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议Windows故障(论文文献综述)
杨晓西[1](2021)在《电网监控数据腕式智能告警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国内电力行业可穿戴智能设备主要应用在巡视、检修、操作、试验等涉及安全方面的工作,它通过对人员定位、设备巡视、维修监测,解决工作人员专业性不够,警惕性不强,技术手段单一的问题,为电力安全生产提供信息化数据分析支撑。本文以电网调度中心监控业务作为背景,基于现有腕式智能设备和PC、服务器开发一套软件系统,调用相关的接口,将采集的数据集中分析处理,实现对电网监控数据归档、分析、诊断,帮助电网监控人员快速分析电网告警信息、精准查找故障。1.对电网监控腕式智能告警系统数据传输、告警、用户管理、系统运维等实际需求加以详细的分析论证,确定了以SSM作为开发框架,Java、C++作为开发语言,Mysql作为数据库,开发服务器软件、web前端页面软件、腕式智能手环的移动端软件等多种软件紧密配合的技术路线。平台软件使用C++语言开发、后端系统以B/S模式的Web架构、采用Mysql作为关系型数据库开发。2.将电网监控腕式智能告警系统划分为采集、传输、管理、运维等模块,详细阐述腕式智能手环心跳检测和断线重连机制、告警信息推送方式、告警分析、故障诊断的业务算法、日志管理等需求。按照各个模块开发方案进行系统功能开发,阐述系统各个模块功能的逻辑实现流程、方法和原理。最后对系统各模块功能及总体性能、逻辑进行测试验证,得出测试结果。3.电网监控腕式智能告警系统在现有硬件基础上将告警数据传送至本系统中,实现了对将前端设备采集的告警信号全方位监控与分析,同时专家决策系统可根据历史的告警类别进行分析与统计,并将报警信息推送至腕式智能设备进行告警,代替传统的人工故障分析流程,极大的提高生产效率。
俞思瀛[2](2021)在《综合维护检测设备专测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某型无人机是一种中空、长航时多用途无人机,其配套的一线维护设备——综合维护检测设备在无人机放飞前、飞行后地面检查及日常维护中使用非常频繁,综合维护检测设备用以测试无人机飞管系统、机电系统等,功能种类多。综合维护检测设备的生产调试、验收测试、故障排查目前测试方法过程繁琐且与科研工作产生较大冲突,但通用的测试方法无法满足综合维护检测设备的测试需求。因此,决定开展综合维护检测设备专测台的研究。本论文描述了本人承担设计的综合维护检测设备专用测试台,通过分析测试指标的要求,设计出满足综合维护检测设备的功能测试要求的专用测试台。主要内容包括:综合维护检测设备专用测试台的总体设计(通过对总体使用需求的详细分解和分析,提出了专用测试台应满足的相关功能与性能的要求;再根据其功能、性能要求进行进一步分析,设计出符合其需求的专用测试台架构);基于专测台的硬件框架开展测试软件设计,详细阐述了本人负责设计的飞管系统仿真软件模块、智能测试系统和专测台自检测模块,介绍了各模块的总体框架、主要功能、逻辑流程等内容。本文的最后则对该专用测试台按照需求与设计方案进行了相应的功能测试与试验验证,开展了专测台接口自检、飞管系统仿真软件测试、智能测试系统测试,通过测试结果可知专用测试台的功能、性能等可以满设计需求,能够支持综合维护检测设备批量进行生产调试、验收测试、故障排查与定位等工作。
吴昌政[3](2020)在《基于前后端分离技术的web开发框架设计》文中研究指明Web开发框架是一种“半成品”,封装应用的基础能力,如访问数据库、访问消息队列和缓存、安全认证等。企业应用基于开发框架进行二次开发可避免从零开始,降低建设成本,减少新业务上线时间。运营商大量的IT系统基于传统的“一体化”开发框架,这些系统建设初期效率较高,经过长期的运营,出现一系列问题:(1)随着功能的扩展,系统越来越庞大、维护困难、发布周期长。(2)系统能力不开放,不能被其他系统快速使用,涉及跨系统交互的需求支撑效率低下。(3)单系统建设运营团队能力存在瓶颈,不能很好兼顾用户使用体验提升和业务逻辑的优化。为此,运营商IT架构正在向“平台+应用”的模式演进,通过微服务架构分解为一系列子模块,形成一系列能力中心,敏捷支撑新的应用场景。为适应新的模式,新一代的Web应用要具备以下特点:(1)微服务架构:系统被分解为一系列可独立部署的子模块,但对用户来说是一个整体。(2)开放性:系统的能力通过restful协议开放,支持远程访问,对周边系统透明。(3)前后端分离:支持用户交互界面和业务逻辑被划分到不同的子模块中,独立建设和运营。(4)可扩展性:支持通过增加模块的方式扩展系统的功能,不改变现有模块的部署。(5)安全性:保护开放的能力免受非授权访问,支持用户一点登陆,所有子模块通过认证。(6)云原生:系统能够在容器中部署,支持集中监控所有模块的运行状态,支持基于容器技术一键发布、负载均衡、动态伸缩。(7)灰度发布:每个模块均可根据工号配置不同的版本,达到无风险发布的目的。本文通过对新一代Web应用的主流技术的分析、比对、选型和集成,实现了一套满足上述需求的开发框架,具备员工工号管理、权限管理、角色管理、安全认证、模块管理、菜单管理、公告管理、部署环境管理等基础功能,详细介绍了系统总体架构、功能架构、技术架构、数据模型、功能实现和实现效果。相比于传统框架,新一代Web开发框架具有轻量级、开放、可扩展、云原生的特点。通过对新一代Web开发框架的研究,从实操层面对“平台+应用”的演进思路进行POC验证,为企业传统IT系统演进提供技术模板支持,减少新应用的上线时间,提升运营效率。
高川[4](2020)在《基于TCP/IP的轧机远程监控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钢厂原材料的产能主要依赖轧机设备,其产品精度可通过轧机轧制过程中的辊缝进行调节。由于轧制力的作用,在轧机设备中会产生一定的弹性形变,使产品精度需求与辊缝设定值存在偏差,影响产品精度甚至造成废品,降低成材率。因此,需借助轧机刚度进行偏差计算进而对轧辊辊缝进行修正。目前,钢厂内辊缝调节流程为人工采集刚度相关参数并依据压靠法、轧板法等方法手动合成压力曲线计算刚度值,随后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更改轧机刚度实现辊缝调节。而轧机轧制过程中设备状态变化如轧辊损耗等因素造成设备刚度值与理论值存在偏差,需在轧制过程中进行刚度值动态计算,频繁的刚度计算无疑增加了工人劳动强度,而刚度参数的动态获取使得工人束缚于参数数据所在环境,对工人的劳动环境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因此,本文将对轧机设备远程化监控进行研究,实现轧机参数,尤其是刚度相关参数的实时掌控,建立一套完整的轧机远程监控系统。本文首先结合钢厂生产环境,对轧机远程监控系统整体结构进行分析,并依据软件开发体系将系统拆分成C/S体系与B/S体系。针对各体系,对开发中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并制定应用方案。其次,在C/S体系中对数据通讯过程进行研究,分析数据包传输下产生粘包、拆包现象的原因,提出一种基于Nagle算法下TCP通讯的自处理机制解决方案并在PyQt环境下完成钢厂至数据服务器的界面化数据传输系统搭建。在数据存储系统中,对现有存储方式进行研究,确立系统存储方案,提出一种基于WScript的Windows文件并发读写方法。在B/S体系中对Web客户端系统进行需求分析,以Bootstrap、Vue-Cli、Node、Webpack、Git为前端技术链,Apache、PHP、Mysql为后端技术链进行B/S搭建,并对Web数据绘制功能进行研究,指出现有Web图形模块对于实时数据绘制的不足,建立一种基于Web的实时数据图形显示模块。最后,对整体系统安全性进行研究,并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预防方案制定与攻击实验验证,结果证明该系统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本文设计的轧机远程监控系统有效解放工人劳动环境局限性,具有工程实际意义与工业互联网的借鉴意义。
胡长友[5](2020)在《基于云平台的输电线路在线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近年来电力系统迅速发展,远程架空线路规模日益庞大,为防止线路运行过程中出现故障而造成重大事故,需经常对线路进行维护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目前维护方式主要采取人工巡检,该方式存在着检测效率低、巡检工作量大等缺点,尤其在一些偏远地区,巡检难度就加大了,已无法满足输电线路对可靠、实时和安全的要求。本文采用先进的测量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通信技术,利用云平台实现远程传感检测,通过连续或定时的在线监测系统应用于输电线路的运行和维护,进一步提高对输电线路的管理效率。本文首先对输电线路遭受的自然灾害的情况进行了介绍,同时介绍了输电线路在线监测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基于云平台的输电线路在线监测系统涉及的网络通信技术、云平台技术和导线状态计算模型等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阐述,从而为建立在线监测系统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对在线监测系统的前端硬件、云平台、Web页面开发部分进行了研究设计。以STM32微控制器为核心的前端状态监测单元主要包含:采集模块、控制器模块、通信模块和电源模块,实现对现场各种状态的采集,并通过GPRS通信方式上传至云平台供运检人员调阅查看。云平台的设计主要包含云服务器的软件运行环境部署和My SQL数据库管理系统,结合所设计的前端采集系统,完成对前端采集系统的远程控制和数据存储。将Web动态网页技术与数据库技术有机结合,应用PHP技术进行在线监测系统的页面开发,可以实现用户不受空间限制即可对在线监测系统进行访问,具有实用性。最后,对在线监测系统进行联合调试,测试结果验证了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系统的各模块工作正常,基于云平台的输电线路在线监测系统的设计方案具有可实施性。
刘奕[6](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易宇峰[7](2018)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研究 ——以易班建设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平台”一词广泛应用于互联网领域,通常被理解为开展某项工作的条件或者基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可以理解为高校中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或者条件,也可以理解为开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硬件、软件资源的集合。大学生正处于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为主要抓手,开发优化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功能,完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运营机制,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效果,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义重大。自互联网建设开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就一直被作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展研究。一段时间以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均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在我国全面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大背景下,论文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作为具体研究对象,结合近年来易班全国建设推广的应用实践,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理论基础、理论支撑和学科借鉴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以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形成和发展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并据此总结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概念、价值、要素、分类、特征和功能。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建设、运行和作用机制进行了介绍,并重点研究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作用机制和评价机制。论文以易班作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未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发展的思考和建议。论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借助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开发、网络信息技术等关联学科、领域的相关理论知识,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深入开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研究。在理论研究方面,对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发展的新思维、新变化进行了重点关注,并结合相关学科知识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和分析;在实践研究方面,对移动互联条件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具体应用、实践提出了具体的建设发展思路和举措。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为具体对象,尝试回答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发挥和评价的理论难题。在新形势和新的网络技术条件下,论文的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性;同时,本文的研究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实践应用,特别是对易班在各高校的建设推广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论文主要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研究的技术基础、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技术基础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研究的基本前提,技术推动该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发展;实践基础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基于实践应用的重要借鉴;理论基础则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运用和作用发挥的重要理论来源。第二部分,介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基本内涵。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基本概念,并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价值、要素、分类、特征、功能等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第三部分,介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建设与运营。介绍了基本的建设思路、建设目标、建设路径,介绍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运营体制和机制。第四部分,介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作用发挥与评价机制。从环境熏陶、群体认同、灌输与渗透、实践与自我教育四个方面总结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作用机制;从基本原则、评价对象、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反馈五个方面介绍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评价机制。第五部分,提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发展思考。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提出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研究和实践要做到四个结合,即与高校流行文化相结合,与高校教育信息化相结合,与新媒体传播相结合,与法制建设相结合,以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态度做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相关工作。第六部分,介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易班模式。易班是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典型代表,也是国家重点建设推广的全国统一的大学生网络互动社区。重点对易班的基本情况、易班的特色和优势、易班的作用发挥进行了介绍,并结合论文的相关研究内容,提出了易班下一步的发展思路。
吴一凡[8](2014)在《上海嘉定民生村镇银行代付业务信息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案》文中认为根据国家大力发展银行与政府合作开办的,带有地方性特色村镇银行的政策,银监局在全国范围内已批准开设了千家村镇银行。作者发现目前所有民生村镇银行存在很多风险隐患,尤其是信息安全方面特别突出,在上海这个问题更加明显。本文对客户来上海嘉定民生村镇银行办理代付类业务相关交易的操作流程以及后台系统管理存在的风险隐患作了详细的介绍。目前,客户资料的敏感信息没有使用任何的保密手段,全靠人为控制,导致整个流程的工作效率低下、操作复杂,最关键的是可靠性极差。根据信息安全方面的需要,拟在银行现有的系统上进行改造,从而建立起一个较为安全的系统体系。本文着重讨论了针对客户代付文件的加密以及解密算法,在本项目中采用的是ECC(椭圆曲线)加密以及解密算法。经过该算法加密后,柜员无法直接看到客户送来的代付文件内容,从技术上保证了客户敏感信息在整个传输过程中的信息安全。在发现银行原来的网络结构存在风险隐患后,作者进行了网络环境改造,完成了内外网物理上的隔离,使得网络上的风险隐患也被排除。近年来,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安全问题成为了目前所有金融系统都面临的普遍性问题,相关的信息安全问题也会不断地产生,本文在这里讨论的代付业务系统信息安全改造,仅仅排除了系统中存在的一个隐患,信息安全方面的工作还需要做好长远的规划,持续地进行下去。
熊国红[9](2002)在《浅议Windows故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子涛[10](2019)在《ZT公司采购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建设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采购管理是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关系到企业能否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提升服务水平,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采购管理模式表现出越来越多的弊端,通过引入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建立采购管理信息系统已成为大多企业进行采购管理的迫切需要。采购管理信息系统在规范采购管理流程、提高采购管理效率、加速企业内部信息传递、提升企业采购管理信息化水平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年以来,由于ZT公司未搭建信息化采购平台,不仅为采购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在标准化管理、管理效率、管理规范性等方面与同类型企业存在着较大差距,而且在采购管理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方面也存在较大不足。因此,迫切需要进行公司采购管理信息平台的搭建与研究工作。基于此,本文以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理论为基础,对ZT公司采购管理信息系统项目进行建设及应用进行研究。针对ZT公司采购管理的实际,经过充分调研,论文对ZT公司采购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的建设目标、业务流程、功能性和非功能性需求进行系统分析,明确了系统的功能、性能、可靠性、安全性等详细需求,为后续系统的设计奠定基础。在系统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采购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主要包括系统的总体设计、功能结构设计、数据库设计、安全设计和质量控制设计等。基于ZT公司采购管理信息系统设计,论文开展了采购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的实施与应用研究,主要包括采购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的实施方案,以及信息系统项目的范围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和沟通管理等重点管理内容,并分析了信息系统项目的应用效果。研究表明,ZT公司采购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的建设与应用,在提高ZT公司的采购管理效率、规范采购管理流程、提高库存利用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应用价值。论文研究对相关建筑企业采购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的建设与应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浅议Windows故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Windows故障(论文提纲范文)
(1)电网监控数据腕式智能告警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本文研究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系统开发的相关知识 |
2.1 开发平台及运行环境 |
2.2 开发语言 |
2.3 数据库 |
2.4 硬件设备 |
2.5 系统相关技术介绍 |
2.5.1 SSM框架 |
2.5.2 Vue框架 |
2.5.3 Qt框架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 |
3.1 系统的整体需求 |
3.2 功能性需求 |
3.2.1 手环数据传输设计 |
3.2.2 手环告警设计 |
3.2.3 手环告警知识管理设计 |
3.2.4 手环用户管理设计 |
3.2.5 系统运维设计 |
3.3 非功能性需求 |
3.3.1 性能需求 |
3.3.2 安全性需求 |
3.3.3 人机交互需求 |
3.3.4 系统设计原则 |
3.3.5 系统编码规范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基本方法 |
4.1.1 腕式智能手环设备软件开发方案 |
4.1.2 后端服务器软件开发方案 |
4.2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
4.3 系统的数据采集方法 |
4.4 系统接口设计 |
4.4.1 RESTFUL API |
4.4.2 服务器组播通信接口 |
4.4.3 盘阵共享 |
4.5 数据库表设计 |
4.5.1 业务表设计原则 |
4.5.2 业务表结构设计 |
4.5.3 业务表表字段映射方案 |
4.6 数据库操作设计 |
4.6.1 数据库访问 |
4.6.2 连接池 |
4.6.3 SQL语句分离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与测试 |
5.1 腕式智能告警系统数据采集组件 |
5.1.1 设备状态采集 |
5.1.2 设备日志采集 |
5.1.3 设备配置数据采集 |
5.2 手环数据传输组件 |
5.2.1 手环心跳检测机制 |
5.2.2 手环断线重连机制 |
5.2.3 手环间即时通信 |
5.3 手环告警策略管理组件 |
5.3.1 手环告警提醒 |
5.3.2 告警升级策略 |
5.4 手环告警知识管理组件 |
5.4.1 告警规则管理 |
5.4.2 告警分析知识树构建 |
5.4.3 告警故障诊断 |
5.5 手环用户管理组件 |
5.5.1 用户认证 |
5.5.2 用户操作管理 |
5.5.3 手环用户定位 |
5.6 系统运维组件 |
5.6.1 运行参数配置 |
5.6.2 运行日志管理 |
5.7 测试目的 |
5.8 测试环境 |
5.8.1 软件环境 |
5.8.2 硬件和固件 |
5.8.3 测试环境差异 |
5.9 测试内容 |
5.9.1 用户功能测试 |
5.9.2 数据传输功能测试 |
5.9.3 数据采集功能测试 |
5.9.4 告警知识功能测试 |
5.10 测试结果 |
5.11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综合维护检测设备专测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综合检测设备所应用的无人机简介 |
1.1.2 智能测系统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1 武器装备综合测试技术研究 |
1.2.2 飞管计算机研究 |
1.2.3 智能测试系统研究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1 飞管仿真软件研究 |
1.3.2 智能测试系统研究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综合维护检测设备专测台相关理论基础 |
2.1 PMA功能介绍 |
2.2 PMA飞管维护软件组织结构 |
2.3 飞管计算机概述 |
2.4 PMA专测台功能简介 |
2.5 开发工具简介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综合维护检测设备专测台系统需求分析 |
3.1 PMA专测台硬件框架 |
3.2 PMA专测台系统需求 |
3.2.1 PMA专测台功能需求及分析 |
3.2.2 飞管仿真软件详细功能需求 |
3.2.3 智能测试系统详细功能需求 |
3.2.4 PMA专测台性能需求 |
3.3 PMA专测台设计原则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综合维护检测设备专测台软件研究设计与实现 |
4.1 软件环境 |
4.2 飞管系统仿真软件架构设计 |
4.3 飞管系统仿真软件功能详细需求 |
4.4 接口设计 |
4.4.1 接口标识和接口图 |
4.4.2 串口参数输入接口 |
4.4.3 串口参数输出接口 |
4.4.4 串口参数输出接口 |
4.5 详细设计与实现 |
4.5.1 通讯检查(DCC) |
4.5.2 维护模式测试(DMMT) |
4.5.3 放飞模式测试(DFMT) |
4.5.4 文件记录(DFR) |
4.6 专测台自检测 |
4.6.1 模块设计 |
4.6.2 流程逻辑 |
4.6.3 连接方法 |
4.6.4 自检流程 |
4.7 智能测试系统 |
4.7.1 IDTS详细设计 |
4.7.2 IDTS实现 |
4.8 系统安全策略 |
4.9 注释 |
4.10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 |
5.1 PMA专测台系统测试 |
5.1.2 专测台自检验 |
5.1.3 飞管系统仿真软件检验 |
5.1.4 试验原理方案 |
5.2 测试环境 |
5.3 专测台自检测 |
5.4 专测台软件测试 |
5.4.1 飞管系统仿真软件测试 |
5.4.2 测试结果 |
5.4.3 IDTS测试 |
5.4.4 测试结果 |
5.5 测试结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主要工作 |
6.2 需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基于前后端分离技术的web开发框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
2.1 Web框架基础技术 |
2.1.1 HTTP |
2.1.2 HTML |
2.2 Web后端技术 |
2.2.1 Restful API |
2.2.2 Spring |
2.2.3 Spring Boot |
2.2.4 Spring Security |
2.2.5 OAuth2.0 |
2.2.6 JSON Web Token |
2.2.7 Java Persistent API |
2.2.8 MySQL |
2.3 Web前端技术 |
2.3.1 Vue |
2.3.2 Element UI |
2.4 Web部署技术 |
2.4.1 Docker |
2.4.2 Docker Swarm Service |
2.4.3 NGINX+OPENRESTY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概要设计 |
3.1 总体架构 |
3.2 功能架构 |
3.2.1 安全控制 |
3.2.2 权限管理 |
3.2.3 公共功能 |
3.2.4 AB版本控制 |
3.3 技术架构设计 |
3.4 数据模型设计 |
3.4.1 权限管理模型 |
3.4.2 公共功能模型 |
3.4.3 安全控制模型 |
3.4.4 AB版本控制模型 |
3.5 主要流程设计 |
3.5.1 口令认证流程 |
3.5.2 单点认证流程 |
3.5.3 前后端交互流程 |
3.5.4 前端模块环境切换流程 |
3.5.5 后端模块环境切换流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功能实现 |
4.1 前端实现 |
4.1.1 口令认证 |
4.1.2 单点认证 |
4.1.3 令牌认证 |
4.1.4 用户、角色、权限管理 |
4.1.5 模块及部署环境管理 |
4.2 后端实现 |
4.2.1 口令认证 |
4.2.2 单点认证 |
4.2.3 令牌认证 |
4.2.4 用户、角色、权限管理 |
4.2.5 模块及部署环境管理 |
4.3 基于容器部署实现 |
4.3.1 总体部署架构 |
4.3.2 环境准备 |
4.3.3 镜像构建 |
4.3.4 应用部署 |
4.3.5 集群管理 |
4.3.6 负载均衡 |
4.3.7 前端AB环境切换 |
4.3.8 后端AB环境切换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TCP/IP的轧机远程监控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2.1 信息采集监控发展现状 |
1.2.2 监控远程化发展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系统总体设计框架 |
2.1 引言 |
2.2 轧机远程监控系统总架构 |
2.2.1 系统开发体系 |
2.2.2 系统组成结构 |
2.3 轧机远程监控系统的关键技术 |
2.3.1 互联网通信技术 |
2.3.2 动态网页开发技术 |
2.3.3 Web Service技术 |
2.3.4 操作系统接口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服务器搭建与通信研究 |
3.1 引言 |
3.2 服务器整体设计 |
3.2.1 数据接收系统设计与成果展示 |
3.2.2 数据存储系统设计 |
3.2.3 Web服务配置与逻辑处理设计 |
3.3 数据通信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轧机远程监控系统Web端研究 |
4.1 引言 |
4.2 轧机远程监控系统需求分析 |
4.3 基于Web的图形模块研究 |
4.3.1 网页图形显示原理与设计 |
4.3.2 图形区域组件化分割 |
4.3.3 响应式设计 |
4.3.4 实时数据波形显示设计 |
4.3.5 模块接口列表 |
4.3.6 返回对象解析 |
4.3.7 图形应用实验 |
4.4 Web端方案设计与实际应用展示 |
4.4.1 用户登录与管理设计 |
4.4.2 权限管理设计 |
4.4.3 设备资料管理设计 |
4.4.4 数据呈现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轧机远程监控系统安全性研究 |
5.1 引言 |
5.2 B/S体系安全性研究 |
5.2.1 HTTP协议风险与预防 |
5.2.2 CSRF风险与预防 |
5.2.3 CORS风险与预防 |
5.3 C/S体系安全性研究 |
5.4 网络攻击实验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5)基于云平台的输电线路在线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水平和发展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在线监测系统相关技术 |
2.1. 网络通信技术 |
2.2. 云平台设计 |
2.2.1. 云平台基本结构 |
2.2.2. 云服务器架构 |
2.2.3. 软件开发环境 |
2.3. 导线状态计算模型 |
2.3.1. 覆冰状态计算模型 |
2.3.2. 导线垂弧计算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方案与硬件设计 |
3.1. 系统总体框架 |
3.2. 采集模块 |
3.3. 控制器模块设计 |
3.4. 通讯模块 |
3.5. 电源模块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云平台的构建与软件设计 |
4.1. 云平台的搭建 |
4.1.1. 云服务器环境配置 |
4.1.2. Web服务器 |
4.1.3. MySQL数据库 |
4.2. 网页设计 |
4.2.1. HTML语言 |
4.2.2. 层叠样式表CSS |
4.2.3. PHP技术 |
4.3. 通信网络程序设计 |
4.3.1. RS485程序设计 |
4.3.2. Zig Bee无线通信程序设计 |
4.3.3. GPRS通信程序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1. 实验环境 |
5.2. 页面程序调试 |
5.2.1. 用户登录 |
5.2.2. 系统主界面 |
5.2.3. 微气象数据查询 |
5.2.4. 拉力数据查询 |
5.2.5. 覆冰监测查询 |
5.2.6. 导线垂弧数据查询 |
5.3. 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内容总结 |
6.2. 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插图列表 |
表格列表 |
致谢 |
(6)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7)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研究 ——以易班建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价值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价值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基本概念 |
1.3.1 平台和网络平台 |
1.3.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目标 |
1.4.3 研究内容 |
1.4.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1.5.1 研究重点 |
1.5.2 研究难点 |
1.5.3 创新点 |
第二章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研究基础 |
2.1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研究的技术基础 |
2.1.1 多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极大丰富 |
2.1.2 点对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显着增强 |
2.1.3 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 |
2.1.4 云技术:提供海量资源和服务的可靠支持 |
2.1.5 移动开发:全时全域在线的必然趋势 |
2.1.6 虚拟现实:营造更加真实的网络交往互动 |
2.1.7 人工智能:将人机互动推升到新的水平 |
2.1.8 区块链:平台安全性和可靠性进一步提升 |
2.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研究的应用基础 |
2.2.1 搜索引擎:占领网络交往的总入口 |
2.2.2 即时通讯:用户网络交往的重要内容 |
2.2.3 社交网络:网络交往的进一步发展 |
2.2.4 微媒体:网络交往的新形式新阶段 |
2.2.5 易班: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新实践 |
2.2.6 其它应用:对网络交往的丰富和完善 |
2.3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研究的直接理论基础 |
2.3.1 科学技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研究的切入点 |
2.3.2 网络交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研究的基本内核 |
2.3.3 人的发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研究的目标指向 |
2.3.4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论和合力论的观点 |
2.3.5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论的观点 |
2.3.6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观点 |
2.3.7 思想政治教育场域论的观点 |
2.4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研究的相关学科理论借鉴 |
2.4.1 教育学: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体现教育的本质 |
2.4.2 传播学: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对传播环境的营造 |
2.4.3 社会学: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发展人的社会化 |
2.4.4 心理学: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对个体差异的关注 |
2.4.5 管理学: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研究的系统性思维 |
2.4.6 政治学:意识形态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生命线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内涵 |
3.1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内涵解析 |
3.1.1 平台化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场域 |
3.1.2 连通一切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态 |
3.1.3 技术驱动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阶段 |
3.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特征 |
3.2.1 系统性: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 |
3.2.2 动态性:用户需求和平台功能相互促进 |
3.2.3 场景化:丰富完善基于平台的网络交往 |
3.2.4 功能化:服务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
3.3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要素 |
3.3.1 硬件要素:打造稳定可靠高效安全的平台基础 |
3.3.2 技术要素:以先进技术促进平台作用发挥 |
3.3.3 应用要素:体现对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的满足 |
3.3.4 人力要素:提供“又红又专”的人力资源保障 |
3.3.5 制度要素:构建科学高效的工作体制机制 |
3.4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分类 |
3.4.1 按平台技术手段分类 |
3.4.2 按平台覆盖范围分类 |
3.4.3 按平台建设主体分类 |
3.4.4 按平台主要功能分类 |
3.5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功能 |
3.5.1 教育教学功能 |
3.5.2 管理服务功能 |
3.5.3 认知实践功能 |
3.5.4 娱乐休闲功能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与运营 |
4.1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思路 |
4.1.1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
4.1.2 将互联网思维融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 |
4.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目标 |
4.2.1 平台建设与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结合 |
4.2.2 平台建设与师生生活娱乐需求结合 |
4.2.3 平台建设与深化高校内部治理结合 |
4.2.4 平台建设与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结合 |
4.3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模式 |
4.3.1 政府主导的多方合作模式 |
4.3.2 独立的互联网化运作模式 |
4.3.3 以高校为主的校本化模式 |
4.3.4 面向用户的共建共享模式 |
4.4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运营 |
4.4.1 以法规政策为根本的运行保证 |
4.4.2 统分结合的分级组织管理体系 |
4.4.3 以技术优势确保平台有效运行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作用与评价机制 |
5.1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作用机制 |
5.1.1 环境熏陶机制 |
5.1.2 群体认同机制 |
5.1.3 灌输与渗透相结合的机制 |
5.1.4 实践与自我教育相融合的机制 |
5.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评价的基本原则 |
5.2.1 基本思路 |
5.2.2 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 |
5.2.3 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
5.2.4 产品评价和效果评价相结合 |
5.3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评价对象 |
5.3.1 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产品的评价 |
5.3.2 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运行机制的评价 |
5.3.3 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育人效果的评价 |
5.4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评价主体 |
5.4.1 政府评价 |
5.4.2 高校评价 |
5.4.3 用户评价 |
5.4.4 第三方机构评价 |
5.5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评价方法 |
5.5.1 运行数据评价 |
5.5.2 对比分析评价 |
5.5.3 抽样调查评价 |
5.5.4 跟踪调查评价 |
5.6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评价反馈 |
5.6.1 对平台运行机制的反馈 |
5.6.2 对平台开发建设的反馈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发展与建议 |
6.1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与高校流行文化相融合 |
6.1.1 高校流行文化及其特点 |
6.1.2 高校流行文化表现形式及影响 |
6.1.3 与高校流行文化的融合 |
6.2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与高校教育信息化相融合 |
6.2.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应有之意 |
6.2.2 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融入教育信息化 |
6.2.3 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 |
6.3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与新媒体建设相融合 |
6.3.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传播优势 |
6.3.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受众优势 |
6.3.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内容优势 |
6.4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与法制建设相融合 |
6.4.1 依法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建设 |
6.4.2 依法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治理 |
6.4.3 依法保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作用发挥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易班模式 |
7.1 易班简介 |
7.1.1 基本情况 |
7.1.2 发展历程 |
7.1.3 易班全国推广计划 |
7.2 易班的优势 |
7.2.1 易班的产品优势 |
7.2.2 易班的政策优势 |
7.2.3 易班的平台优势 |
7.3 易班作用发挥 |
7.3.1 服务导向 |
7.3.2 娱乐导向 |
7.3.3 育人导向 |
7.4 易班发展趋势 |
7.4.1 继续深入实施高校易班平台战略 |
7.4.2 推动易班教育和网络技术的融合 |
7.4.3 以易班为中心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和机制 |
7.5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8)上海嘉定民生村镇银行代付业务信息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背景资料 |
1.1 民生村镇银行简介及特色 |
1.1.1 村镇银行的定义以及民生村镇银行的简介 |
1.1.2 民生村镇银行的特色 |
1.2 民生村镇银行系统的现状 |
1.2.1 系统体系结构 |
1.2.2 我行业务系统目前所使用的信息安全保障手段 |
1.3 上海嘉定民生村镇银行的总体交易情况 |
1.3.1 业务情况 |
1.3.2 业务问题分析 |
1.3.3 最常见问题业务目前的情况 |
1.4 代收付类业务问题有可能会导致的结果 |
1.5 业务问题出现的原因 |
1.6 解决最常见业务问题的目标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老系统代付业务的调研及改造经费申请 |
2.1 情况分析 |
2.1.1 老系统代付业务的调研 |
2.1.2 老系统代付业务进行改造的经费申请 |
2.1.3 老系统中代付业务改造项目相关经费的落实情况 |
2.2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老系统代付业务改进的整体方案 |
3.1 方案简介 |
3.1.1 机房后台前置机的目录设定及柜面终端共享目录的映射 |
3.1.2 将终端文件上传方式改为FTP客户端传输 |
3.1.3 将终端文件上传方式改为业务系统交易画面传输 |
3.1.4 文件的加密及解密原理 |
3.1.5 椭圆曲线的密钥对生成 |
3.1.6 利用ECC算法进行加密及解密的过程 |
3.1.7 将解密程序挂入业务交易界面的菜单 |
3.2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老系统代付业务改进之后的操作流程简介 |
4.1 流程简介及流程图 |
4.2 老系统改造后试运行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网络上发现的风险隐患及排除 |
5.1 网络隐患的发现及排除过程 |
5.2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库函数(附录1) |
源代码(附录2)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10)ZT公司采购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建设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采购管理 |
2.1.1 采购 |
2.1.2 采购管理的内容 |
2.2 采购管理信息系统 |
2.3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 |
第三章 ZT公司采购管理现状分析 |
3.1 ZT公司采购管理现状 |
3.1.1 ZT公司发展概况 |
3.1.2 ZT公司采购管理现状 |
3.1.3 ZT公司采购管理信息化现状 |
3.2 ZT公司采购管理存在的问题 |
3.3 ZT公司采购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
第四章 ZT公司采购管理信息系统项目需求分析 |
4.1 系统建设目标 |
4.2 业务需求分析 |
4.2.1 业务角色 |
4.2.2 业务流程分析 |
4.3 功能性需求分析 |
4.4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4.4.1 性能需求 |
4.4.2 安全需求 |
4.4.3 界面需求 |
4.4.4 数据需求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ZT公司采购管理信息系统项目方案设计 |
5.1 系统总体设计 |
5.1.1 系统框架结构设计 |
5.1.2 系统硬件方案 |
5.1.3 系统软件平台 |
5.2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
5.2.1 采购计划管理 |
5.2.2 采购订单管理 |
5.2.3 供应商管理 |
5.2.4 物料管理 |
5.2.5 数据查询统计分析 |
5.2.6 公共功能 |
5.3 系统数据库设计 |
5.3.1 逻辑结构设计 |
5.3.2 数据表结构设计 |
5.4 系统安全设计 |
5.4.1 身份认证 |
5.4.2 访问控制 |
5.4.3 防火墙设计 |
5.4.4 系统容错设计 |
5.5 系统质量控制设计 |
5.5.1 系统设计阶段质量控制 |
5.5.2 系统实现阶段的质量控制 |
5.5.3 系统测试阶段的质量控制 |
5.6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ZT公司采购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实施与应用 |
6.1 ZT公司采购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实施方案 |
6.1.1 项目实施机构 |
6.1.2 项目实施计划 |
6.1.3 项目实施过程 |
6.2 ZT公司采购管理信息系统项目重点管理内容 |
6.2.1 项目范围管理 |
6.2.2 项目进度控制 |
6.2.3 项目成本控制 |
6.2.4 项目沟通管理 |
6.3 ZT公司采购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应用效果分析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浅议Windows故障(论文参考文献)
- [1]电网监控数据腕式智能告警系统设计与实现[D]. 杨晓西.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综合维护检测设备专测台的设计与实现[D]. 俞思瀛.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基于前后端分离技术的web开发框架设计[D]. 吴昌政.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3)
- [4]基于TCP/IP的轧机远程监控系统的研究[D]. 高川. 燕山大学, 2020(01)
- [5]基于云平台的输电线路在线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 胡长友. 安徽工业大学, 2020(07)
- [6]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7]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研究 ——以易班建设为例[D]. 易宇峰. 电子科技大学, 2018(06)
- [8]上海嘉定民生村镇银行代付业务信息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案[D]. 吴一凡. 上海交通大学, 2014(03)
- [9]浅议Windows故障[J]. 熊国红. 电脑技术, 2002(01)
- [10]ZT公司采购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建设及应用研究[D]. 王子涛. 长安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