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根瘤农杆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玉米,ZmHDZIV13基因,ZmHDZIV14基因,农杆菌茎尖原位转化法
根瘤农杆菌论文文献综述
闫慧萍,赵小强,彭云玲,方鹏,任斌[1](2019)在《根瘤农杆菌介导玉米ZmHDZIV13和ZmHDZIV14基因的遗传转化及干旱抗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同源异型域-亮氨酸拉链(homeodomain-leucine zipper, HD-Zip)转录因子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形态建成及抵抗各种逆境胁迫中起着十分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3300-Ubi-ZmHDZIV13/14-bar,利用根瘤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茎尖转化法将玉米ZmHDZIV13和ZmHDZIV14基因转入玉米自交系'郑58',以Basta除草剂筛选阳性植株,以PCR及Southern blot方法对转基因玉米进行检测;在干旱胁迫下对T2代转基因玉米和非转基因玉米株系进行耐旱性分析。结果表明,正常处理下,转基因株系与非转基因株系均能正常生长,根和叶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H2O2、脯氨酸(proline, Pro)、可溶性糖(soluble sugar, SS)含量、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活性无显着差异;但在干旱胁迫条件下,转ZmHDZIV13和ZmHDZIV14基因玉米株系根和叶中的MDA和H2O2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Pro、SS含量、POD、CAT及SOD活性极显着增高(P<0.01)。上述结果表明,导入ZmHDZIV13和ZmHDZIV14基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玉米植株对干旱胁迫的耐受能力。本研究为深入探讨ZmHDZIV13和ZmHDZIV14基因功能和创制转基因抗旱材料提供了基础资料。(本文来源于《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王碧莹,谷金芸,霍春红,常纯皓,于放[2](2018)在《根瘤农杆菌介导的喜树叶片瞬时转化体系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喜树是中国传统的珍贵药用植物,因其含有抗癌、抗病毒药物喜树碱而被广泛关注。然而喜树碱在喜树中的低积累量限制了其在市场上的应用,因此喜树碱生物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功能的鉴定及其代谢途径的解析变得尤为重要。稳定遗传转化因其周期长、效率低而无法快速鉴定相关基因,瞬时转化则具有高效、方便、易操作等特点。利用瞬时转化可望更快速地解析未知代谢途径,进而调控喜树碱的合成、提高喜树碱的含量。目前喜树中瞬时转化研究较少,并且在前期实验中发现,选取同时期不同个体的喜树叶片进行瞬时转化,会因生理生化差异导致实验数据误差较大,进而增加实验结果分析的难度。所以,建立一种降低个体差异的喜树叶片瞬时转化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转化p BI121GD(GUS DELETED)和p BI121(35S::GUS)的根瘤农杆菌GV3101分别侵染喜树同一叶片左右部分,在侵染后不同时期进行GUS染色以检测同一叶片的左右部分GUS蛋白的表达差异,并利用半定量RT-PCR来检测GUS基因的转录水平。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在侵染后的第7天实验组中的GUS基因和GUS蛋白均有较高的表达。上述结果表明,成功的在喜树中建立了一种降低个体差异的喜树叶片瞬时转化方法。(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8年17期)
郑素娅,弋伊,王金霞,牛延宁,贾彩凤[3](2017)在《根瘤农杆菌生产琥珀酰多糖发酵条件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优化根瘤农杆菌产琥珀酰多糖的发酵培养条件。[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根瘤农杆菌产琥珀酰多糖的发酵培养条件。[结果]最终得到的优化培养条件为:蔗糖70 g/L,酵母粉6 g/L,CaCO_310 g/L,MgSO_41.5 g/L,KH_2PO_40.025 g/L,发酵时间4 d,种子接种量2.5%,培养基初始pH 7.2,发酵温度30℃,摇瓶转速250 r/min。在上述最优方案下,根瘤农杆菌琥珀酰多糖产量达18.550 g/L,比其初始条件下产量(8.010 g/L)明显提高。[结论]该研究为利用根瘤农杆菌生产琥珀酰多糖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26期)
梁建军,张锦[4](2017)在《根瘤农杆菌的自白》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就是神秘的根瘤农杆菌,是细菌家族的一员。转基因科学家利用我,选育出了一些转基因作物的优良品种。但我却是樱桃树的大敌。我们有时会生活在土壤里,但真正喜欢的是生活在寄主植物的细胞壁间隙。在我的细胞质里有一种叫Ti质粒的核外的遗传物质,它是一个环状(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报》期刊2017-06-02)
柴志坚,张芳,黄园园,张春翔[5](2016)在《根瘤农杆菌基因工程》一文中研究指出根瘤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是一类存在于土壤中的革兰氏阴性植物病原菌。根瘤农杆菌通过Ti质粒上的一系列vir基因表达毒性Vir蛋白将其自身的转移DNA(T-DNA)转移整合到植物基因组,进而达到侵染植物的目的。基于这一基因转移功能,改造后的根瘤农杆菌被广泛应用于植物基因工程。本文重点回顾了以在植物基因工程领域应用根瘤农杆菌为目的对根瘤农杆菌基因组进行的遗传改造。这些改造包括T-DNA区的卸甲,双元载体的应用,其他基因组基因的敲除等。通过回顾和展望为进一步在植物基因工程中应用根瘤农杆菌提供新的研究思路。(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6年01期)
吴晓庆,谭华山,张静静,包满珠,傅小鹏[6](2015)在《根瘤农杆菌介导ACO基因转化延长石竹花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石竹(Dianthus chinensis)叶片为外植体,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转ACO基因获得花期延长的石竹材料。结果表明:以MS为基本培养基,BA和NAA质量浓度分别为1.0、0.3 mg/L时,供试材料H58II、X82I和H68Ⅲ分化率较高,分别为56.9%、31.7%、93.2%;遗传转化筛选过程中,Kan、Hyg、Cef的最适筛选质量浓度分别为40、4和400mg/L;染色检测表明,转化成功的叶片或植株染色后呈现蓝色;PCR检测转ACO基因植株,阳性率达到89%。田间观察转ACO基因植株的瓶插花期和单朵花期可达到12d,比未转ACO基因植株的花期(6d)增加1倍;转ACO基因植株的盆栽群体花期可达到45d,比未转ACO基因植株的盆栽群体花期(30d左右)延长15d。(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陈艳玲[7](2015)在《根瘤农杆菌介导的水稻转基因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占我国粮食总量的约40%,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由于水稻全基因组测序已完成,其已成为作物基因组研究的一种典型的模式作物。水稻转基因广泛采用农杆菌介导法,此法优点在于高效率、低费用、周期短、拷贝数低和基因沉默现象少等。然而水稻植株再生、转化率等与其品种间的遗传差异性存在密切联系,水稻转基因的研究重点逐步转向如何建立新型的愈伤组织再生体系和农杆菌转化体系。本研究以粳稻(japonica)品种宁粳1号、日本晴、东粳等为材料,进行成熟胚和未成熟胚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通过根瘤农杆菌介导转化法,进行愈伤组织的转化,从而构建了一套高效的由农杆菌介导的水稻转基因体系。结果表明,与成熟胚相比,未成熟胚的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相对较高;不同品种在愈伤诱导上存在差异,与宁粳1号和日本晴相比,东粳的成熟胚和未成熟胚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分别高达96.2%和96%,胚性率也高达95%;将不同目标基因转化上述叁个品种成熟胚愈伤组织,调查抗性愈伤转化率和抗性植株转化率,结果发现日本晴表现最高,分别可达到46.2%和45.6%,并讨论了其可能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5-05-01)
邓心安[8](2014)在《根瘤农杆菌:大自然的转基因工程师》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经济的叁大主题,转基因食品、生物医药与生物能源,均与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密切相关。要想了解转基因食品及其安全问题,就应当先了解转基因技术的基本原理。 “农杆菌介导法”是成熟的转基因技术 目前上市的转基因食品主要是植物转基因食品,如大(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4-12-22)
李兴欣[9](2014)在《根瘤农杆菌介导的甘草遗传转化体系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是豆科甘草属灌木状草本植物,以干燥的根和根茎入药,是我国传统大宗常用药物。野生甘草资源因过度采挖趋于枯竭,人工种植甘草成为缓解供需矛盾的主要途径。但人工栽培甘草中药用成分甘草苷含量通常达不到药典规定的入药标准,因此建立甘草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研究甘草苷合成相关基因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成为甘草品质改良研究的重要内容。本研究针对目前甘草再生体系稳定性差,缺乏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的现状,以乌拉尔甘草为试验材料,对培养基成分和外植体类型等影响甘草离体再生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建立了甘草高效稳定植株再生体系。以根瘤农杆菌EHA105为载体,介导甘草苷合成关键基因CHI转化甘草,建立了高效根瘤农杆菌介导的甘草遗传转化体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叁种外植体的不定芽分化能力存在很大差异。子叶不能直接分化不定芽;子叶节不定芽分化率最高为8%,平均每个分化的子叶节只能形成1-2个不定芽;而子叶节不定芽分化率高达90%,平均每个分化的去子叶胚能够形成3-5个不定芽,不定芽数≥3的分化率可达80%,所以去子叶胚是进行甘草离体再生及遗传转化的最适外植体。2.尽管去子叶胚在MS+6-BA1.0mg/L+NAA0.2mg/L培养基上分化率较高,但分化过程中发生较严重玻璃化,降低继代培养基中6-BA的浓度,无法使已玻璃化个体恢复正常。用6-BA2.0mg/L水溶液浸泡过夜的种子制备去子叶胚,于MS+6-BA0.5mg/L培养基上诱导分化,不但使去子叶胚的分化率升高,而且使玻璃化率由13%降为7%。3.试管苗转接种于生根培养基上后,约在第7d产生可见不定根,在MS和1/2MS+IAA0.5mg/L培养基上生根率分别为77%和60%,而在1/2MS培养基上生根率可达93%。4.对甘草PPT敏感性进行了实验,根据筛选出转化子的同时对植物的伤害最低原则,分化培养基和生根培养基中适宜的PPT筛选压分别为2.0和1.0mg/L。5.研究了侵染菌浓度、侵染时间、AS浓度、共培养时间等因素对阳性苗率的影响。最适宜甘草遗传转化的侵染菌浓度OD600=0.5,侵染时间为30min;共培养基中AS最适浓度为50mg/L,最佳共培养时间为4d。在这一转化条件下,阳性苗率高达10%。6.对抑菌剂Cef的使用浓度进行了选择,当分化培养基中Cef浓度为300mg/L,去子叶胚的存活率达83%;生根培养基中Cef为200mg/L时,试管苗污染率为0,生根率为90%。所以分化和生根培养基中适宜的Cef浓度分别为300mg/L和200mg/L。本研究建立的甘草高效再生体系和便于检测的遗传转化体系为甘草药用成分合成相关基因的功能验证及其调控机制研究打下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期刊2014-05-25)
姚远,姚瑶,莫日根,范丽菲[10](2013)在《根瘤农杆菌二组分体VirA/VirG介导的侵染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根瘤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是存在于土壤中的革兰氏阴性菌,可以侵染很多种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以及裸子植物的受伤部位,用位于其Ti质粒上vir基因产物来诱导植物产生冠瘿瘤,因此,根瘤农杆菌广泛用于植物基因工程研究,是个农业工程菌。研究表明vir基因的表达受VirA/VirG二组分体的介导。回顾和总结了根瘤农杆菌的VirA/VirG二组分体的结构、作用机理、以及所感知的环境因子,和这些环境因子通过VirA/VirG二组分体对vir基因的表达调控分子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技导报》期刊2013年02期)
根瘤农杆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喜树是中国传统的珍贵药用植物,因其含有抗癌、抗病毒药物喜树碱而被广泛关注。然而喜树碱在喜树中的低积累量限制了其在市场上的应用,因此喜树碱生物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功能的鉴定及其代谢途径的解析变得尤为重要。稳定遗传转化因其周期长、效率低而无法快速鉴定相关基因,瞬时转化则具有高效、方便、易操作等特点。利用瞬时转化可望更快速地解析未知代谢途径,进而调控喜树碱的合成、提高喜树碱的含量。目前喜树中瞬时转化研究较少,并且在前期实验中发现,选取同时期不同个体的喜树叶片进行瞬时转化,会因生理生化差异导致实验数据误差较大,进而增加实验结果分析的难度。所以,建立一种降低个体差异的喜树叶片瞬时转化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转化p BI121GD(GUS DELETED)和p BI121(35S::GUS)的根瘤农杆菌GV3101分别侵染喜树同一叶片左右部分,在侵染后不同时期进行GUS染色以检测同一叶片的左右部分GUS蛋白的表达差异,并利用半定量RT-PCR来检测GUS基因的转录水平。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在侵染后的第7天实验组中的GUS基因和GUS蛋白均有较高的表达。上述结果表明,成功的在喜树中建立了一种降低个体差异的喜树叶片瞬时转化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根瘤农杆菌论文参考文献
[1].闫慧萍,赵小强,彭云玲,方鹏,任斌.根瘤农杆菌介导玉米ZmHDZIV13和ZmHDZIV14基因的遗传转化及干旱抗性分析[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9
[2].王碧莹,谷金芸,霍春红,常纯皓,于放.根瘤农杆菌介导的喜树叶片瞬时转化体系的建立[J].分子植物育种.2018
[3].郑素娅,弋伊,王金霞,牛延宁,贾彩凤.根瘤农杆菌生产琥珀酰多糖发酵条件的优化[J].安徽农业科学.2017
[4].梁建军,张锦.根瘤农杆菌的自白[N].陕西科技报.2017
[5].柴志坚,张芳,黄园园,张春翔.根瘤农杆菌基因工程[J].分子植物育种.2016
[6].吴晓庆,谭华山,张静静,包满珠,傅小鹏.根瘤农杆菌介导ACO基因转化延长石竹花期的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5
[7].陈艳玲.根瘤农杆菌介导的水稻转基因体系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5
[8].邓心安.根瘤农杆菌:大自然的转基因工程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
[9].李兴欣.根瘤农杆菌介导的甘草遗传转化体系建立[D].河北农业大学.2014
[10].姚远,姚瑶,莫日根,范丽菲.根瘤农杆菌二组分体VirA/VirG介导的侵染性[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
标签:玉米; ZmHDZIV13基因; ZmHDZIV14基因; 农杆菌茎尖原位转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