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界面论文-张明露,徐绍峰,徐梦瑶,王礼,柴杉杉

相界面论文-张明露,徐绍峰,徐梦瑶,王礼,柴杉杉

导读:本文包含了相界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给水管网,生物膜,细胞疏水性,微生物碳氢吸附

相界面论文文献综述

张明露,徐绍峰,徐梦瑶,王礼,柴杉杉[1](2019)在《给水管网多相界面中微生物表面疏水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疾病控制中心(CDC)生物膜反应器模拟给水管网系统,选取聚氯乙烯(PVC)和聚碳酸酯(PC)2种材质的挂片,通过微生物粘附碳氢化合物(MATH)实验和Illumina高通量测序相结合的方法,对反应器水相、生物膜相和颗粒物相中微生物的疏水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PVC材质挂片反应器中优势菌为厚壁菌门,相对丰度为68.31%~81.00%,PC材质挂片反应器中优势菌为变形菌门,相对丰度为24.39%~64.40%.PVC材质挂片反应器中优势菌包含3类致病菌,PC材质挂片反应器中包含8类致病菌.PC材质挂片生物膜相较于PVC材质疏水性更高,利于微生物吸附形成生物膜,而PVC材质不易形成生物膜,对控制输送过程中的二次污染具有积极作用,但在管网实际应用中还应考虑其他工程因素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苏梦可,刘洪林[2](2019)在《液相界面拉曼分析中的分子吸附问题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贵金属表面与待测分子间的亲和性会影响待测分子在纳米间隙(即等离激元热点)中的定位,很大程度上影响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的增强效果。比如,由于缺乏能与贵金属表面相互作用的有效官能团,多环芳烃等非吸附性分子的定量和灵敏SERS检测仍然面临巨大挑战。如何促使此类分子足够接近贵金属表面,一直是SERS分析中的关键科学问题。液相界面稠密纳米阵列,比固相表面粗糙金属结构和溶液随机颗粒聚集体,更具可调谐性、自有序性、多相可及性等优势;而液相界面的分子物种吸附行为和富集规律,与SERS近场效应的信号增强密切相关,是液相界面拉曼分析的重要课题之一。我们发现,0.1 ppm苯并芘分子在氯仿/水界面纳米阵列(PML)上产生的SERS信号,比10 ppm苯并芘在传统固相衬底表面纳米阵列上产生的SERS信号强10倍以上,克服了苯并芘分子与金属表面亲和性对SERS增强的限制。有趣的是,UV-Vis吸收光谱测量结果表明,液/液界面纳米阵列对苯并芘分子并没有吸附或富集行为。同时,我们研究了吸附分子和非吸附分子在液相界面纳米阵列上的SERS信号变化规律,区分了不同吸附性分子SERS增强机理。在多重检测中,发现吸附分子和非吸附分子之间、非吸附分子和非吸附分子之间,均可产生竞争性的SERS信号强度变化。电场仿真计算结果表明,液/液界面纳米阵列产生了双相可及的非对称性热点,其中氯仿相的电场增强强度大于水相。我们推测双相可及热点的产生和氯仿提供的疏水环境是成功检测四种常见多环芳烃(苯并芘、芘、蒽和菲)的两个重要原因,其中它们的检出限均达到10 ppb,符合国家标准。目前,我们小组利用PML-SERS技术,已成功实现多种植物和动物油脂中一种或两种多环芳烃的同时检测分析,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水/油界面纳米阵列的构建、机理和应用为高效实用化SERS技术的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突破方向。这些跨越液-液界面的多通道传感和微尺度反应动力学跟踪等应用,表明此类软界面可应用于合成化学、纳米技术、环境与工业安全等与多液体系统相关的广泛领域。(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CNCLS 20)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03)

范学成,张琳,卜诗,许伟刚,柳林[3](2019)在《垂直下降管内液膜沸腾蒸发及相界面波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垂直下降管内液膜沸腾蒸发流动和传热特性进行研究。分析入口雷诺数Re和热流密度的耦合作用对液膜流动和传热的影响,结果表明:壁面生成的汽泡呈现液滴状;大汽泡表面分割、脱离出小汽泡;汽泡生成、脱离强化了沸腾传热效率;热流密度越大,液膜表面的稳定性越差;Re的提高能够增强相界面稳定性;降膜沸腾传热方式的不同对传热系数影响很大;在计算工况范围内,绘制出传热模态分布图,为工程应用提供基础。(本文来源于《太阳能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顾新福,石章智,陈冷,杨平[4](2019)在《相界面及相变晶体学择优》一文中研究指出固态相变是调控材料微观组织的一种重要手段。相变过程中,为了降低新相的形核能垒,新相与母相之间倾向于形成特定的位向关系,从而实现低能界面结构。两相之间这种形成特定晶体学特征的现象被称为相变晶体学择优。与相变热力学及相变动力学一样,相变晶体学也是理解微观组织形成不可缺少的知识。两相界面结构是理解相变晶体学择优规律的关键。由低能界面与界面匹配之间的关系出发,介绍了理解相变晶体学择优规律的几何模型及其应用。首先介绍匹配好区的定义,接着介绍定量描述匹配好区分布及界面位错结构的O点阵理论,以及由O点阵理论衍生出的相变晶体学几何模型和方法。相变晶体学模型输入简单,通常只需两相晶格常数,即可输出丰富的相变晶体学数据。最后以双相不锈钢中奥氏体析出相的相变晶体学为例,介绍了作者近年来开发的相变晶体学计算软件PTCLab的应用。此外,介绍的方法原则上适用于晶界的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材料进展》期刊2019年08期)

张慧君,朱勇兵,赵叁平,黄慧慧,聂亚光[5](2019)在《炸药的多相界面环境行为与归趋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叁硝基甲苯(TNT)、环叁亚甲基叁硝胺(RDX)和环四亚甲基四硝胺(HMX)为代表的含能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毒性,进入环境后会在土壤?水体?生物体系中发生复杂的再分配和迁移转化,并危害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在总结国内外场地含能化合物污染现状的基础上,综述了土壤中TNT、RDX和HMX叁种炸药溶解/沉淀、挥发、吸附/解吸、光解、水解、还原、微生物降解以及被植物吸收和转化等环境行为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炸药和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场地环境条件对这些复杂环境行为的影响,并简要介绍了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CL?20)等新型炸药环境行为的最新研究成果。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建议进一步加强对海洋弹药污染以及含能化合物与重金属复合污染效应的研究,并注重应用单体同位素等最新技术研究炸药的环境行为和归趋。(本文来源于《含能材料》期刊2019年07期)

柳培[6](2019)在《Ti_2AlN/TiAl相界面模型及变形机理的原子尺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TiAl合金具有低密度、高熔点、高比强度以及优异的抗蠕变等特点,在新一代航空航天、武器装备和舰船车辆等高端装备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TiAl合金的室温塑性差严重阻碍了其工程应用。近年来研究者们发现Ti2AlN/TiAl复合材料能够在保持TiAl合金低密度和高强度等优点的基础上,有效地改善TiAl合金的塑性变形能力。但目前Ti2AlN/TiAl复合材料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建立更加有效的复合材料微结构设计准则,从而实现复合材料综合性能的进一步优化提升。这就迫切需要从微观领域来探索Ti2AlN/TiAl复合材料的本质,特别是需要揭示Ti2AlN与TiAl之间相界面模型的结合性质及微观变形机理。本文以Ti2AlN/TiAl复合材料为研究对象,借助先进的计算模拟技术以及实验表征技术,系统研究了 Ti2AlN与TiAl之间相界面模型的微观结构以及结合性质,阐明了Ti2AlN/TiAl相界面的原子尺度变形机理,揭示了Ti2AlN/TiAl相界面微结构与力学行为之间的关联规律。本研究不仅为Ti2AlN/TiAl复合材料强度和塑性的调控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而且对Ti2AlN/TiAl复合材料的开发和利用具有科学意义。取得的主要结果有:表面性质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结果表明Ti2AlN的最稳定表面随着周围所处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在富Ti和富Al情况下,Ti2AlN(0001)和Ti2AlN(1013)表面能比较接近,因此这两种表面可以在Ti2AlN/TiAl复合材料中同时与TiAl形成界面。界面性质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结果表明Ti2AlN(0001)/TiAl(l11)共格界面具有较高的界面粘附功(2.99J/m2),界面键合由Ti-Al共价键以及Ti-Ti金属键组成。Ti2AlN(1013)/TiAl(111)非共格界面的粘附功略低(2.44J/m2),界面键合具有多重性和非均匀性,存在较强和较弱的原子作用区域。对热压烧结制备的Ti2AlN/TiAl复合材料中界面微结构的透射试验观察结果表明本文获得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结果能够很好地预测Ti2AlN/TiAl相界面模型的结合性质。复合材料中近椭圆形和多边形Ti2AlN颗粒与TiAl基体之间的界面结合主要为Ti2AlN(1013)/TiAl(111)非共格界面。六边形和短片状Ti2AlN颗粒与TiAl基体之间的界面结合为Ti2AlN(0001)/TiAl(111)共格界面。基于第二近邻修正型嵌入原子势函数(2NN MEAM),通过拟合L10-TiAl和Ti2AlN的晶格常数、形成热以及弹性常数等基本物理性质,建立了一套能够准确描述Ti2AlN/TiAl复合体系原子间相互作用的势函数。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计算了TiAl和Ti2AlN的表面能以及热膨胀系数,并与已有的理论值与实验值进行对比,验证了本文建立的Ti2AlN/TiAl复合体系2NN MEAM势函数的可靠性和转移性。随后基于该势函数,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单晶TiAl和单晶Ti2AlN的单轴拉伸行为、Ti2AlN/TiAl界面原子结构特征以及界面粘附功等一系列基本性质。拉伸和压缩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不同界面构型的界面—微裂纹以及界面—位错交互作用机制不同,因此呈现出明显不同的断裂失效特征。Ti2AlN(0001)/TiAl(111)共格界面构型在拉伸过程中会因为微裂纹在界面处形成并迅速扩展而发生脆性断裂。Ti2AlN(1013)/TiAl(111)非共格界面构型在拉伸过程中界面微裂纹前端会发射出位错而有效地钝化微裂纹的扩展,从而导致该非共格界面构型发生韧性断裂。Ti2AlN(0001)/TiAl(111)共格界面构型在压缩过程中会在界面处的Ti2AlN(0001)晶面出现原子尺度涟漪并彼此连接形成扭折带,从而发生准脆性断裂。Ti2AlN(1013)/TiAl(111)非共格界面在压缩过程中能够首先形核初始位错开启塑性变形,然后湮灭二次位错引起强化。因此Ti2 AlN(1013)/Ti Al(111)非共格界面有助于同时提高Ti2 AlN/Ti A复合材料的压缩强度和塑性变形能力。纳米压痕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Ti2AlN的引入能够显着增强Ti2AlN/TiAl复合材料的硬化作用。Ti2AlN(0001)/TiA1(111)共格界面处的界面错配位错网能够与压头下方形核的位错反应生成压杆位错和形成位错缠结,从而有效阻碍位错的扩展,更加增强了复合材料的硬化效果。Ti2AlN(1013)/TiAl(111)非共格界面有一定湮灭位错的能力,且能够向Ti2AlN侧形核位错,从而在提高Ti2AlN/TiAl复合材料硬度的同时,提高了其塑性变形能力。摩擦磨损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Ti2 AlN的引入以及合理的Ti2 AlN/TiAl相界面设计能够实现Ti2AlN/TiAl复合材料的减摩抗磨效果。在摩擦初始阶段,Ti2AlN(0001)/TiAl(111)共格界面能够有效阻碍位错的滑移和扩展,增加了硬化效果,因此该共格界面模型的摩擦系数比较低。在摩擦中后阶段,Ti2AlN(1013)/TiAl(111)非共格界面能够湮灭位错,因此该非共格界面模型中的位错密度最低,所以其摩擦系数和磨损率也最低。Ti2AlN/TiAl界面微区压缩变形行为的原位透射研究结果表明,本文获得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可以很好地描述和预测Ti2AlN/TiAl相界面变形行为。(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董卫平,王琳琳,王晓明,张明义,陈铮[7](2019)在《镍基高温合金中γ/θ相界面性能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分子动力学法以第二近邻嵌入原子势模型(2NN MEAM)的原子间相互作用势为输入参数,研究了Ni-Al-V高温合金中γ/θ-DO_(22)相不同成分下的界面结构,并计算了界面处不同成分下的界面能和界面分离能。研究表明:随A1原子浓度增大,界面能增大,界面分离能减少:随V原子浓度增大,界面能先增大后减小;而原子浓度改变对界面分离能影响较小;同时表明界面能和界面分离能与界面迁移密切相关。该结果可用于对Ni-Al-V高温合金沉淀过程界面的成分偏析,界面迁移等动态行为做进一步研究,对高温合金设计有极大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王学辉[8](2019)在《典型混合可燃液体气液相界面蒸发特性及池火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际使用的大多数燃料都为混合液体,混合液体是指含有两种以上组分的液体体系,混合液体中含有物理化学性质不同的各种组分,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使得混合液体在燃烧过程中呈现出与单组份燃料燃烧不同的特征,因此本文基于气液相平衡理论研究了典型混合可燃液体的池火特性,为油品的储存、运输安全提供理论支撑。本文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将气液相平衡理论引入到油池火的气液相界面蒸发传热研究中。多组分燃料的物理化学性质特征最终是由微观的分子热力学相互作用决定的,本文详细介绍了多组分液体在蒸发过程中的组分和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并且将互溶的混合液体分为两类:共沸液体和近理想液体,并描述了两种液体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2)根据混合溶液的相平衡特征,配制了两种典型的混合燃料:正庚烷/二乙二醇二甲醚(DGM)混合物和正庚烷/乙醇混合物,并进行了两种典型的混合液体的池火燃烧特性实验,测试了两种混合燃料的池火特征参数,包括燃烧速率、油池温度变化、火焰辐射特征、火焰中心温度等。结果表明共沸液体的燃烧过程与单组份液体类似,燃烧过程中混合液体的物理化学性质稳定,挥发出的混合液体蒸汽组成也是恒定的,蒸汽中的组分等于共沸混合比例。近理想液体在燃烧过程中不能形成稳定的混合物,液相和气相组成一直在发生变化,因而混合液体的物理化学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共沸机理和非共沸机理在混合液体对混合液的燃烧过程有重要的影响。对不同比例的共沸型的混合液体的典型燃烧过程进行了详细讨论,发现了叁种典型的燃烧模式,通过理论计算了叁个区域的边界值,提出了基于锥形量热仪数据的液相实时组分计算方法,验证了叁个区域的界定。(3)利用锥形量热仪研究了实际含氧混合燃料的燃烧特性和燃烧产物情况。利用锥形量热仪对含氧的混合燃料燃烧效率和燃烧产物情况进行了研究,得到了混合燃料燃烧效率的基础数据:一氧化碳产率、CO/CO2比率、能量转化率和碳转化率。通过各项数据对混合液体的燃烧效率表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CO的产率不能有效地表征液体的不完全燃烧情况,能量转化率和碳转化率数据才能有效地对燃烧的不完全性进行表征,这说明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主要是产生了碳烟。(4)基于锥形量热仪平台开展了含氧混合燃料油池在外界辐射条件下的点燃特性研究,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含氧添加剂对混合燃料的点燃时间影响模式不同。航煤/DGM混合液体的点燃时间可以很好地用Janssens的0.55幂指数模型来拟合,而航煤/乙醇混合物的点燃时间不能用该模型来拟合,通过Janssens点燃模型推导的边界条件来讨论了该模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该模型适用于混合燃料闪点高于环境温度的情况。(5)基于二元混合液体燃烧过程的研究结论,发现了两种典型的油池火燃烧过程,并对每个过程的燃烧特点进行了描述。第一种为航空煤油/DGM混合燃料为代表,燃烧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二种以航空煤油/乙醇混合燃料为代表,其燃烧过程可以分为两个进程:进程A和进程B。进程A和进程B分别包括叁个燃烧阶段。对于航空煤油/乙醇混合燃料,根据不同燃烧时期的液体表面沸腾温度数据与混合液体的相平衡温度特征分析表明,其燃烧过程中两个燃烧进程分别受乙醇和航空煤油的燃烧主导,根据HRR数据计算了燃烧过程中每个组分的燃烧速率,结果与燃烧主导模式结论相符,燃烧产物数据C02/CO和碳转化率数据同样也具有相同的特征。当乙醇体积分数小于40%时,混合液体的初始沸点大约为120℃,当乙醇体积分数大于40%时,混合液体的初始沸点大约等于乙醇的沸点,而混合液体油池燃烧后期的沸点温度不受混合比例的影响,与纯航煤的沸程相近。(6)扩展了混合液体池火的研究范围,开展了盐离子混合溶液池火燃烧特性的研究,以几种典型的含六氟磷酸锂的锂离子电解液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油池火实验,根据气液相平衡理论,得到了电解液溶剂的T-X图,结合电解液池火实验结果,将电解液池火的燃烧过程主要分为3个阶段:(Ⅰ)低沸点组分控制阶段,(Ⅱ)中间过渡阶段,(Ⅲ)高沸点组分控制阶段。锂电池混合物油池燃烧在低沸点控制阶段中,锂盐通过焰色反应改变了初始火焰的焰色,但是火焰的辐射特性不受影响,盐主要在过渡阶段和高沸点组分控制阶段大量发生热解反应并释放出大量白色烟气。(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5-01)

吕志超[9](2019)在《两相界面传质过程的模型构建及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两相(如气-液、液-液)界面传质过程广泛存在于石油化工、食品加工、生物制药、节能环保、冶金及核能等领域。两相流动中的分散相多以气泡或液滴的形式分散于流场中,因此单个流体颗粒(以下简称流粒)的表面传质过程实际上构成了两相界面传质过程的基础。由于流粒周围流场结构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如何深入认识流粒表面传质过程的机理并建立合理的理论模型,一直是国际上的研究重点和难点。本文首先对前人提出的传质模型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已有模型采用的“流粒表面切向分子扩散对传质过程的贡献可以忽略”这一假定并不具有普适性,特别是对于强切向流动(切向分子扩散和表面更新快)的传质过程,有必要考虑相界面处切向分子扩散作用引起的溶质切向浓度梯度。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了从单相流局部瞬态浓度守恒方程出发来构建一个适用范围更宽的新传质模型的思路。通过分别构建连续相和分散相中的浓度输运方程,考虑相界面处的浓度阶跃条件和相界面两侧的浓度分配关系,建立了同时考虑相界面处切向和法向浓度梯度的传质模型。基于这一新传质模型,本文搭建了数值模拟求解器,模拟了正丁醇-丁二酸-水体系中单液滴表面的传质过程。模拟结果表明:小液滴(1.38mm)与较大液滴(1.56、1.76mm)相比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较小的液滴提供了更大的相际传质面积,并且较小液滴在连续相中的终端上升速度(2.79cm/s)小于较大液滴对应的速度(2.81、2.92cm/s),于是在连续相中的停留时间相对更长,有利于传质过程的发生;连续相表面张力越小,使得两相之间张力梯度变小,流粒表面处的湍动减小,表面更新减弱,传质阻力增大,传质效果变差;在较高粘度的连续相中,液滴运动阻力增大,表面运动减少,从而表面更新减弱,相较而言较低粘度的连续相中更有利于传质过程的进行。在数值模拟的基础上,本文对所构建的传质模型开展了验证工作,对单液滴静止扩散传质的数值模拟结果与解析解求解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液滴溶质组分浓度变化与解析求解结果吻合良好;另外,本文将正丁醇-丁二酸-水、甲基异丁基酮-醋酸-水萃取体系的传质过程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值进行了对照,模型预测得到的传质系数随时间变化趋势与实验结果基本相符,说明了模型具有一定程度的可靠性。此外,本文也在不同维度坐标系下开展了数值模拟工作,结果表明叁维空间下分散相的运动受到壁面效应的影响相对较小,数值模拟结果能比较准确直观地体现流动传质过程。最后,本文对比了不同传质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认为合理的考虑切向分子扩散作用所引起的切向浓度梯度是有必要的,尤其是在两相浓度差较大的传质过程。(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9-05-01)

刘涛[10](2019)在《基于两相界面的电化学催化及分析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界面是指物质相与相的分界面。因为我们周围的物质是以气、液、固叁种状态存在,所以也就有了气、液、固叁相。在各相之间存在着气-液、气-固、液-液、液-固和固-固5种不同的界面。当组成界面的两相中有一相为气相时,通常被称为表面。我们通常所熟知的表面活性剂的主要功能就表现在改变液体的表面、液-液界面和液-固界面的性质,而其中液体的表(界)面性质是最重要的。液/液界面(或称油/水界面)化学是化学和材料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材料合成及电化学分析领域内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在合成金纳米颗粒、有机半导体、多相异质结构以及合金材料等方面均可用到基于两相界面的合成方法。此外,两相界面方法可以用于研究电子转移反应、非电活性物质的离子转移反应。基于这些优点,界面化学逐渐成为分析化学尤其是电分析化学方向的一个重要分支。本论文主要利用了两相界面的方法,在材料合成领域实现了新型电化学催化剂的两相合成以及在生物传感领域内利用两相界面电化学探针实现了小鼠脑内钾钠离子的同时分析。具体内容如下:(一)利用两相合成方法制备了新型蚯蚓状碳纳米管包裹Co_9S_8纳米复合材料并用于氧气高效双功能催化的研究。1)利用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孔道内外的亲疏水性不同,使用两相合成方法在UiO-66-NH_2的孔道中引入硫脲和钴离子的配位复合物;2)使该混合物进一步在氮气氛围下高温裂解,制备了碳纳米管包裹的Co_9S_8纳米复合材料(Co_9S_8@CT-800);3)Co_9S_8@CT-800对ORR和OER过程具有优异的催化活性,其催化性能与商业化的Pt/C和RuO_2相当;4)通过DFT计算进一步表明最高催化活性位点位于Co_9S_8上的Co位点,并且材料吸附O_2生成OOH*这一反应中间过程为催化O_2反应的决速步;5)基于MOF孔状结构的两相合成方法为新型碳基纳米复合物的制备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合成的新型MOF基碳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的氧气电化学催化活性,其催化性能优于商业催化材料Pt/C和RuO_2。Co_9S_8@CT纳米材料不仅对氧气的催化有优异的活性,其甲醇耐受性和循环稳定性也优于商业化的材料,在连续循环测试12个小时后活性基本保持不变,稳定性非常高。这种既具有催化活性又有极高稳定性的材料正是电池阴极/阳极材料的最合适选择。最终,利用该方法合成的新型纳米材料,我们成功实现了氧气的电化学双功能催化的研究。(二)基于微管液-液界面探针进行小鼠脑内K~+和Na~+的活体同时分析。1)合成了triazacryptand(TAC)分子,该分子具有四个氧原子的孤对电子和一定尺寸的环结构空腔,在此基础上TAC可以选择性的结合钾离子和钠离子,而由于钾钠离子的性质不同,TAC对钾钠离子的结合力也不同,因而离子发生迁移的电位也不同,依据不同的迁移电位可以实现钾钠离子的同时检测。2)构建液-液界面电化学检测平台。利用激光拉制仪制备了管口直径约为5 um的石英玻璃管,在玻璃管内插入Pt丝并填充有机相及有机相支持电解质,再通过外接电化学工作站即可成功搭建液/液界面电化学检测平台。3)在线活体分析。由于小鼠脑内颅内压的影响,液液界面探针直接植入鼠脑内检测较为困难,需要将液/液界面平台稍加修改即可满足在线活体检测要求。向有机相中引入适量的聚氯乙烯(PVC),可实现有机相的轻微固化,消除颅内压的影响。最终,基于上述分析性能,成功实现了阿尔兹海默症疾病模型小鼠脑内钾、钠离子的同时检测。(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4-28)

相界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贵金属表面与待测分子间的亲和性会影响待测分子在纳米间隙(即等离激元热点)中的定位,很大程度上影响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的增强效果。比如,由于缺乏能与贵金属表面相互作用的有效官能团,多环芳烃等非吸附性分子的定量和灵敏SERS检测仍然面临巨大挑战。如何促使此类分子足够接近贵金属表面,一直是SERS分析中的关键科学问题。液相界面稠密纳米阵列,比固相表面粗糙金属结构和溶液随机颗粒聚集体,更具可调谐性、自有序性、多相可及性等优势;而液相界面的分子物种吸附行为和富集规律,与SERS近场效应的信号增强密切相关,是液相界面拉曼分析的重要课题之一。我们发现,0.1 ppm苯并芘分子在氯仿/水界面纳米阵列(PML)上产生的SERS信号,比10 ppm苯并芘在传统固相衬底表面纳米阵列上产生的SERS信号强10倍以上,克服了苯并芘分子与金属表面亲和性对SERS增强的限制。有趣的是,UV-Vis吸收光谱测量结果表明,液/液界面纳米阵列对苯并芘分子并没有吸附或富集行为。同时,我们研究了吸附分子和非吸附分子在液相界面纳米阵列上的SERS信号变化规律,区分了不同吸附性分子SERS增强机理。在多重检测中,发现吸附分子和非吸附分子之间、非吸附分子和非吸附分子之间,均可产生竞争性的SERS信号强度变化。电场仿真计算结果表明,液/液界面纳米阵列产生了双相可及的非对称性热点,其中氯仿相的电场增强强度大于水相。我们推测双相可及热点的产生和氯仿提供的疏水环境是成功检测四种常见多环芳烃(苯并芘、芘、蒽和菲)的两个重要原因,其中它们的检出限均达到10 ppb,符合国家标准。目前,我们小组利用PML-SERS技术,已成功实现多种植物和动物油脂中一种或两种多环芳烃的同时检测分析,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水/油界面纳米阵列的构建、机理和应用为高效实用化SERS技术的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突破方向。这些跨越液-液界面的多通道传感和微尺度反应动力学跟踪等应用,表明此类软界面可应用于合成化学、纳米技术、环境与工业安全等与多液体系统相关的广泛领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相界面论文参考文献

[1].张明露,徐绍峰,徐梦瑶,王礼,柴杉杉.给水管网多相界面中微生物表面疏水性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9

[2].苏梦可,刘洪林.液相界面拉曼分析中的分子吸附问题初探[C].第二十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CNCLS20)论文摘要集.2019

[3].范学成,张琳,卜诗,许伟刚,柳林.垂直下降管内液膜沸腾蒸发及相界面波动研究[J].太阳能学报.2019

[4].顾新福,石章智,陈冷,杨平.相界面及相变晶体学择优[J].中国材料进展.2019

[5].张慧君,朱勇兵,赵叁平,黄慧慧,聂亚光.炸药的多相界面环境行为与归趋研究进展[J].含能材料.2019

[6].柳培.Ti_2AlN/TiAl相界面模型及变形机理的原子尺度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7].董卫平,王琳琳,王晓明,张明义,陈铮.镍基高温合金中γ/θ相界面性能的数值模拟[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9

[8].王学辉.典型混合可燃液体气液相界面蒸发特性及池火行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9].吕志超.两相界面传质过程的模型构建及数值模拟[D].湘潭大学.2019

[10].刘涛.基于两相界面的电化学催化及分析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9

标签:;  ;  ;  ;  

相界面论文-张明露,徐绍峰,徐梦瑶,王礼,柴杉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