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娟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学生与教师的有效交流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习进步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交流也是需要技巧的,本文着重从三个方面阐释与学生谈话的艺术性,做到教师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做学生的朋友。
关键词:谈话;艺术性;原则
交流是教与学的核心过程,是联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重要纽带,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传播的桥梁。古人云:“一言可兴邦,一言可误国。”,又有“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之说。作为教师,找学生谈话、和学生交流,仍然是新时期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大家都知道,在学校生活中,学生总是存在各种各样的思想问题或其它问题。那么学生问题的发现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和学生去交流,及时地找他们谈心。有的学生通过和教师的谈话,解开了思想疙瘩,焕发了青春热情。谈心确实可以温暖一个人的心,甚至在他人生道路上留下一块闪光的里程碑。但是,现实常有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因与教师谈话更加重了思想包袱,甚至产生“顶撞”现象。这说明,谈话不仅要有思想性和哲理性,而且还要掌握一定的艺术技巧。下面笔者就自己的经验提出几点建议。
谈话要有准备
找学生谈话,不能心血来潮,随心所欲,毫无准备。要确定并了解谈话的对象。“知彼知已,百战不殆”。谈话前认真做好调研工作,充分了解谈话对象的思想、心理问题以及社会、家庭、学习生活环境等,做到心中有数。根据“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原理,制订谈话方案,选择最好的谈话方法。“视其所以,观其所行,察其所安”(《论语.公治长》)。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因人施言”。
在笔者班上,就有一名学生胡某,在五年级的时候学习成绩还不错,但不是非常努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六年级,这位学生的成绩逐渐下滑,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并且还不时有违纪的情况发生。于是笔者在私下对这位学生的情况做了摸底了解。经过调查,得知这位学生的母亲在外打工,很少回来。父亲在家忙于农活,很少关心他。他所想要的父爱、母爱都得不到,所以自己慢慢地变得心灰意冷,有了过一天算一天的思想,根本就不思进取,对人和事都漠不关心。了解过情况以后,在他生日那天笔者特意在街上买了一份小礼物。放学后,把他单独留下来。一开始他很不在乎,当问他今天是什么日子的时侯,他说:“什么日子对我都是一样的。”当他听到今天是他的生日的时候,先出一脸的惊讶“老师你是怎么知道的?”我说:“我怎么不知道呢,因为你是我的学生呀!”接着把小礼物送给他,并祝他生日快乐。他接过礼物后两眼充满着泪水,半天没说话。正在这时电话响铃了,我微微一笑把电话递给他要他接,他感到莫明其妙。当他听到电话那边传来他母亲的声音时,他再也忍不住了,呜呜地哭了起来。这时我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其实老师和父母都在默默地关心他、爱着他,希望他能努力学习争取进步。他也告诉我,想不到老师和父母这么关心他,他一定要好好地学习报答老师和父母对他的爱。现在这位学生在我们班上成绩名列前茅。通过这件事以后,笔者更加确信了针对不同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育,肯定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当然,上述这些方法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模式,在许多情况下需要依据具体的情况作出准确的判断,改变或综合运用各种谈话方式。
谈话要有目标
找学生谈话,要有明确的谈话主题,即要明确谈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找学生谈话,通常有下列目的:掌握情况,便于下一步开展工作;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排忧解难;鼓励进步,激发向上;布置工作,明确责任,指导方法;沟通感情,融洽师生关系。但谈话不能企图同时解决许多问题,谈话的目标要尽量集中,内容要围绕主题进行,时间不可拉得太长,否则容易引起学生厌倦。要适可而止,让学生有意犹未尽的感觉,这样的谈话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要达到谈话要有目标,就需要做到:
第一,主题明确。主题是语言表达的中心意思。没有主题,交流不能深入,学生只能感受到一些支离破碎的评议刺激,起不到沟通的效果。教师的谈话要有明确的主题,要求评议内容思想上的正确性。
第二,语言要准确。语言准确主要是指遣词造句,不要模棱两可、拖泥带水、似是而非。在语言交流中要避免使用晦涩的词汇,虚无缥缈的语言,不恰当的比喻,不准确的概念等。
第三,语言表达要生动。仅有语言的准确性还不够,还得讲究语言的情感性。倘若讲的都是真理,但语言表达呆板,毫无生机,就不会打动人,引起共鸣,教师的评议表达要寓情于理,以情达理。
三、谈话要有原则
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谈话。它也应该遵守一定的原则。
1、平等原则
老师找学生谈心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或者学生犯错误后,寻找其根源,最终帮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因此谈话之初,老师不能居高临下地把学生批评一顿,不听学生辩解,或者自顾自说,自以为是,不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如果这样,看起来是为学生好,和学生谈得也不少,但是实际上,只是自己滔滔不绝的灌输一通,不起作用。所以,老师应记住的是,与学生谈心和与成人之间的谈话是一样的,首先要平等对待他(她),让他(她)觉得老师是尊重他(她)的,对发生的事件首先听学生的解释和想法,然后再找出根源,对症下药。
2、真诚原则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教师要真心诚意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做到以情感人。唐代诗人白居易说过“动人心者莫先乎情”,惟有炽热的感情,才会使“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神飞。”惟有真心才能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才能与学生在思想上产生交流,心理上有了沟通,心灵上引起共鸣,学生才能敝开心扉,将内心坦露无遗。在谈话过程中,如果教师带有厌恶的情绪,甚至皱一皱眉,有一点走神,学生都会敏锐地觉察到。若让学生产生一种被轻视、被愚弄的愤怒,就会引起师生间的对立情绪,影响谈话效果。
3、尊重原则
找学生谈话时,要态度和蔼,给对方以亲切感、实在感,要倾听对方的诉说,让对方把心中的体验、感受、困惑、疙瘩、怒气、忧愁尽情地倾述出来;不要随意打断对方的话语,要与人为善,正面引导,鼓励帮助;不要高声训斥,挖苦讽剌,话难听、脸难看。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这样学生才会为之倾心,与之交心。
美国哲学家、诗人埃墨森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为此,必须明确学生不仅是我们的教育对象,而且也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教育教学过程,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与学生谈话要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教育的核心,就本质来说在于让学生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大凡人都有尊重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他尊的两个方面,前者指个人对自己的尊重,如自信、自强、求成、独立、支配等。后者是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如承认、接纳、注意、赞誉、欣赏等。尊重的需要被满足时,即当自己达到自尊,特别是个人的品质、能力和成就被他人承认时,才会体验到生活的价值,觉得自己和别人一样重要,甚至觉得自己比别人更重要。因此尊重学生也是师生交流成功的重要法则
4、差异原则
找学生谈话的方式要因人而异,因事施法,不可千人一面。要根据对方的性别、年龄、性格特征、情绪心态、表现情况,根据谈话的内容、主题、环境等诸多因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同学是直性子,性情豪爽,谈话就要开门见山。有的同学自尊心较强,谈话要就应含蓄一些,旁敲侧击,不要硬把一层“窗户纸”捅破,让对方接受不了。在这方面《论语》中记载着孔子的一个极好的范例:一次,子路问孔子:“听到自己认为应当做的事就可以上去做吗?”孔子回答说:“有父兄在上,不征求他们的意见,怎么可以自作主张呢?“过一会儿,冉有也来问这个问题,孔子回答说:“只要听到这件事应该做,就应该毫不犹豫地去做。”一直在孔子身旁的公西华听了大惑不解,就问孔夫子。孔子说:“冉有遇事犹豫不决,我的回答是为坚定其信心,而子路粗鲁好胜,所以我故意给他泼冷水。”孔子的这种做法,就是遵循了差异原则。
5、爱的原则
一次,见到一名老师找学生谈话时,说:“你看你,每天迟到,天天给班级扣分,咱班的分都让你一人扣完了,人人都像你这样,还了得吗?”这些话听起来,虽说是在教育学生,不能因为个人影响了集体,但更会让学生觉得,老师在怨恨自己为班级扣了分,老师关心的只是班级的分数。这里所犯的错误就是没有以人为本。不管出现什么情况,最终是人引起的,我们在看到学生迟到时,首先想到的,不应该是扣分这些带有功利色彩的事,而是要关心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学生屡次迟到,是家庭有什么事情影响,还是对班干部有意见故意迟到,或者是自己有些不愿意说的苦衷等等,这些才是搞清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教师应首先关切地询问学生,这些日子总迟到,学习有没有受到影响,而不是嫌学生给班级扣分。老师只有从“爱”字出发,学生才会愿意主动打开心扉与你交流,因为他知道,你是在关心他本人。当我们从爱的角度关注学生行为时,还会担心所谓“扣分”这样的结局吗?
我想说,与学生的交流沟通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很好的掌握这门艺术的基本规律,从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学会一些交流沟通的技巧,经常与学生交流就能够和那些情绪不好或性格内向的学生沟通交流的投机默契,就能够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作者单位:安徽省芜湖市芜湖县陶辛中心学校24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