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疆首次发现中型银矿(论文文献综述)
李浩然[1](2021)在《青海柴达木盆地周缘显生宙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成矿作用研究》文中指出柴达木周缘位于青藏高原的北缘,中央造山带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东昆仑和祁连两大造山带。其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复杂的构造环境、频繁的岩浆活动及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记录了区域构造-岩浆-成矿作用的造山旋回过程,不仅造就了区内异常丰富的矿产资源,同时也是揭秘大陆岩石圈时空结构及不同圈层相互作用和显生宙地球动力学演化的理想试验地。论文选取了柴达木周缘近年来新发现的产在陆相火山岩区的具有代表性的6个典型矿床为研究对象,强调野外实际调研地质现象,结合详细的室内观察分析,系统的总结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条件,准确厘定矿床成因类型。对矿区内的火山岩及中酸性侵入岩开展岩石学、锆石LA-ICP-MS、全岩地球化学及锆石Hf同位素的综合研究,结合矿相学、流体包裹体、H-O同位素等一系列实验方法,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柴北缘造山带内牦牛山组酸性火山岩结晶年龄为407Ma、378Ma、377Ma,结合该时期前人的研究资料,系统的总结了加里东期-华力西期陆陆碰撞-后碰撞的动力学演化事件,~410Ma的时间点为重要的同碰撞到后碰撞的构造体制转换时间,此时柴北缘地区发生板片断离事件,整体从挤压造山环境转为伸展环境,标志着正式进入后碰撞伸展阶段,随着地壳持续增厚在~380Ma发生岩石圈拆沉,大量的幔源岩浆上涌。本文获取的柴北缘晚华力西期-印支期中酸性侵入岩结晶年龄为240Ma、232Ma、230Ma,加里东期造山运动结束后,柴达木地块已经与祁连地块拼贴完成,本文研究认为该时期并未裂解出新的洋盆,而是与东昆仑造山带一同受巴颜喀拉洋北向俯冲作用影响。通过对东昆仑造山带中生代火山岩详细研究发现具有明显岩性差异、时代差异和构造背景差异的两期火山岩事件,而非前人认为的均为鄂拉山组,基于上述地质事实,本文建议将鄂拉山组解体,并建立夏河组,与传统的鄂拉山组火山岩相区分。夏河组成岩年龄为印支早期,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特征显示其源区来源于俯冲板片脱水交代形成的富集地幔与熔融的镁铁质地壳形成的混合岩浆,形成于巴颜喀拉洋北向俯冲于柴达木陆块之下的活动大陆边缘背景。传统的鄂拉山组火山岩,其成岩年龄为印支晚期,源区具有强烈壳-幔混合岩浆特征,形成于陆陆碰撞之后的后碰撞伸展-强烈的岩石圈拆沉背景。由此可见,柴周缘显生宙存在三期陆相火山岩,而非前人认为的两期。本文对选取的六个典型矿床进行了细致的野外和室内工作,研究认为:柴北缘达达肯乌拉山多金属矿为热液脉型矿床,非VMS型矿床。孔雀沟-哈布其格钼(铜)多金属矿床具有典型的面型蚀变特征为斑岩型矿床,虽然目前研究程度较低,但是展现出巨大的找矿潜力。东昆仑造山带夏河铜多金属矿为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鄂拉山口铅锌矿、哈日扎银多金属矿和那更康切尔银多金属矿为浅成中低温热液脉矿床。其中夏河,鄂拉山口和哈日扎均非前人认为的斑岩型矿床。鄂拉山口铅锌矿床流体包裹体主要有气液两相和含CO2三相,属于H2O-Na Cl-CO2体系,H-O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来源于岩浆水和大气水的混合,硫同位素显示具有多元性,受酸性岩浆和地层共同影响。夏河铜多金属矿床以气液两相和含CO2三相为主,H-O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具有深源性,演化到晚期大量大气降水参与成矿,硫同位素来源于中酸性岩浆活动。哈日扎和那更康切尔矿床流体包裹体以CO2三相和气液两相为主,C-H-O-S-Pb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具有幔源初生水特征,铅来源于幔源和地壳的混合,硫同位素显示具有幔源硫的特征,此外首次在那更康切尔矿区发现碲化物的存在,种种迹象体现了深部地质作用对银多金属矿床的控制作用。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之上,总结区域成矿作用与地球动力学背景的耦合关系,东昆仑造山带在晚华力西期-印支期巴颜喀拉洋北向俯冲的过程中,将大量的水和金属硫、亲流体的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卤素以及其他组分输送到上地幔中,为形成富含Ag、Au成矿物质的幔源C-H-O流体相提供了基础。与此同时形成了一系列区域性大断裂、大型剪切带及次一级的褶皱和断裂控矿构造,该时期幔源岩浆底侵导致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混合岩浆沿断裂上侵携带了成矿物质,在上升过程中物理化学条件发生变化,导致金属硫化物沉积形成如本文鄂拉山口和夏河矿床。演化到印支晚期洋盆闭合之后,区域经历强烈的构造体制转换,储存在上地幔的大量富含Ag、Au等金属元素的幔源C-H-O流体沿深大断裂运移至浅部地壳,成矿流体运移的过程中,也同样不断萃取围岩的成矿元素,在运移至浅部时,在大气降水的参与下,最终沉淀形成银多金属矿床。明确了产在柴周缘陆相火山岩区的矿床的找矿方向,既寻找形成深度较浅的矿床类型,如斑岩型矿床,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和部分热液脉型矿床。由于中生代柴北缘远离俯冲带,因此东昆仑造山带成矿作用明显强于柴北缘地区。由于陆相火山岩区剥蚀深度较浅,本文认为陆相火山岩区是接下寻找此类Ag多金属矿床的重点靶区。本文以新的视角,内容涵盖丰富,将理论研究和实例分析相结合,提出了部分前瞻性探索和实践经验的总结规律。进一步厘清了柴达木盆地周缘成矿作用与地球动力学的耦合关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在观点、方法、阐述过程及结论方面不足之处,承蒙同行专家批评指正。
刘杰添[2](2021)在《安徽庐枞盆地黄竹园银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模式研究》文中认为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是世界Au、Ag贵金属矿床的一种重要类型,全球大型Au、Ag贵金属矿床及Pb、Zn、Cu等有色金属矿床中有很大一部分为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但该类矿床在矿床成因等方面研究还有待深入。黄竹园银多金属矿床是长江中下游庐枞矿集区内近年来新发现的一小型浅成低温热液银多金属矿床,为矿集区内首次发现的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对其研究以完善补充矿集区内成矿类型。本文主要在矿床地质勘探资料基础上,重点对黄竹园矿床进行了详细的钻孔编录和系统的岩相学、矿相学工作,结合短波红外光谱分析、电子探针测试与石英阴极发光及石英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查明了矿床的蚀变及矿化特征,分析了矿床的成因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黄竹园矿床的成矿模式。此次的研究工作主要取得了以下几点认识:通过野外钻孔观察发现矿床中不同类型矿体的赋矿围岩不同,其中砖桥组地层中主要发育低品位铜矿体,双庙组地层中主要发育铜银矿体,元素具有一定分带性。通过短波红外光谱分析发现矿床的主要蚀变类型有钾长石化、硅化、碳酸盐化、绢云母-伊利石化和高岭石-蒙脱石化;通过SEM及电子探针分析查明矿床矿物组成,并根据矿物共生组合及相互间的穿插关系,将矿床的成矿过程划分为三个成矿阶段,分别为无矿化石英脉阶段、石英-银矿物-硫化物脉阶段和石英-碳酸盐脉阶段,其中石英-银矿物-硫化物脉阶段是主成矿阶段,从早到晚可分为黄铜矿-黄铁矿-镜铁矿组合;辉铜矿-斑铜矿-银矿物组合;蓝辉铜矿-铜蓝组合。通过TIMA综合矿物分析系统对含银和关键金属矿物分析发现,黄竹园矿床中的银矿物主要有自然银、硫铜银矿和硫汞铜银矿,呈不规则粒状或树枝状发育在辉铜矿的边缘或包裹于辉铜矿内部;关键金属矿物主要为辉砷钴矿和铁硫砷钴矿两种钴的单矿物,呈不规则粒状镶嵌分布在辉铜矿、黄铁矿边部。银矿物和关键金属矿物都只在脉状及浸染状矿石中发育。通过对三个成矿阶段石英进行阴极发光照相发现,无矿化石英脉阶段和石英-银矿物-硫化物脉阶段石英呈微晶集合体形式产出,未观察到生长环带等特征;石英-银矿物-硫化物脉阶段石英呈六方板状或短柱状产出,可观察到明显的生长环带、裂隙等特征。通过对三个成矿阶段不同类型石英进行微量元素分析发现矿床中的矿化形成于p H值增加的过程,成矿流体具有从斑岩型矿床到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演化的特点,并将成矿温度初步界定在250-400℃。石英中Al、K、Cu等元素变化反映出成矿流体存在脉冲行为。通过矿区蚀变矿化等地质特征和石英微量元素特征与世界范围内典型矿床相对比,认为黄竹园矿床为一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叠加在斑岩型矿床之上。通过建立黄竹园矿床与钱铺酸性蚀变岩帽在空间和成因上的联系,指示黄竹园矿区-钱铺蚀变岩帽区域内可能存在一大型斑岩-成低温热液系统,为下一步庐枞盆地深部找矿重要靶区。
于晓飞,吕志成,孙海瑞,李永胜,袁慧香,杜泽忠,公凡影,吕鑫,杜轶伦,王春女[3](2020)在《全国整装勘查区成矿系统研究与矿产勘查新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全国先后共设置了141个整装勘查区,分布在26个重点成矿区带,位于古亚洲、滨太平洋、特提斯三大成矿域。整装勘查区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矿床类型复杂多样。运用成矿系统理论,对全国典型整装勘查区开展了研究与梳理,按构造动力体制划分出3类成矿系统,按照成矿机制划分出4类成矿系统,并划分(厘定)出24个成矿系统亚系统。根据上述成矿系统研究成果,重新划分出14个成矿系列、34个矿床式,建立了典型矿床的结构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15个成矿系统空间结构模型。归纳总结整装勘查区成矿系统,建立成矿系统空间结构模型,运用缺位找矿思维,调整整装勘查区区域矿产勘查工作部署,开展新矿种、新类型、新区域、新层位勘查找矿,取得了重要进展与成果,丰富了成矿系统和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
朱晓强[4](2020)在《矿产资源基地划界与综合评价研究 ——以大兴安岭中南段为例》文中指出矿产资源基地是矿业经济的主要载体,能够统筹矿产资源集中勘查开发、保证矿物原料高效生产利用和促进下游产业集聚,从而保障国家矿产资源的安全供应。然而,我国矿产资源基地只有名称没有边界,导致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时没有充分考虑资源基地的空间位置,这既压缩了矿业活动范围,也不利于矿政管理以及“三区三线”的划定。因此,急需开展矿产资源基地的划界与综合评价研究,明确基地的边界,为将矿产资源基地纳入我国“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实现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双赢。矿产资源基地划界与综合评价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区位论、矿产资源安全、可持续发展等理论为基础,对基地划界与综合评价进行了深入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界定矿产资源基地的内涵并进行了分类,明确基地划界的原则、依据和方法,建立了划界理论框架。2.从地质资源、技术经济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构建了矿产资源基地划界与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提出了适用于划界的7个指标和适用于综合评价的15个二级指标。3.从基地、重点区和限制区、核心区三个层次构建矿产资源基地划界等级体系,提出了我国矿产资源基地划界与综合评价方案。4.以大兴安岭中南段有色金属资源基地为例开展实证研究。以研究区所在的大兴安岭Sn-Cu-Pb-Zn-Ag-Au-Nb-Ta矿床Ⅲ级成矿带为依据,分析区域断裂构造、成矿规律、矿床分布等信息,初步划定基地边界。在对划界指标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运用GIS核密度分析和空间叠置法确定矿产资源密集区,并结合断裂构造、化探异常等要素修正基地的边界。综合考虑区域内的自然保护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等因素,最终确定大兴安岭中南段有色金属基地的边界。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划定的基地进行评价,结合实际情况,认为基地边界划定合理。最后,提出管理政策建议,为制定差别化矿政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徐智涛[5](2020)在《内蒙古额尔古纳地区铅锌多金属矿床成因与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文中认为研究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额尔古纳地区,大兴安岭成矿带西坡得耳布干成矿带内东北段,地处中亚造山带东部额尔古纳地块与兴安地块交汇地带的额尔古纳地块东部、得尔布干断裂中段西侧,是我国重要铅锌(银)多金属成矿带之一的得耳布干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区内从西南至东北沿得耳布干深大断裂依次发育着东珺铅锌银多金属矿床(小型)、下护林铅锌多金属矿床(中型)、二道河子铅锌多金属矿床(大型)、得耳布尔铅锌多金属矿床(大型)、比利亚铅锌多金属矿床(大型)等铅锌多金属矿床。为了深入探讨该区铅锌多金属矿床成因和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本次研究在前人的工作与科研基础之上,选择研究区重要且具有代表性的二道河子、得耳布尔和比利亚大型铅锌多金属矿床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对矿区、矿床地质调研基础上,系统开展了岩(矿)相学、流体包裹体、矿物同位素年代学、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工作,深入探讨矿床成因、成岩成矿时代和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与成矿地质过程,并建立了研究区内铅锌多金属矿床的“成岩与成矿地球动力学模型”和“成矿地质模式”,取得的主要进展与成果如下:1.典型矿床地质特征研究揭示,二道河子铅锌多金属矿床赋存于中侏罗世满克头鄂博组酸性火山岩、塔木兰沟组中基性火山岩、晚侏罗世石英斑岩及早白垩世安山玢岩与晚侏罗世石英斑岩接触带附近,矿体主要呈脉状形式产出,其次为透镜状、角砾状,具有膨胀收缩、分支复合和侧方再现特征;得耳布尔铅锌多金属矿床赋矿围岩为中侏罗世塔木兰沟组中基性火山岩、满克头鄂博组酸性火山岩、玛尼吐组安山岩和晚侏罗世石英斑岩中,矿体主要呈脉状形式产出,其次为扁豆状、角砾状,具分支复合和侧方再现特征明显;比利亚铅锌多金属矿床主要赋存于满克头鄂博组酸性火山岩中,矿体主要呈脉状形式产出,具有分支复合和侧向再现特征。整体上,三座铅锌多金属矿床的矿体均赋存于NE向得耳布干深大断裂与NNE向吉尔布干深大断裂交汇处的次一级NW向张扭性断裂体系中;在成矿体系中,发育着石英斑岩、安山玢岩和碱性侵入岩体二长斑岩,前两者与矿体共伴生产出,后者穿切矿体。2.野外地质观察和矿相学研究揭示,二道河子矿床围岩蚀变主要发育硅化、绢云母化、泥化、萤石化、青磐岩化,并可见冰长石、蛋白石、方解石;与二道河子相类比而言,得耳布尔矿床的萤石化、蛋白石化及青磐岩化低温蚀变尤为明显。而比利亚矿床中绢云母化、萤石化、蛋白石化及青磐岩化围岩蚀变相对较为发育;三座矿床与铅锌多金属矿化有密切关系的围岩蚀变为硅化和绢云母化;矿石类型主要为铅锌矿石,其次为银铅锌矿石和铜铅锌矿石;矿石构造主要为脉状构造,其次为团块状、细脉状、角砾状构造等;矿石结构包括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交代结构、乳滴状结构等;矿石矿物为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黝铜矿以及表生金属氧化矿物褐铁矿、铜蓝等,含银矿物主要为辉银矿;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方解石、萤石、蛋白石、绿泥石等;其成矿过程可划分为表生期和热液成矿期两个期次,其中热液期为主要的铅锌多金属成矿期次,所对应的矿化阶段划分为3个主成矿阶段和7个亚阶段。综上,研究区内三座铅锌多金属矿床具有浅成低温低硫化型的矿床地质特征。3.对三座铅锌多金属矿区内与成矿有关的火山岩(围岩)、次火山岩或斑岩体和晚期侵入岩的LA-ICP-MS单颗粒锆石U-Pb测年和成矿热液期主阶段的闪锌矿、黄铁矿、方铅矿开展的Rb-Sr同位素测年工作揭示:(1)二道河子矿区内石英斑岩成岩年龄为160.3±1.4Ma,安山玢岩成岩年龄为133.9±0.9Ma,热液期成矿主阶段金属硫化物Rb-Sr等时线年龄为130.5±3.6Ma;(2)得耳布尔矿区内满克头鄂博组流纹质凝灰岩成岩年龄为164.0±1.6Ma,塔木兰沟组中基性火山岩成岩年龄为167.0±2.0Ma;玛尼吐组安山岩成岩年龄为140.2±2.6Ma;穿切矿体的碱性侵入岩体二长斑岩成岩年龄为125.2±1.1Ma;(3)比利亚矿区内满克头鄂博组流纹岩成岩年龄为163.7±1.1Ma,热液期成矿主阶段金属硫化物Rb-Sr等时线年龄为131.3±2.4Ma;(4)研究区内塔木兰沟组中基性岩浆与满克头鄂博组酸性岩浆喷溢发生在167164Ma,两期岩浆活动作用时间相近,限定铅锌多金属矿化时间于晚侏罗世(160Ma)与早白垩世之间(125Ma),精确成矿时代应发生在早白垩世(130131Ma),与早白垩世安山质岩浆作用有密切关联。4.研究区内火山岩和次火山岩或斑(玢)岩体的地质、岩相学、地球化学和Sr-Nd-Pb-Hf同位素分析研究揭示:(1)塔木兰沟组中基性火山岩(含矿围岩)具有高铝富碱,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轻稀土元素(LRE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的特征,且具低的(87Sr/86Sr)i(0.7050070.705240)、εNd(t)值(+0.6+1.7)和较老的Nd模式年龄(699883Ma),结合其全岩中铅同位素数据,综合认为其成岩岩浆具有下地壳和亏损型地幔混合或造山带混合源区,为新元古代幔源玄武质岩浆底侵下地壳,并由增生中元古界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而满克头鄂博组流纹质火山岩则表现为弱负铕异常(δEu平均为0.64)和明显的Sr元素亏损,176Hf/177Hf在0.282721-0.282870,所对应εHf(t)值变化范围在1.7-6.8(均大于0),所对应锆石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693-985Ma,指示了其成岩岩浆应为中元古界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研究区内酸性火山岩喷发作用是伴随塔木兰沟组火山喷发作用逐渐减弱的过程发生,两者在区域上构成了“双峰式火山岩作用”特征。(2)晚侏罗世石英斑岩属酸性、强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系列,早白垩世安山玢岩属中性、强过铝质、钾玄岩系列,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Th、U、K和LREE,相对亏损HREE和高场强元素(HFSE)Nb、Ta、Zr、Hf等,亏损Sr、Ba、Ti等元素,成岩岩浆均具有火山弧或者活动大陆边缘岩浆属性。并且它们的εHf(t)特征值分别为5.78.0和3.15.8,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分别为9201130Ma和11061343Ma,176Hf/177Hf值均落于亏损型地幔与下地壳之间,指示了它们成岩岩浆应主要来源于具有亏损型属性的地幔物质部分熔融了中元古界从亏损型地幔新增生的年轻下部大陆地壳(部分熔融作用是不同程度的),并在岩浆上侵或成岩过程中受到了壳源物质的混染。5.在以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基础之上,区内火山岩、次火山岩或斑(玢)岩体中成矿元素中的Cr、Ni、Co、Cu、Pb、Zn,它们普遍持有相近的元素含量特征值。相对原始地幔标准化元素成分值而言,均普遍亏损亲铁元素或相容元素Cr、Ni、Co,强烈富集亲硫元素或大离子亲石元素Pb,双重属性元素Cu(即亲铁又亲硫)和亲硫元素Zn与原始地幔成分值接近或相同。它们普遍持有≥100数量级以上的Pb元素含量(与Cu和Zn相比),Cu与Zn元素特征值与原始地幔中成分值相匹配。这可能说明了它们在成岩过程中所持有的岩浆热液均具有提供成矿物质Pb、Zn、Cu或受到成岩后期含Pb、Zn、Cu热液作用的特征,这些分析结果为区域矿化提供了有利的信息。6.对应热液期阶段不同成矿阶段的矿物特征、流体包裹体、金属硫化物中铅-铷-锶同位素、石英脉和萤石脉中氢-氧同位素综合分析表明:(1)区内浅成热液铅锌多金属矿床包裹体类型以气液两相(W型)为主,含少量CO2三相包裹体;初始含矿流体具有中低温、高低盐度共存、中低密度含少量CO2的H2O-NaCl(富含Fe2+、Zn2+、S2-等)以中性还原为主的多相流体体系;主阶含矿流体为有大气降水混入的低温、高低盐度共存、低密度少量CO2的H2O-NaCl±CH4(富含Fe2+、Zn2+、Pb2+等)中性还原流体体系;晚阶段残余含矿流体为以大气降水为主的H2O-NaCl(富含Ca2+、Cl-、F-1等)富液相或纯液相中性还原体系。(2)初步研究认为含矿流体弱沸腾或局部沸腾与不同源流体等温混合或流体不混溶是区内(银)铅锌多金属热液期成矿重要机理。(3)锶-钕-铅-铪同位素以及元素地球化学证据表明,(银)铅锌多金属矿床热液期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中元古界新生下地壳,并有少量亏损型地幔源成矿物质加入,具有壳幔混合来源的特征。7.综合以上分析研究,并与区域上其他(银)铅锌多金属矿床类比分析,我们初步认为究区内三座铅锌多金属矿床是与陆相中酸性火山岩浆作用有关的浅成低温热液低硫化型的金属矿床;区域上与“双峰式火山岩”成岩相关的岩浆可能为铅锌多金属成矿供了部分成矿物质,为区域上的大规模银、铅锌的成矿作用奠定了基础;区内酸性岩浆大规模活动与浅成就位发生在晚侏罗世早期(160Ma)古太平洋俯冲后伸展环境,成岩岩浆起源于亏损型地幔部分熔融了新增生的玄武质下地壳;中性岩浆侵位作用发生在早白垩世早阶段古太平洋板块(伊泽奈奇)俯冲后伸展环境,成岩岩浆起源于增生下地壳拆沉引发的软流圈地幔物质上涌部分熔融新生下地壳过程;成矿动力学背景是在古亚洲洋闭合、新生中元古界玄武质下地壳部分熔融产生流纹质岩浆(160.3Ma±1.4Ma)基础上,转入古太平洋板块(伊泽奈奇)俯冲挤压背景下的弧后伸展环境导致残余新生下地壳拆沉作用,地幔物质上涌与残留新生中元古界下地壳相互作用形成了富含铅锌多金属成矿物质的岩浆热液,可能是该区形成浅成热液铅锌多金属矿集区的根源;基于上述研究,系统建立了研究区内铅锌多金属矿床的“成岩与成矿动力学模型”和“成矿模式”,以期为该领域成矿理论深化和深度找矿提供理论基础
国显正[6](2020)在《东昆仑东段古特提斯中酸性岩浆活动与多金属成矿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昆仑造山带是一条巨型构造-岩浆-成矿带,包含复杂多样的矿化类型和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古特提斯时期分布大面积的中酸性岩浆岩,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本论文选取东昆仑东段(青海东昆仑)古特提斯时期3个典型矿床(小卧龙Sn矿床,多龙恰柔Mo矿床,那更康切尔Ag矿床)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矿区内与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的火成岩开展锆石U-Pb定年,矿石矿物锡石U-Pb定年,辉钼矿Re-Os定年,限定成岩成矿时代;根据岩石地球化学、全岩Sr-Nd,锆石Hf同位素等分析,查明岩石类型和成因,探讨岩浆源区性质;结合矿相学、矿物地球化学、硫化物S-Pb同位素查明各个矿床成矿物质来源,探讨成矿作用机制,解剖矿床成因。并根据区内已知矿床类型,总结时空分布规律,讨论成矿作用与岩浆耦合关系,建立区域成矿模式,取得以下认识:1、首次获得小卧龙致矿岩体斑状二长花岗岩成岩年龄259.6±1.8Ma,矿石矿物锡石年龄为258.0±3.7Ma,表明成岩成矿形成晚二叠世。斑状二长花岗岩高Si O2(71.26~73.13 wt%)、高Al2O3(13.84~14.46 wt%),钙碱性(K2O+Na2O=7.08~7.69wt%),弱过铝质(A/CNK=1.01~1.05)特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和K,亏损高场强元素和低的Zr,Nb,Y,Ce成分,为未分异I型花岗岩;全岩具有负的?Nd(t)(-6.8到-7.1)值,锆石?Hf(t)值介于-7.4到-1.6,表明岩浆源区为古老地壳部分熔融。该矿床自岩体至碳酸盐地层具有明显的矽卡岩分带,成矿流体富集Si,Al的酸性岩浆流体与富Ca,Mg质的围岩发生接触交代作用,形成矽卡岩矿化。体系氧逸度不断升高,Sn富集一定程度时开始结晶沉淀,之后随着体系温度降低,在退变质反应中,结晶大量锡石和磁铁矿等矿物,最终在北东向有利构造部位形成工业矿体。小卧龙Sn矿床是典型的矽卡岩型矿床。2、首次获得多龙恰柔钼矿区内含矿二长花岗岩与不含矿花岗闪长岩成岩年龄分别为236.8±1.8 Ma,237.6±1.5Ma,辉钼矿Re-Os年龄为235.9±1.4 Ma,表明成岩成矿具有一致性。二长花岗岩与花岗闪长岩均为高钾钙碱性系列I型花岗岩,锆石?Hf(t)分别为-3.0~0,-4.6~0.5,Hf二阶段模式年龄分别为1271~1459 Ma和1240~1558 Ma;εNd(t)值分别为-5.6~-5.7,-5.5~-5.7,表明具有相同源区:来自新元古和中元古古老地壳,同时有幔源物质参与。角闪石温度计和压力计表明含矿二长花岗岩与不含矿花岗闪长岩形成温度分别介于772~805℃,742~826℃,压力分别为109~145MPa,77~133MPa,氧逸度△NNO分别为0.2~0.9,0.6~1.5,含矿二长花岗岩形成温度和压力均高于花岗闪长岩,具有更富水特征。S-Pb同位素表明成矿物质为岩浆来源。含矿二长花岗岩具有高分离结晶特征,可能有利于钼的富集沉淀。多龙恰柔Mo矿为一斑岩型矿床。3、获得那更康切尔Ag矿区内流纹斑岩年龄为217.5±2.4Ma,表明银多金属成矿年龄与火山岩同期或晚于火山岩形成。流纹斑岩具有高硅高铝富钾贫钠特征,为高钾钙碱性强过铝岩石系列,εNd(t)值为-7.4到-7.8,锆石εHf(t)值为-4.4到-9.7之间,岩石源区主要源于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并混入部分幔源物质。S-Pb同位素表明成矿物质来源主要来自岩浆,同时有地层的贡献,矿床银富集沉淀机制主要为成矿流体的混合作用,那更康切尔Ag矿为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4、综合分析东昆仑区内中酸性岩浆作用特征,斑岩Mo矿床相关的岩浆岩一般具有高Si O2富Al2O3,低Cr,低Ni特征,岩石具有中等还原特征;斑岩Cu-Mo矿床相关的岩浆岩为高钾钙碱性准铝质到弱过铝质系列,中等氧化特征;与矽卡岩矿床有关的岩浆岩随着Si O2含量的增加,矿种有Fe-Cu、Fe-Sn、Pb-Zn趋势。Sr-Nd同位素表明东昆仑古特提斯中酸性岩浆源区主要来自地壳部分熔融,以及不同幔源成分的加入。岩石具有不同程度的Eu,Ti,P等异常,岩浆演化过程中主要经历了分离结晶作用。不同类型的矿床岩浆岩氧逸度热液型Cu矿床>浅成低温热液Ag矿床>矽卡岩型Fe矿床>矽卡岩型Sn矿>斑岩型Cu矿床>斑岩型Mo矿床>造山型Au矿。5、系统总结了东昆仑地区古特提斯不同类型矿床时空分布规律:昆北构造单元主要以矽卡岩型Fe-Cu-Pb-Zn-Sn多金属矿床,斑岩型Cu-Mo多金属矿床为主;昆中构造单元主要产出斑岩型Cu-Mo,斑岩型Mo矿床,矽卡岩型Fe-Cu多金属矿床,造山型Au矿床;昆南构造单元主要产出热液型Cu矿床,卡林型Au矿床,以及喷流沉积叠加热液改造斑岩-矽卡岩复合型矿床。东昆仑古特提斯与中酸性岩浆有关的矿化作用具有多期次多阶段特征,主要集中在中三叠世245~238Ma,晚三叠世早期232~228Ma,以及晚三叠世中晚期225~218Ma。6、依据沉积-构造-变质作用-岩浆活动,提出三阶段动力学演化模式,分别为板片俯冲阶段,板片断离阶段,软流圈底侵阶段,对应浅部构造为俯冲,同碰撞,后碰撞。确认小卧龙矿床形成在板片俯冲动力学背景,多龙恰柔钼矿床形成板片断离动力学背景,那更康切尔Ag矿床形成后碰撞构造环境,建立东昆仑区域古特提斯时期与中酸性岩相关的斑岩型-矽卡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区域成矿模式。
孟庆鹏,姚瑶,况守英,马龙[7](2020)在《新疆维权银多金属矿床富砷矿物特征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新疆维权银多金属矿床为新疆首次发现的独立银矿床,通过偏光显微镜和电子探针等大型仪器,对矿石中的富砷矿物斜方砷铁矿与毒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银矿物多与斜方砷铁矿相伴生,毒砂的富集要早于银矿物和斜方砷铁矿,指示在矿床成矿阶段存在一个贫硫阶段和一个富硫阶段,对矿区成矿期次进行了划分,对矿床成因进行了探讨。
江彪,张通,王登红,陈毓川,张大权,黄崇轲,白鸽,王成辉,黄凡[8](2020)在《中国银矿床地质控矿规律及若干找矿方向》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概述了地层、构造和岩浆岩对我国银矿产出和分布的控制特点和规律:银矿赋矿地层以泥盆系最多,其次是中元古界、石炭系等,按赋矿岩性则以碳酸盐岩最多,变质岩次之;古老地块边缘裂陷槽和增生带、区域性深大断裂及多组构造汇聚部位及陆相断陷盆地是我国银矿产出和分布的重要控制因素;海相火山岩、陆相火山岩、侵入岩控制着我国不同地区和类型的银矿产出。分析了我国大型、超大型银矿的找矿前景和方向,提出川西义敦岛弧带、川滇黔接壤地区和大兴安岭成矿带是大型、超大型银矿的重要找矿区,继续加强我国陆相火山岩型大型、超大型银矿的寻找和研究;重视在萤石矿床分布区、黑色岩系分布区找银矿及火山岩地区找银锰型矿床;充分利用银矿找钨、锡等其他矿种。
王建新[9](2019)在《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全球经济和资源形势面临重大转折,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对地质调查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地质勘查产业结构调整变化,战略性矿产的兴起,科技创新战略实施将不断拓展地质勘查的空间。新的形势对我国地质勘查工作提出巨大的挑战,同时为地质勘查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机遇,也为内蒙古自治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现阶段探索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更好的把内蒙古自治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显得尤为关键。本文在参考借鉴现有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全球及国内的地质勘查形势、内蒙古矿产资源及其勘查开发利用现状、内蒙古地勘行业现状分析等方面,围绕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路径及动力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提出了“新地勘经济体系”,新地勘经济体系是由地勘经济活动各个环节的相互关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的路径是建立新地勘经济体系,包括地勘产业体系、绿色发展和对外地勘。地勘产业体系是建立行业化管理、专业化细分和企业化经营的地勘产业体系;企业化经营就是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打造实体经济就是组建地矿集团公司,地矿集团公司采取勘查开发一体化、大地质、地质跨界的战略。并论述了地质跨界战略实施是地勘行业转型升级的衍生和实体经济的补充。建立了地勘行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指标体系。地勘行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是实体经济的创新驱动,实现创新驱动就是要创建高效的组织管控制度,完善的人力资源制度,健全的地勘金融机制,充满活力的文化建设以及科技创新机制。以此为基本点构建了转型升级的动力指标体系,包含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30个三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为准则层,三级指标为方案层。实施转型升级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地勘新经济,地勘新经济就是在地质勘查业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的基础上与新经济的大数据、互联网+、智能化的结合体。
抄尉尉[10](2019)在《豫西潭头地区两期金成矿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熊耳山矿集区是华北克拉通重要的矿集区之一。栾灵金矿床是该地区新发现的重晶石-石英脉型含碲化物型金钼矿床。北岭金矿床则是该地区典型的蚀变岩型金矿床之一。选择这两个金矿床开展详细研究,对其矿化特征、成矿时代、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来源、成矿机制、构造背景等进行对比,分析矿床成因,总结区域成矿规律,指导找矿勘查,以丰富华北克拉通南缘金矿成矿理论。栾灵金矿床呈重晶石-石英脉赋存在NW向的断裂带中,Au以自然金、银金矿或碲金银矿的形式赋存于硫化物裂隙中。黄铁矿微量元素特征指示,该矿床以贫金黄铁矿为主,另外有一期含Au、As黄铁矿。黄铁矿-石英阶段(Ⅰ)和硫化物-碲化物阶段(Ⅲ)的成矿温度分别为296377°和241324°。第Ⅲ阶段的log?S2为-14.3-7.3,log?Te2为-17.4-9.4。矿化形成于氧化环境。辉钼矿的铼含量指示成矿物质主要源于壳幔混源。矿床中的总硫同位素为0‰3.5‰,指示硫主要来源于深部岩浆。石英H-O同位素组成(δ18O水‰=5.29.8‰,δD=-9571‰)和黄铁矿He-Ar同位素组成指示成矿流体以壳幔混源的岩浆水为主。辉钼矿的模式年龄(162164Ma)指示栾灵金矿床成矿作用形成于晚侏罗世。北岭金矿床呈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石,赋存于NW向断裂带,以发育烟灰色石英细(网)脉为特征。黄铁矿包含一期富Au富As黄铁矿和一起富As贫Au黄铁矿,且Au大多以固溶体的形式赋存于黄铁矿中。后期有少量贫金黄铁矿,不含As。硫化物的Sr同位素组成指示,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壳幔混源。方解石的C-O同位素组成表明C主要来源于岩浆,且受低温蚀变作用影响。石英的H-O同位素指示,成矿流体主要来自于岩浆热液或变质热液,晚期有大气水混合。硫化物Rb-Sr等时线年龄(124.2±3.1Ma)指示成矿作用发生于早白垩世。栾灵金矿床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早期,是软流圈上涌,引发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而北岭金矿床很可能与华北克拉通的破坏有关,是岩石圈大规模减薄的结果。
二、新疆首次发现中型银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首次发现中型银矿(论文提纲范文)
(1)青海柴达木盆地周缘显生宙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论文选题及意义 |
0.1.1 项目依托及选题来源 |
0.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
0.2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 |
0.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0.3.1 陆相火山岩区矿床研究现状 |
0.3.2 研究区区域地质和矿产研究工作 |
0.3.3 存在问题 |
0.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0.4.1 研究思路 |
0.4.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0.5 主要工作量 |
0.6 论文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 |
第1章 区域地质背景 |
1.1 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分区 |
1.1.1 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分区 |
1.2 区域地层 |
1.2.1 柴周缘东昆仑造山带 |
1.2.2 柴北缘造山带 |
1.3 区域构造 |
1.3.1 昆南断裂 |
1.3.2 昆中断裂 |
1.3.3 昆北断裂 |
1.3.4 柴达木南缘隐伏断裂 |
1.3.5 柴达木北缘隐伏断裂 |
1.3.6 丁字口-乌兰断裂 |
1.3.7 宗务隆山南断裂 |
1.3.8 宗务隆-青海南山断裂 |
1.3.9 阿尔金断裂 |
1.3.10 哇洪山-温泉断裂 |
1.4 区域岩浆岩 |
1.4.1 东昆仑地区 |
1.4.2 柴北缘地区 |
第2章 柴周缘陆相火山岩及动力学演化研究 |
2.1 前加里东期柴周缘构造演化 |
2.2 加里东期-华力西期柴周缘构造演化 |
2.2.1 柴南缘东昆仑造山带加里东期强烈构造体制转化和构造迁移 |
2.2.2 柴北缘造山带加里东期-华力西期构造演化新认识 |
2.3 华力西期-印支期柴周缘构造演化 |
2.3.1 华力西-印支期东昆仑造山带安第斯型造山运动 |
2.3.2 华力西期-印支期柴北缘构造演化新认识 |
2.3.3 柴周缘中生代相邻板块时空演化关系 |
2.4 关于中生代火山岩问题 |
2.4.1 印支早期夏河组火山岩 |
2.4.2 印支晚期鄂拉山组火山岩 |
2.4.3 夏河组和鄂拉山组火山岩差异性对比 |
第3章 典型矿床研究 |
3.1 柴周缘中生代陆相火山岩区典型矿床 |
3.1.1 鄂拉山口铅锌矿床 |
3.1.2 夏河铜多金属矿床 |
3.1.3 哈日扎银铜多金属矿床 |
3.1.4 那更康切尔银矿床 |
3.2 柴周缘古生代陆相火山岩区典型矿床 |
3.2.1 达达肯乌拉山铜铅锌矿床 |
3.2.2 孔雀沟-哈布其格钼(铜)金多金属矿床 |
第4章 区域铜铅锌银多金属成矿作用及成矿规律 |
4.1 柴周缘成矿带的时空结构 |
4.2 火山岩与成矿关系解析 |
4.3 柴周缘印支早期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成矿作用 |
4.4 柴周缘印支晚期陆相火山岩区银多金属成矿作用 |
4.4.1 幔源C-H-O流体与银、金元素的关系 |
4.4.2 成矿深源性问题探讨 |
4.4.3 东昆仑富Ag幔源流体向地壳活化运移成矿过程分析 |
4.4.4 成矿模式 |
4.4.5 矿床的剥蚀保存条件 |
4.5 柴周缘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及成矿规律总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安徽庐枞盆地黄竹园银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 |
1.2.1 研究现状 |
1.2.2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 |
1.3 论文技术路线及工作量 |
1.4 论文进度安排 |
1.5 取得的主要认识及创新点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2.2 地层 |
2.3 构造 |
2.3.1 基底类型 |
2.3.2 断裂构造 |
2.3.3 火山构造 |
2.4 岩浆岩 |
2.4.1 火山岩 |
2.4.2 次火山岩 |
2.4.3 侵入岩 |
2.5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地层 |
3.2 构造 |
3.3 岩浆岩 |
3.4 矿体特征 |
3.5 围岩蚀变类型 |
3.6 矿物组合和期次 |
3.6.1 无矿化石英脉阶段 |
3.6.2 早石英-银矿物-硫化物脉阶段 |
3.6.3 中石英-银矿物-硫化物脉阶段 |
3.6.4 晚石英-银矿物-硫化物脉阶段 |
3.6.5 石英-碳酸盐脉阶段 |
第四章 银和关键金属赋存状态 |
4.1 Tima分析测试方法 |
4.2 银的赋存状态 |
4.3 Co的赋存状态 |
第五章 石英阴极发光和微量元素特征 |
5.1 石英的阴极发光特征 |
5.1.1 石英阴极发光原理及方法 |
5.1.2 石英阴极发光特征 |
5.2 石英微量元素特征 |
5.2.1 LA-ICP-MS分析测试方法 |
5.2.2 石英微量元素分析结果与讨论 |
第六章 矿床模式与勘探指示意义 |
6.1 酸性蚀变岩帽与矿床成因 |
6.2 绢云母温度与成矿关系 |
6.3 矿床成因类型与成矿模式 |
6.3.1 矿床成因类型 |
6.3.2 成矿模式 |
6.4 勘探指示意义 |
第七章 主要结论及研究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3)全国整装勘查区成矿系统研究与矿产勘查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整装勘查区矿产特征 |
1.1 成矿时间分布特征 |
2 500 Ma)'>1.1.1 新太古代成矿期(>2 500 Ma) |
1.1.2 古元古代成矿期(2 500~1 600 Ma) |
1.1.3 中—新元古代成矿期(1 600~600 Ma) |
1.1.4 古生代成矿期(600~250 Ma) |
1.1.5 中生代成矿期(250~65 Ma) |
1.1.6 新生代成矿期(65 Ma~) |
1.2 空间分布规律 |
2 成矿系统及类型 |
3 成矿系统空间结构模型 |
4 找矿新进展 |
4.1 全国整装勘查区找矿进展 |
4.2 典型矿床找矿进展 |
4.2.1 内蒙古维拉斯托锡多金属矿床 |
4.2.2 贵州铜仁松桃高地锰矿床 |
4.2.3 甘肃成县大桥金矿床 |
4.2.4 河南崤山东部中河银铅锌矿床 |
4.2.5 青海都兰那更康切尔银铅锌矿床 |
4.2.6 青海多彩尕龙格玛铜多金属矿床 |
4.2.7 安徽庐枞黄屯金铜矿床 |
4.2.8 湖南花垣谷哨铅锌矿床 |
5 结论 |
(4)矿产资源基地划界与综合评价研究 ——以大兴安岭中南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区划理论研究现状 |
1.2.2 矿产资源区划研究现状 |
1.2.3 保护区与矿产资源基地研究现状 |
1.2.4 划界与综合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
1.2.5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基本框架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主要工作量 |
1.6 创新点 |
第2章 矿产资源基地划界与综合评价理论框架 |
2.1 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区位理论 |
2.2.3 区域产业集聚理论 |
2.2.4 矿产资源安全理论 |
2.2.5 地域分工理论 |
2.2.6 综合评价理论 |
2.3 理论框架 |
2.3.1 划界原则 |
2.3.2 划界依据 |
2.3.3 划界方法 |
第3章 矿产资源基地划界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 |
3.1 影响因素 |
3.1.1 资源 |
3.1.2 技术经济 |
3.1.3 环境 |
3.2 指标构建原则 |
3.3 指标的选取和解释 |
3.3.1 划界指标的选取 |
3.3.2 综合评价指标的选取 |
3.3.3 指标的解释 |
3.4 指标的标椎化 |
3.5 评价方法和评价模型 |
3.5.1 层次分析法(AHP) |
3.5.2 模糊综合评价法(FCE) |
第4章 矿产资源基地划界与综合评价方案 |
4.1 基地分类 |
4.2 基地划界等级体系构建 |
4.3 基地划界与综合评价方案 |
第5章 大兴安岭中南段有色金属基地划界与综合评价 |
5.1 研究区概况 |
5.1.1 自然地理条件 |
5.1.2 地质调查工作程度 |
5.1.3 地质资源条件 |
5.1.4 生态环境条件 |
5.1.5 技术经济条件 |
5.2 基地划界 |
5.2.1 划界指标权重 |
5.2.2 划界指标标准化 |
5.2.3 基地划界 |
5.3 基地综合评价 |
5.3.1 综合评价指标权重 |
5.3.2 指标数据资料处理 |
5.3.3 综合评价 |
5.4 勘查开发布局 |
第6章 矿产资源基地管理政策建议 |
6.1 统一管理政策建议 |
6.2 差别化管理政策建议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内蒙古额尔古纳地区铅锌多金属矿床成因与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区范围及自然地理概况 |
1.1.1 研究区范围 |
1.1.2 自然经济地理 |
1.2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存在问题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4.4 项目依托与实物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概况 |
2.1.1 元古界 |
2.1.2 古生界 |
2.1.3 中生界 |
2.1.4 新生界 |
2.2 区域侵入岩概况 |
2.2.1 加里东期 |
2.2.2 海西期 |
2.2.3 燕山期 |
2.3 区域构造 |
2.3.1 断裂构造 |
2.3.2 褶皱构造 |
2.4 区域矿产 |
2.5 区域构造演化 |
2.5.1 元古代 |
2.5.2 古生代 |
2.5.3 中生代 |
第3章 区域浅成热液铅锌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 |
3.1 二道河铅锌矿床 |
3.1.1 矿区地质特征 |
3.1.2 矿床地质特征 |
3.2 得耳布尔铅锌矿床 |
3.2.1 矿区地质特征 |
3.2.2 矿床地质特征 |
3.3 比利亚铅锌矿床 |
3.3.1 矿区地质特征 |
3.3.2 矿床地质特征 |
第4章 成岩与成矿年代学研究 |
4.1 分析方法与测试手段 |
4.1.1 实验测试样品 |
4.1.2 实验分析测试方法 |
4.2 实验测试结果 |
4.2.1 锆石LA-ICP-MS U-Pb测年结果 |
4.2.2 硫化物中Rb-Sr同位素测年结果 |
第5章 成矿系统岩浆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
5.1 分析方法与测试手段 |
5.2 地质、岩相学特征 |
5.3 实验结果 |
5.3.1 中-晚侏罗世火山-次火山岩 |
5.3.2 早白垩世次火山岩 |
5.3.3 早白垩世侵入岩 |
5.3.4 火山岩-次火山岩成矿元素 |
5.3.5 Sr-Nd-Pb同位素特征 |
第6章 矿物流体包裹体研究 |
6.1 实验方法及样品采集 |
6.1.1 流体包裹体 |
6.1.2 氢-氧同位素 |
6.1.3 铅同位素 |
6.1.4 样品采集 |
6.2 流体包裹体研究 |
6.2.1 二道河子铅锌矿区 |
6.2.2 得耳布尔铅锌矿区 |
6.2.3 比利亚铅锌矿区 |
6.3 氢-氧同位素特征 |
6.4 铅同位素特征 |
第7章 矿床成因与成矿地质模式 |
7.1 成岩与成矿时代 |
7.1.1 成岩时代 |
7.1.2 成矿时代 |
7.2 矿床成因 |
7.2.1 矿床地质 |
7.2.2 含矿流体起源、性质与成矿物质来源 |
7.2.3 流体演化与成矿机理 |
7.2.4 地质过程与形成地质模式 |
第8章 岩浆-构造作用与成岩成矿动力学过程 |
8.1 岩浆-构造作用与成矿关系 |
8.1.1 中侏罗世中-基性岩浆与构造作用 |
8.1.2 中侏罗世酸性岩浆与构造作用 |
8.1.3 晚侏罗世酸性岩浆与构造作用 |
8.1.4 早白垩世中性岩浆与构造作用 |
8.2 岩浆作用对成矿制约 |
8.3 成岩成矿过程与地球动力学模式 |
第9章 结论 |
9.1 取得主要成果 |
9.2 存在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表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东昆仑东段古特提斯中酸性岩浆活动与多金属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典型矿床研究现状 |
1.2.2 中酸性岩浆成矿控制因素 |
1.2.3 副矿物研究现状 |
1.2.4 东昆仑岩浆与成矿作用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2.2 区域地层 |
2.2.1 前寒武系 |
2.2.2 古生界 |
2.2.3 中生界-新生界 |
2.3 区域构造 |
2.3.1 东昆北断裂 |
2.3.2 东昆中断裂 |
2.3.3 东昆南断裂 |
2.3.4 哇洪山-温泉断裂 |
2.4 区域岩浆岩 |
2.4.1 侵入岩 |
2.4.2 火山岩 |
2.5 区域矿产 |
2.6 区域构造演化 |
第三章 样品分析及测试方法 |
3.1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 |
3.2 全岩Sr-Nd同位素分析 |
3.3 锆石LA-ICP-MS定年 |
3.4 锡石LA-ICP-MS定年 |
3.5 辉钼矿Re-Os定年 |
3.6 锆石Hf同位素分析 |
3.7 矿物主微量元素原位分析 |
3.8 S-Pb同位素分析 |
第四章 小卧龙锡多金属矿床 |
4.1 矿床地质特征 |
4.1.1 矿区地质概况 |
4.1.2 矿体特征 |
4.1.3 矿石特征 |
4.1.4 围岩蚀变 |
4.1.5 成矿期次及成矿阶段 |
4.2 成岩-成矿年代学 |
4.2.1 成岩年龄 |
4.2.2 成矿年龄 |
4.3 矿物地球化学特征 |
4.3.1 角闪石 |
4.3.2 黑云母 |
4.3.3 磷灰石 |
4.3.4 石榴子石 |
4.4 岩体地球化学成因 |
4.4.1 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4.2 Sr-Nd-Hf同位素特征 |
4.4.3 岩石成因及源区 |
4.5 成矿物质来源 |
4.5.1 S同位素特征 |
4.5.2 Pb同位素特征 |
4.6 矿床成因 |
第五章 多龙恰柔钼矿床 |
5.1 矿床地质特征 |
5.1.1 矿区地质概况 |
5.1.2 矿体特征 |
5.1.3 矿石特征 |
5.1.4 围岩蚀变 |
5.1.5 成矿期次及成矿阶段 |
5.2 成岩-成矿年代学 |
5.2.1 成岩年龄 |
5.2.2 成矿年龄 |
5.3 矿物地球化学特征 |
5.3.1 角闪石 |
5.3.2 黑云母 |
5.3.3 磷灰石 |
5.4 矿区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 |
5.4.1 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5.4.2 Sr-Nd-Hf同位素特征 |
5.4.3 岩石成因及源区 |
5.5 成矿物质来源 |
5.5.1 S同位素特征 |
5.5.2 Pb同位素特征 |
5.5.3 Re同位素特征 |
5.6 矿床成因 |
第六章 那更康切尔银多金属矿床 |
6.1 矿床地质特征 |
6.1.1 矿区地质概况 |
6.1.2 矿体特征 |
6.1.3 矿石特征 |
6.1.4 围岩蚀变 |
6.1.5 成矿期次及成矿阶段 |
6.2 火山岩年代学 |
6.2.1 火山岩年龄 |
6.2.2 火山岩对成矿的限制 |
6.3 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
6.3.1 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6.3.2 Sr-Nd-Hf同位素特征 |
6.3.3 岩石成因及源区 |
6.4 金属矿物地球化学特征 |
6.5 成矿物质来源 |
6.5.1 S同位素特征 |
6.5.2 Pb同位素特征 |
6.6 矿床成因 |
第七章 中酸性岩浆活动与多金属成矿作用 |
7.1 中酸性岩浆作用 |
7.1.1 岩石类型 |
7.1.2 岩浆源区 |
7.1.3 岩浆演化 |
7.1.4 氧逸度 |
7.2 区域成矿时空格架 |
7.2.1 空间分布规律 |
7.2.2 时间分布规律 |
7.3 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 |
7.4 区域成矿模式 |
7.5 区域找矿勘查启示 |
第八章 结论与问题 |
8.1 主要结论 |
8.2 存在问题及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新疆维权银多金属矿床富砷矿物特征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矿床地质特征概况 |
2 样品分析测试 |
2.1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2.2 分析结果 |
2.3 斜方砷铁矿、毒砂的矿相学特征及认识 |
3 成矿阶段和成矿期次划分 |
4 小结 |
(8)中国银矿床地质控矿规律及若干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 地层和岩性控矿特点和规律 |
2 构造控矿特点和规律 |
2.1 古老地块边缘裂陷槽和增生带控矿 |
2.2 区域性深大断裂及多组构造汇聚部位控矿 |
2.3 陆相断陷盆地控矿 |
3 岩浆岩控矿特点和规律 |
3.1 海相火山岩控矿 |
3.2 陆相火山岩控矿 |
3.3 侵入岩控矿 |
4 大型、超大型银矿的找矿前景和方向 |
5 几个重要银矿类型和地区 |
6 充分利用银矿找其他矿种 |
6.1 以银找锡 |
6.2 以银找钨 |
7 结论 |
(9)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存在的问题 |
1.2.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2.2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完成主要工作量 |
1.5 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相关概念解析 |
2.2 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的现实背景和实现方式 |
2.3 转型升级研究评价 |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4.1 国外地质勘查行业的管理体制 |
2.4.2 国内研究现状 |
3 地质勘查行业形势分析 |
3.1 全球地质勘查形势分析 |
3.2 国内地质勘查形势分析 |
3.3 小结 |
4 内蒙古矿产资源及其勘查开发利用现状 |
4.1 综述 |
4.2 矿产资源 |
4.3 地质矿产勘查 |
4.4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
4.5 小结 |
5 内蒙古地勘行业现状分析 |
5.1 内蒙古地勘行业单位情况 |
5.2 内蒙古地勘行业从业人员 |
5.3 内蒙古地勘行业资产状况 |
5.4 内蒙古地矿集团发展历程 |
5.5 内蒙古地矿集团SWOT分析 |
5.6 小结 |
6 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路径 |
6.1 转型升级发展模型构建 |
6.2 深耕地勘产业体系 |
6.2.1 行业化管理 |
6.2.2 专业化细分 |
6.2.3 企业化经营 |
6.3 服务绿色矿业发展 |
6.4 “走出去”拓宽地质市场 |
6.4.1 海外发展方案 |
6.4.2 境外投资架构 |
6.5 小结 |
7 实现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的动力 |
7.1 发展动力指标构建 |
7.2 构建新型组织管控制度 |
7.3 激发人力资源潜能 |
7.4 强化地勘金融管理 |
7.5 探索科技创新途径 |
7.6 小结 |
8 结论 |
8.1 成果和认识 |
8.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豫西潭头地区两期金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碲化物型金矿床研究现状 |
1.2.2 微区分析技术在金矿床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
1.2.3 熊耳山矿集区金矿床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科学问题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技术路线及方法 |
1.4.3 研究方案 |
1.5 论文工作完成情况及完成工作量 |
2 区域地质背景 |
2.1 秦岭-大别造山带中生代构造演化和岩浆活动 |
2.2 熊耳山-外方山地质背景 |
2.2.1 地层 |
2.2.2 构造 |
2.2.3 岩浆岩 |
3 栾灵金(钼)矿床 |
3.1 矿区地质 |
3.1.1 矿区地层 |
3.1.2 矿区构造 |
3.1.3 矿区岩浆岩 |
3.2 矿体特征 |
3.3 矿化特征 |
3.4 围岩蚀变 |
3.5 成矿期次与成矿阶段 |
3.6 成矿年代学及其意义 |
3.6.1 辉钼矿与金共生关系 |
3.6.2 辉钼矿Re-Os分析结果 |
3.6.3 栾灵金矿床成矿年龄 |
3.7 碲化物矿物组合特征及其意义 |
3.7.1 碲化物成分组成 |
3.7.2 自然金和银金矿 |
3.7.3 碲化物和自然金矿物组合特征 |
3.8 黄铁矿微量元素特征 |
3.8.1 黄铁矿类型及结构特征 |
3.8.2 黄铁矿微量元素及LA-ICP-MS信号特征 |
3.8.3 不同类型黄铁矿中微量元素特征 |
3.8.4 黄铁矿成因 |
3.9 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 |
3.9.1 同位素分析结果 |
3.9.1.1 S同位素特征 |
3.9.1.2 原位S同位素特征 |
3.9.1.3 成矿温度估算 |
3.9.1.4 H-O同位素特征 |
3.9.1.5 He-Ar同位素特征 |
3.9.2 成矿物质来源 |
3.9.3 成矿流体来源 |
3.10 碲化物沉淀的物理化学条件 |
3.11 矿床成因 |
4 北岭金矿床 |
4.1 矿区地质 |
4.1.0 矿区地层 |
4.1.1 矿区构造 |
4.1.2 矿区岩浆岩 |
4.1.3 矿体特征 |
4.1.4 矿化特征 |
4.1.5 围岩蚀变 |
4.1.6 成矿期次与成矿阶段 |
4.2 成矿年代学及意义 |
4.2.1 硫化物Rb-Sr分析结果 |
4.2.2 北岭金矿床成矿年龄 |
4.3 黄铁矿微量元素特征 |
4.3.1 黄铁矿类型及结构特征 |
4.3.2 黄铁矿微量元素LA-ICP-MS信号特征 |
4.3.3 不同类型黄铁矿中微量元素特征 |
4.3.4 黄铁矿中微量元素分布特征 |
4.3.5 黄铁矿成因 |
4.4 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 |
4.4.1 同位素分析结果 |
4.4.1.1 原位S同位素特征 |
4.4.1.2 C-O同位素特征 |
4.4.1.3 H-O同位素特征 |
4.4.2 成矿物质来源 |
4.4.3 成矿流体来源 |
4.5 矿床成因 |
5 栾灵金矿床和北岭金矿床的对比研究 |
5.1 矿床地质特征对比 |
5.2 黄铁矿微量元素特征对比 |
5.3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
5.4 成矿构造背景对比 |
5.4.1 栾灵金矿床成矿构造背景 |
5.4.2 北岭金矿床成矿构造背景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四、新疆首次发现中型银矿(论文参考文献)
- [1]青海柴达木盆地周缘显生宙陆相火山岩区多金属成矿作用研究[D]. 李浩然. 吉林大学, 2021(01)
- [2]安徽庐枞盆地黄竹园银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模式研究[D]. 刘杰添.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3]全国整装勘查区成矿系统研究与矿产勘查新进展[J]. 于晓飞,吕志成,孙海瑞,李永胜,袁慧香,杜泽忠,公凡影,吕鑫,杜轶伦,王春女.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0(05)
- [4]矿产资源基地划界与综合评价研究 ——以大兴安岭中南段为例[D]. 朱晓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5]内蒙古额尔古纳地区铅锌多金属矿床成因与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D]. 徐智涛. 吉林大学, 2020(08)
- [6]东昆仑东段古特提斯中酸性岩浆活动与多金属成矿作用[D]. 国显正.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7]新疆维权银多金属矿床富砷矿物特征及意义[J]. 孟庆鹏,姚瑶,况守英,马龙. 矿产与地质, 2020(01)
- [8]中国银矿床地质控矿规律及若干找矿方向[J]. 江彪,张通,王登红,陈毓川,张大权,黄崇轲,白鸽,王成辉,黄凡. 地质学报, 2020(01)
- [9]内蒙古地勘行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研究[D]. 王建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10]豫西潭头地区两期金成矿作用研究[D]. 抄尉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