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论文文献综述)
马超,王飞,刘晓民,王子昀,许奎,杨文东,冯伟[1](2022)在《应用体表地形图量化腰椎间盘突出症腰型客观化指标:下腰曲线弹性固定转折点的三维成角》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背部形态呈现特征性表现,目前对腰型的判断主要通过望诊观察、采用定性描述,冯天有教授从望诊角度总结出"腰型"四步规律——腰曲变平、腰骶(功能)上移、旋盆翘臀、旋腰挺胸。目的:测量Ⅲ/Ⅳ型与Ⅰ/Ⅱ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下腰曲线转折点的三维成角,分析通过三维成角判断腰型的可行性。方法:顺次纳入住院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10例,其中Ⅰ/Ⅱ腰型70例,Ⅲ/Ⅳ腰型40例。通过人体脊柱形态评价系统采集患者背部体表地形图,应用分析软件测量患者三维成角,初步判断三维成角的稳定性,计算Ⅲ/Ⅳ型与Ⅰ/Ⅱ型患者三维成角的差异性及诊断临界值,并对三维成角的真实性进行初步评价。结果与结论:(1)此次指标稳定性良好,3次三维成角测量数据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 0.05);(2)Ⅲ/Ⅳ型与Ⅰ/Ⅱ型患者的三维成角差异极显着:冠状位成角Ⅲ/Ⅳ型平均11.04°,远大于Ⅰ/Ⅱ型(中位数1.24°);矢状位成角Ⅲ/Ⅳ型平均9.02°,远大于Ⅰ/Ⅱ型(平均数2.96°);轴位成角Ⅲ/Ⅳ型平均9.65°,远大于Ⅰ/Ⅱ型(平均数3.01°);(3)依据ROC曲线值得出Ⅲ/Ⅳ型腰型患者的三维成角(冠状位、矢状位、轴位)的诊断临界值分别为5.43°,4.77°,4.83°。此次三维成角结果真实性可靠,冠状位、矢状位、轴位成角结果显示:灵敏度分别为86.66%,93.33%,86.66%;特异度分别为95.23%,85.72%,90.47%;约登指数分别为0.818,0.790,0.771;总符合率分别为91.66%,88.88%,88.88%;(4)该研究利用人体背部体表三维地形图技术,分析通过三维成角判断腰型的可行性,发现该指标稳定性好,尤其能够反映旋盆翘臀和旋腰挺胸型的特征,该角度作为一个腰椎间盘突出症腰型分类的关键指标,对于定量描述腰型变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周宏亮[2](2021)在《椎突消胶囊治疗血瘀湿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及对血清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椎突消胶囊对血瘀湿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为探讨椎突消胶囊的临床疗效机制提供前期研究。方法:选取60例血瘀湿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均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位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卧床休息、腰椎牵引、功能锻炼),试验组加用椎突消胶囊,对照组加用塞来昔布胶囊,疗程2周。以治疗前后VAS评分、JOA评分、中医证候疗效评分、血清p65含量、血清TNF-α含量、血清IL-6含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观察指标,并进行组内、组间数据对比分析。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α=0.05为检测标准,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对治疗前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年龄、性别、病程、中医证候疗效评分、VAS评分、JOA评分、血清NF-κB p65亚单位含量、TNF-α含量、血清IL-6含量作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评分、血清IL-6含量、血清TNF-α含量、血清NF-κB p65亚单位含量均有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疗效评分、血清NF-κB p65亚单位含量、TNF-α含量、血清IL-6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VAS评分、JOA评分均有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VAS评分、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试验组有效率96.67%,对照组有效率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在2周的治疗期间,试验组1例患者服药后出现轻度腹泻,占比3.33%(1/30);对照组2例患者出现胃脘部疼痛,占比6.25%(2/32)。两组不良反应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突消胶囊能够明显改善血瘀湿阻型LDH的临床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血清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有关。
林菲菲[3](2021)在《远端留针配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旨在观察在头部顶中线,双侧后溪穴,双侧束骨穴留针时配合推拿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以及该种治疗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日本骨科协会腰痛评价问卷(JOABPEQ)、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检测指标的影响。研究方法:本课题从2020年0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就诊我院推拿科门诊的病人中筛选符合课题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患者64例,按简单随机的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以单纯推拿手法治疗;治疗组以对照组的推拿手法为基础疗法,配合头部顶中线,双后溪穴,双束骨穴5个远端穴位留针治疗。两组每次治疗30分钟,隔日治疗1次,10次为一个疗程。分别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VAS评分、JOABPEQ评分及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运用SPSS25.0对课题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本课题共纳入64例患者,完成临床试验的患者为59例,其中治疗组剔除2例,对照组剔除3例。总脱落率为7.81%。2.治疗前,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VAS评分、JOABPEQ评分及TNF-α水平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对比: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VAS评分与各组第1次治疗后、第10次治疗后VAS评分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各组第1次治疗后与第10次治疗后VAS评分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间治疗前VAS评分与第1次治疗后、第10次治疗后VAS评分差值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第1次治疗后与第10次治疗后VAS评分差值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治疗后JOABPEQ评分对比:组内比较各组治疗前后JOABPEQ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JOABPEQ评分差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治疗后TNF-α水平对比:组内比较各组治疗前后TNF-α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TNF-α浓度的差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按照临床疗效标准评价,治疗组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86.21%,组间对比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单纯推拿疗法和远端留针配合推拿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而远端留针配合推拿疗法临床疗效优于单纯推拿疗法。2.单纯推拿疗法和远端留针配合推拿疗法都能够改善腰椎间突出症患者VAS评分、JOABPEQ评分,以及降低外周血中TNF-α浓度,远端留针配合推拿疗法对以上观察指标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单纯推拿疗法。3.单纯推拿疗法和远端留针配合推拿疗法的后续累积镇痛效果较即时止痛效果好,远端留针配合推拿疗法的累积镇痛效果优于单纯推拿疗法。
洪炳杰[4](2021)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状体征、中医证素分布特点及其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临床研究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症状体征、中医证素分布与动态演变规律及腰椎间盘突出症常见证素与常见症状体征的相关性,从而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辨证提供参考。方法:收集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晋江市中医院2019年10月至2021年1月期间门诊及住院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数据规范化后提取研究对象的年龄、病程、诱因、症状体征、证型及证素等信息,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男性患者占比60.99%,女性患者占比39.01%,年龄集中在30-50岁,病程大于3个月的患者占比58.78%,病程较长。2.诱因有17种,常见诱因为:扭伤、劳累、负重、受凉、外伤、缓起久病。3.症状体征(不含舌象、脉象)共有158种,常见症状体征为:腰痛、下肢疼痛、腰部活动不利、下肢麻木、下肢软、行走不利、腰软、腰酸、畏寒、寐差、腰紧;常见的疼痛性质有:牵掣痛、刺痛、固定痛、酸痛、冷痛、痛拒按、胀痛、隐痛;常见的疼痛加重与缓解因素有:劳则痛剧、遇寒痛剧、昼轻夜重、咳嗽喷嚏时痛剧、休息痛缓、活动痛剧、阴雨天痛剧、得热痛缓。4.舌象中舌色有11种,舌形7种,舌苔9种,常见舌象有:舌淡白、舌红、舌黯、舌淡红、舌黯红、舌淡黯、舌紫黯、舌有瘀斑、舌边齿印、舌体胖大、苔白、苔薄、苔腻、苔黄、苔厚。5.脉象有14种,常见脉象有:脉弦、脉细、脉沉、脉涩、脉滑、脉紧、脉数、脉弱、脉无力。6.证型共有120种,其中单一证型45种(37.50%),复合证型75种(62.50%)。常见证型为:气滞血瘀、寒湿痹阻、肝肾亏虚、血瘀证、湿热痹阻。7.病位证素8个,常见病位证素为:肾、肝、经络、脾。8.病性证素有12个,常见病位证素为:血瘀、湿、寒、气滞、阳虚、气虚、风、热、痰、阴虚。9.病位证素肝、肾、脾频数分布在不同年龄组之间存在差异,其中病位证素肝、肾随着年龄增加,所占比率逐步增高;病性证素痰、气虚、阳虚随着病程的延长,占比率逐步增高,但频数分布在不同病程分组间无显着差异。10.常见证素与常见症状体征的相关性:对证素“肾”诊断有支持作用的症状体征有腰软、劳则痛剧、下肢麻木、腰酸、不耐久行、脉弱、脉细;对证素“肝”诊断有支持作用的症状体征有下肢软、乏力、脉细;对证素“经络”诊断有支持作用的症状体征有下肢麻木、遇寒痛剧、舌黯红、舌淡黯;对证素“脾”诊断有支持作用的症状体征有大便溏、下肢肌肉萎缩、舌淡红、舌边齿印、苔厚;对证素“血瘀”诊断有支持作用的症状体征有痛苦面容、脉弦;对证素“湿”诊断有支持作用的症状体征有酸痛、遇寒痛剧、苔腻、舌边齿印;对证素“寒”诊断有支持作用的症状体征有遇寒痛剧、下肢酸、下肢疼痛、舌淡白、苔白、苔腻;对证素“气滞”诊断有支持作用的症状体征有腰紧、痛苦面容、舌紫黯;对证素“阳虚”诊断有支持作用的症状体征有酸痛、下肢软、脉无力;对证素“气虚”诊断有支持作用的症状体征有腰部麻木、昼轻夜重、脉细;对证素“风”诊断有支持作用症状体征的有寐差、遇寒痛剧;对证素“热”诊断有支持作用的症状体征有尿黄、酸痛、苔腻;对证素“痰”诊断有支持作用的症状体征有苔腻;对证素“阴虚”诊断有支持作用的有尿黄、舌红、苔少、脉无力。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常见病位证素为肾、肝、经络、脾,常见病性证素为血瘀、湿、寒、气滞、阳虚、气虚、风、热、痰、阴虚。2.本研究纳入的28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涉及证型120种,复合证型占比62.5%,证候类型较为繁杂,以复合证型为主,常见病位证素频数总和占比97.21%,常见病性证素频数总和占比97.52%,证素辨证更简练、明了,较少的证素可提供本病的大部分信息。3.随着年龄增加病位证素肾、肝占比率有逐步增高;随着病程的延长,病位证素肾,病性证素痰、气虚、阳虚占比逐步增高。4.频数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基本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见证候特点,各常见诱因、症状体征对不同证素的诊断支持作用和支持强度各不相同,临床上应注意本病常见证素在该病中的表现形式,从而为辨证寻求依据。
何天傲[5](2021)在《活血通脉汤加减配合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活血通脉汤加减配合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临床疗效,观察术后病人服用活血通脉汤加减后腰痛的症状及腰椎功能改善程度等问题。同时也为今后椎间孔镜术后的治疗提供了依据,发挥其在中医药治疗骨科疾病方面的优势。方法:本文选取襄阳市中医院脊柱骨科在2019年6月至2020年9月期间住院,按照国家中西医学诊断标准纳入临床研究,将128例确诊为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经皮椎间孔内镜下髓核摘除术,术后给予常规抗生素进行对症治疗;试验组于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了活血通脉汤加减口服;两组术后均嘱卧床休息,指导功能锻炼。观察期为3个月,通过住院、治疗、术后访问等方式,记录病人手术前、手术后3天、一周、四周和手术后三个月的VAS、JOA及ODI的评分,使用Mac Nab标准来评价患者术后1个月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1、VAS评分、JOA评分、ODI评分在两组患者进行手术前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三天各评分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试验组术后1周、4周、3个月的各随访时间点VAS评分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JOA评分各随访时间点较对照组更高(P<0.05),ODI评分在各随访点较对照组更低,结果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1个月后随访两组的优良率,试验组82.81%,对照组62.5%,两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两组治疗前后的结果的统计分析,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有效改善症状,而配合中药活血通脉汤加减后在促进腰椎功能恢复,改善术后临床症状以及治疗周期上都显着优于对照组,因此活血通脉汤是椎间孔镜术后腰椎功能恢复的有效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运用。
熊龙[6](2021)在《补阳还五汤对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TLIF术后疼痛及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补阳还五汤对于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TLIF术后疼痛及功能障碍的疗效,为补阳还五汤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TLIF术后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本课题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10月在武汉市中医医院骨伤科住院部行TLIF手术且诊断中包含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例共6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入选的病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2组各31例。对照组: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从术后第2天起,给予甲钴胺分散片口服,1片/次,tid,共4周。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从术后第2天起,给予补阳还五汤汤剂口服,200ml/次,bid,共4周。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VAS及ODI评分,比较数据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并统计术后12周的总有效率、主观满意度、实际住院天数等数据。应用SPSS21.0软件对各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处理,得出研究结果。结果1.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各项数据无明显差异,显示两组可以用来比较TLIF术后的疗效(P>0.05)。2.经用药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随时间均有显着下降(F组内=75.604,P=0.000<0.05),同样的两组ODI评分随时间也有显着下降(F组内=64.258,P=0.000<0.05),这提示两种治疗方案均有疗效。3.在两种治疗方案中,观察组VAS评分优于对照组(F组间=12.036,P=0.001<0.05);观察组ODI评分优于对照组(F组间=19.036,P=0.000<0.05)。显示补阳还五汤在缓解疼痛及促进腰椎功能恢复方面疗效要优于甲钴胺分散片。4.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6.67%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0%(P=0.044<0.05),显示补阳还五汤能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5.平均住院天数:观察组平均住院天数为7.1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77(P=0.010<0.010),显示补阳还五汤能缩短平均住院日。6.主观满意度:观察组为93.33%明显优于对照组73.33%(P=0.038<0.05),显示补阳还五汤可提高对治疗的总观满意度。7.安全性: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TLIF术后加用补阳还五汤,可进一步降低患者疼痛评分、促进术后腰椎功能的恢复、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术后疗效、提高患者满意度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贾晓峰[7](2021)在《蹲起运动对腰椎间盘突出(腰三、腰四)症的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蹲起运动训练观察其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改善作用;运用VAS视觉模拟评分量表、JOA日本顾科协会评估质量分数、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回访表对改善效果进行评定。并运用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和中、西医学理论来对蹲起运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理进行阐释。证明此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改善效果且无创伤。为社会节约更多的医疗成本,从而造福广大腰椎间盘间盘突出症患者。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腰三、四椎间盘突出患者三十例,分别在治疗前期、中期(训练三周后)、后期(训练6周后)填写VAS视觉模拟评分量表、JOA日本骨科协会评估质量分数、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6周治疗结束后进行12周的问卷回访评分,通过运用SPSS25.0对所得数据进行数据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蹲起运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进行评定。同时通过收集、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解剖学、中、西医学理论来阐明蹲起运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理。结果:在蹲起运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实验中,共纳入符合标准患者30例,实际完成30例,无脱落患者,改善效果为优:5例、改善效果为良:20例、改善效果为中:3例;改善效果为差:2例;总有效率为93.3%。1.VAS评分结果比较:患者在治疗中期(训练三周后)、后期(训练6周后)与治疗前期VAS评分比较p<0.01,均具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蹲起运动对患者腰部疼痛具有显着改善效果。2.JOA评分结果比较:患者在治疗中期(训练三周后)、后期(训练6周后)与治疗前期JOA评分比较p<0.01,均具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蹲起运动对身体功能性障碍具有显着的改善效果。3.Oswestry评分结果比较::患者在治疗中期(训练三周后)、后期(训练6周后)与治疗前期Oswestry评分比较p<0.01,均具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蹲起运动对腰椎间盘突出给患者带来的日常活动受限程度具有显着的改善效果。4.回访表评分结果比较:在为期六周的蹲起训练结束后对患者进行为期12周的问卷回访,回访表包括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15个典型症状,在15个典型症状中除大小便失禁外(30例患者均无此症状)其余14项在回访第1周与2-12周各项评分进行统计学比较,在4-6周后各项症状评分比P<0.05具有显着差异。结论:通过VAS疼痛评分量表在治疗前、中、后的对比可知在经过六周的蹲起运动治疗后患者腰部疼痛程度明显改善;通过JOA日本骨伤协会评估质量分数在治疗前、中、后的对比可知在经过六周的蹲起运动治疗后JOA评分表内的主观症状(腿痛、下腰背痛等)、临床症状(直抬腿实验、运动障碍等)等身体功能性障碍在治疗六周后得到明显改善;通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在治疗前、中、后的对比可知在经过六周的蹲起运动治疗后患者的行走、站立、睡眠、社会活动、生活自理能力障碍指数明显降低,说明患者日常生活受限程度得到明显改善;在为期六周的治疗结束后,在进行为期十二周的问卷回访(从下肢放射性疼痛、间歇性坡行、肌肉力量减退等椎间盘突出典型症状)可知在治疗结束后的十二周患者在下肢放射性疼痛,间歇行坡行、肌肉力量等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通过以上数据说明蹲起运动治疗腰椎间盘突症可对椎间盘突出患者的疼痛、身体功能障碍、日常生活受限程度等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同时蹲起运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可有效节省时间与治疗成本。
徐长力[8](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与住院病历探讨中医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用药规律》文中指出目的: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骨科最常见疾病之一,也是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本次研究通过收集收集湖北省中医院骨伤科光谷院区住院病人电子病历信息,整理出使用中药患者处方,并对其处方组成进行数据挖掘,归纳总结有效的组方规律,为临床医师提供的用药指导。方法:咨询专家意见制定好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收集从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以第一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收治住院,且在住院期间内服中药患者的电子病历信息。经过数据筛选、清洗、标准化处理,汇总整理到Excel软件中。应用Excel软件对患者的一般信息、中药分类、中药等数据进行频数分析,然后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 2.3.5)对核心药对进行关联性分析以及聚类分析,总结出湖北省中医院骨伤科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用药规律。结果:1.一般信息:本次研究共纳入152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79人,女性患者73人。其中年龄最小的19岁,最大的78岁。患者以中老年人为主,平均年龄为57.74岁。其中18-20岁年龄组人数最少有1人,51-60岁年龄组人数最多有43人。2.药物频数:使用最多的为当归,使用频数为130次,其中使用次数最多的10味药是当归、杜仲、黄芪、丹参、鹿角、地龙、赤芍、苏木、泽兰、防风。3.药类频数:按着中药四气分类统计,使用频次最多的为温性药,使用了785次;按照中药五味分类统计,使用频次最多的是甘味药,使用了818次;按照中药归经分类统计,可见使用频次最多的为归肝经药,使用了1350次;对药物的功效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可见药物功效频次使用最为强筋骨药,使用了269次。4.关联分析:选择置信度≥0.8,支持度≥0.3,以得到较为稳定的关联性,最终的到关联数据51条。按频数排名前十的分别是杜仲-当归,黄芪-当归,丹参-当归,黄芪-杜仲,丹参-黄芪,鹿角-黄芪,鹿角-丹参,丹参-鹿角,丹参-杜仲,赤芍-当归。5.聚类分析:取中药数量排名前30的中药进行聚类分析,距离类型采用欧式距离,聚类方法采用最长距离法,将其分为4组。结论:1.LDH患者男女比例未见明显差异,患病人群以中老年人居多。2.当归、杜仲、黄芪、丹参、鹿角、地龙、赤芍、苏木、泽兰、防风是治疗LDH的核心单味药。3.温性药、甘味药、归肝经药、强筋骨药为治疗LDH最常用药类。4.杜仲-当归,黄芪-当归,丹参-当归,黄芪-杜仲,丹参-黄芪等为治疗LDH的核心药对。5.补肝肾、强筋骨、行气活血为治疗LDH的基本方法。
戴大城,龚利,邵盛,储宇舟,付阳阳,康知然,邢华[9](2021)在《名老中医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经验荟萃》文中提出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突出压迫和刺激腰骶神经根、马尾神经所引起的一种综合征[1],表现以腰痛及下肢放射痛为主的症候群,属于中医学"腰痛病"、"腰腿痛"、"痹证"范畴。推拿手法作为中医特色外治法之一,治疗本病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整理名老中医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经验,以期指导临床。
刘逸阳[10](2021)在《电针治疗LDH疗效与神经缺损程度的相关性及上调Netrin-1表达的阿片肽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明确电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效果,探讨临床疗效与神经缺损程度之间的相关性。2.研究电针对退变腰椎间盘模型兔L2脊髓背角的甲硫脑腓肽、β-内啡肽含量的影响,及其与模型兔背根神经节中Netrin-1表达的相关性,探讨电针上调Netrin-1表达的阿片肽机制。方法1.临床研究:纳入符合受试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在治疗前对受试者进行体格检查,明确其责任病灶;参照神经功能评定表及ODI评分量表分别对受试者的神经功能及临床症状进行评估。选择受试者责任病灶上下椎体的双侧夹脊穴进行电针治疗,1次/天,6次/疗程,隔1天,共治疗2个疗程。疗程结束后使用ODI评分量表评估受试者的临床症状,比较治疗前后受试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比较分析ODI评分改善率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之间的相关性。2.实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只健康成年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假模型组、电针组、假电针组,每组4只实验兔。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对实验兔进行自然饲养4周;模型组在实验兔L4、L5椎体间置入克氏针,并在椎体间进行纵向加压处理;假模型组克氏针置入方法同模型组,但不予以椎体加压处理;模型兔L4/L5节段椎体进行连续加压4周后,对各组实验兔行MRI检查,观察各组实验兔在造模后椎间盘退变情况。电针组在造模成功后,取L4/L5双侧夹脊穴进行电针治疗,1次/天,6次/疗程,隔1天,共治疗4个疗程;假电针组的L4/L5夹脊穴连接电针但不予以通电处理,余治疗同电针组。电针治疗4周后,取出各组模型兔的L2背根神经节以及脊髓背角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检测方法检测退变椎间盘背根神经节中Netrin-1蛋白的表达以及脊髓背角中甲硫脑啡肽、β-内啡肽蛋白的表达,分析内源性阿片肽与Netrin-1蛋白含量的相关性。结果1临床研究电针治疗后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ODI评分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受试者的ODI评分改善率与神经缺损程度之间呈正相关性(R2=0.43)。2实验研究(1)观察电针对退变腰椎间盘模型兔背根神经节中Netrin-1蛋白表达的影响。Netrin-1蛋白在正常组及假模型组中均有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Netrin-1蛋白含量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Netrin-1蛋白表达水平增加(P<0.05);与电针组相比,假电针组Netrin-1蛋白表达未见明显增加(P<0.05)。(2)观察电针对退变腰椎间盘模型兔脊髓背角内源性阿片肽蛋白表达的影响。甲硫脑啡肽、β-内啡肽在正常组及假模型组均有少量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脊髓背角中甲硫脑啡肽、β-内啡肽的蛋白表达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脊髓背角中甲硫脑啡肽、β-内啡肽的蛋白表达增加(P<0.05);与电针组相比,假电针组中甲硫脑啡肽、β-内啡肽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3)研究内源性阿片肽与Netrin-1蛋白表达的相关性。Netrin-1的表达值与脊髓背角的甲硫脑啡肽、β-内啡肽含量均存在直线正相关性(R2=0.66;R2=0.51)。结论1临床部分电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具有较好的疗效,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之间存在正相关性,该结果提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能够为评估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预后提供指导,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及评估预后具有重要意义。2实验部分电针可能通过促进脊髓背角中甲硫脑啡肽、β-内啡肽的释放,参与诱导退变腰椎间盘背根神经节中Netrin-1表达上调,逆转脊髓背角的生长环境变为抑制,从而抑制椎间盘有髓神经纤维内向生长。具体的作用机制,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论文提纲范文)
(1)应用体表地形图量化腰椎间盘突出症腰型客观化指标:下腰曲线弹性固定转折点的三维成角(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
文题释义: |
0引言Introduction |
1 对象和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 |
1.1 设计 |
1.2 时间及地点 |
1.3 对象 |
1.4 方法 |
1.4.1 系统与软件 |
1.4.2 患者分组 |
1.4.3 指标稳定性测量 |
1.4.4 Ⅰ/Ⅱ型与Ⅲ/Ⅳ型患者三维成角差异性测量 |
1.4.5 三维成角数据界值制定及真实性评价 |
1.5 主要观察指标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Results |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
2.2 试验流程图 |
2.3 三维成角稳定性分析 |
2.4 Ⅰ/Ⅱ型与Ⅲ/Ⅳ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三维成角的差异性 |
2.5 Ⅲ/Ⅳ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三维成角诊断界值制定 |
2.6 腰曲三维成角真实性初步评价 |
3 讨论Discussion |
(2)椎突消胶囊治疗血瘀湿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及对血清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3 病例选择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剔除及脱落病例标准 |
4 治疗方案 |
4.1 临床治疗分组方法 |
4.2 基础治疗 |
4.3 分组治疗方法 |
5 观察指标 |
5.1 血瘀湿阻证中医证候疗效评分 |
5.2 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状体征积分 |
5.3 临床疼痛的测定 |
5.4 血清观察指标采集 |
6 不良反应 |
7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 |
1.1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比较 |
1.2 两组患者性别分布比较 |
1.3 两组患者病程分布比较 |
1.4 两组患者治疗前JOA评分比较 |
1.5 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比较 |
1.6 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疗效评分比较 |
1.7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NF-κB p65 亚单位含量比较 |
1.8 两组患者治疗前TNF-α含量比较 |
1.9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IL-6 含量比较 |
2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比较 |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JOA评分比较 |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评分比较 |
2.4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NF-κB p65 亚单位含量比较 |
2.5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TNF-α含量比较 |
2.6 两组患者干预治疗后血清IL-6 含量比较 |
2.7 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 |
2.8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3 不良反应 |
讨论 |
1 疾病的理论基础 |
1.1 现代医学对LDH的认识 |
1.2 祖国医学对LDH的认识 |
1.3 祖国医学对LDH的治疗 |
1.4 导师对血瘀湿阻证的认识 |
2 关于椎突消胶囊 |
2.1 椎突消胶囊的由来 |
2.2 椎突消胶囊的组成及配伍关系 |
3 关于NF-κB信号通路 |
4 基础治疗分析 |
5 观察结果分析 |
5.1 椎突消胶囊对血瘀湿阻证候的影响 |
5.2 椎突消胶囊对VAS评分及JOA评分的影响 |
5.3 椎突消胶囊对血清NF-κB p65 亚单位、IL-6、TNF-α含量的影响 |
6 安全性分析 |
7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西医治疗概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远端留针配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终止标准 |
1.8 不良事件处理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算 |
2.2 分组方法 |
2.3 盲法评价 |
2.4 操作方法 |
2.5 操作注意事项 |
2.6 临床观察指标及方法 |
2.7 数据统计方法 |
2.8 伦理审查 |
研究结果 |
1 病例分组与完成情况 |
2 基本资料比较结果 |
2.1 一般资料比较结果 |
2.2 观察指标基线比较结果 |
3 疗效性比较结果 |
3.1 VAS评分比较结果 |
3.2 JOABPEQ评分比较结果 |
3.3 外周血TNF-α浓度比较结果 |
3.4 临床疗效评价 |
分析与讨论 |
1 治疗方法的选择 |
1.1 中西医病因病机 |
1.2 推拿的作用机制 |
1.3 针刺的作用机制 |
1.4 针刺留针配合推拿的选择依据 |
1.5 远端取穴的相关理论依据 |
1.6 穴位的选择依据 |
1.7 针刺手法的选择依据 |
1.8 观察指标的选择依据 |
2 研究结果分析 |
2.1 一般资料 |
2.2 VAS评分结果分析 |
2.3 JOABPEQ结果分析 |
2.4 外周血TNF-α水平结果分析 |
2.5 两组临床疗效分析 |
3 安全性分析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中西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状体征、中医证素分布特点及其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标准 |
1.4 病例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调查表设计 |
2.2 调查方法 |
2.3 中医证型的判定 |
2.4 证型名称规范 |
2.5 证素提取 |
2.6 建立临床研究数据库 |
3 统计学处理 |
研究结果 |
1 一般情况资料 |
1.1 性别分布情况 |
1.2 年龄分布情况 |
1.3 病程分布情况 |
1.4 诱因分布情况 |
2 症状体征分布情况 |
2.1 症状体征(不含舌象、脉象)分布情况 |
2.2 舌象分布情况 |
2.3 脉象分布情况 |
3 证型、证素分布情况 |
3.1 证型分布情况 |
3.2 病位证素分布情况 |
3.3 病性证素分布情况 |
4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证素的动态演变规律 |
4.1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不同年龄段证素分布情况 |
4.2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不同病程阶段证素分布情况 |
5 常见病位、病性证素与常见症状体征的二元Logistic分析 |
讨论 |
1 中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名及病因病机的认识 |
2 腰椎间盘突出症证素分布特点的文献分析 |
3 临床一般资料分析 |
3.1 性别与年龄 |
3.2 病程 |
3.3 诱因 |
4 腰椎间盘突出症常见症状体征分布特点 |
5 腰椎间盘突出症常见证型、证素分布特点 |
5.1 腰椎间盘突出症常见证型分布特点 |
5.2 腰椎间盘突出症常见证素分布特点 |
6 腰椎间盘突出症证素的动态演变规律 |
7 腰椎间盘突出症证常见病位、病性证素与常见症状体征的二元Logistic分析 |
8 本课题对临床辨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指导意义 |
9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证候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活血通脉汤加减配合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章 资料与研究方法 |
一、临床资料 |
3.1 西医诊断依据 |
3.2 中医诊断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1.分组 |
2.实验方法 |
三、观察指标 |
四、统计学处理 |
第二章 统计结果与分析 |
1、一般资料统计 |
2、基线治疗对比 |
3、疗效对比及分析 |
3.1 术前指标 |
3.2 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治疗比较 |
3.3 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JOA评分比较 |
3.4 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ODI评分比较 |
4、两组患者安全性观察 |
第三章 讨论 |
一、西医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1、流行病学资料 |
2、病因及发病机制 |
3、西医的治疗及风险 |
4、现代医学认为引起椎间孔镜术后康复不佳的原因 |
5、现代医学椎间孔镜术后的治疗 |
二、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1、病名 |
2、病因病机 |
3、中医药对腰痛的治疗 |
4、椎间孔镜术后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
三、孔镜术后中医药治疗的意义 |
四、活血通脉汤加减组方及方义分析 |
五、疗效分析与结论 |
结语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西医研究进展 |
1.西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2.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3.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VAS疼痛分级 |
附录2 JOA评分表 |
附录3 |
附录4 |
致谢 |
(6)补阳还五汤对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TLIF术后疼痛及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方法 |
1.2 诊断标准 |
1.3 TLIF手术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及脱落标准 |
1.7 出院标准 |
2 实验方法 |
2.1 常规治疗 |
2.2 分组处理 |
2.3 观察指标 |
2.4 质量控制 |
2.5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脱落与剔除情况 |
3.2 两组病例性别分布情况 |
3.3 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情况 |
3.4 两组患者病程情况 |
3.5 两组患者手术节段的比较 |
3.6 术前 VAS评分及术前 ODI评分 |
3.7 术后数据分析 |
4.实验结论 |
第二部分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 |
1.1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因的研究 |
1.2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
1.3 TLIF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优势 |
1.5 TLIF术后疼痛及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 |
1.6 现代对腰椎术后疼痛及功能障碍的治疗 |
2.传统医学对腰椎术后疼痛及功能障碍的认识及治疗 |
2.1 腰椎术后疼痛及功能障碍的中医学认识 |
2.2 中医对腰椎术后诸症治疗的现状 |
3 补阳还五汤在腰椎术后的应用 |
3.1 补阳还五汤在腰椎术后应用的相关研究 |
3.2 补阳还五汤方解及本次研究的选方依据: |
3.3 补阳还五汤与本病相关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4 本次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综述 补阳还五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2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蹲起运动对腰椎间盘突出(腰三、腰四)症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依据及目的 |
1.3 选题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界定与致病原因 |
2.2 中医对腰椎间突出症的研究 |
2.3 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 |
2.3.1 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
2.3.2 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
2.3.3 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
2.3.4 刮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
2.3.5 穴位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
2.3.6 拔罐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
2.4 西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 |
2.5 西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 |
2.5.1 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
2.5.2 西医药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
2.6 运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
2.6.1 导引功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
2.6.2 功能锻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
2.7 治疗进展的分析 |
2.8 蹲起运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 |
第3章 研究方法 |
3.1 临床实验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 |
3.1.3 排除标准 |
3.1.4 终止标准及剔除标准 |
3.1.5 蹲起运动的训练方法与运动康复方案 |
3.1.6 实验步骤 |
3.1.7 疗效评定 |
3.2 文献资料法 |
3.3 数理统计法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蹲起运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概念界定 |
4.2 实验完成基本情况 |
4.3 患者基线数据 |
4.3.1 实验患者VAS评分前、中、后期比较 |
4.3.2 实验患者JOA评分前、中、后期比较 |
4.3.3 实验患者Oswestry评分前、中、后期比较 |
4.3.4 受试患者治疗结束临床疗效 |
4.3.5 患者在治疗后12 周的回访情况 |
第5章 讨论 |
5.1 蹲起运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分析 |
5.2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理论依据 |
5.3 安全性讨论 |
5.4 展望与不足 |
5.5 结论 |
5.6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附录E |
附录F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8)基于数据挖掘与住院病历探讨中医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研究对象 |
1.1 .资料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建立数据库 |
2.2 .数据转化 |
2.3 .药名的标准化 |
2.4 .药物分类的标准化 |
2.5 .数据挖掘的方法 |
3.研究结果 |
3.1 .一般信息统计结果 |
3.1.1 .患者性别统计 |
3.1.2 .患者年龄统计 |
3.2 .频数分析结果 |
3.2.1 .药物频数分析 |
3.2.2 .药类频数分析 |
3.3 .药物关联分析结果 |
3.4 .药物聚类分析结果 |
4.讨论 |
4.1 .一般信息 |
4.2 .中药频数 |
4.3 .药类频数 |
4.4 .药物关联分析 |
4.5 .药物聚类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西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名老中医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经验荟萃(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认识 |
1.1 脏腑理论、气血理论 |
1.2 经络理论、筋骨失衡理论 |
2 手法指导原则 |
2.1 手摸心会,重视触诊 |
2.2 明确诊断,中西互参 |
2.3 整体观念,辨证分期 |
3 手法治疗特色 |
3.1 循经推穴,调和阴阳 |
3.2 以痛为腧,以筋为先 |
3.3 筋骨并重,正骨柔筋 |
3.4 动静结合,功能锻炼 |
4 小结 |
(10)电针治疗LDH疗效与神经缺损程度的相关性及上调Netrin-1表达的阿片肽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观察指标 |
2.2 治疗方案 |
2.3 研究指标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受试者基本情况 |
3.2 受试者ODI评分的改善情况 |
3.3 神经功能评分与ODI评分改善率的相关性 |
第二部分 动物实验 |
1 实验目的 |
2 实验内容 |
2.1 实验动物 |
2.2 实验器材与实验试剂 |
2.3 动物造模 |
2.4 实验分组 |
2.5 治疗方法 |
2.6 Western Blot的实验内容 |
2.7 观察指标 |
2.8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动物模型的MRI检测结果 |
3.2 各组实验兔背根神经节中Netrin-1 蛋白含量比较 |
3.4 内源性阿片肽与Netrin-1 蛋白表达的相关性 |
讨论 |
1 研究背景 |
1.1 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1.2 西医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2 研究方法 |
2.1 夹脊穴的选择依据 |
2.2 针灸治疗的选择依据 |
2.3 电针疗法的选择依据 |
2.4 临床观察指标的选择依据 |
2.5 动物造模方法的选择依据 |
2.6 Netrin-1 的选择依据 |
2.7 内源性阿片肽的选择依据 |
3 研究结果 |
3.1 临床研究结果 |
3.2 实验研究结果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ODI评分量表(即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表) |
附录二 文献综述 电针对腰椎间突出症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论文参考文献)
- [1]应用体表地形图量化腰椎间盘突出症腰型客观化指标:下腰曲线弹性固定转折点的三维成角[J]. 马超,王飞,刘晓民,王子昀,许奎,杨文东,冯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06)
- [2]椎突消胶囊治疗血瘀湿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及对血清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D]. 周宏亮.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远端留针配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林菲菲.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状体征、中医证素分布特点及其相关性研究[D]. 洪炳杰.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活血通脉汤加减配合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何天傲.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6]补阳还五汤对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TLIF术后疼痛及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D]. 熊龙.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10)
- [7]蹲起运动对腰椎间盘突出(腰三、腰四)症的疗效研究[D]. 贾晓峰.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8]基于数据挖掘与住院病历探讨中医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用药规律[D]. 徐长力.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9]名老中医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经验荟萃[J]. 戴大城,龚利,邵盛,储宇舟,付阳阳,康知然,邢华. 颈腰痛杂志, 2021(03)
- [10]电针治疗LDH疗效与神经缺损程度的相关性及上调Netrin-1表达的阿片肽机制研究[D]. 刘逸阳.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