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论文文献综述)
艾野[1](2021)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全面依法治国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指出依法治国是人文社科领域研究的焦点内容和重要命题,是我国法治建设的新方向,关系着国家的兴衰和社会的长治久安。随着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光辉成果,极大地改变了社会及人们的对法治的意识和认知,推动了世界领域的法治文化交流,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战略部署。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思想的研究,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的整体把握、法治体系的完善和我国未来的法治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标志着依法治国被赋予了时代的内涵,对我国法治发展有重大意义。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强调要继续坚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申和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是一场治国理政的深刻革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和人民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探索出一条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制度体系,并将《决定》定为我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法治是人类社会发展进化的永恒追求,也是总结前人经验后作出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治国就是将其动态的治理理念和方式融入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之中,将其时代内涵淋漓尽致地发挥到我国建设的每一个阶段中。依法治国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建设中的地位和治国理政的作用。本文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发展与实践研究为目标,深入地研究了依法治国的发展历程。牢牢把握习近平提出的“十一个坚持”对我国法治发展的作用、中国共产党的依法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法治文明发展规律。这是对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理论研究的重要推动,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和法治中国建设指明方向。本文多学科交叉研究法、历史分析法和理论和实际相统一法,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视角高度概述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发展与实践,对依法治国的理论渊源进行系统整理,并对新时代依法治国理论的主要内容、成就、特征、经验、优势、挑战和完善路径进行了全面研究,努力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论的发展与实践研究提供理论素材。本文主要分为七个部分组成,具体来讲:第一部分,绪论。重点分析论文的研究基础及研究效用,通过剖析与本研究相关的理论成果,形成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整体认识,并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为研究提供理论参考。理清研究的思路,阐述研究方法,从而搭建本研究的基本架构,总结研究成果,分析研究创新点及存在的不足之处。第二部分,是依法治国的基本理论概述。本章节首先从法治相关的概念进行概述,分别对法治、法制、人治、德治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进行系统分析。其次从依法治国的内涵入手,对依法治国进行了整体概述,对其理论、核心和本质特征分别进行了论述。从整体的机构上为后续的研究做了理论铺垫。第三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论的思想基础与理论渊源。这一部分首先,深入了解和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法治思想,阐述马克思恩格斯法治思想为依法治国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提出了马克思恩格斯法治思想的时代价值。有利于我们准确的认识法治思想来源。其次,研究列宁斯大林对法制的探索和教训,研究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法治的形成与失败的教训,这部分能有效地为我国法治实践提供依据。之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法治思想进行研究,对我国法治从无到有进行整体分析。最后从我国的传统法治入手,分别对古代法制思想、近代社会法制思想展开论述。阐述了我国古代、近代法治的弊端与发展,从而对新时代依法治国产生启示作用。第四部分,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入新时代。本章是该论文的核心部分。首先深入地对新时代依法治国理论地进行了概述,从新时代依法治国理论的形成、主要内容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其次,对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成就进行论述,这部分以法治过程中的实质转变为主要成就的依据,通过向更好的方式转变、更具体的实践操作、更先进的治理模式和更高的目标作为成就的主要表现。最后,从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特征展开论述,明确依法治国在新时代的主要特征、深化时代赋予的内涵。第五部分,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论的历史地位与实践价值。本章首先阐述了新时代依法治国的历史地位,它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发扬,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补充和丰富。其次阐述了新时代依法治国理论的实践价值,分别从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人类的法治文化的角度对新时代依法治国进行了有效的定位和评价,从而体现出其在我国社会发展全过程中的价值。第六部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基本经验和优势。在基本经验上,以法为主要研究目标,分别对其与党、权、民主、依规治党的关系进行研究。在现实生活中,党的领导、权力、民主自由、法规制度都与法无法分割,其之间的关系也是相互监督、促进和相统一的。国外法治实践的经验对中国而言是宝贵的,但对经验的学习依然要建立在我国的发展实际上,没有国情为基础的借鉴学习所得到的结果可能与所想背道而驰。在优势上,依法治国发挥出了我国的制度优势。党的领导是我国制度优势的最大体现,人民主体、以德治国、人人平等和中国实际出发都是依法治国的在新时代的优势,依法治国确保人民的主体地位和公平正义,德治与法治相结合是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最优结合,保持中国实际为基本准则才能把握依住依法治国的优势和未来法治发展的前景。第七部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理性思考。理性的分析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所要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正视存在的问题,是促进依法治国再进步的最佳途径。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给依法治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这是机遇也是挑战,更是对依法治国潜力深层挖掘的契机。通过理性思考,从八个方面完善新时代依法治国的路径,集中地将“十一个坚持”主要内涵融入新时代依法治国的实践当中,从而将问题和挑战转化为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强大动力。总之,通过系统地研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全面依法治国,论文主要提出以下创新观点:一是提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论时代内涵,从社会发展中蕴含的古今的哲学智慧体现出中国特色、中国经验和中国实践。二是提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论面临的问题和对策,从社会主要矛盾、法治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和新时代依法治国完善路径,深入研究我国依法治国理论的发展与实践。三是从新时代依法治国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和实践逻辑的阐释,为国家的发展建设提出科学的指南和正确的价值引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李金泽[2](2020)在《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我国司法公信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国家的长治久安离不开良法善治。要实现真正的法治中国,法律必须得到人们的认同与遵守,良好的司法公信力是题中应有之义。司法公信力是人们对司法活动、司法裁判的信任,对法律的尊重和确信。司法公信力是法治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司法公信力越高,司法才能更加有效的运作,司法公正才能得到切实的保障。在当前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司法公信力的提升是其重要内容,也是落实全面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本文从我国司法公信力的建设与发展现状出发,透析了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司法公信力所面临的困境,探讨了司法公信力的提升路径。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数据分析、案例分析的方法,从司法审判和司法监督两个层面出发,分类探究了我国司法机关在不同案件审理和监督过程中的效率与效果,从而分析当前司法公信力所面临的困境。经过研究,从全面依法治国的视域出发,目前我国司法公信力的建设与发展,仍然存在特殊案件处理效率较低、刑事与行政类案件审判公信力需进一步提高,以及司法监督效能有效落实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缺乏针对特殊案件的灵活审理机制,监督制度的实施重过程而轻结果、甚或有形式意义大于实质意义的问题;另一方面是伴随我国社会全面快速发展,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与法律应用能力还不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和法治建设的要求等。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正确理解全面依法治国与司法公信力之间的本质关联,在认识到司法公信力建设与发展是长期过程的基础上,通过体制机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社会公众法治意识与能力的不断增强,促进司法公开、司法权威和社会评价的全面提升。
李林[3](2019)在《新时代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文中提出改革开放40年在法治领域取得的最重大成就,是开辟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这条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规定和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制度属性和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前进方向。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目标,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努力开启法治中国建设的新征程。
施彦军[4](2019)在《当代中国法治政府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意味着我国法治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仅要关注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保护,而且要关注公民义务的切实履行;不仅要关注对权力的控制,而且要关注权力使命的完成;不仅要看到法治与政治的紧密关系,而且要将法治放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大格局中给予定位等。而在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大格局中,法治政府实践显得尤其重要,这是因为政府在我国现阶段的国家治理中具有独特而无法替代的作用,其主要表现为:一是政府在国家治理中扮演着发动机和推动器的角色;二是政府能够更好地履行宏观调控的职能;三是政府是国家法律的直接执行者;四是政府有能力培育、完善和规范各类社会组织,推动他们参与社会治理等。因此,对于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来说,只有实行政府主导型的国家治理,才能切实有效的推进法治国家建设。这一论断的提出,无疑对政府的有效治理尤其是法治政府的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法治政府实践成败不仅关系着政府治理现代化的成败,还关系着法治国家建设的成败,更关系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成败,由此可见,法治政府理论及其实践在国家治理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稍有不慎,则满盘皆输。在当前,我们看到法治政府实践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更应该看到由于我国具有特殊的历史传统,客观上,不论是依法行政还是法治政府的推进,都是自上而下进行的,既然是自上而下的推动,那么在实践中也就势必会存在执行力逐级衰减、大打折扣的不良现象,当然,这种执行力衰减也是造成行政管理中政令不通、执行不畅的最重要原因之一。这些不良现象的存在,严重侵害了政府多年积累起来的良好信誉和形象,阻碍了法治政府实践的进程,同时也损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使得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近年来与依法行政、法治政府理论及其实践相关联的一系列理论与现实问题。本论文紧紧围绕“当代中国法治政府理论与实践”这一重要课题而展开充分研究,初步解决四个基本问题:一是当代中国法治政府实践的阻力及其影响因素;二是当代中国法治政府实践的指导原则;三是在一个具有特殊历史传统的语境中,当代中国法治政府实践的可行性及其模式选择;四是国外法治政府理论及其实践对当代中国法治政府实践的可借鉴价值。本论文充分运用文献研究法、定性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多学科综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立足于国内外法治政府理论与实践,首先从法治内涵及其与人治的关系、政府内涵及其与国家的区别、法治政府的内涵与特征、法治政府的基本规则、法治政府的实践标准等方面,多维度地阐述了法治与法治政府的概念。紧接着,从西方法治政府理论、马克思主义法治政府理论以及中国传统的优秀法治政府理论等方面,认真梳理了法治政府理论的源流,为当代中国法治政府实践提供思想理论上的借鉴。在此基础上,系统挖掘和梳理了当代中国法治政府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进而分析了当代中国法治政府实践的现状即取得的基本成就、面临的阻力以及归因,然后,基于法治政府实践的模式选择、内容、需理顺的外部关系等方面,从宏观上勾勒了当代中国法治政府实践的框架。在客观分析当代中国法治政府实践所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阻力的基础上,并结合已设计的宏观框架,着重分析了当代中国法治政府实践的可行性(基础理论、多维制度、时代发展)、指导原则以及基本路径选择,侧重从清除思想障碍、革新行政体制、筑牢民主根基、强化制度支撑、控制行政权力、畅通救济渠道、增强外在动力七个层面促进当代中国法治政府实践进程。通过认真分析与研究,本论文得出如下结论: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法律制度不断向法治的原则、精神靠拢,其现代性因素不断积累,最终使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型统治体系逐步成为现实;并展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若干代人的不断努力,我国所实践的法治政府必将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是一个法律至上的政府,是一个政府行政权力得到很好的制约的政府,是一个能代表人民意志为人民谋幸福的政府。
冯嘉慧[5](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方略演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明确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全面依法治国作为一个方略来执行,最早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1978年改革开放开启了它突破性发展的阀门。从这时起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经济的发展变革推动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中国共产党以依法治国之不变应万变,生活于其中的民众在接纳或抵触中慢慢转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民众、社会、国家之间的互动愈加频繁、愈加和谐,中国共产党的依法治国方略也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贴合新的局势要求,不断调整与完善。这种有趣的互动模式对中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以及其他战略的决策都有着重要的探究和借鉴作用。本文立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历史事实,把握住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接触、磨合的动态,顺畅地描绘出依法治国方略形成、发展和茁壮成长的过程,通过对比不同阶段人民群众的法制成熟度,归纳总结出依法治国方略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出的不同面貌,并对此现象做出解释,最后点明依法治国方略明在治国实在治人,饱含希望与关怀。通过前期的史料搜集和梳理,按时间先后顺序将论文分为六个部分进行分析论述。第一部分是导论,主要是对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的介绍以及对本文涉及概念的明确。第二部分主要论述改革开放初期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法制建设。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中国共产党法律宣传教育工作的发展历程。第四部分主要讨论随着民众的民主法制意识加强以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被确认后,民众、国家、中国共产党三者在此背景下的运作模式。第五部分是新时代对依法治国方略提出的更高要求,既有对过去发展成果的总结也有对未来走向的规划。第六部分为结语,通过对依法治国方略历程的回顾,领悟中国共产党法治理念中以人为本的精髓。
蒋传光[6](2018)在《从两个“十六字方针”看我国法治建设的跨越发展——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文中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十六字方针"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和确立的。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新十六字方针"是党的共十八大正式提出的。"十六字方针"实现了由人治向依法治理的转变,"新十六字方针"实现了由立法导向的法治建设向体系化法治建设的转变。"新十六字方针"是对"十六字方针"在理论与实践上的超越,在"新十六字方针"引领下法治建设进入了新时代。两个"十六字方针"的提出,其见证了法治建设的目标从建立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转型升级。
段中卫[7](2018)在《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面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坚强保证。自习近平总书记于党的十八大上正式就任党的总书记以来,以其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依法治国确立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并将其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依法治国作了专题部署,提出了未来中国法治建设的任务规划。党的十九大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将其作为基本方略长期予以坚持,并提出了一系列符合法治规律、体现时代特征的新要求新举措。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思想体系脱胎而出,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思想对于领会其时代来源、把握其理论体系、理解其历史贡献、实现其实践引领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逻辑论证法等方法,系统研究了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的形成背景、理论渊源、基本内容、基本特征、当代价值与实践路径。第一,考察了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的形成背景,认为它是个人成长背景、社会时代背景、历史发展背景三者合力作用的结晶。第二,追溯了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的理论渊源,指出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法治思想为理论基石,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为思想来源,以中华法律文化精华为文化滋养,以西方优秀法治文明成果为有益借鉴的产物。第三,梳理了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思想体系的基本框架,认为其自身已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其构成主要包括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考量论、根本方向论、总体布局论、推进方略论、保障机制论五大方面。环环相扣,有机相连。第四,提炼出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的基本特征,认为其主要具有立足人民性、根系实践性、彰显真理性、体现时代性、缜密逻辑性五大基本特征。第五,阐述了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的当代价值与实践路径,认为其不仅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法学新境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而且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证,同时其作为中国智慧的深刻体现也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其可从全面推进依法执政强化领导核心作用、全面推进法治领域改革扩展实践空间、全面提高人民法治素养培育主体力量这三个方面狠抓贯彻落实。
蒋传光[8](2018)在《十九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发展与创新》文中研究指明中共十九大报告的最大理论贡献是概括总结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确立了其历史地位,为中国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在各项工作中全面准确地贯彻落实,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中共十九大报告在总结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在全面依法治国理论上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体现为:全面依法治国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指明了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方向,进一步丰富、发展和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范进学[9](2018)在《“法治中国”:世界意义与理论逻辑》文中研究指明"法治中国"作为一个重大政治命题,既是党中央基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提出来的;也是党中央站在国际法治体系的全球战略高度,以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天下胸怀,向世界人民展现中国在当代国际法治体系中的良好的国家形象。"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现行宪法的法律表述,"法治中国"则是统合"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两个宪法概念的政治性概念。治国主体包含着主权意义的人民与治权意义上的执政党与国家机关,依法治国自然包括了依法执政与依法行政两个核心内容。依法治国是一个对"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治军"等多方面概括统合的概念。"法治中国"含有国际法治的政治概念,在当下乃至一个较长时期,"法治中国"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与世界意义;"法治中国"与"法治国家"两个建设同时抓,但法治中国建设还需回到宪法确立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原则与目标上。
李林[10](2017)在《开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新征程》文中认为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战略判断,开启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新征程。必须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使命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历史使命紧密结合起来、深度融合起来。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把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有机结合起来、完整统一起来,确立建设法治中国"两步走"的发展战略,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只要能够做好上述工作,一定能够全面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新征程,赢得法治中国建设的新胜利。
二、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全面依法治国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1.1 理论意义 |
1.1.2 现实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与难点 |
1.4.1 创新之处 |
1.4.2 论文难点 |
第2章 依法治国的相关概念 |
2.1 系列概念 |
2.1.1 法治 |
2.1.2 法治与人治 |
2.1.3 法治与德治 |
2.1.4 法治与法制 |
2.2 依法治国的内涵 |
2.2.1 依法治国的概述 |
2.2.2 依法治国的理论基础 |
2.2.3 依法治国理论的本质特征 |
2.3 依法治国的核心 |
2.3.1 依宪治国 |
2.3.2 依法执政 |
第3章 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论的思想基础与理论渊源 |
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法治思想 |
3.1.1 马克思恩格斯的法治思想 |
3.1.2 列宁斯大林对法制的探索和教训 |
3.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依法治国理论 |
3.2.1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开端 |
3.2.2 从法制到法治建设 |
3.2.3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 |
3.2.4 依法治国理论体系的建立 |
3.3 中国传统法制思想 |
3.3.1 中国古代法制思想 |
3.3.2 中国近代法制思想 |
第4章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入新时代 |
4.1 新时代依法治国理论的概述 |
4.1.1 新时代依法治国理论的形成 |
4.1.2 新时代依法治国理论的主要内容 |
4.2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成就 |
4.2.1 从治国基本方略转变为全面推进 |
4.2.2 从形式法治到实质法治 |
4.2.3 从依法管理向治理现代化 |
4.2.4 从依法治国到法治中国建设 |
4.3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特点 |
4.3.1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全面性 |
4.3.2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创新性 |
4.3.3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性 |
4.3.4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科学性 |
第5章 新时代依法治国理论的历史地位与实践价值 |
5.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论的历史地位 |
5.1.1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 |
5.1.2 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
5.1.3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论的理论地位 |
5.1.4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论的现实意义 |
5.2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理论的实践价值 |
5.2.1 新时代依法治国为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有力保障 |
5.2.2 新时代依法治国是民主政治建设的最集中体现 |
5.2.3 新时代依法治国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前提 |
5.2.4 新时代依法治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
5.2.5 新时代依法治国为人类法治文化贡献了中国智慧 |
第6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基本经验和优势 |
6.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基本经验 |
6.1.1 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党与法的关系 |
6.1.2 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法与权的关系 |
6.1.3 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民主与法治的关系 |
6.1.4 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
6.1.5 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立足国情与借鉴中外法治经验的关系 |
6.2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优势 |
6.2.1 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最大特色和优势 |
6.2.2 以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为力量源泉和重要保障 |
6.2.3 以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为客观要求 |
6.2.4 以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为实现路径 |
6.2.5 以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为重要原则 |
第7章 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理性思考 |
7.1 新时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
7.1.1 法治发展不平衡制约了整体法治水平的提升 |
7.1.2 法治发展不充分难以发挥法治的功能 |
7.1.3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对依法治国的影响 |
7.2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完善路径 |
7.2.1 科学立法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关键 |
7.2.2 严格执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 |
7.2.3 公正司法是现代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防线 |
7.2.4 全民守法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 |
7.2.5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
7.2.6 依法治国、依法治党、依法治军全盘考虑 |
7.2.7 全面贯彻改革、发展、稳定相统一 |
7.2.8 国家、地方、个人协调一致共同发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攻读成果 |
致谢 |
(2)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我国司法公信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全面依法治国与司法公信力概述 |
2.1 全面依法治国概述 |
2.1.1 全面依法治国的提出 |
2.1.2 全面依法治国的内容与特征 |
2.2 司法公信力概述 |
2.2.1 司法公信力的概念界定 |
2.2.2 司法公信力的特征 |
2.2.3 司法公信力的构成 |
2.3 全面依法治国与司法公信力的关联 |
2.3.1 全面依法治国与司法公信力的内在统一性 |
2.3.2 全面依法治国下我国司法公信力的特点 |
3 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我国司法公信力的现状 |
3.1 司法案件的效质情况分析 |
3.1.1 案件审理效率分析 |
3.1.2 案件审理质量分析 |
3.2 司法监督情况分析 |
3.2.1 纠正违法行为情况分析 |
3.2.2 受理举报、控告和申诉案件情况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我国司法公信力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
4.1 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我国司法公信力存在的问题 |
4.1.1 疑难案件审判效率低下 |
4.1.2 刑事与行政案件审判质量有限 |
4.1.3 司法监督贯彻实施不足 |
4.2 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我国司法公信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特殊案件的处理经验不足 |
4.2.2 案件审理过程内外协调不足 |
4.2.3 司法监督程序不完善 |
5 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我国司法公信力的提升路径 |
5.1 完善司法体制、创新法律运用 |
5.1.1 建立省统管的一体化管理体制 |
5.1.2 强调特殊案件审理过程中法律的正确运用 |
5.2 增强司法公开、促进民众参与 |
5.2.1 加强司法人员综合素养建设 |
5.2.2 推进司法公开 |
5.3 细化司法监督、强调监督效果 |
5.3.1 细化司法监督程序 |
5.3.2 强调监督效果的有效贯彻 |
5.4 完善司法责任制,保障司法权公正行使 |
5.4.1 改革应当注意现实条件约束,分步骤推进 |
5.4.2 案件管理建立可操作的司法责任制 |
5.4.3 合理设定司法责任制与司法监督制度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新时代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 |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 |
三、新时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新形势新目标 |
(一)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面临的新形势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新目标 |
四、新时代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开启法治中国建设新征程 |
(一) 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集中统一领导。 |
(二) 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 |
(三)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
(四)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 |
(五) 改革与法治紧密结合。 |
(六) 深入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
(七) 共同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 一体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 |
(八) 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
(九) 以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引领新时代法治理论创新发展。 |
(4)当代中国法治政府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研究理论意义 |
二、研究实践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现有相关研究的评价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定性研究法 |
三、历史研究法 |
四、比较研究法 |
五、多学科综合研究法 |
第六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创新 |
二、研究不足 |
第一章 法治与法治政府的概念解析 |
第一节 法治内涵及其与人治的关系 |
一、法治内涵 |
二、法治与人治的关系 |
第二节 政府的内涵及其与国家的区别 |
一、政府的内涵 |
二、政府与国家的区别 |
第三节 法治政府的内涵与特征 |
一、法治政府的内涵 |
二、法治政府的基本特征 |
第四节 法治政府的基本规则 |
一、法治政府的形式规则 |
二、法治政府的实质规则 |
三、法治政府基本规则实现的条件 |
第五节 法治政府的实践标准 |
一、首要标准:行政主体依法设立 |
二、关键标准:行政权力依法获取 |
三、核心标准:行政行为受法律制约 |
四、保障标准:行政违法行为依法严惩 |
五、终极标准:行政权力服务公众和社会 |
第二章 法治政府理论的源与流 |
第一节 西方法治政府理论 |
一、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法治政府理论 |
二、中世纪时期的法治政府理论 |
三、近代资本主义时期法治政府理论 |
四、当代西方法治政府理论 |
五、西方法治政府理论评析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法治政府理论 |
一、马克思、恩格斯法治理论 |
二、列宁法治政府理论 |
三、马克思主义法治政府理论评析 |
第三节 中国传统的优秀法治政府理论 |
一、古代法家的法治政府理论 |
二、清末法学家的法治政府理论 |
三、中国传统的优秀法治政府理论评析 |
第三章 当代中国法治政府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法治政府理论的发展历程 |
一、改革开放前法治政府理论的探索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政府理论 |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政府理论 |
第二节 法治政府实践发展历程 |
一、艰难探索阶断(1949年——改革开放前) |
二、初步实践阶断(改革开放后——1989年) |
三、全面实践阶段(1989年——2003年) |
四、继续推进阶段(2003年——2012年) |
五、全面深化阶段(2012年——至今) |
第三节 法治政府理论与实践发展历程的评析 |
第四章 当代中国法治政府实践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当代中国法治政府实践所取得的基本成就 |
一、行政法律规范建设硕果累累,基本上实现了有法可依 |
二、不断改革政府机构,推进了政府职能转变 |
三、全面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有效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
四、政府及其公务员依法行政意识明显增强,明确了法治政府实践目标 |
五、不断完善行政权力监督体系,提升了法治政府实践水平 |
第二节 当代中国法治政府实践面临的问题 |
一、法治政府理论研究与实践认识程度还不够深入 |
二、法治政府的制度建设还不够健全 |
三、行政体制性障碍还未从根本上消除 |
四、行政执法行为还不够规范甚至滥用行政权力 |
五、部分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还比较低 |
六、法治政府实践的监督制度落实还不够到位 |
第三节 当代中国法治政府实践障碍的归因 |
一、中国特殊外部环境因素的深远影响 |
二、政府自身能力不足因素的深刻影响 |
三、缺乏对“法治”正确认识的重要影响 |
第五章 当代中国法治政府实践的宏观框架 |
第一节 当代中国法治政府实践的模式选择 |
一、法治政府实践的基本模式 |
二、关于法治政府实践模式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三、当代中国法治政府实践的模式选择 |
第二节 当代中国法治政府实践的内容 |
一、法治政府与良好秩序 |
二、法治政府与推动民主 |
三、法治政府与促进自由 |
四、法治政府与维护公正 |
五、法治政府与保护人权 |
第三节 当代中国法治政府实践需理顺的外部关系 |
一、法治政府与政党 |
二、法治政府与法治国家 |
三、法治政府与法治文化 |
四、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 |
第六章 推进当代中国法治政府实践的路径选择 |
第一节 当代中国法治政府实践的可行性 |
一、基础理论上的可行性 |
二、多维制度上的可行性 |
三、时代发展上的可行性 |
第二节 当代中国法治政府实践的指导原则 |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法治政府实践 |
二、坚持以民为中心 |
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四、坚持立足当代中国实际 |
五、坚持硬法与软法相结合 |
六、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
第三节 优化当代中国法治政府实践的若干对策 |
一、清除思想障碍:大力增强行政公务人员的法治观念 |
二、革新行政体制: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有限政府和服务政府 |
三、筑牢民主根基:建立健全民主政治制度 |
四、强化制度支撑:建立健全行政法律规范体系 |
五、控制行政权力:严格规范行政机关的行政执法行为 |
六、畅通救济渠道:建立健全行政救济机制 |
七、增强外在动力:发展和壮大市民社会 |
在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方略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建国初期“依法治国”主题的研究 |
1.2.2 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依法治国”主题的研究 |
1.2.3 20世纪90年代快速发展时期“依法治国”主题的研究 |
1.2.4 党的十五大至党的十八大时期“依法治国”主题的研究 |
1.2.5 2012年至今“依法治国”主题的研究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史论结合法 |
1.3.3 比较法 |
1.4 依法治国方略的概念界定 |
2 改革开放初期“原子化”的群众与中国法制建设的健全 |
2.1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的背景分析 |
2.1.1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 |
2.1.2 “原子化”的人走出原来严格的“单位”控制 |
2.2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
2.2.1 宪法及相关法的出现与建立 |
2.2.2 经济法的出现与建立 |
2.2.3 刑法的出台与通过 |
2.2.4 社会法的出现与建立 |
2.3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初步建立 |
2.3.1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认识 |
2.3.2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立 |
3 无“法”的群众与社会主义法制观念的培养 |
3.1 中国共产党培养法制观念工作的背景分析 |
3.1.1 法制宣传教育的政治环境 |
3.1.2 无“法”群众的基本状况 |
3.2 学校课程教育——法制建设的核心力量 |
3.3 领导干部培训——法制建设的关键环节 |
3.4 “一五”普法教育展开——法制建设的“全民参与” |
3.4.1 全民参与普法教育的心理状态趋于健全 |
3.4.2 全民参与法制教育的早期实践 |
3.4.3 普法教育第一个五年规划的展开 |
4 初步“法智”化民众与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确认 |
4.1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出的背景 |
4.2 依法治国:尊重和保障人权与民主政治建设相结合 |
4.3 依法执政:人民群众的监督制约与党的执政方式的完善 |
4.4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
5 成熟法制化民众与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与发展 |
5.1 全面依法治国方略提出的必然性 |
5.1.1 健全的法制体系 |
5.1.2 人民群众“法智”与意识的成熟 |
5.1.3 中国共产党执政综合素质的提高 |
5.2 全面依法治国的方略的新要求 |
5.2.1 “全面”的“空间”要求 |
5.2.2 “无限”的“时间”要求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从两个“十六字方针”看我国法治建设的跨越发展——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十六字方针”实现了由人治向依法治理的转变 |
(一) 邓小平法制思想与“十六字方针”的提出 |
1. 邓小平法制思想对中国法治建设的奠基和引领 |
2.“十六字方针”的提出 |
(二) “十六字方针”的法治价值 |
二、“新十六字方针”实现了由立法导向的法治建设向体系化法治建设的转变 |
(一) “新十六字方针”提出的背景和过程 |
(二) “新十六字方针”引领下法治建设的巨大成就 |
三、“新十六字方针”是对“十六字方针”在理论与实践上的超越 |
(一) “新十六字方针”是“十六字方针”在新时代的转型升级 |
(二) “十六字方针”理念下的法治建设以完善立法为导向 |
(三) “新十六字方针”理念下的法治建设以建立完善的法治体系为导向 |
结语 |
(7)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阐释 |
1.2.1 法制 |
1.2.2 法治 |
1.2.3 全面依法治国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3 对相关研究的评价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2 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的形成背景 |
2.1 个人成长背景 |
2.1.1 家庭环境 |
2.1.2 教育背景 |
2.1.3 工作经历 |
2.2 社会时代背景 |
2.2.1 世情: 中国国际地位已发生历史性变化 |
2.2.2 国情: 中国发展方位已发生历史性变化 |
2.2.3 党情: 中共面临的执政考验更为复杂尖锐 |
2.3 历史发展背景 |
2.3.1 苏联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
2.3.2 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的艰辛探索历程 |
3 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的理论渊源 |
3.1 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法治思想 |
3.1.1 马克思恩格斯法律思想 |
3.1.2 列宁社会主义法制思想 |
3.2 思想来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 |
3.2.1 毛泽东宪法法律思想 |
3.2.2 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 |
3.2.3 江泽民依法治国思想 |
3.2.4 胡锦涛依法执政思想 |
3.3 文化滋养:中华法律文化精华 |
3.3.1 “以民为本”与“司法为民” |
3.3.2 “以法治国”与“依法治国” |
3.3.3 “德主刑辅”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
3.4 有益借鉴:西方优秀法治文明成果 |
3.4.1 “公平正义理论”与“法治公正” |
3.4.2 “法的信仰理论”与“全民守法” |
3.4.3 “公法与政治理论”与三个“本质上” |
4 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的基本内容 |
4.1 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考量论 |
4.1.1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 |
4.1.2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 |
4.1.3 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
4.1.4 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 |
4.2 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方向论 |
4.2.1 旗帜鲜明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
4.2.2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核心要义 |
4.3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体布局论 |
4.3.1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
4.3.2 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
4.4 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方略论 |
4.4.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
4.4.2 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
4.4.3 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
4.4.4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
4.4.5 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 |
4.5 全面依法治国的保障机制论 |
4.5.1 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 |
4.5.2 坚定不移推进法治领域改革 |
4.5.3 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
5 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的基本特征 |
5.1 立足人民性 |
5.1.1 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基本原则 |
5.1.2 把以人民为中心贯穿法治建设全程 |
5.2 根系实践性 |
5.2.1 基于实践需要确立法治建设目标 |
5.2.2 围绕法治实践目标确立实施路径 |
5.3 彰显真理性 |
5.3.1 深化了对法治建设规律的真理性认识 |
5.3.2 具有与时俱进、开放包容的理论品质 |
5.4 体现时代性 |
5.4.1 围绕新时代重大主题开展理论探索 |
5.4.2 新时代下“四个自信”的深刻表现 |
5.5 缜密逻辑性 |
5.5.1 深刻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
5.5.2 始终把党的领导作为其核心和主线 |
6 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的当代价值与实践路径 |
6.1 理论价值 |
6.1.1 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法学新境界 |
6.1.2 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
6.2 实践价值 |
6.2.1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坚强保证 |
6.2.2 为人类政治文明贡献了中国智慧 |
6.3 实践路径 |
6.3.1 全面推进依法执政强化领导核心作用 |
6.3.2 全面推进法治领域改革扩展实践空间 |
6.3.3 全面提高人民法治素养培育主体力量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法治中国”:世界意义与理论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一、“法治中国”的世界意义 |
二、“法治中国”:一个统合性政治概念的理论逻辑 |
(一)“法治中国”是统合“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政治概念 |
(二)“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关系 |
(三)“法治国家”与“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关系 |
(四)新“十六字”方针与“法治国家“建设 |
三、“法治中国”建设的路经 |
四、结语 |
(10)开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新征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新征程, 必须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历史使命紧密结合起来、深度融合起来 |
二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新征程, 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
三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新征程, 必须把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有机结合起来、完整统一起来 |
四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新征程, 必须确立建设法治中国“两步走”的发展战略 |
五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新征程, 必须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
六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新征程, 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
七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新征程, 必须深化依法治国实践 |
四、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全面依法治国理论与实践研究[D]. 艾野. 吉林大学, 2021(01)
- [2]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我国司法公信力研究[D]. 李金泽. 西安工业大学, 2020(05)
- [3]新时代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J]. 李林. 中国法学, 2019(03)
- [4]当代中国法治政府理论与实践研究[D]. 施彦军. 华侨大学, 2019(12)
- [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方略演进研究[D]. 冯嘉慧. 海南大学, 2019(01)
- [6]从两个“十六字方针”看我国法治建设的跨越发展——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J]. 蒋传光. 东方法学, 2018(06)
- [7]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研究[D]. 段中卫.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2)
- [8]十九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 蒋传光.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 2018(03)
- [9]“法治中国”:世界意义与理论逻辑[J]. 范进学. 法学, 2018(03)
- [10]开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新征程[J]. 李林. 环球法律评论, 2017(06)
标签:依法治国论文; 十六字方针论文; 法治政府论文;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司法公信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