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国有林区论文-张洪瑞,吕洁华

东北国有林区论文-张洪瑞,吕洁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东北国有林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全面禁伐,生态公益林,TOT融资模式,保障机制

东北国有林区论文文献综述

张洪瑞,吕洁华[1](2019)在《生态公益林建设新型公私合作融资模式探讨——以东北国有林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背景下,基于公私合营融资模式(PPP),阐述一种新型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融资模式(TOT,转让-运营-转让)。以东北国有林区为例,对林区生态公益林建设的融资困境与原因进行分析,探讨TOT融资模式运用到生态公益林建设中的可行性与运营过程,对生态公益林TOT融资模式运营的成本与收益进行分析,构建生态公益林TOT融资模式保障机制,为东北国有林区生态公益林TOT融资模式的顺利引入与实施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林业经济》期刊2019年09期)

张晓梅,陈思[2](2019)在《东北国有林区森林食品产业结构水平与空间集聚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产业经济学理论,构建了森林食品产业结构水平与产业集聚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多指标综合指数模型,对东北国有林区森林食品产业结构水平与产业集聚程度的综合指数进行测算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水平表现最优的为吉林集团,产业集聚程度表现最优的为龙江森工集团,二者表现均较差的为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在产业结构水平评价中,龙江森工集团表现略优于大兴安岭林业集团,二者差距不大,但在产业集聚程度评价中,大兴安岭林业集团与龙江森工集团和吉林集团存在较明显的差异。为了促进东北国有林区森林食品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必须进一步规范森林食品产业标准化生产及认证流程,加快推动森林食品产业品牌建设,依靠科技创新提高森林食品产业科技含量,优化森林食品产业市场布局拓展投融资渠道,完善森林食品产业扶持政策体系。(本文来源于《林业经济问题》期刊2019年05期)

陈思[3](2019)在《东北国有林区森林食品产业结构与集聚耦合发展演进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4月1日起,东北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以木材采运业为主的国有林区经济发展模式急需转型,培育和发展与资源环境相适应的接续替代产业成为国有林区林业生产的主要任务。东北国有林区积极构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投资导向、布局合理和集约高效的林业产业新格局,大力发展森林食品、生态旅游、种植养殖业和林药业等绿色替代产业。森林食品产业作为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一直表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但是近年来,由于森林食品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集聚发展过程中的不适配引发的产业总体发展增速缓慢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森林食品产业结构调整对策分析和森林食品产业集聚发展模式构建等方面,由于问题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很多讨论尚未形成共识。另外,现有的研究成果仍然存在进一步完善、拓展的空间,比如关于森林食品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集聚发展的实证研究尚显单薄,对于促进森林食品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探讨还有待深入。本文主要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不足之处,通过森林食品产业结构与集聚耦合发展理论模型的构建,基于空间计量模型对森林食品产业结构与集聚耦合演进过程进行实证分析,为东北国有林区森林食品产业结构与集聚耦合发展的指标测度、耦合成因、影响因素及实施路径等问题进行有益的探讨和补充,不论是从理论研究层面,还是从实践应用层面来说,均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本文首先明确东北国有林区森林食品产业在全国森林食品产业中的地位及产业比较优势情况,运用改进的GM(1,1)模型对森林食品产业发展空间潜力进行预测,分析森林食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机遇与困境,为森林食品产业结构与集聚评价体系构建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研究表明东北国有林区森林食品产业在全国国有林区森林食品产业中具有综合比较优势,且产业地位逐年提升,森林食品产业具有产业结构与纯竞争力比较优势,且表现为生产的高度专业化,相比产业的专业化程度,森林食品产业竞争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其次基于产业经济学理论和东北国有林区森林食品产业发展现状,构建东北国有林区森林食品产业结构与集聚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空间统计方法分析东北国有林区森林食品产业结构水平和森林食品产业集聚程度的空间关联作用方向;采用空间常系数回归模型和空间变系数回归模型分别从全域和局域两方面分析森林食品产业结构水平与森林食品产业集聚程度的关联作用程度,研究表明东北国有林区处于森林食品产业结构水平High-Low区域,即中心区域(吉林集团)产业结构水平较高,临近区域(龙江森工集团和大兴安岭林业集团)产业结构水平较低。东北国有林区森林食品产业集聚程度的热区(High-High)位于吉林集团和龙江森工集团,说明吉林集团和龙江森工集团的中心区域和邻近区域森林食品产业集聚程度均较高。然后根据东北国有林区森林食品产业结构水平、产业集聚程度和二者的空间作用方向程度,分析森林食品产业结构和集聚耦合发展的演进内在机理,将森林食品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纳入了产业集聚的框架内,从产业集聚的视角探讨区域森林食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研究表明吉林集团森林食品产业结构水平与产业集聚程度指标处于磨合阶段,产业结构水平与产业集聚程度之间已经形成良性互动关系;龙江森工集团森林食品产业结构水平与产业集聚程度指标虽处于低度耦合阶段但有向磨合阶段发展的趋势,产业结构水平与产业集聚程度之间还未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大兴安岭林业集团森林食品产业结构水平与产业集聚程度仍处于低度耦合阶段,产业结构水平与产业集聚程度之间还未形成良性互动关系。最后在明确森林食品产业结构与集聚耦合发展的现实性和方向性基础上,论证耦合创新发展模式的可行路径,并构建耦合发展的机制框架,提出具体的机制设计方案。针对东北国有林区吉林集团、龙江森工集团和大兴安岭林业集团森林食品产业结构水平与产业集聚程度耦合现状,提出吉林集团森林食品产业结构主导型耦合发展模式,注重森林食品产业科技创新的发展路径;龙江森工集团森林食品产业集聚主导型耦合发展模式,注重森林食品“叁产”融合发展路径;大兴安岭林业集团森林食品产业政府扶持型主导耦合发展模式,注重森林食品综合服务产业园区建设的发展路径。基于森林食品产业结构与集聚耦合创新机制实施路径中存在的制约因素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主要针对科技创新、品牌建设、资源整合等方面提出政策保障措施,破解森林食品产业发展的现实困境,保障国有林区林业产业经济发展稳步增长。(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许艳艳[4](2019)在《东北国有林区贫困代际传递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有林区从林木资源采伐到林业生态保护,国有林区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人口贫困问题进一步凸显,国有林区逐步形成一个显着的社会特征,即是政策上林区“非城非乡”,就业上人口“不工不农”,整体上处于社会“夹心层”的尴尬局面。在“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和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背景下,林区贫困对国家整体脱贫目标影响重大,不容忽视。而要解决林区贫困问题,国有林区贫困代际传递问题的化解将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本文立足于东北国有林区,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从东北国有林区社会经济结构特征出发,研究东北国有林区贫困代际传递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立足于东北国有林区从开发到保护的时空与制度背景的转变,从空间继承与否(代际间空间位置的转变与否)、职业继承与否(代际间就业方向的转变与否)和身份继承与否(反映体制内的接班制条件因素)叁个维度考察东北国有林区贫困代际传递问题。运用东北国有林区的16个林业局,76个林场的320户家庭的微观层面调查数据,借助Logistic模型,运用Stata12.0从而对东北国有林区贫困代际传递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论证分析。最后从空间政策与生态功能约束、资源枯竭与经济调整、产业收缩与就业排斥、区位条件与市场发展、国有林区制度改革与面临困境等不同角度出发探讨国有林区贫困代际传递问题化解存在和面临的约束与障碍;从提高林区公共产品与服务供给、开展林业股权配置与流转机制、开展林区林场土地置换异地城镇化机制、加强职工技能培训及依托“互联网+”等层面提出化解东北国有林区贫困代际传递问题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王洪国,赵雯琪,褚佳悦,罗俊杰,娄英爽[5](2019)在《东北国有林区绿色食品供求状况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北国有林区已进入转型发展阶段,凭借着优越的自然资源优势,国有林区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但由于发展时间短、技术不成熟等因素影响,国有林区绿色食品在市场上的供给出现供不应求状况。调查发现,绿色食品的安全性、科技含量以及市场诚信度等因素对国有林区绿色食品的消费影响较大;产品附加值低、劳动力流失是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因此,东北国有林区应更加注重绿色食品的安全性,并采用当下互联网技术,加大对产品的宣传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和集约化经营水平,使之达到供求平衡,促进绿色食品产业的转型升级。(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期刊2019年02期)

李朝洪,赵晓红[6](2019)在《我国东北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经济绩效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在构建森林生态经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熵权TOPSIS模型和障碍因子模型测算了我国东北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经济绩效水平并识别其障碍因子。结果表明:2005—2016年东北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经济绩效水平总体上经历了较差→中级→良好的演进阶段,并且由经济绩效大于生态绩效转变为生态绩效大于经济绩效,生态绩效增长趋势略高于经济绩效增长趋势;综合绩效水平最高的是吉林森工重点国有林区,而后依次是龙江森工重点国有林区、长白山森工重点国有林区和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影响森林生态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是生态外部压力、经济产业发展和劳动力资源。(本文来源于《世界林业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王永海[7](2018)在《以着力民生改善推进国有林区改革——以东北重点国有林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国有林区在我国生态建设和森林资源培育总体布局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文章从历史演进过程、现实情况分析论述了国有林区改革发展的内在逻辑以及当前进行改革的必然性,同时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经济学理论两个角度分析了国有林区改革决策的价值取向和学理依据。进一步以国有林区改革目标为基础进行分析,指出民生改善是国有林区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着重论述了改善民生与保护生态、改善民生与当前国有林区改革动力激发的关系和意义。最后,针对国有林区民生改善提出具体建议。(本文来源于《林业经济》期刊2018年08期)

张云[8](2018)在《东北国有林区经济增长与木材资源消耗的脱钩路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针对东北国有林区经济增长与木材资源消耗的脱钩路径进行了浅要的探讨分析,提出巩固和强化林区经济资源脱钩关系的有效途径,为东北国有林区的发展提供一份理论保障。(本文来源于《现代国企研究》期刊2018年12期)

王双[9](2018)在《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森林旅游产业集聚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北及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伐后,森林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对林区经济转型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产业集聚成为了最有效的对策发展路径,如何提高森林旅游产业的集聚水平就成为所要探讨的问题。通过区位商指数以及产业集群指数来分析,找出东北及内蒙古国有林区在产业集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针对性决策,可以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产业集聚水平的提高提供良好的参考和借鉴。(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导刊》期刊2018年11期)

王威,张璐,王晓丽,李利伟,党永峰[10](2018)在《GIS技术在“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情况检查”项目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情况检查"项目至今已经实施了25 a。从技术发展角度来看,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1)1991—2007年,传统的地面"现地踏查结合抽样检查"的工作方式阶段;(2)2008年至今,RS和GIS技术在项目中深入应用阶段。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采用传统的管理手段已不能满足林业生产发展,而GIS技术可以及时、快速准确地获取森林资源的各种数据,为森林资源管理和决策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从项目实施过程来看,GIS技术应用可归纳为:"信息采集—数据存储—技术分析—制图输出"过程。文章旨在通过分析项目实施中的GIS关键技术环节,提出有效的方法和策略,为提高项目的工作效率服务。(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期刊2018年01期)

东北国有林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产业经济学理论,构建了森林食品产业结构水平与产业集聚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多指标综合指数模型,对东北国有林区森林食品产业结构水平与产业集聚程度的综合指数进行测算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水平表现最优的为吉林集团,产业集聚程度表现最优的为龙江森工集团,二者表现均较差的为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在产业结构水平评价中,龙江森工集团表现略优于大兴安岭林业集团,二者差距不大,但在产业集聚程度评价中,大兴安岭林业集团与龙江森工集团和吉林集团存在较明显的差异。为了促进东北国有林区森林食品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必须进一步规范森林食品产业标准化生产及认证流程,加快推动森林食品产业品牌建设,依靠科技创新提高森林食品产业科技含量,优化森林食品产业市场布局拓展投融资渠道,完善森林食品产业扶持政策体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东北国有林区论文参考文献

[1].张洪瑞,吕洁华.生态公益林建设新型公私合作融资模式探讨——以东北国有林区为例[J].林业经济.2019

[2].张晓梅,陈思.东北国有林区森林食品产业结构水平与空间集聚特征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19

[3].陈思.东北国有林区森林食品产业结构与集聚耦合发展演进机理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9

[4].许艳艳.东北国有林区贫困代际传递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5].王洪国,赵雯琪,褚佳悦,罗俊杰,娄英爽.东北国有林区绿色食品供求状况探究[J].林业科技.2019

[6].李朝洪,赵晓红.我国东北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经济绩效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J].世界林业研究.2019

[7].王永海.以着力民生改善推进国有林区改革——以东北重点国有林区为例[J].林业经济.2018

[8].张云.东北国有林区经济增长与木材资源消耗的脱钩路径研究[J].现代国企研究.2018

[9].王双.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森林旅游产业集聚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8

[10].王威,张璐,王晓丽,李利伟,党永峰.GIS技术在“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情况检查”项目中的应用[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8

标签:;  ;  ;  ;  

东北国有林区论文-张洪瑞,吕洁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