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输沙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泥沙,红水河,潼关,黄土高原,区间,河口,青藏高原。
输沙量论文文献综述
田义超,王世杰,白晓永,张强,陶进[1](2019)在《桐梓河流域输沙量变化及其对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桐梓河流域二郎坝水文站1975-2015年长时间序列降水、蒸散量及输沙量数据,通过累积距平法、Morlet小波分析和Hurst指数等数理统计方法;定量分析了流域40年以来输沙量的演变过程以及未来变化趋势,并应用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定量评估了研究区降雨量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输沙量变化的影响和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1)40年来流域降水量介于608.10~1132.70 mm之间,其平均值为829.00 mm,呈不显着减小趋势,年均减小量为-3.10 mm/a。(2)流域年输沙量介于0.44万~478.01万t,其平均值为64.68万t,呈极显着减少趋势,减少速率为-4.13万t/a。未来流域输沙量呈持续递减趋势,但10年后将呈现出增加趋势。(3)1989年为流域输沙量的突变年份,1989年以前呈现上升趋势,1989年之后呈显着下降趋势,且突变年份后输沙量较突变年份前减少了76.82%。(4)输沙量存在12年左右的年代际震荡周期,形成了两个高震荡周期和一个低震荡中心,高震荡周期位于1976-1979年以及1986-1992年,低震荡周期位于1979-1985年。(5)多年季节输沙量呈持续性减少趋势,夏季输沙量在8年之后可能呈现出增加趋势,而其他季节则不存在持续性周期。(6)以1975-1989为基准期,降水量和人类活动对流域输沙量的贡献在1990-2015年分别达到4.87%和95.14%;如果考虑蒸发量对流域输沙量的影响,则人类活动对桐梓河流域径流量变化的贡献率在2003-2015年会增加到98.65%。流域输沙量在1990-2015年的减少主要由人类活动控制,人类活动每年导致输沙量减少1.57万t。(本文来源于《自然资源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张凡,史晓楠,曾辰,王冠星,陈瑶[2](2019)在《青藏高原河流输沙量变化与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是亚洲多条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为下游20多亿人民提供宝贵的水资源。河流输沙量与径流量相比被认为是对气候及地表过程变化反应更敏感的河流变量,是量化区域土地退化及土壤资源变化的重要指标。研究选取发源于青藏高原的8条主要河流,包括叶尔羌河、疏勒河、黑河、雅鲁藏布江、怒江、黄河、长江、澜沧江,开展其河源区或上游输沙量变化研究。首先探明了青藏高原主要河流径流量和输沙量的总体水平及空间差异;进而分析了近几十年来(1960—2017年)河流输沙量的变化特征,结合气候(气温、降水)和地表过程(冰川、冻土、植被覆盖)要素解析了影响输沙量时空变化的主要因素,探讨了影响青藏高原河流输沙量变化不确定性的多因素作用机制;最后通过典型案例阐明了河流输沙量变化对高原生态环境及水利工程安全的重大影响,从而为进一步开展青藏高原河流输沙量变化机理研究提供了基础。目前,水文气象资料稀缺是认识青藏高原河流输沙过程的重大挑战,亟待开展、加强观测与模拟研究,为青藏高原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下游的水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服务于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院刊》期刊2019年11期)
李敏,朱清科[3](2019)在《20世纪中期以来不同时段黄河年输沙量对水土保持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河年输沙量作为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载体,在水土流失治理薄弱状态下平均约16亿t/a。截止2015年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保存面积达到26万km~2,治理程度超过62%。黄河(龙门、华县、河津、状头) 4站年输沙量之和已有10余年不到5亿t/a,最少年份不到1亿t/a。当前国家把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的保护与治理作为重大战略举措,因此,研究黄河年输沙量对水土保持的响应特性与响应程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选取22个降雨因子和水土流失治理度因子,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对1954—2015年黄河4站年输沙量分3个时段进行统计分析。计算结果:1) 1954—1966年时段,仅"河吴区间7—8月降雨量"1个因子可以"解释"该时段年输沙量78%的变化; 2) 1967—1987年时段,逐步回归筛选出了由水土流失治理度和3个降雨因子组成的非线性回归模型; 3) 1988—2015年时段,仅由"水土流失治理度"1个因子就能够"解释"黄河年输沙量近80%的变化。3个时段计算结果的变化表明,随着水土流失治理度的增加,黄河4站年输沙量对水土保持的响应从不明显到显着。其中:20世纪60年代以前黄河年输沙量对水土保持响应不敏感; 20世纪60—80年代,水土保持减少黄河年输沙量的作用显现,黄河年输沙量对水土流失治理程度有所响应,水土流失治理度是造成黄河年输沙量波动递减的主要因子;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水土保持减少黄河年输沙量的作用十分显着,黄河年输沙量对水土流失治理程度响应强烈,在水土流失治理度超过60%时,以95%的置信度,黄河年输沙量小于6亿t/a;近期水土保持对黄河年输沙量的减沙量超过10亿t/a。(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高海东,刘晗,贾莲莲,庞国伟,王杰[4](2019)在《2000-2017年河龙区间输沙量锐减归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00年以来,黄河输沙量锐减。科学认识黄河输沙量变化原因,具有重要意义。以河龙区间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河龙区间输沙量变化趋势,构建了梯田、淤地坝以及植被等大规模生态建设措施的减沙贡献率计算方法,阐述了2000-2017年河龙区间输沙量锐减原因,针对河龙区间输沙量变化趋势和治理格局,提出了河龙区间治理对策。主要结论为:①1952-2017年,河龙区间年降水量无显着变化趋势,研究区年输沙量呈现极显着减少趋势(p <0.001);②1979年和1999年为研究区输沙量发生突变的两个时间节点(p <0.05),1952-1979年区间年均输沙量为9.30亿t,1980-1999年区间年均输沙量为4.20亿t,2000-2017年均输沙量大幅降至1.03亿t,降幅达89%;③受植被和梯田共同影响,2000-2015年研究区坡面土壤侵蚀量变化介于1.90亿~5.13亿t之间,且呈下降趋势;2000-2011年河龙区间淤地坝年均拦沙量为1.38亿t;④植被恢复是河龙区间输沙量减少的主要原因,贡献率为54%,梯田和淤地坝合计贡献了34%,水库拦沙和引水取沙贡献了12%;⑤植被恢复主要导致径流含沙量降低,而淤地坝建设主要降低了流域泥沙输移比。(本文来源于《地理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袁水龙,李占斌,李鹏,高海东,陈兵[5](2019)在《基于MIKE模型的不同淤地坝型组合情景对小流域侵蚀动力和输沙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科学认识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对小流域侵蚀动力过程的影响,通过分布式水文模型MIKE SHE和一维水动力模型MIKE 11耦合模拟了王茂沟流域的洪水过程,并计算了流域主沟不同断面的侵蚀动力参数和不同坝型组合的减沙效益。结果表明:(1)淤地坝建设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小流域沟道的侵蚀动力分布,坝系建成后沟道的侵蚀动力参数减幅最大。(2)小流域径流侵蚀功率表现为上中游剧烈变化,下游趋于稳定,且下游径流侵蚀功率明显小于上游。(3)淤地坝建设可以有效减小流域的输沙量,其中单独建设骨干、中型、小型坝相比流域未建坝时,输沙模数分别减少24.74%,47.11%,64.11%;流域坝系建成后减沙效益最明显,流域输沙量减少83.92%。研究成果可为黄土高原淤地坝减沙效益评估提供科学参考。(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刘宇林,赵广举,穆兴民,高鹏,孙文义[6](2019)在《近55年渭河流域降雨侵蚀力变化及对输沙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影响河川径流、输沙变化的主要原因。笔者基于渭河流域23个气象站1961—2015年日降雨量数据和水文站年输沙量资料,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性检验、双累积曲线和克里金插值等方法,对近55年以来渭河流域的降雨侵蚀力和输沙量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渭河流域近55年的平均降雨侵蚀力为1 685. 67 MJ·mm/(hm~2·h·a),研究时段内的降雨侵蚀力增加趋势不显着。2)渭河流域降雨侵蚀力的分布范围为292. 9~4 098. 9 MJ·mm/(hm~2·h·a),降雨侵蚀力的空间差异较大。流域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自东向西,由南向北呈逐渐减小趋势。3)渭河流域输沙量受降雨侵蚀力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张家山站和咸阳站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类活动对输沙量的影响较大,贡献率均> 100%。状头站在1980—1994年期间,人类活动的贡献率达到58%,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活动贡献率达到67%。本研究定量评价了渭河流域输沙量变化及对降雨侵蚀力和人类活动的响应,为未来区域水土保持措施配置、流域综合治理提供基础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薛天翼,武旭同,朱晨怡,王红亚[7](2019)在《红水河流域输沙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红水河是珠江流域的主要泥沙来源,为了确定1955—2016年红水河流域输沙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论文尝试采用有序聚类分析确定了流域输沙量变化的3个时期,并利用泥沙归因诊断分析计算了含沙量、径流系数和降雨因子在不同时期对输沙量变化的贡献程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影响输沙量变化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955—2016年间红水河流域输沙量存在1963和1991年2个突变点,在突变点前后输沙量存在明显变化,且这一变化主要受含沙量因子控制,人类活动是造成流域输沙量变化的根本原因。其中在1955—1991年间,红水河输沙量的上升主要由毁林开荒引起的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增加所导致;而在1964—2016年间,水库修建使红水河流域输沙量减少了83.49%,而同时期植被覆盖度的增长贡献了输沙量减少的12.03%。将Wa TEM/SEDEM模型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同样发现1964—2016年输沙量变化的绝大部分(81.03%)由修建水库所贡献,而土地利用变化对输沙量减少的贡献相对较小(18.97%)。(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5期)
王旭[8](2019)在《金阿铁路戈壁风沙流输沙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铁路的修建在戈壁地区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戈壁风沙流对工程的危害,风沙流的风蚀和积沙作用严重危害铁路路基的稳定性及机车的行车安全。针对风沙流设计经济合理的工程防治措施是保证工程建设及铁路运营的关键。通过研究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铁路工程在勘察中可以相对容易获取的戈壁砾石覆盖度、风沙颗粒粒径、密度以及风速等影响因子,提出一套计算戈壁风沙流年输沙量的计算公式。不用采取建立长期观测站点等耗费人力财力的常规手段,就可以为工程设计提供相对准确的指标。节约了勘察期间的成本和时间,并使勘察工作更加符合现阶段铁路项目快速建设的时代要求。(本文来源于《科技资讯》期刊2019年13期)
周海龙[9](2019)在《木扎提河悬移质泥沙特性及输沙量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泥沙对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防洪工程等建设具有重要影响。结合木扎提河基本情况,对其水沙特性和分布规律进行探讨,选用木扎提河托克逊水文站30年资料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和经验公式法等方法,分析不同条件下木扎提河的含沙量、输沙量的时空分布规律及特性。求得木扎提河年平均推移质输沙量为136.7×10~4t,可供研究木扎提河发展演变进行参考。(本文来源于《陕西水利》期刊2019年04期)
周才钰,何毅,穆兴民,李朋飞[10](2019)在《黄河中游极端降雨对输沙量影响的时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黄河中游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区,极端降雨是区域侵蚀产沙及河流输沙的主要动力。基于黄河中游河潼区间1958—2016年26站逐日降雨数据及河口镇和潼关水文站的输沙量数据,采用回归分析、双累积曲线等方法,研究了极端降雨指标的变化趋势及对输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极端降雨指标总体呈降低趋势,但多数指标的下降趋势未达到显着性水平。②输沙量在1979年和1999年发生突变。1979年之前对输沙量影响最大的是最大1 d降雨量,影响最小的是汛期降雨量;1980—1999年对河流输沙量影响最大的是主汛期降雨量,影响最小的是暴雨量;2000—2016年对河流输沙量贡献率最大的是大雨量,最小的是暴雨量。③极端降雨对输沙量的影响在1958—1979年最大,1980—1999年次之,2000年之后输沙量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大于极端降雨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人民黄河》期刊2019年03期)
输沙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青藏高原是亚洲多条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为下游20多亿人民提供宝贵的水资源。河流输沙量与径流量相比被认为是对气候及地表过程变化反应更敏感的河流变量,是量化区域土地退化及土壤资源变化的重要指标。研究选取发源于青藏高原的8条主要河流,包括叶尔羌河、疏勒河、黑河、雅鲁藏布江、怒江、黄河、长江、澜沧江,开展其河源区或上游输沙量变化研究。首先探明了青藏高原主要河流径流量和输沙量的总体水平及空间差异;进而分析了近几十年来(1960—2017年)河流输沙量的变化特征,结合气候(气温、降水)和地表过程(冰川、冻土、植被覆盖)要素解析了影响输沙量时空变化的主要因素,探讨了影响青藏高原河流输沙量变化不确定性的多因素作用机制;最后通过典型案例阐明了河流输沙量变化对高原生态环境及水利工程安全的重大影响,从而为进一步开展青藏高原河流输沙量变化机理研究提供了基础。目前,水文气象资料稀缺是认识青藏高原河流输沙过程的重大挑战,亟待开展、加强观测与模拟研究,为青藏高原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下游的水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服务于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输沙量论文参考文献
[1].田义超,王世杰,白晓永,张强,陶进.桐梓河流域输沙量变化及其对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响应[J].自然资源学报.2019
[2].张凡,史晓楠,曾辰,王冠星,陈瑶.青藏高原河流输沙量变化与影响[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
[3].李敏,朱清科.20世纪中期以来不同时段黄河年输沙量对水土保持的响应[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9
[4].高海东,刘晗,贾莲莲,庞国伟,王杰.2000-2017年河龙区间输沙量锐减归因分析[J].地理学报.2019
[5].袁水龙,李占斌,李鹏,高海东,陈兵.基于MIKE模型的不同淤地坝型组合情景对小流域侵蚀动力和输沙量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9
[6].刘宇林,赵广举,穆兴民,高鹏,孙文义.近55年渭河流域降雨侵蚀力变化及对输沙量的影响[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9
[7].薛天翼,武旭同,朱晨怡,王红亚.红水河流域输沙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科学进展.2019
[8].王旭.金阿铁路戈壁风沙流输沙量研究[J].科技资讯.2019
[9].周海龙.木扎提河悬移质泥沙特性及输沙量探析[J].陕西水利.2019
[10].周才钰,何毅,穆兴民,李朋飞.黄河中游极端降雨对输沙量影响的时序分析[J].人民黄河.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