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华中五味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华中,表型,可塑性,原子,雄花,氢化物,物候。
华中五味子论文文献综述
袁小军,王森,郭红艳,钟秋平[1](2019)在《华中五味子雄花生长发育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华中五味子雄花发育特征的研究,旨在为遗传育种和栽培管理提供参考。采用SMZ—168体视显微镜对华中五味子不同发育时期雄花形态特征进行观察,采用石蜡切片法对其细胞结构特征进行研究,采用蒽酮乙酸乙酯比色法测量其花部可溶性糖的含量,采用考马斯亮蓝法测量其花部可溶性蛋白的含量。不同发育时期花柄细胞结构无明显差异,由内至外分别为维管柱、皮层和表皮;不同发育时期花瓣细胞结构无差异,随着花的发育,薄壁细胞不断分裂,花瓣增厚,花瓣上存在气孔;花药及花粉在Ⅴ(花冠展开期)发育成熟,外部形态表现为内侧花瓣全部变红,外侧花瓣绿色,花蕾顶部露出红色,花瓣逐渐展开。不同发育时期,雄花花柄、花瓣、雄蕊中可溶性糖含量均在Ⅵ(盛开期)时期达到最大值;华中五味子同一发育时期不同部位中,雄花花瓣中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华中五味子不同发育时期,雄花花柄、花瓣、雄蕊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先降低后升高;同一发育时期不同花部,雄花花柄、雄蕊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花药及花粉在Ⅴ(花冠展开期)发育成熟,外部形态表现为内侧花瓣全部变红,外侧花瓣绿色,花蕾顶部露出红色,花瓣逐渐展开;发育时期、花部位对其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存在极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李会娟,魏雪苹,齐耀东,尹震,李晨阳[2](2019)在《华中五味子野生抚育中的关键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保证南五味子药材基原物种华中五味子种群正常更新,野生南五味子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实现药材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野外居群观察、产区药农和经销商访谈、文献整理、设定基地用于观察和实践等方法,提出野生抚育关键技术。结果:关键技术包括通风透光、立架、人工补植、药材可持续采收及科学产地加工等五个方面。结论:本研究为指导产地南五味子药材的可持续采收、华中五味子野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及药材质量的保障提供了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中药》期刊2019年05期)
刘仁林[3](2018)在《华中五味子》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植物,落叶藤本,无毛或叶背脉上有稀疏细柔毛。叶长5~11 cm,宽3~7cm,花被片5~9,近相似,中轮的长0.6~1.2 cm,宽0.4~0.8 cm,具缘毛,背面有腺点。花期4-7月,果期7-9月。叁清山等江西各地有分布,海拔600~1 200 m。用途:园林藤本植物;果、茎药用。(本文来源于《南方林业科学》期刊2018年03期)
周势超[4](2018)在《华中五味子不同时期木质素和木脂素含量变化及其合成关键酶CCR基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 Rehd.et Wils.)属于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五味子属(Schisandra)—种重要的野生中药材,木脂素作为其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病毒、抗氧化等药理作用。而木质素作为植物体内含量仅次于纤维素的大分子有机物质,在疏导水分、增强植物机械强度和抵御外界不良环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对于华中五味子木脂素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理和药理方面,而对华中五味子木质素和木脂代谢通路的研究未见报道。本研究以陕西省柞水县华中五味子野生抚育基地不同时期(萌芽期、展叶期、花期、青果期、果熟期)的华中五味子为材料,利用Klason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法分别测定了不同时期华中五味子藤茎和叶中木质素、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酯甲、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总木脂素等含量;运用同源克隆的技术获得华中五味子肉桂酰辅酶A还原酶基因(SsCCR)和内参基因(SsACTIN)的保守片段,并利用3'RACE技术得到SsCCR基因的3'末端;通过分析不同时期华中五味子叶中SsCCR基因的表达量与木质素和木脂素含量,初步揭示华中五味子叶中SsCCR基因与木质素和木脂素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测定不同时期华中五味子藤茎和叶中木质素含量,结果显示:(1)藤茎中的木质素含量均高于同时期的叶;(2)藤茎和叶中的木质素含量变化均呈现“降低-增加-降低”的趋势;(3)在展叶期,木质素含量达到最小值,藤茎47.51%,叶32.5%,青果期达到最大值,藤茎52.27%,叶46.34%。2.测定不同时期华中五味子藤茎和叶中木脂素的含量,结果显示:(1)除花期至果熟期阶段,藤茎中五味子醇甲含量显着低于叶中含量外,不同时期华中五味子藤茎中五味子醇甲、酯甲、甲素、乙素及总木脂素含量均高于叶中含量;(2)不同时期华中五味子藤茎和叶中五味子甲素含量变化趋势相反,而藤茎中五味子乙素和总木脂素含量变化趋势与叶完全一致,此外,叶中五味子甲素与五味子乙素含量变化趋势完全一致,且五味子甲素和乙素含量变化趋势与酯甲完全相反;(3)华中五味子藤茎和叶中木脂素的积累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其最大值和最小值出现的时期不完全相同。3.利用RT-PCR技术,克隆得到华中五味子一个CCR基因和两个内参基因的保守片段,其中,CCR基因保守片段为588 bp,命名SsCCR;两个内参基因的保守片段分别为1078 bp和397 bp,命名SsACTIN1和SsACTIN2;此外,通过cDNA末端快速克隆(RACE)技术成功克隆出华中五味子SsCCR基因的3'末端。4.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华中五味子叶片中SsCCR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萌芽期表达量最低,随着植株的生长,青果期达到最大值,果熟期表达量略有降低;结合叶片木质素和木脂素含量,初步揭示SsCCR基因表达量与木质素含量呈不显着正相关关系(r=0.403,P>0.05),与五味子酯甲含量呈显着负相关关系(r=-0.972,P<0.05),与五味子乙素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r=0.921,P<0.05)。本研究初步揭示了不同时期华中五味子藤茎与叶中木质素和木脂素含量差异,通过分析华中五味子木质素和木脂素含量与其合成代谢途径关键酶基因SsCCR表达量之间的关系,为揭示五味子科植物木质素和木脂素的合成及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郭红艳,王森,钟秋平,晏巢,袁雅琪[5](2017)在《华中五味子开花物候期与花部形态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华中五味子为多年生木质藤本植物,药食同源,属国家叁级重点保护野生药材。为给华中五味子野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依据,对其开花物候期与花部形态特征进行了观测与分析。结果表明:华中五味子雄花从花芽萌动至花瓣凋谢平均历时41 d,其单花开花进程平均历时9.5 d;雌花从花芽萌动至花瓣凋谢平均历时43.5 d,其单花开花进程平均历时9 d;雌、雄株盛花期的重合期在5月1日至5月4日。雌、雄株群体开花强度的变化曲线均为双峰曲线,其开花强度均随开花天数的增长而呈现先升高,达到第1个峰值后再降低,然后达到第2个峰值,随后降低的变化趋势;雌、雄株群体开花比例的变化曲线均为单峰曲线,其开花比例随着开花天数的增长均呈升高,达到高峰后又逐渐下降的变化趋势,但其开花比率上升的速度小于下降的速度;华中五味子的开花强度与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开花天数、植株性别之间均不存在显着相关性,而其开花强度与天气状况、开花比例之间均存在显着正相关性;华中五味子的开花比例与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植株性别之间均不存在显着相关性,而其开花比例与天气状况、开花天数之间均存在显着正相关性。(本文来源于《经济林研究》期刊2017年04期)
郭红艳,王森,张自强,武星彤,李建强[6](2017)在《华中五味子两个不同野生雄株花粉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华中五味子是重要的中药材。为给野生华中五味子的引种驯化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采用电镜扫描技术、纤维素酶法、TTC法、琼脂固体培养法、授粉比较等试验手段,对河南省伏牛山地区华中五味子两个不同野生雄株的花粉形态、花粉量、花粉生活力、花粉离体萌发特征、授粉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华中五味子两个不同野生雄株的花粉均呈辐射对称状,其外壁均具网状雕纹,与雄株B花粉相比,雄株A花粉的萌发沟长、网眼小而网脊宽;雄株A的单药花粉量高于雄株B;两个雄株的花粉均在散粉24 h后失去活性,且其失去活性的趋势相似,但雄株A的花粉活力在其失活前始终强于雄株B的花粉活力;蔗糖浓度、硼酸浓度对华中五味子两个野生雄株花粉萌发率的影响均达到极显着水平;花粉萌发率,雄株A低于雄株B;雄株A花粉的最适萌发培养基为1%琼脂+0.015%硼酸+10%蔗糖,雄株B花粉的最适萌发培养基为1%琼脂+0.020%硼酸+15%蔗糖;雄株A、雄株B人工授粉的花朵结实率、心皮结实率均高于其自然授粉的结实率;花朵结实率,雄株A高于雄株B;而心皮结实率,雄株A低于雄株B。(本文来源于《经济林研究》期刊2017年01期)
方振峰,刘欣,张丽,张涛[7](2016)在《华中五味子不同部位中10种金属元素的含量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华中五味子不同部位中10种金属元素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氢化物-原子吸收光谱法(HG-AAS)测定药材中砷(As)、铅(Pb)、汞(Hg)的含量;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FAAS)测定药材中镉(Cd)、铜(Cu)、锰(Mn)、锌(Zn)、铁(Fe)、镁(Mg)、钙(Ca)的含量。结果:As、Pb、Hg、Cd、Cu、Mn、Zn、Fe、Mg、Ca检测质量浓度线性范围分别为0.000 12~0.015μg/ml(r=0.999 8)、0.000 10~0.002 5μg/ml(r=0.999 4)、0.000 068~0.005μg/ml(r=0.999 3)、0.000 28~0.040μg/ml(r=0.998 7)、0.009 8~2.0μg/ml(r=0.999 8)、0.009 6~10.0μg/ml(r=0.999 6)、0.002 4~5.0μg/ml(r=0.999 8)、0.098 7~5.0μg/ml(r=0.999 5)、0.001 8~1.5μg/ml(r=0.999 6)、0.035 8~20.0μg/ml(r=0.999 7);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5.4%;加样回收率在92.5%~107.9%范围内,RSD≤5.1%(n=9)。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准确,可用于华中五味子不同部位中10种金属元素的含量测定。华中五味子藤茎中Cu、Mn、Zn、Ca含量均高于果实;样品中亦检出微量As、Pb、Hg、Cd,但均未超标。(本文来源于《中国药房》期刊2016年36期)
杨贺雨[8](2016)在《华中五味子表型可塑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表型可塑性指同一基因型的生物个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产生不同表型的特性。表型可塑性在植物中普遍存在。目前对表型可塑性的研究多为试验田控制某一因子的实验,且为同一基因型狭义的表型可塑性研究,而对野生条件下居群和物种水平广义的表型可塑性研究则较少,本研究是居群水平广义的表型可塑性研究。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 Rehd. et Wils.)是一种资源严重减少的主要常用野生药材物种,对其研究和保护非常必要。叶是华中五味子主要的功能器官,叶随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华中五味子的生理功能和生长发育。干燥成熟的果实是华中五味子的药用部分,提高果实的质量和产量是对华中五味子研究的重中之重。环境改变对叶和果实的表型变化有影响,从居群水平上对野生华中五味子叶和果实表型可塑性分析,探究环境因子对叶和果实表型的影响,可为华中五味子保护和丰产提供依据。本文从大尺度(9省市26县27个居群)研究华中五味子居群间的表型可塑性,包括7个叶表型和12个果实表型。运用表型可塑性指数(PPI)和相对距离可塑性指数(RDPI)两种方法对叶和果实各个表型的可塑性大小做综合比较,应用通径分析研究环境因子与表型关系。所选环境因子分为3大类(土壤、地形、气候)共15个因子,其中土壤因子5个(土壤全氮含量(TN)、土壤全磷含量(TP)、土壤全钾含量(TK)、土壤有机碳含量(TOC)和土壤pH值(PH));地形因子5个(坡度(SLOP)、坡向(ASPE)、海拔(A)、经度(E)和纬度(N));气候因子的筛选通过对19个因子(biol~bio19)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最终确定5个气候因子,其中与叶表型相关的气候因子有年平均温度(bio1)、平均日较差(bio2)、温度季节性变动(bio4)、年降水量(bio12)和降水季节性变动(bio15);与果实表型相关的气候因子有bio1、等温性(bio3)、最热月份的最高温度(bio5)、最冷月份的最小温度(bio6)和bio12。确定影响表型的直接因子并拟合表型与其直接因子间隶属函数,从而得到环境因子的最优值和适宜范围。最后对适宜叶和果实生长的环境因子范围与华中五味子生境适宜区进行综合比较。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华中五味子叶的7个表型均具有可塑性,且可塑性大小顺序为叶面积(LA)>叶齿数(NLT)>二级叶脉数(NSV)>叶柄长(PL)>叶宽(LW)>叶长(LL)>叶形指数(LSI)。果实12个表型也具有可塑性,其中单果穗重(SFW)、果穗形指数(FSI)、单穗小浆果数(BNSF).百粒鲜重(BFW)、果穗纵径(LDF)、百粒干重(BDW)、果柄长(FPL)7个表型可塑性较大,而其余5个表型可塑性较小,分别为折干率(DR)、果穗横径(HDF)、小浆果纵径(BLD)、小浆果果形指数(BSI)、小浆果横径(BHD)。华中五味子叶表型可塑性小于果实表型可塑性。2.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与PL有显着相关性的环境因子最多,为10个(bio1、bio4、bio12、SLOP、E、N、A、TN、TP、TK),与LL显着相关的环境因子最少,为3个(SLOP.TK.TOC);LA和LSI的直接因子均有5个;土壤因子对叶表型影响最大,其中TK是影响最大的因子。3.果实表型中,与BNSF显着相关的环境因子最多,共计9个(biol、bio3、bio6、bio12、ASPE、E、N、A、PH),其中bio12、A和PH是直接因子,其余6个因子为间接因子;通径分析显示FPL的直接因子为6个(bio3、bio6、bio12、E、A、TOC),其中bio3、bio6和A对FPL有显着的负向影响,而其余叁个因子对其影响为正向的,DR无直接因子,其余10个果实表型直接因子数从1到5个不等;E对叶和果实表型的直接影响最大,其适宜范围为111.22°-112.55°。4.限制华中五味子高质高产的环境因子及其适宜范围有bio5(25.75℃-29.23℃)、bio6(-7.39℃-2.30℃)、SLOP(5.03°-5.07°)、A(1212m-1244 m)、TN(0.124%-0.320%)、TP(0.085%-0.120%)、TK(1.360%-1.830%)和PH(6.2%-6.9%),理论上控制环境因子在高质高产适宜范围内,可以使华中五味子生长良好,产量较高并且五味子酯甲含量达到标准。本研究全面地探究了华中五味子叶和果实表型可塑性以及环境因子对其影响,实验结果为华中五味子的迁地保护、人工栽培以及高质高产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刘芳[9](2016)在《华中五味子种子萌发过程中几种植物激素、抗氧化酶和挥发油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 Rehd. et Wils.)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属于国家叁级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华中五味子以野生资源为主,市场需求量较大,导致华中五味子野生资源急剧下降。华中五味子以种子繁殖为主,但其种子难萌发,休眠时间长,因此研究华中五味子种子萌发机制,建立快速萌发技术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和经济意义。本实验针对培养于试验田的华中五味子种子,探讨其萌发过程中生理、植物激素、抗氧化酶以及挥发油的动态变化,主要研究结果:1.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在种子休眠期的80 d和110 d达到最低,种子开始萌发前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开始上升,在萌发中期(145 d-175 d)时裂口率达到最高,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也达到最高。2.GA3含量在华中五味子种子休眠期(0~135 d)内持续下降,种子开始萌发后持续上升,至萌发末期(185 d-205 d)降至最低。ABA含量在休眠期持续上升,种子萌发前开始下降,至萌发末期降至最低。IAA含量在休眠期保持在较低水平,种子萌发前上升至最高点,至萌发末期降至最低。GA3/ABA及GA3/IAA值在休眠期处于较低水平,萌发开始前上升,萌发末期降至最低。3.华中五味子种子萌发过程中SOD、POD、CAT活性均在种子萌发期前达到最低,.在裂口率增长最快时(165 d)活性最大。除POD外,SOD、CAT活性在萌发末期再次下降。MDA含量在休眠期内先上升后下降,在种子裂口前再次升高,进入萌发期后持续下降。O2-含量由开始沙藏时升高,沙藏90 d开始下降,至种子裂口率增长最快(165 d)时其含量最低,而后再次略上升,至萌发末期降至最低点。4.华中五味子种子萌发过程中有机酸类、醛类等各种萌发抑制物在休眠期(0 d)种类多且含量较高,种子萌发初期(135 d)各抑制物种类减少且含量降低,萌发末期(205 d)种类最少且含量最低。萜类化合物在休眠期(0 d)种类较少且含量较低,在萌发初期(135 d)种类较多且含量增加,萌发中期(165 d)萜类物质含量减少,至萌发末期(205 d)降至最低。本实验初步揭示了华中五味子种子在自然环境萌发过程中各物质指标变化,为华中五味子种子萌发研究提供参考,对促进华中五味子种子萌发,提高种子萌发率有所帮助,以期达到保护华中五味子种质资源的目的。(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杨贺雨,卫海燕,王小蕊,刘芳,顾蔚[10](2015)在《华中五味子叶表型可塑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表型可塑性指同一基因型的生物个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产生不同表型的特性。表型可塑性在植物中普遍存在,受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的综合影响。目前对表型可塑性的研究多为试验田控制某一因子的实验,实验对象多为入侵物种,并且多为严格的同一基因型的可塑性研究;而对非入侵物种野生条件下居群和物种水平广义的表型可塑性研究则较少。华中五味子是一种资源严重减少的主要常用野生药材物种,属于国家叁级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对其研究和保护非常必要。叶是华中五味子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随环境改变叶表型有很大变化,因此从居群水平上对野生华中五味子叶表型可塑性分析,揭示叶可塑性大小,探究环境因子对叶表型的影响,可为华中五味子的保护提供依据。本研究采集华中五味子主要分布区9省市27个居群,分别研究居群内和居群间的表型差异,结果显示华中五味子7个叶表型(叶长LL、叶宽LW、叶柄长PL、叶面积LA、叶形指数LSI、叶齿数NLT和二级叶脉数NSV)在居群内和居群间均存在显着差异,结合分子标记研究可知居群内表型差异主要源于遗传变异,居群间表型差异来自于环境变化,因此叶的7个表型均存在可塑性:其次,用表型可塑性指数和变异系数方法对叶表型可塑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LA可塑性最大,LSI可塑性最小,叶表型可塑性大小顺序为LA>NL-T>NSV>PL>LW>LL>LSI:最后,运用GIS技术结合隶属函数和最大熵模型将叁类(土壤、气候和地形)13个环境因子对叶表型的影响进行分析,叁类环境因子中土壤因子对叶表型影响最大,气候因子次之,地形因子最小,权重分析显示土壤全钾含量对LL和LA影响最大,土壤有机碳含量、海拔、土壤全磷含量、坡度和年降水量分别对LW、PL、LSI、NLT和NSV影响最大。对多个叶表型有影响的5个共有重要因子为土壤全钾含量、全磷含量、有机碳含量、年降水量和坡度,它们与对应叶表型间的隶属函数多为高斯型,具有最优值,并且这5个因子均可通过人工控制达到最优值,表明可以通过调控环境因子促进华中五味子生长,为其野生抚育和迁地种植提供数据参考。(本文来源于《遗传多样性:前沿与挑战——中国的遗传学研究(2013-2015)——2015中国遗传学会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5-08-14)
华中五味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为保证南五味子药材基原物种华中五味子种群正常更新,野生南五味子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实现药材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野外居群观察、产区药农和经销商访谈、文献整理、设定基地用于观察和实践等方法,提出野生抚育关键技术。结果:关键技术包括通风透光、立架、人工补植、药材可持续采收及科学产地加工等五个方面。结论:本研究为指导产地南五味子药材的可持续采收、华中五味子野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及药材质量的保障提供了技术支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华中五味子论文参考文献
[1].袁小军,王森,郭红艳,钟秋平.华中五味子雄花生长发育特征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9
[2].李会娟,魏雪苹,齐耀东,尹震,李晨阳.华中五味子野生抚育中的关键技术[J].中国现代中药.2019
[3].刘仁林.华中五味子[J].南方林业科学.2018
[4].周势超.华中五味子不同时期木质素和木脂素含量变化及其合成关键酶CCR基因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
[5].郭红艳,王森,钟秋平,晏巢,袁雅琪.华中五味子开花物候期与花部形态特征研究[J].经济林研究.2017
[6].郭红艳,王森,张自强,武星彤,李建强.华中五味子两个不同野生雄株花粉特性研究[J].经济林研究.2017
[7].方振峰,刘欣,张丽,张涛.华中五味子不同部位中10种金属元素的含量测定[J].中国药房.2016
[8].杨贺雨.华中五味子表型可塑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
[9].刘芳.华中五味子种子萌发过程中几种植物激素、抗氧化酶和挥发油的变化[D].陕西师范大学.2016
[10].杨贺雨,卫海燕,王小蕊,刘芳,顾蔚.华中五味子叶表型可塑性研究[C].遗传多样性:前沿与挑战——中国的遗传学研究(2013-2015)——2015中国遗传学会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