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模型论文_甘金荣,陈治亚

导读:本文包含了轨道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模型,轨道,轨道交通,城市,模式,点焊,路基。

轨道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甘金荣,陈治亚[1](2019)在《考虑均衡各站乘客等待时间的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协同控制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针对城市轨道交通在高峰期由于前方车站客流需求量过大,迅速占据运能而导致后方车站的乘客需等待较长时间才能乘车的问题,建立考虑均衡各站乘客等待时间的客流控制模型。【方法】首先对乘客乘车过程进行动态建模,然后建立以系统平均等待时间最小和使车站最大平均等待时间最小为目标的优化模型,通过设置权值λ来均衡各站的平均等待时间,当λ=0时,为仅考虑均衡各站的平均等待时间,当λ=1时,为仅考虑最小化系统总等待时间,在实际中,可根据目标的不同选取不同的λ值。【结果】由于建立的模型为整数线性规划模型,运用CPLEX求解器即可得到最优解;最后通过算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通过在目标函数中设置不同的权重,可不同程度地均衡各站的平均等待时间。【结论】通过本文构建的模型,既减小了系统的总等待时间,也均衡了各站的平均等待时间。(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赖华辉,钟祖良,侯铁,何莹,曹奕[2](2019)在《多模型视图下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信息模型数据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BIM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信息模型承载了大量的、不同类型的数据。然而,当BIM软件采用IFC标准输出模型数据时,经常出现数据丢失、表达不一致等问题。这是因为BIM软件输出IFC模型数据时,可选择不同的IFC输出选项,即模型视图(MVD)。本文设计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信息模型在不同模型视图下输出IFC数据的实验,分析各IFC模型数据的异同,以期为建筑人员选择合适的模型视图输出准确的模型数据提供参考,保证所需模型数据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第五届全国BIM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9-11-16)

王海明,万连录[3](2019)在《基于城市轨道交通建筑信息模型施工应用平台的接触网深化设计技术要点》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轨道交通接触网安装方式繁多,且其尺寸以及零部件相对位置各不相同,为保证施工精度及施工工艺,建立叁维模型进行预安装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为有利工程建设,接触网BIM(建筑信息模型)施工应用平台提出了基于模型的功能应用、数据管理、模块服务、数据存储等各层服务关系和数据交互关系。深化设计平台的数字化加工、基础孔洞以及预留功能可保证零部件加工精度和施工定位精度,利用虚拟漫游和碰撞检测功能进行可视化安装施工预演,提前感知,尽可能最大限度地避免返工,对施工实践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期刊2019年11期)

张彦红,赵婷,刘淑瑶[4](2019)在《轨道交通PPP项目全寿命周期VFM定量评价模型构建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我国VFM定量评价应用现状,从全寿命周期角度出发构建了轨道交通PPP项目的 VFM定量评价模型,并通过案例分析对所构建的模型进行验证,为轨道交通PPP项目的建设及运营提供一套完整、可操作的定量评价方法及步骤,也为提高轨道交通PPP项目全过程监管提供了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建设科技》期刊2019年21期)

刘秀波,马帅,高利民,张博[5](2019)在《基于轨道几何和LSTM的车辆响应预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轨道几何与车辆响应之间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为了有效表征二者的关联关系,实现基于轨道几何的车辆响应准确预测,选取我国某高速铁路的轨道检测数据作为数据源,以高低、轨向、水平为输入,车体垂向、横向加速度为输出,提出基于轨道几何和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的车辆响应预测模型,并与传统的BP神经网络模型作对比。该模型能够有效拟合输入输出之间的对应关系,对任意长度数据进行动态逐点预测;不需要人工提取数据特征,实现了"端对端"的快速预测。分析结果显示:对于车体垂向加速度,LSTM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平均绝对误差、均方根误差和相关系数分别为0.007、0.009、0.859,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BP神经网络;预测的功率谱密度与实测值吻合度较高,能够有效预测10Hz以下的车体垂向振动,而且对于由简支梁跨度和轨道板长度引起的周期性振动也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对于车体横向加速度,LSTM模型的预测效果一般,仅能够预测1Hz以下的低频振动。(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9-11-09)

赵雪山,张勇,王亭,李欣[6](2019)在《轨道车辆碳钢点焊质量预测模型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轨道车辆用Q345D为实验材料,在点焊时间固定的前提下进行点焊实验。分析点焊过程动态电阻曲线,找出能够表征点焊熔核生长过程的特征量,并以特征量为变量得到点焊质量预测模型。采用与预测模型相同的焊接时间进行点焊实验,并将点焊质量预测模型得到的拉伸强度与实验拉伸强度进行对比,点焊拉伸强度平均误差为3.3%,最大误差为6.05%,满足实际生产质量预测标准要求。(本文来源于《电焊机》期刊2019年10期)

张曼璐,尤建新,徐涛[7](2019)在《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融资风险评估模型:基于FMEA-DEA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对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融资风险进行评估,针对轨道交通项目特点,在传统失效模式与后果分析方法(FMEA)的基础上增加难控度指标,结合模糊数学理论对评价语言进行量化,并引入数据包络模型(DEA),构建用于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融资风险评估的FMEA-DEA模型。基于构建的模型,以S市轨道交通X号线项目建设为例,对其采用的建设-运营-移交(BOT)融资模式的潜在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建议,为轨道交通项目融资风险评估问题提供了参考模型。(本文来源于《上海管理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韦有信,姜景山,张德育[8](2019)在《基于结构设计和模型制作比赛的轨道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轨道交通行业经过多年高速发展已颇具规模,建设、运营等人才需求缺口巨大,越来越多的高校顺应时势开设了《轨道工程》课程。鉴于轨道工程行业特色鲜明,课程学习对行业感性认知基础的要求高,导致传统单一课堂教学的课程教学效果较差,为解决非传统铁路院校的这一教学难题,提出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步开展专业竞赛的教学方法,并基于连续两届轨道工程结构设计和模型制作比赛积累的经验,探讨专业竞赛对课程教学的促进作用和影响。(本文来源于《教育现代化》期刊2019年83期)

郭春梅,郜永杰,黄俊杰,苏谦[9](2019)在《无砟轨道路基基床翻浆注胶加固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无砟轨道路基基床翻浆注胶加固方法,建立无砟轨道路基室内试验模型,分析无咋轨道路基在基床表层处于正常状态、浸水饱和状态和翻浆注胶加固后动力响应规律。试验结果表明:荷载加载50万次,与基床表层正常状态相比,基床表层处于浸水饱和状态时,基床表层动应力减少19.7%,底座板振动位移与振动加速度分别增大89.5%和75.3%。基床翻浆注胶加固后,与基床表层处于浸水饱和状态相比,基床表层动应力增大19.0%,底座板振动程度降低,底座板与基床表层振动比由9.4:1变为2:1;对比基床正常状态,基床表层动应力与底座板振动位移、振动加速度均略有减小。试验后揭开底座板,基床表层顶部翻浆区域级配碎石与注入胶体胶结形成复合体,填充了底座板与基床表层之间空隙。基床翻浆注胶加固后,恢复了对底座板的支承能力,底座板的异常振动得到改善。(本文来源于《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黄斌,黄莺[10](2019)在《改进GM(1,1)型轨道电路故障预测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电务部门对相敏轨道电路维护中所沿用的"故障修""计划修"在保证行车安全、提高运营效率等方面的不足,文章采用改进GM(1,1)模型进行轨道电路的故障预测,对GM(1,1)模型进行滑动平均法改进,将已知轨道电路的状态序列送入改进GM(1,1)模型进行序列预测,并以实际案例进行模型的测试,验证了改进GM(1,1)模型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本文来源于《西部交通科技》期刊2019年10期)

轨道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BIM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信息模型承载了大量的、不同类型的数据。然而,当BIM软件采用IFC标准输出模型数据时,经常出现数据丢失、表达不一致等问题。这是因为BIM软件输出IFC模型数据时,可选择不同的IFC输出选项,即模型视图(MVD)。本文设计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信息模型在不同模型视图下输出IFC数据的实验,分析各IFC模型数据的异同,以期为建筑人员选择合适的模型视图输出准确的模型数据提供参考,保证所需模型数据的准确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轨道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甘金荣,陈治亚.考虑均衡各站乘客等待时间的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协同控制模型[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赖华辉,钟祖良,侯铁,何莹,曹奕.多模型视图下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信息模型数据分析[C].第五届全国BIM学术会议论文集.2019

[3].王海明,万连录.基于城市轨道交通建筑信息模型施工应用平台的接触网深化设计技术要点[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9

[4].张彦红,赵婷,刘淑瑶.轨道交通PPP项目全寿命周期VFM定量评价模型构建及应用[J].建设科技.2019

[5].刘秀波,马帅,高利民,张博.基于轨道几何和LSTM的车辆响应预测模型[C].第十叁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2019

[6].赵雪山,张勇,王亭,李欣.轨道车辆碳钢点焊质量预测模型及分析[J].电焊机.2019

[7].张曼璐,尤建新,徐涛.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融资风险评估模型:基于FMEA-DEA的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19

[8].韦有信,姜景山,张德育.基于结构设计和模型制作比赛的轨道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9

[9].郭春梅,郜永杰,黄俊杰,苏谦.无砟轨道路基基床翻浆注胶加固模型试验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9

[10].黄斌,黄莺.改进GM(1,1)型轨道电路故障预测模型研究[J].西部交通科技.2019

论文知识图

车辆模型基于R-Cp模型的成都测区机载SAR正射...方案四预报轨道与方案叁结果互差图分段常数加速度模型轨道与脉冲加速度...轨控力预报轨道误差图主桁架结构立面图

标签:;  ;  ;  ;  ;  ;  ;  

轨道模型论文_甘金荣,陈治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