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文化命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命运共同体,中华优秀传统,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万物一体,全球治理,中国道路,历史前提,意识形态领域,习近平
文化命运论文文献综述
[1](2020)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文中研究指出日前,由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主办、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召开。会议以构建为主题展开研讨,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本文来源于《解放日报》期刊2020-01-17)
陈联俊[2](2019)在《构建网络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担当》一文中研究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是传播人类优秀文化、弘扬正能量的重要载体”。截至2019年6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61.2%,网民规模达8.54亿,能够在网络空间中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塑造作用。网络空间是人类通过技术创新创造出来的新型活动空间,应该“共同构建网络空(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12-25)
邵龙宝[3](2019)在《儒释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基因》一文中研究指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众多国际国内场合阐述、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且在各种场合引用《周易》《道德经》《庄子》《论语》《孟子》等传统经典的名句讲经论道,对“道”文化有非常深刻的洞见。“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文化底蕴与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的“道”文化的文化(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12-12)
任兆妮[4](2019)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文化自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传统文化内涵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从文化自给自足到前所未有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步,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文化自信是文化建构的轴心、动力和方向,也是维系共同体的精神支柱和灵魂。因此,我们应当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加强与异域文化的交流互鉴,为构建文化强国而努力。(本文来源于《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22期)
邵雪[5](2019)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心理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心理植根于过去,又孕育着未来,具有稳定性、持久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等基本特征。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深层的"和谐""互爱互助""反对战争"等中华和合文化心理有着本源的联系,这种文化心理使人们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能够自觉地认同并接受该思想。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心理建构应当重申中华和合文化心理,整合西方民主文化心理,坚守共建共享发展心理。(本文来源于《世纪桥》期刊2019年11期)
杨奇奇[6](2019)在《让中医药文化助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指出,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对于坚持中西医并重、打造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模式,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推动我国生命科学实现创新突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本文来源于《现代养生》期刊2019年22期)
樊锦诗[7](2019)在《坚持文明交流对话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很荣幸受邀参加此次“70周年中国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论坛。我从事的是佛教考古研究,长期在敦煌研究院工作。所以,我想从敦煌莫高窟和藏经洞构成的敦煌文化遗产的包容创新对于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启示,谈一点我的思考。敦煌位于中国甘肃省西端。公元前(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11-18)
洪紫荆[8](2019)在《基于归化异化理论的文化负载词的日译研究——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日两国均使用汉字,但是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两国人民对于相同汉字的文化认知会出现偏差,这将妨碍到中国文化的对外宣传。本文将基于归化异化理论,分析文化负载词的原文和译文,比较中日文化和文化认知的异同,并提出日译的改进方法。(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上旬刊)》期刊2019年11期)
李昊原[9](2019)在《文化共生现象与命运共同体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共生现象是指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某一个阶段,身处不同地域的不同民族因交通环境阻隔,缺乏交流沟通而产生的相似的同时性文化现象。考察被法兰克福学派称为“轴心时代”的公元前5世纪,中国文明和世界其他文明同时出现了影响至今的思想家哲学家:孔子比释迦牟尼小(本文来源于《四川日报》期刊2019-11-07)
赵国华[10](2019)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共十九大报告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指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a其中,"一带一路"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经济发展之路,同时也是文明发展之路,其文化交流对人(本文来源于《统一战线与“一带一路”:2019统一战线前沿问题研究文集》期刊2019-11-07)
文化命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是传播人类优秀文化、弘扬正能量的重要载体”。截至2019年6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61.2%,网民规模达8.54亿,能够在网络空间中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塑造作用。网络空间是人类通过技术创新创造出来的新型活动空间,应该“共同构建网络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化命运论文参考文献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N].解放日报.2020
[2].陈联俊.构建网络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担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3].邵龙宝.儒释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基因[N].社会科学报.2019
[4].任兆妮.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文化自信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
[5].邵雪.“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心理建构[J].世纪桥.2019
[6].杨奇奇.让中医药文化助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J].现代养生.2019
[7].樊锦诗.坚持文明交流对话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8].洪紫荆.基于归化异化理论的文化负载词的日译研究——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例[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
[9].李昊原.文化共生现象与命运共同体构建[N].四川日报.2019
[10].赵国华.“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作用[C].统一战线与“一带一路”:2019统一战线前沿问题研究文集.2019
标签:命运共同体; 中华优秀传统; 马克思主义; 国际关系; 万物一体; 全球治理; 中国道路; 历史前提; 意识形态领域; 习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