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毒力病毒论文_禚宝山,章红军,范鹏程,欧士利,冯佩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低毒力病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病毒,毒力,亲和性,猪瘟,疫病,流感,颌下腺。

低毒力病毒论文文献综述

禚宝山,章红军,范鹏程,欧士利,冯佩平[1](2019)在《低毒力非洲猪瘟病毒猪的同居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07年以来,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在东欧的猪群中持续流行,俄罗斯联邦在中部和南部地区已发现两个非洲猪瘟流行区。中毒力至低毒力ASF病毒分离株在地方性ASF感染区域中循环。为了提高人们对于ASF病毒感染恢复动物中病毒传播的知识,本试验进行了体内研究。用ASF病毒NH/P68毒株感染4只家猪,在感染72d后在同一猪栏中引入另外2头健康猪进行同居。ASF感染猪发展成温和型ASF,研究人员从感染猪的组织中分离出了ASF病毒,直至感染的第36天、第65天、第99天和第134天安乐死。同居猪表现出轻微的临床症状或没有临床症状,但血清呈现ASF病毒抗体阳性,研究人员在感染后28d检测到短暂的病毒血症。同居猪的病毒传播发生在同居后4周,原发感染后的3个月。本研究结果将有助于设计出能够对抗ASF的更好、更有效的控制方案。(本文来源于《国外畜牧学(猪与禽)》期刊2019年07期)

石磊泰,邹剑,俞永新,王玲,曹守春[2](2015)在《狂犬病病毒CTN-181减毒株在豚鼠颌下腺的繁殖动态及其低毒力克隆株的筛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狂犬病病毒减毒株CTN-181在豚鼠颌下腺的繁殖动态并获得毒力更低的病毒纯化克隆株。方法将CTN-181经刚离乳豚鼠颈部皮下注射,分别于1、2、3和4d取颌下腺分离狂犬病病毒,测定各天次颌下腺内的病毒滴度。用滴度高的病毒液进行下一次豚鼠颌下腺传代,连续传3代。将第3代颌下腺传代的病毒液在BHK21细胞上进行空斑试验,挑选单个病毒克隆,以3周龄小鼠脑内接种测病毒毒力。筛选对小鼠不致病的克隆株进一步测定其对乳鼠的脑内毒力,并以乳鼠脑内传代和豚鼠颌下腺传代检测其遗传稳定性。结果 CTN-181在豚鼠颌下腺能短暂轻度繁殖,通过颌下腺传代后病毒毒力明显有回升。获得19个病毒克隆,不同克隆病毒的毒力不同,为0~3.16lg LD50;3株脑内无致病力的克隆株对乳鼠的毒力亦有减弱;乳鼠脑内和颌下腺回传后毒力无回升返祖,即传代后的病毒对小鼠均无致病力。结论CTN-181母株对3周龄小鼠仍存在低水平毒力,经豚鼠颌下腺传代后毒力十分不稳定。筛选到的3株克隆病毒较其母株的毒力更低,遗传稳定性更高,更适合作为狂犬病兽用口服疫苗候选株。(本文来源于《中国病毒病杂志》期刊2015年03期)

朱静[3](2013)在《巴氏灭菌法灭活液蛋中低毒力禽类病毒》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农业部的研究人员探讨了可杀灭沙门菌的标准巴氏灭菌法能否作为一项食品安全措施用于液体蛋制品中的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LPNAI/NY/94)和弱毒型新城疫病毒(INDV/B1/48)的灭活(5log10 TCID50)。研究人员通过绘制存活曲线,计算灭菌参数D、z值及因灭菌工艺而减少的病毒数量级;分别在加糖、强化和腌(本文来源于《中国家禽》期刊2013年05期)

张林巧[4](2011)在《低毒力病毒CHV1-CN280对寄主毒性的影响及其p29基因在栗疫菌及稻瘟菌中的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粟疫病(Cryphonectria parasitica)是世界最着名的森林病害之一,曾造成美洲粟濒临灭绝。栗疫菌细胞中的低毒力病毒是一类没有衣壳的双链RNA病毒,可以引起寄主粟疫菌的菌落形态变化、分生孢子和色素的产量降低、雌性不育和漆酶产量与活性降低。更重要的是,低毒力病毒的侵染会导致栗疫菌毒力的下降,这一发现为栗疫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CHV1-CN280是来自我国的低毒力病毒,与其它低毒力病毒相比,具有较高的病毒传播能力,低毒力病毒在栗疫菌株之间传播的成功与否,决定了生物防治能否取得成功。很显然,应用传播能力更高的低毒力病毒,将会大大提高对栗疫病的生物防治效果。本文通过对具有较高的病毒传播能力的低毒力病毒CHV1-CN280与另两个已经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的低毒力病毒(CHV1-EP713、CHV1-Euro7)对不同菌株生物学性状影响的比较,评估CHV1-CN280的生防潜力和在田间定殖与扩散能力。与来自欧洲的其它两个低毒力病毒相比,CHV1-CN280对寄主的毒性较弱,除了显着降低栗疫菌的致病力外,对菌株的生长速率、分生孢子与色素产量等影响较小,具有良好的生防特性。对CHV1-CN280在田间的定殖能力的评估结果表明,低毒力病毒CHV1-CN280在田间接种后,能够成功定殖并自然扩散至其它营养体亲和群的野生栗疫菌菌株中。研究认为,与其它低毒力病毒相比,CHV1-CN280在中国具有更好的生防潜力。另外,本文通过外源DNA导入法对CHV1-CN280病毒的p29基因在栗疫菌和稻瘟菌中的功能进行了研究。实验克隆了CHV1-CN280病毒的p29基因,将其连接至不同的表达载体并分别导入栗疫菌及稻瘟菌的基因组。结果发现,该基因在栗疫菌中表达并引起寄主色素减少、孢子量下降、生长速率降低以及漆酶活性降低等低毒力特征的表型变化。p29基因在稻瘟菌中表达则引起寄主分生孢子量、漆酶活性、生长速率等生物学性状正向增长的表型改变。该基因在原寄主和非原寄主中表达的结果具有显着差异。该基因在原寄主中表达的结果能引起寄主部分表型发生类似低毒力性状的改变,而另一部分表型却表现出相反的结果,相比Nuss等人的研究结果,研究认为,CHV1-CN280与CHV1-EP713各自p29具有不完全一致的基因功能,其主要原因应归于两种病毒之间的p29的氨基酸序列具有较大差异。另外,p29在栗疫菌之外的寄主中表达,也不能引起该寄主发生类似栗疫菌中低毒力性状的改变。(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1-05-01)

叶云[5](2010)在《低毒力病毒CHV1(Cryphonectria hypovirus 1)5’-端3个基因的克隆及板栗疫病生物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栗疫菌细胞中的低毒力病毒是一类没有衣壳的双链RNA病毒,可以引起寄主栗疫菌的菌落形态变化、分生孢子和色素的产量降低、雌性不育,和漆酶产量与活性降低。更重要的是,低毒力病毒的侵染会导致栗疫菌毒力的下降,这一发现为栗疫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目前已经报道了3个CHV1 (Cryphonectria hypovirus 1)的全基因组序列,这叁个菌株的序列同源性非常高,然而本实验室对中国CHV1初步的测序结果发现中国的CHV1群体结构更为复杂。为了更好地研究中国的低毒力病毒,本文从更长的序列上分析了CHV1的多样性。首先,利用本实验室已全基因组测序的中国菌株CHV1-CN280,结合已发表的3株CHV1病毒,在序列保守区域设计了特异性的引物。然后基于RT-PCR技术,分4段克隆和测序了来自中国、日本和意大利共14株低毒力病毒的5’-端约3200bp序列。分析了这些序列中的5'-UTR(untranslated region, UTR)、p29、p40和p48的差异,同时利用这些序列分析了低毒力病毒的系统进化关系。实验结果表明,CHV1的5’-UTR和p29变异较大,根据这两者作的系统进化树较相似。并且发现CHV1-Ja19的p29蛋白在C-端存在自然缺失。p40在3个蛋白中最为保守,所作的系统进化树没有明确的分枝。p48在N-端有较大变异,而C-端则趋于保守。通过测序结果分析发现CHV1两个开放阅读框之间的重迭连接序列也具有多样性。中国北方的群体为八核苷酸序列AUGUAUAA,南方群体为五核苷酸序列UAAUG;在GenBank中的序列检索还新发现欧洲菌株中也有八核苷酸连接方式。比较不同蛋白的系统进化树发现,CHV1中普遍存在遗传重组现象。例如,CHV1-CN431、CHV1-CN238和CHV1-CHR011的5’-UTR和p29的N-端与中国北方菌株的亲缘关系更近,p48却与南方菌株的亲缘关系更近,CHV1-A1 30的情况则刚好相反;两个日本菌株的5’-UTR和p29与中国南方菌株亲缘关系非常近,但是p48的亲缘关系却很远,似乎有其它的来源。最后对所测序列的全长作系统进化分析可以看出,欧洲的CHV1病毒与中国北方的低毒力病毒群体处于一个分枝内,表明二者亲缘关系更近。本文另外报道了在浙江省遂昌县进行栗疫病生物防治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低毒力菌株在田间的定殖和传播较为困难,但是通过处理自然发病的病斑,可以将低毒力病毒引入板栗林中的栗疫菌群体,而且营养体不亲和性在田间对低毒力病毒的传播影响有限。考虑到中国栗疫菌复杂的遗传多样性,这对于中国果疫病的生物防治来说是个好消息,但是影响中国生物防治成败的其它因素还有待探索。(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0-06-01)

商巾杰,陈保善[6](2009)在《低毒病毒及板栗疫病菌低毒力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低毒病毒是一类存在于板栗疫病菌细胞质中自主复制的无衣壳正链RNA病毒。感染低毒病毒后,板栗疫病菌的致病力显着降低,色素分泌减少,菌丝体由感染病毒前的桔黄色变为白色,产孢量降低或不产孢,漆酶表达水平明显下降。低毒病毒侵染性克隆的获得以及高效转化和转染体系的建立,使得低毒病毒成为目前唯一可以进行全面遗传操作的真菌病毒。利用低毒病毒作为探针来探测板栗疫病菌的致病力组成和毒力调节机制,已获得了一些很有意义的发现。本文介绍近几年低毒病毒及其与真菌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包括低毒病毒的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研究、低毒病毒和线粒体损害引起的板栗疫病菌低毒力机制、板栗疫病菌的RNA沉默系统以及低毒病毒抗RNA沉默的机制。低毒病毒/板栗疫病菌系统已经成为研究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以及病原真菌致病机理的很好的模式系统。(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09年05期)

邓清超[7](2009)在《具有高传播能力的栗疫菌低毒力病毒CHV1-CN280的基因组序列测定与可侵染性全长cDNA克隆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栗疫菌细胞中的低毒力病毒是一类没有衣壳的双链RNA病毒,可以使寄主栗疫菌的毒力、分生孢子和色素的产量降低,并引起雌性不育。低毒力病毒的发现为栗疫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低毒力病毒缺少细胞外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感染菌株与未感染菌株间的菌丝融合进行传播,但是这种传播受到营养体不亲和性的限制。本研究通过在实验室条件下对3个CHV1低毒力病毒在栗疫菌各营养体亲和群菌株间的重复传播实验,量化分析了3个病毒在相差1-2个vic基因位点时传播效率的差异,首次直接证明了低毒力病毒CHV1在栗疫菌菌株间的水平传播受到病毒毒株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CHV1低毒力病毒具有不同的水平传播能力,与其他两种已经测序并构建了全长可侵染性cDNA克隆的低毒力病毒CHV1-Euro7和CHV1-EP713相比,来自中国的CHV1-CN280具有最高的传播能力。而在国际上,之前的研究普遍认为关于低毒力病毒自身对其水平传播的没有影响。这一发现为选择高效果疫病生防病毒提供了新的指标,提示通过发现和使用传播能力更高的低毒力病毒,将会显着提高对栗疫病的生物防治效率。通过逆转录构建cDNA文库并结合RT-PCR,对来自中国的低毒力病毒CHV1-CN280进行了基因组全长测序。CHV1-CN280的基因组全长12730bp(包括polyd(A)的26bp),序列分析表明,CHV1-CN280与已经测序的3个CHV1病毒在基因组上具有相似的结构。在核苷酸水平水平上CHV1-CN280和CHV1-Euro7有61-93%的序列同源性;与CHV1-EP713有60-90%的同源性。在氨基酸水平上CHV1-CN280和CHV1-Euro7有59-95%的同源性,与CHV1-EP713有61-94%的同源性。CHV1-CN280的3,端与已经测序的3个CHV1病毒同源性较高,但在5’端,CHV1-CN280与已经测序的3个CHV1病毒在核酸和蛋白序列上差异巨大。已经测序的4个低毒力病毒CHV1-EP713、CHV1-Euro7、CHV1-EP721和CHV2-NB58,在ORFA和ORFB之间都有一个UAAUG五核苷酸的连接区,其中AUG作为ORFB的起始密码子,UAA作为ORFA的终止密码子;而在CHV1-CN280中,ORFA和ORFB之间的连接区是AUGUAUAA八个核苷酸。设计了一对RT-PCR引物(A2275/B2915)对本实验室保存的12个CHV1病毒的ORFA和ORFB的连接区的序列测定表明,这种AUGUAUAA八核苷酸的连接方式和UAAUG五核苷酸的连接方式一样常见。设计了另一对RT-PCR引物(A364/B1402)用于测定本实验室保存的CHV1病毒的5'UTR和ORFA的部分序列以研究CHV1病毒的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引物在所有12个CHVl病毒的cDNA中都能很好的扩增出特异性的目标片段。结合本实验室在之前研究中对其他CHV1病毒的部分测序结果,对总共36个CHV1病毒进行了群体遗传分析。分析结果表明CHV1病毒具有复杂的遗传多样性,36个CHV1病毒可以被划分为包含8个亚型的2个群体,而之前已经测序的3个低毒力病毒CHV1-EP713、CHV1-Euro7和CHV1-EP721在系统发育树上聚集在一个很小的区域内。鉴于南方群体和北方群体间的巨大遗传差异,以及北方群体的CHV1-CN80与南方群体的CHV1-Euro7、CHV1-EP713和CHV1-EP721的全基因组序列比较结果,建议CHV1病毒应该划分为两个亚种(subspecies).根据已经测序的低毒力病毒CHV1-CN280基因组全长cDNA序列信息,运用RT-PCR得到包含CHV1-CN280全部基因组序列的一系列cDNA片段的克隆,逐步通过酶切和连接,得到了CHV1-CN280全长12.7kb的cDNA克隆。体外转录成为单链RNA后在由电击转染栗疫菌原生质体,成功的在栗疫菌中再生出CHV1-CN280的病毒dsRNA,并表现出CHV1-CN280的一系列特性。CHV1-CN280感染不同宿主后表型相似,都和野生带毒菌株CN280表型一样菌体呈白色,可以产生少量分生抱子;在供体-受体菌株相差一个vic Aa基因时,再生出的CHV1-CN280病毒具有和野生CHV1-CN280病毒相似的传播能力,都显着高于CHV1-EP713. CHV1-CN280的侵染性克隆的获得,为进一步通过对CHV1-CN280、CHV1-Euro7和CHV1-EP713的区段互换,构建一些重组病毒来确定决定CHV1病毒水平播能力的关键位点、阐明CHV1-CN280高传播能力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设计和构建表型性状更好转基因生防工程菌株等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09-06-01)

邓清超,叶云,苗苗,方琴,李涛[8](2009)在《低毒力病毒CHV1(Cryphonectria hypovirus 1)的水平传播受到病毒毒株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观测到低毒力病毒CHV1在栗疫病菌(Cryphonectria parasitica)菌株间的水平传播受病毒毒株的影响.实验室条件下对3个CHV1低毒力病毒在栗疫病菌各营养体亲和群菌株间进行了重复传播实验,量化分析了3个病毒在相差1~2个vic基因位点时传播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的CHV1低毒力病毒具有不同的水平传播能力,发现并使用传播能力更高的低毒力病毒,将会显着提高对栗疫病的生物防治效率.(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09年10期)

赵耘,宁宜宝,王在时,王琴,宋立[9](2005)在《猪瘟病毒低毒力毒株FJFQ株的分离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福建某猪场分离到 1 株病毒,其在PK 15细胞上的毒价为 106.5 TCID50/mL,该病毒能被猪瘟病毒高免血清所中和(效价为1∶8)。通过 RT -PCR 扩增出猪瘟病毒约250 bp的E2蛋白主要抗原编码区序列,其与几株已发表毒株序列的核苷酸及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79.9%~87.9%,77.7%~86.6%,与Alfort 株同属于基因二群。经本动物传3代均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免疫后以此分离毒作强攻进行免疫保护相关实验,结果免疫组猪在攻毒前及攻毒后扁桃体 HCFA检测均为阴性,对照组猪扁桃体HCFA于攻毒后1周开始出现阳性结果,且一直持续到试验结束。用分离株免疫本动物后再攻石门毒, 2 头试验猪中 1 头死亡,1头出现临床症状。初步说明,所分离的病毒为猪瘟病毒(命名为CSFV- FJFQ株),可能是一株低毒力毒株,且其免疫原性不好。(本文来源于《动物医学进展》期刊2005年03期)

韩曦[10](1995)在《禽流感病毒低毒力株可引起鸡的肾病变》一文中研究指出禽流感病毒低毒力株可引起鸡的肾病变在70年代和80年代早期,在十叁起由低毒力株引起的禽流感暴发中有肉眼或组织学的肾病变发生的报道。其中产蛋鸡9起,肉鸡2起,其他鸡2起。在产蛋鸡的9起暴发中,有5起的主要病变发生在肾脏。相反,自1959年以来,5起由高...(本文来源于《广西畜牧兽医》期刊1995年02期)

低毒力病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了解狂犬病病毒减毒株CTN-181在豚鼠颌下腺的繁殖动态并获得毒力更低的病毒纯化克隆株。方法将CTN-181经刚离乳豚鼠颈部皮下注射,分别于1、2、3和4d取颌下腺分离狂犬病病毒,测定各天次颌下腺内的病毒滴度。用滴度高的病毒液进行下一次豚鼠颌下腺传代,连续传3代。将第3代颌下腺传代的病毒液在BHK21细胞上进行空斑试验,挑选单个病毒克隆,以3周龄小鼠脑内接种测病毒毒力。筛选对小鼠不致病的克隆株进一步测定其对乳鼠的脑内毒力,并以乳鼠脑内传代和豚鼠颌下腺传代检测其遗传稳定性。结果 CTN-181在豚鼠颌下腺能短暂轻度繁殖,通过颌下腺传代后病毒毒力明显有回升。获得19个病毒克隆,不同克隆病毒的毒力不同,为0~3.16lg LD50;3株脑内无致病力的克隆株对乳鼠的毒力亦有减弱;乳鼠脑内和颌下腺回传后毒力无回升返祖,即传代后的病毒对小鼠均无致病力。结论CTN-181母株对3周龄小鼠仍存在低水平毒力,经豚鼠颌下腺传代后毒力十分不稳定。筛选到的3株克隆病毒较其母株的毒力更低,遗传稳定性更高,更适合作为狂犬病兽用口服疫苗候选株。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低毒力病毒论文参考文献

[1].禚宝山,章红军,范鹏程,欧士利,冯佩平.低毒力非洲猪瘟病毒猪的同居试验[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19

[2].石磊泰,邹剑,俞永新,王玲,曹守春.狂犬病病毒CTN-181减毒株在豚鼠颌下腺的繁殖动态及其低毒力克隆株的筛选研究[J].中国病毒病杂志.2015

[3].朱静.巴氏灭菌法灭活液蛋中低毒力禽类病毒[J].中国家禽.2013

[4].张林巧.低毒力病毒CHV1-CN280对寄主毒性的影响及其p29基因在栗疫菌及稻瘟菌中的功能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1

[5].叶云.低毒力病毒CHV1(Cryphonectriahypovirus1)5’-端3个基因的克隆及板栗疫病生物防治[D].南京农业大学.2010

[6].商巾杰,陈保善.低毒病毒及板栗疫病菌低毒力机制[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09

[7].邓清超.具有高传播能力的栗疫菌低毒力病毒CHV1-CN280的基因组序列测定与可侵染性全长cDNA克隆构建[D].南京农业大学.2009

[8].邓清超,叶云,苗苗,方琴,李涛.低毒力病毒CHV1(Cryphonectriahypovirus1)的水平传播受到病毒毒株的影响[J].科学通报.2009

[9].赵耘,宁宜宝,王在时,王琴,宋立.猪瘟病毒低毒力毒株FJFQ株的分离鉴定[J].动物医学进展.2005

[10].韩曦.禽流感病毒低毒力株可引起鸡的肾病变[J].广西畜牧兽医.1995

论文知识图

端的二级结构在高毒力和低PCR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图谱4-35低毒病毒调控脯氨酸代谢途径模式...由于CSFV难于操作,只有在开发和利...一9免疫电极特异性(n=6)低硒病毒组乳鼠心肌电镜所见(8 000×...

标签:;  ;  ;  ;  ;  ;  ;  

低毒力病毒论文_禚宝山,章红军,范鹏程,欧士利,冯佩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