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解构论文_刘晨晔,王道林

导读:本文包含了双重解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历史小说,属性,前定,义务,理论,结构,价值。

双重解构论文文献综述

刘晨晔,王道林[1](2019)在《论单子论哲学形而上学双重逻辑对现代性迷宫的解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欧洲近代世俗化进程中,理性的能动作用得到空前释放,人的主体性地位逐渐得到确立,新的问题随之出现,尤以极端个人主义与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的泛滥最为突出,成为现代社会中令人类理性颇为神伤的"两大迷宫",也是造成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思想根源。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哲学隐含着解构理性主义内在缺陷的思想资源,它从实践性形而上学意义上表达了两种认识:一方面,通过对单子自身性质的探讨充分肯定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通过一套"前定和谐"的"神恩世界"体系,严密地论证了个体自由与整体和谐之间的关系。这就在形而上学本体论意义上,为解决现代人遭遇的个人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的极端化倾向提供了救赎路径。(本文来源于《晋阳学刊》期刊2019年06期)

戴登云[2](2019)在《再论解构理论的双重属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同质性—差异性"冲突的角度来解读"解构理论的哲学属性"之争,不但把握不住解构哲学的要领,更领会不到传统同质性哲学自身的内在局限性。从"同质性—双重性"冲突的角度来看待解构哲学以及一般哲学书写的双重性特征,并揭示这一特征的先天根源,将为批判同质性的现代性思想视野提供一种的新的双重视野。(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期刊2019年03期)

姜悦[3](2018)在《双重限定:解构不真正不作为犯作为义务之发生根据》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解构的方法探究不真正不作为犯作为义务的发生根据,可以得知不真正不作为犯作为义务的产生面临双重限定:不仅要求行为人的身份符合不作为犯的义务来源,还要求行为人对结果发生具有排他支配的地位。在形式与实质相结合的考察原则下,对不作为犯的义务来源以二分说为标准展开讨论。该义务来源的适用范围不止不真正不作为犯,一部分真正不作为犯也包含在内。行为人对结果发生具有排他支配地位,是实现不真正不作为犯与作为犯等价的关键要素。它在真正不作为犯与不真正不作为犯的区分、自杀情形下见危不救行为的认定等问题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南海法学》期刊2018年06期)

李勃,余音,杨芳[4](2018)在《双重维度下休谟问题的结构与解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休谟怀疑理论被视为人类思想史上认识论转向的革命,对于理论研究学者而言,对于休谟问题的研究逃不掉,也不能逃。本文在综述此前研究的前提下,展开对于因果问题、归纳问题、价值问题新的论述,并以此论述为基础,完成对于休谟问题新的解构与论述,即双重维度下,上述叁个问题间的逻辑联系。(本文来源于《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郭君[5](2018)在《劳动关系法定化视域下双重劳动关系劳动者权益保护解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成文法国家,劳动关系实行法定化。在劳动关系法定化视域下,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是封闭的。表现为: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后,劳动者要受用人单位的管理和调配,用人单位要按照法律规定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和提供劳动关系附随的其他法定义务,如社会保险、职业培训等。在劳动法律关系单一化、固定化语境下,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关系是明确的、特定的,然而随着社会的发(本文来源于《中国工运》期刊2018年08期)

张开[6](2018)在《对主流话语与男性话语的双重解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女性新历史小说作为新历史小说的重要一翼,自上世纪80年代末加盟新历史小说的创作大军以来,佳作频出、并且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活力。女性新历史小说的新质是通过与前文本比较呈现的,即相较于男性历史小说与传统历史小说而言,女性新历史小说具备了新的艺术特质。本文围绕女性新历史小说之“新”展开,在爬梳传统历史小说与男性历史小说的基础上,比较、归纳、阐释女性新历史小说文本故事层面呈现的新经验、叙事层面采用的新技巧以及话语层面的新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意识。本文以历史的视野关照女性新历史小说,以期呈现该文学现象的变迁及原因。论文的导言部分对现有的女性新历史小说研究进行了述评,说明了女性批评对女性新历史小说研究的贡献和该视角的盲点。以性别理论解读女性新历史小说,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女作家从性别视角出发重新塑造的文学经验。然而,拜倒在某一理论的大纛之下,必然会导致削足适履的结局出现。结果是,坚定的女性批评理论信徒在阐释女性新历史小说时,将其“新质”约略等同于性别经验,而遮蔽了女性新历史小说的丰富性。因而,重新探究女性新历史小说的特点,构成了该研究的出发点。论文的主体部分分为叁章。第一章将从小说的故事层面出发,重新归纳文本中所呈现的经验类型。并根据小说题材将其进一步分为传记体女性新历史小说、边缘革命历史小说和日常生活史小说这叁类;第二章关注女性新历史小说的文本形式层面,分析女作家具有普范性、代表性的叙事技巧——介入性叙事人称的使用情况;第叁章则进入女性新历史小说的话语层面,讨论1990年代以来,蓬勃兴起的女性话语这一新的思想资源对女性新历史小说的贡献,以及作家过度依靠单一的性别话语对小说艺术产生的负面影响。论文的结语部分认为,女性新历史小说是当代女作家锐意求新、大胆求变的结果。受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影响,历史文学成为了女作家重构性别经验的思想飞地,历史维度中的女性生命情态得到了文学化的想象。同时,部分女作家意识到了本土女性经验的丰富性,将女性放置在本土的革命语境、日常语境之中进行打量,既突破了传统历史小说与男性历史小说的经验范畴、又丰富了女性文学的故事类型。(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8-03-10)

张静[7](2017)在《《大护法》:中西双重语境下的新式动画电影解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动画电影在以前很长一段时间内基本都面向儿童市场,这导致作品日益趋近单一化、低龄化,成人的情感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很难在动画电影领域找到归属。不思凡执导的《大护法》,可以说是国产成人动画的破冰之作,也是一部典型意义上的新式动画电影,在美学风格与内涵价值两方面均表现出了中西合璧的倾向。这部电影将中国传统的写意手法,与西方动画擅长的黑色幽默元素相结合,呈现出全新的艺术审美面貌。本文借鉴比较美学的研究方法,对照分析中西动画(本文来源于《电影评介》期刊2017年15期)

姚亮,吕东霞[8](2017)在《解构与重构:青年对社会稳定的双重影响——近年来关于青年与社会稳定问题的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青年是社会的核心,作为一种社会承前启后、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代群,在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青年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石。近些年来,学术界围绕青年与社会稳定的关系问题展开了各种视角不同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一是关注的主题聚焦在青年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二是剖析青年对社会稳定的解构或重构的影响;叁是探讨青年影响社会稳定的形成机理;四是提出青年影响社会稳定的治理策略。综合看,这些研究取得了不小进展,也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学术观点。但还有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研究的空间:一是要加强青年与社会稳定问题的系统性研究,要立足于整个宏观社会稳定的视角来分析治理对策;二是强化比较性研究,探索不同青年群体的共同性与差异性,从而揭示出各自的生成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研究》期刊2017年08期)

姚亮[9](2017)在《解构中的重构:转型期社会矛盾研究的双重担当——《社会矛盾新论》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围绕社会矛盾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社会矛盾新论》作为研究转型期社会矛盾的一部重要力作,它肩负了解构和重构的双重责任担当,围绕社会矛盾问题展开了系统性的研究。这部着作置于当代中国社会现实之中,立足于维护社会公正的价值取向、推进制度合理设置和优化社会结构的实践指向,以理论的反思和研究的深化为开展社会矛盾研究的逻辑起点,从研究的理论层次、成因分析、系统要素等方面对既有的社会矛盾研究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解构,在此基础上,它界定了社会矛盾的概念和确立了研究的理论工具,并试图揭示社会稳定的未来图示,从而构建起社会矛盾研究的中层理论。(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3期)

戴登云[10](2017)在《解构理论的双重属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哲学观念认为,心灵是反映世界的一面镜子,因此,哲学的最高价值,就是揭示世界的真实。解构理论认为,哲学书写同其他任何人类文明一样,不过都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制度性建构,因此很难说它只具有一种单一的正面价值。由此产生了解构理论与反解构理论的"哲学属性之争"。本文超越了学界流行的"同质性—差异性"对立冲突的分析视角,从"同质性—双重性"冲突的角度重新揭示了解构哲学以及一般哲学书写的双重属性。它一方面试图既把握住解构哲学的哲学要领,另一方面又试图领会到传统同质性哲学自身的内在局限性。(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期刊2017年05期)

双重解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同质性—差异性"冲突的角度来解读"解构理论的哲学属性"之争,不但把握不住解构哲学的要领,更领会不到传统同质性哲学自身的内在局限性。从"同质性—双重性"冲突的角度来看待解构哲学以及一般哲学书写的双重性特征,并揭示这一特征的先天根源,将为批判同质性的现代性思想视野提供一种的新的双重视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重解构论文参考文献

[1].刘晨晔,王道林.论单子论哲学形而上学双重逻辑对现代性迷宫的解构[J].晋阳学刊.2019

[2].戴登云.再论解构理论的双重属性[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

[3].姜悦.双重限定:解构不真正不作为犯作为义务之发生根据[J].南海法学.2018

[4].李勃,余音,杨芳.双重维度下休谟问题的结构与解构[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

[5].郭君.劳动关系法定化视域下双重劳动关系劳动者权益保护解构[J].中国工运.2018

[6].张开.对主流话语与男性话语的双重解构[D].南京师范大学.2018

[7].张静.《大护法》:中西双重语境下的新式动画电影解构[J].电影评介.2017

[8].姚亮,吕东霞.解构与重构:青年对社会稳定的双重影响——近年来关于青年与社会稳定问题的研究综述[J].中国青年研究.2017

[9].姚亮.解构中的重构:转型期社会矛盾研究的双重担当——《社会矛盾新论》述评[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10].戴登云.解构理论的双重属性[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

论文知识图

时空转换规划设计框图把自己“打扮”成电脑工俄亥俄州州立大学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2011年20大热点事件分类统计—1哈姆雷特图6—2卡门图6—3茶馆《历程》雷双油画

标签:;  ;  ;  ;  ;  ;  ;  

双重解构论文_刘晨晔,王道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