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转换节点论文_王章浩

导读:本文包含了局部转换节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节点,钢筋混凝土,荷载,剪力墙,局部,有限元,角度。

局部转换节点论文文献综述

王章浩[1](2008)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变角斜柱局部转换节点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2个不同角度的斜柱局部转换节点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静力试验以及有限元分析,获得了斜柱角度变化对该节点受力性能影响的基本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斜柱角度的不同会导致转换梁和短肢剪力墙的应力分布有着明显的不同,斜柱角度越大,转换梁所受的拉力就越大,转换梁开裂就越早,结构承载力越低。相反,斜柱角度越小,短肢剪力墙内的应力分布就要均匀些,转换梁开裂较晚,可以有效地抑制转换梁刚度的退化,结构承载力也越高。而且,从受力性能上来说,整个节点具有类似桁架模型的受力特征。(本文来源于《科技资讯》期刊2008年11期)

卢挺,钟树生[2](2006)在《竖向荷载下钢筋混凝土斜柱——剪力墙局部转换节点承载力计算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叁个钢筋混凝土斜柱“-”字形短肢剪力墙局部转换节点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静力试验研究成果,提出了竖向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斜柱-短肢剪力墙斜柱局部转换节点的桁架模型,重点阐述了转换梁、短肢剪力墙以及方柱和斜柱承载力计算方法。(本文来源于《工程建设与设计》期刊2006年06期)

钟树生,王章浩,曹林[3](2005)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变角斜柱的局部转换节点》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2个不同角度的斜柱局部转换节点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静力试验以及有限元分析,获得了斜柱角度变化对该节点受力性能影响的基本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斜柱角度的不同会导致转换梁和短肢剪力墙的应力分布有明显不同,斜柱角度越大,转换梁所受的拉力就越大,转换梁开裂就越早,结构承载力越低.相反,斜柱角度越小,短肢剪力墙内的应力分布要均匀些,转换梁开裂较晚,可以有效地抑制转换梁刚度的退化,结构承载力也越高.而且,从受力性能上来说,整个节点具有类似桁架模型的受力特征.(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5年07期)

钟树生,凌焕文,肖德周[4](2005)在《竖向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方柱——T形薄壁柱局部转换节点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6个钢筋混凝土方柱———T形薄壁柱局部转换节点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试验,获得了该类转换节点的基本受力性能。其中包括开裂前后的应力状态,裂缝的发生、发展,及试件最后的破坏形态等。试验重点研究了用剪跨比表示的转换梁加腋高度对节点受力性能的影响,并得出了加腋高度不仅影响转换梁本身的承载能力,还对其上的薄壁柱的应力状态和承载力有直接影响的结论。(本文来源于《四川建筑科学研究》期刊2005年02期)

杨超策,钟树生,凌焕文[5](2005)在《钢筋混凝土斜柱——剪力墙局部转换节点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两个钢筋混凝土斜柱转换节点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试验,获得了该类转换节点的基本受力性能。其中包括开裂前后的应力状态,裂缝的发生、发展,以及试件最后的破坏形态等。试验重点研究了转换梁截面高度对整个转换节点受力性能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重庆建筑》期刊2005年03期)

钟树生,曹林,鲁瑛[6](2005)在《竖向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斜柱—短肢剪力墙局部转换节点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2个斜柱转换节点在竖向荷载下的静载试验,获得了空腹和实腹斜柱转换节点的受力机理。结果表明,空腹斜柱转换节点的转换梁在拉、弯、剪复杂受力下的破坏,导致了短肢剪力墙局压破坏的发生,并使其承载能力不能充分发挥,且整个节点的受力机制具有明显的桁架模型特征。实腹斜柱转换节点的传力机制和加腋的转换梁类似,但转换梁和剪力墙中应力分布更均匀,转换效果更好。(本文来源于《四川建筑科学研究》期刊2005年01期)

Jean,Bosco,BAVAKURE(宝斯科)[7](2004)在《竖向静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方柱——T形薄壁柱局部转换节点ANSYS非线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现代高层建筑分析科学技术的发展的超速提高在高层建筑设计几何的 复杂性和创新是可行性地.而且在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的共同合作下,现代化的建 筑楼可以满足各人生活的需要包括住宅,商业网部分,办公安部和停车场.由此可见这些在不同高度从不同的功能到另外个需要不同的结构体系和布置--转换结构体系。 高层建筑转换结构体系在叁维复杂几何性和荷载条件包括混凝土的叁维非 线性问题难用一般的技术为了精确地估计破坏特点和特征.由于一些高层建筑在地震区可能首到地震力所以对T-型薄臂柱转换结点的叁维非线性分析是必要.这能帮助精确的模拟在不同荷载的反应性能.而为了得到这个目标需要做到很多可靠的分析研究。 本文通过有限元ANSYS软件作了高层建筑加腋梁和T-型薄臂柱转换结点 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叁维非线性分析。 通过已经作过的实验弹性分析研究的结果借助于有限元分析,本文要用到这 些数据来模拟这个复杂混凝土结构转换结点的非线性性能(出破坏性).应用混凝土和钢筋材料的非线性本构关系模型分析了试件的非线性性能和破坏形态包括应力分布,裂缝的发生,发展和传递。 作了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和实验结果对比分析得到比较最精确的破坏形态顺 序。这些结果证明了有限元的ANSYS非线性分析可以提示结构先后出现破坏部 位的单元。本文主要工作是通过存在的弹性实验数据作参考来研究T.型薄壁柱转 换结点的叁维非线性分析.高层建筑转换结构体系在叁维复杂几何性和荷载条件 包括混凝土的叁维非线性问题难用一般的技术为了精确地估计破坏形态特点和特征.在有限元叁维非线性和实验数据弹性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做了比较而提出了这种类型节点的的破坏形态和顺序。通过对转换梁与T-型薄壁柱转换结点的应力分析,提出了设计和计算这种类型节点转换结点的影响因素和将来对这种结点的研究提议如下。由于一些高层建筑在地震区可能首到地震力所以对T-型薄壁柱转换结点的叁维非线性分析是必要继续发展地.这能帮助精确的模拟和了解这类T. 型薄壁柱转换结点的叁维非线性在不同荷载的反应性能.为了得到这个目标需要做到很比较多可靠的实验数据分析研究。(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04-06-04)

曹林[8](2004)在《竖向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框支—短肢剪力墙变角斜柱局部转换节点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两个不同角度的钢筋混凝土斜柱—一字形短肢剪力墙局部转换节点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静力试验以及有限元分析,获得了斜柱角度变化对该节点受力性能影响的基本规律,其中包括开裂前后竖向荷载的传递路径、试件应力分布、裂缝的发生、发展以及试件最后的破坏形态等。试验重点研究了斜柱角度变化引起节点中的短肢剪力墙与方柱和转换梁连接处的竖向应力状态的变化、转换梁应力状态以及斜柱和方柱的应力状态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斜柱角度的不同会导致转换梁和短肢剪力墙内的应力分布有着明显的不同,斜柱角度越大,转换梁所受的拉力就越大,转换梁开裂就越早,结构承载力越低。相反,斜柱角度越小,短肢剪力墙内的应力分布就要均匀些,转换梁开裂较晚,可以有效地抑制转换梁刚度的退化,结构承载力也越高。因此,转换梁不仅承担着上部短肢剪力墙传来的竖向荷载,而且还承担着由斜柱水平分力引起的轴向拉力,即截面上有轴力、弯矩、和剪力的共同作用。正是由于转换梁在复杂应力作用下破坏,导致了短肢剪力墙内大幅度的应力重分布现象,使其产生局压破坏,且承载力不能得到充分发挥,斜柱角度越大,应力重分布现象就越严重。而且,从受力性能上来说,整个节点具有类似桁架模型的受力特征。根据试验研究和有限元分析的结果,本文对变斜柱角度转换节点的设计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在斜柱转换节点中引入了桁架模型来分析角度不同对整个节点的受力变化,采用等效应力法确定了桁架模型的外力,即短肢剪力墙传来的荷载,其中考虑了斜柱倾角对短肢剪力墙内应力分布的影响,从而确定转换梁、斜柱及方柱的内力。同时对本类节点中的转换梁、短肢剪力墙以及方柱和斜柱承载力的计算方法也提出了初步建议。(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04-05-10)

张翼[9](2004)在《竖向荷载下钢筋混凝土斜柱—剪力墙局部转换节点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的对斜柱局部转换节点受力性能的研究大多仅限于通过试验了解结构的竖向受力性能,作为高层建筑设计的关键部位之一,斜柱转换局部节点值得通过更细致、多样的研究方法获得多方面的结构性能。于是本文在已有试验的基础上,通过由ANSYS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得到的竖向荷载下斜柱局部转换节点的受力性能结果和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内容包括裂缝的产生和发展情况、转换梁混凝土应力分布、转换梁纵筋应力分布以及剪力墙竖向应变分布情况等,验证了该程序在分析复杂钢筋混凝土节点方面的可靠性,并且通过改变斜柱转换节点的有关参数如斜柱倾斜角度、转换梁截面高度、混凝土强度等,用ANSYS进行分析,进一步研究这些参数对模型受力性能的影响。 本文采用工程界广泛使用的ANSYS有限元分析程序。采用程序内建的SOLID65单元和CONCRE材料模拟混凝土。其中,SOLID65单元为8节点6面体单元,可以在叁个方向考虑弥散式的加强材料,本文的剪力墙即由于钢筋布置均匀而采用这种弥散式模型;与CONCRE材料结合,SOLID65单元可以模拟混凝土的开裂与压碎,破坏准则为William-Warnke五参数准则。除剪力墙中的钢筋本文模型中其他纵筋采用LINK8单元模拟,该单元只传递轴力且没有体积。混凝土的本构关系采用在多线性各向同性强化模型中定义由修正Kent-Park模型确定的应力—应变点的方法来定义,采用修正Kent-Park模型是为了模拟混凝土受箍筋约束而强度提高的现象。钢筋材料用双线性随动强化模型模拟,采用双斜线(弹塑性)模型。本文模型没有考虑钢筋和混凝土间的粘结滑移。 通过对试件的非线性全过程分析并与试验结果对比表明二者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应力状态,裂缝的产生和发展规律,荷载的传递路径以及试件最后的破坏形态等。 进一步分析表明,提高混凝土的强度能够明显改善节点的受力性能。斜柱高度的增加使方柱传递荷载的比例减小,也使剪力墙各点的应变分布更均匀,这对墙受力是有利的。采用合适的混凝土强度、斜柱高度等参数,针对转换梁的斜拉、受剪破坏和剪力墙的局部受压破坏采取一定的构造措施,能够使斜柱转换节点实现最优的受力状态,达到减小转换梁高度获取有用空间的目的。(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04-04-09)

鲁瑛[10](2003)在《竖向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斜柱—薄壁柱局部转换节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两个钢筋混凝土斜柱—一字形薄壁柱局部转换节点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静力试验以及有限元分析,获得了该节点的基本性能,其中包括开裂前后的竖向荷载的传递路径、试件应力分布,裂缝的发生、发展,及试件最后的破坏形态等。试验重点研究了两类节点中薄壁柱与方柱和转换梁相接处的竖向应力状态、转换梁应力状态以及斜柱和方柱的应力状态。结果表明有孔斜柱转换节点和无孔斜柱转换接点的竖向受力性能和传力机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对有孔斜柱转换节点而言,转换梁的受力最为不利,它不仅承担由薄壁柱传来的垂直荷载,而且还承担由斜柱水平分力引起的轴向拉力,即截面上有弯矩、剪力和轴力的共同作用。正是由于转换梁在复杂应力作用下破坏,导致了薄壁柱中大幅度的应力重分布,使其产生局压破坏,且承载力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但无论如何,整个节点的受力机制具有明显的桁架模型特征。对无孔斜柱转换节点而言,由于斜柱与转换梁和方柱形成了一个整体,而且斜柱角度较大,因而其传力机制和加腋的转换梁类似,但薄壁柱中的应力分布更为均匀,转换效果更好。根据试验研究和有限元分析的结果,本文对两类转换节点的设计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在有孔斜柱转换节点中引入了桁架模型以确定转换梁、斜柱及方柱的内力。采用等效应力法确定了桁架模型的外力,即薄壁柱传来的荷载,其中考虑了斜柱的倾角以及反映薄壁柱与转换梁共同作用的薄壁柱端部塑性发展系数的影响。同时对本类节点中薄壁柱承载力的计算方法也提出了建议。在无孔斜柱转换节点中采用了基于刚性角假设的非均匀应力法来计算薄壁柱、转换梁的承载力,而对斜柱承载力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03-05-07)

局部转换节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根据叁个钢筋混凝土斜柱“-”字形短肢剪力墙局部转换节点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静力试验研究成果,提出了竖向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斜柱-短肢剪力墙斜柱局部转换节点的桁架模型,重点阐述了转换梁、短肢剪力墙以及方柱和斜柱承载力计算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局部转换节点论文参考文献

[1].王章浩.竖向荷载作用下变角斜柱局部转换节点的试验研究[J].科技资讯.2008

[2].卢挺,钟树生.竖向荷载下钢筋混凝土斜柱——剪力墙局部转换节点承载力计算方法[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6

[3].钟树生,王章浩,曹林.竖向荷载作用下变角斜柱的局部转换节点[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4].钟树生,凌焕文,肖德周.竖向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方柱——T形薄壁柱局部转换节点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

[5].杨超策,钟树生,凌焕文.钢筋混凝土斜柱——剪力墙局部转换节点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的试验研究[J].重庆建筑.2005

[6].钟树生,曹林,鲁瑛.竖向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斜柱—短肢剪力墙局部转换节点的试验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

[7].Jean,Bosco,BAVAKURE(宝斯科).竖向静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方柱——T形薄壁柱局部转换节点ANSYS非线性研究[D].重庆大学.2004

[8].曹林.竖向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框支—短肢剪力墙变角斜柱局部转换节点试验[D].重庆大学.2004

[9].张翼.竖向荷载下钢筋混凝土斜柱—剪力墙局部转换节点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研究[D].重庆大学.2004

[10].鲁瑛.竖向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斜柱—薄壁柱局部转换节点研究[D].重庆大学.2003

论文知识图

纤维梁单元坐标系及属性Fig.6Coordinat...纤维梁模型求解非线性杆系结构流程3平面杆单元示意图薄壁梁单元及坐标系统分层尖端大转动示意图试件加载装置图

标签:;  ;  ;  ;  ;  ;  ;  

局部转换节点论文_王章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