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田鼠论文_成钢,王芊薄,龚强,熊德慧

导读:本文包含了东方田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田鼠,血吸虫,日本,丝氨酸,苏氨酸,磷酸酶,纤维。

东方田鼠论文文献综述

成钢,王芊薄,龚强,熊德慧[1](2019)在《东方田鼠HSP90α和KPNA2基因表达及体内抗日本血吸虫效果比较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基因HSP90α和KPNA2的表达差异及体内抗虫效果差异。方法RTPCR扩增并比较健康东方田鼠新分离的心、肝、脾、肺、肾、脑、肌肉、皮肤、骨髓组织中HSP90α和KPNA2的表达情况。40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DMEM培养基)、阴性对照组(pLXSN质粒转染病毒)、 pLXSNHSP90α组和pLXSNKPNA2组等4组,每组10只,各组分别于第1、 3、 7 d每鼠尾静脉注射重组质粒转染病毒(2×106cfu/ml)或培养基0.2 ml。注射后第2天,各组小鼠腹部皮肤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30±2)尾/鼠。感染后第42天,剖杀小鼠,门脉灌注检获成虫,测量死亡后合抱及单性虫体长度,计算虫荷、减虫率、每克肝虫卵数(LEPG)、肝脏减卵率,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变化,观察比较HSP90α和KPNA2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的保护效果。结果 RTPCR结果显示,HSP90α在东方田鼠脑、骨髓中高表达,而KPNA2在心、肾和肌肉中高表达。体内实验结果显示,pLXSNHSP90α组和pLXSNKPNA2组小鼠的肝脏颜色分别呈灰黄色和灰黑色,虫荷分别为(11.3±1.1)、(11.6±1.3)条,血吸虫成虫体长分别为(1.19±0.04)、(1.21±0.05) cm, LEPG分别为1 852.0±392.4、 1 035±485.4,与阴性对照组[(16.7±1.3)条、(1.39±0.06) cm、 3 644.0±523.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个实验组的虫荷、成虫体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LEPG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减虫率分别为40.8%和39.4%(P> 0.05),肝减卵率分别为57.9%和76.5%(P <0.05),与阴性对照组(12.6%、 17.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肝组织切片HE染色镜下观察显示,pLXSNHSP90α组和pLXSNKPNA2组小鼠的肝脏虫卵结节数量均远少于阴性对照。结论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基因HSP90α和KPNA2在脑、骨髓、心脏、肾脏和肌肉组织中表达存在差异;两者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保护效果在减卵率和LEPG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张琛,王勇,张美文[2](2019)在《东方田鼠的游泳行为和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是一种栖息于湿地生境的小型哺乳动物,为了解其水生运动适应,作者在实验室内观察和测试了该鼠的游泳行为、皮毛防水性能和长时间游泳能力。结果发现,东方田鼠主要在水面游泳,亦能潜水,游泳姿势是狗刨式,并主要以后肢交替划水提供推进力,速度约为0.37 m/s。在20℃水温条件下,东方田鼠皮毛表现出良好的防水性能,且防水性能与其年龄及体重均存在极显着的负相关关系(P <0.01,R~2=0.805);东方田鼠具有平均约持续5 h以上的长时间游泳能力,且长时间游泳能力与其皮毛防水性能存在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 <0.01,R~2=0.682);上述两项指标性别差异显着。这表明,东方田鼠有较强的水中运动能力和长时间游泳能力,具有水生运动方面的适应性进化,有利于其在沼泽等栖息地的生存。(本文来源于《动物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吴帅玲,陶双伦,章力,马静,唐显江[3](2019)在《东方田鼠家族群对成员个体觅食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植食性哺乳动物在分享社群觅食带来好处的同时,是否因个体间的相互干扰而影响其摄入率。在新鲜马唐叶片构建的均质密集食物斑块上,测定东方田鼠家族群成员个体在食物斑块上的觅食行为序列过程及行为参数,检验家族群存在对成员个体觅食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东方田鼠家族群雌、雄成员个体的觅食行为参数均无显着差异。然而,与单只个体相比,家族群觅食尽管能显着地缩短成员个体的觅食决定时间,但却显着地降低了成员个体的摄入率。分析觅食行为参数觅食中断时间发现,相较于单只个体,家族群成员个体间因相互干扰而引起的觅食中断时间的增加,不但增大了收获每口食物的时间,而且导致其摄入率下降。检测家族群成员个体各警觉行为动作参数,发现,成员个体间的相互干扰能引致个体的一般扫视、盯视及嗅闻动作时间比例显着增大,尽管直立扫视和静听动作时间比例减少显着,但并未使个体的觅食中断时间减小。结果充分说明,东方田鼠家族群成员个体间的相互干扰能使个体觅食行为参数发生变异,导致觅食中断时间增加,摄入率降低。(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3期)

李荣,熊德慧,胡维新[4](2019)在《筛选和鉴定与东方田鼠抗性基因ILKAP表达蛋白相互结合的日本血吸虫童虫蛋白》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筛选和鉴定与东方田鼠抗性基因整合素连接激酶相关丝氨酸/苏氨酸磷酸酶(ILKAP)表达蛋白相互结合的日本血吸虫童虫蛋白。方法提取东方田鼠骨髓细胞蛋白和日本血吸虫童虫蛋白,进行免疫共沉淀,实验组为东方田鼠骨髓蛋白+日本血吸虫童虫蛋白+ILKAP抗体+磁性珠子,阴性对照组以兔IgG抗体代替ILKAP抗体,阳性对照组为东方田鼠骨髓蛋白或日本血吸虫童虫蛋白。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对免疫沉淀复合物进行分离,切取差异性蛋白条带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仪(MALDITOF-MS)鉴定,获得的混合物肽片段利用Mascot软件进行分析检索。分别以东方田鼠骨髓cDNA和日本血吸虫童虫c DNA为模板, RT-PCR扩增东方田鼠ILKAP (Mf ILKAP)基因和日本血吸虫表膜抗原(Sj TA)基因。将Mf ILKAP和Sj TA基因分别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Flag-pCMV-2b和Myc-pcDNA3.1/(-) b中,构建的重组质粒FlagILKAP-pCMV-2b和Myc-TA-pcDNA3.1/(-) b共转染至HEK293T细胞中作为实验组,设阴性对照组Myc-TApcDNA3.1/(-) b或Flag-ILKAP-pCMV-2b和空白对照组Myc-pcDNA3.1/(-) b或Flag-pCMV-2b。用抗体Myc、 Flag以及ILKAP分别与转染后的HEK293T细胞总蛋白进行免疫共沉淀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东方田鼠骨髓细胞蛋白和日本血吸虫童虫蛋白经过免疫共沉淀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与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相比,有差异条带。经MAIDI-TOF-MS鉴定,利用Mascot软件中的串级质谱数据搜索功能进行搜索鉴定,鉴定出与东方田鼠ILKAP抗体相互作用的日本血吸虫童虫蛋白8种。RT-PCR结果显示, ILKAP和TA在东方田鼠骨髓和日本血吸虫童虫中均有表达,东方田鼠骨髓ILKAP的扩增产物为1 100~1 200 bp,理论值为1 147 bp,日本血吸虫童虫TA基因的扩增产物大小为500~600 bp,理论值为561 bp。质粒pCMV-Tag 2b、 pcDNA3.1/myc-His (-) b经酶切后,均有单一条带,分别约为4 300、 5 500 bp;重组质粒Flag-ILKAP-pCMV-2b经酶切鉴定后,其大小分别为4 300和1 147 bp, Myc-TA-pcDNA3.1/(-) b经酶切鉴定后,其大小分别为5 500和561 bp。Western blotting分析结果显示,两种重组真核表达载体共转染实验组的PVDF膜分别与Myc、 Flag以及ILKAP抗体孵育后有条带出现,而其他对照组无条带出现。结论鉴定出与Mf ILKAP抗体相互作用的日本血吸虫童虫蛋白8种,在HEK293T细胞中共表达了与Mf ILKAP结合的Sj TA基因, Mf ILKAP与Sj TA之间存在直接相互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黎欢,成钢,李海霞,汤志宏,李淑红[5](2019)在《东方田鼠与昆明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体外分离和培养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从细胞水平深入研究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机制提供试验材料,以及经济可靠地保存野生东方田鼠的生物活性细胞,试验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和组织块贴壁法,分别取妊娠12 d的东方田鼠和昆明小鼠胚胎组织,体外分离、培养成纤维细胞,观察比较不同培养方法、胰蛋白酶浓度、消化时间、传代次数及冻存复苏等因素对分离和培养两种胚胎成纤维细胞的影响,实时观察比较两种细胞生长特性。结果表明:组织块贴壁法和胰蛋白酶消化法均能在体外条件下较好地分离、培养两种胚胎成纤维细胞;采用0.125%胰蛋白酶37℃消化组织10 min,分离的细胞普遍密度大、活力好、贴壁细胞多、速度快,是实验室分离12 d胎龄东方田鼠与小鼠胚胎组织最佳胰酶浓度;昆明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较东方田鼠胚胎成纤维细胞足丝长而明显,细胞核较小;两种细胞冻存后生长及活率无显着差异;在含10%血清浓度培养体系中,东方田鼠胚胎成纤维细胞生长速率慢于昆明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生理代数分别为8代和7代,其中2~5代增殖旺盛。说明东方田鼠和昆明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在体外分离方法上差异不显着,而两者在生物学特性方面存在一定种属差异。(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9年05期)

叶清,李俊年,杨冬梅,陶双伦,张颖[6](2019)在《植物槲皮素对东方田鼠免疫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植物次生化合物对植食性小哺乳动物免疫功能的影响,本研究以含0、1. 5%、3%、5%和8%槲皮素的食物饲喂东方田鼠,探究东方田鼠的免疫器官发育和细胞因子水平对不同浓度槲皮素的响应。结果显示:不同浓度植物槲皮素对东方田鼠的体重增长均无显着影响;与不含槲皮素(对照组)相比,5%槲皮素处理的东方田鼠个体的脾脏和胸腺指数分别增加14. 48%(P <0. 05)、11. 67%(P <0. 05),细胞因子IL-2、IL-10分别增加8. 90%(P <0. 05)、14. 99%(P <0. 05),而TNF-α、IL-1β分别降低11. 13%(P <0. 05)、17. 40%(P <0. 05);槲皮素浓度达到8%时,与5%相比,脾脏指数、胸腺指数降低,IL-2、IL-10分泌减少,而TNF-α、IL-1β分泌升高。表明不同浓度植物槲皮素对东方田鼠免疫器官指数和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存在差异。(本文来源于《兽类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张琛,王勇,张美文[7](2018)在《东方田鼠指名亚种和长江亚种筑巢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东方田鼠(Microtusfortis)筑巢行为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进化。在实验室内采用48 h等级法和连续144 h巢材获取重量法,比较了东方田鼠长江亚种(M. f. calamorumt)和指名亚种(M. f. fortis)筑巢行为。结果表明,东方田鼠指名亚种和长江亚种皆能主动获取巢材并建筑质量良好的巢,具有稳定的筑巢行为;东方田鼠两个亚种的筑巢行为在利用巢材能力(P <0.01)和获取巢材能力(P <0.05)上皆具有显着性差异;指名亚种雌雄个体在利用巢材(P <0.05)和获取巢材的能力(P<0.05)上皆具有显着差异,而长江亚种在这两个方面都不存在性别差异。(本文来源于《动物学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吴侠,成钢,黎欢,李海霞,汤志宏[8](2018)在《野生东方田鼠4种成纤维细胞培养上清对日本血吸虫童虫的体外杀伤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明确野生东方田鼠4种成纤维细胞培养上清对体外培养的日本血吸虫童虫的杀伤效果。方法以对数生长期的野生东方田鼠胚胎、皮肤、肺脏及腹腔成纤维细胞培养上清液(实验组)与血吸虫童虫共培养,以DMEM培养基为空白对照,以含体积分数20%的东方田鼠血清为阳性对照,96 h内观察与4种细胞培养上清共培养的童虫状态,统计死亡率。结果与野生东方田鼠腹腔与肺脏成纤维细胞培养上清共培养72 h后,童虫出现死亡特征,表现为表膜皱缩,缢痕明显; 96 h后,虫体内容物模糊并溢出,与阳性对照组童虫死亡特征略有不同;野生东方田鼠皮肤、胚胎、腹腔和肺脏组织成纤维细胞培养上清共培养96 h的血吸虫童虫死亡率分别为8.30%±2.10%、9.30%±1.38%、17.20%±3.27%和15.10%±4.35%,与空白对照的童虫死亡率(7.70%±0.80%)相比表明,腹腔和肺脏成纤维细胞培养上清液对童虫具有明显杀伤效果(P<0.05)。结论对数生长期的野生东方田鼠腹腔和肺脏成纤维细胞培养上清对日本血吸虫童虫的杀伤效果较明显。(本文来源于《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期刊2018年05期)

柴淑梅,张倩,翟颀,余新刚,洪炀[9](2019)在《东方田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前后血常规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东方田鼠具有天然抗日本血吸虫病特征,为了探索东方田鼠抗日本血吸虫机制,本研究分析了东方田鼠和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前后血液细胞以及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东方田鼠和BALB/c鼠定量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于感染后第0、1、3、5、8、12、16、21、28、35、42 d分别采集抗凝血和血清,进行血常规和血清生化分析。血常规检测结果表明,东方田鼠感染后第3~16 d,WBC数量显着升高(Neu数量显着升高),而小鼠血常规检测结果正常;血清生化结果显示,东方田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ALB、HDL-C显着升高,小鼠各指标变化不明显。本研究结果显示东方田鼠天然免疫细胞Neu和血清ALB可能与其抗日本血吸虫特性相关,对补体杀伤日本血吸虫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张宣,张美文,郭聪,周训军,王勇[10](2018)在《东方田鼠种群密度制约的迟滞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中用成年东方田鼠不同时间不同密度笼养后(笼内雌雄各半),低密度配对饲养,观察各阶段东方田鼠繁殖指标的差异。试鼠144只,处理时分为LL(低密度长时间)(2只/笼,共20笼,90 d)、HL(高密度长时间)(8只/笼,共5笼,90 d)、HM(高密度中等时间)(8只/笼,共4笼,20 d)与HS(高密度短时间)(8只/笼,共4笼,10 d)4组。处理后在低密度条件下观察繁殖情况(胎仔数、怀孕率、分娩频率以及产仔间隔等),直至180 d。数据按时间划分为3个部分统计:0~90 d为第一阶段(不同密度处理期),90~109 d为过渡阶段(处理后的过渡期),109 d以后为第二阶段(正常低密度配对繁殖期)。结果表明:经过长时间高密度处理后,平均产仔数显着减少,组间平均分娩频率无显着差异。怀孕率由HL组到HM组,再到LL和HS组显着增加。在第一阶段,除LL组外,其余各组都未发现繁殖。过渡阶段的怀孕率组间差异显着,LL组以及HM组显着高于HL组。第二阶段的怀孕率以及胎仔数的组间差异显着,都为LL、HS两组较高,HL、HM两组较低。平均分娩频率、平均胎仔数以及产仔间隔各组间无显着差异。结论:不同持续时间的密度效应有较大差别。对于东方田鼠,20 d的高密度处理相比于10 d更能对其繁殖起到抑制作用。恢复低密度后,存在种群的迟滞性密度制约。(本文来源于《兽类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东方田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是一种栖息于湿地生境的小型哺乳动物,为了解其水生运动适应,作者在实验室内观察和测试了该鼠的游泳行为、皮毛防水性能和长时间游泳能力。结果发现,东方田鼠主要在水面游泳,亦能潜水,游泳姿势是狗刨式,并主要以后肢交替划水提供推进力,速度约为0.37 m/s。在20℃水温条件下,东方田鼠皮毛表现出良好的防水性能,且防水性能与其年龄及体重均存在极显着的负相关关系(P <0.01,R~2=0.805);东方田鼠具有平均约持续5 h以上的长时间游泳能力,且长时间游泳能力与其皮毛防水性能存在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 <0.01,R~2=0.682);上述两项指标性别差异显着。这表明,东方田鼠有较强的水中运动能力和长时间游泳能力,具有水生运动方面的适应性进化,有利于其在沼泽等栖息地的生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东方田鼠论文参考文献

[1].成钢,王芊薄,龚强,熊德慧.东方田鼠HSP90α和KPNA2基因表达及体内抗日本血吸虫效果比较观察[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9

[2].张琛,王勇,张美文.东方田鼠的游泳行为和能力[J].动物学杂志.2019

[3].吴帅玲,陶双伦,章力,马静,唐显江.东方田鼠家族群对成员个体觅食行为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9

[4].李荣,熊德慧,胡维新.筛选和鉴定与东方田鼠抗性基因ILKAP表达蛋白相互结合的日本血吸虫童虫蛋白[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9

[5].黎欢,成钢,李海霞,汤志宏,李淑红.东方田鼠与昆明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体外分离和培养比较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9

[6].叶清,李俊年,杨冬梅,陶双伦,张颖.植物槲皮素对东方田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兽类学报.2019

[7].张琛,王勇,张美文.东方田鼠指名亚种和长江亚种筑巢行为[J].动物学杂志.2018

[8].吴侠,成钢,黎欢,李海霞,汤志宏.野生东方田鼠4种成纤维细胞培养上清对日本血吸虫童虫的体外杀伤效果[J].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2018

[9].柴淑梅,张倩,翟颀,余新刚,洪炀.东方田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前后血常规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J].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2019

[10].张宣,张美文,郭聪,周训军,王勇.东方田鼠种群密度制约的迟滞效应[J].兽类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一3引物52022随机扩增四类东方田鼠一13东方田鼠与小鼠HSP90a叁维结...52007年种群大暴发迁移过程中受阻于...正常东方田鼠和感染血吸虫后不同...对东方田鼠睾丸影响的组织学...对雄性东方田鼠睾丸和附睾系...

标签:;  ;  ;  ;  ;  ;  ;  

东方田鼠论文_成钢,王芊薄,龚强,熊德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