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新石器文化演化与全新世中期以来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成为人地关系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全新世中期是全新世最暖阶段,对新石器文化的形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汾河流域处在北方旱寒草原游牧和较温湿的中原农耕之间,流域南北较为狭长,东西为高山挟持,是中国新石器文化遗存较为丰富的区域之一,同时也是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的区域。本文以此流域作为研究区域,统计了大量的考古文献资料,利用ArcGIS10.3等相关分析软件,对流域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了区域文化演变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结合气候环境演化记录,从地理环境角度认识区域文明发生、发展和衰落所呈现的规律,提出了生态坡理论,以解释流域时间尺度上的人地关系。文章重点阐释在全新世中期的时间轴上气候环境变化对汾河流域人类文化演化的影响及其驱动机制以及生态坡各区域内不同海拔高程遗址点分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影响汾河流域新石器文化聚落分布的地理环境因子大致可以概括为海拔高度、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水系五大因子。研究认为,全新世中期,古人类遗址的分布具有如下趋势:多集中于351-660m海拔高度、坡向为90-270°(东南-南-西南)、地形坡度为0-7°的缓坡上、地形起伏度为1014m以下、距离1-3级河道500m以内的地貌环境中。(2)在中全新世相对适宜的环境背景下,汾河流域发展了仰韶文化(7000-5000a B.P)-庙底沟二期文化(5000-4400a B.P)-龙山文化(4600-4000aB.P)-二里头文化(4000-3500a B.P)序列。7800-5300aB.P全新世中期夏季风最强盛的时期,对应仰韶文化时期,农业技术的发明,使仰韶文化遗存可以向西北比较干旱地区扩展,区域文化进入鼎盛阶段;但随着夏季风的逐渐萎缩,至仰韶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期(5000-4400a B.P),区域文化遗存开始向气候相对适宜的东南地区退缩,仰韶文化逐渐衰落。进入铜石并用的龙山文化期,气候已显著恶化,但是生产技术的提高,使人类可以在相对比较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人类文化遗存比之前庙底沟二期文化期,显著向西北内陆扩散,但是随着气候的恶化,区域文化同样经历了从西北向东南退却的趋势。(3)生态坡理论认为,汾河流域主要位于生态坡的坡面区和坡麓区,分别大致对应300-600mm、600-800mm的年降水区。在生态坡上,人类对气候的变化响应敏感而独特。气候适宜期,古人类可能沿生态坡向西北内陆扩展,区域文化阶段性繁荣;气候恶化时,古人类则具有东南方向退缩的趋势,区域文化相对衰落。同时,生产技术的提高,也会对这种区域文化如何响应气候变化产生一定作用。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王昕梅
导师: 贾玉连
关键词: 汾河流域,新石器,全新世中期,遗址的空间分布,生态坡模型
来源: 江西师范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哲学与人文科学
专业: 地质学,考古
单位: 江西师范大学
分类号: P532;K871.13
总页数: 66
文件大小: 5567K
下载量: 115
相关论文文献
- [1].全新世中国典型地区孢粉记录的生态环境与新石器文化关系[J]. 生态学杂志 2020(08)
- [2].长江中游新石器文化遗址点空间分布与环境变迁的关系[J]. 城市地理 2017(16)
- [3].辽东半岛新石器文化的主要发现及其特征[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6)
- [4].简论海岱地区旧石器和新石器文化的衔接[J]. 考古学研究 2008(00)
- [5].中国北方草原地带新石器文化述论[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5)
- [6].小珠山遗址材料再分析——辽东南部地区新石器文化序列标尺的构建[J]. 学问 2017(01)
- [7].长江下游宁镇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及其东渐[J]. 考古学研究 2008(00)
- [8].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的空间扩张及其影响因素[J]. 自然杂志 2016(04)
- [9].古环境演变和海岸线变迁对江淮东部新石器文化的影响[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1(05)
- [10].中国的新石器文化与水稻农业的发展[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2(06)
- [11].《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J]. 红岩春秋 2016(01)
- [12].中朝邻境地区的新石器文化比较研究[J]. 边疆考古研究 2010(00)
- [13].用中国式思维看文化传播[J]. 海内与海外 2013(12)
- [14].西藏新石器时代人群面貌及其与周边文化的联系[J]. 藏学学刊 2011(00)
- [15].天然奇石的昨天[J]. 中华奇石 2020(06)
- [16].沈阳地区新石器文化研究回顾与展望[J]. 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 2008(01)
- [17].决胜于尊:觥觚角爵里的醉美乾坤[J]. 中国西部 2012(16)
- [18].猪名趣说[J]. 咬文嚼字 2014(08)
- [19].浅析安宁河流域的新石器文化类型[J]. 成都考古研究 2009(00)
- [20].甘青地区新石器文化演化及其环境动力研究进展与展望[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3(04)
- [21].安徽淮河流域新石器文化兴衰与自然环境变迁关系研究[J]. 皖西学院学报 2008(05)
- [22].卫聚贤与良渚文化的发现[J]. 晋阳学刊 2017(02)
- [23].岷江上游与成都平原史前文化演变及环境驱动[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2)
- [24].“跨界”拟或“立法”——王俊懿的翡翠艺术创始性试析[J]. 艺术评论 2012(12)
- [25].新石器晚期颍河上游旱作农业的多元化特征[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6(04)
- [26].本期专题简介[J]. 自然杂志 2016(04)
- [27].主持人的话[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1)
- [28].孕育美的“百花园”[J]. 小学生天地 2017(27)
- [29].甘肃中部史前农业发展的源流:以甘肃秦安和礼县为例[J]. 科学通报 2010(14)
- [30].生肖猪与民俗[J]. 人才资源开发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