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纽约”社会中的新女性——论沃顿的人生经历与女性小说人物

“旧纽约”社会中的新女性——论沃顿的人生经历与女性小说人物

一、“老纽约”社会中的新女性——谈华顿的生活经历与女性小说人物(论文文献综述)

秦淑仪[1](2021)在《论伊迪丝·华顿“老纽约”小说中女性困境的呈现、原因与应对》文中研究指明伊迪丝·华顿是美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风俗小说家之一。以纽约上流社会为题材的“老纽约”小说是其代表作。虽然今日的美国评论界将她纳入经典作家的行列,但华顿生前却因女性身份遭遇了极大歧视,并长期处于困境中。她在“老纽约”小说中同样注意书写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女性困境。从此前学界的研究来看,对“老纽约”小说中女性困境的讨论可进一步深入。本文选取华顿最负盛名的两部小说《欢乐之家》和《纯真年代》为主要研究对象,并结合其部分中短篇小说佳作,分析当时社会女性困境的呈现内容、形成原因与应对方式,以期能对华顿“老纽约”小说的研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拓展。正文共分为三章。首章对“老纽约”小说中女性困境的呈现进行多维度分析。第一,女性一方面成为男性炫耀性消费的代理者和受害者,另一方面自身也被商品化。第二,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受到全方位的监督和束缚,在男性的规训下被迫成为完美“天使”。第三,当时的婚姻是利益结合的产物,男性掌握了婚姻绝对的话语权,在这种不平等的关系中女性只能默默忍耐。次章对“老纽约”小说中女性困境的形成原因进行论述。部分女性将男权社会的规训内化,成为男权社会的代言人。女性在男性的“凝视”中生活,同时要谨防自己成为男性陷阱中的猎物。女性自身的精神世界迷茫无助,作为“人”的思想感情被无视,萌发的女性意识使她们陷入两难境地。末章通过分析三个女性人物解读“老纽约”小说中女性面对困境时的不同应对方式。她们分别是在消极抵抗中走向悲剧必然的莉莉·巴特,主动反抗却黯然离场的埃伦·奥兰斯卡和在积极调试中获得最终胜利的梅·韦兰。华顿的“老纽约”小说记录了当时女性所遭遇的困境。“老纽约”社会中的男性与部分女性共同编织的巨大牢笼使女性无处可逃。面对社会的规训和压迫,女性应该有清晰的自我认知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最大程度调动和发挥自身优势,获得一个相对美满的结局。

王晶晶[2](2021)在《伊迪斯·华顿《国家风俗》中的“时尚之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伊迪斯·华顿(Edith Wharton,1862-1937)是20世纪美国杰出的作家之一。她出生在纽约一个富裕的家庭,富裕的上层阶级家庭背景为她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她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老纽约上流社会为背景,创作了一系列成功的社会风俗小说,如《欢乐之家》(The House of Mirth,1905)、《国家风俗》(The Custom of the Country,1913)、《纯真年代》(The Age of Innocence,1920)等。现有研究多从消费主义、女性批评、叙事视角展开。有研究关注到其时尚物品的书写特色,但较少集中探讨关于其作品所涉及的时尚文化与物质文化。本文借助消费主义、社会历史批评以及物质文化等理论,聚焦于《国家风俗》中的众多时尚物品以及其背后的物质文化意义,以期发掘作品的深层主题内涵。论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分为三章:绪论部分主要定义时尚之物的概念以及阐述伊迪斯·华顿书写时尚之物的缘由和特色;梳理关于伊迪斯·华顿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指出选题的研究思路与方法、重点与难点以及价值与意义。第一章分析《国家风俗》中的时尚之物作用。时尚之物对人的建构发挥作用,一方面时尚服饰能标榜身份与地位,因此主人公厄丁不断追求时尚服饰;另一方面时尚家居装饰暗示人的品味,新富斯普拉格、老纽约贵族拉尔夫以及暴发户范德根与纽约名媛克莱尔结合后注重家居装饰风格,也传达出不同的审美品位。第二章分析时尚之物包围下人的困境。沉迷时尚物品以及物欲膨胀导致了一系列危害,对人的精神造成巨大影响,主要表现在:女性在物欲中迷失自我;男性在物欲中意志被摧毁;人追求时尚物品而导致内在审美趋向庸俗。同时,人在父权社会失去自由逐渐沦为“时尚之物”。更为重要的是,物欲损害人际关系,家庭与友情被物欲侵蚀。第三章从华顿书写时尚之物所反映出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反思追求时尚之物涉及的意义。一方面受时尚之物的冲击,人变得动荡不安,物的价值意义也被简单符号化处理,人最终丧失文化之根;另一方面在物欲的冲击下,社会变革导致人们生存的诸多问题。作家对美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地批判,揭露了金钱至上的社会风气、旧贵族保守死板的礼仪文化和市场价值观念的变化等对人们的生存带来的影响。结论部分通过分析时尚所折射的物质文化,揭示华顿对当时社会变化所进行的深刻反思,和她希望平衡精神与物质、传统与现代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意图。

白天娇[3](2019)在《伊迪丝·华顿与王安忆作品中都市文化叙述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全球性都市化进程加速推进,以都市文化为核心的研究主题成为包括文学在内的多个领域的关注热点。本文从伊迪斯·华顿和王安忆两位作家作品中关于纽约和上海两座都市的描写入手,比较研究两位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女性作家作品中有关都市文化的叙述。纽约这座都市赋予伊迪丝·华顿高雅的文化修养,也给了她成长和背叛的力量。纽约是华顿的文学命脉和生生不息的创作根基,纽约带给她割舍不断的精神滋养和富有哲理意义的文化审视。本文剖析华顿作品中关于纽约社会风貌的描述以及对老纽约社会风俗习惯的展现,男性和女性个人觉醒的意识,展现出处于特定社会环境和都市文化背景下的个人命运,人物形象与命运是整个都市文化的写照,深刻反映时代的变迁。伊迪丝·华顿书写纽约的过程,是一个关于都市文化的审视过程。王安忆的作品中蕴含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她不变的创作宗旨是描写上海的都市文化,从她笔下各式各样的弄堂这一经典审美意象开拓了一种关于都市的空间想象,大量的日常生活化叙述让这座都市在时间的流逝中变得更为具体,通过对上海时间和空间的构建,对众多女性角色、小人物和都市异乡人的描写,挖掘他们身上隐喻的上海精神。两位作家所处时代不同,身份地位不同,本文通过二者作品中都市文化叙述的比较研究,比较二者对女性自我解放与精神觉醒的赞美,深入探讨两性关系,挖掘蕴藏在都市文化中的人文关怀,展现都市精神和文化历史内涵。

魏斯华[4](2018)在《伊迪丝·华顿的老纽约与巴黎情结研究 ——以《欢乐之家》《国家风俗》《纯真年代》为例》文中指出《欢乐之家》《国家风俗》《纯真年代》作为伊迪丝·华顿的老纽约小说,跨越了伊迪丝·华顿的不同创作时期,侧重描绘美国社会大变革背景下老纽约个体觉醒挣扎的生存状态,集中表现了伊迪丝·华顿的老纽约情结与巴黎情结,昭显着新旧文化的冲突。本文尝试从心理学及文化视角对伊迪丝·华顿强烈情感(即情结)影响下的老纽约小说进行分析研究,探索伊迪丝·华顿的创作源泉。绪论部分,对论文中的关键词“情结”以及“老纽约小说”进行解释界定。正文部分分为三大章节。第一章侧重梳理伊迪丝·华顿的情结:华顿心中怀着老纽约情结,所以老纽约故事才会源源不断地从她笔下倾泻而出。对冒险的期待,对改变生活的期待,对自由的期待,这些期待聚集成华顿心中的巴黎情结。老纽约情结与巴黎情结处于不断的冲突与融合之中,对比进行分析,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个人的自我挣扎和心理矛盾,而且可以深入体会美国文化在传统与现代的震荡中的基本走势。第二章集中研究伊迪丝·华顿的情结在“老纽约小说”中的体现。以丽莉·巴特为例,展示伊迪丝·华顿在巴黎情结视角下对老纽约文化的审视方式,考察其所设想的以精神王国对抗物质财富的道路。以厄丁·斯普拉格为例,叙述厄丁如一个侵略者般颠覆了老纽约社会传统。她为了自己的欲望不惜牺牲一切,揭示华顿对炫耀性消费文化的思考以及对充满欲望的现代文明的担忧。以埃伦·奥兰斯卡和纽兰·阿切尔为例,揭示伊迪丝·华顿小说中特有的现代性与现实主义的人文关怀。第三章深入分析情结书写的艺术特色与接受。老纽约小说是伊迪丝·华顿强烈个人情感纠葛的书写,具有真实美、精致美、悲剧美、怀旧美四大特色:老纽约小说因情感真挚而易于在读者那里激发共鸣;作为华顿精致意识下的情感书写,老纽约小说处处流露出精致美;老纽约小说的主题哀而不伤,体现出独具一格的悲剧风格;老纽约小说作为集体怀旧的情结消费,是集高雅与通俗、感伤主义与现实主义为一体的小说。老纽约小说的畅销反映大众市场的需求与读者品味的接受。最后是结论部分,老纽约情结是伊迪丝·华顿文学创作源泉;巴黎情结是她坚持不懈追求自由的精神力量。《欢乐之家》《国家风俗》《纯真年代》是伊迪丝·华顿的老纽约情结与巴黎情结的书写。

熊天玉[5](2017)在《从《欢乐之家》和《纯真年代》看华顿女性思想的发展》文中研究表明伊迪丝·华顿是美国20世纪举足轻重的女作家,她一生笔耕不辍,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包括十九部中长篇小说,十一本短篇小说集,一本自传,诸多书信和游记、鬼故事、文学批评等。其中《欢乐之家》和《纯真年代》是华顿两篇着名的长篇小说,二者都以华顿所熟悉的老纽约上流社会为创作背景。1905年发表的《欢乐之家》是华顿的成名作,使她成为畅销书作家,出版于1920年的《纯真年代》使华顿获得了1921年普利策文学奖,华顿由此走向文学创作的巅峰。华顿被誉为“女性主义先知”,她的小说大多关注女性命运,思考女性的发展与出路,女性思想充斥其中。华顿去世后,随着第二次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又迎来了对华顿的研究热。因此本论文从女性主义及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出发,运用弗吉尼亚·吴尔夫、桑德拉·吉尔伯特、苏珊·古芭及赫伯特·马尔库塞的相关理论,分析华顿两篇着名作品《欢乐之家》和《纯真年代》中的女性思想。通过对两部作品中女主人公女性思想深度的对比、男主人公女性观的对比,发现华顿的女性思想处于步步发展之中,对现实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它启发现代女性培养批判性的双向度思维,挣脱束缚,解放爱欲,做一位具有主体性的女性。本论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华顿及其作品,以及国内外对华顿的研究综述;第二章写两位女主人公女性思想的对比;第三章写两位男主人公女性观的对比;第四章写华顿女性思想发展的现实意义;结语部分总结整篇论文,强调用女性主义及马克思主义解读华顿女性思想发展的意义。

袁珊珊[6](2016)在《动荡中的“老纽约” ——伊迪丝·华顿风俗小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伊迪丝·华顿(Edith Wharton,1862-1937)黾一位在美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女作家。华顿的作品题材丰富,形式多样,而以“老纽约”为题材的风俗小说则是华顿最优秀的作品。尤其是几部“老纽约”题材的长篇小说,如《纯真年代》、 《欢乐之家》,不论在艺术上还是在思想上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华顿选择“老纽约”并不是一个偶然。童年及青年时期在老纽约的生活以及对老纽约生活的熟悉使得华顿对这一题材信手拈来,而市场和朋友的喜爱也是华顿持续这一题材创作的重要原因。华顿书写“老纽约”是从整个社会环境着手的,她书写这个社会的外部环境——建筑,书写人们的生活方式——服饰及各种社交活动,以此将一个完整的“老纽约”社会体系展现在读者眼前。华顿不仅从“老纽约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她自己的“老纽约”社会,她也关注这个社会中的人——那些受压抑的女性,深陷其中却无法改变的男性,那些无知、“天真”的长者。当然,构建这个“老纽约”社会,书写这个社会中的人物群像,最终是为了探讨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具体到华顿的创作,她关注的是:在世纪之交这个不稳定的社会中,女性的生存状况如何,两性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在社会变革中人类会如何自处等问题。通过对老纽约风貌、人物群像和道德伦理的全方位书写,华顿最终将自己对“老纽约”的感情凝聚成一种既怀念又厌恶的矛盾心理。华顿的这种矛盾状态贯穿她创作的始终,成为“老纽约”系列风俗小说的主旋律。

李梅菊[7](2015)在《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双重性格——小说《纯真年代》埃伦·奥兰斯卡形象再解读》文中研究说明《纯真年代》是伊迪斯·华顿写作思想最成功的体现,其中的主要人物埃伦较以往的女主人公也更加完美,是小说中最具有女性主义精神的新女性形象。本文从女性主义理论视角对埃伦·奥兰斯卡予以分析解读,认为埃伦具有复杂的双重性格,一方面是传统习俗的叛逆者,另一方面她又是一位不可能真正实现自我的新女性。

朱赫今[8](2014)在《伊迪丝·华顿小说创作中的伦理取向》文中提出个体伦理是华顿小说创作的逻辑起点。她对个体伦理境遇的关注是对社会结构内在矛盾根源的深层解读。在作品中,华顿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传统社会伦理价值体系,其伦理诉求在于解构传统社会伦理秩序。家庭是华顿展现个体伦理诉求的重要窗口。本文分析了华顿的六部重要作品。在这六部作品中,华顿描述了六种形态的家,反映了处于社会转型中的个体所处的伦理困境:《欢乐之家》中的遭丧之家、《伊坦·弗洛美》中的病态之家、《国家风俗》中的拜金之家、《纯真年代》中的隐忍之家、《元旦》中的有爱之家和《海盗》中的理想之家。通过对个体在不同家庭伦理环境中个体伦理状态的分析,华顿在这六部作品中显示出个体欲求与传统伦理价值体系的不调和,个体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矛盾与对立。华顿在一战前后对传统伦理价值体系持有不同的态度:一战前的作品反映出要求摆脱传统价值体系束缚,脱离社会等级关系的个体伦理需求;一战后的作品反映出要求确立伦理主体性地位的个体伦理诉求并没有改变,但仍然怀念传统伦理价值体系的稳定结构。借鉴美国作家华顿小说的伦理取向研究,对于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同样具有现实意义。人的个体多样性应该受到尊重,但是个体的主体地位又需要受到相应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制约,使其对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同时,又能发挥个体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积极能动性。

翟宇[9](2013)在《论《欢乐之家》女主人公与伊迪丝·华顿逃离倾向中的女性意识》文中研究说明伊迪丝·华顿(Edith Wharton,1862-1937)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位多产的美国女作家,在美国文学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她与其他女性作家的不同之处在于,她出生于“老纽约”社会中的上流家庭,而且对它有着很深的洞察力。小说《欢乐之家》是以老纽约上流社会为背景,以女主人公莉莉为代表揭示了女性的生存状况。莉莉·巴特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展现出了勇敢的逃离倾向,她的逃离不是怯懦、消极的表现,而是一种积极的抗争方式。她比“欢乐之家”中的任何一个人,具有更高的道德水准和觉醒的女性意识。本文在对小说逃离主题进行了详细的文本分析的基础上,阐明了《欢乐之家》女主人公存在的女性意识。同时,结合作家本人的生活和写作经历进一步阐述:女性意识的存在不仅体现在这部小说中,而且贯穿于华顿生活与写作生涯。通过对华顿研究不仅可以更好的了解《欢乐之家》这部作品,而且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社会女性的生存状况及女性意识的发展。欢乐之家的女主人公与华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她们有着相似的教育经历,相同的社会背景,同样的挣扎与反抗,从莉莉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华顿的影子。伊迪丝·华顿自己作为一个逃离者,她的逃离倾向也明显的反映在莉莉的身上。他们代表了觉醒的女性,逃离作为反抗父权社会、追寻精神自由的武器,在这个不断地逃离过程中,她们逐渐成熟,女性意识也得到发展。引言部分对作者、作品《欢乐之家》及对伊迪丝·华顿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概述,介绍了美国文学的逃离母题及女性逃离的特殊意识。第一章为理论基础部分介绍了女性意识及其发展背景和对女性发展的意义。第二章分析了莉莉和华顿形形色色的逃离方式,一次又一次的展示了她们与父权社会以男性为主导的传统和习俗进行抗争,追寻心灵的自由和独立。这个痛苦的逃离过程也是她们自我认识的过程,并最终成长为独立、成熟的女性。第三章分析了伊迪丝·华顿和莉莉·巴特在老纽约父权社会背景下所面临的不同的困境,并通过她们的不懈努力,不断反抗,实现自我觉醒过程。她们的逃离意识和反抗精神展现了当时社会背景下女性意识的觉醒。第四章揭示了伊迪丝·华顿和莉莉·巴特逃离的原因,包括经济方面的原因,老纽约的社会背景,以及逐渐觉醒的女性主义。第五章总结了伊迪丝·华顿和莉莉·巴特逃离的积极意义:对难以忍受的现实生活的慰藉;对自由和幸福的追求;对其他女性的积极启发与影响。本文通过对伊迪丝·华顿和莉莉·巴特逃离过程的详细分析,逃离这一主题贯穿于莉莉短暂的一生也贯穿于伊迪丝·华顿整个的生活与写作过程,不论是逃离当时所处的困境、还是反抗父权社会还是自我觉醒,她们的逃离也不是消极的,而是具有积极意义的逃离。通过逃离她们摒弃了作为上流社会女性身份的种种限制,找到了自我价值。逃离了男性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陋习和传统习俗,打破了“老纽约”上流社会死气沉沉的状态,通过自己真实的生活和写作的经历对那些束缚女性发展的条条框框进行蔑视。为了能在男权社会中自由选择角色和生活方式,她们与男性主导的社会传统不断地进行抗争,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才赢得了属于她自己的精神家园,获得了新生充分体现了她们的女性意识。

娄玲[10](2013)在《老纽约社会的女性困境、觉醒与独立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纯真年代》》文中提出《纯真年代》是伊迪丝·华顿荣获美国普利策文学奖的文学作品,描述了男权统治下的老纽约社会中女性的遭遇。本文试图运用女性主义研究方法并通过分析作品主要女性角色来解析女性困境,女性意识的觉醒与独立。女主人公一艾伦,能够拒绝回到那令人窒息的婚姻中,能够拒绝阿歇尔的爱情,能够毅然决然漂流海外,这一切都是对男权社会有力的反抗。伊迪丝·华顿全面关注到广大女性尽管受到老纽约社会的种种压迫和歧视,以及她们努力生存的现状。虽然男权社会力量强大,女性力量微弱,但随着女性意识的增强,女性开始为自由和独立而奋斗。借助当代女权主义的理论框架,本文试图透析华顿探索妇女如何冲破传统的束缚,在男权社会压迫下实现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女性的独立。整篇论文分为五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作者伊迪斯·华顿和她的《纯真年代》,并对其国内外研究现状做了概述,阐述了本论文的女性主义研究角度和研究意义。第一章分析了老纽约社会中的女性困境。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男权社会对女性形象的束缚。第二部分分析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丧失了话语权,阐释了男性话语是对女性的一种压迫。第三部分通过分析老纽约的社会背景,论述了老纽约社会的传统女性被限制在婚姻家庭中,阻碍纯真的梅走向成熟,也把带有自由思想的艾伦赶出了老纽约社会。第二章分析了老纽约社会中的女性意识的觉醒。本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分析女性认清自身的存在,女性之间的关系和女性意识到男性无力挽救女性走出困境,从而实现了自我意识的觉醒;第二部分通过分析作品中女性争取婚姻的平等,要求独立自由,论述了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第三章分析了老纽约社会中的女性的独立。本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分析女性摆脱传统女性形象;第二部分论述女性追求经济和精神的独立;第三部分通过分析作品中四代新女性形象,论述了新女性实现了独立人格。最后一部分得出结论,男权社会思想在老纽约社会根深蒂固,控制着女性的思想和行为,尽管女性力量微弱,但随着女性意识的增强,女性开始为自由和独立而奋斗。

二、“老纽约”社会中的新女性——谈华顿的生活经历与女性小说人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纽约”社会中的新女性——谈华顿的生活经历与女性小说人物(论文提纲范文)

(1)论伊迪丝·华顿“老纽约”小说中女性困境的呈现、原因与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二)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二、选题缘由和研究内容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内容
第一章 “老纽约”社会女性困境的呈现
    第一节 物质困境
        一、炫耀性消费的代理者和受害者
        二、女性的商品和装饰属性
    第二节 社会困境
        一、被压迫和束缚的女性
        二、男性眼中的完美“天使”
    第三节 婚恋困境
        一、男性掌控下的不平等关系
        二、家庭利益和社会地位的结合
        三、婚姻中的隔阂和忍耐
第二章 “老纽约”社会女性困境的形成原因
    第一节 男性的陷阱与同盟者的支持
        一、同盟者无法摆脱的“凝视”
        二、男性同盟者的软弱和迷茫
        三、家庭之外的重重陷阱
    第二节 同性的压迫与审判
        一、“老纽约”社会生存法则的代言人和审判者
        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第三节 精神世界的迷茫和无助
        一、亦步亦趋中的迷茫
        二、女性意识的萌芽与挣扎
        三、精神世界的孤立无援
第三章 应对女性困境——忍受、反抗与调适
    第一节 消极抵抗与悲剧必然——《欢乐之家》之莉莉
        一、金钱力量操纵下的牺牲品
        二、逃避倾向和消极抵抗
    第二节 主动反抗与黯然离场——《纯真年代》之埃伦
        一、对男权社会的叛逆和抵抗
        二、“阴谋”背后的黯然离场
    第三节 积极调适与最终胜利——《纯真年代》之梅
        一、被遮蔽的梅·韦兰
        二、果断、勇敢的狄安娜女神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伊迪斯·华顿《国家风俗》中的“时尚之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时尚之物的概念
    二 伊迪斯·华顿与时尚之物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四 研究思路和方法、重点和难点、价值和意义
第一章 时尚物品对人的建构
    第一节 厄丁的时尚女装:社会地位和身份的标榜
    第二节 时尚家居装饰:品味的暗示
第二章 时尚之物包围下人的生存困境
    第一节 时尚物品使人精神麻木
        一、女性在物欲中迷失自我
        二、男性在物欲中意志被摧毁
        三、内在审美趋向庸俗
    第二节 人沦为时尚之“物”
    第三节 为物伤情
        一、家庭关系被物欲侵蚀
        二、友情被时尚左右
第三章 对追求时尚物品的反思
    第一节 时尚追求:反思人的无根性
    第二节 物欲的冲击:社会变革中生存问题的讨论
    第三节 物欲的泛滥:反思经济制度的局限性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3)伊迪丝·华顿与王安忆作品中都市文化叙述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由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研究内容及研究的创新点
1 都市文化核心概念的界定
    1.1 都市文化与都市文学的关系
    1.2 都市文化视角引入的意义
2 叙述时空的比较研究
    2.1 都市叙述中的时间构建
        2.1.1 老纽约社会风貌的集中展现
        2.1.2 上海日常生活中的时间流逝
    2.2 都市空间中的日常生活
        2.2.1 老纽约社交习俗的描写
        2.2.2 上海空间的弄堂生活
3 角色文化的比较研究
    3.1 都市文化背景下的女性形象
        3.1.1 老纽约的新女性
        3.1.2 弄堂里的小人物
        3.1.3 不同女性形象的异同点
    3.2 文化转型时期的男性命运
        3.2.1 传统束缚的男性
        3.2.2 都市里的异乡人
4 都市精神的比较研究
    4.1 不同境遇下女性的自我解放和觉醒
    4.2 两性关系的探讨
    4.3 都市背景下的人文关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4)伊迪丝·华顿的老纽约与巴黎情结研究 ——以《欢乐之家》《国家风俗》《纯真年代》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关键词解析
        一、情结
        二、老纽约小说
    第二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现状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第一章 伊迪丝·华顿的情结
    第一节 伊迪丝·华顿的老纽约情结
        一、故乡老纽约:风土人情
        二、如花美眷:衣香鬓影
        三、似水流年:老纽约社交
    第二节 伊迪丝·华顿的巴黎情结
        一、浪漫自由:漫游巴黎
        二、闲情逸致:呼朋唤友
        三、岁月静好:自由安稳
    第三节 伊迪丝·华顿的情结冲突与融合
        一、老纽约社会变迁与淘汰
        二、古老礼仪与现代文化的融合
第二章 情结在“老纽约小说”中的体现
    第一节 在眷恋中挣扎
        一、离经叛道与传统习俗
        二、物质金钱与精神共和国
        三、适者生存的尝试
    第二节 在欲望中沉沦
        一、新国家风俗
        二、欲望与道德
    第三节 在逃离中游移
        一、天真与成熟
        二、人性与礼教
    第四节 在抗争中妥协
        一、人格面具下真实自己
        二、生命之花的意义
第三章 情结书写的艺术特色与接受
    第一节 情结书写之美
        一、真实美
        二、精致美
        三、悲剧美
        四、怀旧美
    第二节 市场与读者对情结书写的接受
        一、大众市场的情结品味
        二、读者的思考与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5)从《欢乐之家》和《纯真年代》看华顿女性思想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外研究述评
        1.2.2 国内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创新
2 两位女主人公女性思想的对比
    2.1 莉莉——萌芽的女性思想
        2.1.1“屋子里的天使”
        2.1.2 在男权制下挣扎
        2.1.3 毁灭而重生
    2.2 埃伦——成熟的女性思想
        2.2.1 飞出“天使之屋”
        2.2.2 反抗男性霸权
        2.2.3 追求独立人格的新生
    2.3 从女性形象塑造中看华顿女性思想的发展
3 两位男主人公女性观的对比
    3.1 对待“家中天使”的态度
        3.1.1 塞尔登——潜意识的认同与追捧
        3.1.2 纽兰——不满与改造
    3.2 对待“新女性”的态度
        3.2.1 塞尔登——舍“新”求“旧”
        3.2.2 纽兰——心向之“新”
    3.3 从男性形象塑造中看华顿女性思想的发展
4 伊迪丝·华顿女性思想发展的现实意义
    4.1 批判性思维的双向度女性
    4.2 解放爱欲的女性
    4.3 冲破束缚、追求自我实现的女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动荡中的“老纽约” ——伊迪丝·华顿风俗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题材选择:华顿与“老纽约”的精神关联
    (一) 耳濡目染的生活环境
    (二) 社会环境的大势所趋
二、情境氛围:华顿小说中的“老纽约”风貌
    (一) 觥筹交错:老纽约的社交生活
    (二) 锦衣华服:服饰背后的身份地位
    (三) 美轮美奂:屋檐下的权力分配
三、形象体系:华顿笔下的“老纽约人”
    (一) 身陷囹圄的女性
    (二) 踟蹰不前的男性
    (三) 循规蹈矩的长者
四、道德诉求:华顿风俗小说的内在意蕴
    (一) 被物化与自我解放:女性权利的关注
    (二) 压抑与束缚:两性关系的探讨
    (三) 守旧与改变:社会变革中的生存问题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双重性格——小说《纯真年代》埃伦·奥兰斯卡形象再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一、《纯真年代》的创作背景
二、传统习俗的叛逆者
三、埃伦虚幻的自我实现
四、结语

(8)伊迪丝·华顿小说创作中的伦理取向(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华顿研究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情况
    第二节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价值
    第三节 本选题的伦理研究视角
第一章 华顿小说创作的伦理环境
    第一节 华顿创作的社会伦理背景
        一、 19 世纪末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伦理道德风尚
        二、 20 世纪 20-30 年代的伦理道德风尚
    第二节 华顿的宗教伦理取向
        一、 华顿的宗教背景
        二、 华顿把宗教作为伦理道德观的超越维度
        三、 华顿宗教伦理思想的现代性
    第三节 华顿小说创作中伦理取向的理论基础
        一、 戈贝、汉密尔顿爵士和帕斯卡对华顿创作伦理取向的影响
        二、 达尔文主义对华顿创作伦理取向的影响
第二章 传统社会伦理语境下的个体伦理
    第一节 个体伦理主体性地位的追寻:《欢乐之家》中的丽莉
        一、 丽莉所处的社会伦理环境
        二、 由物化的“螺丝钉”到主体化的人
        三、 丽莉之死:悲剧伦理的张力之维
    第二节 个体伦理与传统伦理失调:《伊坦·弗洛美》中的伊坦
        一、 伊坦个体伦理观中的地域基因
        二、 疾病书写的伦理道德暗示
        三、 个体伦理道德责任之辨
    第三节 个体伦理主体性地位的迷失:《国家风俗》中的恩丁
        一、 大众传媒的消费伦理暗示
        二、 消费伦理对家庭伦理的影响
        三、 消费伦理下传统文化的变异
第三章 现代社会语境下的个体伦理
    第一节 隐忍的个体伦理主体性地位:《纯真年代》中的纽兰
        一、 由老纽约的传统习俗看其伦理观
        二、 老纽约传统伦理精神的内在矛盾
        三、 由结尾看伦理精神发展的共时性与历时性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被践踏的个体伦理主体性地位:《元旦》中的利齐
        一、 利齐伦理困境产生的原因
        二、 伦理道德观的代际维度
        三、 个体伦理主体性地位确认的障碍
    第三节 叛逆中的个体伦理:《海盗》中的南
        一、 “海盗”婚姻伦理基础及语境
        二、 前拉斐尔派对个体伦理观的影响
        三、 跨文化语境对个体伦理形成产生的影响
第四章 华顿小说叙事与伦理的互动
    第一节 华顿小说叙事的伦理功能
        一、 《欢乐之家》双重叙事视角的伦理功能
        二、 《伊坦·弗洛美》的框架叙事对叙事者伦理压力的缓解
        三、 《国家风俗》的省略叙事与儿童视角对伦理问题的悬置
        四、 《纯真年代》的省略叙事对伦理批判内涵的强化
        五、 《元旦》的倒叙与伦理叙事的寓意关系
    第二节 叙事压力下华顿小说伦理取向的艺术呈现
        一、 叙事压力下的叙事伦理
        二、 叙事压力下华顿小说的艺术诉求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9)论《欢乐之家》女主人公与伊迪丝·华顿逃离倾向中的女性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Introduction
    1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 and The House of Mirth
    2 Literature Review
    3 The Escape Motif in American Literature
Chapter 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Feminine Consciousness
    1.1 The Background of Feminism
    1.2 Feminine Consciousness
    1.3 The Significance of Studying Feminine Consciousness
Chapter 2 Various Escapes in Lily and Wharton’s Lives Based on Feminine Consciousness
    2.1 Escapes in Lily’s Life
        2.1.1 Escape from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2.1.2 Escape from Marriage Transaction
        2.1.3 Escape into Death
        2.1.4 The Result of Lily’s Escape
    2.2 Escape in Wharton’s Life
        2.2.1 Escape from the Sophistication of the Society
        2.2.2 Escape from Her Family
        2.2.3 Escape from Her Marriage
        2.2.4 The Result of Wharton’s Escape
Chapter 3 Comparison Between Lily and Wharton
    3.1 The Surroundings of Lily and Wharton
        3.1.1 Lily’s Predicaments
        3.1.2 Wharton’s Suffocating World
    3.2 The Self-recognitions of Lily and Wharton with Feminine Consciousness
        3.2.1 Lily’s Self-redemption
        3.2.2 Wharton’s Self-actualization
Chapter 4 The Causes of the Escapes
    4.1 The Social Economic Cause
    4.2 The Background in Old New York
    4.3 The Awakening of Feminine Consciousness
Chapter 5 The Significance of Their Escapes
    5.1 Fleeing from Unbearable Reality for Solace
    5.2 Seeking for Freedom and Happiness
    5.3 Making a Positive Impact on other Women
Conclusion
Notes
Bibliography
攻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Acknowledgements

(10)老纽约社会的女性困境、觉醒与独立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纯真年代》(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The Dilemma of Women in Old New York
    1.1 May:An Angel in the House
    1.2 Silenced Women
    1.3 The Confined Women
Chapter Two The Awakening of Feminist Consciousness in Old New York
    2.1 Searching for Self-consciousness
    2.2 Struggling for Female Subjectivity
Chapter Three The Independence of New Women in Old New York
    3.1 Breaking Away from Traditional Roles of Women
    3.2 Pursuit of Economic and Spiritual Independence
    3.3 Realization of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四、“老纽约”社会中的新女性——谈华顿的生活经历与女性小说人物(论文参考文献)

  • [1]论伊迪丝·华顿“老纽约”小说中女性困境的呈现、原因与应对[D]. 秦淑仪. 山东大学, 2021(02)
  • [2]伊迪斯·华顿《国家风俗》中的“时尚之物”研究[D]. 王晶晶.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伊迪丝·华顿与王安忆作品中都市文化叙述的比较研究[D]. 白天娇. 辽宁大学, 2019(01)
  • [4]伊迪丝·华顿的老纽约与巴黎情结研究 ——以《欢乐之家》《国家风俗》《纯真年代》为例[D]. 魏斯华. 闽南师范大学, 2018(12)
  • [5]从《欢乐之家》和《纯真年代》看华顿女性思想的发展[D]. 熊天玉. 武汉轻工大学, 2017(06)
  • [6]动荡中的“老纽约” ——伊迪丝·华顿风俗小说研究[D]. 袁珊珊.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3)
  • [7]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双重性格——小说《纯真年代》埃伦·奥兰斯卡形象再解读[J]. 李梅菊.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15(01)
  • [8]伊迪丝·华顿小说创作中的伦理取向[D]. 朱赫今. 吉林大学, 2014(12)
  • [9]论《欢乐之家》女主人公与伊迪丝·华顿逃离倾向中的女性意识[D]. 翟宇.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3(02)
  • [10]老纽约社会的女性困境、觉醒与独立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纯真年代》[D]. 娄玲. 四川师范大学, 2013(08)

标签:;  ;  ;  ;  ;  

“旧纽约”社会中的新女性——论沃顿的人生经历与女性小说人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