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侗族传统聚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侗族,聚落,传统,建筑,文化,基因,景观。
侗族传统聚落论文文献综述
郜金梅[1](2019)在《侗族传统聚落形态及其文化内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侗族聚落的存续已经有将近两千年的历史。本文分析了地理环境和亲缘关系等要素对侗族传统聚落形态构成的影响以及款组织作用下的社会秩序建构。背山面水的聚落选址以及以鼓楼为中心的格局体现了巧妙的、因地制宜的思想,其独具特色的景观风貌也显示出侗民天人合一的生态发展观念、强烈的团体共建意识以及生生不息的民族自强精神。(本文来源于《艺术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张一帝[2](2019)在《侗族村寨聚落传统设计智慧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侗族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及浓郁的文化特色,是我国传统设计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侗族服饰、侗族银饰及侗族建筑上分析侗族传统设计的智慧思想,以及促进当地旅游资源开发的途径,以期为侗寨的保护与开发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来源于《西部皮革》期刊2019年06期)
张一帝[3](2019)在《侗族村寨聚落的传统设计思想的现状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侗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南地区。不同的生态环境,将会造就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及建筑模式。艺术丰富多彩的侗族文化及其建筑,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及浓郁的文化特色,和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一起,丰富了我国的传统设计文化。因此研究侗族村寨聚落的传统设计思想对保护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空间以及传承其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对贵州侗族传统设计思想的现状与分析是少数民族传统设计思想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本文对侗族传统设计智慧展开研究,通过从传统农作物器具设计及侗族传统房屋建筑等方面的现状分析侗族的传统设计思想,希望能为侗寨的保护与开发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来源于《风景名胜》期刊2019年03期)
卜晔婷[4](2018)在《侗族传统建筑与聚落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就侗族、侗族建筑与聚落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研究人员以民族学者以及建筑规划专业人士为主,民族学者主要以人类学、历史学、民俗学、美学视角研究侗族建筑与聚落,建筑规划人士研究视角较为多样,建筑规划人士注重匠作、构造与结构技术的分析,也不乏有地理、文化以及人类学层面的探讨。为了保证研究完整性与系统性,从不同学科视角对文献与调查资料进行归纳、总结、分析的研究现象层出不穷。本文根据不同的研究视角梳理以及概括了侗族传统建筑与聚落的研究现状,并针对研究成果存在的不足进行总结,有望成为深入研究的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外建筑》期刊2018年09期)
熊修锋,陈俊睿,潘冽,李漱洋,何雨晴[5](2018)在《叁江侗族传统聚落建筑朝向影响因子量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侗族传统村落及建筑空间生成影响因子进行定性分类认知,再以聚落及建筑朝向的定量分析来理清影响因子的主次关系,提出了空间量化的方法论,增强结论的客观性及可信度,为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帮助。(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8年11期)
李志书[6](2017)在《贵州传统村落民宿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以侗族聚落增冲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侗族聚落增冲村是贵州最早的国际级传统村落,其民宿发展情况具有代表性,存在民宿风格雷同、本土文化结合度低、安全隐患大、卫生条件差、业主市场认知肤浅等问题,究其原因为民宿市场监管体制缺失、投入资金不足、从业者对文化价值认知度低、专业人才匮乏,应采取传统村落保护与民宿开发融合的可持续性发展策略,为贵州传统村落中民宿开发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今日财富》期刊2017年23期)
霍丹,甘晓璟,唐建[7](2017)在《侗族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再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侗族传统聚落整体空间形态为研究对象,在分析自然环境与人文背景的基础上,探讨和挖掘聚落空间形态特征及其深层的文化内涵,为更新与提高传统聚落民居及营造新型山地聚落提供广阔的意蕴和依据。(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7年06期)
彭黎,余凌云,邱大平[8](2017)在《坪坦河流域侗族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识别与采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借助景观基因理念,对通道坪坦河流域主要侗族聚落景观进行研究,通过聚落空间布局形态、标志性建筑物、主体公共建筑、民居建筑以及其他景观要素等识别性要素对侗族聚落景观基因特征进行了识别与数字采集研究,侗族聚落的空间形态以中心空间为主要识别特征,标志性建筑物主要是鼓楼,主体公共建筑则包括风雨桥、寨门、戏台、萨坛等。这些景观基因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共性与稳定性,同时受到聚落自身的发展与外来文化的影响,这些景观基因也表现出差异性。传统聚落主要景观基因的提取,对于分析坪坦河流域侗族聚落景观的文化特征,识别与提取具有代表性的关键景观基因,进一步实现对传统聚落景观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怀化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谢莎[9](2016)在《叁江侗族传统聚落及民居的演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广西叁江侗族自治县的侗族传统聚落,有着丰富的建筑艺术、独特的民俗风情。然而随着人的思想意识的变迁、自然环境的变化、社会的变迁。侗族传统聚落和民居正经历着过去所不能及的巨变。本文研究叁江侗族传统聚落及民居的演变,分析其演变的原因。即通过研究分析演变的现象,来分析现象背后的演变因素。进而总结演变特征,指出演变现象存在的问题,提出研究展望。本论文以叁江为例,探讨叁江侗族聚落和民居从早期至近当代整个演变历程中,建筑在自然环境、政治环境、技术经济环境、社会思想文化共同选择作用下的适应性演变。并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其演变现象背后的演变因素。最后提出叁江侗族传统聚落和民居的演变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引导良性演变的策略研究提出展望。本论文的创新点为,1、补充了叁江侗族聚落和民居的研究系统,丰富了叁江地区侗族民居的研究。2、与以往的静态研究不同,本文采用纵向历时性的研究方法、动态的研究方法,进行叁江侗族聚落和民居演变的研究。3、建筑研究结合多个学科。主要从社会学的视角,对叁江地区侗族聚落和民居演变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本研究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二章)为背景理论的阐述。总结了当前国内外传统民居研究概况以及所取成果和民居研究方法的应用介绍,为本论文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并介绍叁江侗族自治县地区的背景和历史沿革。第二部分(第叁~四章)为演变现象和演变成因的分析。以对叁江侗族传统村寨的实地调研和测绘为基础,介绍叁江侗族传统聚落、民居的基本特点。通过纵向的历史分析,社会背景的动态演变的角度,对典型聚落的背景历史和重要建筑物进行介绍。对典型民居和村民分别进行测绘和访谈,了解民居的改造历史。还原聚落和民居的发展演变过程。总结其演变现象和特点。并分析其演变现象后的成因。第叁部分(第五章)为总结和展望通过以上章节对叁江侗族传统聚落和民居演变历程的分析,总结聚落和民居在当前环境下演变的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展望。(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6-11-30)
宋建军,杨仁斌,李彦旻[10](2016)在《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传统聚落的空间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湘西传统聚落作为一种为数不多的、保存完好的聚落景观之一,其保护研究是我国文化生态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怀化市侗族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从传统风水学理念与现代生态位出发,探索传统聚落空间格局的构建方法和驱动因素,以期为传统聚落合理的生态位扩充和空间结构演变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湘西传统聚落形成了东、南、西、北四面山林围护、中间宽敞开阔的独立地理空间结构,构建了符合大众追求的"山-林-屋-水-林"的理想聚落空间模式,而且民居建筑大多都"坐西朝东,背风向阳,靠山面水而建"。这种聚落是在自然、经济和文化叁大因素共同影响下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有其独特的运行机制。在传统聚落空间系统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应遵从其演变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据不同传统聚落的生产力水平条件,合理推进经济社会空间结构的转型,并适度加以调控,以稳步实现传统聚落的空间演变和生态位扩充。(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侗族传统聚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侗族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及浓郁的文化特色,是我国传统设计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侗族服饰、侗族银饰及侗族建筑上分析侗族传统设计的智慧思想,以及促进当地旅游资源开发的途径,以期为侗寨的保护与开发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侗族传统聚落论文参考文献
[1].郜金梅.侗族传统聚落形态及其文化内涵研究[J].艺术科技.2019
[2].张一帝.侗族村寨聚落传统设计智慧调查研究[J].西部皮革.2019
[3].张一帝.侗族村寨聚落的传统设计思想的现状与分析[J].风景名胜.2019
[4].卜晔婷.侗族传统建筑与聚落研究综述[J].中外建筑.2018
[5].熊修锋,陈俊睿,潘冽,李漱洋,何雨晴.叁江侗族传统聚落建筑朝向影响因子量化分析[J].山西建筑.2018
[6].李志书.贵州传统村落民宿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以侗族聚落增冲村为例[J].今日财富.2017
[7].霍丹,甘晓璟,唐建.侗族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再思考[J].建筑与文化.2017
[8].彭黎,余凌云,邱大平.坪坦河流域侗族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识别与采集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17
[9].谢莎.叁江侗族传统聚落及民居的演变研究[D].广西大学.2016
[10].宋建军,杨仁斌,李彦旻.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传统聚落的空间构建[J].生态学报.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