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修辞学论文-肖莉,刘婷东

接受修辞学论文-肖莉,刘婷东

导读:本文包含了接受修辞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接受修辞学,先锋文学,马原小说,语言变异

接受修辞学论文文献综述

肖莉,刘婷东[1](2018)在《“先锋”:陌生化的审美生成——接受修辞学视角的马原小说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先锋文学研究焦点由传统小说的"写什么"转变为"怎么写",生成了小说新的审美维度,也对读者的既有审美惯性造成了巨大冲击,甚至导致读者的缺席。文章运用接受修辞学的相关理论,研究马原小说的接受语境与"元小说"语言的生成;"元叙述"的潜在接受者;接受者心理对先锋文学形成的影响,关注并考察先锋文学陌生化审美的生成。(本文来源于《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罗启泷[2](2018)在《《中国成语大会》中表达与接受的修辞活动探究——从《接受修辞学》信息增减值角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有人群的地方,就有交流,交流诞生表达者和接受者,他们在表达与接受的过程中产生修辞,同时也产生信息增值、减值和改值。《中国成语大会》就是这样一个群英智慧交流的平台,其表达与接受所产生的修辞和交流信息差,更值得探究。本论文将从修辞信息的减值、修辞信息的增值、修辞信息的等值和修辞信息的改值方面,就《中国成语大会》中的修辞活动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开封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刘灵昕[3](2016)在《从接受修辞学角度浅析电影《归来》对原着的改编》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文化消费在整个文学活动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家创作出观念形态上的文学文本,通过改编转化为可供广大观众消费的电影文本,实现文学价值的进一步传播。文本将从接受修辞学的角度入手,研究电影《归来》对原着的改编作为一种修辞接受现象的接受类型、接受特征以及接受的时代语境。(本文来源于《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陆晓珍[4](2016)在《从接受修辞学的视角看《东周列国志》的外交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世界未臻大同,诸国环伺林立,遂有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此乃外交。当今全球有一百多国,而两千多年前的华夏大地上,"国"之数量比此数有过之而无不及。彼之国与今之国,虽然概念不同,然图存富强,显赫当世,却是古今同理。在东周时期,因宗主周王室衰微,属下诸侯干戈扰攘,彼此争霸,在那方历史舞台上演绎了诸多故事:机谋权变、忠奸贤愚、慷慨豪勇、隐忍图成。国使之间演绎的经典外交活动依然成为当今处事为人、治国(本文来源于《短篇小说(原创版)》期刊2016年02期)

陈晶,王晓姝[5](2015)在《从接受修辞学的角度分析艾玛·沃特森的演讲》一文中研究指出艾玛·沃特森的12分钟演讲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都获得了较为强烈的反响,可以说是演讲中的成功之作。本文从接受修辞学的角度,在演讲内容选用、词法、句型、修辞以及受众传播的选择等层面,对艾玛·沃特森的女权主义演讲进行分析,探索艾玛·沃特森的演讲广泛认可和赞赏的关键,进而揭示修辞学在演讲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5年14期)

梁林歆[6](2012)在《从接受修辞学构成论的角度看翻译效力》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岁月,期间涌现出了不少的翻译成就,然而翻译理论框架尚未健全,完整性有待建构。对文学研究有着重大影响的接受修辞学跨学科地被引入了翻译研究领域,然而其应用于翻译研究的成果在中国知网上屈指可数,不尽如人意。在中国知网,并未检索到"翻译效力"的相关文献,特基于接受修辞学构成论,尝试性地提出"翻译效力"这一概念,以期引起关注,并推动翻译学科健康发展。(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6期)

梁林歆[7](2012)在《接受修辞学视阈下的翻译过程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交际过程,它是集源作者、源文本、译者、译本和读者于一身的复合统一体,其最终意图就是要把信息传递给读者。众所周知,以现代修辞学为基点建构起的接受修辞学完成了修辞学研究中心从表达到接受的转变,完善了对修辞表达和修辞接受双向互动的系统研究。其实,翻译过程就是一个接受修辞的过程,接受修辞学为翻译研究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故基于接受修辞学相关理论对翻译过程研究作如下探讨。(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11期)

程虎[8](2011)在《接受修辞学视野下的翻译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接受修辞的过程。本文介绍了西方接受视野下的修辞学研究,探讨了将接受修辞学同翻译研究结合的可行性,并依据接受修辞学相关理论对翻译过程的实质展开了分析。(本文来源于《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1年05期)

王卫兵,曹德和[9](2007)在《修辞·修辞学·接受修辞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修辞是指编码,随意改变其含义将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修辞学丧失自身特征。修辞学以揭示编码规律为己任,但不等于无需研究解码,研究任务和研究范围是两码事,后者覆盖面总是大于前者覆盖面。接受修辞学概念可以成立,但是作为修辞学的下位学科,应当把落脚点放在编码上。(本文来源于《毕节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1期)

林斌[10](2005)在《关于谭学纯接受修辞学的一次历时性探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谭学纯的接受修辞学将接受问题作为专题米研究,为完整意义上的修辞学补上了不该疏漏的一笔。其理论自诞生以来倍受赞赏,许多修辞学研究者在其影响之下开始纷纷呼吁修辞学关注接受,研究接受。然而,这么一个被誉为“具有开创新领域地位”的理论却鲜见系统深入的研究。有鉴于此,本文采用“考古式”的研究方法,对谭学纯的接受修辞理论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历时性考察。本文首先探究在其之前有关接受修辞的思想,其诞生的历史社会背景,理论来源,理论要点及其所引起的争议。本文在全方位介绍谭学纯接受修辞理论的同时论证了这一理论框架的独创性,开拓性和合法性。在次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建议修辞学界除了应该在深刻了解该理论的基础上展开对接受一维的多方面研究外,还应该加强接受与表达的互动研究。只有互动研究,才真正切合谭学纯的理论要旨。(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05-04-01)

接受修辞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有人群的地方,就有交流,交流诞生表达者和接受者,他们在表达与接受的过程中产生修辞,同时也产生信息增值、减值和改值。《中国成语大会》就是这样一个群英智慧交流的平台,其表达与接受所产生的修辞和交流信息差,更值得探究。本论文将从修辞信息的减值、修辞信息的增值、修辞信息的等值和修辞信息的改值方面,就《中国成语大会》中的修辞活动进行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接受修辞学论文参考文献

[1].肖莉,刘婷东.“先锋”:陌生化的审美生成——接受修辞学视角的马原小说分析[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2].罗启泷.《中国成语大会》中表达与接受的修辞活动探究——从《接受修辞学》信息增减值角度分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

[3].刘灵昕.从接受修辞学角度浅析电影《归来》对原着的改编[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6

[4].陆晓珍.从接受修辞学的视角看《东周列国志》的外交策略[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6

[5].陈晶,王晓姝.从接受修辞学的角度分析艾玛·沃特森的演讲[J].青年文学家.2015

[6].梁林歆.从接受修辞学构成论的角度看翻译效力[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7].梁林歆.接受修辞学视阈下的翻译过程探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2

[8].程虎.接受修辞学视野下的翻译过程[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9].王卫兵,曹德和.修辞·修辞学·接受修辞学[J].毕节学院学报.2007

[10].林斌.关于谭学纯接受修辞学的一次历时性探察[D].福建师范大学.2005

标签:;  ;  ;  ;  

接受修辞学论文-肖莉,刘婷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