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磷菌论文_王琦,赵骥,但琼鹏,李夕耀,张琼

导读:本文包含了聚磷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特性,沉积物,污泥,多样性,水库,鉴定,生长。

聚磷菌论文文献综述

王琦,赵骥,但琼鹏,李夕耀,张琼[1](2019)在《反硝化聚磷菌的培养富集及处理生活污水的稳定运行》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厌氧-好氧交替运行的序批式反应器(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SBR)中,以C/P比大于50的实际生活污水为进水,成功驯化富集聚磷菌,平均厌氧释磷量为15 mg·L~(-1),出水PO_4~(3-)-P浓度稳定小于0.5 mg·L~(-1)。在系统运行的第74 d调整运行模式为厌氧-缺氧-好氧,在缺氧开始时短期投加NO_3~--N配水以驯化培养反硝化聚磷菌。保持系统内NO_3~--N浓度不变,在进水COD浓度为250 mg·L~(-1)时,反硝化除磷效果最佳,平均反硝化除磷量占除磷量的比为87.1%。不同pH下反硝化除磷速率的小试证明,在pH=7.0时得到最大的比吸磷速率2.1 mg P·(g VSS·h)~(-1)。此时调整NO_3~--N进水为另一个全程硝化反应器的出水,并加大排水比增加缺氧初的进水量使得反应器内缺氧时的pH接近7.0,与未改变pH时对比表明前者在缺氧段反硝化除磷速率加快。反应器共运行160 d,稳定完成COD的去除与反硝化除磷过程。(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郭丽英,何维,张煜光,刘伟[2](2019)在《一株不动杆菌聚磷菌的除磷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在污水中筛出的一株不动杆菌,通过生理生化指标检测对菌株进行鉴定,为了保证菌株达到最佳除磷效率,探究了菌株生长各项条件:pH、初始磷浓度、碳源以及碳氮比,同时将菌株和活性污泥进行48h除磷效率对比。结果表明:通过电镜观察和异染颗粒及PHB颗粒染色结合16SrDNA序列同源性比对确定其为不动杆菌聚磷菌,RW菌除磷的最佳pH为7,初始磷浓度为8.7~14.8mg/L,碳氮比为5,碳源可选择醋酸钠和柠檬酸钠,且RW菌除磷效率好于活性污泥。(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9年16期)

吴晓青,吕玉平,周方园,赵晓燕,张广志[3](2019)在《设施农业土壤中聚磷菌的筛选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在设施农业土壤中筛选获得兼具高效除磷能力和良好环境适应性的聚磷菌(Phosphorus accumulating organisms,PAOs),从设施大棚采集40 cm以上土样,梯度稀释后经PAOs平板初筛、异染粒染色复筛聚磷菌,结合形态学和16S rRNA测序鉴定种属。采用钼锑抗分光光度计法测定聚磷菌的除磷率和菌体磷含量,PCR验证聚磷作用关键基因ppk。采用活菌计数法分析聚磷菌的耐盐和耐高温率,对峙培养法分析对病原菌的抑菌率。本研究共筛选得到7株聚磷菌,经鉴定分别属于节杆菌(Arthrobacter spp.)、微杆菌(Microbacterium spp.)、红球菌(Rhodococcus spp.)和芽孢杆菌(Bacillus spp.)4个菌属。好氧条件下,所有菌株均具有除磷作用,其中A. ureafaciens Fp64的除磷率最高(70.52%),R. rhodochrous Fp31的菌体含磷量最高(18.74%)。在除磷率大于50%的4株聚磷菌中,均可扩增获得ppk基因。所筛选聚磷菌兼具多种其他生物学特性,其中A. ureafaciens Fp64和A.keyseri Fp38具有病原菌拮抗和耐盐性,M. esteraromaticum Np20具有病原菌拮抗和耐高温性,R. rhodochrous Fp31具有极其显着的耐盐性。本研究所筛选的菌株具有较高的除磷能力和菌体含磷量,兼具拮抗病原菌和良好环境适应性等特点,有望用于控制土壤渗漏液磷流失,为进一步研发针对设施农业土壤环境的高效生物除磷技术提供了优良菌种。(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杨曦,李亚峰,武利,杨继刚,李倩倩[4](2019)在《反硝化聚磷菌颗粒污泥的培养、特性及活性恢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回流污泥为接种污泥,在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中通过调整运行条件诱导培养反硝化聚磷菌(DPB)颗粒污泥,实现反硝化过程和聚磷过程的有效结合。经过3个阶段的培养,DPB颗粒污泥对COD、TP、氨氮的去除率均达90%以上,系统具备缺氧条件下同步反硝化聚磷的能力。获得的DPB颗粒污泥平均粒径为1.0~2.0mm,平均沉速为50~70m/h,具有良好的物理特性和沉降性能,有利于减小污泥处理负荷,提高脱氮除磷效率。DPB颗粒污泥胞外聚合物(EPS)含量明显提高,其中多糖和蛋白质分别为从原接种污泥的21.58、11.22mg/g提高到56.32、34.15mg/g;搁置30d后的DPB颗粒污泥,可在SBR重启30d内恢复原有活性及反硝化聚磷效果。(本文来源于《环境污染与防治》期刊2019年07期)

佘晨兴,王静,苏玉萍,林婉珍,兰瑞芳[5](2019)在《福建省3座水库库心沉积物聚磷菌的群落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聚磷菌在水库沉积物磷的代谢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采用T-RFLP技术和克隆测序,以多聚磷酸盐激酶基因(ppkl)作为标记基因,研究对比了福建省3座富营养化水库(九龙江西陂水库、平潭叁十六脚湖水库和叁明东牙溪水库)库心沉积物中聚磷菌的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结果表明:3座水库库心沉积物聚磷菌的多样性存在一定差异,但不显着,以叁十六脚湖库心样品中聚磷菌多样性最高(Shannon指数H'=2.89±0.03,Simpson指数D=0.06±0.01)。克隆测序和比对结果分析表明,叁十六脚湖水库沉积物样品中聚磷菌种类最多,结构最复杂,这与T-RFLP的结果一致。3座水库库心沉积物样品中聚磷菌优势菌属差异较为明显,但均以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酸杆菌门为主,这3个门在3座水库库心沉积物样品中所占比重分别达74.5%、85.0%和75.0%。其中,变形菌门中的厌氧粘细菌属、酸杆菌门中的Solibacter属在3座水库库心沉积物样品中均为优势菌属。沉积物中Fe/Al-P与聚磷菌多样性指数的相关性最显着。Fe/Al-P对聚磷菌群落结构影响最为显着,3个水库共有优势菌属厌氧粘细菌与各形态磷呈正相关,且与OP、Ca-P等难溶解性磷呈相关显着,Solibacter与各形态磷均呈负相关。表明聚磷菌与富营养化水库沉积物磷代谢循环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联盟2019年学术与教学交流会摘要集》期刊2019-07-12)

李昂,马放,张栋俊,邢路路,孙移鹿[6](2019)在《基于好氧反硝化及反硝化聚磷菌强化的低温低碳氮比生活污水生物处理中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低碳氮比生活污水很难达标处理,多级A/O工艺、生物强化技术及生物膜技术的有机结合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目的】开发出一种泥膜共生多级A/O工艺并进行中试研究,驯化出高效脱氮除磷菌剂并对系统进行生物强化。【方法】通过测定中试设备出水及污水处理厂出水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氨氮(NH_4~+-N)、硝氮(NO_3~--N)、总氮(Total nitrogen,TN)、总磷(Total phosphorus,TP)对比分析两种工艺的污染物去除效能,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比生物强化技术对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中试设备对COD、NH_4~+-N、NO_3~--N、TN、TP的去除效果均优于污水处理厂的处理工艺;驯化的低温好氧反硝化菌TN去除率最大值可达84.21%,驯化的低温反硝化聚磷菌群对磷的去除率最高可达85.75%;利用驯化菌群对中试设备进行生物强化后较好地改善了系统NH_4~+-N、NO_3~--N、TN、TP的去除效果;经生物强化后,具有好氧反硝化和反硝化聚磷功能的Pseudomonas菌群明显增多。【结论】泥膜共生多级A/O工艺对于低碳氮比生活污水的处理具有很好的效果,利用生物强化技术可有效提高低温条件下系统污染物去除效能。(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9年08期)

刘旭,王继华,车琦,任氢欣[7](2019)在《AOA-SBR系统运行效能及高效聚磷菌的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获得聚磷能力突出且抗逆性强的菌株,进一步扩大生物除磷的应用范围,在实验室条件下完成AOA-SBR反应器的启动及运行,基于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反应器各运行阶段样品中的细菌群落结构进行解析,从稳定运行的SBR反应器中分离得到聚磷菌,分别进行菌株的鉴定及其生长聚磷特性研究.结果表明:①反应器的启动及运行后期,各项出水水质指标均达到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水平,系统的除磷率稳定在95%以上.②反应器对于除磷微生物的定向富集作用较强,变形菌门中的不动杆菌属为优势菌群.③共分离得到5株高效聚磷菌,暂命名为LXP1~LXP5,经鉴定分别为假单孢菌属(Pseudomonas)、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红球菌属(Rhodococcus)、大头茶属(Gordonia)及脂肪杆菌属(Pimelobacter).④LXP1~LXP5都具有典型的生长曲线和较短的生长周期,生长周期范围为24~36 h;各菌株在好氧条件下的吸磷量均在10 mgL以上,最大可达30 mgL.研究显示,实验室条件下AOA-SBR反应器的启动及运行可较好地实现对活性污泥中的除磷微生物定向富集的目的,该试验分离得到5株高效聚磷菌并经鉴定分属5种不同的菌属范畴,其中Rhodococcus、Gordonia及Pimelobacter的菌株为近年来鲜有的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得到的具有较好聚磷特性的菌株.(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研究》期刊2019年08期)

潘杨[8](2019)在《污泥转移SBR工艺对聚磷菌的筛选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强化除磷工艺(EBPR)具有低能耗、低成本、少污染和高效率等优点而逐渐成为治理水体磷污染、克服富营养化的研究热点。然而,传统的EBPR工艺存在着如污泥容易膨胀、除磷稳定性不高等缺点。聚磷菌(phosphorus accumulating organisms,PAOs)和聚糖菌(glycogen accumulating organisms,GAOs)之间的竞争被认为是导致除磷效率下降的重要原因。强化生物除磷是通过控制活性污泥在厌氧与好氧交替的工艺条件实现磷酸盐的过量吸收与释放。根据非平衡生长理论,通过施加给微生物非平衡的环境条件,可以使具有快速储存和消耗储存基质功能的优势菌获得竞争优势,从而实现对特定微生物的筛选。污泥转移SBR工艺通过连续运行的厌氧生物选择器与间歇运行的SBR反应器组合,在空间和时间上营造基质浓度梯度强化非平衡条件,以回流方式使活性污泥在并联的SBR之间进行动态循环,具有利用基质浓度梯度进行聚磷菌的筛选富集潜力。本论文以污泥转移SBR工艺为对象,着力研究工艺的污泥转移对工艺性能的影响,获取污泥转移工艺的除磷途径,考察聚磷微生物细胞内储物合成及转化规律,探讨胞外聚合物对除磷贡献,同时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探讨优势微生物(聚磷菌和聚糖菌)形态分布变化及与除磷性能之间的响应关系。获取聚磷微生物的筛选和富集条件与作用机制,为聚磷菌的筛选和富集提供思路和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污泥转移可提高SBR反应器中参与反应的活性污泥总量,改善污泥的沉降性能,提升SBR工艺的充水比和处理能力影响。污泥转移量为15%、30%和40%条件下,反应阶段的SBR反应器中的污泥总量比传统SBR分别提高了7.21%、24.46%、30.01%,平均污泥沉降指数分别为208、96和94,系统的充水比分别为39%、45%和56%,比传统SBR工艺分别提高了30%、50%和86%左右。(2)污泥转移显着提升了传统SBR工艺的除磷性能,污泥转移量对系统厌氧释磷影响显着。在污泥转移量分别为0%、15%、30%和40%条件下,系统对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8%、81%、92%和91%。污泥转移量为30%条件下系统的释磷效果为最佳,其PHB含量最高占达到细胞干重的24.3%,厌氧生物选择器中厌氧释磷量与污泥中PHB含量变化呈现良好的正相关性。污泥转移量为15%、30%和40%条件下平均厌氧释磷速率分别为7.00、11.17和8.83 mgTP/(gMLSS·h)。系统中传统PAOs除磷机制起主要作用,并存在反硝化除磷过程。在污泥转移量为30%的工况下,传统PAOs代谢模式的除磷量占76.81%,同化除磷量占15.43%,反硝化除磷量占7.76%。(3)污泥转移强化了胞内聚合物PHB和糖原的合成。污泥转移显着促进了厌氧阶段PHB的合成,但在较高的污泥转移量(40%)PHB的合成量增加不明显,但糖原合成量呈现出显着增加的趋势;在污泥转移量30%条件下,除磷效率从驯化初期的20%逐步增加到85%以上,而污泥中胞内聚合物聚磷变化不明显,表明系统的聚磷菌维持新陈代谢的途径与传统强化生物除磷的代谢模式并不完全一致。(4)FISH和PCR-DGGE的结果表明,随着污泥转移量的增加,微生物种群相对数量减少,而优势种群由于污泥转移量增加而变化显着。污泥转移强化了聚磷微生物的筛选富集,在富集聚磷菌的同时抑制聚糖菌的生长。在污泥转移量分别为0%、15%、30%和40%条件下,首尾的活性污泥样品相似性系数分别为54.7%、51.9%、36.8%、48.4%;聚磷菌含量分别为35%、42%、46%、45%,聚糖菌含量分别为30%、14%、22%、20%。结合测序表明,通过污泥转移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为被强化的除磷优势种群(PAOs),而鞘脂单胞菌属Sphingomonas(GAOs)纤毛菌属Leptothrix(丝状菌)得到了抑制。(5)污泥转移显着强化了系统中的活性污泥蓄磷能力,在厌氧条件下EPS对基质的实现了快速吸收,对除磷作用显着。SBR和污泥转移SBR工艺(污泥转移量为30%条件下)在好氧末端污泥中TP含量分别达到13.30 mg/(g MLSS)、37.71 mg/(g MLSS),使污泥中磷含量比传统SBR增加了近3倍。污泥转移SBR工艺的释磷与吸磷主要由EPS完成,好氧末端污泥中胞外聚合物中的磷含量占到污泥总磷量(TP_(EPS)/TP_(Sludge))的63.88%,而且具有更快的释磷速率。利用活性污泥在高低基质负荷下的交替,以EPS为载体,实现对磷酸盐的快速吸收与释放,在未来城市污水磷回收领域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6)污泥转移SBR工艺在城市污水工程应用研究表明,污泥转移强化了工艺的脱氮除磷性能。污泥转移量的大小对系统污染物去除效果影响显着,当污泥转移量为30%条件下,总氮及总磷的平均去除效率分别从45%、46%提升至65%、85%,出水COD、氨氮、TN、TP浓度达到GB18918-2002一级A标准。与传统SBR工艺相比,采用30%的污泥转移量可将处理能力提高近50%。(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9-06-01)

刘旭[9](2019)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生活污水中聚磷菌筛选鉴定及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提高生物除磷的应用范围及处理强度从而有效地控制由于污水排放所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同时获得更多聚磷能力突出且抗逆性强的菌株,为其代谢机理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首先,本研究分别在常温和低温条件下在实验室运行两组SBR反应器,均以厌氧/好氧/缺氧(anaerobic/aerobic/anoxic,A/O/A)的运行方式启动并运行,进而实现聚磷菌群的富集,此过程中进行各项进出水水质指标的监测。其次,采用专性培养基分别对两组反应器内的聚磷菌株进行分离筛选及鉴定。最后,分别对常温和低温聚磷菌株进行生长聚磷特性的初步探究。具体实验结果如下:首先,结合两组SBR反应器的启动运行效能结果分析可得,两组反应器运行过程中COD的去除效果均较好,出水COD浓度稳定在50 mg/L以下,去除率在90%以上。常温反应器运行过程中NH_4~+-N和PO_4~(3-)-P两项水质指标的去除效果都很好,最终出水的NH_4~+-N和PO_4~(3-)-P浓度都低于检出限,且2者的去除率稳定维持在95%以上。低温反应器运行过程中对于NH_4~+-N和PO_4~(3-)-P两项水质指标的去除也有一定的效果,2者的去除率分别达到并稳定在60%和70%左右。两组反应器的运行过程中出水几乎均无NO_3~--N和NO_2~--N的积累。综上,成功完成两组反应器启动运行,同时达到了对反应器内微生物群落的定向选择及聚磷菌群的富集的目的。高通量解析反应器内细菌群落结构发现,所测细菌共计分为1个界,24个门,54个纲,105个目,180个科,294个属,434个种以及633个OTU序列。其中初始污泥样品中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Bacteroidetes以及Chloroflexi为优势菌门,分别占实验细菌总量的33.15%、25.96%、11.45%以及10.95%。随后对比分析细菌群落结构在每一个层次水平中的差异性,发现细菌群落在每一个层次中均存在与上一层次水平相对应的优势菌群,同时伴随反应器的运行,其中不同菌群的相对丰度随之改变,优势菌群亦有明显更替效果。当两组反应器达到运行的末期时发现,常温条件下菌属Acinetobacter为最终反应器内的绝对优势菌群,低温条件下菌属Arcobacter和Acinetobacter同时在反应器内得到富集,并成为优势菌群。其次,聚磷菌株的分离筛选鉴定以及部分菌株的生长聚磷特性研究结果发现,在进行菌株分离筛选工作中共计得到常温聚磷菌株17株,低温聚磷菌株20株。通过好氧吸磷实验进行菌株的筛选,并选取5株常温聚磷菌及3株低温聚磷菌进行后续的生长聚磷特性的研究。菌种鉴定主要进行生理生化实验鉴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并最终确定筛选得到的聚磷菌所属的菌属包括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红球菌属、大头茶属和脂肪杆菌属。通过测定菌株的生长曲线的测定及好氧吸磷实验的进行,结果发现,所有聚磷菌株的生长曲线均较典型,且常温菌株的生长周期明显短于低温菌株。常温菌株的聚磷量更高,所有实验菌株的聚磷量均超过了8 mg/L。说明菌株的聚磷过程与其生长活性有关,可伴随其生长最旺盛的指数期的起始完成聚磷活动的全过程。(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佘晨兴,王静,苏玉萍,林婉珍,兰瑞芳[10](2019)在《福建省3座水库库心沉积物聚磷菌的群落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聚磷菌在水库沉积物磷的代谢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采用T-RFLP技术和克隆测序,以多聚磷酸盐激酶基因(ppk1)作为标记基因,研究对比了福建省3座富营养化水库(九龙江西陂水库、平潭叁十六脚湖水库和叁明东牙溪水库)库心沉积物中聚磷菌的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结果表明:3座水库库心沉积物聚磷菌的多样性存在一定差异,但不显着,以叁十六脚湖库心样品中聚磷菌多样性最高(Shannon指数H=2.89±0.03,Simpson指数D=0.06±0.01).克隆测序和比对结果分析表明,叁十六脚湖水库沉积物样品中聚磷菌种类最多,结构最复杂,这与T-RFLP的结果一致.3座水库库心沉积物样品中聚磷菌优势菌属差异较为明显,但均以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酸杆菌门为主,这3个门在3座水库库心沉积物样品中所占比重分别达74.5%、85.0%和75.0%.其中,变形菌门中的厌氧粘细菌属、酸杆菌门中的Solibacter属在3座水库库心沉积物样品中均为优势菌属.沉积物中Fe/Al-P与聚磷菌多样性指数的相关性最显着.Fe/Al-P对聚磷菌群落结构影响最为显着,3个水库共有优势菌属厌氧粘细菌与各形态磷呈正相关,且与OP、Ca-P等难溶解性磷呈显着相关,Solibacter与各形态磷均呈负相关.表明聚磷菌与富营养化水库沉积物磷代谢循环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聚磷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在污水中筛出的一株不动杆菌,通过生理生化指标检测对菌株进行鉴定,为了保证菌株达到最佳除磷效率,探究了菌株生长各项条件:pH、初始磷浓度、碳源以及碳氮比,同时将菌株和活性污泥进行48h除磷效率对比。结果表明:通过电镜观察和异染颗粒及PHB颗粒染色结合16SrDNA序列同源性比对确定其为不动杆菌聚磷菌,RW菌除磷的最佳pH为7,初始磷浓度为8.7~14.8mg/L,碳氮比为5,碳源可选择醋酸钠和柠檬酸钠,且RW菌除磷效率好于活性污泥。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聚磷菌论文参考文献

[1].王琦,赵骥,但琼鹏,李夕耀,张琼.反硝化聚磷菌的培养富集及处理生活污水的稳定运行[J].化工学报.2019

[2].郭丽英,何维,张煜光,刘伟.一株不动杆菌聚磷菌的除磷效果研究[J].广东化工.2019

[3].吴晓青,吕玉平,周方园,赵晓燕,张广志.设施农业土壤中聚磷菌的筛选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9

[4].杨曦,李亚峰,武利,杨继刚,李倩倩.反硝化聚磷菌颗粒污泥的培养、特性及活性恢复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9

[5].佘晨兴,王静,苏玉萍,林婉珍,兰瑞芳.福建省3座水库库心沉积物聚磷菌的群落特征[C].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联盟2019年学术与教学交流会摘要集.2019

[6].李昂,马放,张栋俊,邢路路,孙移鹿.基于好氧反硝化及反硝化聚磷菌强化的低温低碳氮比生活污水生物处理中试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19

[7].刘旭,王继华,车琦,任氢欣.AOA-SBR系统运行效能及高效聚磷菌的特性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19

[8].潘杨.污泥转移SBR工艺对聚磷菌的筛选机制研究[D].江南大学.2019

[9].刘旭.不同温度条件下生活污水中聚磷菌筛选鉴定及特性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10].佘晨兴,王静,苏玉萍,林婉珍,兰瑞芳.福建省3座水库库心沉积物聚磷菌的群落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9

论文知识图

湿地各格室TN去除率历时变化历时变化生化反应模型示意图生化反应模型示意图碳氮比为7时CMABR除磷脱氮跟踪实验F...标准曲线与样品中聚磷菌菌种个...

标签:;  ;  ;  ;  ;  ;  ;  

聚磷菌论文_王琦,赵骥,但琼鹏,李夕耀,张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