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城市灾害论文-马美红,王中良,喻海军,赵珂珂,刘启

山地城市灾害论文-马美红,王中良,喻海军,赵珂珂,刘启

导读:本文包含了山地城市灾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山地城市内涝,山洪灾害,特点,防御措施

山地城市灾害论文文献综述

马美红,王中良,喻海军,赵珂珂,刘启[1](2019)在《山地城市内涝与山洪灾害综合防御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导致城市内涝和山洪灾害防治形势日益严峻,而山地城市往往同时面临着这两个问题,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也更加严重。采用近25 a国家政府部门统计的中国城市内涝和山洪灾害数据,基于目前正在开展的海绵城市及山洪灾害防御项目的建设现状,详细分析山地城市内涝与山洪灾害防治的特点,即分布范围广、突发性强、受灾频繁、危害大、损失重,并基于二者的相互关系、产生原因、存在问题和防治措施体系等方面,探讨对二者共同防治的具体有效措施。分析表明:山洪和内涝的相互迭加加剧了山地城市洪涝灾害的严重性,应结合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共同治理。(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19年09期)

毛华松,张立立,罗评[2](2019)在《基于灾害链理论的山地城市雨洪适灾空间建构——以巫山县早阳新区城市设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表明,山地城市雨洪与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密切相关,而提升雨洪灾害的适灾能力建设已成为应对山地城市次生灾害频发的迫切诉求。以灾害链相关理论为支撑,围绕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3个灾害链关键要素,分析、归纳山地雨洪的灾害链及其链式的灾害演化关系和灾变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灾害链断链"和"城市空间减灾"2个层面的雨洪减灾规划策略,从而达到降低雨洪灾害链频次,减少灾情放大,增大城市安全性的目的;进而以巫山早阳组团城市设计为例,探讨雨洪减灾规划策略的实践应用,以期为山地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借鉴。(本文来源于《风景园林》期刊2019年07期)

谭少华,高银宝,杨培峰,李立峰,刘伍洋[3](2019)在《精准高效、共建联防:山地城市灾害识别、综合防治及空间响应——恩施市中心城区的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山地城市地形特殊、灾害类型众多、灾种关联性强,极易引发次生灾害等连锁反应,进行多灾种综合防治尤为重要。以恩施市中心城区为例,采用"精准高效、共建联防"的综合防灾规划思路,形成恩施市中心城区"灾前—灾时—灾后"全过程关注和"规划—建设—管理"多层次应对的综合防灾指导方案:(1)综合中心城区地理条件和行政管辖功能划定防灾分区;(2)根据中心城区综合防灾对象保障规模和现有设施情况建设应急保障基础设施和应急服务设施;(3)对各分区内防灾设施进行"四线"管控和使用管理。以此提高中心城区灾害适应性和应急能力,达到城市安全的综合防灾效果。恩施市中心城区综合防灾实践丰富了山地城市防灾理论体系,并可为相关山地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建设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山地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王昕亚,胡蓉[4](2018)在《山地城市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对策研究——以重庆市渝中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发展,城镇建设用地日趋紧缺,为确保城市发展,不得不最大限度开发土地资源。其中,山地城市因为受到地形条件影响,不仅城市扩展受到严重制约,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也使土地得不到高效的利用。《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叁五规划》显示,截至2016年,全国有各类地质灾害隐患29万处,大部分都分布在广西、云南、四川、重庆、贵州、湖北等(本文来源于《城市与减灾》期刊2018年04期)

廖启鹏,许红梅,程璜鑫[5](2018)在《山地城市边缘区滑坡灾害遗址景观化再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滑坡是山区常见的一类自然灾害,山地城市边缘区是滑坡灾害常发区域,目前针对山地城市边缘区滑坡灾害遗址一般采取工程治理的方法,只注重了遗址的安全性,而忽视了美观性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从"景观再生设计"的角度,在对山地城市边缘区滑坡灾害遗址景观类型和价值研究的基础上,从自然景观修复和人文景观重构两个方面进行景观化再生设计,以期实现山地城市边缘区滑坡灾害遗址的安全性和美观性的有机统一,促进山地城市及边缘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工程》期刊2018年01期)

陈宣先[6](2017)在《基于灾害风险评估的山地城市固定避难场所布局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灾害风险评估是城市制定减灾策略和灾害防御手段的重要依据,灾害风险评估可以评价城市哪个区域风险值偏高,进而进行合理管控;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是是城市防灾减灾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急避难场所的合理布局则能有效的降低灾害带来的城市损失,进而降低城市风险。灾害风险评估研究目前正由大区域省级尺度不断深入与居民紧密相关的小城市生活社区,而应急避难场所研究考虑的因素也越来越全面,因而基于灾害风险评估的固定避难场所布局优化研究是两个方向不断完善自身的综合交叉研究,不仅能有效评估山地城市风险,同时还能为固定避难场所布局加入灾害风险系数的影响因素。研究对已有灾害风险评估体系进行总结归纳,然后以山地城市灾害特点和李克特量表法对灾害风险评估指标进行选取和筛选,确定了适合山地小城市灾害风险评估的指标,并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山地城市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其次,以东川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灾害机理表达式R=(H(危险性)*V(脆弱性))/C(抗灾救灾能力)计算综合灾害风险值;最后,研究对已有设施选址优化模型进行对比分析,以风险值作为权重系数,选择多目标线性优化函数构建了山地城市的多目标选址优化模型。根据灾害风险评估可得,东川区西南边达贝村、石羊村,中部团结社区、深沟村和东北边糯谷田村灾害危险性最高,城市脆弱性以城区老社区最高,其次是周边行政村落,最后是新建社区;综合风险偏高的区域主要是灾害危险性偏高的龙潭村、缺少防灾空间的起嘎村和城市脆弱性偏高的团结社区、沙坝社区。通过东川区固定避难场所现状评价发现湿地公园、和平广场和体育场均处于不安全的地震、滑坡泥石流和液化石油储气站危险区内,另外五个安全有效的避难场所布局不能覆盖整个东川区集中居住区域;因而运用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对东川区现状避难场所进行布局优化,以Lingo编程软件运算求解出最优布局方案的的固定避难场所设施数量为10个,在现状明月中学、第四小学、第一中学、第二中学和云南机电学院东川校区5个有效避难场所的基础上新建第叁小学、集义路货车停车场、第一小学、洗尾嘎小学和新街小学5个固定避难场所。同时,考虑到现状固定避难场所的综合利用和多目标模型多重覆盖问题,研究基于给定设施数量的多目标规划模型和GIS软件对最优布局方案进行修正,修正结果为满足最大覆盖度的设施数量为9个,其中包括5个现状和4个新增场地,新增加的与最优方案相比剔除了集义路货车停车场。以东川区为实例研究的结果表明,研究所构建的灾害风险评估体系是可操作且有意义的;多目标布局优化模型不仅能有效将风险评估结果融入避难场所选址优化,同时还能为城市提供更为有效经济的布局优化方案。(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7-06-01)

王龙,徐刚,杨娟[7](2015)在《山地城市灾害系统模糊风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灾害风险是当前灾害研究的热点和核心之一。从灾害系统整体角度,厘定区域灾害系统风险,明晰灾害系统风险要素构成及其作用机制,对于科学指导区域综合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在山地城市灾害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基于"R=H×E×S/C"的灾害系统模糊风险概念模型,构建了反映山地城市灾害系统"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暴露性、灾损敏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四个方面的"山地城市灾害系统模糊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对山地城市灾害系统模糊风险进行定量评价与排序的"综合赋权(AHP-EVM)"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在上述研究基础上,以重庆市38个区县作为研究对象,对理论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从整体上初步阐明和解释了山地城市(重庆市)38个区县的灾害系统模糊风险等级及成因。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基于"综合赋权"模糊综合评判的"山地城市灾害系统模糊风险"评价结果科学、可靠,能够从整体反映山地城市灾害系统模糊风险水平及其构成。经过与灾情数据对比、专家评判,本研究所得评价结果通过验证,且与"模糊物元评价"所得结果基本一致。(2)重庆市灾害系统模糊风险整体水平居中。其中,渝中区、江北区,渝东北的城口县、奉节县以及渝东南的酉阳县,灾害系统风险等级高,各类灾害发生及造成损失的可能性较大,是未来防灾减灾工作的重点。(本文来源于《地球与环境》期刊2015年03期)

王志涛,苏经宇,刘朝峰[8](2014)在《山地城市灾害风险与规划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总结山地城市灾害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基于风险管理的山地城市防灾控制体系框架,包括山地城市灾害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和规划控制叁部分。在该框架的指导下,首先分析了山地城市灾害风险的表征及其构成因素的内涵,同时,探讨了可接受风险水平的确定方法,最后提出了山地城市灾害风险规划控制的四种措施。(本文来源于《城市规划》期刊2014年02期)

闫水玉,刘鸣[9](2013)在《基于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山地城市规划应对策略——以石棉县总体规划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山地环境脆弱性导致的地质灾害风险是山地城市规划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以石棉县总体规划为例,探索了基于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山地城市规划应对策略,提出了以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城镇体系适应性布局、中心城区空间规划灾害应对(选址,密度分区,防灾空间建设)、建设用地灾害点安全治理为主线的系统性规划应对策略。(本文来源于《西部人居环境学刊》期刊2013年06期)

赵万民,李云燕[10](2013)在《山地城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思考:防治与利用一体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山地城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科学性,引导山地城市建设健康发展,通过对山地城市地质灾害及其防治现状概况的分析,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与利用一体化的思路,并对一体化的思路进行了详细分析论证。论述了什么是一体化概念,为什么要进行一体化,以及一体化可实现的保障技术。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建构了从不同规划阶段和不同规划区域研究地质灾害治理与利用的一体化体系,提出山地城市地质灾害治理与利用一体化的策略。(本文来源于《上海城市规划》期刊2013年04期)

山地城市灾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表明,山地城市雨洪与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密切相关,而提升雨洪灾害的适灾能力建设已成为应对山地城市次生灾害频发的迫切诉求。以灾害链相关理论为支撑,围绕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3个灾害链关键要素,分析、归纳山地雨洪的灾害链及其链式的灾害演化关系和灾变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灾害链断链"和"城市空间减灾"2个层面的雨洪减灾规划策略,从而达到降低雨洪灾害链频次,减少灾情放大,增大城市安全性的目的;进而以巫山早阳组团城市设计为例,探讨雨洪减灾规划策略的实践应用,以期为山地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山地城市灾害论文参考文献

[1].马美红,王中良,喻海军,赵珂珂,刘启.山地城市内涝与山洪灾害综合防御探讨[J].人民黄河.2019

[2].毛华松,张立立,罗评.基于灾害链理论的山地城市雨洪适灾空间建构——以巫山县早阳新区城市设计为例[J].风景园林.2019

[3].谭少华,高银宝,杨培峰,李立峰,刘伍洋.精准高效、共建联防:山地城市灾害识别、综合防治及空间响应——恩施市中心城区的实践[J].山地学报.2019

[4].王昕亚,胡蓉.山地城市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对策研究——以重庆市渝中区为例[J].城市与减灾.2018

[5].廖启鹏,许红梅,程璜鑫.山地城市边缘区滑坡灾害遗址景观化再生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8

[6].陈宣先.基于灾害风险评估的山地城市固定避难场所布局优化研究[D].云南大学.2017

[7].王龙,徐刚,杨娟.山地城市灾害系统模糊风险评价[J].地球与环境.2015

[8].王志涛,苏经宇,刘朝峰.山地城市灾害风险与规划控制[J].城市规划.2014

[9].闫水玉,刘鸣.基于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山地城市规划应对策略——以石棉县总体规划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3

[10].赵万民,李云燕.山地城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思考:防治与利用一体化[J].上海城市规划.2013

标签:;  ;  ;  ;  

山地城市灾害论文-马美红,王中良,喻海军,赵珂珂,刘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