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丽山东省汶上县军屯乡戚姬小学272514
自从人类出现以来,就一直在与环境作竞争,人类不断地从自然环境中获取自身生存所必需的资源、能源。由于人类对环境保护认识的不足,以致于我们目前生存的地球的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作为未来发展的主力军——青少年一代,将承担起改善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双重任务。因此,加强对小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从事小学教育,在多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环保知识的教育,增强了学生自觉保护环境和参与环保的意识。
现将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关环境保护的经验做简要论述:
一、教育者必须具备环保知识和意识
我们知道,人类的生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环境,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严重的城市污染、水资源的匮乏等已给我们的生活、发展带来了影响,使我们不得不花费很大的人力、财力资源去防治灾害、治理环境。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懂得不乱丢垃圾,爱护一草一木,节约每一滴水,每个工厂都不乱排污水、污气,每个人都懂得树木、青草能增加氧气、吸收二氧化碳,能减少噪声。每一片森林都能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就不会轻意有破坏环境的行为,那我们的环境就会整洁,空气就会清新,水就会清澈。所以,教育工作者理应具备一定的环保知识,并有一定的环保意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用自己的一举一动去影响下一代,使他们从小就懂得去珍惜环境、爱护环境。作为人民教师,不能只把前人总结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应该根据社会、时代的要求,把现实的、实用的知识和意识传授给学生。作为教师,必须首先为人师表,在思想上对我们生存的环境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工作和生活中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从而在无意识中影响学生,使他们从小就养成爱护花草树木、不随意乱丢垃圾的良好习惯。
二、把环保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在学科教学中我们教会了学生许多的自然知识,使他们知道了做人的道理、树立了远大的理想,也使学生懂得了如何去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如果在让孩子懂得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让他们懂得如果这些美景不去好好保护,任由人们随意践踏、乱丢乱吐,那么总有一天这些美景就不会再存在,这样就会使孩子们在思想深处形成一种良好的环保意识,从而使他们处处注意进行环境保护。同时还要结合学科教学,选取最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题材,紧扣身边的环保和科学知识,引导学生积极发现、动脑思考、动手实践。
三、日常行为规范中培养环保习惯
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本身就蕴涵着十分丰富的环保内容。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日常行为规范训练中注入环保教育内涵:从减少噪音开始,要求学生课间安静;从节约能源开始,要求学生离开教室随手关灯;从保护水源开始,要求学生节约用水,随手关水龙头;从减少白色污染开始,要求学生不用薄膜袋和一次性餐盒;从爱惜森林开始,要求学生保护好课桌椅;从食物链和生态平衡教育开始,要求学生不食用野生动物;从保护大气层开始,要求学生不燃放烟花爆竹、不焚烧垃圾,讲究垃圾分类回收和集中处理……在日常行为教育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轻声慢行、仪表整洁、不追逐打闹,爱护花草树木、讲究卫生等文明素养在环境保护教育过程中便不断形成了。
四、大胆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结构
以前的教育,无论是小学教育还是中学教育,都是教师讲得多、学生讲得少或不讲,只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然而教学是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只有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各种方法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为此,我们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了适时的野外教学和实践教学,带学生去公园景点或保护区或一些受到污染和正在受污染的地方,让他们亲身去体验:一来可以通过对照,对环境的好坏做出自己的判别;二来这也是写作的好素材,学生可以通过这种体验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另外,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种树、种花,通过这种劳动,一是让学生懂得要美化环境、教室是要付出艰苦的劳动的;二是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掌握种树、种花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懂得去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没有那些环保工人,没有那些清洁工人,我们生存的环境是难以想像的。通过这种野外的和实践的教学形式,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的学习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这种教学效果更生动、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环保教育是“学中做”的教育,非常需要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来发展其对环境的意识、理解力和各种技能。因此,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对孩子环保意识的提高十分重要,只有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强烈的环保素质,才会真正地教育学生,从而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改善我们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