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多灶性梗塞性痴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痴呆,老年,体征,症状,神经系统,脑梗塞,阿尔。
多灶性梗塞性痴呆论文文献综述
周农[1](2002)在《阿尔茨海默病、多灶性梗塞性痴呆与垂体-靶腺轴功能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通过对Alzheimer痴呆(AD)、多灶性梗塞性痴呆(MID)患者垂体-甲状腺轴与垂体-肾上腺轴相关激素水平的检测,探讨AD、MID与垂体-甲状腺轴与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的关系。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或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 11例AD、23例MID、28例不伴痴呆的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MCI)及23例同龄健康对照组的血清皮质醇、ACTH、TT3、 TT4、 TSH、FT3、 FT4水平,部分AD、MID、MCI患者进行过夜lmg地塞米松抑制试验。结果1、 血清皮质醇水平:AD、MID组显着高于MCI组及正常对照组;血清ACTH各病例组与对照组相比统计学均无显着差异;部分地塞米松抑制试验显示:70%AD、77. 8%MID患者未被抑制。2、 血清TT脆、FT3、 FT4、 水平叁病便组均显着低于对照,而血清TT4、 TSH值各病例组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3、 各病例组之间相比仅发现:血清皮质醇水平,AD、MID组明显高于MCI组;FT3、 ,MID组显着高于MCI组;其它检测值各组相比无差异。结论AD、MID患者存在垂体-甲状腺轴功能异常,甲状腺激素的降低可能参与了AD的病理生理过程,甲状腺功能状态及甲状腺激素水平可能为MID的影响因素:FT3可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认知功能衰退的一个标志。AD、MID患者存在高皮质醇血症及垂体-肾上腺轴调节功能能异常,但疾病与HPA轴功能异常的因果关系目前仍不明确。(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02-05-06)
张新庆[2](2000)在《老年多灶性梗塞性痴呆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年龄的老化,老年性痴呆病日趋增多,老年病的防治已成为我国十分紧迫的社会和医学问题,为了解脑血管病引起的多灶性梗塞性痴呆(MID)患病情况,我们对1210名离休干部进行了调查分析。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本组均以65岁以上老年人为调查对象,其中经CT、MRI检查确诊为脑血管病384例,符合脑血管性痴呆82例,占21.4%。其中多灶性梗塞性痴呆56例,男性48例,女性8例,最小年龄65岁,最大90岁。发病时间:患病(本文来源于《解放军保健医学杂志》期刊2000年02期)
李庆梅,高之旭[3](1996)在《50例多灶梗塞性痴呆早期症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50例住院多灶梗塞性痴呆(MID)的早期症状进行临床分析。31例表现为脑器质性精神症状,其中遗忘症状群(23例)、性格改变(7例)、谵妄(1例)。19例表现为功能性精神症状,其中抑郁状态(10例)、幻觉妄想状态(8例)、躁狂状态(1例)。早期症状表现为功能性精神障碍的19例患者,经过0.17~6年(平均2.08年)确诊为MID,在1年内确诊为MID者9例(47%),7例(37%)需2.5年以上确诊。男性患者的早期症状以器质性症状多见,女性患者早期表现为功能性精神症状者相对男性多见。因此,对病程较短,以功能性精神障碍为早期表现且伴有神经体征的老年患者,应考虑有MID的可能。(本文来源于《山东精神医学》期刊1996年04期)
曾昭祥,闫珉,刘琳,张永东,曹中昌[4](1996)在《老年与非老年多灶脑梗塞性痴呆临床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46例老年与32例非老年多灶脑梗塞性痴呆进行了临床对照研究。结果发现老年组情感脆弱及强哭强笑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意识障碍亦较非老年组多见;而脑衰弱症、情感高涨、幻觉和感知觉综合障碍的发生率较非老年组为低。神经损害两组均以右侧偏瘫均较多见,震颤麻痹及吞咽困难的发生率老年组明显高于非老年组;另外老年组脑部梗塞灶较多,且多有出血性,其痴呆程度相对较重。(本文来源于《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期刊1996年02期)
曾昭祥,刘琳,张永东,曹中昌,许明智[5](1996)在《老年与非老年多灶脑梗塞性痴呆临床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46例老年与32例非老年多灶腋梗塞性痴呆进行临床比较发现:老年组情感脆弱及强哭强笑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意识障碍亦较非老年多见;而脑衰弱症状、情绪高涨、幻觉和感知觉综合障碍的发生率较非老年组为低。神经损害两组右侧偏瘫均较多见,震颤麻痹及吞咽困难的发生率老年组明显高于非老年组。另外老年组脑部梗塞灶较多,且多为出血性,其痴呆程度相对较重。(本文来源于《四川精神卫生》期刊1996年01期)
李庆梅,方雍生,刘福根,高之旭[6](1995)在《31例多灶梗塞性痴呆的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31例多灶梗塞性痴呆(MID)的临床症状。男20例,女11例,平均年龄73.1±7.0岁。轻度痴呆9例;中度痴呆10例;重度痴呆12例。临床症状常见为情绪不稳定、幻觉妄想、口齿不清等。74.2%有神经体征,38.7%病人以功能性精神症状为早期症状。另外,结合本文资料,讨论了MID临床症状与病灶部位的关系及MID与Alzhejmer病的鉴别(本文来源于《山东精神医学》期刊1995年04期)
张颖,高敏,宋淑凡[7](1995)在《多灶性脑梗塞性痴呆的临床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痴呆表现为智能减低及人格的改变,病因甚多。现将我科1992年~1994年9月经头颅CT扫描证实的2个以上梗塞灶,临床上具有痴呆表现的80例住院病人进行护理观察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本组80例,男性54例,女性26例。年龄在28~70岁之间,在(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医学》期刊1995年10期)
冼易平,王英,方雍生[8](1994)在《Alzheimer氏病与多灶脑梗塞性痴呆的临床对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51例AD及50例MID进行了临床对照分析。结果显示MID94.0%(47/50)有精神症状,而AD80.4%(41/51)有精神症状,两组病人在发病年龄、性别、家族史、病程及住院时间相同的情况下MID的痴呆程度轻于AD。经治疗MID痴呆的好转率大于AD(N<0.01),精神症状则有不同程度减轻(P>0.05)。(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政医学杂志》期刊1994年04期)
关艳玲,赵桂芝,李宝春,施美臻[9](1993)在《多灶性脑梗塞性痴呆40例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痴呆表现为智能减低及人格改变,其病因甚多。现将我科1991—1992年9月,经头颅CT扫描证实有2个以上脑梗塞灶;脑沟、脑裂、脑池增宽,脑室扩大;临床上有痴呆表现的40例住院病人进行分析。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40例,年龄28—70岁,平均55.1岁,男27例,女13例。二、临床表观:1、症状:近记忆障碍、易忘,计算能力下降40例,占100%;情感淡漠,反应迟钝,言语减少35例,占87.5%;尿失禁,呛咳、时间及地点定向障碍24例,占60%,不自主哭笑,精神症状4(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医药》期刊1993年04期)
关艳玲,赵桂芝,李宝春,施美臻[10](1993)在《多灶性脑梗塞性痴呆40例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痴呆表现为智能减低及人格改变,其病因甚多。现将我科1991—1992年9月,经头颅CT扫描证实有2个以上脑梗塞灶;脑沟、脑裂、脑池增宽,脑室扩大;临床上有痴呆表现的40例住院病人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医学》期刊1993年04期)
多灶性梗塞性痴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年龄的老化,老年性痴呆病日趋增多,老年病的防治已成为我国十分紧迫的社会和医学问题,为了解脑血管病引起的多灶性梗塞性痴呆(MID)患病情况,我们对1210名离休干部进行了调查分析。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本组均以65岁以上老年人为调查对象,其中经CT、MRI检查确诊为脑血管病384例,符合脑血管性痴呆82例,占21.4%。其中多灶性梗塞性痴呆56例,男性48例,女性8例,最小年龄65岁,最大90岁。发病时间:患病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灶性梗塞性痴呆论文参考文献
[1].周农.阿尔茨海默病、多灶性梗塞性痴呆与垂体-靶腺轴功能关系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2
[2].张新庆.老年多灶性梗塞性痴呆调查[J].解放军保健医学杂志.2000
[3].李庆梅,高之旭.50例多灶梗塞性痴呆早期症状分析[J].山东精神医学.1996
[4].曾昭祥,闫珉,刘琳,张永东,曹中昌.老年与非老年多灶脑梗塞性痴呆临床比较[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6
[5].曾昭祥,刘琳,张永东,曹中昌,许明智.老年与非老年多灶脑梗塞性痴呆临床比较[J].四川精神卫生.1996
[6].李庆梅,方雍生,刘福根,高之旭.31例多灶梗塞性痴呆的临床分析[J].山东精神医学.1995
[7].张颖,高敏,宋淑凡.多灶性脑梗塞性痴呆的临床护理[J].黑龙江医学.1995
[8].冼易平,王英,方雍生.Alzheimer氏病与多灶脑梗塞性痴呆的临床对照分析[J].中国民政医学杂志.1994
[9].关艳玲,赵桂芝,李宝春,施美臻.多灶性脑梗塞性痴呆40例临床分析[J].黑龙江医药.1993
[10].关艳玲,赵桂芝,李宝春,施美臻.多灶性脑梗塞性痴呆40例临床分析[J].黑龙江医学.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