
        2.1.1 《黄帝内经》首先提出了“阳维”、“阴维”之概念
        2.1.2 《难经》提出了维脉起点问题—“诸阳会”、“诸阴交”
        2.1.3 《针灸甲乙经》明确了维脉的郄穴及记载了维脉的交会穴,但未系统述明维脉的循行路线
    2.2 隋至明代
        2.2.1 隋·杨上善首先探讨阴维脉起点问题,提出对阴维脉起点的看法—“诸阴交”即三阴交
        2.2.2 元·滑寿及明·李时珍完善阴、阳维脉的循行及交会穴
    2.3 民国至现代
3 阴、阳维脉的生理
    3.1 阴、阳维脉维系诸阴阳经并调节溢蓄十二正经之气血
    3.2 阳维主一身之表,阴维主一身之里
    3.3 阳维脉与手太阳、手少阳、足三阳经及督脉有联系
    3.4 阴维脉与手厥阴、足三阴经及任脉有联系
    3.5 从二维脉与任督二脉的循行特性来看彼此之联系
    3.6 阴、阳维脉与《周易》中的乾坤二卦
4 阴、阳维脉的病理
5 阴、阳维的病证与治疗
    5.1 表证与里证
        5.1.1 表证
        5.1.2 里证
    5.2 肘部、腰腿部病证
        5.2.1 肘部病证
        5.2.2 腰腿病证
    5.3 精神、神志疾患
    5.4 维脉相关病证的药物治疗
6 维脉交会穴治疗维脉相关病证的文献研究
    6.1 阴维脉交会穴治疗阴维脉相关病证的文献研究
        6.1.1 筑宾
        6.1.2 冲门
        6.1.3 府舍
        6.1.4 大横
        6.1.5 腹哀
        6.1.6 期门
        6.1.7 天突
        6.1.8 廉泉
    6.2 阳维脉交会穴治疗阳维脉相关病证的文献研究
        6.2.1 金门
        6.2.2 阳交
        6.2.3 臑俞
        6.2.4 天髎
        6.2.5 肩井
        6.2.6 风池
7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维脉在临床应用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维脉在妇科疾病中的指导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维脉的循行分布
2 维脉的病机特点
3 维脉药考
4 维脉在妇科疾病的指导应用

(4)“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药证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引言
一、"围绝经期综合征"概念
    (一) 病名演变
    (二) 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
    (三)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学内涵
    (四) 中医学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认识
    (五)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与病理机制
        1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发特点
        2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机理
        3 围绝经期的生理病理变化
    (六) 现代医学与围绝经期相关概念
二、中医学对女性生理特征的认识
    (一) 《内经》对生命过程阶段的认识
    (二) 女性各期生命过程特点
    (三) 女性生理与脏腑的关系
        1 以肾为先天
        2 以肝为先天
三、本虚标实是"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基本病机
    (一) 肾虚是致病之始
    (二) 肝郁脾虚是气血失调之源
        1 肝胆失调
        2 脾气虚衰
        3 肝郁脾虚
    (三) 心气不足是神机失运之因
    (四) 多脏合病是病变的根本所在
        1 心肾失济
        2 肾虚心肝火旺
        3 肝脾肾虚
        4 脾肾虚损
        5 心脾两虚
        6 肾虚肝脾不和
        7 痰瘀阻滞
        8 营卫失和
        9 奇经病变
四、调治五脏是"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治疗重心
    (一) 中医药治疗
        1 辨证治疗重在调治五脏
        2 辨证分型与客观指标的关系
        3 经方、古方治疗研究
        4 验方治疗研究
        5 中成药治疗研究
        6 中医药的作用机制研究
    (二)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西医治疗
        1 一般治疗
        2 激素替代治疗
五、讨论
    (一) 天癸渐竭,肾虚为本
    (二) 阴虚化火,心神受扰
    (三) 活用古方,加强滋阴清热之功
临床验案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RESUME

(5)叶天士奇经辨证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2. 叶天士生平及其着述
3. 奇经辨证之源流
    3.1 奇经之概述
    3.2 奇经之生理功能
    3.3 奇经八脉辨证分候
4. 叶氏奇经辨治学说
    4.1 叶氏对奇经八脉生理病理的认识
    4.2 叶氏对奇经病因病机的认识
    4.3 叶氏奇经病候范围及辨证
    4.4 叶氏奇经治则——调和气血,温补镇摄,通因一法
    4.5 叶氏奇经治法及方药
    4.6 奇络并治
    4.7 奇经之法以治妇科疾病
    4.8 奇经之法以治肝肾与脾胃为病
5. 对叶天士奇经辨证的探讨
    5.1 叶天士奇经辨证的广泛性
    5.2 奇经辨证与脏腑辨证的联系
    5.3 叶氏奇经病证用药特点分析
6. 后世医家对于奇经辨证的发挥
7. 结论
    7.1 奇经辨证的历史价值
    7.2 奇经辨证的现代意义
    7.3 奇经辨证思维对临床辨治的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张剑秋以“奇经病”辨治杂病的经验(论文参考文献)

  • [1]阴、阳维脉的文献整理研究[D]. 李冲.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2]维脉在妇科疾病中的指导应用[J]. 许焕英. 中医临床研究, 2014(22)
  • [3]奇经辨治妇科疾病进展[A]. 李沛霖. 第十一次全国中医妇科学术大会论文集, 2011
  • [4]“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药证治研究[D]. 林吟霙.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8(05)
  • [5]叶天士奇经辨证探讨[D]. 李冠霈.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6]张剑秋以“奇经病”辨治杂病的经验[J]. 承小敏. 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3(01)

标签:;  ;  ;  ;  ;  

张建秋用“奇病”辨治杂病经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