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塑改性论文_李发勇,谢东,沈华艳,张会平,陈明周

导读:本文包含了增塑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聚乙烯醇,甘露醇,甘油,马来,纺丝,增塑剂,相容性。

增塑改性论文文献综述

李发勇,谢东,沈华艳,张会平,陈明周[1](2019)在《聚甘油增塑改性聚乙烯醇复合膜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聚甘油(PG)为增塑剂,采用溶液流延法制备了PG增塑改性聚乙烯醇(PVA)复合薄膜。通过红外光谱分析(FTIR)、X射线衍射分析(XRD)、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热失重分析(TGA)、拉伸测试等考察了PVA/PG复合膜的氢键作用、结晶性能、热性能、力学性能。结果表明:PG增塑剂能有效破坏PVA自身的氢键,在PVA热分解温度基本保持不变的前提下降低材料的熔融温度和结晶度,从而扩展PVA的热塑加工温度窗口。随着PG用量的增加,PVA/PG复合薄膜的拉伸强度逐渐降低,而断裂伸长率明显提高。(本文来源于《塑料科技》期刊2019年07期)

季淑芳[2](2019)在《有机硅改性聚酯及其增塑PVC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氯乙烯(PVC)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塑料之一,然而由于分子间强的极性作用,纯PVC材料硬度高、脆性大,加工困难,需要添加助剂以提高PVC材料的柔韧性。增塑剂则是用量最大的一种助剂,其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的应用最为普遍。但邻苯二甲酸酯是一类单体型增塑剂,其增塑PVC的稳定性较差,增塑剂易从PVC中迁移出来,并且具有潜在的致癌性,因此绿色环保增塑剂的研发迫在眉睫。聚酯是由二元酸和二元醇缩聚而得,相比单体型增塑剂具有优异的耐迁移性,但其增塑效率却低于传统单体型邻苯酯类增塑剂。本文在聚酯增塑剂研究的基础上,将Si-O-Si基团引入聚酯中,利用其较好的柔韧性对聚酯进行改性,探讨了不同改性方法对聚酯增塑性能的影响。以丁二酸和己二醇为原料缩聚合成羟基封端的聚丁二酸己二醇酯(PHS),利用PHS端羟基与羟基硅油之间的缩合反应,将Si-O-Si基团引入PHS,获得羟基硅油改性的聚丁二酸己二醇酯(MPHS)。研究发现,当羟基硅油含量为5%,MPHS含量为40 phr时,MPHS增塑效率达到137.05%,较PHS提高了51.72%;FT-IR光谱和XPS分析发现,与纯MPHS相比,MPHS增塑的PVC中,改性聚酯的C=O吸收峰向低波数偏移,改性聚酯的Si-O-Si键能亦减小了0.5eV,这是因为在PVC/MPHS试样中,MPHS中的极性基团Si-O-Si和C=O分别与PVC中的α-H形成了氢键。氢键的存在使PVC与MPHS的作用力增大,故改性后MPHS的增塑效率提高,增塑剂在PVC中的稳定性增加。以马来酸酐和己二醇为原料缩聚合成了聚马来酸己二醇酯(MH),以1,1,3,3-四甲基二硅氧烷(TD)为改性剂,通过硅氢加成反应对MH进行改性,在MH主链上引入支链Si-O-Si链段,成功合成了TD改性聚马来酸己二醇酯(MHA)。实验发现Si-O-Si链段的加入有效地提高了MH的增塑效率,反映在增塑PVC试样的Tg降低和断裂伸长率增加;耐迁移性分析可以发现当TD含量为10%时即增塑剂MHA-2的迁移量均不超过2%,是这几种增塑剂中耐迁移性最佳的,而DOP的迁移量最高达20%,最低12.47%;根据红外光谱和XPS分析发现,PVC分子的极性基团与MHA的极性基团相互作用产生氢键,提高了增塑PVC试样柔韧性和稳定性。(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5)

王铭亮,向柏霖,张慧,邹海涛,舒友[3](2018)在《聚乙烯醇增塑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聚乙烯醇为基材,甘油、甘露醇及季戊四醇为增塑剂,通过熔融挤出的方法制备了改性聚乙烯醇样品,采用熔融指数仪、电子拉力机及冲击试验机对样品的加工流动性、拉伸性能及冲击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增塑剂的含量为30%时,甘油改性聚乙烯醇样品的断裂伸长率及冲击强度值最大;甘露醇改性聚乙烯醇样品的熔融指数最高;季戊四醇改性聚乙烯醇样品的拉伸强度最大;季戊四醇和甘露醇复配改性的聚乙烯醇样品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8年13期)

左迎峰,李文豪,李萍,赵星,李新功[4](2018)在《竹纤维/聚乳酸可降解复合材料的增塑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竹纤维和聚乳酸(PLA)为原料,乙二醇、甘油、聚乙二醇400、尿素、甲酰胺和柠檬酸酯为增塑剂,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竹纤维/PLA可降解复合材料。探讨了一元增塑、二元复合增塑和叁元复合增塑对竹纤维/PLA复合材料拉伸强度、抗弯强度、断裂伸长率和耐水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增塑剂对竹纤维/PLA复合材料的增塑效果不同,甘油增塑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抗弯强度最大,甲酰胺增塑复合材料的断裂伸长率最大,柠檬酸酯增塑复合材料的耐水性能最优。二元复合增塑具有协同增塑效果,甘油/柠檬酸脂复合增塑竹纤维/PLA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抗弯强度最大,乙二醇/甲酰胺复合增塑竹纤维/PLA复合材料的断裂伸长率最大,乙二醇/柠檬酸酯复合增塑竹纤维/PLA复合材料的耐水性能最优。叁元复合增塑在获得较好相容性的同时,复合材料的韧性明显提高,甘油/柠檬酸酯/乙二醇、甘油/柠檬酸脂/甲酰胺复合增塑竹纤维/PLA复合材料不仅具有较高的强度,且断裂伸长率和耐水性能均较好,优于一元和二元增塑效果。(本文来源于《林业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于蕾,樊星,肇研,王凯[5](2017)在《PA6增塑改性PPS增强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力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苯硫醚(PPS)作为一种高性能的特种工程塑料,具有优良的热稳定性、良好的电绝缘性、耐腐蚀性和自阻燃性,是制造先进性复合材料理想的基体材料。但由于其熔体粘度大、工艺温度高,从而限制其广泛的应用。通过共混改性提高PPS的流动性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本文通过调节尼龙6(PA6)含量,利用微型双螺杆共混挤出不同配方的PPS/PA6合金,分别表征了PA6/PPS的流变性能、力学性能和热性能;并粉碎PA6/PPS合金,利用粉末浸渍工艺制备出一系列PPS/PA6/GF复合材料,采用SEM、DMA、力学测试等手段对PPS/PA6/GF复合材料进行了结构与性能表征。结果表明,随着PA6含量的升高,PPS树脂粘度显着降低,结晶能力提高,热稳定性降低;PA6含量5%时,PPS/PA6合金拉伸和弯曲性能基本保持,PPS/PA6/GF复合材料的弯曲和层剪性能稍有降低。(本文来源于《第叁届中国国际复合材料科技大会摘要集-分会场11-15》期刊2017-10-21)

倪守朋,霍鹏飞,刘旸,顾继友[6](2017)在《基于TEA增塑改性SPI薄膜的超级电容器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大豆分离蛋白(SPI)为基体材料,利用叁乙醇胺(TEA)对其增塑改性制备SPI/TEA薄膜。以SPI/TEA薄膜作为隔膜,活性炭为电极材料,硫酸锂(Li_2SO_4为)为电解质组装了超级电容器单体器件。通过电化学阻抗、循环伏安、恒电流充放电等技术手段,研究了单体器件的电化学性能,并探究了TEA用量对于单体器件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Li_2SO_4作为电解质,超级电容器的电位窗口远高于1.23 V(水的理论分解电压),能够达到1.5 V;而且器件表现出良好的双电层电容特性和较低的内电阻;经计算,当TEA占SPI质量分数的160%时,超级电容器具有最出色的电化学性能,在电流密度为1 A g~(-1)时,其比电容和能量密度分别为113.44 Fg~(-1)和8.86 Wh kg~(-1)。进一步增大TEA的比例,并不能改善超级电容器的电化学性能,反而会因过量增塑剂使SPI/TEA薄膜的机械强度明显下降。(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P:生物基高分子》期刊2017-10-10)

舒友,胡扬剑,张再兴,向德轩,陈迪钊[7](2017)在《聚乙烯醇增塑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乙烯醇100份、复配增塑剂0-30份、甘油30-0份及其它助剂5份,在高混机中高速搅拌后,经双螺杆挤出机熔融挤出、造粒,得增塑改性的聚乙烯醇粒料,再将粒料注塑成型,得改性聚乙烯醇样品。采用熔融指数以、电子拉伸机、冲击试验机、差示扫描量热仪对样品的加工流动性、拉伸性能、抗冲击性能及熔点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复配增塑剂含量的增加,甘油含量的减少,样品的熔融指数逐渐下降,拉伸强度先增加后下降,断裂伸长率先下降后增加,抗冲击强度逐渐下降,熔点有上升趋势,但变化不是太明显;当聚乙烯醇为100份,复配增塑剂为20份,甘油为10份时,样品的综合性能最好,拉伸强度达88MPa,断裂伸长率为152%,冲击强度为120KJ/m2,熔点为191℃;该研究不仅降大大低了聚乙烯醇材料的熔点,提高了其热加工流动性,同时还大大地提升了其抗拉性能和抗冲击性能。(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L:高分子加工》期刊2017-10-10)

麻聪[8](2017)在《聚乙烯醇的增塑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溶性聚乙烯醇(PVA)纤维具有良好的耐酸、耐碱性能,而且溶于水后无毒无味,具有独特的用途。然而PVA是一种多羟基聚合物,分子间作用力大,熔点高,与分解温度接近,难于熔融挤出加工。传统PVA纤维一般采用湿法纺丝,工艺复杂,污染严重。实现PVA熔融纺丝可节约能源,降低环境污染,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和经济效益。本文采用共混增塑改性的方法,对复配增塑剂的调配、成核剂的添加以及改性聚乙烯醇体系的非等温结晶分析进行了探究,得出如下结论:以多元醇A为主增塑剂,多元醇D为辅增塑剂,当主辅配比为7:2时,PVA的熔点、结晶温度降低;随着复配增塑体系用量的增加,PVA的拉伸强度降低,熔融流动性提高。当复配增塑体系用量为45%时,综合性能较为理想,此时PVA的熔融指数为12.5g/10min,熔点158.9℃,热分解温度为216.0℃,初生纤维断裂强度2.05cN/dtex,断裂伸长率64.57%。低分子量PVA对改性PVA共混体系有较大的影响。随着低分子量PVA含量的增加,共混体系的熔融温度(Tm)和起始结晶温度(To)均逐渐降低,总的结晶速率随其含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同时体系的剪切敏感指数、?Eη均呈现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非牛顿指数n、可纺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低分子量PVA含量为20%时,总的结晶速率达到最大值,同时体系的可纺性最好。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定了成核剂对改性聚乙烯醇结晶行为的影响,并在DSC的基础上用Jeziorny法、Ozawa法以及莫志深方法分析了两种材料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结果表明:莫志深方法能够更好的解释改性PVA的非等温结晶过程,结晶度(Xt)、结晶峰温度(Tc)、t1/2、结晶速率对降温速率有很强的依赖关系。随着降温速率的增加,结晶速率常数增大。而且在相同的降温速率下,成核剂的加入使改性聚乙烯醇的结晶速率增加,具有异相成核的作用。随着成核剂含量的增加,改性PVA体系的结晶速率先增加后降低。同时随着成核剂含量的增加,改性PVA体系的ηa、剪切敏感指数、?Eη、逐渐增加,非牛顿指数n、可纺性逐渐下降,在改性PVA纺丝加工过程中需要控制成核剂含量在1.5%左右。热处理可加速初生纤维的结晶,提高结晶度,热处理温度为120℃,时间可控制在30min-40min。(本文来源于《东华大学》期刊2017-01-01)

雷蓓,罗辉,石孟可,张熙[9](2016)在《离子液体增塑改性玉米淀粉/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共混材料的结构与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考察离子液体对淀粉/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的作用效果,降低淀粉/PBS的脆性,以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氯盐[BMIM]Cl)作为增塑改性剂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玉米淀粉/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共混材料,采用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热重分析(TGA)、X射线衍射分析(XRD)及力学性能测试方法研究了[BMIM]Cl对淀粉/PBS共混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BMIM]Cl能与淀粉/PBS分子发生强相互作用,破坏淀粉/PBS共混物中原有的氢键与结晶结构,增强界面相互作用,改善相容性,进而改变淀粉/PBS共混材料的结构与性能;[BMIM]Cl的加入不影响淀粉/PBS的热稳定性,可使材料玻璃化转变温度(Tg)、结晶温度(Tc)、冷结晶温度(Tcc)及结晶度(Xc)降低.[BMIM]Cl具有显着降低淀粉/PBS脆性的作用,使其断裂伸长率大幅度增加,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降低.(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6年09期)

王娟,崔欢庆,唐天洪,杜学敏,吴天准[10](2016)在《聚乳酸增塑改性及其形状记忆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聚乳酸(PLA)由于具有良好的生物可降解和可加工性而被广泛研究,然而其存在的脆性高、力学强度差、降解速率慢等缺陷限制了其应用的普遍性。~[1]本工作针对这些缺陷,采用溶液共混法,以氯仿为溶剂、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制备了聚丙烯酸接枝的聚乳酸共聚物(PLA-g-PAA),随后再将该接枝共聚物与聚乙二醇(PEG)进行物理共混,得到PEG增塑改性的PLA复合材料。通过热分析和机械性能分析,对增塑前后PLA复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杨氏模量、断裂伸长率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DSC测试结果表明,随着增塑剂PEG含量的增加,其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随之降低,且通过改变PEG与PLA的比例,可成功制备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5-50oC的PLA复合物。拉伸试验结果显示增塑后PLA的弹性模量并未出现明显损失,而其断裂强度增加了200%。形状记忆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该PLA复合物具有良好的形状记忆性能,形状固定率和形状恢复率均达到95%,且通过适当的调节可将该形状记忆PLA复合物的形状转变温度控制在人体体温附近,更好地满足了具有形状记忆性能的智能材料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需求。(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四十一分会:纳米材料与器件》期刊2016-07-01)

增塑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聚氯乙烯(PVC)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塑料之一,然而由于分子间强的极性作用,纯PVC材料硬度高、脆性大,加工困难,需要添加助剂以提高PVC材料的柔韧性。增塑剂则是用量最大的一种助剂,其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的应用最为普遍。但邻苯二甲酸酯是一类单体型增塑剂,其增塑PVC的稳定性较差,增塑剂易从PVC中迁移出来,并且具有潜在的致癌性,因此绿色环保增塑剂的研发迫在眉睫。聚酯是由二元酸和二元醇缩聚而得,相比单体型增塑剂具有优异的耐迁移性,但其增塑效率却低于传统单体型邻苯酯类增塑剂。本文在聚酯增塑剂研究的基础上,将Si-O-Si基团引入聚酯中,利用其较好的柔韧性对聚酯进行改性,探讨了不同改性方法对聚酯增塑性能的影响。以丁二酸和己二醇为原料缩聚合成羟基封端的聚丁二酸己二醇酯(PHS),利用PHS端羟基与羟基硅油之间的缩合反应,将Si-O-Si基团引入PHS,获得羟基硅油改性的聚丁二酸己二醇酯(MPHS)。研究发现,当羟基硅油含量为5%,MPHS含量为40 phr时,MPHS增塑效率达到137.05%,较PHS提高了51.72%;FT-IR光谱和XPS分析发现,与纯MPHS相比,MPHS增塑的PVC中,改性聚酯的C=O吸收峰向低波数偏移,改性聚酯的Si-O-Si键能亦减小了0.5eV,这是因为在PVC/MPHS试样中,MPHS中的极性基团Si-O-Si和C=O分别与PVC中的α-H形成了氢键。氢键的存在使PVC与MPHS的作用力增大,故改性后MPHS的增塑效率提高,增塑剂在PVC中的稳定性增加。以马来酸酐和己二醇为原料缩聚合成了聚马来酸己二醇酯(MH),以1,1,3,3-四甲基二硅氧烷(TD)为改性剂,通过硅氢加成反应对MH进行改性,在MH主链上引入支链Si-O-Si链段,成功合成了TD改性聚马来酸己二醇酯(MHA)。实验发现Si-O-Si链段的加入有效地提高了MH的增塑效率,反映在增塑PVC试样的Tg降低和断裂伸长率增加;耐迁移性分析可以发现当TD含量为10%时即增塑剂MHA-2的迁移量均不超过2%,是这几种增塑剂中耐迁移性最佳的,而DOP的迁移量最高达20%,最低12.47%;根据红外光谱和XPS分析发现,PVC分子的极性基团与MHA的极性基团相互作用产生氢键,提高了增塑PVC试样柔韧性和稳定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增塑改性论文参考文献

[1].李发勇,谢东,沈华艳,张会平,陈明周.聚甘油增塑改性聚乙烯醇复合膜性能研究[J].塑料科技.2019

[2].季淑芳.有机硅改性聚酯及其增塑PVC性能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9

[3].王铭亮,向柏霖,张慧,邹海涛,舒友.聚乙烯醇增塑改性研究[J].广州化工.2018

[4].左迎峰,李文豪,李萍,赵星,李新功.竹纤维/聚乳酸可降解复合材料的增塑改性[J].林业工程学报.2018

[5].于蕾,樊星,肇研,王凯.PA6增塑改性PPS增强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力学性能研究[C].第叁届中国国际复合材料科技大会摘要集-分会场11-15.2017

[6].倪守朋,霍鹏飞,刘旸,顾继友.基于TEA增塑改性SPI薄膜的超级电容器及性能研究[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P:生物基高分子.2017

[7].舒友,胡扬剑,张再兴,向德轩,陈迪钊.聚乙烯醇增塑改性研究[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L:高分子加工.2017

[8].麻聪.聚乙烯醇的增塑改性研究[D].东华大学.2017

[9].雷蓓,罗辉,石孟可,张熙.离子液体增塑改性玉米淀粉/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共混材料的结构与性能[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6

[10].王娟,崔欢庆,唐天洪,杜学敏,吴天准.聚乳酸增塑改性及其形状记忆性能[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四十一分会:纳米材料与器件.2016

论文知识图

二乙酸甘油酯封端的齐聚L-丙交酯增用不同增塑剂增塑的改性大豆分离蛋白...用不同增塑剂增塑的改性大豆分离蛋白...柠檬酸叁丁酯封端低分子量聚D,L-丙交...3-1基于TEA增塑改性SP丨的...一17原微细化淀粉和改性微细化淀粉的DS...

标签:;  ;  ;  ;  ;  ;  ;  

增塑改性论文_李发勇,谢东,沈华艳,张会平,陈明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