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松本电工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张湘蓉[1](2011)在《四川省有色冶金研究院中长期战略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国家大力提倡发展绿色产业、低碳经济和环保新材料,这对于四川有色冶金研究院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遇。本文对四川省有色冶金研究院的行业及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针对四川省有色冶金研究院下属的三个子公司(四川有色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川锂电池材料科技股份公司、四川省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工程技术股份公司)的特点,从产业模式、企业组织架构、企业地域及行业环境进行分析,以及发展模式的选择和论证,到目标的确立及保障措施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以SWOT分析的方式把各公司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进一步具体的论证分析,并且结合分析结果及各公司具体特点提出了相应的中长期发展目标规划。本文提出要注重两个方面的潜能的培养:一个是形成现代规范化的企业管理,在市场经济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市场竞争中逐步获得竞争优势,不断提升子公司的实际价值,规范母公司的地位与作用;二是通过加强及整合,解决目前研究院不足及欠缺的部分,如设计方面通过整合走出四川省有色冶金研究院长期以来没有设计资质的困境等,最终实现研究院自身拥有完整的产业链。通过本文对四川省有色冶金研究院及相关行业的分析研究,力图进一步完善集团发展思路,形成一个具有可操作性及指导性意义的战略规划,并且为三个分公司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参考与支持,为整个集团公司的后续发展铺垫道路。预期通过10年左右的发展,不断地将科研成果产业化,把四川省有色冶金研究院建设为一个具有多元产业经营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和具有现代管理制度的国内有色金属行业的领军企业。
薛辉[2](2009)在《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协作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产业集群是当代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和创新优势来自聚集于特定地域的各主体之间的互动和集群内外相关主体之间的协作,地理上的聚集为集群内外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协作匹配创造了环境和条件。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的协作既涉及产业集群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也关乎区域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以交易费用理论为基础,对产业集群和区域物流系统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二者的协作模式,整合产业集群内外部的各种生产要素,形成产业集群的合力与集体效率,这对于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以及区域物流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产业集群内,彼此相互关联的上下游企业综合了物流系统将产品的包装、运输、装卸、仓储、保管以及由此所发生的信息管理和传递的所有过程。集群的网络化结构,实现了运输、物流的一体化;空间集聚效应降低了产品的运输、库存成本;集群的人脉关系产生的信任和契约机制,加快了资金流、信息流的传递。因此,这种集群化的作业,使得企业的运作成本明显降低。在一个产业集群内部容易形成贯通运输、仓储、包装、加工的综合作业系统的物流链。产业集群内部的各个企业所形成的原材料从供应商到制造商变为产品再到分销商、零售商最终转移到客户的供应链关系,使得集群内部的各企业同步运行、相互协调,保障了物流链每个环节的连续性。同时,物流链的每个环节又可以作为节点,连接具有供需关系的不同企业,形成集群内的分拨网络系统,建立起各企业生产、需求之间紧密的联系。通过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的协调运作,提升集群竞争力,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形成。论文应用交易费用理论研究了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的协作模式,并通过建立灰色关联模型定量研究了区域物流对于产业集群的支撑作用,随后结合我国及国外产业集群的实际,对于各种模式分别列举分析了相应的典型产业集群,并提出策略性建议。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国内外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协作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在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协作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即交易费用理论。通过分析产业集群的交易性质以及区域物流的系统性特征,论文运用交易费用理论来解释二者的协作模式。第二,分析了构建服务于产业集群物流体系的必要性。阐述了产业集群物流的内涵及特征,通过分析产业集群物流服务体系的建立,提出了产业集群物流的整合能力是提升集群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之一。重点论述了区域物流的构建和发展对于产业集群的基础性作用。第三,论述了服务于产业集群的区域物流的形成及发展。在分析产业集群对物流需求影响的基础上,剖析了服务于产业集群的区域物流的形成机制及形成路径,根据区位条件、产业依存度以及集群企业的功能关联把服务于产业集群的区域物流发展模式归纳为三种,即区位导向型、依附型及功能关联型。第四,阐释了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的交融关系。在二者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的共生发展关系,进而按照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原理,分别从集聚期、扩散期、衰退期三个方面论述了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的交融关系,动态地阐明各个时期集群企业及物流企业的表现以及相互作用关系。第五,从交易费用的角度论述了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的协作模式。从交易费用的角度,按照影响交易费用的三个因素(即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及交易频率)对物流的交易性质进行分析,论述了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的四种协作模式。第六,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详尽论述了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协作模式的具体表现,并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引入产业集群价值链模型的基础上,阐释了三种具体表现形式(即自营物流模式、物流外包模式及物流联盟模式)的内涵,根据产品特点、企业实力、物流成本及服务能力分析了选择不同模式的原因及适用条件,从定性的角度给出了协作模式的决策模型。在实证分析时,首先对区域物流对于产业集群的支撑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选取了相应的指标建立起灰色关联模型,并进行了显着性检验;然后分别以不同典型产业集群为例证,对三种具体表现形式进行了实践的映证。
袁鲜丽[3](2006)在《松本电工的HR开发管理体系》文中研究表明
许峻桦[4](2004)在《关于我国企业培训开发系统构建的研究》文中认为智力资本在现代企业的重要性已经凸显,企业的竞争已成了人才的竞争。加入WTO以后,人才争夺更是愈加激烈,而员工培训才是企业培养人才、提高员工素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为广泛和根本的途径。员工培训是企业一项长期性的战略任务,是一项带有全局性的系统工程。企业培训系统是人力资源管理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即培训开发必须要与企业的工作分析、员工考核、绩效评估与薪酬规划等系统紧密联系起来。本文从培训对企业赢得竞争优势具有战略意义的角度,就我国员工培训的现状、成因、培训系统的内容、培训系统运行机制的构建及其实效性评定等多个问题进行了阐述。并运用培训系统动、静态运行体系对A企业进行了案例分析,从建立严格的培训制度、准确的培训需求定位及积极促进培训成果转化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改进性建议,并重点分析了培训系统有效运行的关键要素与实施细节。
李铁强[5](2004)在《房地产业品牌管理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国家宏观政策支持下,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居民住房观念发生重大转变,居民住房消费有效启动,住房商品化体制基本确立,房地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房地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对于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推动投资和消费增长,以及扩大社会就业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住房的严重短缺时代已经结束,人们对住房的品质和功能有了更高的要求,住房需求进入一个新时期。房地产业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住房需求向舒适性转变,产业增长方式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产业层次从传统型向生态化、智能化、工业化等现代化模式转变,房地产业结构进入变革调整时期。在这种变革过程中,房地产品牌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和资产,将对促进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品牌的建设和推广也将涵盖整个行业。 结合房地产业品牌发展和品牌竞争的大环境、大趋势,本文紧紧围绕房地产业品牌战略管理这一主题,通过导论、品牌概述、品牌培育、策略分析、实证研究、品牌延伸与扩张和结论等七个有机组成部分,分析了房地产业及其品牌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系统地阐述了房地产业品牌的概念、特点和品牌塑造的战略意义,详细介绍了房地产业的品牌培育流程,重点进行了品牌管理的策略分析,并进行了实证研究。 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创新: 一、 对我国房地产业的品牌管理现状进行了全面诊断; 二、 对国内外房地产业的品牌管理进行了比较研究; 三、 运用战略管理和品牌营销的相关理论,构建了房地产业品牌管理流程; 四、 运用市场营销理论,对房地产业品牌实施进行了策略分析; 五、 结合万科地产的品牌建设,总结归纳了品牌管理可供借鉴和推广的经验。
刘小华,彭玉冰[6](2000)在《松本电工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系》文中指出
刘小华,彭玉冰[7](1999)在《企业如何建立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系》文中认为 松本电工创办于1992年,经过7年的奋力拼搏,现已成为一家专业从事建筑电器生产的知名厂商。有员工近千名,资本2亿元人民币,形成年产2000万套电器配件的能力。在松本的发展中,笔者认为最关键的一招是人才必须先行一步,这集中体现在总量上的开发、素质上的提高和配置上的合理三个方面。强调人力资源开发必须与企业发展需要相适应,统筹安排、超前考虑、精心谋划,达到人才增长与企业发展同步。在人力资源管理上重点抓好预测与规划、培训与考评、甄选与使用、
二、松本电工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松本电工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1)四川省有色冶金研究院中长期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本文研究思路 |
第2章 四川省有色冶金研究院发展回顾 |
2.1 四川省有色冶金研究院发展历程 |
2.1.1 探索发展阶段 |
2.1.2 平稳发展阶段 |
2.1.3 过渡发展阶段 |
2.1.4 快速发展阶段 |
2.2 四川省有色冶金研究院发展成就 |
2.2.1 技术积淀深厚 |
2.2.2 重视人才 |
2.2.3 加快技术转移 |
2.3 四川省有色冶金研究院发展经验总结 |
2.3.1 坚持以科研为重点 |
2.3.2 坚持加快技术转移 |
2.3.3 管理关系变更频繁 |
2.3.4 缺乏融资手段 |
第3章 四川省有色冶金研究院中长期规划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
3.1 中长期规划指导思想 |
3.2 中长期规划发展目标 |
3.2.1 总体发展目标 |
3.2.2 具体规划目标 |
第4章 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及规划 |
4.1 四川有色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WOT分析 |
4.1.1 公司基本现状 |
4.1.2 公司发展的SWOT分析 |
4.2 四川有色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展规划 |
4.2.1 战略发展定位 |
4.2.2 具体建设进程 |
4.2.3 未来远景展望 |
4.3 四川有色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展规划实施 |
4.3.1 法人治理结构 |
4.3.2 基本组织架构 |
4.3.3 人力资源管理 |
4.3.4 公司经营举措 |
4.3.5 上市准备工作 |
4.3.6 经营风险控制 |
4.3.7 规划保障措施 |
第5章 科技股份公司发展战略及规划 |
5.1 四川锂电池材料科技股份公司SWOT分析 |
5.1.1 公司基本现状 |
5.1.2 公司发展的SWOT分析 |
5.1.3 标杆企业分析 |
5.2 四川锂电池材料科技股份公司发展规划 |
5.2.1 战略发展定位 |
5.2.2 具体建设进程 |
5.3 四川锂电池材料科技股份公司发展规划实施 |
5.3.1 基本组织架构 |
5.3.2 市场营销举措 |
5.3.3 上市准备工作 |
5.3.4 经营风险控制 |
第6章 工程技术股份公司发展战略及规划 |
6.1 四川省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工程技术股份公司SWOT分析 |
6.1.1 公司基本现状 |
6.1.2 公司发展的SWOT分析 |
6.2 四川省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工程技术股份公司发展规划 |
6.2.1 战略发展定位 |
6.2.2 具体建设进程 |
6.2.3 未来远景展望 |
6.3 四川省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工程技术股份公司发展规划实施 |
6.3.1 法人治理结构 |
6.3.2 基本组织架构 |
6.3.3 人力资源管理 |
6.3.4 公司经营举措 |
6.3.5 经营风险控制 |
6.3.6 规划保障措施 |
第7章 四川省有色冶金研究院未来展望 |
7.1 体制运转流畅 |
7.2 企业管理规范 |
7.3 企业文化优秀 |
7.4 主营业务突出 |
7.5 经济效益显着 |
7.6 安全生产稳定 |
7.7 员工队伍优良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协作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研究背景 |
1.2.问题的提出 |
1.3.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研究目的 |
1.3.2.研究意义 |
1.4.基本概念的界定 |
1.4.1.产业集群 |
1.4.2.区域物流 |
1.4.3.协作模式 |
1.5.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 |
1.5.1.研究思路 |
1.5.2.研究方法 |
1.5.3.创新之处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
2.1.产业集群综述 |
2.1.1.国外产业集群研究概况 |
2.1.2.国内产业集群研究进展 |
2.2.区域物流综述 |
2.2.1.国外区域物流研究概况 |
2.2.2.国内区域物流研究进展 |
2.3.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协作的研究综述 |
2.3.1.国外研究概况 |
2.3.2.国内研究进展 |
2.4.留给本文的研究空间 |
2.5.理论基础:交易费用理论 |
2.5.1.交易费用理论的产生 |
2.5.2.交易费用理论的基本内容 |
2.5.3.交易费用理论的发展 |
2.6.本章小结 |
3 构建服务于产业集群物流体系的必要性 |
3.1.产业集群物流的内涵 |
3.2.产业集群物流的特征 |
3.2.1.集群物流的专业化与产业相关化 |
3.2.2.集群物流的集成化与网络化 |
3.2.3.物流服务的规模化与综合体系化 |
3.2.4.物流服务的短距离性 |
3.3.区域物流的构建和发展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 |
3.3.1.产业集群形成条件分析 |
3.3.2.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 |
3.3.3.区域物流的构建和发展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 |
3.4.产业集群物流服务体系的建立 |
3.4.1.政府适度调控 |
3.4.2.现代物流网络体系的建设 |
3.4.3.发展第三方物流 |
3.4.4.提高产业集群的物流整合能力 |
3.5.本章小结 |
4 服务于产业集群的区域物流的形成及发展 |
4.1.产业集群对物流需求的影响 |
4.1.1.产业集群聚集了大量的物流需求源 |
4.1.2.产业集群对物流需求的多样性提出了要求 |
4.1.3.产业集群促进了物流业集群的形成 |
4.1.4.产业集群影响物流企业的组织形式 |
4.2.服务于产业集群的区域物流形成机制 |
4.2.1.内部机制 |
4.2.2.外部机制 |
4.3.服务于产业集群的区域物流形成路径 |
4.3.1.区域物流的地域表现 |
4.3.2.区域物流的空间演化规律 |
4.3.3.区域物流的空间层次 |
4.4.服务于产业集群的区域物流发展模式 |
4.4.1.区位导向型模式 |
4.4.2.依附型模式 |
4.4.3.功能关联型模式 |
4.5.本章小结 |
5 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的交融关系 |
5.1.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的相关性分析 |
5.1.1.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的内向关联 |
5.1.2.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的外向关联 |
5.2.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共生发展机制 |
5.2.1.共生概念界定 |
5.2.2.共生发展机制 |
5.2.3.共生发展的物流优势 |
5.3.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分析 |
5.3.1.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动力机制 |
5.3.2.产业集群生命周期三阶段分析 |
5.4.集聚期的交融关系 |
5.4.1.运输成本是产业集聚的重要影响因素 |
5.4.2.物流园区有助于集群企业价值创新和降低成本 |
5.4.3.产业集群带动物流服务的集聚 |
5.4.4.产业集群推动物流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 |
5.5.扩散期的交融关系 |
5.5.1.物流成本的进一步降低削弱区位相对优势 |
5.5.2.物流网络成为产业扩散的载体 |
5.5.3.产业扩散刺激外围地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
5.5.4.集群企业的扩散带动物流企业扩散 |
5.6.衰退期的交融关系 |
5.7.本章小结 |
6 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的协作模式: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分析 |
6.1.交易费用理论的解释框架 |
6.2.物流的交易性质分析 |
6.2.1.物流的资产专用性 |
6.2.2.物流的不确定性 |
6.2.3.物流的交易频率 |
6.3.双维度协作模式分析 |
6.4.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的协作模式 |
6.4.1.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协作的综合物流成本 |
6.4.2.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协作的博弈过程分析 |
6.4.3.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协作指标体系的建立 |
6.4.4.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的协作模式 |
6.5.本章小结 |
7 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协作模式的具体表现 |
7.1.产业集群的价值链模型 |
7.2.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协作的表现形式 |
7.2.1.自营物流模式 |
7.2.2.物流外包模式 |
7.2.3.物流联盟模式 |
7.3.集群企业与区域物流协作模式的选择分析 |
7.3.1.集群企业物流模式选择的依据 |
7.3.2.集群企业物流模式选择的战略 |
7.3.3.集群企业物流模式选择的取向 |
7.4.本章小结 |
8 实证分析 |
8.1.区域物流对产业集群支撑作用的实证研究 |
8.1.1.对象选取 |
8.1.2.灰色关联理论原理 |
8.1.3.制造业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的灰色关联分析 |
8.1.4.结论 |
8.2.自营模式典型集群 |
8.2.1.青岛家电产业集群 |
8.2.2.海尔集团概况 |
8.2.3.自营物流模式 |
8.3.外包模式典型集群 |
8.3.1.顺德家电产业集群 |
8.3.2.美的集团概况 |
8.3.3.物流外包模式 |
8.4.联盟模式典型集群 |
8.4.1.上海汽车产业集群 |
8.4.2.上海通用汽车公司概况 |
8.4.3.德国沃尔夫斯堡汽车产业集群 |
8.4.4.德国大众汽车公司概况 |
8.4.5.物流联盟模式 |
8.5.策略性建议 |
8.5.1.区域物流规划与区域经济规划互为基础 |
8.5.2.构建和发展与产业集群相匹配的物流系统 |
8.5.3.在产业集群和物流系统之间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
8.5.4.加强社会根植,发展集群物流系统 |
8.5.5.健全产业集群物流信息系统 |
8.6.本章小结 |
9 结论与展望 |
9.1.主要研究结论 |
9.2.主要创新点 |
9.3.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关于我国企业培训开发系统构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2.1 学术意义 |
1.2.2 实用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
1.3.1 国外 |
1.3.2 国内 |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1.4.1 论文研究的内容 |
1.4.2 论文研究的方法 |
1.5 重要名词解释 |
1.5.1 人力资源 |
1.5.2 培训与开发 |
1.5.3 培训成果转化 |
1.5.4 培训效果与培训评估 |
1.5.5 培训开发系统 |
1.5.6 员工职业生涯管理 |
1.5.7 培训组织者、培训师、受训者 |
2 现代企业培训开发系统及员工培训发展趋势 |
2.1 现代企业员工培训系统的内容 |
2.1.1 输入系统: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开发的需求定位 |
2.1.2 设计系统:建立人力资源开发目标和计划 |
2.1.3 执行系统:培训的有效实施 |
2.1.4 输出系统:培训效果及评估 |
2.2 现代企业员工培训系统的特点 |
2.2.1 系统性 |
2.2.2 针对性 |
2.2.3 一致性 |
2.2.4 应用性 |
2.3 现代企业培训的发展趋势 |
2.3.1 注重与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性 |
2.3.2 培训对象“客户化” |
2.3.3 从短期培训到持续学习 |
2.3.4 培训手段技术化 |
2.3.5 培训类别和内容日益细分,更为注重系统性 |
3 我国企业培训开发系统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
3.1 我国企业培训开发系统的现状调查 |
3.2 我国企业员工培训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1 企业人力资本开发的投入比例较小 |
3.2.2 企业有相当一部分员工的人力资本存量低于”临界点”或正处于平衡点附近 |
3.2.3 受训人员的比例偏小,且对企业培训的满意度不高 |
3.2.4 多数企业对员工培训教育虽持肯定态度,但支持力度不大 |
3.2.5 员工培训经过系统规划的企业很少 |
3.2.6 培训方案“经久不变”,培训内容仍主要集中在职业教育领域 |
3.3 问题成因分析 |
3.3.1 企业未树立正确的员工培训观,以致缺乏良好的培训氛围 |
3.3.2 员工培训的目的性不强,缺乏整体规划,致使培训内容与实际工作关联性差 |
3.3.3 员工培训的形式单一、内容滞后,培训功效的实现严重受到影响 |
3.3.4 社会和企业尚未形成员工参与培训的激励机制,以致员工对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
3.3.5 缺乏科学完善的培训制度,没能形成培训的软文化环境 |
3.3.6 培训评价体系不完整,致使培训效果难以真实反馈,从而不能为培训工作的有效改进提供依据 |
4 企业培训开发系统的实效性评定 |
4.1 系统效度评估的内容与分析方法 |
4.1.1 培训评估的层次与内容 |
4.1.2 培训系统效果层评估的定量分析 |
4.2 企业培训系统的续效评估的指标体系设计 |
4.2.1 培训评估体系中的指标选择 |
4.2.2 评估指标的权重 |
5 如何构建高效的企业培训开发系统 |
5.1 充分考虑影晌培训效果的相关因素条件 |
5.2 培训系统设计的原则 |
5.2.1 整体性原则 |
5.2.2 层次性原则 |
5.2.3 协同性原则 |
5.2.4 动态性原则 |
5.3 员工培训开发系统的模型设计 |
5.3.1 建立培训制度,营造学习性组织的文化氛围 |
5.3.2 准确定位培训需求 |
5.3.3 科学规划培训方案 |
5.3.4 培训的实施与控制 |
5.3.5 完善培训项目评估 |
5.4 积极引导培训成果的转化 |
5.4.1 培训转化的过程 |
5.4.2 影响培训效果转化的因素 |
5.4.3 积极促进培训成果转化 |
5.5 培训的风险防范 |
5.5.1 依法完善培训用工合同,确认培训单位与受训员工的权利与义务 |
5.5.2 建立有效的激励竞争机制,形成企业的核心凝聚力 |
5.5.3 完善培训制度,提高培训质量 |
5.5.4 加强员工的保密意识与企业责任感教育 |
5.5.5 鼓励自学,建立学习型组织 |
6 案例研究——A企业员工培训开发系统综合分析 |
6.1 A企业的员工培训管理的现状 |
6.1.1 A企业简介 |
6.1.2 A企业的人员结构 |
6.1.3 A企业培训现状 |
6.2 综合评析 |
6.2.1 静态评析 |
6.2.2 动态评析 |
6.3 改进建议 |
6.3.1 建立非正式小组式的培训组织结构,培训专员接受中心与所负责部门的双重指导 |
6.3.2 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制定和实施员工的培训开发规划 |
6.3.3 结合员工职业生涯与企业职岗要求,准确定位培训需求 |
6.3.4 加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手段的多样性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房地产业品牌管理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
1.1 房地产业品牌管理现状 |
1.2 房地产业实施品牌战略的意义 |
1.3 本文研究路线 |
第二章 房地产业品牌 |
2.1 品牌概述 |
2.2 品牌类型评价 |
2.3 品牌经营战略 |
2.4 品牌发展 |
2.5 现代品牌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
2.6 房地产品牌 |
第三章 我国房地产业的品牌培育 |
3.1 我国房地产业的概念和特点 |
3.2 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
3.3 房地产业的发展 |
3.4 我国房地产业品牌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
3.5 房地产业品牌诊断与分析 |
3.6 与国外房地产业品牌培育模式的比较研究 |
3.7 房地产业品牌的培育 |
第四章 基于品牌管理的房地产业营销策略研究 |
4.1 产品策略 |
4.2 价格策略 |
4.3 促销策略 |
4.4 渠道策略 |
第五章 实证研究 深圳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品牌管理模式 |
5.1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
5.2 万科地产简介 |
5.3 万科集中化战略发展品牌 |
5.4 万科地产品牌定位 |
5.5 万科一体化战略塑造品牌 |
5.6 万科品牌创新 |
5.7 万科地产品牌的全国化 |
第六章 进一步思考:房地产品牌的延伸与扩张 |
6.1 品牌延伸概述 |
6.2 房地产品牌延伸策略 |
6.3 房地产品牌的扩张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松本电工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省有色冶金研究院中长期战略研究[D]. 张湘蓉.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4)
- [2]产业集群与区域物流协作模式研究[D]. 薛辉. 北京交通大学, 2009(11)
- [3]松本电工的HR开发管理体系[J]. 袁鲜丽. 人才资源开发, 2006(11)
- [4]关于我国企业培训开发系统构建的研究[D]. 许峻桦. 重庆大学, 2004(02)
- [5]房地产业品牌管理战略研究[D]. 李铁强. 天津大学, 2004(04)
- [6]松本电工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系[J]. 刘小华,彭玉冰. 中外企业文化, 2000(01)
- [7]企业如何建立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系[J]. 刘小华,彭玉冰. 管理工程师, 199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