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贺绿汀抗战救亡歌曲的音乐艺术风格

浅析贺绿汀抗战救亡歌曲的音乐艺术风格

聊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

摘要:20世纪30年代正值我国专业音乐教育和音乐创作的蓬勃发展时期,中国的群众歌曲创作,经过了“学堂乐歌”时期和“五·四”运动时期的酝酿、起步,到30年代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面临日军全面入侵的危机,全面抗战成为所有中国人的呼声。在此背景下,中国的爱国音乐家们创作了大量以“挽救民族危亡”为主题的抗战救亡歌曲,形成了中国现代音乐创作史上一个空前的高峰。

关键词:贺绿汀;抗战救亡歌曲;音乐艺术风格

贺绿汀创作的抗战救亡歌曲,一方面运用西方传统创作技法,一方面注意歌曲的民族风格和人民群众的接受能力,打通了东西方音乐的界限,使东西方音乐文化巧妙结合,创造出一种新的音乐风格。就贺绿汀抗战救亡时期歌曲的音乐艺术风格作一些归纳总结,以便我们对贺绿汀的抗战救亡歌曲有一个总体的认识。

一、贺绿汀抗战救亡歌曲的题材风格

抗战救亡歌曲按题材分一般有两大类:一类以经过艺术加工的方言土语和生活用语为题材。抗战时期,宣传、教育、发动和组织群众参军参战需要的急迫性,大大促进了抗战歌曲创作队伍的形成。歌曲的写作者既有专业音乐工作者,也有不少业余音乐工作者和民间的歌曲爱好者。这类歌曲简洁明快、通俗易懂,唱上一两遍就难以忘怀,比较适合紧张的战时环境和抗日军民的文化水平,真实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情感。另一类抗战救亡歌曲以诗词为题材。这类作品与口耳相传的群众歌曲有所区别,歌词不仅文学性较强,而且笔触更细腻,更侧重情感的抒发,同时能给音乐的表现以广阔的空间和施展的余地。

在抗战救亡时期,作曲家对以上两种题材歌曲的创作各有侧重,贺绿汀在这一时期的创作则偏重前者。他创作的这类题材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1.号召与鼓舞。抗战救亡时期,歌曲通过人们的口传身授,从大江南北到长城内外,歌声所到之处,鼓舞和唤醒着全国人民支持抗战,激励着中华儿女到抗战的第一线浴血奋战。2.对抗战军民的歌颂、赞美。贺绿汀的这类作品数量比较多。生动地反映了部队的生活,塑造了战士的光辉形象,表达了对空军战士的赞美之情。3.对侵略者罪行的揭露控诉及对劳动人民抗战生活的描写。真实、形象地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丑恶行径及劳动人民水深火热的血泪生活。从以上歌曲,我们可以感受到贺绿汀深入战争第一线、密切联系群众、紧密服务于抗战的务实作风,感受到他质朴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昂扬乐观的个性风格。

二、贺绿汀抗战救亡歌曲的音乐艺术风格

贺绿汀创作的抗战救亡歌曲数量之多,题材、体裁范围之广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贺绿汀的抗战救亡歌曲总的音乐艺术风格特点如下:

1.浓郁的民族气息。贺绿汀对民间音乐怀有深厚的感情,十分重视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质朴清新的民间音乐老早就给了他潜移默化的影响,以致民族风格在他日后的创作中成了自觉的追求。他还酷爱采风,皖南时期(1942年),偶尔听到赶车老汉的顺口溜,立刻就地采集。他的歌曲旋律建筑于民间音乐的基础,又吸收了新的音调,新的节奏,新的调性关系和和声组合,表现出一种体现时代精神的民族风格,具有深刻的民族音调的美学内涵,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

2.感情真挚朴实、平易近人。艺术创作,贵在感情的真挚和朴实。贺绿汀曾再三强调:“音乐是人民的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好的音乐之所以能感动人也就是因为它有真实的感情。”《新世纪的前奏》、《嘉陵江上》激越跌宕;还有一些歌曲是根据不同歌词内容要求所创作的抒情性独唱曲,如1937年所写的电影歌曲《秋水伊人》及《思母》(两首歌曲的曲调完全相同)等,作品的曲调非常优美,乐曲的情感真挚动人,作品的艺术气息能顾及大多数市民的审美情趣,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这在当时从学院培养出来的作曲家中是比较少见的。贺绿汀是一个感情、思想丰富的人,也熟悉社会各阶层不同人物的生活、情感,其优秀的旋律,能掀起人们心中的激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3.结构严谨、简洁。贺绿汀向来认为,一个好的作曲者首先要有扎实过硬的和声理论基础。他认为“作品不在大小,而在于是否精练”。篇幅小而容量大,既简练、单纯,又丰富、深刻,是需要很高的写作技巧的,贺绿汀就善于用尽量少的音符表达尽量丰富的感情。他的作品大多非常简洁,作品结构总是遵循西洋的曲式结构原则,事先都经过严密的安排,因此结构都显得十分紧密,乐句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

4.音乐形象鲜明生动。他善于用形象思维,塑造个性鲜明的音乐形象。《游击队歌》的词和曲都是运用形象思维的典范。“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用形象化的语言代替了反侵略战争的正义性这一政治概念;“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点出了游击战的优越性;“密密的树林里”、“高高的山岗上”、“神枪手”、“飞行军”等词句,乐观向上的曲调,小鼓点似的活泼的节奏,是游击队英勇善战、神出鬼没、机智灵活、朝气蓬勃的战斗风貌的生动写照。《嘉陵江上》则通过一个家乡沦陷的流亡者这一典型人物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决心。那急促不安、上下翻腾的曲调,犹如江水的呜咽,也是主人翁心潮起伏的形象化的描绘。十二段歌词,都通过具体事实,宣传抗日道理,毫无空洞的概念的说教,浅显易懂,深入人心。

结语

他的乐风随着革命形式的变化、民族斗争的深化、时代风云的变迁以及他个人性情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变化,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31年———1937年)以创作电影音乐为主。第二阶段(1937年———1945年)。全面抗战以后,贺绿汀参加救亡演剧一队走向广阔的斗争生活,接触了更多的工人、农民、学生、战士,他的创作也进入了成熟和全盛期,作品呈现雄健、阳刚、豪放的风格气质。

参考文献:

[1]明言.作为新音乐批评家的贺绿汀———对贺绿汀部分音乐批评文论的历史批评[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4(3).

[2]居其宏.音乐界实用本本主义思潮研究[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

标签:;  ;  ;  

浅析贺绿汀抗战救亡歌曲的音乐艺术风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