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珍珍, 张文红[1]2014年在《多囊卵巢综合征致不孕症的中西医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而且引发越来越多的不孕症,而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病因却至今未明,加之其临床表现多样性,因此探求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迫在眉睫。在此,通过对各家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治疗方法进行探讨总结,对其中西医的治疗疗效及其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胡春芳[2]2003年在《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西医研究动态与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妇科内分泌临床的常见病、疑难病。中医学中无相同病名记载,但认为其病机多为肝脾肾功能失调,治疗上主要从辨证论治、辨病治疗、中药人工周期疗法、中西医结合治疗、针灸治疗、外治法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并有一些相关理论、实验、临床研究。本病的西医学病理生理改变十分复杂,发病原因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已在激素、蛋白酶、细胞、受体水平上作了一定深度的研究,西药、手术治疗着重于促进排卵与生育、调整月经、改善多毛与肥胖、调整其内分泌紊乱。本文将中西医近20年对本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包括导师对该病中医学病机的认识和临床用药经验,并提出本病研究治疗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今后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韩冉[3]2013年在《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因学初探及补肾疏肝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妇产科临床常见的生殖内分泌紊乱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月经不调或闭经、肥胖、多毛、不孕、痤疮、黑棘皮征及卵巢呈多囊状改变等症状。其患病率占不排卵性不孕的50%-70%,另外远期发生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也升高。但迄今为止,该病病因尚不清楚,使得本病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基于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情志不遂在本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从中医理论出发,本研究对具有情志不遂症状的患者进行系统观察及治疗,以期为该病的病因研究提供可靠依据及有效的中医治疗。目的:1、通过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为探寻该病病因提供可靠依据。2、应用补肾疏肝法治疗肾虚肝郁证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并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1、选取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60例,同期因急性病、早孕、阴道炎就诊的患者30例设为对照组。填写流行病学调查表,收集内容时均采用调查者询问并填写内容的面询方式,内容主要包括:患者一般情况、家族史、发病前生活习惯、发病前情绪影响、体征、实验室检查指标。2、对30例肾虚肝郁证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采用补肾疏肝方药多囊饮(菟丝子、白芍、淫羊藿、柴胡等)进行治疗。3个月为1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月经、中医证候、基础体温、体重指数、内分泌六项、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及B超的变化情况。结果:1、本次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患者母亲异常月经史、家族早秃病史及发病前情绪影响为该病发病的相关因素(P<0.05)。2、纳入肾虚肝郁证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30例,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6.7%,妊娠率62.5%(10/16),月经改善情况总有效率83.3%,中医证候改善情况总有效率80%,治疗前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分泌六项指标中LH、LH/FSH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基础体温、体重指数及卵巢多囊样形态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患者母亲异常月经史、家族早秃病史及发病前情绪影响为该病的相关因素。2、运用补肾疏肝法治疗肾虚肝郁证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月经情况、中医证候、内分泌水平、基础体温、体重指数以及卵巢多囊样形态,有助于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恢复排卵,促进妊娠。
杜海燕[4]2007年在《多囊卵巢综合征与痰湿体质关系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与痰湿体质的关系,通过调整体质有目的地预防本病的发生。方法:从理论和临床调查两方面进行研究,理论上探讨了体质的特点,体质在预防疾病中的作用以及痰湿体质在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临床调查通过设计统一的调研表,对102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对患者的体质情况进行打分。结果:理论研究表明,痰湿体质与多囊卵巢综合征密切相关;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临床调查发现,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以痰湿体质多见,占发病人数的64.71%,明显多于非痰湿体质者。结论:痰湿体质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病密切相关,是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易发体质。体质具有可调性,故对易感体质进行早期干预,是预防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吴聚文, 潘丽贞[5]2014年在《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西医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adolescent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青少年女性因内分泌紊乱产生的一种疾病。它使得青少年女性肥胖、血脂异常、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及心血管疾病、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癌等的发病率升高[1]。青春期PCOS的临床发病原因及病理机制多种多样,临床表现不尽相同,且因与女性青春期H-P-O轴不稳定引起的生理变化相似,极易出现误诊
徐一丹[6]2018年在《刘喜明教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痰湿阻滞证)的理论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刘喜明教授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痰湿阻滞证病因病机、治疗思路等理论的认识,并通过临床观察,归纳PCOS(痰湿阻滞证)的临床表现、兼夹证候特点及用药规律。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广安门医院刘喜明教授门诊治疗的PCOS(痰湿阻滞证)患者32例,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观察治疗前后月经(月经周期、经量、颜色、质地),肥胖程度,伴随症状等变化,并对202诊次的辨证处方用药进行记录。使用Exce12010及SPSS22.0,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32例PCOS患者中,年龄最小者为16岁,最大者为35岁,平均年龄为25.88±5.13岁,其中以21-30岁为最多,占总病例数62.50%。2.月经情况:32例患者分属叁类月经病,其中闭经者4例(12.50%);月经后期者25例(78.13%);崩漏者3例(9.38%)。32例患者均周期异常,且月经错后,天数不等,以错后20天以上者最多,为24例(75.00%)。月经量、色、质、经行伴随症状等异常情况:月经量少者22例,经行血块者21例,经行腹痛者8例。3.肥胖程度:32例患者体重指数(BMI)的平均值为29.84±5.87。其中BMI<23,处于正常范围者4例,占总病例数12.50%;BMI≥23,超重(包括肥胖前期、一级肥胖、二级肥胖)者28例,占总病例数87.50%,两者比例1:7。其中二级肥胖(BMI≥30)者人数最多,共15例,占总病例数46.88%。4.症状分布:32例患者治疗前伴随症状频率居前10位者为:身疲嗜睡62.50%,面部痤疮50.00%,腹胀乳胀37.50%,腰部酸痛37.50%,毛发粗重34.38%,身沉肢倦34.38%,汗出量多31.25%,急躁易怒31.25%,胸闷呕恶28.13%,食少纳呆25.00%。5.兼夹证候:32例患者中,无兼证者11例,兼证为火热者7例,气机郁滞者4例,瘀血阻滞者4例,脾虚者3例,癸水不足者2例,肝血不足者1例。6.疗效评价:32例PCOS患者,以疗效指数作为疗效判定标准[疗效指数=(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100%],结果为显效7例,有效2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88%。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8.41 ±5.33)较治疗前(20.09±6.28)降低,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2<0.01)。服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叁个不同时限的中医证候积分,呈持续下降趋势。比较属不同肥胖分级的患者治疗前后积分情况,P=0.004<0.01,肥胖程度不同的患者治疗效果存在差异,肥胖前期者疗效最优,其后依次为一级肥胖者、体重正常者、二级肥胖者。7.用药规律:32例患者共202诊次,药味个数在5至12味之间,以6味居多。共使用中药127种,使用频率前10味药物为半夏、当归、黄连、茯苓、丹参、陈皮、薏苡仁、益母草、黄芩、枳实。无兼证者,以化痰祛湿药物为主,使用频率前10味药物为半夏、茯苓、陈皮、黄连、当归、益母草、薏苡仁、枳实、泽兰、香附。兼夹火热者,常用二陈汤合芩连四物汤加减,使用频率前10味药物为黄连、半夏、黄芩、当归、薏苡仁、枳实、丹参、茯苓、蚕砂、陈皮。兼夹血瘀者,使用频率前10味药物为当归、黄连、丹参、半夏、黄芩、蒲黄、川芎、泽兰、茯苓、桃仁。兼夹脾虚者,拟六君子汤之意,使用频率前10味药物为半夏、薏苡仁、当归、党参、白扁豆、黄连、陈皮、茯苓、北沙参、香附。痰湿阻滞证得到改善后,共43诊次,使用频率前10味药物为当归、白芍、丹参、赤芍、柴胡、枸杞、杜仲、益母草、女贞子、泽兰。以癸水不足表现为主者,采用左归饮或左归丸加减;肝血不足者,多加当归、白芍;气机郁滞者,拟四逆散之意。结论1.32例PCOS患者中,21-30岁为最多,以育龄期妇女为主。2.32例PCOS患者中,月经周期异常为其突出表现,且多为月经稀发或者闭经。多数存在肥胖现象,且肥胖程度较高。不同肥胖程度患者治疗效果存在差异,轻中度肥胖者治疗效果最佳。3.PCOS痰湿阻滞证,治疗上以祛胞宫痰湿为首务,用药以化痰祛湿药物为主。4.PCOS痰湿阻滞证患者常伴有火热、气机郁滞、瘀血阻滞、脾虚等兼夹证候,治疗需兼顾。重视本病的动态变化,痰湿改善后以补癸水、养肝血、调气机为主。
史秀丽[7]2019年在《基于中医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治疗的进展及优势的研究》文中提出中医药学科是我国宝贵的医学宝库,当前很多疾病通过中医手段进行治疗的效果都非常好,本文就当前中医药技术手段在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方面的主要优势与进展进行了分析,而后就其未来进行了展望。
李亚梅[8]2010年在《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异质性内分泌紊乱性疾病,以雄激素过多及稀发排卵为特征,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的内分泌系统与代谢系统疾病之一,是一组病因复杂的症候群。本文通过回顾性归纳总结近十年来国内外多囊卵巢综合征相关文献资料,对西医学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并发症和远期影响、诊断及治疗方法,重点对中医学病因病机研究、治疗方法以及各家治疗本病的经验等方面加以综述分析,同时根据临床现状提出存在问题及思考,以便为该病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思路与借鉴。
张晓华[9]2008年在《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文中指出理论背景: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i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一组复杂的症候群,是由多因素参与的内分泌紊乱疾病,PCOS在育龄期妇女中发病率高达4%~12%,是引起月经紊乱和无排卵性不孕的主要原因,是一个具有高度异质性,临床表现多样性的疾病,近年来PCOS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临床表现为月经异常(如月经稀发、月经后期、闭经或不规则阴道流血)、不孕、肥胖、皮肤上多毛、痤疮、黑棘皮及子宫内膜过度增生等,可增加妊娠期糖尿病和妊娠高血压的危险性,还可导致子宫内膜癌、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症、冠心病等远期代谢疾病出现,严重影响妇女的生活质量。故本病已成为内分泌科、妇科、心血管科等多个学科临床和基础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详尽的PCOS致病原因尚不清楚,查阅文献,认为PCOS发病与其潜在的遗传因素、高脂高蛋白饮食、精神、心理因素有关。对PCOS的中医证型,现代医家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认为本病多由脾肾阳虚,痰湿阻滞,肾阴不足,气滞血瘀所致,涉及肝、脾、肾等脏腑,临床上以虚实夹杂为主,病因病机多以肾虚为本,气血痰湿凝滞为标。但缺乏大样本的研究探讨PCOS的证候分布规律及相关因素。研究目的:探讨PCOS病人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患病的相关因素,归纳出PCOS不同分型中医证候、症状等的流行病学分布规律,及与PCOS有关的因素,为探讨中医有关PCOS的病因病机演变与现代医学有关PCOS的客观指标变化的相关性及其病因学提供较好的依据。研究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通过对我院及省中医院1年的住院及门诊的多囊卵巢综合征病例信息进行登记,采集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证候类型、四诊信息及相关因素,填写临床观察表,然后建立数据库,准确录入采集所得数据,最后采用数据库软件EPIdata3.2及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管理、处理,用描述性统计、Logistic回归、方差分析等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研究结果:1、纳入符合PCOS标准的病例,中医证候类型以肾阳虚证最多,其次为肝郁证和痰浊证,再次为肾虚血瘀证和肾阴虚证,气滞血瘀证和血虚证则较少。2、相关因素与PCOS的中医证型关系分析:(1)肾阳虚证组、痰浊证组的年龄大于肾阴虚证和肝郁证组;(2)家族史是肾阳虚证的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OR)=3.194,P=0.017,有统计学意义。(3)精神心理因素进入肝郁证的回归方程是肝郁证的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OR)=4.716,P=0.007,有统计学意义。(4)肥甘饮食和出生时体重是痰浊证的危险因素,OR分别为7.111,5.000,P<0.05,有统计学意义。(5)出生时身高是肾阴虚证的保护因素,OR=0.555,P=0.040,有统计学意义。3、临床指标与PCOS的中医证型关系分析PCOS不同中医证型的BMI、WHR、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不同,有统计学意义。痰浊证的WHR值较肾阳虚证、肾阴虚证、肝郁证者高,肾虚血瘀证者较肝郁证者高;痰浊证的BMI、空腹胰岛素值较肾阳虚证、肾阴虚证、肝郁证、肾虚血瘀证者高;痰浊证的空腹血糖较肾阴虚证者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COS中医辨证为痰浊证和肾虚血瘀证者多表现为中心性肥胖。研究结论:PCOS中医证型与临床因素呈现一定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1]. 多囊卵巢综合征致不孕症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 肖珍珍, 张文红. 光明中医. 2014
[2].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西医研究动态与进展[D]. 胡春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3
[3]. 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因学初探及补肾疏肝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观察[D]. 韩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4]. 多囊卵巢综合征与痰湿体质关系的研究[D]. 杜海燕.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7
[5]. 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 吴聚文, 潘丽贞.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4
[6]. 刘喜明教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痰湿阻滞证)的理论及应用研究[D]. 徐一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
[7]. 基于中医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治疗的进展及优势的研究[J]. 史秀丽. 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 2019
[8].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研究进展[D]. 李亚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
[9].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D]. 张晓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
标签:中西医结合论文; 妇产科学论文; 痰湿体质论文; 月经过多论文; 多囊卵巢综合征论文; 痰湿论文; 中医论文; 肝郁论文; 养生论文; pcos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