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坤东
新泰市城关医院(山东新泰271201)〖BT)〗
[中图分类号]R6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0-5734(2009)03-0036-01
腹部手术刀口脂肪液化是手术创口愈合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延长了愈合时间,给患者及家属增加了精神上的痛苦和经济上的负担。及早发现和恰当的处理,能缩短疗程,减轻医生压力。回顾我院08年以前各种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38例,现总结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回顾在我院各种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38例。病例男女比均近似1∶1,年龄在21~81岁,体形均较肥胖,所涉及手术类型包括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取石+胆肠吻合术、胃癌根治术、直肠癌根治术、,脾切除术、。均于手术后3~7天出现切口愈合不良,表现为较多黄色渗出液,内混有脂肪滴、积血及坏死组织,切口边缘平整,无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渗液涂片镜检见红细胞和较多脂肪滴,标本培养无细菌生长。
1.2治疗方法
1.2.1对于已部分裂开的刀口,拆除部分缝线,清除坏死组织,内置庆大霉素盐水纱条引流,每日换药1~3次,当创面肉芽组织新鲜时用蝶形胶布固定,直至伤口愈合、或行刀口二期减胀缝合,半月后拆线。
1.2.2对于未裂开切口不拆除缝线,于皮下深层、前鞘前面放置细无菌引流管。可使用持续负压引流,2~5天后无分泌物时即可拔除引流管。渗液少可放置橡皮条引流。
1.3结果:切口均于术后7~25天愈合;均没有因处理脂肪液化延长抗生素的应用,切口无一例发生院内感染。
2讨论
2.1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多于术后3~7天发生,表现为皮下组织游离,按压切口皮下有较多黄色渗液,有脂肪滴,无异味。切口无红肿、疼痛,组织无坏死。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无细菌。
2.2术后切口脂肪液化与体形肥胖,使用高频电刀有一定的关系。切口暴露时间长,挤压、钳夹脂肪组织,也可导致液化。此外,围手术期血糖控制不佳,也是诱因。
2.3术后切口液化的预防:手术中注意无菌操作、动作轻柔、保护切口。
2.3.1合理正确使用电刀。尽量缩短电刀与脂肪组织接触的时间,避免反复切割组织。
2.3.2缝合皮下组织前将已坏死脂肪组织冲洗干净。
2.3.3缝合皮下组织时要全层缝合,不留死腔。
2.3.4若皮下脂肪组织过厚,可于皮下置引流,24~48h后拔除。
2.3.5对于老年女性糖尿病病人,要控制好围手术期血糖。
2.3.6术后早期换药时注意观察切口。
2.4切口脂肪液化的处理: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如脂肪液化腔内注射强的松,过氧化氢、或胰岛素生理盐水冲洗。早清理早放引流,使得坏死的脂肪液化组织及时被吸走,保持切口的干燥,避免坏死脂肪组织引起周围脂肪组织的进一步液化坏死。皮下置管引流虽然患者活动受到一定限制,但免除了过去常规撑开切口引流的痛苦,又减少瘢痕面积,缩短了愈合时间,降低了医疗费用,获得了患者的肯定,取到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