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种异体急性排斥论文_陈志高,郑哲

导读:本文包含了同种异体急性排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肾移植,氨基,大鼠,细胞,心脏,肝移植,小鼠。

同种异体急性排斥论文文献综述

陈志高,郑哲[1](2017)在《急性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排斥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1概述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AR)是心脏移植后,特别是移植后早期的常见问题~([1-2])。多数排斥反应是由细胞反应所致。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AMR)也称非细胞性、血管性或体液性排斥反应,尚未被充分了解且不太容易诊断,但可能引起并发症~([3-4])。国际心肺移植协会(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Heart and Lung Transplantation,ISHLT)2016年的注册资料显示,2004-2012年,24%~30%的(本文来源于《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期刊2017年05期)

焦自钊,薛武军,田晓辉,李杨[2](2015)在《BNP及NT-proBNP在鉴别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患者急性排斥反应中的早期辅助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患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血浆B型钠尿肽(BNP)、B型钠尿肽氨基末端前体(NT-proBNP)的浓度变化及早期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行首次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患者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2例为实验组(A组),并随机选择同期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7例为对照组(B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血浆B型钠尿肽及其氨基末端前体浓度、血肌酐(SCr)水平、尿量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舒张早期与心房收缩期二尖瓣血流峰速比值(E/A)、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急性排斥反应组比较非急性排斥反应组同期BNP、NT-proBNP增高发生率高于尿量减少的发生率、SCr增高及左室结构及功能指标改变的发生率(P<0.01),且急性排斥反应时BNP、NT-proBNP增高早于SCr,NT-proBNP与BNP比较增高幅度更大、发生更早。结论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血BNP、NT-proBNP浓度早期显着增高,血BNP、NT-proBNP浓度变化可作为早期辅助诊断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敏感指标,其中NT-proBNP更敏感。(本文来源于《现代泌尿外科杂志》期刊2015年09期)

卢苇[3](2015)在《无创影像学技术检测同种异体急性心脏移植排斥反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新型带负荷腹腔异位心脏移植兔模型,制定标准化操作流程,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通过超声心动图比较传统模型及新模型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30只3.5-4.0kg雄性同种异体新西兰大白兔,分为供体组及受体组,分别建立无负荷及带负荷腹腔异位心脏移植模型,无负荷(NW)组模型采用经典的Abbott方法,带负荷(VL)组模型采用改良的方法,首先行供心切取,麻醉后气管切开插管,正中开胸显露上下腔静脉和主动脉弓上血管,肝素化后经无名动脉插入灌注针头,心脏灌注停跳液后切取心脏,切取部分左右心房壁后将切口吻合,结扎肺动脉、下腔静脉和左右肺静脉,修剪好的心脏置于冰水中,麻醉受体,正中开腹显露肾下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肝素化后将供心的上腔静脉和升主动脉分别与受体的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吻合,止血后关闭腹部切口。每日记录心搏强度积分、供心存活时间、血栓发生率、受体存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超声记录每日供心及受体原位心脏血流动力学相关参数。【结果】NW组出现1例麻醉意外死亡,VL组出现1例消化道症状,无肺部、脊髓并发症,多数供心在移植后7天停跳,NW组均可在左心内发现血栓形成,VL组左右心腔内未发现血栓形成;移植后5天内,VL组供心在每次收缩期主动脉瓣均可打开,而NW组供心主动脉瓣在整个心动周期中均维持关闭状态,供心最大主动脉瓣流速和舒张晚期二尖瓣流速约为原位心脏最大流速值的一半,心房间分流以右向左为主,上腔静脉吻合口处为双向血流。【结论】本实验首次提出新型的兔腹腔异位心脏移植负荷模型,模型较理想的模拟了原位模型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建立的一系列技术改进和标准化操作流程提高了模型建立的成功率,但该模型仍无法完全模拟原位心脏的血流动力学状态。【目的】运用标记了核素18F的特异性示踪剂突触结合蛋白I(Synaptotagmin I),通过PET-CT技术显影,检测兔腹腔异位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方法】24只同种异基因新西兰大白兔分为移植后3天组(Group3)、移植后5天组(Group5)和移植后7天组(Group7),按照第一部分提供的方法建立带负荷的腹腔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在移植后第3、5、7天,叁组受体分别行PET-CT检查,经耳缘静脉注射18F-Synaptotagmin I,记录原位心脏及异位心脏的标准摄取值(SUV),影像数据采集后处死动物并取出原位心脏及供心,切取心脏不同部位组织进行HE染色、TUNEL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原位心脏、Group3、Group5和Group7供心的PET-CT标准摄取值(SUV)分别为0.91±0.04、0.94±0.05、1.09±0.09、2.40±0.38,原位心脏、Group3和Group5之间的SUV值无统计学差异,而原位心脏、Group3、Group5和Group7间的SUV值存在显着性差异,Group7的SUV值高于Group5。HE染色下原位心脏排斥级别为0级,Group3排斥级别以1A级为主,Group5排斥级别以2级为主,Group7排斥级别以4级为主;TUNEL结果显示原位心脏与Group3的移植心脏凋亡率间无统计学差异,但明显低于Group5及Group7组,Group3的移植心脏凋亡率低于Group5,明显低于Group7,而Group5与Group7的凋亡率无明显差异。【结论】PET-CT可提供清晰的不同心脏部位的影像信号,非特异性摄取较少;移植心凋亡率随着移植时间延长而增加,高级别的排斥反应以大量心肌细胞死亡、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合并炎症细胞凋亡为主,存在排斥级别越高,整体凋亡率越高以及SUV值越高的趋势,SUV值与凋亡率的相关系数为0.542。在PET-CT下通过特异性分子示踪剂检测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排斥反应的实验研究显示出了该方法具有一定优越性,但要将该方法应用于临床还需更进一步的系统性基础和临床研究。(本文来源于《首都医科大学》期刊2015-02-01)

叶东明[4](2014)在《大鼠同种异体肾移植前期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及其预警标记物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肾移植已经成为终末期肾病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随着强有效的移植免疫研究及新型免疫抑制剂药物的持续开发,使移植物的短期存活时间获得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然而移植物长期存活率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影响移植肾存活的因素很多,主要分为移植前、后两方面因素。移植前的因素主要包括脑死亡及器官缺血时间;移植后的因素中主要包括再灌注损伤、感染、排斥反应、肾毒性等。而导致上述相矛盾性结果的主要原因可能是1.等待肾移植的患者数量逐年增加导致供体肾脏总体质量下降;2.免疫抑制剂药物的肾毒性;3.急性排斥反应或者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的亚临床症状的隐匿性增加等。其中急性排斥反应是肾移植术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移植肾功能的丧失意味着受者需要再次接受移植治疗,这无疑会加重器官极度短缺的现状及浪费更多的卫生资源。所以如果移植前肾损伤因素相同的情况下,移植后肾损伤应该降低到最低。因此,移植术后的实时监测特别是急性排斥反应的前期、及时监测与发现对改善移植肾脏功能、延长患者的长期存活以及降低医疗费用等能提供重要意义。目前肾移植术后肾功能的监测方法主要是1.通过常规检查血清肌酐值,但是血清肌酐值的变化已经晚于移植肾功能相关蛋白的前期变化;2.细针穿刺活检仍然是移植肾脏急性排斥反应诊断的“金标准”。但是,移植肾脏前期急性排斥反应的病理变化不明显,因此病理诊断落后于移植肾脏本身前期已经发生的分子变化,这无疑会延误患者的病情诊断及对受者术后有效性的干扰治疗同时细针穿刺存在很多局限性,包括1.在短期内不能反复进行;2.可能导致移植肾脏急性损伤的发生;3.穿刺部位不准确导致的误诊及损伤邻近器官;4.同时不利于受者的动态随访观察。所以临床医生急需寻找一种无创、前期、安全、有效的方法来替代目前的检查方法从而更准确的判断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并指导术后免疫抑制药物的治疗。针对这一需求,通过检测受者血清及尿中相关标记物己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无创性标记物的发现可能弥补上述不足,提供对移植术后免疫反应、组织损伤、免疫药用治疗等实现实时监测。以往报道中大部分的研究都集中在细胞毒性T细胞的效应蛋白及相关免疫分子上。然而,参与肾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阐明,可能还存在着其它因素的共同参与,比如炎症、肾小管急性损伤、氧化应激等等。本课题主要通过监测同种异体肾移植大鼠模型中血清的NGAL, KIM-1, CRP, MDA以及sHLA-DR的变化,并试图找出它们在肾移植大鼠中血清的表达与肾急性排斥反应早期发生的相关性,从而对大鼠早期肾急性排斥反应发生进行预警作用。而针对初学者而言如何快速、简单、有效的建立大鼠肾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对于今后整个实验的研究开展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整个实验过程中首要的。此外,选择大鼠同种异体肾移植模型有许多优点:它容易获取,研究费用低,便于管理,且可以进行同源基因移植研究等。但是选择大鼠同种异体肾移植模型也有不足,它表现为大鼠个体小,血管吻合难度大,一般需经过至少3个月的显微外科训练,限制了其研究应用,尤其是对初学者而言面临着更大挑战。我们通过文献的学习以及多次反复的训练改进,本课题还同时对大鼠同种异体肾移植模型方法进行了改进与评估,特别是供受体之间结合硬膜外导管内支架技术进行肾静脉端端吻合,并与目前推荐的肾静脉吻合方法进行比较。我们建立了一种稳定的、简单、有效的大鼠肾移植模型,尤其是初学者容易掌握学习。目的:1、寻找一种稳定的、简单、有效的大鼠同种异体肾移植模型,尤其适合初学者掌握学习,为大鼠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研究开展提供首要的条件。2、探讨同种异体肾移植大鼠模型中血清的NGAL、KIM-1、CRP、MDA以及sHLA-DR的变化,从而寻找出它们与大鼠早期肾急性排斥反应发生预警作用的关系。为大鼠早期肾急性排斥反应的监测及早期防治提供依据。方法:1.正常SD雄性大鼠为供体,Wistar雄性大鼠为受体,建立稳定的同种异体肾移植大鼠模型。。肾动脉采用端、侧连续缝合,肾静脉采用端端连续与间断缝合,输尿管采用膀胱瓣连续缝合,进行供、受体左侧同种异体大鼠原位肾移植。对大鼠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第3、4个月连续进行45次手术进行评估。2.雄性Wistar大鼠分别作为供者和受者,进行大鼠同种异体原位肾移植模型的建立。我们采用肾静脉内置入硬膜外导管作为内支架进行端端吻合的方法,并进行方法改进,同时记录同种异体肾移植大鼠移植后的生存率、热缺血时间、肾静脉吻合时间以及术中、术后的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并与目前多数文献报道的大鼠供、受体之间肾静脉吻合方法进行比较。并由两个初学者参与实验,每个初学者分别采用两种方法连续进行30台实验。3.分别采用Brown-Norway (BN)原位肾移植到Lewis大鼠中作为实验组以及Lewis大鼠原位肾移植到Lewis大鼠中作为对照组。并分别在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第3、5、7天处死大鼠,每个亚组共重复五只,同时留取各组大鼠的血清标本用于检测血清NGAL、KIM-1、CRP、MDA以及sHLA-DR的表达水平以及肌酐值,同时对移植物进行组织病理学切片染色。此外,我们还对移植物的NGAL蛋白进行评估分析。结果:1.按照文献报道大鼠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存活3天以上认为肾移植造模成功。统计第3、4个月造模练习结果,两个月总共连续移植45次供受体手术。其中存活超过3天以上的受体为52只,成功率达86.7%;术后3天内死亡的受体数量为6只,分别为麻醉意外1只、低血容量1只、血栓2只、低体温2只。受体肾动脉吻合时间(15±1.5min),肾静脉吻合时间(15±1min),总时间(30±2min)。2.与目前推荐的大鼠肾静脉吻合术相比较,初学者采用硬膜外导管的改良技术进行大鼠同种异体原位肾移植建模可以获得较短的学习曲线。同时,两种大鼠同种异体原位肾移植静脉吻合术的术中并发症及术后并发症也进行评估分析。采用目前推荐的大鼠肾移植方法中,两名初学者出现的并发症分别为静脉狭窄6例,血栓形成9例,吻合口渗漏7例,血管痉挛4例,肾静脉损伤3例。而采用改良后的技术可以很好的减少上述并发症的发生率。两名初学者采用改良后的技术进行大鼠肾移植是发生的并发症概率分别为肾静脉狭窄0例,血栓形成3例,吻合口渗漏0,血管痉挛3例和肾静脉血管1例。初学者采用两种方法进行的大鼠肾移植中肾静脉吻合并发症的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1)。3.在对照组中肾移植术后血清中NGAL、KIM-1水平第5、7天的值与第3天相比较,有所降低,但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在实验组中,大鼠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血清中第3、5、7天NGAL和KIM-1水平较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在实验组第3、5、7天中它们的血清水平组内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鼠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对照组中血清CRP及MDA表达水平在肾移植术后第3、5、7天之间并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实验组中大鼠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血清中第3、5、7天CRP及MD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在本研究中,大鼠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中血清HLA-DR水平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它的血清表达有一定的波动性。结论:1.我们推荐初学者进行大鼠同种异体肾移植模型的建立组合是:肾动脉采用腹主动脉套囊端、侧连续缝合,肾静脉结合硬膜外导管以及端、端连续及间断缝合,输尿管采用膀胱瓣连续缝合,进行供、受体左侧原位大鼠肾移植。它是一种稳定的、简单的、有效的大鼠肾移植模型,初学者容易掌握学习。2.通过供受体之间的肾静脉管腔内插入3mm长度硬膜外导管充当肾静脉内支架管这一技术是一种简单的、可靠的、有效的大鼠同种异体肾移植模型。它可以有效的缩短初学者对大鼠同种异体原位肾移植的学习曲线。此外,肾静脉管腔内插入3mm长度硬膜外导管充当静脉支架管的技术还可能应用到其他动物器官移植模型的肾静脉吻合。3.通过检测大鼠同种异体肾移植模型血清中NGAL、KIM-1、CRP和MDA含量的表达水平可能对大鼠同种异体移植模型中前期肾急性排斥反应进行提前预警。它们在血清中的异常表达要早于大鼠同种异体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组织病理学上的变化及其肌酐的变化。从而可以让我们在早期就可以对大鼠同种异体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进行提前干预,进一步减少急性排斥反应带给大鼠同种异体肾移植物的损害,从而增加大鼠同种异体移植肾的存活率及其早期预防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4-05-15)

陈刚,吴小候[5](2014)在《大鼠同种异体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蛋白质组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大鼠肾移植术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蛋白质组学变化,以期寻找新的生物学标志物。方法:实验组以近交系雄性F344和Lewis大鼠分别作为供体和受体,共8对。对照组以近交系雄性F344大鼠作为供体和受体,共8对。分别建立大鼠肾移植模型,术后7 d获取移植肾组织,行双向凝胶电泳(two-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2-DE)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MS)分析,筛选并鉴定差异表达蛋白。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蛋白斑点数量分别为(554.0±34.0)和(542.0±21.0)个。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37个蛋白点的表达水平发生显着变化,其中29个点得到较满意的肽质量指纹图,在Swiss Prot数据库中进行搜索、鉴定出6个差异的蛋白。结论:本实验通过比较蛋白质组学方法成功筛选并鉴定出6个可能与大鼠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有关的差异表达蛋白,并可能成为移植肾急排新的生物学标志物。(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10期)

蔡兰军,余道武,高义,杨超,周鸿敏[6](2013)在《激活芳香烃受体抑制同种异体小鼠心脏移植物急性排斥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验证在小鼠心脏移植中,2,3,7,8-四氯二苯二氧芑(TCDD)激活芳香烃受体(AHR)是否可以诱导调节性T细胞(Treg)扩增以及减轻急性排斥反应。方法:建立小鼠心脏移植模型,给予TCDD,观察对排斥反应及移植物生存期的影响。体外实验评估TCDD对Treg细胞比例的影响。检测受者体内Treg细胞比例及白细胞介素(白介素)-10表达水平。结果:TCDD激活AHR明显减轻心脏移植物内急性排斥反应,延长移植物存活时间[MST=(23.5±7.7)d]。体外实验中TCDD明显提升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比例[TCDD组(15.3±2.6)%;PBS组(4.7±2.4)%,P<0.01)],而受者体内脾脏和移植物内Treg细胞比例相比对照组也明显升高(P<0.05)。同时,TCDD明显提升了受者体内白介素-10的表达水平。结论:术前单次给予TCDD激活AHR可以明显抑制小鼠同种心脏移植物急性排斥反应,其机制可能与扩增Treg亚群有关。(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3年03期)

焦自钊,薛武军,田普训,丁小明,侯军[7](2012)在《B型钠尿肽及其氨基末端前体在鉴别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患者急性排斥反应中的早期辅助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患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血浆B型钠尿肽(BNP)及其氨基末端前体(NT-proBNP)浓度变化及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常规检测血浆B型钠尿肽及其氨基末端前体浓度的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8例及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07例患者,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血浆B型钠尿肽及其氨基末端前体浓度、血肌酐(SCr)水平、(本文来源于《2012中国器官移植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2-10-25)

张业伟,赵何伟,柏林,杨银学,鲁翔[8](2012)在《同种异体大鼠肝移植术前全身照射预处理供体可以改变免疫耐受进程并诱导急性排斥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探讨大鼠同种异体肝移植时,供体经全身照射预处理清除旁路淋巴细胞引起受体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机制,并确定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诱发免疫耐受时的作用.以雄性Lewis大鼠作为供体、雄性DA大鼠作为受体,实验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同种肝移植组、自发免疫耐受组和急性排斥反应组.移植术后,观察存活时间,并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Foxp3+CD4+CD25+调节性T细胞、T细胞亚群上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的表达、脾脏细胞毒性T细胞的杀伤活性,观察移植肝病理.在急性排斥反应组,供体在肝移植术前经全身照射预处理,所有受体大鼠在术后17~21天死亡.术后第14天,急性排斥反应组的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至(459.2±76.9)U/L,总胆红素上升至(124.1±33.7)μmol/L,Foxp3+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减少至1.50%±0.50%(与其他组相比,P<0.05).急性排斥反应组的T细胞亚群分析与其他组不同.只有在急性排斥反应组,术后肝病理检查示急性排斥反应.肝移植术前全身照射预处理供体清除了供体肝内的旁路淋巴细胞,影响了免疫耐受的形成,造成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生命科学》期刊2012年09期)

石利平[9](2012)在《可溶性CD20在同种异体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表达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肾移植(renal transplantation)已成为肾功能衰竭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却可能成为移植肾早期功能失效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根据血肌酐升高、尿量减少等临床表现,移植肾彩超、MRI等影像学表现都可以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穿刺活检更可以早期发现急性排斥反应,甚至被认为是诊断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金标准”。上述几种方法都可以准确的诊断急性排斥反应,但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常常都是在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后引起移植肾损害时才能诊断出急性排斥反应,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发现急性排斥反应,但往往是在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移植肾受损伤后或需借助于移植肾穿刺活检,移植’肾穿刺活检可以早期准确的发现急性排斥反应,借助于B超后的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fine neddle aspiration biobsy, FNAB)更是具有了可重复操作性,但移植肾穿刺活检仍具有一定的并发症,如:穿刺点出血、血肿形成、肉眼血尿甚至移植肾破裂等风险,MRI亦可以早期发现急性排斥反应,但MRI也会引起诸如肾因性全身纤维硬化症(Nephrogenic systemic fibrosis, NSF)等严重的并发症,如何找到一种无创方法早期诊断、治疗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提高移植物及受者的长期生存率和生存质量仍然是肾移植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有研究表明移植肾上CD20+细胞的侵润与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的功能过早丧失有关,尿液中CD20mRNA的增加亦与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的功能过早丧失有关,这些都表明CD20分子与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可能有着密切关系。CD20分子是人类B淋巴细胞表面特有的标识,是B淋巴细胞上的四次跨膜磷蛋白,在原B淋巴细胞开始表达,直至成熟的B淋巴细胞,分化到浆细胞后表达消失。CD20分子可能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参与排斥反应:①参与B细胞膜上钙离子通道的调控,参与B细胞的活化与增殖;②CD20+B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参与T细胞的活化,从而引起排斥反应的发生。本研究旨在研究血液中可溶性CD20分子含量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愈后的关系以及血液中可溶性CD20含量与移植肾上CD20+B淋巴细胞存积的关系。目的1收集临床病例,探讨CD20在急性排斥反应患者中移植肾组织的表达规律,sCD20在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规律。2了解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患者早期外周血中CD20升高与移植肾预后的关系。方法1病例收集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共98例患者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年龄在11-75岁之间,平均39.1岁,其中男性61例,女性37例。术后患者采用相同的叁联免疫抑制剂疗法:环孢素或普乐可复、霉酚酸酯、强的松。纳入实验的供、受者血型完全相同,HLA配型符合手术标准,术前受者群体反应抗体(<10%)和供、受者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合试验均阴性,移植肾热缺血时间3-5min,冷缺血时间3.5-12h。根据术后有无急性排斥反应发生,从急性排斥反应病人中随机选取25例归为急性排斥反应组,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患者中随机选取25例归为稳定组,另随机选取25例自愿献血的健康者为正常对照。并长期跟踪随访肾移植术后患者(半年以上),统计移植肾功能失效患者。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患者术前1天、术后第七天常规抽取外周静脉血5ml,25例健康者的正常对照组亦抽取外周静脉血5ml,1小时内2000rpm离心10min,取上清液,保存在-80℃冰箱待检测。2CD20在肾移植术后患者外周血清中表达根据肾移植术后有无急性排斥反应,将实验分为急性排斥反应组和稳定组,并将25例自愿献血的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外周血清中CD20的水平。3CD20在移植肾组织中的表达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共98例患者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从中纳入测血清中可溶性CD20含量的50例患者中,有8例患者移植肾功能失效(男6例,女2例),收集这8例患者移植肾组织标本,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切片后染色。4血清中CD20升高移植肾预后的关系上述50例患者在肾移植术后第7天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外周血清中CD20的水平,分析急性排斥组中其与肾移植术后第7天血肌酐的关系。并将失效移植肾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其CD20+细胞的含量,从而分析血清中CD20水平与移植肾CD20+细胞表达的关系。结果1肾移植患者术前血清CD20的表达急性排斥反应组患者移植前受者血清中可溶性CD20分子(Soluble CD20,sCD20)水平为1750.60±359.59ng/ml,稳定组患者移植前受者血清中sCD20水平为936.96±181.71ng/ml,正常组的sCD20水平919.37±245.46ng/ml,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排斥组与稳定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正常组与排斥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正常组与稳定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排斥反应组术前血清Cr水平为954.77±89.28ng/ml,稳定组血清Cr水平为938.15±66.07ng/ml,正常对照组血清Cr水平为68.08±15.67ng/ml;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急性排斥反应组与稳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常组与排斥组和稳定组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肾移植患者术后第7天血清CD20的表达急性排斥反应组患者肾移植术后第七天受者血清中可溶性sCD20水平为2516.20±511.33ng/ml,稳定组患者肾移植术后第七天受者血清中sCD20水平为989.40±215.78ng/ml,经配对t检验发现,肾移植手术前后稳定组sCD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急性排斥反应组sCD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肾移植患者术后第7天血清CD20升高与血肌酐的关系急性排斥反应组患者肾移植术后第七天受者血清中可溶性sCD20水平为2516.20±511.33ng/ml,术后第7天血肌酐水平为656.20±152.54umol/l,经两样本相关分析发现二者具有正相关性。4CD20在人移植肾组织的表达在我院2007年-2010年移植肾失效的8例患者中,有5例CD20呈阳性表达(CD20阳性标准:移植肾病理活检免疫组化后染色示每高倍镜下CD20+细胞数>50个,否则为阴性),CD20阴性3例,CD20分子主要表达位于’肾小管、集合管、间质及其周围渗出的炎性细胞;CD20阳性组术后第7天sCD20水平为2798.22±692.54ng/ml, CD20阴性组术后第7天sCD20水平为1435.78±470.55ng/ml,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本研究证实CD20分子在肾移植术者中急性排斥反应者术前、术后血清中表达增强,与无排斥稳定组及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急性排斥组中术后第7天血清CD20含量较术前增加,而稳定组和正常组血清CD20术前、术后表达无明显增强。3肾移植术后患者血清CD20水平高者肾移植术后患者血肌酐水平较高,二者具有正相关性。4移植肾病理CD20阳性者患者血清CD20一般表达较高,而急性排斥反应者中移植肾病理CD20阳性者排斥反应较难纠正,可能提示血清CD20升高与急性排斥反应的治疗效果有关。5本实验研究表明检测血清可溶性CD20的含量有可能成为一种无创、简单的方法诊断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2-04-10)

叶于富[10](2012)在《Galectin-1减轻Flt3L诱发的小鼠同种异体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及相关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小鼠同种异体肝移植自发免疫耐受相关机制研究目的小鼠同种异体肝移植在没有免疫抑制治疗的情况下自发形成免疫耐受,但其机制至今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分析小鼠同种异体肝移植自发免疫耐受过程,探讨Th1及相关细胞因子、Th17及相关细胞因子、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树突状细胞及同种反应性T细胞凋亡等在小鼠肝移植自发免疫耐受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建立小鼠同基因(C3H→C3H)和异基因(B6→C3H)肝移植模型,通过病理组织检测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小鼠肝移植术后移植肝免疫应答过程;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肝移植术后移植肝IFN-γ和IL-17mRNA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肝移植术后移植肝Thl.Thl7和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比率及变化趋势;TUNEL (TdT-mediated dUTP nick end labeling)去检测移植肝原位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术TUNEL法检测移植肝淋巴细胞凋亡情况;通过给予供体小鼠注射FMS样酪氨酸激酶3配体(fms-like tyrosine kinase3ligand, Flt3L)以增加供肝功能成熟的树突状细胞数量,探讨供体来源树突状细胞在异基因肝移植中的作用。结果(1)小鼠异基因肝移植术后早期(4天、7天、14天至30天)移植肝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移植肝病理表现为典型的移植排斥反应,同基因肝移植术后早期移植肝虽然也有炎性细胞浸润,但持续时间和浸润程度均较轻;(2)异基因肝移植术后早期(4天、7天和14天)移植肝IFN-γ和IL-17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并显着高于同基因肝移植组,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移植肝浸润细胞Th1和Th17细胞比例显着增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也进一步证实移植肝有大量IL-17+细胞浸润;(3)异基因肝移植术后移植肝和受体脾脏中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比例明显升高(7天左右达高峰),之后开始下降,术后100天与正常小鼠无差异;(4)异基因肝移植术后早期移植肝浸润细胞和受体脾脏T细胞区域细胞发生大量凋亡(术后7天达高峰),流式细胞术证实移植肝浸润CD8+T细胞和CD4+T细胞均发生凋亡;(5)供体Flt3L预处理显着增加供肝功能成熟的树突状细胞数量,并能够打破小鼠异基因肝移植自发免疫耐受,诱发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结论(1)小鼠同种异体肝移植自发免疫耐受并非受者对移植肝不产生免疫应答(“免疫忽视”学说),而是经历了短暂的移植排斥反应;(2)Th1和Th17细胞是介导小鼠同种异体肝移植术后早期排斥反应的效应细胞;(3)供者特异性效应性T细胞由于凋亡而被选择性清除是小鼠同种异体肝移植自发耐受的重要机制;(4)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在肝移植自发耐受的诱导和维持阶段均发挥免疫调节作用;(5)供体来源树突状细胞在决定移植肝被排斥还是耐受中发挥关键性作用。第二部分:Galectin.1抑制Flt3L诱发的小鼠同种异体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及相关机制研究目的给予供体注射FMS样酪氨酸激酶3配体(F1t3L)能够显着增加供肝功能成熟的树突状细胞数量,从而打破小鼠异基因肝移植自发免疫耐受,诱发移植肝被排斥。半乳糖凝集素1(Galectin-1)能够诱导活化T细胞凋亡、抑制Th1和Th17型免疫反应、抑制树突状细胞功能并与调节性T细胞功能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galectin-1在防治Flt3L诱发的小鼠同种异体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建立小鼠同基因和异基因肝移植模型;实验分为供体Flt3L预处理联合rGal-1处理组、单纯供体Flt3L预处理组以及空白对照组;探讨rGal-1腹腔注射对供体Flt3L预处理诱发的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结果(1)小鼠异基因肝移植术后移植肝Galectin-1表达升高,但单纯galectin-1阻断无法诱导小鼠异基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2) Galectin-1注射能够显着延长供体经Flt3L预处理的移植肝生存时间,减轻Flt3L诱发的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3)Galectin-1注射能够显着减轻Flt3L诱发移植肝Thl和Th17细胞浸润程度,抑制Th1和Th17相关细胞因子表达,并促进抑制性细胞因子IL-10的产生;(4)Galectin-1注射对移植肝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无显着影响;(5) Galectin-1注射显着增加移植肝浸润T细胞和受体脾脏T细胞区域的细胞凋亡率;(6) Galectin-1能够抑制树突状细胞介导的同种CD4+T细胞增殖。结论Galectin-1能够抑制供者Flt3L处理诱发的小鼠异基因肝移植排斥反应,其机制包括:抑制Th1和Th17免疫反应、促进IL-10的分泌、促进同种反应性T细胞凋亡以及抑制供者来源树突状细胞功能。(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2-04-01)

同种异体急性排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患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血浆B型钠尿肽(BNP)、B型钠尿肽氨基末端前体(NT-proBNP)的浓度变化及早期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在我院行首次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患者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2例为实验组(A组),并随机选择同期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7例为对照组(B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血浆B型钠尿肽及其氨基末端前体浓度、血肌酐(SCr)水平、尿量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舒张早期与心房收缩期二尖瓣血流峰速比值(E/A)、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急性排斥反应组比较非急性排斥反应组同期BNP、NT-proBNP增高发生率高于尿量减少的发生率、SCr增高及左室结构及功能指标改变的发生率(P<0.01),且急性排斥反应时BNP、NT-proBNP增高早于SCr,NT-proBNP与BNP比较增高幅度更大、发生更早。结论肾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血BNP、NT-proBNP浓度早期显着增高,血BNP、NT-proBNP浓度变化可作为早期辅助诊断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敏感指标,其中NT-proBNP更敏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同种异体急性排斥论文参考文献

[1].陈志高,郑哲.急性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排斥反应[J].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2017

[2].焦自钊,薛武军,田晓辉,李杨.BNP及NT-proBNP在鉴别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患者急性排斥反应中的早期辅助诊断价值[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15

[3].卢苇.无创影像学技术检测同种异体急性心脏移植排斥反应的研究[D].首都医科大学.2015

[4].叶东明.大鼠同种异体肾移植前期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及其预警标记物的筛选[D].南方医科大学.2014

[5].陈刚,吴小候.大鼠同种异体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蛋白质组学研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4

[6].蔡兰军,余道武,高义,杨超,周鸿敏.激活芳香烃受体抑制同种异体小鼠心脏移植物急性排斥反应[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

[7].焦自钊,薛武军,田普训,丁小明,侯军.B型钠尿肽及其氨基末端前体在鉴别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患者急性排斥反应中的早期辅助诊断价值[C].2012中国器官移植大会论文汇编.2012

[8].张业伟,赵何伟,柏林,杨银学,鲁翔.同种异体大鼠肝移植术前全身照射预处理供体可以改变免疫耐受进程并诱导急性排斥反应[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2

[9].石利平.可溶性CD20在同种异体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表达及其意义[D].南方医科大学.2012

[10].叶于富.Galectin-1减轻Flt3L诱发的小鼠同种异体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及相关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2

论文知识图

小鼠心脏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组织...生存分析评价IL-17平均位与...

标签:;  ;  ;  ;  ;  ;  ;  

同种异体急性排斥论文_陈志高,郑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