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按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的界定标准划分,资源型城市有118个,有一大部分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现今对资源性城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此,对于刚起步的资源型城市和正在发展中的资源型城市却研究较少,就算有所涉及,研究的方向也主要偏向于单一的转型阶段,在吸取现有成就的基础上,归纳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合理步骤。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步骤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09)18-0172-01
资源型城市是由资源的开发而兴起或者发达壮大的且资源型产业在城市产业中占较大份额的城市,众多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实例表明“转型被动的效果欠佳”。随着资源的不断开采,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就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为了避免“资源富城市兴,资源竭而城衰”的风险,使资源型城市能得到长久发展,特为发展中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要提前为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中潜在的问题进行预警研究,认真分析产业发展时刻面临的来自资源、环境、市场等多重风险因素的影响,深入探讨和研究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风险和预警管理,尽早建立一套规范、全面的预警系统,建立健全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内、外预警监督机制,做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预警分析,根据预警结果把握合理的转型时机,采取适宜的转型措施。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预警,就是依据对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状况的判断,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资源型城市产业的发展进行过程规划、追踪分析和警情预报,进而采取积极的产业转型措施,实现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最终实现产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业转型预警所依据的基本原则来自于可持续思想和系统观的内涵,即人的需求满足、代际公平及自然资源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协调发展。建立产业转型的预警系统旨在预示因开发而导致矿产资源的耗竭或衰竭危机以及造成的环境危机,警示人们应该采取合理开采措施,注意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自然资源开发的临界判定依据是生态效应准则、社会需求准则和经济效率准则等。
其次,在转型过程中构建资源型城市的可测续发展指标体系,以其为参考来指导城市进行转型。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是资源可持续开采、社会进步、环境支持、经济发展(非资源产业发展)四个方面保持高度和谐的过程,为了全面反映资源型城市各个方面的状况,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碰见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的方法。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是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为基础,结合所描述对象的特点,能够定量评价所描述对象可持续发展过程的指标集合。这种指标集合是不同侧面、不同层次有关指标的有机组合,而不是指标的简单拼凑和堆砌,适用于对复杂系统的多指标综合评价。多指标综合评价,是指把多个描述被评价事物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且不同量纲的统计指标,转化为无量纲的相对评价值,并综合这些评价值以得出被评价事物一个整体评价的方法系统。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必须具备下述三个条件:(1)能够描述和表征出某一时刻发展的各个方面的现状;(2)能够描述和反映某一时刻发展的各个方面的变化趋势;(3)能够描述和表征发展的各个方面的协调程度。
相应地,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具备的功能包括:(1)描述功能:能反映系统目前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基本状况。(2)解释功能:能提供分析系统的客观现象和产生原因的逻辑线索及有关数据。(3)评价功能:能对实际发展状况、政策、措施做出客观评价。(4)监测功能:能监测发展过程出现的问题及其程度。(5)预测功能:能观测发展趋势,为制定政策和预防措施提供服务。
最后,具体转型阶段的措施。政府与社会应从多个方面同时实现对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主要措施包括:
1.国家要制定政策,指导和促进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和发展,给予必要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国家应制订政策,指导和促进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应设立专门用于矿业城市企业产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用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利用宏观调控手段积极促进地区间经济结构调整。
2.逐步促进所有制结构的多元化,资源型城市国有经济的比重高,只有实现了所有制结构从单一向多元化的转型,才能保证产业结构的优化。资源型城市国有经济比重高,所有制结构单一,严重障碍了生产要素顺畅地流动,难以保证产业结构的优化。必须促使中小企业建立具有多种经济成分和多元化利益主体的所有制结构。推动中小型企业多元化发展,有利于广泛调动各种生产要素,促进生产要素增量和存量优化配置。
3.加强职业培训,鼓励个人创业,产业结构的转型然会导致大批人员的失业,对失业人员的安置问题直接关系到了转型的成败。
参考文献:
[1]王青云.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25-75.
[2]齐建珍.资源型城市转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90-205.
[3]王小完.西部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
(责任编辑:陈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