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共渗合金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合金,等离子,辉光,磨损,性能,金属,摩擦。
共渗合金层论文文献综述
刘琳,申航航,刘小镇,刘小萍[1](2017)在《QBe1.9铜合金表面等离子Ti+N共渗合金层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QBe1.9铜合金进行双辉等离子Ti+N共渗,在其表面制备富TiN合金层以改善该铜合金的摩擦磨损性能。采用扫描电镜、辉光放电光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等分析了Ti+N共渗合金层的组织、成分及相结构,对该合金层的硬度进行分析,并利用往复球盘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QBe1.9基材及其Ti+N共渗后的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经过Ti+N共渗,QBe1.9合金表面形成了厚度约15μm的富TiN合金层。QBe1.9合金经Ti+N共渗后其表面硬度达486HV,与基材相比有明显提高;其摩擦系数和磨损率与未处理基材相比均有明显降低,达到了良好的减摩耐磨效果。表面高硬富TiN合金层的形成是Ti+N共渗处理改善QBe1.9铜合金表面性能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热加工工艺》期刊2017年08期)
潘晓扬[2](2016)在《TC21合金表面Cr-Al共渗合金层的制备及摩擦磨损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TC21钛合金是一种新型的损伤容限型两相(α+β)钛合金,具有高的抗拉强度和疲劳强度、高韧性、抗裂纹扩展能力以及良好焊接性能,在航空航天领域中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但其表面硬度低和耐磨性能的不足,限制了合金的使用范围。针对上述问题,采用双辉等离子表面冶金技术在TC21合金表面制备Cr-Al共渗层,以提高合金的摩擦磨损性能。制备Cr-Al共渗合金层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源极电压1000 V,阴极电压450 V,工作气压40 Pa,保温时间4 h。利用SEM、EDS、XRD对Cr-Al共渗合金层的表面形貌、截面形貌、元素分布及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厚度约为35μm Cr-Al共渗合金层表面均匀致密,不存在裂纹孔洞等缺陷;表面相组成主要为A1_8Cr_5、Al_7Cr、Al_(11)Cr_4、Cr、Al_9Cr_4以及Cr_2Ti相;Cr-Al共渗合金层的硬度为946HV0.1,比基体提高近3倍。共渗合金层的划痕试验表明,Cr-Al共渗合金层至少能够承受71N的垂直载荷,合金层与基体的结合良好。纳米压痕试验表明,共渗合金层表面纳米硬度为7.506GPa、弹性模量为555.43Gpa,与基体相比较分别提高了约2.36倍和3.65倍。球盘磨损试验表明在不同载荷、滑动速度、温度、摩擦副条件下,Cr-Al共渗合金层减摩性能和耐磨性能明显优于TC21基体,具体体现在合金层的较低摩擦系数以及降低一个数量级比磨损率,在滑动速度由低速(5m/min和10m/min)变为高速时(15m/min和20m/min),共渗合金层表面磨损机制由轻微的刮擦和磨粒磨损转变为氧化磨损和轻微的剥层磨损,730g载荷下摩擦磨损试验时共渗合金层出现轻微的剥落。500°C共渗合金层磨痕表面生成致密氧化膜对基体进行保护,并磨痕表面处于新氧化膜的形成和旧氧化膜的失效这种动态平衡中。当摩擦副为Si3N4时,共渗合金层和TC21合金表现出的摩擦磨损性能最不理想。(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6-03-01)
王琼[3](2014)在《γ-TiAl合金Cr-Mo共渗合金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钛合金在一定的气压、温度等工作条件下会发生氧化和燃烧,而且蔓延速度快,称之为“钛火”,限制了其在某些服役条件下的应用。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采用双层辉光等离子渗金属技术在-TiAl合金表面进行Cr-Mo共渗,在其表面制备阻燃合金层。首先进行工艺研究,然后分析改性层的成分、组织,测试改性层的结合力和硬度,并重点研究常温和高温时摩擦磨损性能、抗高温氧化能力和阻燃性能。经过正交实验,得出最佳工艺参数为:源极电压950V,阴极电压500V,气压48Pa,极间距18mm,保温时间3小时。在此条件下形成的表面改性层与基体为冶金结合,组织致密、均匀,厚度约为6μm。表面改性层主要由Al8Cr5、Al5Mo、TiCr和TiAl等物相组成,表面显微硬度显着提高,达到1053.4HV0.1。Cr-Mo共渗试样经过摩擦实验后,其摩擦系数、磨痕宽度、磨痕深度均低于TiAl基体试样,尤其是摩擦系数波动幅度显着减小,磨损失重远低于基体,耐磨性能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恒温氧化100小时后,TiAl基体表面的氧化产物是以TiO2为主的TiO2与Al2O3混合物,氧化物颗粒粗大,氧化膜疏松多孔,容易氧化;Cr-Mo共渗后试样的抗高温氧化性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氧化产物为Cr2O3、Al2O3、TiO2和少量的MoO3等,氧化膜堆积致密,保持完整,能有效阻止氧侵入基体。激光点燃试验结果表明,Cr-Mo共渗试样起火燃烧的最小功率和激光点燃时的表面温度分布均大于TiAl基体,燃烧后共渗试样形貌破坏较为轻微,合金层的存在不利于燃烧蔓延,TiAl的阻燃性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4-03-01)
魏祥飞,张平则,魏东博,陈小虎,王琼[4](2013)在《γ-TiAl合金表面Cr-W共渗合金层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双层辉光等离子表面渗金属技术在γ-TiAl合金表面制备Cr-W合金层.硬度实验表明,γ-TiAl合金Cr-W共渗后,合金层的表面显微硬度大幅提高,其中扩散层的显微硬度为648.8 HV_(0.1),比基体提高了2倍多.划痕实验表明,Cr-W共渗合金层至少能够承受70 N的垂直载荷,渗层与基体结合良好.室温条件下的摩擦磨损实验表明,Cr-W合金层摩擦系数平均为0.43,低于基体的0.70,磨痕较窄,且深度小,磨损失重和比磨损率相对于基体下降幅度较大;500℃摩擦磨损实验表明,Cr-W合金层摩擦系数为0.50,低于基体的0.75,且磨损量和比磨损率相对于基体都有所下降.(本文来源于《金属学报》期刊2013年11期)
张维,高原,袁琳,王成磊[5](2011)在《W-Mo-Dy叁元共渗合金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双辉等离子渗金属技术,在20钢表面进行W-Mo-Dy叁元共渗。探讨了气压、保温时间、温度对合金渗层厚度的影响,并获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佳工艺参数。对合金渗层金相显微组织和形成机理进行分析;用能谱仪检测合金元素的浓度和分布;用XRD分析合金渗层物相。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最佳工艺参数为气压30 Pa,保温时间4.5 h,温度1020℃,获得的共渗合金层厚度约115μm;合金渗层中W、Mo合金元素含量随到试样表面的距离增加而减少,呈梯度分布;由于稀土的较大原子半径与核外电子的极化作用使得Dy分布不规律;合金渗层的物相主要为Fe(Mo,W,Dy)、Dy2O3和少量的Dy Fe10 Mo2等。(本文来源于《材料热处理学报》期刊2011年S1期)
高原,张维,王成磊,李冰,陈选楠[6](2011)在《W-Mo-Y等离子共渗合金层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Q235钢表面等离子W-Mo-Y共渗层的组织、成分、结构、显微硬度,计算渗层中不同位置、浓度下的W、Mo原子扩散系数。结果表明:渗层组织为柱状晶,W、Mo元素呈梯度分布,Y的分布不均匀。共渗层主要结构相为钨钼在α-Fe中的固溶体和Fe17Y2,共渗层显微硬度最高256 HV0.05;Y元素降低表面W、Mo的活度,W、Mo合金元素的化学势变小,表面与基体之间的化学梯度减小,W、Mo原子扩散速率减慢;W-Mo-Y共渗层厚度要比W-Mo共渗层厚度薄;通过Fick第二扩散定律计算表明,在W-Mo-Y共渗和W-Mo共渗时,不同渗层中的W、Mo扩散系数有所不同,但属同一数量级即:10-13~10-14之间。(本文来源于《材料热处理学报》期刊2011年07期)
共渗合金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TC21钛合金是一种新型的损伤容限型两相(α+β)钛合金,具有高的抗拉强度和疲劳强度、高韧性、抗裂纹扩展能力以及良好焊接性能,在航空航天领域中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但其表面硬度低和耐磨性能的不足,限制了合金的使用范围。针对上述问题,采用双辉等离子表面冶金技术在TC21合金表面制备Cr-Al共渗层,以提高合金的摩擦磨损性能。制备Cr-Al共渗合金层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源极电压1000 V,阴极电压450 V,工作气压40 Pa,保温时间4 h。利用SEM、EDS、XRD对Cr-Al共渗合金层的表面形貌、截面形貌、元素分布及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厚度约为35μm Cr-Al共渗合金层表面均匀致密,不存在裂纹孔洞等缺陷;表面相组成主要为A1_8Cr_5、Al_7Cr、Al_(11)Cr_4、Cr、Al_9Cr_4以及Cr_2Ti相;Cr-Al共渗合金层的硬度为946HV0.1,比基体提高近3倍。共渗合金层的划痕试验表明,Cr-Al共渗合金层至少能够承受71N的垂直载荷,合金层与基体的结合良好。纳米压痕试验表明,共渗合金层表面纳米硬度为7.506GPa、弹性模量为555.43Gpa,与基体相比较分别提高了约2.36倍和3.65倍。球盘磨损试验表明在不同载荷、滑动速度、温度、摩擦副条件下,Cr-Al共渗合金层减摩性能和耐磨性能明显优于TC21基体,具体体现在合金层的较低摩擦系数以及降低一个数量级比磨损率,在滑动速度由低速(5m/min和10m/min)变为高速时(15m/min和20m/min),共渗合金层表面磨损机制由轻微的刮擦和磨粒磨损转变为氧化磨损和轻微的剥层磨损,730g载荷下摩擦磨损试验时共渗合金层出现轻微的剥落。500°C共渗合金层磨痕表面生成致密氧化膜对基体进行保护,并磨痕表面处于新氧化膜的形成和旧氧化膜的失效这种动态平衡中。当摩擦副为Si3N4时,共渗合金层和TC21合金表现出的摩擦磨损性能最不理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共渗合金层论文参考文献
[1].刘琳,申航航,刘小镇,刘小萍.QBe1.9铜合金表面等离子Ti+N共渗合金层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J].热加工工艺.2017
[2].潘晓扬.TC21合金表面Cr-Al共渗合金层的制备及摩擦磨损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6
[3].王琼.γ-TiAl合金Cr-Mo共渗合金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
[4].魏祥飞,张平则,魏东博,陈小虎,王琼.γ-TiAl合金表面Cr-W共渗合金层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J].金属学报.2013
[5].张维,高原,袁琳,王成磊.W-Mo-Dy叁元共渗合金层的研究[J].材料热处理学报.2011
[6].高原,张维,王成磊,李冰,陈选楠.W-Mo-Y等离子共渗合金层的研究[J].材料热处理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