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状液稳定性论文_李传宪,李桐宇,杨爽,由佳,李晓腾

导读:本文包含了乳状液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乳状液,稳定性,表面活性剂,蛋白,化学剂,特性,界面。

乳状液稳定性论文文献综述

李传宪,李桐宇,杨爽,由佳,李晓腾[1](2019)在《溶气原油乳状液的溶气特性与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带压溶气原油乳化装置在不同溶气环境(CO2、CH4、N2)下对长庆原油进行带压乳化,并通过溶解度测定装置、溶气原油乳液稳定性分析装置、界面张力仪、高压流变仪测得不同气体的溶解度Rs、分水率fv、界面张力γ、界面膜弹性模量εd、溶气原油黏度μ,溶气原油乳状液表观黏度μap。结果表明,油水界面膜的存在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气体从外相向内相的迁移,使溶气原油乳状液的溶解度小于内外相各自的溶解度之和;在溶CO2的环境下,由于其油/水界面张力最小,使其乳化效果最好,形成的带压W/O型乳状液乳滴最为细密,同时由于其油水界面弹性模量最大,形成的带压乳液体系最为稳定,乳液体系较原油体系的增黏率最明显;与之相反,在溶N2的环境下,带压乳液体系的稳定性较差,易于破乳。(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兰宏兵,余述燕,黄秋荣,麻怡,梁雯敏[2](2019)在《维生素C多重乳状液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液体石蜡为内乳液油相、Tween-80为外水相乳化剂、明胶为高分子增黏剂,采用两步乳化法制备多重乳状液并对维生素C进行包裹,以离心前后多重乳状液相对体积比和放置2周期间维生素C包裹率的变化值为稳定性衡量标准,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乳化剂种类和用量、外内相用量比、乳化温度、均质速度和高分子材料用量等因素对多重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并确定其中具有显着性影响的3个因素.通过正交试验确立了多重乳状液的最佳配方和制备工艺:以Tween-80和P135分别为外内相乳化剂,Tween-80质量分数为2%,外内相用量比1. 0,乳化温度45℃,均质转速2000 r/min,明胶用量0. 5%.该条件下,制得的多重乳状液相对体积比为0. 966 4,性能稳定,对维生素C的包裹率可达98%,具有令人满意的包裹稳定性.(本文来源于《轻工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刘萌,刘霞,吴玉国,解来宝,杨鸿麟[3](2019)在《水包油型稠油乳状液稳定性影响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稠油乳状液的稳定性在稠油运输中非常重要。但是,在管道输送过程中,油水体积比、含水率(水质量分数)等因素对稠油乳状液的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介绍了乳状液的微观结构、稳定机理以及聚焦光束反射测量技术在乳状液稳定性研究中的作用,综合分析了油水体积比、含水率等因素以及加剂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最后介绍了稠油乳状液的动态稳定性研究现状。影响稠油乳状液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为油水体积比、含水率、乳化温度、矿化度、表面活性剂和碱剂。用于提高稠油采收率的高分子聚合物对稠油乳状液稳定性也有影响。乳状液的动态稳定性通过不同的模拟方法进行研究,结果比较相似,其中环道模拟法最具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杨晋杰,邵国强,王胜男,赵玲玲,董田田[4](2019)在《黄原胶对大豆分离蛋白乳状液聚集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PI)和黄原胶(xanthan gum,XG)为乳化剂及稳定剂制备了水包油乳状液。通过测定14 d储藏期内乳状液的流变学特性,并结合粒径和Zeta-电位,考察了XG浓度对SPI-XG水包油乳状液流变学特性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XG的添加,明显增加了乳状液的黏度,改善了乳状液的黏弹性行为,促进了凝胶类乳液的形成。其中,XG浓度为0.10%时,在14 d储藏期内粒径变化程度较小,Zeta-电位绝对值较大,频率扫描和降温过程中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相对稳定,赋予了乳状液良好的储藏稳定性;随着XG浓度的增加,形成的乳状液的粒径增大,G′和G″相对不稳定,流变学特性不佳。(本文来源于《中国粮油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赵红运,孙灵辉,刘卫东,萧汉敏,丛苏男[5](2019)在《化学剂浓度对大庆油田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全能红外稳定分析仪、生物荧光显微镜、瓶试法,从宏观和介观角度监测乳状液体积浓度、粒径、析水率的变化,研究了不同化学剂浓度对大庆油田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聚合物浓度增加可以提高乳状液的稳定性,提升乳状液稳定性最佳聚合物浓度为2 000 mg/L。乳状液的稳定性系数、平均粒径与表面活性剂浓度呈近似线性变化,浓度增加可以增加乳状液的稳定性。碱浓度应当适宜,浓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乳状液稳定,提升乳状液稳定性最佳碱浓度为0.4%。(本文来源于《应用化工》期刊2019年09期)

张文丽,令狐义,李婷,王思齐,孙慧妍[6](2019)在《玉米蛋白水解物对大豆油水包油乳状液物理化学稳定性及体外消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D_(500 nm)和TBARS为指标分别考察玉米蛋白水解物对吐温20-壳聚糖双层膜O/W乳状液在4、25、 37℃下贮藏7 d过程中物理和氧化稳定性的影响。以脂肪酸的释放量为指标,通过静态胃-肠消化和动态胃-肠消化体外模拟模型考察玉米蛋白水解物对吐温20-壳聚糖双层膜乳状液脂肪消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尽管玉米蛋白水解物(2.5~10.0 mg/mL)降低了乳状液的物理稳定性,但是并未降低乳状液的氧化稳定性。玉米蛋白水解物促进了乳状液中脂肪的消化,乳状液中脂肪在动态胃-肠消化模型中的消化速率和程度低于在静态胃-肠消化模型中。说明玉米蛋白水解物可以改善乳状液中脂肪的氧化和消化。(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陈思雅,罗跃,苏高申,杨欢,肖建雄[7](2019)在《超支化表面活性剂乳状液的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超支化不饱和聚(酰胺-酯)(HP)和琥珀酸单十二酰胺磺酸为原料,合成了系列超支化聚(酰胺-酯)表面活性剂HPSA,并对其进行了FTIR和EA表征。从宏观相分离、介观液滴粒度及微观界面膜稳定性3个尺度考察了取代度、pH、电解质浓度以及温度对HPSA-煤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取代度的增加,HPSA的乳化能力先增大后减小;HPSA具有pH响应性,在酸性条件下疏水性较强,碱性环境下亲水性较强,可以在较宽的pH范围(6~11)形成稳定的乳状液;NaCl质量浓度小于1.5×105mg/L时,HPSA-4在油水界面上形成的界面膜强度高,Zeta电位低,乳状液稳定性较好;温度主要影响HPSA-4的分子热运动,使其在界面膜上的碰撞几率增大,乳状液在120℃以下稳定性较好。从微观上看,HPSA分子在水溶液中自组装形成不同亲水/亲油性质的胶束聚集体,使其具有较强增溶乳化煤油的能力。(本文来源于《精细化工》期刊2019年10期)

朱梦婷,吴辰,陈奕,谢明勇[8](2019)在《不同极性没食子酸酯对水包油型乳状液物理和氧化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阐明抗氧化剂极性与其在乳状液中抗氧化活性的关系,本文以不同极性没食子酸酯为研究对象,首先以乳液颗粒粒径和ζ-电位为指标,考察抗氧化剂极性对水包油型乳状液物理稳定性的影响,然后以过氧化值和己醛含量为评价指标,比较它们在乳状液中的抗氧化效果,再结合HPLC法和16-ArN~(2+)探针法分别测定其在乳状液水相和界面膜中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添加抗氧化剂后乳状液粒径均变小,然而不受抗氧化剂极性和浓度的影响。不同抗氧化剂对乳状液ζ-电位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可能与其疏水性大小相关。油滴ζ-电位随着抗氧化剂添加浓度的增大反而减小。不同极性没食子酸酯在乳液中抗氧化活性依次为没食子酸丙酯(R3)>没食子酸月桂酯(R12)>没食子酸辛酯(R8)>没食子酸(R0)>没食子酸十八酯(R18)。它们在界面膜中的分布依次为R3>R12>R8>R18>R0。研究表明不同极性没食子酸酯均能有效增强乳状液的物理和氧化稳定性,其抗氧化活性除与极性相关外,还受其分布模式的影响。抗氧化剂在界面膜中分布越多,在乳液中的抗氧化活性就越强。(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邹剑,曹哲哲,王秋霞,张龙力,张华[9](2019)在《海上稠油乳状液稳定性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配合注蒸汽热采技术用于海上稠油的乳化降黏,用自制的水溶性乳化降黏剂SP(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配制水溶液,将渤海油田海上稠油与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以油水质量比70∶30混合制得O/W型乳状液。研究了矿化度、pH值、温度和SP浓度等因素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以乳化体系在50℃下静置60 min的出水率作为体系的稳定性表征参数,出水率越高、稳定性越差。此外,通过测定表面活性剂溶液和稠油间的界面张力,分析了乳状液稳定性机制。结果表明,矿化度、pH值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最大,SP加量次之,温度的影响较小。随着矿化度的增加,界面张力和出水率先降低后增加,当矿化度为55 g/L时,体系的界面张力最小,稳定性最好;钙离子对乳状液界面张力的影响大于钠离子。碱性条件有利于乳状液的稳定。随着SP加量的减少,界面张力升高,乳状液稳定性降低。SP对海上稠油的最佳乳化温度为50数70℃;SP耐温性良好,经300℃的高温处理后仍具有良好的活性,可配合注蒸汽热采技术用于海上稠油的乳化降黏。图9表1参18(本文来源于《油田化学》期刊2019年01期)

胡淼,齐宝坤,谢凤英,李杨[10](2019)在《pH对水酶法大豆乳状液稳定性影响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水酶法大豆乳状液为研究对象,通过激光共聚焦、红外光谱、荧光光谱等手段研究p H对水酶法乳状液粒径、Zeta电位、微观结构及其中蛋白质性质的影响,研究pH对乳状液稳定性影响的机理。结果表明:随着乳状液pH的增加(2~10),乳状液的Zeta电位显着降低,且当p H为4. 5~4. 7范围内时乳状液的Zeta电位接近0;当pH在蛋白质等电点附近,乳状液的粒径最大,乳状液中蛋白质的表面疏水性最低,相对分子质量最大,荧光强度最低,叁级结构更加松散,二级结构中有序的α-螺旋含量最低,而无规卷曲含量最高。表明pH在蛋白质等电点附近时,乳状液是最不稳定的,在此环境下更容易破除乳状液。(本文来源于《中国油脂》期刊2019年03期)

乳状液稳定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液体石蜡为内乳液油相、Tween-80为外水相乳化剂、明胶为高分子增黏剂,采用两步乳化法制备多重乳状液并对维生素C进行包裹,以离心前后多重乳状液相对体积比和放置2周期间维生素C包裹率的变化值为稳定性衡量标准,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乳化剂种类和用量、外内相用量比、乳化温度、均质速度和高分子材料用量等因素对多重乳液稳定性的影响,并确定其中具有显着性影响的3个因素.通过正交试验确立了多重乳状液的最佳配方和制备工艺:以Tween-80和P135分别为外内相乳化剂,Tween-80质量分数为2%,外内相用量比1. 0,乳化温度45℃,均质转速2000 r/min,明胶用量0. 5%.该条件下,制得的多重乳状液相对体积比为0. 966 4,性能稳定,对维生素C的包裹率可达98%,具有令人满意的包裹稳定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乳状液稳定性论文参考文献

[1].李传宪,李桐宇,杨爽,由佳,李晓腾.溶气原油乳状液的溶气特性与稳定性研究[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19

[2].兰宏兵,余述燕,黄秋荣,麻怡,梁雯敏.维生素C多重乳状液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J].轻工学报.2019

[3].刘萌,刘霞,吴玉国,解来宝,杨鸿麟.水包油型稠油乳状液稳定性影响综述[J].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19

[4].杨晋杰,邵国强,王胜男,赵玲玲,董田田.黄原胶对大豆分离蛋白乳状液聚集稳定性的影响[J].中国粮油学报.2019

[5].赵红运,孙灵辉,刘卫东,萧汉敏,丛苏男.化学剂浓度对大庆油田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J].应用化工.2019

[6].张文丽,令狐义,李婷,王思齐,孙慧妍.玉米蛋白水解物对大豆油水包油乳状液物理化学稳定性及体外消化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9

[7].陈思雅,罗跃,苏高申,杨欢,肖建雄.超支化表面活性剂乳状液的稳定性[J].精细化工.2019

[8].朱梦婷,吴辰,陈奕,谢明勇.不同极性没食子酸酯对水包油型乳状液物理和氧化稳定性的影响[J].中国食品学报.2019

[9].邹剑,曹哲哲,王秋霞,张龙力,张华.海上稠油乳状液稳定性影响因素[J].油田化学.2019

[10].胡淼,齐宝坤,谢凤英,李杨.pH对水酶法大豆乳状液稳定性影响的机理研究[J].中国油脂.2019

论文知识图

乳化强度对乳液粒径分布的影响不同浓度胶质对乳状液稳定性的...不同浓度的沥青质对乳状液稳定性聚合物浓度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DQ和IH馏分模拟乳状液稳定性的...烯基丁二酸对汽轮机油乳状液稳定性

标签:;  ;  ;  ;  ;  ;  ;  

乳状液稳定性论文_李传宪,李桐宇,杨爽,由佳,李晓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