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新[1]2006年在《扬州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对全面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而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是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农业科技示范园作为农业科技时代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形态。它引起了农业组织方式、资源配置方式、农业经营方式和管理体制的变革与创新,显示出了广阔的前景与巨大的生命力,正在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导向性工程。作为集研发与示范推广功能于一身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在农业技术进步中起到重要作用,对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近年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与发展中面临诸多问题,究其核心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缺乏,从而导致其应具备的集聚与扩散效应功能不足,这极大地制约着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自身的发展,更影响到农业技术的研究开发与示范推广。本研究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基本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等,以扬州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例,对扬州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发展的现状、问题进行研究,探讨扬州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从而促进其可持续发展。论文研究一方面丰富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可持续发展理论,同时为扬州市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有益建议。论文的主要结论是: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进行整体规划;农业科技园区人才的培养、挖掘和引进,是农业科技园区经营成败的关键,要提升人力资本;鼓励高校和农业科研院所积极参与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农业科技园区的开发建设要坚持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促进园区多元投资:加快园区机制创新,以建立效益更好、生产率更高的新的农业生产和科技服务体系;推进园区产业化经营,使园区的科技示范、科技转化产生最终的经济效益;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可持续发展评估体系。
马文军[2]2003年在《中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自1994年在我国出现以来,发展非常迅速,到目前为止我国共有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估计在35000个以上。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出现和迅速发展,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实践证明也确实为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和制约,相当一部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难以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规范化道路。文章以原发型创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重点研究对象,以国家级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重点实证研究园区,选择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四大制约因素,分别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本文由六章内容组成。 第一章 导论 本章阐述了选题的背景和研究的目的意义,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概括了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另外,针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原发型创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本文重点研究园区,选择国家级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本文重点实证研究园区,选择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融投资、创新和国家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宏观调控为本文四大重点研究问题。 第二章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可持续发展基础理论探析本章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科学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叁大历史发展阶段、截止目前园区的数量、园区的基本类型以及园区的历史作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分析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由来演变与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明确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建立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 第叁章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研究 本章在对原发型创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不同类型产权制度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园区实际,提出了政府产权所有尤其是中央政府产权所有是原发型创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最佳产权制度选择;在对产权所有者对产权物的不同管理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园区实际,提出了政府作为原发型创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产权所有者,在园区发展建设重大目标和大政方针等重大问题上必须坚持计划型管理为主,在园区具体发展建设和日常事物管理上则应该坚持市场型管理为主;在对园区日常管理机构构建已有研究成果回顾和对公共管理部门不同类型运行模式进行比较的基础上,结合园区实际,提出了原发型中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可持续发展研究创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日常管理机构应该由园区管理委员会、园区专家咨询委员会、园区农业研发创新与示范推广部、园区产业发展指导部、园区对外联络部、园区综合业务部等几个部门组成,其运行应该选择企业型模式;最后实证分析了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第四章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融投资研究本章全面客观地分析了原发型创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融投资对象的市场性质和国内外相关领域的融投资实践,指出原发型创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相当于不可持续性基础设施,其融资理论上应该以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为主渠道;但由于存在的种种现实问题,原发型创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现实中融资应该将通过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融资与通过自身产业发展融资结合起来进行;此外还在投资乘数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投资对区内经济发展的区域乘数效应和在特定时间阶段内对经济发展的时段乘数效应,提出了提高社会边际消费倾向和投资流向园区内的比例等系列对策,来提高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投资对园区经济发展的乘数效应和在特定时间阶段内对经济发展的乘数效应。 第五章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创新研究本章分析了原发型创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创新重点领域,提出了农业科技和农业制度应该是目前原发型创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两大重点创新领域,并界定了原发型创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制度创新的重点内容;在对不同类型创新驱动源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园区实际,分析提出了原发型创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农业制度创新和农业基础科技创新应选择政府驱动、供给推动为主驱动源,而应用农业技术的创新应该选择市场驱动、需求拉动为主的驱动源;分析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创新成果传递的有关问题,提出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自己创新成果传递过程中科学的角色定位应该是示范、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科研成果对外传递的中介组织体系等观点:分析了农业发展的叁种不同形态,界定生态型农业是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提出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生态型农业发展的实施对策。 第六章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宏观调控研究本章指出对原发型创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数量进行宏观调控,应该结合我国农业区划尤其是农业综合区划的情况进行,提出了全国原发型创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数量总体应该在47个左右,其中一级和二级园区的数量分别应该在9个和38个左右;对原发型创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布局进行宏观调控,应该以己有农业科研创新实力为主标准,市场经济?
陈栋[3]2006年在《广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能值评价的研究》文中提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是在特定的区域内,运用资金的集中投入,集农业高新技术成果“源头创新、中试展示(含休闲观光)、辐射推广”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它是我国农业集约化生产和企业化经营的新型组织形式,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新的表现形式和新的增长点,也是我国农业科技与农村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切入点,成为我国高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载体。目前国内建立了许多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如何对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与运行成效进行分析与评价,是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国内外建立了分层指标评价、经济效益评价与专家打分法等评价体系和评估方法。但以上评估体系和分析方法均存在着不足之处:指标过于繁杂,操作性、可比性不强,定性定量往往带有主观性强。而能值理论与能值评价方法则可以较好地克服以上评估方法的不足,既能分析人类与自然、环境资源与社会经济价值的相互关系,又能把环境要素、生产要素、科技要素和经济指标等“不可比”的要素都转化为相同的“太阳能值(Solar Emergy)”来进行比较与计算,因此能够对同一园区不同时期和不同园区之间的生态、经济运行质量进行评估,从而能较好地评价自然、社会、科技、劳务、商品等对经济和环境的真实贡献。本研究以广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对象,以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理论为指导,在调查、收集、测定、计算该园区2000—2004年的自然、地理、经济等各种资源和指标的基础上,运用能值理论与方法,绘制了该园区的能量系统图;分析计算了其论文、着作、科技成果、人员培训的能值转化率;对该园区和园区的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以及园区内第一、二、叁产业的主要能值指标的投入产出情况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有关能值指标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基于能值分析的农业科技园区评价指标体系,并据此与广东省实施的“五高六化”评价指标及其专家评价法,进行了实证比较印证;进而简要提出了农业园区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生态经济运行质量的发展战略。研究结果表明:1、从2000—2004年,广州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区园区的能值总投入和能值总产出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其中:能值总产出的增长增幅达83.79%,比能值总投入增幅13.37%高74.42个百分点;园区的能值总产出主要依赖园区核心区的科研成果在示范区和辐射区推广转化而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依赖度高达98.53%)。而园区的农膜、可更新和不可更新环境资源的能值投入量分别下降、38.01%、34.8%和15.3%;能值密度、环境负载率分别增长34.43%和83.70%;人均能值使用量、能值投资率、能值生产率分别增长10.80%、124.61%和61.42%;园区的能值产出率、可持续发展指数、每万元产值消耗能值则分别下降37.87%、66.19%和52.69%。说明该农业科技园区的经济总规模呈快速发展的趋势,生态和经济运行效率都在逐年明显提高,经济实力和科技竞争力不断增加,边际效益逐年下降,但环境压力也在逐年增大。2、园区的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主要能值指标的变化及其相关性存在一定差异。表现为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的总投入能值、总产出能值、能值密度、环境负载率、人均能值使用量、能值投资率、能值生产率均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而可持续发展指数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能值产出率在核心区保持平稳,而在示范区和辐射却逐年下降;4年间,能值投入产出比在核心区(1:2.29 to 1:2.9)和辐射区(1:8.9 t0 1:14.5)表现为大幅度增长,而在示范区则表现为稍有下降的趋势,且投入产出比的绝对值表现为辐射区>核心区>示范区;园区的辐射区五年产出的总能值达8.99E+22,,占同期全园区的99.22%。主要能值指标的变化在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之间呈现相关性,其相关性大小顺序都表现为:示范区和辐射区的相关系数>核心区与示范区>核心区与辐射区;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对农业科技园区的贡献主要取决于辐射区的直接贡献(P=0.93—0.98),而核心区和示范区对园区的总贡献均主要是通过辐射区起间接作用的。结果表明,该农业科技园区是一个典型的科技创新型和技术推广型科技园区,也就是说:它的技术创新源于核心区而经济增长和经济规模则实现在辐射区,技术成果辐射转化的载体和媒介是示范区,而实现手段主要是示范、培训与推广;园区辐射区的发展空间和可持续发展潜力总体上大于示范区和核心区,也体现了该农业科技园区在结构和示范辐射功能上的层次性、梯度性。3、园区的第一、二、叁产业的能值投入、能值产出均呈现逐年增加趋势且年均增长率均在20%—21%之间,而每万元产值消耗能值则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各年份一、二、叁产业产出能值占园区总产出能值的比重基本上维持在70%:20%:10%;第二、叁产业各年份的能值投入产出比基本恒定在1:15.5—15.6之间但均比第一产业高,第一产业则年均增长20.80%,这与叁个产业各年份的能值生产率的变化规律高度吻合;第一、二、叁产业之间的能值生产率和每万元产值消耗能值指标都呈现相关性,均表现为:一产业与二产业的相关系数>一产业与叁产业>二产业与叁产业,但叁个产业间的每万元产值消耗能值达到极显着相关,而叁个产业间的能值生产率不存在显着相关性。结果表明,第一产业对园区的贡献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加快第一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二、叁产业的发展;加大服务业和加工业的投入及发展规模,是做强做大整个农业科技园区关键环节和重点任务。4、利用本研究提出的农业科技园区能值评价指标(环境负载率和人均能值使用量)和评价方法对广东省农业现代化示范区13个功能区进行验证评价,结果表明:能值评价结果与专家验收组应用广东省“五高六化”评价指标体系作出的评价结果高度一致,两种评价结果得分的相关系数为0.92,达到极显着水平。5、本研究指出,要促进广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进一步健康发展,必须重点抓好叁大战略:一要加大园区的能值投入,进一步做强做大园区的五大主导产业,即优良种子种苗、环保高效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加工、农业信息及休闲农业产业;二要进一步优化园区叁个产业结构,尤其要优先加快第叁产业的发展,重点加强园区农业信息中心及观光旅游农业区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加快发展园区的服务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促进一、二、叁产业协调发展;叁要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提高园区的生态运行质量。比如,开发利用地能、污水处理和再利用、发展生物质产业等,以减少园区的环境负载压力。
杨敬华[4]2005年在《农业科技园区创业与创新发展机制与模式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二十世纪90年代初开始,农业科技园区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迅速涌现并发展起来,逐渐成为为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科技成果转化及现代农业生产的示范载体,经过十多年来创业与创新,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逐步走向规范发展。农业科技园区在我国从探索到发展的时间并不长,总体上还处于创业阶段。 农业科技园区的创业环境条件是科技园区创业机会和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本论文将创业环境条件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从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支持、教育与培训、研究开发转移效率、商业和专业基础设施、进入壁垒、有形基础设施和文化和社会规范等9个方面对构造农业科技园区创业环境进行分析。 本论文提出农业科技园区在创业和创新发展中存在科技资源、资金资源、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等五种要素资源,这五种要素资源形成园区初创时期的五个要素流动循环。农业科技园区的创业和创新要素资源为园区不同主体所掌握,将区域创新“叁螺旋”理论发展成为农业科技园区创业与创新发展的“四螺旋”模型。 本文分析了农业科技园区创业驱动因素包括国家宏观政策驱动、社会需求的驱动、地方政府的驱动、技术发展本身的驱动等四方面;农业科技园区的创新动力的形成有四种动力,即市场拉动、科技带动、政府推动、企业家驱动。 园区创业与创新能力建设是农业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必需保障,本文分析这种能力具体表现在科技创新、产业带动、集群创业与创新和带动农民等方面。通过科技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建设、技术开发与技术孵化能力建设、技术创新扩散能力建设来提升园区科技创新能力;通过技术转移形成新产业、产业创新形成新产业、延长产业链等来形成新产业来实现农业科技园区产业创新;发挥农业科技园区集群创新主体的能动作用,促进农业科技园区集群的成长;园区通过与农民进行科技对接、市场对接、信息对接来提升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 在农业科技园区的创业与创新发展过程中,构建创业、资金筹措、创新经营和集群创新等方面的运行发展机制是不可缺少的。园区创业机制包括环境驱动机制、创业决策机制、创业管理机制、人才利用与激励机制等方面;农业科技园区通过构建“政府引动”、“企业引动”和“基金引动”叁种投资机制来促进园区融资发展;本文构造出创业投资者、创业基金和创业企业叁个方面“叁元一体”的创业投资资本循环机制;农业科技园区的建立是对农业综合开发经营组织形式的重要创新,农业科技园区因地制宜的选择自己的技术体系,是体现园区特色的关键;园区的产业集群是按照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方向进行创新的,产业集群的链式创新发展是园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文构建农业科技园区创业与创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多元统计的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借助SAS软件找出影响园区创业和创新发展的主导因子。对所选14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进行评价、排序,并对分析结果进行详细评述,为建设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和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本文以珠海农业高新技术园区为例,分析沿海外向型农业科技园区创业与创新发展的机制与模式,为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创业与创新发展的提供借鉴和参考。 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性分析,对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创业和创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农业科技园区创业与创新发展的政策与建议。
卢鹏飞[5]2014年在《河北省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研究》文中提出现代农业园区,是在一个有限的地理区域内,运用资金的集中投入,进行以高科技农业示范展示、精品推广、农业生产、养殖、教育、功能性训练及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河北省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对于推进农业高新技术的产业化的形成,增进农业的科学技术的综合创新能力,加速农业结构的升级与战略性调整,推动河北省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项研究通过查阅大量的和我国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密切相关的文献与材料的基础上,对河北省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现状进行大量的调查,对河北省现代农业园区的现状、发展类型、作用功能、运行机制以及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进而对河北省的现代农业园区进行环境分析,提出科学合理的规划。本文的重点是解决园区运行中的问题,包括因地制宜,做好总体规划;园区功能由单一示范向带动区域经济龙头转化;园区产业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加强企业化经营管理的运行机制;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园区投资从单一主体向多元投资主体转变;引进人才,创新管理。在河北省现代农业园区建立一种有效的运行机制体系,对于提升园区运行的效率以及园区的建设和规划发展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为己经或即将采取创建园区的各级政府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等提供可供借鉴的运行机制,其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管红良[6]2005年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农业技术扩散模式的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农业生产方式逐步由传统型向现代集约型过渡,并实行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现代集约型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的示范窗口及新形势下发展现实生产力的农业技术扩散新模式——农业科技示范园(场)应运而生,并呈快速发展的势头。江苏省肩负着在全国率先实现现代化的重任,而依靠农业技术扩散模式的优化,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则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研究江苏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农业技术扩散模式的作用、运行状况、存在问题及优化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以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农业推广的框架理论、沟通理论、农户行为改变理论、创新扩散理论为研究基础,以实证研究为主,注重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比较分析相结合,通过对传统农业技术扩散模式的比较分析、农业技术扩散新模式的比较研究以及对江苏省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场的农业技术扩散新模式的实证考察,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了农业技术扩散新模式发展的一般规律、运行机制以及进一步发展的对策。研究结果为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与农业产业带相适应的跨区域、专业性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组织提供借鉴。
闫振红[7]2007年在《农业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科技园区自1994年在我国出现以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到目前为止,我国共有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农业科技园区4000多个,其对于解决“叁农”问题,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农业科技园区演绎了科技农业时代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造就了科技农业产业这一新的经济形态,将成为21世纪农业发展的主流形态。但由于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时间短、经验不足,也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基本处于无序发展状态,严重影响了其作用的充分发挥,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和制约,相当一部分农业科技园区难以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规范化道路。因此,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农业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建立农业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有利于农业科技园区健康、快速发展,从而更有力地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本文由六章内容组成,第一章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农业科技园区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及技术路线。第二章介绍了研究的基础理论及相关概念。首先分析了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基础理论,然后介绍了农业科技园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最后介绍了长效机制的相关内容及其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第叁章总结了国外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模式,以及各种发展模式对我国的借鉴意义。第四章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农业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且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了实证分析,确定了影响农业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第五章针对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其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这些措施主要从农业科技园区的创新机制、现代化经营体系、循环经济模式与宏观管理机制等方面出发,从而提出了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供政府有关管理部门以及参与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企业、农户等参考。第六章是结论部分。
龙丽丽[8]2005年在《河北省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现状与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科技园作为现阶段应用农业高新技术、优化农业结构的样板,是推动我省农业在WTO框架下持续健康发展、培育和提升其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在我省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领航和示范作用。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园区,也是我省农业生产方式逐步由传统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推动我省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举措。就我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现实而言,园区发展中的确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立题研究我省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现状,分析其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我省农业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对策思路,对推动我省农业科技园区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农业科技园区的研究发展概况,界定了农业高新技术、农业科技园区、农业产业化等相关概念和制度创新理论的借鉴,研究和论述了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对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河北省25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情况的调查,以及相关资料的分析,评价了河北省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现状,阐述了我省园区在建设规模、科技成果转化、区域特色产业、经营机制创新、农民素质提高和农民增收等六个方面取得的成效,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政府给予支持、资金筹措到位、园区功能多样、技术支撑保障、企业运作管理的五大基本经验,分析了当前制约我省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主要问题,如政策环境不优化、资金投入不够、管理体系不完善、运行机制落后、产业带动能力弱和科技支撑体系不健全等。文章选取了邓庄、昌利两个不同类型的园区作为典型案例进行研究。结合对河北省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文章指出我省农业科技园区应遵循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政府指导、企业运作、科技支撑、中介参与、农民受益”的基本发展思路,并提出了优化园区政策环境、健全园区宏观管理体系、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企业化经营的运行机制、培育园区优势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强化科技支撑体系等对策建议。
郭尊东[9]2004年在《烟台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农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解决“叁农”问题已成为我国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实现农民增收成为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农民增收,科技是关键。农业科技的产业化和推广程度直接关系到农业综合效益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应运而生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当之无愧地成为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孵化器和推进器。 本研究以烟台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实际经验为例,采用文献法、亲身经历、现场调查法,对烟台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进行了实证分析。 作者的研究表明:烟台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政府主办的园区注重的是农民增收,而不是追求园区本身利益的最大化。企业主办的园区,其目标是经济利益最大化。政府和企业联办的园区,体现的是园区的综合效益。作者认为,目标不明、盲目引进、管理混乱、效益不高是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影响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发展的因素很多,有资金投入因素、科技因素、管理因素和初期效益因素等。政府、企业在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过程中考虑了许多因素,特别是决策者充分考虑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能够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发展、为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提供经验、能够加速优新品种推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做出贡献等因素,最后的决策是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决策者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决定因素。 最后,通过烟台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实践,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科技转化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对策性建议。
毕博[10]2016年在《延边国家农业科技园研究》文中认为农业科技园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形式和载体,是农业科技研发、引进、成果转化转化的平台。国家农业科技园是我国农业发展到新时期的特有的现象,是农业发展生产力的一种新的制高点。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农业成果创新转化的新形式,是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的载体,是现代农业科技辐射周边地区农业产业升级所带来的区域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成熟科技农业园示范园区已经有着很好的经验和模式,但是中国幅员面积辽阔,各个园区所在的地方受到气候、环境、政策等因素的不同而难以复制。现代农业的鲜明特征是:产业特色鲜明、功能设施完备、产业规模雄厚、技术先进、示范引领作用突出,比较优势明显和产业竞争能力强。延边州推进农业发展的优势包括大力发展专业农业农场扶持力度,扩大农业产业化,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拓展产业链条,改造传统农业,对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具有显着的带动作用。延边农业科技园是长吉图开发开放地区唯一的一个发展现代农业的科技示范园,由于该园区目前尚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存在的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和规范,园区在整体的发展能力上有待于进一步提升;独特的地缘优势决定了成为长吉图区域发展的重要前沿阵地,提升延边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能力,充分发挥延边特色农业资源和比邻叁国的区位优势,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以及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把延边农业科技园区作为延边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新平台,延边经济将会迎来新一轮的发展高潮。本论文在区域经济、产业经济、宏观经济的相关理论基础上,借鉴国内以及吉林省外不同于延边国家农业科技园的建设模式进行研究,通过实践调查法和文献分析法进行实证分析,从园区功能布局来出发,运用SWOT-PEST之间的有机组合做出矩阵模型来通过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环境来全面分析了延边国家农业科技园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等发展因素,从建设的角度研究延边农业科技园区在建设过程中存在和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建议;从发展的角度研究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对延边州周边区域经济所带来的影响;从区位优势、人文特色、经济基础、环境条件等方面,阐述了延边国家农业科技园建设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扬州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 许新. 扬州大学. 2006
[2]. 中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 马文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
[3]. 广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能值评价的研究[D]. 陈栋. 湖南农业大学. 2006
[4]. 农业科技园区创业与创新发展机制与模式的研究[D]. 杨敬华.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5
[5]. 河北省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研究[D]. 卢鹏飞. 河北农业大学. 2014
[6]. 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农业技术扩散模式的研究[D]. 管红良. 扬州大学. 2005
[7]. 农业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D]. 闫振红. 河北农业大学. 2007
[8]. 河北省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现状与个案研究[D]. 龙丽丽. 河北农业大学. 2005
[9]. 烟台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研究[D]. 郭尊东. 中国农业大学. 2004
[10]. 延边国家农业科技园研究[D]. 毕博. 延边大学. 2016
标签: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论文; 可持续发展论文; 科技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中国农业论文; 环境评价论文; 创新驱动论文; 创新创业论文; 三农论文; 建设投资论文; 农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