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广松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广松涉,《存在与意义》,认识论,所与和所识
广松涉论文文献综述
张一兵[1](2019)在《关系本体论与所与-所识二肢认知——广松涉《存在与意义》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存在论和认识论上,现代思想史有一个从实体主义物象论向关系主义事的世界观的根本性转换。康德、马赫、胡塞尔和海德格尔都是将人们日常经验中的物象错误归基到以关系为第一性的事的世界观,当代自然科学方法论,特别是爱因斯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科学进展也进一步确证了这种关系存在论。由此,传统认识论中的"主体与客体"二元构架,就被"显相的所与和意义的所识""能知的何人与能识的某人"之四肢构造的认知模式所取代。这种新的认识论观念恰恰离我们东方式的整合体知论更近一些。(本文来源于《学术月刊》期刊2019年07期)
张一兵[2](2019)在《认识论中的四肢交互结构——广松涉《存在与意义》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广松涉的认识论哲学基本范畴包括了经验感受中显相所与和意义所识、认知的个人能知和理性能识,这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感知和建构意义的整体。能知,总发生于个人的感性经验,是显相的所与和意义的所识关系的共轭同体。认知中的能识的缘起则是一种并不属于身体的抽象主体理性结构,理念性的能识则是一种不属于任何个体的"某人"。这个"某人"不是外在的他人,而是我们在交互主体性中自我认同的内在他者。原来那个独立的认知主体,现在被视作能知的个体自我与能识的理性主体的统合关系。(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辑刊》期刊2019年03期)
张一兵[3](2019)在《显相世界的分节觉识——广松涉《存在与意义》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于传统的认识论,广松涉认为日常生活中被我们假定为直接发生的感性经验其实都不是"单层"的所与,而是意义的所识共同构序完成的觉-识结果。这是被主-客二元结构遮蔽起来的认知二肢性关系存在。作为关系性存在的显相的所与不是传统认识论中假定的主体认知对象的外部现象,它本身无法独立实存,意义的所识也不是一种可以独立存在的主观现象,当它们作为显相呈现,就已经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显相的所与和意义的所识构成的二肢认知结构,不是一种牛顿力学中那样的实在框架,而本身就是发生于认知活动中的格式塔场境建构。(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刘宗碧[4](2019)在《价值包含人的劳动力“生理消耗”吗——对广松涉质疑和解答的回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论及"幽灵般的对象性"的价值范畴时,在内涵上,一方面指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社会结晶实体;另一方面又以商品作为对象化物品论证了它在生产上消耗了人类的劳动力。对此,日本学者广松涉质疑这种双重规定并认定马克思有错,提出所谓二者"辩证法的统一"的诡辩性,以及学理上有矛盾问题。笔者认为,事实上"价值"只是资本主义的财富形式,即它作为抽象劳动的财富范畴是"劳动分离"辩证运动的历史结果。在辩证法上,其"社会结晶实体"对"人类劳动力生理消耗"有"否定"的辩证关系,但不是内容上消灭它,而是新形式上作为内在环节的扬弃。二者的"辩证法的统一",不是"非此即彼"的"统一",而是矛盾的方面相互"转化"和"过渡",实现为历史环节的内化。因此,马克思论述无错,只是就此理解需要"逻辑与历史的统一"的辩证视野。(本文来源于《凯里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彭曦[5](2018)在《京都学派与广松涉的“超越近代”论》一文中研究指出"超越近代"论是日本社会一股反欧化的思潮,其论者以右翼为主,但也不乏左翼,其思想局面呈现多样性。战争期间,以西谷启治、西田几多郎、田边元等人为代表的正统京都学派片面强调西洋文明给日本带来的危害,将日本与欧美在利益上的对立偷换成东西洋文明的对立,而京都学派左派叁木清则试图利用总力战体制对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同时进行变革。战后,新左翼广松涉则通过从马克思思想中发掘出"物象化"论的构图,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关系主义的世界观,试图以此彻底颠覆以"主观-客观"二元论为象征的近代即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观。尽管左右两翼的"超越近代"论在目的以及逻辑上有很大差异,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平台,那就是日本主义以及其扩大版亚洲主义。(本文来源于《日语教学与日本研究》期刊2018年Z1期)
时万祥,张舜清[6](2018)在《略论广松涉的“物象化论”及其当代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物象化论"是广松涉"事的世界观"哲学体系的核心理论,广松涉认为"物象化论"是建立在马克思对"人本主义异化论"的扬弃基础之上,定位于"关系的基始性",是以"生产关系"为基轴重新构造起来的理论范式,它与历史唯物主义融为一体,实质是成熟时期马克思的世界观本身。认真研究广松涉的"物象化论"对于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以及解读当代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或现象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汉江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彭曦[7](2018)在《广松涉“物象化”论发生学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物象化"论是连接广松涉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与他自身哲学体系的纽带。广松首先在马赫主义的影响下形成了关系主义世界观,然后才接受马克思主义。作为新左翼运动理论家,他受涂尔干的启发,在批判异化革命论的过程中对"物化""物象化"这些马克思并未频繁使用的术语特别加以关注,认为马克思经历了从"异化"论到"物象化"论的转变。这为阐释青年马克思与后期马克思之间的断裂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本文来源于《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张一兵[8](2018)在《作为自我和客我的身体相的能知——广松涉的《存在与意义》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广松涉拒绝传统哲学认识论中的主体—客体二元构架,他将对象性客体解构为显相的所与和意义的所识,而认知主体则被拆解为一种关系性二肢存在,即能知的何人(人称上的"谁")与能识的某人。并且,广松涉突出强调处于认识论客体向度的显相世界中的身体,它并非是一个简单独立实存的物性对象,而是一个在感性对象性的"所知以上"的某种东西,即能知的主体,也就是显相给予所面向的关系性的主体,这是一个物性的身体之上的可以知晓关系性格式塔显相的主体。(本文来源于《江西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7期)
于沫[9](2018)在《“物象化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广松涉是日本当代着名的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的思想对于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发展,尤其是东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有着革命性的推动作用。近些年来,随着广松涉着作的中文译本的面世,广松涉的思想也逐渐成为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日本哲学研究的热点。广松涉研究马克思哲学具有极大的现实针对性,在广松涉所处的时期,由于前苏联“教科书哲学”那种带有旧唯物主义色彩的机械决定论诠释体系,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思潮对马克思哲学两极化的片面理解,不同程度地忽视和歪曲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些马克思主义的敌人也借此来攻击马克思哲学的过时性和失败性,给马克思主义哲学带来了消极影响。广松涉主张在当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回到马克思”,还原真实的“马克思主义原像”和“地平线”。由此,广松涉回归到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文本本身,力图通过对这些文本的重新解读,还原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生过程,并对其理论本质作出最符合马克思原意的诠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关于马克思哲学的十分独特的见解。在广松涉的理论视域中,科学的、真正的马克思哲学产生于马克思、恩格斯在1845年所写作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具体表现为马克思自我批判性地扬弃和超越其早期人本主义“异化论的逻辑”,立足于“物象化论的逻辑”,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广松涉进一步将这种在马克思哲学内部的思想逻辑的飞跃在一般的本体论层面定位为由近代实体主义向现代关系主义的转变,把立足于“物象化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规定为彻底超越近代哲学世界观的新地平。但是,广松涉认为在马克思那里并没有实现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体系化建构,在广松涉看来,马克思对“物象化”概念的使用仅仅限定于人与人的主体际性关系的“物象化”,马克思所完成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仅仅限定于“具有社会=历史观这种意义上的范围”,是马克思通过对资产阶级社会社会历史领域中的“物象化”现象的批判所实现的对社会现象、历史规律等的自为化把握,广松涉把马克思所实现的部分建构称为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那里的“原像”。而广松涉认为“物象化”不仅是对特定的社会关系的批判,而且是整个现实生活世界中所出现的一种普遍现象,对于日常意识来说,即使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其行动也不会是自由放纵的,还将受到一定的自然的、社会的物象化的诸条件的制约、束缚。因此广松涉力图将马克思限定性的“物象化理论”进行扩展,立足于关系存在论,引入“四肢性结构”,把马克思的“物象化论”扩展到作为揭示世界历史的普遍事态的机制,泛化成整个历史世界的本体构造,建立起历史世界整体的“物象化论的构图”,并且对于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物象化及其构造机制都试图进行系统的说明,最终构建以“四肢性关联构造”为核心范式的所谓现代哲学体系,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推进和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广松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对今天国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建设所具有的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特别是在研究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哲学的关系上为我们提供一个很好的范例。但是,广松涉在通过“物象化论”和关系存在论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进行重新诠释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错误,同时引起了一些争议。(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6-01)
白金荣[10](2018)在《广松涉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广松涉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研究为题目,主要是想深入理解广松涉所提出的“异化超越论”。研究广松涉的思想可以借鉴他对问题的分析与思考的方式方法。在广松涉的研究成果中,最为重要的是他对马克思哲学中异化论的扬弃和物象化论的奠基,他的研究成果是理解马克思哲学逻辑转向的重要钥匙,是对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更深的思考点。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对广松涉的思想研究还不是很多。要想对广松涉的物象化论有深入的理解,首先需要对广松涉所提出的从异化论到物象化论的转变有所了解。本文主要以广松涉所提出的“异化论向物象化的转变”这一观点为切入点,深入探析马克思的异化观以及广松涉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解读,对广松涉所提出的物象化论进行深入了解,分析这一理论的价值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理论观点。辩证地看待广松涉的这一理论研究成果,并深入探讨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历史地位,对于我们进行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具有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18-03-28)
广松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广松涉的认识论哲学基本范畴包括了经验感受中显相所与和意义所识、认知的个人能知和理性能识,这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感知和建构意义的整体。能知,总发生于个人的感性经验,是显相的所与和意义的所识关系的共轭同体。认知中的能识的缘起则是一种并不属于身体的抽象主体理性结构,理念性的能识则是一种不属于任何个体的"某人"。这个"某人"不是外在的他人,而是我们在交互主体性中自我认同的内在他者。原来那个独立的认知主体,现在被视作能知的个体自我与能识的理性主体的统合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广松涉论文参考文献
[1].张一兵.关系本体论与所与-所识二肢认知——广松涉《存在与意义》解读[J].学术月刊.2019
[2].张一兵.认识论中的四肢交互结构——广松涉《存在与意义》解读[J].社会科学辑刊.2019
[3].张一兵.显相世界的分节觉识——广松涉《存在与意义》解读[J].社会科学研究.2019
[4].刘宗碧.价值包含人的劳动力“生理消耗”吗——对广松涉质疑和解答的回应[J].凯里学院学报.2019
[5].彭曦.京都学派与广松涉的“超越近代”论[J].日语教学与日本研究.2018
[6].时万祥,张舜清.略论广松涉的“物象化论”及其当代意义[J].汉江师范学院学报.2018
[7].彭曦.广松涉“物象化”论发生学初探[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8].张一兵.作为自我和客我的身体相的能知——广松涉的《存在与意义》解读[J].江西社会科学.2018
[9].于沫.“物象化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D].吉林大学.2018
[10].白金荣.广松涉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