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管内流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充填体,埋管,换热流体,释热性能
管内流体论文文献综述
张小艳,刘利,刘浪,刘璐,贾宇航[1](2019)在《埋管内流体采热状态下充填体释热性能的数值模拟(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矿山充填体内布置采热埋管,是矿床-地热协同开采技术的基本要求,而充填体的释热性能直接影响地热的采出效率。本文基于换热基本理论,利用FLUENT模拟软件建立充填体释热过程的叁维非稳态换热模型,并以水平U型采热埋管为研究对象,分析充填体释热过程中采热埋管周围充填体温度场的变化规律,探讨充填体初始温度、采热埋管管径、管内采热流体的入口流速、入口温度对其轴向一定距离内采热流体与周围充填体两区域之间耦合传热,以及对采热流体进出口温差、充填体释热性能的影响,不仅为实现深部矿山矿产资源与地热协同开采奠定理论基础,而且也为充填体内采热埋管的布置、采热流体的工况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期刊2019年08期)
Muhammad,N,ABRAR,Muhammad,SAGHEER,Shafqat,HUSSIAN[2](2019)在《单壁碳和多壁碳纳米管内多孔纤毛脉动诱导流体流动的熵分析(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均匀磁场和多孔介质作用下水平纤毛管内黏性纳米流体流动的热力学进行分析。另外,对存在内部热源和热辐射的情况也进行了能量分析。加入碳纳米管(CNTs)增强了基流水的热导率。通过公式转换得到一组非线性耦合偏微分方程。通过相似变量的转换,将控制微分系统转化为一个常微分系统。计算了温度、动量和压力梯度分布的封闭形式的精确解。本研究主要研究了碳纳米管的导电性,讨论了不同流线的模式。热力学分析表明,电流系统的熵随着Brinkmann数、磁性参数、纳米粒子浓度参数和Darcy数的增大而增大。(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期刊2019年08期)
朱凤岭[3](2019)在《塔式太阳能热发电吸热器中超临界CO_2流体管内传热强化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太阳能光热发电作为清洁能源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在低碳革命、绿色经济发展中扮演关键的角色。近年来,在太阳能光热技术中,超临界CO_2布雷顿循环技术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与常规的朗肯循环相比,超临界CO_2布雷顿循环具有更高的能量转换效率和更高的经济性,该技术有望促进光热电站规模化、低成本发展。在这种新型太阳能光热电站中,超临界CO_2流体是光-热能量转换的工作介质,其流动传热性直接制约着能量传输过程的效率及安全稳定性。然而,超临界流体的传热过程影响因素众多,尤其在高热流条件下,变物性、浮升力等效应使得CO_2传热过程十分复杂。为此,本论文开战了多种工况下的超临界CO_2传热特性试验研究,并探索了强化超临界CO_2传热的技术措施。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设计并搭建了超临界CO_2流动传热试验平台,采用电加热方法模拟高热流加热工况,利用恒流泵、加热器、冷凝器、背压阀、高压储液罐等设备构建了稳定的高压闭式循环回路,卡发了分布式实时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从而形成了超临界CO_2流动传热测试装置与方法。(2)开展了超临界CO_2在光滑圆管的对流传热试验,系统地研究了热工参数、浮升力效应等因素对超临界CO_2流动传热的影响规律。在较低热流下,低热系统在拟临界区存在峰值。然而在高热流低流速工况下,则发生了明显的传热恶化,其诱发因素为急剧增大的浮升力效应(判定因子Gr/Re_2)。将实验数据与文献中的传热经验关联式作对比,结果表明,目前已有的关联式无法很好地预测本文工况下的传热,为此采用最小二乘法提出了相应的传热关联式,其预测误差为±15%。(3)开展了超临界CO_2在内凸管内的对流传热试验,采用传热强化综合性能PEC因子定量评价了该管道传热强化综合性能。结果显示,内凸管能有效地强化超临界CO_2传热性能,其PEC因子为1.24~1.52。根据试验数据,拟合了适用于内凸管的传热关联式,其预测误差为±10%。研究成果为太阳能光热电站超临界CO_2能量转换装置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及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何丹[4](2019)在《太阳能热发电换热器中超临界CO_2流体管内对流换热特性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清洁能源利用技术的发展,超临界CO2布雷顿循环(Supercritical C02 Brayton Cycle)在太阳能热发电领域中日益受到重视。超临界C02对流换热特性研究已成为本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开展了超临界CO2在水平圆管、竖直圆管和竖直螺旋管等多种管型,在加热、冷却等多种工况下的对流换热特性研究。主要开展的工作及结论如下:(1)研究了超临界CO2在水平圆管内的对流换热特性。分析了热流、质量流速、压力、管径等因素对换热过程的影响,并比较了加热工况与冷却工况的换热差异。结果表明,浮升力效应对换热的影响显着,水平圆管同一截面上下壁面处流体的换热差异较大。在加热条件下,上壁面处的流体换热容易发生恶化。提高质量流速和系统压力可以改善该恶化现象;冷却条件下的换热效果优于加热条件,在拟临界温度附近换热系数出现峰值,换热得到强化。(2)研究了超临界C02在竖直螺旋管内对流换热特性。在竖直螺旋管内,超临界C02受到离心力与浮升力的双重作用影响,流场及温度场存在明显的非均匀分布特性。浮升力较强时呈倾斜分布,离心力较强时呈上下分布。浮升力因子Gr/Re2.7可以较准确地判断竖直螺旋管内浮升力对换热的影响。(3)研究了竖直螺旋管对超临界CO2对流换热的强化效果。与竖直圆管相比,螺旋管能有效地强化超临界C02对流换热,其周向平均换热系数平均提高了 7.2%。在高热流、高压力及低质量流速工况下,螺旋管换热强化效果更加突出,但换热系数峰值均有所下降。(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杨丽媛[5](2019)在《椭圆管内TiO_2-H_2O纳米流体传热与流动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强制对流换热是目前高强度换热场所最主要的换热方式。传统的换热工质(纯液体如水、醇、油等)和传统的换热器结构(如圆管等)的搭配,已经不能满足在更小的空间内有更高传热强度的需求。纳米流体是一种固-液两相悬浮液,是通过一定的比例和方式在基液中添加纳米级的固体颗粒并使之均匀分布在基液中而形成的。很多研究表明,纳米流体具有优越的导热性能,可以加强传热效果。但是目前对纳米流体的数值模拟研究很多,实验研究相对较少。故本文以TiO_2-H_2O纳米流体为研究对象,开展TiO_2-H_2O纳米流体强制对流换热实验研究。同时,研究了强化换热管(椭圆管)及管内插入物(扭带)对TiO_2-H_2O纳米流体的流动与传热性能的影响。本文的主要工作概括如下:(1)搭建了椭圆管内纳米流体强制对流实验台,研究了纳米流体的流动与传热特性。实验研究了去离子水和不同质量百分比的纳米流体在圆管和椭圆管中的对流传热特性,发现:与圆管和椭圆管中的去离子水相比,w=0.5wt%的TiO_2-H_2O纳米流体最多可使努塞尔数增加9.7-16.1%和25.8-32.9%;在相同条件下,椭圆管中w=0.1wt%,w=0.3wt%和w=0.5wt%的TiO_2-H_2O纳米流体分别比圆管中的努塞尔数增加了21.8%,24.8%和27.9%。(2)搭建了内置扭带椭圆管内纳米流体的强制对流实验台,研究了管内插入物(扭带)及椭圆管长短轴比对纳米流体流动与传热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扭带是一种简便且有效的改善传热的方法。在同种条件下,可以将传热增强2.7%-4.3%;椭圆管作为一种强化换热管,它的长短轴比越大,强化换热效果越好,在同种条件下,w=0.5wt%的TiO_2-H_2O纳米流体在长短轴比为Z=1.706的椭圆管中的努塞尔数比在同等条件下长短轴比为Z=1.235的椭圆管中最多增加了18.28%。(3)通过努塞尔数(Nu)、流动阻力系数(f)以及综合性能评价指数(η)叁个参数来评价流动工质的传热性能、阻力性能以及综合性能。结果表明:在本文实验所测范围内,均存在一个临界雷诺数Re_c,使得系统处于最佳换热工况。(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5-31)
李伯[6](2019)在《弯管内黏弹性流体流动特性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湍流中加入适量的减阻添加剂,可以有效地降低摩擦阻力,这就是添加剂湍流减阻技术。自从1948年的第一届国际流变学会议上,Toms指出高分子聚合物的湍流减阻增输现象以来,国内外的学者对高分子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两种减阻添加剂做了广泛的实验,并在数值模拟方面进行了深入拓展,得到了许多关于减阻现象以及减阻机理的重要理论成果。对减阻机理的研究,目前黏弹性假说得到了相当一部分人的支持。然而,由于黏弹性流体减阻过程较为复杂,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需要做大量工作对其研究探讨。本论文以黏弹性流体为研究对象,推导FENE-P黏弹性模型的控制方程组,根据方程编写C程序。利用GAMBIT前处理软件构建弯管几何模型,并划分网格,然后导入到FLUENT中,通过自定义函数功能加载C程序,进行计算。利用网格无关性验证、减阻范围验证及和文献规律对比验证等方式检验得出计算案例和模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然后对不同工况下的减阻过程做了分析,并和水做了对比研究。介绍了FENE-P黏弹性模型的建立过程。黏弹性流体是流体中物性最为复杂的一类,FENE-P模型可以较好的对其描述。通过对相关公式的推导,得到了FENE-P模型的控制方程组和笛卡尔坐标系下的矢量分量展开式。对FLUENT软件的求解流程、自定义函数功能和C程序的编写方法做了说明。在仿真软件中进行了案例的模拟计算。根据文献中L型补偿器的尺寸,采用GAMBIT软件构建90°弯管物理模型,并划分了质量较高的古钱币形网格。将网格模型导入到FLUENT中,调用编译自定义函数功能加载FENE-P黏弹性模型的程序,设定相关参数,包括湍流模型、边界条件、流体材料、离散方法等。观察网格尺寸不同对计算结果的影响,考虑计算机的运行效率,比选最佳网格。根据黏弹性流体和水的摩擦系数渐近线公式,检查了数值计算的可靠性。将计算案例表现出的减阻规律和前人研究对比,进一步验证了对黏弹性流体的模拟效果较好。通过分析弯管中叁种黏弹性流体和水在不同Re下的计算案例,得到了减阻率、压力参数、流速参数及湍动能的径向和轴向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人工黏性项系数和Re之间存在一次线性关系,流体浓度越大,曲线斜率越高;黏弹性流体在临界雷诺数和临界浓度处可取得最佳减阻效果;弯曲部分的减阻率较小且出现波动;除弯曲部分外,黏弹性流体和水的壁面压力系数沿管道轴向方向不断降低且水的降速更快,弯曲部分受离心力的影响,压力系数出现了内、外侧分离的现象,反映到静水压强分布上即为由外而内递减的径向梯度;弯曲部分使得远壁端的高流速区偏向弯管内侧,减阻率越高,黏弹性流体和水的流速分布差异化也越大,偏离程度也越大;弯管极角越大,二次流强度越大,在90°处达到最强;减阻率越高,湍动能越小,黏弹性流体对紊动的抑制也越强;湍动能对管道的影响主要在近壁端,但沿程向远壁端扩展。(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9-05-01)
翟新锋[7](2019)在《螺旋管内TiO_2-H_2O纳米流体传热与流动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能源短缺”和“效率低下”是当前制约工业发展的两大因素,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强化换热技术应运而生。强化换热技术根据是否消耗外部能量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在被动式强化换热技术领域,主要包括改善换热工质热物性及对换热器进行表面处理两种手段。一方面是因为传统换热工质(水,醇类)的导热能力无法满足换热负荷,另一方面是因为传统换热设备管型(直管,方管等)空间利用率较低,单位面积换热效果有限。本文结合两种被动式强化换热技术,使用TiO_2-H_2O纳米流体替代水及醇类工质,并使用螺旋管作为换热管道替代直管。运用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研究了不同流动方式下不同质量分数纳米流体在不同结构、不同倾角螺旋管中的传热与流动特性,并对比了螺旋管与水平直管内纳米流体与去离子水所表现出的传热和流动特性。所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配制实验所需的不同质量分数(0.1wt%,0.3wt%,0.5wt%)TiO_2-H_2O纳米流体,并分别研究了TiO_2纳米颗粒的微观性质及TiO_2-H_2O纳米流体的物性参数。其在螺旋管中所表现出的传热性能与去离子水相比最大程度上可以提高17.0%,其阻力系数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流动方式下与去离子水相比最大程度上将分别增大3.5%和7.6%。(2)研究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流动方式下,不同螺距对螺旋管传热及流动特性的影响。努塞尔数及阻力系数随着螺旋管螺距的减小而呈递增趋势,与水平直管相比,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流动方式下其努塞尔数将分别提高49.8-62.0%和47-57.8%;其阻力系数将分别增大180.1-264.4%和179.6-204.1%。(3)研究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流动方式下,不同倾斜角度对螺旋管传热及流动特性的影响。最佳的传热性能和最大阻力系数都出现在45°倾角螺旋管中,而90°倾角螺旋管表现出的传热性能最差,0°倾角螺旋管的阻力系数最小。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流动方式下,45°倾角螺旋管的传热性能与90°时相比,其换热效果将分别提高8.8-9.3%和8.7-9.7%;45°倾角螺旋管的阻力系数与0°时相比,其阻力系数将分别增大5.0-9.4%和5.1-9.7%。(4)分别引入综合性能指数和综合热效率两个评价标准评估了实验系统的传热-流阻性能。在自上而下流动方式中,分别考虑螺距和倾角的影响时,实验系统的综合性能指数分别将达到1.25和1.24。在自下而上流动方式中,综合热效率表明实验系统所得数据基本都分布于RegionΙ和RegionΙΙ区域中,这表明本实验系统的整体换热性能比较优秀,同时在螺距10 cm+倾角45°+Re>8000这一工况下,实验系统将获得最佳的传热-流阻性能。(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5-01)
梅思远[8](2019)在《磁场作用下管内Fe_3O_4-水纳米流体强化传热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工业的发展,传统工质(水、醇、油类)与常规管型(圆管等)相结合组成的换热器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换热需求。对此,本课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以导热性能更强的Fe_3O_4-H_2O纳米流体代替了传统工质去离子水,此外以波纹管代替传热性能有限的圆管。同时也将磁场的作用纳入考虑范围以提升系统的换热性能。本文通过搭建磁场环境下Fe_3O_4-H_2O纳米流体管内强制对流实验系统,探究了磁场对磁性纳米流体管内流动与传热特性的影响。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通过“两步法”配制得到Fe_3O_4-H_2O纳米流体,利用静置观测的方法对其稳定性进行研究。测定了不同质量分数Fe_3O_4纳米流体的物性参数,结果发现纳米流体的导热系数相比基液最大可提升1.5%,粘度最大可增大5.8%。(2)建立了水平磁场作用下Fe_3O_4-H_2O纳米流体管内强制对流实验系统,探究了质量分数及磁场强度对纳米流体的Nu数及流动阻力的影响,发现水平方向磁场不利于纳米流体的换热。最后通过综合评价得出换热性能最佳点,综合性能指数最大可达1.18。(3)搭建了垂直磁场环境下Fe_3O_4-H_2O纳米流体管内强制对流实验系统。研究结果发现与水平方向磁场不同,垂直磁场对纳米流体的换热具有强化作用,且磁场的排布方式对换热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双侧交错磁场具有最好的换热效果,综合考虑磁场对换热及流动阻力的影响,其综合性能指数最大可达1.47。(4)探究了管型对纳米流体流动换热特性的影响。通过对比Fe_3O_4-H_2O纳米流体在波纹管与圆管中的Nu数及流动阻力系数f发现:波纹管的使用可显着强化换热,可以使传热相对增强54.9%。同时其综合性能也远高于圆管,波纹管综合性能指数最大可达1.47,而圆管最高只有1.15。(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5-01)
康艳蓓[9](2019)在《不同截面直管和螺旋管内幂律流体流动传热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非牛顿幂律流体流动传热现象在生产实际和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尤其在工程实况中比较常见,比如工业混合搅拌技术、原油开采以及水煤浆输配等。近年来工业水平的提高使得能耗加剧,“节能增效”成为缓解能源压力的一大有力措施。我国能源以化石能源为主,化石能源中的流体又多数以非牛顿流体的形式存在,再加上非牛顿流体的流变特性较牛顿流体更为复杂多样,所以对其流动传热特性展开系统且详细研究具有深刻意义。本文以常见的非牛顿幂律流体为主要研究介质,研究不同截面直管和螺旋管内幂律流体的沿程阻力系数变化规律和对流换热规律。本文主要通过数值模拟对幂律流体在不同截面的直管和螺旋管内的流动与换热展开研究。首先将本文的数值模拟计算值与已有的实验关联式、经典实验值进行比较分析,对所选用的幂律模型和湍流模型进行验证。然后采用验证过的幂律模型和湍流模型对特定幂律流体在直管和螺旋管内的流动、传热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及分析。主要探讨分析了截面形状、雷诺数、幂律指数、相对粗糙度等多个因素对管内流体的流动和换热的影响。另外,由于螺旋管的几何构成稍微复杂,因此还考虑了曲率和无量纲螺距对管内流体流动及换热的影响规律,并对螺旋管内Y=0截面上的速度场、压强场和温度场变化规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及讨论。同时,为了更清晰的展现螺旋管内幂律流体的流动和换热特性,分别设定绝热条件和恒壁温条件进行模拟计算。研究结果显示,截面形状、雷诺数、幂律指数、相对粗糙度等因素对直管和螺旋管内的非牛顿幂律流体的流动沿程阻力系数及对流换热强度变化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各因素与流体流动和换热之间均有一定的相关性。另外,螺旋管的曲率和无量纲螺距对管内幂律流体的流动和换热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结果显示曲率的影响明显更大。其原因在于改变曲率会改变迪恩数的大小,从而影响管内二次流的扰动程度,进而影响管内幂律流体流动阻力和换热能力的变化;而无量纲螺距变化并不改变迪恩数,对二次流的影响不大,因此对流动和换热的影响也相对较小。本文主要探讨了不同截面的直管和螺旋管内的非牛顿幂律流体流动阻力和对流换热的变化规律,旨在为研究非牛顿幂律流体的复杂流变特性导致的流动和换热规律特性提供一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山东建筑大学》期刊2019-04-01)
邱兰栏[10](2019)在《管内流体与运动固体的动态作用过程仿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管道运输是一种高效、便捷的物质运输方式,广泛应用于工业和日常生活中。作为管道运输的两种基本模式,流体输送与固体传送过程中都存在着管内流体与运动固体间各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对管道运输的效率、稳定性和可靠性都有着重要影响。传统基于经验或实验的设计方法难以有效评价这种动态交互作用,从而制约了设计效果。本文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分别就几种典型的管内固体运动形式,即被动定轴旋转运动、被动直线运动以及主动定轴旋转运动,研究管内流体与运动固体的动态作用的数值仿真方法,并总结过程中的物理规律,希望能更好地指导管道运输系统的设计和优化。主要内容包括:(1)基于某DN600蝶式止回阀,开展管道固体被动定轴旋转运动问题的数值模拟研究。通过用户自定义函数(User Defined Functions,UDF)获取管内流体作用在阀板上的力和力矩,基于动力学原理预测阀板的实时运动参数,并利用动网格技术控制阀板的位置更新,成功实现了阀板被动定轴旋转运动过程的流固耦合动态仿真。进一步地,运用该仿真方法研究了蝶式止回阀不同入口压力条件下阀门管道内流场、压力场、流量、动水力矩随阀门启闭的动态变化规律,总结了阀门启闭条件。(2)基于某真空抽吸容器式气力输送装置中样品瓶,开展管道固体被动直线运动问题的数值模拟研究。为减小全流场区域被动直线运动的计算量,截取流场区域某个固定的出口,采用Darcy-Weisbach方程对沿程的压降进行估算。通过6DOF动网格模型获取管内流体作用下样品瓶六个方向的自由度来实时预测样品瓶的运动参数,并利用动网格技术控制样品瓶的位置更新,成功实现了样品瓶被动直线运动过程中的动态仿真。从而运用该仿真方法研究了样品瓶在不同出口边界条件、不同真空度、质量下真空管道内流场、压力场和空气阻力随样品瓶的被动直线的动态变化规律。(3)基于某百万核电再热阀门组,开展管道固体主动定轴旋转运动问题的数值模拟研究。通过区域性滑移网格技术指定执行机构作用在阀板区域的运动变化规律,同时对静/动区域的交界面采用混合平均(Mixed-out Averaging)算法进行流场数据的传送,成功实现了再热调节阀主动定轴旋转过程中流固耦合动态仿真。并运用该仿真方法研究了再热调节阀在不同进口质量流,启闭速度下阀门管道内压力、速度场、气动力矩等随阀门启闭的动态变化规律。本文对管内流体与运动固体的动态作用过程的仿真方法的研究,解决了流场初始网格定义、运动固体运动方式的描述、网格的动态更新和动态耦合过程中非线性带来的计算稳定性问题,并结合实例分析总结了典型工况下的物理规律,对指导复杂管道运输系统的设计优化提供有效支持。(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9-03-15)
管内流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均匀磁场和多孔介质作用下水平纤毛管内黏性纳米流体流动的热力学进行分析。另外,对存在内部热源和热辐射的情况也进行了能量分析。加入碳纳米管(CNTs)增强了基流水的热导率。通过公式转换得到一组非线性耦合偏微分方程。通过相似变量的转换,将控制微分系统转化为一个常微分系统。计算了温度、动量和压力梯度分布的封闭形式的精确解。本研究主要研究了碳纳米管的导电性,讨论了不同流线的模式。热力学分析表明,电流系统的熵随着Brinkmann数、磁性参数、纳米粒子浓度参数和Darcy数的增大而增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管内流体论文参考文献
[1].张小艳,刘利,刘浪,刘璐,贾宇航.埋管内流体采热状态下充填体释热性能的数值模拟(英文)[J].JournalofCentralSouthUniversity.2019
[2].Muhammad,N,ABRAR,Muhammad,SAGHEER,Shafqat,HUSSIAN.单壁碳和多壁碳纳米管内多孔纤毛脉动诱导流体流动的熵分析(英文)[J].JournalofCentralSouthUniversity.2019
[3].朱凤岭.塔式太阳能热发电吸热器中超临界CO_2流体管内传热强化特性试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
[4].何丹.太阳能热发电换热器中超临界CO_2流体管内对流换热特性数值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
[5].杨丽媛.椭圆管内TiO_2-H_2O纳米流体传热与流动特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
[6].李伯.弯管内黏弹性流体流动特性的数值模拟[D].太原理工大学.2019
[7].翟新锋.螺旋管内TiO_2-H_2O纳米流体传热与流动特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
[8].梅思远.磁场作用下管内Fe_3O_4-水纳米流体强化传热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
[9].康艳蓓.不同截面直管和螺旋管内幂律流体流动传热数值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9
[10].邱兰栏.管内流体与运动固体的动态作用过程仿真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