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KIBS在创新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高孟立[1](2022)在《合作创新中企业间承诺感知的相互性及其影响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承诺感知的相互性影响在KIBS企业与组织顾客间的合作创新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依据相互性理论,基于245个KIBS企业合作创新项目的调研数据,运用实证分析方法,从承诺感知视角嵌入,探讨了KIBS企业承诺感知与组织顾客承诺感知之间的相互性影响,并深入剖析了KIBS企业专用性投资的中介作用和KIBS企业人际信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合作创新中企业间的承诺感知存在显着的相互性影响;(2)KIBS企业专用性投资在其承诺感知对组织顾客承诺感知正向影响作用过程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在其承诺感知与人际信任交互效应对组织顾客承诺感知正向影响作用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3)KIBS企业人际信任在KIBS企业承诺感知对其专用性投资的影响过程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4)KIBS企业人际信任在组织顾客承诺感知对KIBS企业承诺感知的影响过程中起到负向调节作用。
王智毓[2](2020)在《创新驱动背景下科技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科技服务业作为新兴产业已逐渐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是促进科技创新、加速成果转化的支撑平台,对于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当前,全球经济普遍存在下行风险的情况下,科技服务业及其所支撑的创新创业活动却异常活跃,已经形成鲜明对比。那么,创新驱动背景下,科技服务业如何促进经济增长?这既是一个古老而又新生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创围绕这一主题,通过三个相互关联具体问题逐步展开,形成以下研究结论。(1)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已经初步形成,在短期应该注重经济发展环境对科技服务业的培育和支撑作用,而在中长期更应侧重于科技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与协调作用。科技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并不完全表现于其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更体现在迂回作用于经济增长的相关影响因素所产生的间接贡献。(2)科技服务业在国内研发经费投入和国际技术引进促进技术创新的路径上存在显着的中介效应,而在研发人力资本投入促进技术创新的路径上中介效应并不明显,科技服务业在研发资本投入和国际技术引进两条路径上促进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贡献度在60-80%之间。(3)科技服务业对国民经济三次产业存在一定的产业渗透效应,研究发现科技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后向关联作用强于前向关联作用,且就不同技术密集度制造业影响来说,科技服务业与高技术产业的互动需求最为明显,具体来说,高技术产业成长更注重于技术研发创新服务的需求,而低技术产业的转型升级存在着对技术扩散和应用推广服务的需求,以技术转移为核心的专业技术性服务与中低技术制造业之间的互动需求效应最为明显。(4)当前虽然中国科技服务业对于经济增长的直接拉动效应并不明显,但是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存在着显着地间接促进作用。具体而言,一方面,科技服务业通过优化创新要素配置和知识溢出,增强了创新要素的产出弹性,拓展了技术创新的可行性边界,使得技术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影响效果被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科技服务业通过技术转移和创业孵化服务,更容易向传统产业进行技术导入,提升企业技术经济范式,推进传统产业转型与新兴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本文创新之处在于:(1)提出科技服务业是创新驱动背景下发展新经济的新型基础设施的观点,正如当前的交通基础设施一样,其作用效果不仅在于直接影响,更在于通过影响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对经济增长所产生的间接影响。(2)提出科技服务业的技术传递效应和产业渗透效应两个概念,分别研究了科技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之技术创新影响和产业转型升级影响,揭示技术创新投入产出“黑箱”,阐述科技服务业对不同技术密集度制造业和不同类型服务业的产业关联、融合和渗透程度。(3)构建科技服务业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框架,实证检验科技服务业在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两条路径上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效果,考察不同类型科技服务业异质性,以及创新驱动战略提出前后科技服务业作用效果的异同。(4)提出通过只有甄别真正的科技服务有效供给,才能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的对策逻辑,并在此对策逻辑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张展辉[3](2020)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中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作为创新系统的重要主体,是知识生产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来源,汇聚了我国最为丰富的科技资源。近十年来,我国的科技投入大幅增加,科研能力显着提升,高校产生了大量科技成果。但是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快速发展形成巨大反差的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明显不足,大量科技成果和创新资源封闭在校园里,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如何提高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成为我国政府近年来关注的重要问题。而作为创新系统中知识转移和扩散的推动者,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也一直被政府政策和现有研究所强调与关注。为了深入研究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本文在梳理和总结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一个较新的城市视角切入,结合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特有的属性,系统论述了城市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促进当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逻辑联系和作用机制。在实证方面,本文基于2008—2015年中国高校及城市数据,首次实证研究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显着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了创新系统中知识的转移和扩散。进一步的拓展分析发现,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作用表现出企业差异和高校差异。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主要促进了高校科技成果向内资企业的转化,尤其是向中小型企业的转化。传统型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显着促进理工类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而技术型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则对非理工类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作用更大。
郭悦[4](2020)在《人力资本配置对中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比重不断上升,人力资本由传统制造业流向新兴服务业,尤其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有效地开发和使用人力资本可以大幅提高企业创新绩效,助力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因此,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状态,提升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企业创新绩效,对服务业乃至整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了人力资本配置与中国密集型服务业企业创新绩效的理论框架,梳理理论基础,总结出由于市场分割引起的人力资本价格扭曲导致人力资本的配置偏离最优状态,形成错配;而不同人力资本配置受不同类型市场的经济主体生产目标的影响,其创新绩效存在差异,从而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企业创新绩效产生影响。由此尝试提出三个假设:(1)人力资本价格扭曲导致人力资本配置存在错配情况,且人力资本价格扭曲越严重,人力资本错配越严重。(2)人力资本错配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企业创新绩效存在着负向关系,即人力资本错配程度越高,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企业创新绩效损失越大。(3)人力资本错配对中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异质性。本文基于内生增长理论及人力资本测算框架,利用2007年和2013年CHIP数据库测算中国行业间人力资本配置状态,结合2007-2017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人力资本配置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并对回归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再针对异质性进一步分析。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结果,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19个行业间存在人力资本错配现象,第一产业人力资本供给过剩,第二产业人力资本供给不足,第三产业中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人力资本整体供给不足。(2)人力资本错配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企业创新绩效存在着明显的抑制作用。(3)东部地区人力资本错配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不显着,而在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错配显着降低企业的创新绩效。(4)除金融业外,其他四个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行业回归结果与基础回归结果较为一致,人力资本错配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存在着行业差异。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三点建议:第一,政府应完善劳动力市场,推进市场化改革,让人力资本在不同地区与不同行业间自由流动,促进行业与地区间的均衡发展。第二,消除行政垄断利益,激励人力资本配置于创新,同时要降低创新风险,将人力资本吸引到创新活动中。第三,继续扩大服务业开放,放宽相关行业准入限制,加强行业竞争,促进创新活力。
王学娟[5](2020)在《员工-顾客价值共创对服务创新影响的跨层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服务业在我国经济与管理理论、实践的发展中逐步成为一个较为独特的领域,因其经济性质差异较大使得研究范围与视角更加广袤,学者们基于管理、经济和社会学科视角进行了相关研究,但以整合视角研究服务业企业服务创新能力的提升,还存在以下研究空间:首先,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服务创新能力驱动各产业创新发展为视角的研究,能够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其次,服务创新的驱动力研究日益增多,其中促进服务创新的价值共创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以“参与者-参与者”(A2A)的视角突破该领域“有形-无形”和“生产者-消费者”的划分方式,明确企业在员工-顾客价值共创交互行为中的特殊作用机制,丰富服务创新理论的发展;最后,如何高效驱动服务创新成为研究的热点及难点,企业如何根据服务导向逻辑引导、调动员工-顾客价值共创行为来提升其服务创新能力,以期获取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其中服务导向逻辑是在顾客导向逻辑基础上发展而来,以顾客为中心、市场为驱动,通过价值共创为其他参与者或参与者本身的利益服务。本文探索与验证员工-顾客价值共创行为对员工服务创新能力影响的内在机制,引入员工-顾客认同、互动式替代学习并验证对员工-顾客价值共创行为与服务创新的中介影响,同时分析顾客价值预期、组织创新氛围对互动式替代学习在员工-顾客价值共创行为与服务创新间中介关系的跨层次调节影响。据此构建跨层次第一阶段被调节的中介模型,根据54个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1134份配对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主要结论如下:首先,将员工-顾客价值共创行为与服务创新置于服务导向逻辑关系中,梳理、分析、提炼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为企业战略的制定给予方向性的引导,实证结果表明员工-顾客价值共创行为能够正向影响员工的服务创新能力。其次,员工-顾客认同中介效应的检验结果表明,员工-顾客价值共创(共同生产、使用价值)可以通过员工-顾客认同影响互动式替代学习(探索式互动替代学习、利用式互动替代学习和互动式替代学习有机平衡);互动式替代学习中介效应的检验结果表明,员工-顾客价值共创(共同生产、使用价值)可以通过互动式替代学习(探索式互动替代学习、利用式互动替代学习和互动式替代学习有机平衡)影响服务创新;根据员工-顾客认同与互动式替代学习链式中介作用的假设检验,发现员工-顾客价值共创(共同生产、使用价值)可以通过员工-顾客认同与互动式替代学习(探索式互动替代学习、利用式互动替代学习和互动式替代学习有机平衡)两者来影响服务创新。最后,根据组织创新氛围第一阶段跨层次被调节的中介作用假设检验,发现当共同生产和利用式互动替代学习关系、使用价值和利用式互动替代学习关系较强时,组织创新氛围对其关系的影响是边际递减的,其余的假设并未得到支持;根据顾客价值预期第一阶段跨层次被调节的中介作用假设检验,发现当共同生产和利用式互动替代学习关系、使用价值和利用式学习关系较强时,顾客价值预期对其关系的影响是边际递减的,其余的假设并未得到支持。在理论价值方面:第一,服务导向逻辑理论基础上,整合知识基础观、员工-顾客认同理论,阐述如何提高价值共创行为参与者(员工-顾客)之间的交互,丰富服务创新理论发展;第二,关于个体的双元性的研究,创新的将员工的互动式替代学习划分维度,并界定有机平衡,为研究服务创新能力的核心资源提供新的有效路径,其中员工的互动式替代学习有机平衡更能够通过探索和利用不断更新、获取和运用形成核心竞争能力的知识资源;第三,选择员工-顾客认同更新以往对员工与顾客间交互行为角色感知程度的研究,拓展以往从员工与企业认同或者顾客与企业认同的研究;第四,将组织创新氛围聚合作为组织层面的变量,通过相应多层次理论梳理和实证层面、统计层面的检验支持,为多层次理论研究拓宽研究视角。在实践价值方面:第一,在服务导向逻辑下企业如何通过员工-顾客价值共创行为提升服务创新能力,获取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第二,在整个机制演进过程中,分析员工-顾客的价值共创行为、互动式替代学习、顾客价值预期、组织创新氛围对服务创新的协同影响,并明晰各变量影响效应的关系;第三,在组织创新氛围方面,当员工对组织创新氛围的感知评价很高时会出现边际递减的现象,企业应重视营造组织创新氛围和顾客价值预期的精准把控。
王会龙,沈飞[6](2020)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协同创新机理和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进一步深化,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协作化创新是实现有效创新的重要模式。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作为以创新知识培育、创新服务拓展为主要形式的产业,在其与所服务部门对接时,借助创新协同实现创新效率提升,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结合生产主体现状,改进、优化获取创新协同效率的关键。从创新网络的创新协同机理出发,梳理出KIBS基于创新网络得以实现创新协同的基础,结合现阶段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服务的行为特征,剖析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推动创新协同的对策,并探讨了优化KIBS在创新网络背景下的协同路径。
高孟立[7](2020)在《合作创新中组织顾客破坏性行为对组织间合作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认为以KIBS企业与组织顾客合作创新项目为对象,从组织顾客的破坏性视角嵌入,通过问卷调查深入剖析投机性行为与不公平行为两种组织顾客破坏性行为对组织间合作的影响并揭示其具体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投机性行为、不公平行为对组织间合作均具有明显的负向作用;组织信任对组织间合作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组织冲突则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投机性行为通过降低组织信任、激化组织冲突的部分中介作用进而负向作用于组织间合作;不公平行为通过降低组织信任、激化组织冲突的完全中介作用进而负向作用于组织间合作。
杨珊珊[8](2020)在《KIBS对制造业出口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基于产业关联视角》文中指出随着“分离式生产”为特征的生产模式无法为出口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在时代洪流的冲击之下,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又该如何应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Knowledge 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简称KIBS)作为知识经济中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对制造业企业的创新起着极大的推进作用,面临美国对华关税加征措施愈加频发的背景下,知识密集型服务业(KIBS)是否能成为出口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助推器呢?KIBS又究竟将通过何种机制影响制造业出口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鉴于此,本文从产业关联视角切入,重点考察KIBS对制造业出口企业带来的“动态效率增益”。本文在理论部分分析和梳理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内涵与特征,阐明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产业互动与增益关系,即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分工专业化效应、技术进步效应的综合作用下对于制造业出口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呈现出正反交互的“双刃剑”效应,其因果关系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本文在实证部分使用工业企业数据库结合我国投入产出数据测算了衡量KIBS与制造业之间产业关联水平指标,使用2000-2013年中国工企数据库对本文研究重点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产业关联水平对出口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有显着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的,本文从企业所有制、企业规模等方面进行异质性探索,实证分析表明:产业关联水平的提升对东、中部地区出口企业生产率的提升呈现促进作用,对西部地区企业呈现抑制作用;就要素密集度来看,KIBS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出口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更为显着,对劳动密集型企业无显着增益;出口企业规模越大,产业关联水平对其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越为显着;T-KIBS与P-KIBS对出口企业的影响各异,P-KIBS与制造业产业关联水平越高,其对出口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就越为显着,而T-KIBS与之相反,呈现抑制作用;对外资企业提升最为显着,而对国有企业提升效果最弱。因此,本文提出相关建议:推进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因地制宜地逐步推进各地制造业与KIBS的互动融合发展,同时制造业出口企业应提高自身技术知识获取能力,利用KIBS实现自身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张聪[9](2019)在《基于交互创新的高校知识服务模式及其外部资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是最为活跃的知识获取、传播、应用以及创造的场所。特别是在“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社会服务综合实力以促进社会发展、助力创新转型”的背景下,通过知识服务的形式,促进知识从高校向社会的有效传递,不仅是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社会发展创新的关键。本研究以开放式创新、责任式创新和资源依赖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文献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方法,构建了基于交互创新的高校知识服务模式并进一步分析外部资源是如何促进这一模式实现的问题。首先,基于交互创新的高校知识服务是在从事知识服务活动时,将供需双方视为一个整体,通过资源共享、任务共担以及价值共创的形式,将知识进行系统化地搜集、存储、传递、创造和应用以满足特定社会需求的活动。其次,为了维系交互的持续发生,本研究构建了高校知识服务交互式创新的模式。这一模式包含了战略引领层、流程操作层以及能力支撑层。这其中,战略引领层通过一定内容的战略选择、规划与实施引领了高校知识服务供需双方深层次互动合作。流程操作层通过知识服务的孕育、创生、应用以及保持阶段,促进了知识的发展与服务的传递。能力支撑层则通过基础知识生产能力与协同服务应用能力两个维度支撑了知识服务的全过程。最后,本研究提出基于交互创新的高校知识服务还必须从所处的外部环境中获取稀缺性的资源。这样的外部资源包括知识、资金、市场、技术以及制度等五类,主要来自于各级政府、知识服务中介机构以及竞争对手等供给主体。
高孟立[10](2018)在《合作创新中互动一定有助于促进合作吗?》文中研究说明学术界对KIBS企业-组织顾客互动对组织间关系的负面影响研究相对较少。整合资源基础观、交易成本理论和组织间关系理论,基于184家KIBS企业合作创新项目的调研数据,从企业-组织顾客互动创新视角嵌入,探讨了互动创新中的资源共享、任务协作对组织间长期合作意愿、交易冲突行为的影响,并分析了契约治理、关系治理对两者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结论表明:(1)资源共享、任务协作均可以促进双方的长期合作意愿。(2)资源共享、任务协作在双方合作后期会诱发交易冲突行为。(3)契约治理在KIBS企业-组织顾客互动对组织间关系的影响中均起到负向的调节作用,但这种作用效果在资源共享和任务协作间没有显着性差异。(4)关系治理在资源共享、任务协作对长期合作意愿的影响中均起到负向调节作用,但在其对交易冲突行为的影响中均没有调节作用。
二、KIBS在创新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KIBS在创新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合作创新中企业间承诺感知的相互性及其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研究设计 |
1.1 研究假设 |
1.1.1 企业间承诺感知的相互性影响 |
1.1.2 企业间承诺感知的具体中介作用机制 |
1.1.3 企业间承诺感知的具体调节作用机制 |
1.2 数据收集 |
1.3 变量测量 |
(1)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 |
(2)中介变量 |
(3)调节变量 |
(4)控制变量 |
2 实证分析 |
2.1 数据的信效度检验 |
2.2 多重共线性和数据同源性偏差检验 |
2.3 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 |
2.4 假设检验 |
(1)企业间承诺感知的相互性检验 |
(2)企业间承诺感知的中介作用检验 |
(3)企业间承诺感知的具体调节作用检验 |
3 主要研究结论与启示 |
3.1 主要研究结论 |
3.2 理论贡献 |
3.3 管理启示 |
3.4 研究不足与展望 |
(2)创新驱动背景下科技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1.2.1 问题提出 |
1.2.2 研究意义 |
1.3 基本概念 |
1.3.1 科技服务业 |
1.3.2 经济增长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内容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经济增长理论 |
2.1.2 技术创新理论 |
2.1.3 产业结构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科技服务业发自身展规律研究 |
2.2.2 科技服务业与技术创新的相关研究 |
2.2.3 科技服务业与产业转型升级的相关研究 |
2.2.4 科技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 |
2.3 小结 |
3 科技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现状分析 |
3.1 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 |
3.1.1 我国科技服务业总体规模与结构 |
3.1.2 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 科技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影响关系 |
3.2.1 科技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 |
3.2.2 科技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间接贡献 |
3.2.3 经济增长对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影响 |
3.3 科技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检验 |
3.3.1 研究方法 |
3.3.2 指标选取 |
3.3.3 实证检验 |
3.4 小结 |
4 科技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之技术创新影响 |
4.1 我国科技服务业的功能定位 |
4.1.1 科技服务业的功能作用 |
4.1.2 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定位 |
4.2 科技服务业促进技术创新的作用机理 |
4.2.1 科技服务业与国内自主创新 |
4.2.2 科技服务业与国际技术引进 |
4.3 科技服务业促进技术创新的实证研究 |
4.3.1 研究设计 |
4.3.2 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
4.3.3 实证分析 |
4.4 小结 |
5 科技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之产业转型升级影响 |
5.1 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历程与目标 |
5.1.1 三次产业结构演变历程 |
5.1.2 产业转型升级的本质与目标 |
5.2 科技服务业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路径 |
5.2.1 促进农业产业现代化 |
5.2.2 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型 |
5.2.3 加快培育新兴产业 |
5.2.4 促进服务业高端化发展 |
5.3 科技服务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证分析 |
5.3.1 数据来源和行业分类 |
5.3.2 基于规模与结构分析 |
5.3.3 基于产业关联的分析 |
5.3.4 基于产业融合的分析 |
5.3.5 基于产业互动的分析 |
5.4 小结 |
6 创新驱动背景下科技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
6.1 创新驱动背景下经济增长的本质与特征 |
6.1.1 新经济环境下技术创新的新特征 |
6.1.2 科技服务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
6.2 科技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 |
6.2.1 科技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的驱动模式 |
6.2.2 科技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 |
6.3 科技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
6.3.1 计量模型与数据 |
6.3.2 基本实证结果与分析 |
6.3.3 创新驱动提出前后对比结果与分析 |
6.4 小结 |
7 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2 对策建议 |
7.3 研究创新 |
7.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中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1.3 主要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内涵与影响因素 |
2.2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界定、分布与作用 |
2.3 文献述评 |
3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影响的理论分析 |
4 中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现状分析 |
4.1 中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发展现状与问题 |
4.2 中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现状 |
4.3 相关性分析 |
5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实证模型、变量与数据 |
5.2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3 稳健性检验 |
5.4 异质性分析 |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
6.1 主要结论 |
6.2 政策启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致谢 |
(4)人力资本配置对中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相关研究 |
1.3.2 人力资本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企业的研究 |
1.3.3 人力资本与创新绩效的研究 |
1.3.4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图 |
1.5 创新点 |
第2章 人力资本配置对中国KIBS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理论分析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人力资本理论 |
2.1.2 人力资本内生增长理论 |
2.1.3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
2.1.4 创新理论 |
2.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2.2.1 人力资本价格与人力资本配置 |
2.2.2 人力资本与创新绩效差异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人力资本配置与KIBS企业创新绩效的现状:测算与评价 |
3.1 测算模型及方法介绍 |
3.1.1 人力资本配置状态测算模型 |
3.1.2 企业创新绩效测算指标 |
3.2 人力资本配置评价 |
3.2.1 数据及样本选择 |
3.2.2 统计分析 |
3.2.3 人力资本价格扭曲与人力资本错配的测算结果和原因分析 |
3.3 人力资本配置与KIBS企业创新绩效关系 |
3.3.1 创新绩效测算数据说明 |
3.3.2 灰色关联度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人力资本配置对中国KIBS企业创新绩效影响:实证研究 |
4.1 研究设计 |
4.1.1 计量模型构建 |
4.1.2 指标与数据说明 |
4.2 实证结果与分析 |
4.2.1 初步分析与检验 |
4.2.2 基准回归结果 |
4.2.3 稳健性检验 |
4.3 基于异质性的进一步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对策建议 |
5.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员工-顾客价值共创对服务创新影响的跨层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结构 |
1.5 研究主要创新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服务创新 |
2.2 员工-顾客价值共创 |
2.3 员工-顾客认同 |
2.4 互动式替代学习 |
2.5 顾客价值预期 |
2.6 组织创新氛围 |
第3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3.1 理论分析 |
3.2 研究假设 |
第4章 跨层次研究设计 |
4.1 跨层次研究设计论证 |
4.2 构建跨层次模型 |
4.3 数据来源 |
4.4 变量测量 |
4.5 预调研及分析 |
第5章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
5.1 正式调研及分析 |
5.2 信度与效度检验 |
5.3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5.4 假设检验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理论价值 |
6.3 管理启示 |
6.4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企业服务创新能力的调查问卷(Ⅰ) |
附录2 :企业服务创新能力的调查问卷(Ⅱ) |
附录3 :企业服务创新能力的调查问卷(Ⅲ)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协同创新机理和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协同创新文献述评 |
(一)创新要素和网络协同是主要的协同创新模式 |
(二)创新网络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是主要关注点 |
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协同创新的特征 |
四、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协同创新的内在机理 |
(一)以创新知识为介质的网络联结 |
(二)基于创新知识输出服务的主体创新协作加密 |
(三)网络与创新知识更新作用下的协同匹配 |
五、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协同创新策略 |
(一)改进与供应商、合作商协作环节效率 |
(二)多类型匹配的创新知识协同 |
(三)加强联合交互 |
六、结语 |
(7)合作创新中组织顾客破坏性行为对组织间合作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研究设计 |
2.1 研究假设 |
2.1.1 合作创新中破坏性行为对组织间合作的影响 |
2.1.2 合作创新中破坏性行为对组织信任与组织冲突的影响 |
2.1.3 组织信任与组织冲突对组织间合作关系的影响 |
2.1.4 组织信任与组织冲突在组织顾客破坏性行为对组织间合作的影响中起到中介效应 |
2.2 研究方法 |
2.2.1 研究样本 |
2.2.2 变量测量 |
3 实证分析 |
3.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
3.2 回复偏差、同源方差检验与信效度检验 |
3.3 假设检验 |
3.3.1 直接效应检验 |
3.3.2 中介效应检验 |
4 主要研究结论与讨论 |
4.1 研究结论 |
4.2 理论贡献与管理启示 |
4.3 不足与展望 |
(8)KIBS对制造业出口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基于产业关联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研究综述 |
一、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定义与构成 |
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 |
第二节 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综述 |
一、全要素生产率的定义与测算 |
二、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 |
第三节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产业关联度测度与现状分析 |
第一节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关联度的测算 |
第二节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制造业垂直关联的现状分析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理论机制分析 |
第一节 技术进步效应 |
第二节 分工专业化效应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KIBS对出口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一节 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
一、变量测算和数据说明 |
二、模型设定 |
第二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
一、基准回归结果 |
二、分组回归结果 |
三、稳健性检验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基于交互创新的高校知识服务模式及其外部资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2.1 知识服务的相关研究 |
1.2.2 高校知识服务的相关研究 |
1.2.3 交互创新的相关研究 |
1.2.4 外部资源的相关研究 |
1.2.5 现有研究文献述评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知识服务 |
2.1.2 高校社会服务职能 |
2.1.3 高校知识服务 |
2.1.4 交互创新 |
2.2 理论基础 |
2.2.1 开放式创新理论 |
2.2.2 责任式创新理论 |
2.2.3 资源依赖理论 |
2.2.4 理论选择的适切性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基于交互创新的高校知识服务内涵与历史溯源 |
3.1 我国高校知识服务的发展历程 |
3.1.1 我国高校知识服务的被动接受阶段 |
3.1.2 我国高校知识服务的主动迎合阶段 |
3.1.3 我国高校知识服务的互动共创趋势 |
3.2 基于交互创新的高校知识服务的逻辑起点 |
3.2.1 高校知识服务的需求形式 |
3.2.2 高校知识服务的供需关系 |
3.2.3 逻辑起点 |
3.3 基于交互创新的高校知识服务内涵 |
3.3.1 内涵 |
3.3.2 特征 |
3.3.3 维度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交互创新的高校知识服务模式构建 |
4.1 基于交互创新的高校知识服务的模式构成 |
4.1.1 高校知识服务的模式类型与适用性分析 |
4.1.2 基于交互创新的高校知识服务模式要素分析 |
4.2 战略引领层 |
4.2.1 战略引领层的战略内容 |
4.2.2 战略引领层的功能实现 |
4.3 流程操作层 |
4.3.1 流程操作层的设计 |
4.3.2 流程操作层的内容 |
4.3.3 流程操作层的功能实现 |
4.4 能力支撑层 |
4.4.1 能力支撑层的内涵 |
4.4.2 能力支撑层的构成 |
4.4.3 能力支撑层的功能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5 促进基于交互创新高校知识服务模式实现的外部资源 |
5.1 外部资源的内涵、特征与类型 |
5.1.1 外部资源的重要性 |
5.1.2 外部资源的内涵与特征 |
5.1.3 外部资源的类型 |
5.2 外部资源供给的主体与方式 |
5.2.1 外部资源的供给主体 |
5.2.2 各级政府的外部资源供给 |
5.2.3 知识服务中介机构的外部资源供给 |
5.2.4 竞争对手的外部资源供给 |
5.3 外部资源的的内化机制 |
5.3.1 外部资源的内化位置 |
5.3.2 外部资源的内化过程 |
5.4 本章小结 |
6 高校知识服务案例分析 |
6.1 案例选取与概述 |
6.1.1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概述 |
6.1.2 香港科技大学概述 |
6.1.3 大连理工大学概述 |
6.2 逐一案例描述 |
6.2.1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知识服务 |
6.2.2 香港科技大学的知识服务 |
6.2.3 大连理工大学的知识服务 |
6.3 跨案例聚类分析 |
6.3.1 三所高校知识服务的内容与特征 |
6.3.2 三所高校知识服务的战略引领 |
6.3.3 三所高校知识服务的流程操作 |
6.3.4 三所高校知识服务的能力支撑 |
6.3.5 三所高校知识服务的外部资源供给 |
6.4 案例研究结论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局限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项目及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合作创新中互动一定有助于促进合作吗?(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1.1 KIBS企业-组织顾客互动对组织间长期合作意愿的影响 |
1.2 KIBS企业-组织顾客互动对组织间交易冲突行为的影响 |
1.3 契约治理的调节作用 |
1.4 关系治理的调节作用 |
2 研究设计 |
2.1 数据收集 |
2.2 变量测量 |
3 模型检验与分析 |
3.1 数据同源性偏差检验 |
3.2 信度、效度检验 |
3.3 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 |
3.4 假设检验 |
4 结论与启示 |
4.1 研究结论 |
4.2 研究启示 |
4.3 不足与展望 |
四、KIBS在创新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合作创新中企业间承诺感知的相互性及其影响机制研究[J]. 高孟立. 科研管理, 2022
- [2]创新驱动背景下科技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 王智毓.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3]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中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研究[D]. 张展辉. 暨南大学, 2020(04)
- [4]人力资本配置对中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 郭悦. 南京财经大学, 2020(08)
- [5]员工-顾客价值共创对服务创新影响的跨层次研究[D]. 王学娟. 吉林大学, 2020(08)
- [6]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协同创新机理和策略研究[J]. 王会龙,沈飞.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2020(02)
- [7]合作创新中组织顾客破坏性行为对组织间合作的影响机制研究[J]. 高孟立. 科研管理, 2020(01)
- [8]KIBS对制造业出口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基于产业关联视角[D]. 杨珊珊.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5)
- [9]基于交互创新的高校知识服务模式及其外部资源研究[D]. 张聪.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6)
- [10]合作创新中互动一定有助于促进合作吗?[J]. 高孟立. 科学学研究, 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