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的医学观

《黄帝内经》的医学观

一、《黄帝内经》的医学观(论文文献综述)

李甲民[1](2020)在《基于中医五神学说运用安魂益魄汤治疗魂强魄弱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立足中医形神观,以魂强魄弱的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中医五神辨治方法与传统中医辨治方法在中风病患者形、神、心理状态三个方面的改善情况,探究缺血性中风病形神病变过程,以期为缺血性中风病的辨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首先进行预试验,一方面评估试验设计的可行性,另一方面为正式试验样本量估计提供依据。正式试验中试验对象需经两轮筛选,第一轮根据团队前期研制且经过信效度检验的《“魂”要素评定表》、《“魄”要素评定表》筛选出符合“魂强魄弱”型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第二轮根据中医证型诊断标准于“魂强魄弱”型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中选取气虚血瘀证和阴虚风动证患者各12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两组患者再分别分为两组:对照组1(阴虚风动证)60例、试验组1(阴虚风动证)60例、对照组2(气虚血瘀证)60例、试验组2(气虚血瘀证)60例。对照组1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育阴通络汤治疗、试验组1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安魂益魄汤治疗;对照组2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补阳还五汤治疗、试验组2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安魂益魄汤治疗。对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形(NIHSS评分)、神(“魂强魄弱”证候积分)、心理状态(SAS、SDS评分)和相关安全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性别、年龄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在受教育程度方面,高学历的人所占比例较大。在职业分布方面,“个体私营、机关干部、科教文卫”人数较多。2.疗效评价(1)NIHSS评分比较:治疗后,试验组较对照组NIHSS评分均降低明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心理状态:治疗后,试验组较对照组SDS、SAS评分均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魂强魄弱”证候积分:治疗后,试验组较对照组证候积分均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五神学说指导下的的安魂益魄汤相比于传统中医辨治方法,在改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形、神、心理状态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短时间应用安全可靠。

王淞[2](2020)在《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搜集、整理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的相关资料,追溯其学术思想形成的渊源,总结提炼其治疗内科系统疾病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使国医大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方法本文采用传统的文献学研究方法,以先生的手稿札记、学术着作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等资料为对象,追溯先生学术思想形成的源流,整理、分析并总结其临证经验,提炼学术思想,撰写研究论文。结果本文通过分析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的生平、治学、临证等方面内容,概括其治学特色,总结了先生对感冒、咳嗽、胸痹、狂证、痴呆、恐惧、泄泻、头痛、胆痹、臌胀、内伤发热、腰痛、痿证等内科疾病的病机治法认识、遣方用药的经验、规律和特色,并提炼升华出先生“三论、两观、两发明”的内科学术思想体系:“三论”,即大气一元论、玄府细络系统论、医易相通论;“两观”,即天人相应的时间医学观、胃气为本的治病观;“两发明”,即风药理论的发明、“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发明。结论通过研究得出,张志远先生治学严谨,具有独特的治学门径,德艺双馨,内科临证经验丰富,学术思想体系庞大,内容丰富,可以概括为以“易”指导、以“气”主宰的“三论、两观、两发明”辨治体系,颇具特色。其治学方法颇具借鉴性;其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具有很好的启发性、实用性和重要的临床价值。先生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对中医学的继承和发扬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唐禄俊[3](2020)在《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践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中医药文化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上至人们的精神世界,下至具体的药方器具。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是中医药文化的灵魂,对中医药人才教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出发,对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践行展开了研究。“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践行研究”有以下几个要点: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内涵,古代中医的理想人格探索,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社会认知,中医医院的医院价值文化建设,践行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典范,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践行策略。第一章梳理了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仁、和、精、诚”四字的内涵。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概括起来,“仁”的内涵是天道为仁、医为仁术、慈悯万物、医不嗜利,“和”是天人和合、人际和谐、身心和谐,调和疾病,“精”是医术之根,“诚”是医品之本。准确把握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意涵是践行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第一步。第二章讨论了与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古代践行有密切关系的古代中医的理想人格。中医的理想人格是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塑造的。古代医家的从医动机是多样的、复合的,可归纳为:口实之需、追名逐利、举业而医、传承家学、疗养君亲、保身逸志、格物致知、修德济世。古代中医的行医境界有三个等级,分别是理想之境、中上之境、不足之境。综合来看,古代中医的理想人格可谓“大医”“良医”“上医”,典型人物可推孙思邈。第三章是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当代践行探讨。第一节以问卷调查研究的方式,了解公众对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认知情况。3732份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大众最认可的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表述是“仁和精诚”,其次为“阴阳中和”和“医道自然”;大众最认可的三个中医药文化符号是依次是太极图、针灸铜人像、杏林;大众最喜欢三个中医药品牌符号依次为同仁堂、云南白药、九芝堂;公众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程度平均分是59.72分;虽然人们对中医药了解水平自我评分不高,但是对中医药的未来还是抱有很大希望,对中医药未来的信心评分的平均分是76.96分。第二节分析了践行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代表人物。“国医大师精神”是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仁、和、精、诚”的最新诠释,此精神不仅是国医大师群体的个性精神,更是中医药行业的精神。以《人民日报》“走近国医大师”系列为基础,使用人格心理学研究以词汇学为基础的思想与方法,提出国医大师精神为涵盖了大家与我、人与我、我的三层次结构,最终提炼“国医大师精神”为仁爱承新、和善谦诚、严研静廉。中医药技术可有高下之别,精神却可人人秉持、代代承传。因此,弘扬“国医大师精神”对于中医药人塑造中医的完美人格,促进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内化于心,增加文化自信,改善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第三节是关于中医医院的医院文化建设的调查研究。全国各级中医医疗机构是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仁和精诚”的重要实践地。为了解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仁和精诚”在全国中医医院的践行现状,本文以网络调查的方式查询了 477家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的门户网站,结果发现有54家医院将“仁、和、精、诚”四字直接作为院训或医院精神或医院价值观等,至少直接使用“仁、和、精、诚”一字的中医院比例达到了 82.22%。在调查的基础上,形成了几点思考:完善门户网站,突出医院精神文化;全方位把握“仁、和、精、诚”四个维度,精准定位;结合地域名医及其文化,打造区域特色。第四节是关于医院文化建设个案调查的思考。在中国传统视域中,“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符号。家庭不仅是全体家庭成员的情感所系,也是整个社会的最小细胞单位。现今中国,儒家“家”文化的实践地由传统家庭转向了组织文化,作用于组织的归属感、和谐人际关系等方面。以医院文化为例,儒家“家”文化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建设新时代医院文化,打造中国特色的医院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最后一章是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践行策略讨论。此部分主要分析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践行的外部的政策和文化环境,提出了树立信仰,抑扬结合,众人拾柴,互利双赢、全媒体呈现的建议。总之,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践行融于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以人为承载,以时代为契机,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鹄的。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更多有志之士的加入。

杨丽[4](2020)在《中西医身体观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运用传统文献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对中西哲学身体观、中西医学身体观、中西医学史、中西医结合简史等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整合、对比、归纳、演绎,在身体观的民族性、世界性、时代性的基础上,结合人类健康的需求、中西医结合突破困境的需求、医学重新定位的需求以及现代医学模式的身体观特点,初步勾勒中西医结合身体观模式,并在身体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中西医结合的新范式,为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与发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与视角。方法:本研究通过对哲学与医学身体观古今文献的检索、整理和分析,运用美国着名哲学家、心理学家肯·威尔伯的整合法,从三层次、四象限纵横两方面进行整理、归纳、分析、演绎,形成中西医结合身体观模式。结果:1中西医身体观皆呈曲线发展,是一由整体走向局部再走向更高整体的过程。2中西医是侧重于同一身体的不同层次和角度:中医重神气而轻形,西医重形而轻功能与灵魂,西医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等属于中医“形”的层次。3中西医结合的身体观是一种全象限、全层次的身体模式,表示为:意识/躯体/文化/社会与自然——形-气-神。4基于全象限、全层次身体模式的中西医结合是一种主次圆融的集大成医学体系,所有与生命相关的事物都可纳入进来。结论:全象限、全层次的医学身体观模式,可以作为中西医结合的基本研究对象,为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法。

卢倩[5](2020)在《《黄帝内经》的系统科学思想研究》文中认为《黄帝内经》是我国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其本身包含着类似于现代系统论的朴素系统思想。现代系统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所以用现代系统论的视角去研究《黄帝内经》,发现其是一个具有极大研究意义的课题。通过对《黄帝内经》的成书背景以及思想渊源的深度分析,得出《黄帝内经》受儒家、道家学说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朴素的系统论,但它本身的着眼点并不完全在客观对象的实际联系上,而是一种主观精神,所以《黄帝内经》本身包含的朴素系统思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现代系统论是20世纪以来发展最快的横断学科,相继涌现了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等,成为21世纪发展最有前途的科学。因此将现代系统论思想与《黄帝内经》的核心思想相结合,对提升当今社会的医学和学术思想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黄帝内经》的系统科学思想研究主要体现在整体性、演化性两大方面。通过对《黄帝内经》整体性的分析,发现其将人体看作一个整体系统,不仅在结构上相互联系,更在功能上相互协调。另外通过整体性的研究,进一步揭示出系统发展的演化路径及其规律,阐明养生观、病理两大系统在演化过程中的结构性规律以及各自形成的内外动力机制与微观和宏观机制。在实现人体健康发展的演化路径中,特别强调人体内部建设系统演化的动力机制以及作为外部因素自然环境的推动作用,但是外部因素的引导只有在人体内部动力相协调的情况下才能实现整体和谐。同时在分析养生、病理时注重宏观特征影响微观个体,而稳定的宏观特征又是由大量的微观元素构成的,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综上所述,在分析《黄帝内经》系统科学思想的研究中运用整体性、演化性将各种因素进行优化整合,这样做既有利于借助《黄帝内经》中丰富的系统思想构建符合时代特征的系统思想,也有利于提高当今的中医临床水平,构建新型的医学模式,对当今的系统思想和医学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现实意义。

林振邦[6](2019)在《先秦两汉简帛医书的疾病观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先秦两汉简帛医书作为研究对象,从身体观的视野梳理出资料并加以分析和比较,以达到本研究的目的:理解古代医家如何理解患病的身体和疾病本身、分析其认识框架的思维和当代哲学的定位,最终阐明中国古代疾病观及其改变的价值。把临床技术分析提炼成医学哲学史的研究,探索理论体系的变迁,判断其方法学和认识论。利用简帛医书中的医疗记述作为入口,说明古代医学转化期的医学哲学思想。研究方法本研究按临床体系,从现象到本质作分析,用语言、技术、思维、方法学、认识论、本体论的内在逻辑来指导研究。从疾病的定义、疾病的语言、病因学、诊断进路和治疗五个方面作出探索,从而总结出先秦两汉简帛医书中的疾病观。研究内容首先,总结了简帛医书中的病症,分析疾病的基本定义内容及其转变。简帛医书展现了疾病定义转化的不同阶段,最早由解剖问题作为主要疾病的定义,及后可以见到痛感和身心的功能失常的加入,然后健康的失落和自然秩序的偏离而成为疾病最广的定义。证明简帛医书中展现的疾病定义是从解剖模式逐步转化向功能模式和失调模式。透过身体空间的拓展,新加入的医疗生理系统与不同的身体感应结连,令身体的议题成为医疗议题。同时,简帛医书中内景的认识亦从仅有内外之分,到经脉简帛中可以发现经络通道和脏腑内外关系的建构。身体感应的发现和确认逐步把疾病场域拓展,把不同内在空间和精神的不适与外部的符号联系起来,渐渐建构出身体与不适感关系的典型例子,并成为一种感知与定义疾病的文化与技能。第三章透过研究病症中的语言和病痛经验,分析简帛医书中的对患病经验的表达和分类方法。发现一些本来作为描述解剖词语和病症的意义都逐步转移为气的失调。或与自然性质的用语搭配,继而与相应的身体感受结连。说明身体感受的表述是从日常语言转向阴阳五行学说为本的感知文化和认识方法,寒热虚实成为描述疾病和身体状况的基本符号系统。反观,后世比较少继承使用解剖用语作为解剖疾病的分类(例:心疝),说明了古代医家的取舍。第四章从简帛医书中病因学的内容分析古人对疾病的归因。发现跟鬼神崇拜的病因逐步被风所取代,风又再演变成气论下的风。反映鬼神论逐步被自然能量的病因论所取代,再进一步自然能量转变为气论下的自然哲学病因所取替。从信念式的鬼神因,至自然哲学因,再转化至可以被身体感连结和论证的阴阳五行体系。世界观从存在论自然主义,转向为本体论自然主义,鬼神之说从存而不论,转至部分医家对鬼神作出直接否定。第五章考察简帛医书的诊断方法,分析其资料收集及疾病本质推理的方法。发现简帛医书中从视觉资料拓展至收集触觉和气感等身体感受资料,医者在诊断过程中是感知主体而非单纯的思考主体,从积累的普遍感受去判断触诊中的感受及其意义。而在运用诊断资料时,简帛医书从捷思式的单一资料对应转变为疾病本质的探求,疾病的独立本体消解,转成附属于人体气论生理病理的本体之中。第六章从简帛医书中的防治方法以分析古人对疾病的态度、处置及其临床决策。发现了简帛医书中移除了疾病的社会标签和惩罚,从单纯的医疗角度探讨疾病。并且展现了临床结果的积累,和重视临床效果的思想,从治疗与疾病间的因果关系决定方案。同时,在治疗时,对于鬼神和时间崇拜有所脱离,并以临床理性对治禁作出判断,摒弃了相关性关系为主的方术体系对临床行为的控制。研究结论最终总结临床体系的考察,我们归纳出在先秦两汉简帛医书中有五种流行的疾病观。分别是鬼神疾病观;自然能量疾病观;气-解剖身体疾病观;经脉疾病观;气-阴阳-脏腑疾病观念。本研究发现这些疾病观曾经在社会中并存,并且在医家的圈子中转化。这些疾病观的转化,透视了社会公共资源如何渗透进医学中建构出体系,改变了医者和人们对疾病的观察、理解和思考模式,也改变了疾病的隐喻和社会意义。透过新观念关系的诞生,概念层阶的调整和排除,让方技成为较纯粹的方技,让临床行为不受社会思潮的宰制。其具体的方式是,疾病的定义改变为身心全人的失调模式,身体的感受逐步受到重视,并加以阴阳五行的框架理解和记录,人与自然以气作为沟通中介而成为相关而区隔的系统。继而使身体感受与阴阳五行化的身体建构成生理病理网络,最终让知识得以积累,治疗与阴阳五行的病理生理学建立因果关系,让体系可检证和容易传播。走出中医文化的框架,我们以《临床医学的诞生》作为中外医学体系塑造期的比较对照点。考察中西临床医学的蜕变方法,如何排拒空想和幻想的内容,并成为可以有客观论证和可重复。简帛医书中可见,中医以身体感应连结临床现实与理论体系,使之可以修正和积累,让医学不受其他社会权力和思想的干扰。从当代科学哲学的方法中,可以认为简帛医书中的疾病观转化,具有建构实在论的特征。配合气论的文化体系下,从实践所得建构框架,以语言的外推把身体和病痛经验转化成阴阳五行式的身体感语言;并以实践性的外推,把阴阳五行的身体建构推展到其他社会脉络中。这两种外推最终联系上不同医者建构的微世界(医疗体会)和社会脉络,使知识可以整合,使医疗知识普遍化且具有真理价值。总结而言,以疾病观为核心内容,从实质的临床技术中找出理论和思想的脉络。本文完成研究预期,并且从普世的医学哲学中说明中医医疗文化不独是一种珍贵的民族文化,更在普世的医学哲学和科学哲学上具有充份的合法性和价值。资料收集的广度和深度仍可再加强,有待更多简帛的解读和公开,让我们可以以更丰富的临床资料分析思想和方法的流变。

张旭东[7](2018)在《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民的健康既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前提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维护人民健康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提出一系列重要观点、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健康中国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健康中国战略是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是包含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领域多方面的综合战略,这其中,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供着重要而不可或缺的有力支撑,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正因如此,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该研究以“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为研究对象,其研究内容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着重对医学人文精神及其培育进行了历史考察。人文精神是一种升华了的人类情感和道德精神。医学活动既是医治人的身体疾病,以达到治病救人、济世苍生之目的的人类伟大活动,同时,医学活动也是沟通人的精神世界、传递人的价值观念的人类伟大活动。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活动的魂魄,没有医学人文精神的医学无疑是失魂、落魄的。正因如此,医学人文精神自古以来就在医学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相应的,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历史也源远流长,有坚实的历史基础。对健康中国与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相互关系的内涵解读,是研究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逻辑前提。第二章着重对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进行了理论概述。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健康中国战略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人民健康的重要保障和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健康中国战略的最终落脚点是“人”这一主体,医学人文精神也是对人的生命和价值的关切与尊重。因此,培育和弘扬医学人文精神以适应卫生与健康事业的改革发展需要成为健康中国建设的应有之义。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培育有深刻的理论渊源。第三章着重对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理论渊源进行了考察。其中,中国传统医学人文精神是现代医学人文精神发生、发展、壮大的源头活水;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是培育中国特色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指导思想。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不仅要挖掘和传承我国传统医学人文精神,而且要以一个学习大国的身份积极吸收和借鉴西方传统医学人文精神理论中的思想因子,只有在“坚守”与“借鉴”相结合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推进新时代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在前三章研究的基础上,第四章对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总体要求进行了概括和论述。提出我国医学人文精神培育要充分配合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丰富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内容,创新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理念,坚持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基本原则,推进医学人文精神培育要求的现代化,客观认识和把握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现实挑战,提升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科学化水平,进而从总体上推进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培育取得可喜成绩。第五章着重从实践的角度探讨了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实践路径问题。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宏观的理论指导、发展理念、现代要求和基本原则,也需要有具体的制度规范、开展形式、操作方法和舆论环境等。面对国内纷繁复杂的医疗卫生环境,要从健康中国战略的高度引导医学人文精神健康发展,不仅要着眼于医学人文精神的内容、特点和发展规律,还要运用政策、法律、制度等来完善与医学人文精神发展息息相关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环境。总之,健康中国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治国新方略,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战略,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更是推动全民医疗保险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最高要求。加快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有助于弥合医学技术与人性的鸿沟,有助于破解医患信任危机,有助于培养和提升人们健康需求和健康素养,从而有助于推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崔兰海[8](2017)在《治身与治国:《管子》的生命哲学初探》文中认为《管子》客观保留了先民通过鬼神祭祀、苰禊沐浴等原始医疗活动,但同时又赋予这些原始医疗活动以新的时代内涵。《管子》生态医学观要求人们通过主观努力来顺时养生,追求人与天调,成为传统中医的主要思维模式。《管子》"精气论"有力推动中医医理的科学化进程,成为后世中医养生的主导思想。《管子》医学思想是《管子》以人为本政治理念的重要体现与内涵,《管子》政论中医学人文关怀成为中国先秦政治中重要的文化基因,对后世影响深远。

秦建,冯楠[9](2017)在《浅析《黄帝内经》中的医学模式与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医学模式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医学的基本观点、理论框架以及思维方式与发展规范的总和,是人们关于生命和死亡、健康和疾病认识的总观点,是医学临床实践活动和医学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框架[1]。对于《黄帝内经》中的医学模式,许多学者进行过研究,比如王丽慧等[2]认为是"生态医学模式",吴霜[3]认为的"躯体—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周晓莉等[4]则认为存在"体质—环境医学模式"。范莹等[5]认为"环境—气

李致重[10](2016)在《“西化”是中医科研的致命误区——从“肾的研究”说起》文中研究说明不论是要创造中西医结合的新医学,还是要两种医学进行临床优势互补,都不应该成为中医西化的借口或理由。当中西医结合的高层代表者认识到中医西化"这条路的确走不通了"的时候,亟需要对长期以来中西医结合名义下的中医西化,进行一番实事求是的理性反思。"肾的研究"是中医西化的早期的代表课题之一,该课题在自设跳板,阉割在先,弃中就西,欲西非西,实验不实,假设更假6个方面,存在着课题设立与中西医基础理论相违背,研究思路方法与中西医逻辑原则相脱节,以及实验数据不实、假设理据虚假等问题。在学术管理行政化的大环境下,这一课题研究长期作为中医研究的样板,误导学术,殃其池鱼。从大科学观、大医学观的视野里,中医药学,大道不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以敬畏生命的宗教情怀,坚守中医药学的科学基因,摆脱误导,复兴中医,正是其时。

二、《黄帝内经》的医学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帝内经》的医学观(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中医五神学说运用安魂益魄汤治疗魂强魄弱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预试验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对象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结果
        (五) 研究结论
    二、正式试验
        (一) 样本量的估算
        (二) 研究对象
        (三) 诊断标准
        (四) 研究方法
        (五) 研究结果
讨论
    一、试验结果分析
        (一) 一般资料分析
        (二) 疗效评价指标分析
        (三) 临床疗效比较
    二、传统中医辨治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概况
    三、传统中医对于缺血性中风的认识存在局限性
    四、中医五神辨治缺血性中风的必要性
        (一) 前期研究基础
        (二) 中医五神学说简述
        (三) 基于中医五神学说辨治缺血性中风的意义
    五、魂强魄弱缺血性中风的辨治
        (一) 缺血性中风中医魂、魄紊乱的病因
        (二) 基于“疾病过程论”的缺血性中风中医魂、魄紊乱病机演变
        (三) 缺血性中风魂强魄弱型的治则治法及方药分析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五神“魂”、“魄”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2)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生平着作
    1 生平概述
    2 着作介绍
第二部分 治学特色
    1 博览广读、取采众长的治学方法
    2 实事求是、躬行践履的治学理念
    3 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4 内观自省、倾囊相授的大医胸怀
    5 修身齐德、淡泊名利的处世智慧
第三部分 内科临证经验
    1 肺系病证
        1.1 感冒
        1.1.1 风寒、风热之辨
        1.1.2 治疗法则
        1.1.3 分型证治
        1.1.4 经验用药
        1.1.5 注意事项
        1.1.6 小结
        1.2 咳嗽
        1.2.1 病因病机
        1.2.2 治疗法则
        1.2.3 分型证治
        1.2.4 特色用药
        1.2.5 小结
    2 心系病证
        2.1 胸痹
        2.1.1 病因病机
        2.1.2 治疗法则
        2.1.3 分型证治
        2.1.4 小结
        2.2 狂证
        2.2.1 病因病机
        2.2.2 治疗法则
        2.2.3 分型证治
        2.2.4 小结
        2.3 痴呆
        2.3.1 病因病机
        2.3.2 治疗法则
        2.3.3 分型证治
        2.3.4 小结
        2.4 恐惧
        2.4.1 病因病机
        2.4.2 治疗法则
        2.4.3 分型证治
        2.4.4 小结
    3 脾胃病证
        3.1 泄泻
        3.1.1 病因病机
        3.1.2 治疗法则
        3.1.3 分型证治
        3.1.4 临证要点
        3.1.5 小结
    4 肝胆病证
        4.1 臌胀
        4.1.1 病因病机
        4.1.2 治疗法则
        4.1.3 分型证治
        4.1.4 软化肝脾验方
        4.1.5 小结
        4.2 胆痹
        4.2.1 病因病机
        4.2.2 施治法则
        4.2.3 分型证治
        4.2.4 小结
        4.3 内伤头痛
        4.3.1 病因病机
        4.3.2 施治法则
        4.3.3 分型证治
        4.3.4 用药特色
        4.3.5 小结
    5 肾系疾病
        5.1 水肿
        5.1.1 病因病机
        5.1.2 治疗法则
        5.1.3 分型证治
        5.1.4 专药专方
        5.1.5 小结
    6 气血津液疾病
        6.1 内伤发热
        6.1.1 分辨外感内伤
        6.1.2 把握时间规律
        6.1.3 分型证治
        6.1.4 小结
    7 肢体经络病证
        7.1 腰痛
        7.1.1 病因病机
        7.1.2 治疗法则
        7.1.3 分型证治
        7.1.4 小结
        7.2 痿证
        7.2.1 病因病机
        7.2.2 治疗法则
        7.2.3 分型证治
        7.2.4 小结
第四部分 内科学术思想
    1 大气一元论
        1.1 大气一元论的理论渊源
        1.2 大气的形成及生理特点
        1.3 基于大气一元论的病机发挥
        1.4 调治人身大气为病之用药法则
        1.4.1 斡旋气机,调治气病
        1.4.2 治气当求脏腑之本
        1.4.3 祛除浊毒,以复气利
        1.5 基于大气一元论的治验举隅
        1.5.1 调胸中大气治胸痹
        1.5.2 调腑中大气治胃肠病
        1.5.3 调经络大气治肢肩背腰痹痛
        1.5.4 调补一身之气改善虚损
        1.5.5 调大气治精神行为病
    2 玄府细络系统论
        2.1 玄府细络系统概述
        2.2 玄府细络系统的微观实质
        2.3 玄府细络系统的生理特点与功能
        2.3.1 玄府细络分布广泛,结构微小
        2.3.2 玄府细络可宣通渗灌气血津液
        2.3.3 玄府细络可通达神机
        2.4 玄府细络系统病理与临床表现
        2.5 玄府细络系统病变的治疗和研究
    3 医易相通论
        3.1 医易相通理论探流
        3.2 易为指导,突出变字
        3.2.1 辨证恒动思维
        3.2.2 方剂灵活化裁
        3.2.3 剂型丰富发展
        3.3 两点论思维方法的实践
        3.3.1 判定病性,一分为二
        3.3.2 处方用药,阴阳兼顾
        3.3.3 亢害承制,确立治法
        3.3.4 病情顽固,杂合以治
    4 天人相应的时间医学观
        4.1 中医时间医学概述
        4.1.1 中医时间医学源流
        4.1.2 人体生理与四时、昼夜关系
        4.1.3 症候变化与四时、昼夜关系
        4.2 中医时间医学指导实践
        4.2.1 明辨病位
        4.2.2 治病于未发
        4.2.3 应时组方选药
        4.2.4 应时服药
        4.2.5 预测病势
    5 胃气为本的治病观
        5.1 “胃气为本观”概说
        5.2 重视胃气与胃津
        5.2.1 胃气是宗气之源
        5.2.2 胃气是生存之本
        5.2.3 胃气为脉之本
        5.2.4 胃津是津液之源
        5.2.5 胃气以通降为和
        5.3 重视胃与他脏联系
        5.4 治胃之法
        5.4.1 慢性胃病重滋养
        5.4.2 他脏之病从胃治
        5.4.3 阴虚津亏滋胃津
        5.4.4 处方用药护胃气
    6 风药理论的发明
        6.1 风药概说
        6.2 风药性能
        6.2.1 风药多味辛
        6.2.2 风药以泻为主
        6.2.3 风药性走
        6.3 风药作用及其配伍方法
        6.3.1 风药治风
        6.3.2 风药治血
        6.3.3 风药治湿
        6.3.4 风药助火
        6.3.5 风药升阳
        6.3.6 风药止痒
        6.3.7 风药通滞
        6.3.8 风药开玄
    7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发明
        7.1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概说
        7.2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实践探索
        7.2.1 量从症变
        7.2.2 量从人变
        7.2.3 减量间服
        7.2.4 遵古不泥
        7.2.5 精准靶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3)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践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内涵
    1.1 医心“仁”
        1.1.1 天道为仁
        1.1.2 医为仁术
        1.1.3 慈悯万物
        1.1.4 医不嗜利
    1.2 医道“和”
        1.2.1 人天和合
        1.2.2 人际和谐
        1.2.3 形神合一
        1.2.4 调和疾病
    1.3 医术“精”
    1.4 医品“诚”
2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古代践行
    2.1 习医动机
        2.1.1 口实之需
        2.1.2 追名逐利
        2.1.3 举余而医
        2.1.4 传承家学
        2.1.5 疗养君亲
        2.1.6 保身逸志
        2.1.7 格物致知
        2.1.8 修德济世
    2.2 行医境界
        2.2.1 理想之境
        2.2.2 中上之境
        2.2.3 不足之境
    2.3 “大医”理想人格
        2.3.1 特色辨析
        2.3.2 现代启示
3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当代践行
    3.1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社会认知
        3.1.1 对象与方法
        3.1.2 结果分析
        3.1.3 讨论
    3.2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践行典范
        3.2.1 “国医大师精神”的提出
        3.2.2 “国医大师精神”的提炼
        3.2.3“国医大师精神”评析
        3.2.4 “国医大师精神”的当代价值
    3.3 中医医院的医院价值文化建设调查
        3.3.1 对象与方法
        3.3.2 结果分析
        3.3.3 讨论
        3.3.4 问题与思考
    3.4 儒家“家”文化视角下的医院文化建设反思
        3.4.1 传统儒家“家”本观念
        3.4.2 新儒家“家”文化
        3.4.3 和谐医院文化建设
        3.4.4 医院“家”文化建设实例
4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践行策略
    4.1 环境分析
        4.1.1 政策环境
        4.1.2 文化环境
    4.2 策略分析
        4.2.1 树立信仰
        4.2.2 抑扬结合
        4.2.3 众人拾柴
        4.2.4 互利双赢
        4.2.5 全媒体呈现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4)中西医身体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选题背景
        1.1 哲学背景
        1.2 医学背景
    2.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3.研究方法
        3.1 整合法
        3.2 比较法
        3.3 归纳演绎法
    4.论文的基本组成
    5.本文的创新点
第一部分 医学身体观的民族性
    1.中医身体观
        1.1 秦汉时期——奠基期
        1.1.1 《黄帝内经》身体观
        1.1.2 《伤寒杂病论》身体观
        1.2 隋唐时期——展开期
        1.2.1 孙思邈
        1.2.2 王冰
        1.3 两宋金元时期——过渡期
        1.3.1 庞安时
        1.3.2 许叔微
        1.3.3 陈言
        1.3.4 成无己
        1.3.5 刘河间
        1.3.6 张从正
        1.3.7 李东垣
        1.3.8 朱震亨
        1.4 明清时期——转变期
        1.4.1 身体的主体化
        1.4.2 身体的具象化
        1.5 中医身体观小结
    2.西医身体观
        2.1.古典医学时期——奠基期
        2.2.文艺复兴时期——背离期
        2.3.二十世纪以来——觉醒期
第二部分 医学身体观的世界性
    1.普遍性
        1.1 整体性
        1.2 层次性
        1.2.1 包含与超越
        1.2.2 高级与低级
    2.特殊性
    3.特殊性中体现普遍性
第三部分 医学身体观的时代性
    1.哲学身体的回归
        1.1 身体坟墓说
        1.2 机械的身体
        1.3 关联的身体
    2.现代医学模式中的身体
        2.1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2.2 “人体-环境”系统医学模式
        2.3 四元医学模式
        2.4 自然-生物-心理-社会系统医学模式
        2.5 生物-心理-环境-人文医学模式
        2.6 整合医学模式
        2.7 生态医学模式
第四部分 中西医结合新范式
    1.现实的需要
        1.1 人类健康的需要
        1.2 中西医结合走出困境的需求
        1.2.1 中西医结合的困境
        1.2.2 中西医结合困境的突破
        1.3 医学重新定位的需要
    2.新范式的建立
        2.1 中西医结合身体观
        2.1.1 纵深说
        2.1.2 横向说
        2.1.3 纵横交错说
        2.2 基于身体观的中西医结合新范式——主次圆融体系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国内对中西哲学、医学身体观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参考文献

(5)《黄帝内经》的系统科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二、研究意义与内容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四、研究方法
    五、论文创新点
第一章 《黄帝内经》成书及主要思想
    第一节 《黄帝内经》的成书背景
        一、《黄帝内经》成书的时代背景
        二、《黄帝内经》成书的思想背景
    第二节 《黄帝内经》的主要思想
        一、《黄帝内经》的阴阳五行学说思想
        二、《黄帝内经》的养生观
        三、《黄帝内经》的病理思想
第二章 《黄帝内经》的整体性思维分析
    第一节 基础理论的整体性思维
        一、阴阳学说的整体性
        二、五行学说的整体性
    第二节 养身观中的整体性思维
        一、养生观中时间与空间结合的理念
        二、养生观中“天人相应”的整体理念
    第三节 病理中的整体性思维
        一、整体视野下病机的演化
        二、多元维度下分析病机的诊断方法
        三、在整体论的角度下分析针灸的使用原则
第三章 《黄帝内经》的演化性思维分析
    第一节 基础理论的演化性思维
        一、阴阳学说的演化性
        二、五行学说的演化性
    第二节 养生观中的演化性思维
        一、养生观中“结构演化”的哲学理念
        二、养生观中“联系与转换”的思维方式
    第三节 病理中的演化性思维
        一、病机的内外动力机制分析
        二、诊断方法的稳定性与随机性
        三、从宏观与微观角度分析针灸使用的原则
第四章 《黄帝内经》系统科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黄帝内经》系统科学思想的当代医学价值
        一、有益于促进中西医交流汇通
        二、有益于提高中医临床水平
        三、有益于推动医学模式的转变
    第二节 《黄帝内经》系统科学思想的当代思想价值
        一、对象数思维模式构建的启示
        二、对气化思维模式构建的启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先秦两汉简帛医书的疾病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一、简帛文献中的病症研究综述
        参考资料
    二、黄帝内经病症研究综述
        参考资料
    三、中国古代疾病观及相关研究综述
        参考资料
    四、先秦两汉简帛医书疾病与治疗的研究综述
        参考资料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进路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3 研究材料与方法
        1.3.1 研究材料
        1.3.2 研究内容:疾病观的概念界定与辨析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创新点及价值
    1.4 研究预期
第二章 疾病的定义:简帛医书中病症的内容与发生空间
    2.1 第一节简帛医书的疾病用语
        2.1.1 简帛医书病症名称的整理、分类与分析
        2.1.2 简帛医书的地域与疾病议题探讨
        2.1.3 简帛医书与传世先秦两汉病症用语比较
    2.2 第二节简帛医书中“疾病”定义的扩张
        2.2.1 医方类简帛医书中疾病定义的扩张
        2.2.2 经脉简帛医书中的医疗拓展
        2.2.3 简帛医书中考察养生与性功能的医疗化
        2.2.4 简帛医书的情志与身心病症的医疗化
        2.2.5 小结:疾病定义拓展的方法分析
    2.3 第三节医学哲学分析:身体与疾病的关系
        2.3.1 解剖身体的突破:疾病发生空间的转变
第三章 疾病的语言:简帛医书的病痛经验与疾病性质
    3.1 第一节简帛医书中病症的用语构成分析
        3.1.1 《五十二病方》病症用语分析
        3.1.2 《居延汉简》及《居延新简》病症用语分析
        3.1.3 《足臂/阴阳十一脉灸经》及《脉书》中病症用语分析
        3.1.4 《武威汉代医简》病症用语分析
        3.1.5 老官山《六十病方》及《诸病》
        3.1.6 小结:病症的性质和疾病空间的配搭
    3.2 第二节特定病症用语的考察与分析
        3.2.1 百病之长——风的病症用语分析
        3.2.2 形下病症的用语的配搭与转化
    3.3 第三节简帛医书中的病痛经验
        3.3.1 疾病描述和分类中的病痛经验
        3.3.2 身体感受的用语研究
    3.4 第四节医学哲学分析:简帛医书中疾病的语言与思维
        3.4.1 简帛医书中的疾病叙事:病痛事实下的不同叙述基点
        3.4.2 气与身体感成为认识疾病的思维工具
        3.4.3 语义的转化与隐喻的应用
        3.4.4 病症语言改变中的医学理性拓展
        3.4.5 简帛医书中整全身心的医学身体建构方式:身体感
第四章 疾病的成因:简帛医书的病因学考察
    4.1 第一节一般病因学内容
        4.1.1 外感六淫
        4.1.2 内因及不内外因
        4.1.3 其他
        4.1.4 小结:混杂的临床病因观念
    4.2 第二节简帛医书与《黄帝内经》的特定疾病病因比较
        4.2.1 大风
        4.2.2 疟
        4.2.3 异梦
        4.2.4 龋齿
        4.2.5 痉
        4.2.6 疼痛的病因
    4.3 第三节医学哲学分析:简帛医书中的世界观
        4.3.1 自然哲学与巫术混杂的病因观念
        4.3.2 鬼神文化淡出医学的方式
        4.3.3 疾病“事物因”展现的世界观:形上学自然主义
        4.3.4 病因的逆向建构
第五章 疾病的诊断:简帛医书的诊断方法分析
    5.1 第一节诊断资料的收集
        5.1.1 诊断资料的类型
        5.1.2 诊断过程中感官运用形式分析
    5.2 第二节从证候到疾病本质的思考方法
        5.2.1 直接按形态或症状作捷思式的判断
        5.2.2 按形态作鉴别诊断
        5.2.3 按症状鉴别诊断
        5.2.4 按身体感作鉴别诊断
        5.2.5 综合鉴别诊断
        5.2.6 小结:简帛医书中诊断方法和基本思维
    5.3 第三节医学哲学分析:简帛医书中对疾病本质的探求方法
        5.3.1 从现象开始的溯因进路
        5.3.2 老官山医简与《黄帝内经》的鉴别诊断法比较
        5.3.3 从捷思到“病因病机”模式的转化
        5.3.4 疾病的本体论转变
第六章 疾病的防治:简帛医书中对疾病的应对方法分析
    6.1 第一节疾病治疗的思想
        6.1.1 药物治疗:从药病相对到辨证思想的萌芽
        6.1.2 经脉相关的诊疗思想分析
        6.1.3 时间节律与治疗的思想分析
        6.1.4 祝由术治疗的思想分析
    6.2 第二节预防疾病的思想
        6.2.1 与天地合参作为生命的目的
        6.2.2 与时相应的生活方式
        6.2.3 修炼得道的养生工夫
        6.2.4 方术身体观的残留:埋胞术
    6.3 第三节医学哲学分析:简帛医书中的临床决策
        6.3.1 “脱巫入医”的医疗行为转化
        6.3.2 临床证据的检验与应用
        6.3.3 临床决策的范式转变
第七章 总结:简帛医书疾病观的综合分析
    7.1 主要章节的核心医学哲学结论总结
    7.2 疾病定义的转化
        7.2.1 “从解剖到气论”的疾病命名
        7.2.2 身心一体的“情绪”和“神志”
        7.2.3 失调模式统括病痛与疾病
        7.2.4 疾病空间:病理生理学的“内”化
    7.3 简帛医书中疾病核心意义的转化
        7.3.1 疾病与正常的连贯:生命状态离常或适应力失却
        7.3.2 疾病的本体:从致病原的存有到依附于人体的存有
    7.4 简帛医书的疾病观分类
        7.4.1 神灵疾病观
        7.4.2 自然能量疾病观
        7.4.3 气-解剖身体疾病观
        7.4.4 经脉疾病观
        7.4.5 气-阴阳-脏腑/五行疾病观
    7.5 疾病观脱巫入医的转化核心:因果关系
第八章 简帛医书疾病观的溯源与比较
    8.1 简帛医书疾病观转化的文化思想来源
        8.1.1 孔子和老庄的自然主义让医疗不离人自身
        8.1.2 身心体验成为理论与实务的桥梁
        8.1.3 气论、阴阳五行成为医学“内向超越”的因果关系方法论
    8.2 从老官山简帛的疾病观探讨《扁鹊仓公列传》
        8.2.1 简帛医书与扁鹊仓公的病症比较
        8.2.2 从简帛医书反观扁鹊仓公的医术
    8.3 简帛医书疾病观与18 世纪欧洲“临床医学”诞生的医学哲学比较
        8.3.1 基于《临床医学的诞生》的比较方法
        8.3.2 疾病本质的建构与意义
        8.3.3 临床策略:转向以人为中心的方法
        8.3.4 东西方医学与虚幻空想的距离
        8.3.5 小结:“气-阴阳-五行”疾病观与解剖病理学突破的医学哲学比较
    8.4 简帛医书中疾病观转化的科学哲学意义
        8.4.1 “气-阴阳-五行”系统发展史具备建构实在论特征
        8.4.2 建构实在论所回应的问题
        8.4.3 建构实在论与早期中医发展史
    8.5 总结:东方“轴心突破”的医学文化建构
第九章 结语
    9.1 本研究创新点的当代意义
        9.1.1 当代学术意义:疾病观的现代及原典意义
        9.1.2 当代社会意义:回应中医质疑
        9.1.3 当代中医临床及教育意义:身体感作为体系的重要特点
    9.2 本研究的不足与后续研究展望
        9.2.1 本研究的不足
        9.2.2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资料
个人简历
致谢
附录 -简帛医书中疾病内容分类辑录
博士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论文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一)论文研究的缘起
        (二)论文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论文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论文的基本思路
        (二)论文的研究方法
    四、论文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点
        (一)论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二)论文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医学人文精神及其培育的历史考察
    一、人文精神
        (一)人文精神的形成
        (二)人文精神的内涵
    二、医学人文精神
        (一)医学人文精神的演进
        (二)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
        (三)医学人文精神的特点
    三、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中外历史考察
        (一)国内医学人文精神培育
        (二)国外医学人文精神培育
第二章 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相互关系
    一、健康中国概念提出的内涵及要求
        (一)健康中国提出的过程
        (二)健康中国的基本内涵
        (三)健康中国的意义作用
        (四)健康中国的实践要求
    二、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内在关系
        (一)健康中国与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一般关系
        (二)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的一般构成
        (三)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的一般特征
        (四)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相关特性
        (五)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意义
    三、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基本立场
        (一)创造和创新中国传统医学人文精神
        (二)吸收和借鉴西方医学人文精神
        (三)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
第三章 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理论渊源
    一、中国传统医学人文精神思想
        (一)高度重视天人关系
        (二)科学理解人体生命
        (三)准确阐释形神关系
        (四)充分呵护人的生命
        (五)追求和谐医患关系
    二、西方传统医学人文精神理论
        (一)《希波克拉底誓言》
        (二)施韦泽的敬畏生命伦理
    三、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理论的内涵
        (二)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理论的主要特征
        (三)马克思主义人文精神理论的实践价值
第四章 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总体要求
    一、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指导思想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指导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总体指导
    二、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发展理念
        (一)医学人文精神培育需要坚持创新发展理念
        (二)医学人文精神培育需要坚持协调发展理念
        (三)医学人文精神培育需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四)医学人文精神培育需要坚持开放发展理念
        (五)医学人文精神培育需要坚持共享发展理念
    三、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基本原则
        (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兼顾的原则
        (二)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的原则
        (三)主导性与多元化相一致的原则
        (四)人本性与政治性相支撑的原则
        (五)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结合的原则
    四、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现代要求
        (一)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理论的现代化
        (二)医学人文精神培育实践的现代化
        (三)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主体性的现代化
    五、医学人文精神培育面临的挑战
        (一)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思想观念不够先进
        (二)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公共政策不够适应
        (三)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理论体系不够完善
        (四)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主体力量不够集中
        (五)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形式方法比较单一
        (六)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人文环境不够浓厚
第五章 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实践路径
    一、建立科学完善的制度规范
        (一)建立健全健康中国战略制度
        (二)制定实施医学人文精神培育政策
    二、形成协同联动的主体力量
        (一)加强政府对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组织领导
        (二)促进社会形成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良好环境
        (三)激发个人对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自我教育
    三、运用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
        (一)以国民教育形式为基础
        (二)以社会治理形式为推手
        (三)以日常生活形式为常态
    四、注重有机结合的操作方法
        (一)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统一
        (二)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统一
        (三)灌输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
    五、营造健康和谐的舆论环境
        (一)发挥国内媒介的引导作用
        (二)发挥国际媒介的舆论作用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西化”是中医科研的致命误区——从“肾的研究”说起(论文提纲范文)

自设跳板
    1.“肾”藏象含义的曲解
    2.关于肾的“病证”
阉割在先
    1. 阉割了中医的病因病机学说
    2.阉割了中医的藏象经络学说
    3.阉割了证候的完整性和非特异性
弃中就西
    1. 关于“证候群诊断模式”
    2.关于药性归属
    3.诊断指标弃中就西
欲西非西
    1. 补肾药与西药不同轨的问题
    2.逻辑和临床验证的问题
实验不实
    1. 前提不实
    2. 指标特异性不足
    3. 结论表述不严密
    4. 自相矛盾
    5. 解铃、系铃
假设更假
    1.科学假设的若干原则
        1.1连续三假设
        1.2贯穿一条线
殃及池鱼
    1.对科学研究的检验
    2.误导的危害
大道不孤
    1.产生中医西化研究的原因
    2.应当共同站在敬畏生命的至高点上

四、《黄帝内经》的医学观(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中医五神学说运用安魂益魄汤治疗魂强魄弱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的临床研究[D]. 李甲民.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2]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D]. 王淞.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践行研究[D]. 唐禄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中西医身体观的研究[D]. 杨丽.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黄帝内经》的系统科学思想研究[D]. 卢倩. 太原科技大学, 2020(04)
  • [6]先秦两汉简帛医书的疾病观研究[D]. 林振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5)
  • [7]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研究[D]. 张旭东. 兰州大学, 2018(02)
  • [8]治身与治国:《管子》的生命哲学初探[A]. 崔兰海. 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暨医学伦理学国际论坛论文集, 2017
  • [9]浅析《黄帝内经》中的医学模式与临床应用[J]. 秦建,冯楠. 中国民间疗法, 2017(02)
  • [10]“西化”是中医科研的致命误区——从“肾的研究”说起[J]. 李致重.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6(11)

标签:;  ;  ;  ;  ;  

《黄帝内经》的医学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