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机电技师学院,221000)
摘要:工学结合是中职教育改革的内容之一,也是当前中职学校中常见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能够实现理论学习与技能培养的充分结合,在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及岗位适应度方面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但部分中职学校在实施工学结合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教育缺失和管理问题,亟待引起重视。
关键词:中职学校;工学结合;岗位适应度
一、工学结合的要点及内涵
(一)工学结合概念解读
所谓工学结合,即在校学习与工作实践结合的教育模式。工学结合的特征是,学校在校期间兼有学习和工作两种活动内容,呈现半工半读的状态。学习工学结合,不是模拟工作,而是真正进入工作岗位,既要接受学校的考核,也要接受工作单位的正规管理。
(二)工学结合常见的误区
工学结合是职业学校常见的教育模式,但是个别职业学校,在实施工学结合中也出现了一些管理误区:比如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否定,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无法使学生获得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能;比如学生入学之初就实施工学结合,与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并不契合;比如“重学习、轻管理”,只看中学生能否学到知识和技能,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管理;等等。对于中职阶段的学生,鉴于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开展工学结合活动尤其应慎之又慎,要特别重视工学结合中的素质培养。
二、中职学生工学结合的常见问题
(一)学校教育体系与企业要求错位
以中职阶段的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存在较为明显的学校教育与岗位要求脱节的问题,导致学生工学结合时,知识储备达不到工作单位(一般为酒店)的要求。具体表现为:一是课程设计的不合理,大部分中职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使用的教材出版时间都在2010年之前,教材中的案例十分陈旧,落伍于当前酒店管理的实际情况。二是技能培养不充分,个别中职学校根本没有开设技能培养课,或是课程设计简单粗浅,实习课程与岗位要求有差距,跟不上当代酒店的发展节奏。
有些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与酒店管理专业等专业,除了个别的专业课程有所差异,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上都没有明显的特色,趋同性较为明显,也没有针对学习的就业作出安排,旅游管理专业到酒店参加工学结合,酒店管理专业到企业做文职人员的不在少数。还有些中职学校,在专业安排、课程设置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必要的职业教育课程。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为服务业,对学生的职业观念、职业能力、人际关系处理都有较高的要求,需要学生在校期间形成较高的服务意识、专业的服务能力、良好的沟通技能等,这些不仅仅依靠课堂教学,还需要包括社会实践活动、才艺比赛等形式来实现。但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在这方面还比较弱,有所欠缺。
(二)学生跟踪管理体制不健全
工学结合,并不等于学生完全进入企业,学校依然需要扮演重要角色。学校应应与用人单位密切联系,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同步对学生的实习表现进行管理。但是在实践中,个别中职学校因为种种原因,对学生在工作岗位中的表现了解不及时、管理不到位,把学生在工作岗位中的管理责任完全推给实习单位。比如有些中职学校,学生的学制原本是3年,第3年依然是在校生身份,但已经完全脱离学校进入实习单位,这就造成学生的实际学习时间被缩短,无法夯实理论功底,无法驾驭岗位工作;另一方面,学生没有接到系统的职业教育就走到工作岗位,缺乏基本的职业素养,难以适应岗位的管理要求。
在现实中,很多中职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因为需要工学结合的学生人数多、管理人员少等原因,在安排岗位时,无法体现个性化、适应化的要求,在工学结合之初就会暴露一些问题。目前大不多旅游管理的中职学生,都会安排到酒店或者旅行社等单位从事服务工作,对年龄、身高、普通话等有较高的要求,个别学生条件不达标也会被“打包”安排过去,非常不利于后续的工作和管理。
(三)学生适应工学结合能力不足
一方面,中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年龄较小,基本上都是00后,他们出生在全球化、网络化高度发达的环境中,他们的价值取向、生活观念都带有明显的时代化特征,对包括酒店、旅行社在内的服务性岗位的认识不全面,有可能会出现抵触情绪或者“眼高手低”的倾向,认识不到工学结合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也就不能主动积极的进入岗位。另一方面,中职学生大都是初中阶段成绩较差的学生,基础较为薄弱,学习缺乏主动性,无论是在校还是在岗,主动学习的观念都不够充分,无法适应当前不断更新的岗位需求。
三、强化中职学生工学结合管理的思考
(一)完备适应工学结合的中职教育体系
中职学生的培养,即应当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也不能忽视实践技能、职业素养的培训,教学活动要注重完成工学结合的岗位需求,尤其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比如酒店管理专业,在校教育体系应覆盖文化基础课、专业课、职业指导课程以及技能提升类课程。其中:基础课程要体现时代性,要通过通用教材与校本教材结合,实现基本理论和实用知识的教授;专业课程要体现在专业特色,尤其要和相近专业有所区别,还要注重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同步培养,还要与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年龄特征相结合,确保学生确实可以学有所获;职业教育课程是通常中职学校容易忽视的环节,要借助大数据对00后学生的就业观念、职业素养基础进行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体现学生良好职业习惯、扎实职业素养的培养。
(二)强化中职学校学生管理机制
学校要探索建立弹性有效的学生管理办法,主动与企业联合建立规范、人性化的考勤办法,不能完全将考勤管理交给企业,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流失、岗位适应、工作量及心态变化等,及时与企业沟通交流;要注重细节管理,要有专门的教职人员与企业对接沟通,及时处理学生在岗位上出现的问题,注意发现学生倾向性、苗头性的情况,对学生的工作结合表现要进行客观全面的记录,要做到“人头管理”;要发挥班团组织和学生干部的积极作用,有条件的话要在工学结合人数较多的区域或企业建立临时团支部,学校也应为团组织拨付必要的经费、配备健全的机构,选拔优秀的团干部和班干部,引导他们在学生与企业联络、向学校反馈中发挥作用。
(三)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
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工学结合,与在校期间接受的技能培养息息相关。总的来说,中职学校中“双师型”教师的比重还是不够,这也是学生在校期间技能形成欠缺的根本原因。中职学校应积极打造“双师型”教师,应积极为在职教师提供提升能力、培养专业技能的机会,形成长期完备的在职培训机制,经常性组织专业课教师参加脱产学习和在职培训;要积极尝试“请进来”“走出去”结合的师资培养方式,经常的选派骨干教师到对口的行业企业实践学习,主动邀请企业的一线技术骨干来校参与教学体系的完善,并走进课堂授课,与行业企业形成良性互动;要经常性到企业调研,全面了解各专业学生就业后的岗位需求,对在校期间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并组织教职工参加适岗教研活动;还应为专业教师提供条件参加企业的生产创新活动,让教师既适应课堂也适应一线,接触真实的企业工作,从而更好的明确教学方向。
综上所述,工学结合是中职学生培养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中职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方式。中职学校开展工学结合活动,要主动对接企业需求,优化教学模式、健全管理体系,确保学生确实在工学结合中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华北庄,胡文宝等.中国产学合作教育探索[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邓宏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究[J].南方农机,2019,(01)..
作者简介:韩栩(1989.04-),女,江苏省徐州市人,本科,中级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