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变质岩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变质岩,寒武纪,巴彦,莫尔,大兴安岭,乌拉山,黄铁矿。
变质岩系论文文献综述
那福超,宋维民,刘英才,汪岩,付俊彧[1](2018)在《大兴安岭扎兰屯地区前寒武纪变质岩系年龄及其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兴安岭扎兰屯地区出露较多的前寒武纪变质岩系,包括先前认为是古元古代的兴华渡口群、新元古代的佳疙瘩组和新元古代—早寒武世的倭勒根岩群,但一直缺少精确的年代学依据。通过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对这3个变质岩群的原岩时代进行了厘定。结果显示,兴华渡口群中绿泥石白云母片岩的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520.1±4.3Ma(n=11,MSWD=1.6),佳疙瘩组中长英质糜棱岩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512.0±2.9Ma,倭勒根岩群中绿泥绢云片岩最年轻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491.7±11.9Ma,年龄最密集区加权平均值为516.7±4.5Ma。锆石图像特征及Th/U值均显示岩浆型锆石特征。综上所述,扎兰屯地区出露的兴华渡口群、佳疙瘩组和倭勒根群形成时代均为早古生代早期,而非先前认为的"前寒武纪"。同时,上述年龄谱系表明,该地区在480~500Ma和500~530Ma存在2期强烈的岩浆活动,应与东北地区晚泛非期岩浆-变质事件有关。(本文来源于《地质通报》期刊2018年09期)
程招勋,汪岩,钱程,杨晓平,李中会[2](2018)在《内蒙古乌兰浩特古元古代变质岩系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乌兰浩特东白音乌苏一带新发现一套斜长角闪片岩、透辉透闪岩、斜长角闪片麻岩的岩石组合,岩石普遍经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变质,经受了后期多期构造改造。斜长角闪片岩经原岩恢复为基性火山岩,锆石晶形、阴极发光、背散射图像及高Th/U值等特征显示为岩浆锆石。采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技术,在变质岩系中获得了1864.1±7.3Ma的同位素年龄,时代归属为古元古代,该年龄为岩浆形成年龄。此年龄限定了该套变质岩系的形成时代,证明乌兰浩特地区可能存在前寒武纪结晶基底。与区域上松嫩地块南部新发现的古元古元代岩浆锆石年龄进行对比发现,松嫩地块西缘可延伸至乌兰浩特一带。(本文来源于《地质通报》期刊2018年09期)
李双应,程成,谢伟,魏星,柴广路[3](2018)在《江南造山带东段前寒武纪浅变质岩系地层时代厘定及其对构造演化的制约》一文中研究指出位于华南的江南造山带大约1500km沿ENE方向延伸,被认为是华夏板块和扬子板块新元古代汇聚的结果。它主要由厚达10km浅变质的前寒武纪地层以及岩浆岩组成。可以地层的时代以及构造背景一直存在争议。位于造山带东段的浅变质岩系出露在200km长100km宽的范围,厚度5~6km,包括历口群、溪口群和歙县群。我们研究了10条地层剖面,采集了26个碎屑锆石年龄样品,获得了2116个有效年龄数据。历口群、歙县群和溪口群底部分别有最大沉积年龄742.7 Ma, 734.9 Ma和808Ma,这表明历口群和歙县群应该属于Tonian晚期到Cryogenian早期,溪口群属于Tonian晚期。因此,浅变质岩系地质年龄为808~710.4 Ma,时代应该属于Tonian晚期到Cryogenian早期。浅变质岩系有丰富的Tonian年龄(720~800Ma, 800~900 Ma,分别占锆石年龄总数的11.4%和58.7%),它们覆盖了江南造山带东段的火成岩年龄如井潭组等(主要为770Ma±和830Ma±),这表明沉积岩应该覆盖在火山岩之上。78个样品的地球化学判别指示变质岩的物源是长英质的来自于大陆岛弧。这表明它们形成在Tonian晚期—Cryogenian早期的弧后盆地。(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09-14)
郝连成,王卫国,胡延斌,韩明洋[4](2018)在《冀西北怀安地区基底变质岩系构造变形序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怀安地区构造变形强烈,是研究华北克拉通形成和演化的重要窗口。通过对该区基底变质岩系构造形迹进行研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及同位素年龄数据,将该区早前寒武纪构造变形序列划分为4期:新太古代阜平晚期(D1),桑干岩群韧性变形,形成片麻理、无根褶皱和韧性剪切带;新太古代五台晚期(D2),在新太古代TTG/花岗岩中形成区域性片麻理和条带状构造,并在桑干岩群中形成近EW向的复式背形和向形构造;古元古代吕梁中期(D3),集宁岩群沙渠村岩组形成区域性片麻理,并形成与片麻理一致的NE向韧性剪切带,在新太古代地质体中迭加近SN向的开阔复式背形和向形构造;古元古代吕梁晚期(D4),红旗营子岩群太平庄岩组形成片理和片麻理,尚义—平泉断裂形成。建立了该区早前寒武纪构造演化模式,并将其划分为新太古代陆壳增生阶段和古元古代碰撞造山阶段,对理解华北克拉通的形成及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调查》期刊2018年04期)
黄志辉,刘丹,牛亚斐[5](2018)在《嫩江地区中晚加里东期区域变质岩系构造背景》一文中研究指出按板块构造划分,嫩江地区位于兴蒙造山带东段兴安地块与松嫩地块交会部位,区内多期次的构造迭加作用强烈,是研究兴蒙造山带构造演化的关键地区之一。从研究区中晚加里东期区域变质岩系的区域地质背景着手,结合现有的区域地层和构造资料,对区内中晚加里东期区域变质岩系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变质变形特征进行分析,通过野外地质产状和岩石共生组合的分析、变质作用及变质相的划分、构造环境判别等方法对区内中晚加里东期所经历的构造背景问题进行研究,认为研究区经历了弧后拉张→岛弧火山喷发沉积→弧后边缘海盆地伸展→弧后边缘盆地沉积的大地构造背景。区内中晚加里东期区域变质岩系的研究,对于重建嫩江地区加里东期构造背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地质学刊》期刊2018年02期)
王照元[6](2018)在《大兴安岭北段莫尔道嘎地区佳疙瘩组变质岩系变质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佳疙瘩组变质岩系主要分布在额尔古纳-兴安地块上,同麻山群、兴华渡口群、扎兰屯群、东风山群等,一直以来被视为东北各微陆块的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同时,也是人们研究东北地区早期地壳演化历史的重要“窗口”。但是目前对于佳疙瘩组变质岩的形成时代、构造背景以及变质作用过程仍存在许多争议,本文通过对大兴安岭北段莫尔道嘎地区出露的佳疙瘩组变质岩进行详细研究,为佳疙瘩组变质岩的地质涵义、形成过程以及额尔古纳地块前寒武基底构造属性提供新的科学证据。研究区出露的佳疙瘩组变质岩以千枚岩和云母片岩为主,夹有少量的变质砂岩。本文以记录了多阶段变质演化过程的十字石榴二云母片岩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矿物共生组合以及矿物化学特征,得到了3个阶段的温压条件:进变质阶段:T=560~575℃,P=6.5~6.8kbar;变质峰期阶段:T=580~600℃,P=7.0~7.2kbar;退变质阶段:T=550~570℃,P=6.0~5.0kbar,以及顺时针的P-T轨迹特征。结合顺时针P-T轨迹和区域构造演化过程,我们初步认为佳疙瘩组变质作用可能与中—晚寒武世各微陆块间的碰撞—造山—隆升过程有关。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千枚岩和云母片岩总体富Al和K,变质砂岩总体富Si。3类岩石具有相似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轻稀土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具有中等程度负铕异常,Sr强烈亏损,Nb、Ta、P、Ti相对亏损,大部分高场强元素相对富集。佳疙瘩组变质岩主要是一套副变质岩,其原岩主要是杂砂岩和粘土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背景,在其形成过程中存在古老沉积物再循环和大量年轻的大陆岛弧性质的物质,共同经历了中等程度的风化作用。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分析结果表明,佳疙瘩组变质岩中的碎屑锆石大多为岩浆成因,且显示了较大的年龄变化,集中分布在新元古代(1.0~0.8Ga)和古元古代(2.0~1.8Ga),暗示佳疙瘩组地层的物质来源时代主要为新元古代和古元古代,并且地层于新元古代晚期开始接受沉积。而原定义为佳疙瘩组的火成岩大多形成于古生代—中生代,并不属于前寒武结晶基底,应该予以解体。(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5-01)
卢晓萍[7](2017)在《论哀牢山中深变质岩系构造变形特征及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哀牢山是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的重要分界线,形成于中生代燕山运动时期至第四纪喜马拉雅运动时期,是较为年轻的山脉。哀牢山经过了较为复杂的地质变化,岩层结构的中深变质岩系对其地质条件影响很大,文章将对中深变质岩系的构造变形特征和演变进行分析,为哀牢山的地质研究提供一些思考和启示。(本文来源于《世界有色金属》期刊2017年22期)
刘燕翔,庄丁源,师明元,陈志耕[8](2017)在《巴彦乌拉山老变质岩系中的构造片岩特征及其形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宏观构造和显微构造的研究出发,探讨了广泛发育于巴彦乌拉山老变质岩系中的构造片岩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对石英、云母类等矿物的显微构造变形的分析揭示出区内构造片岩具有明显的脆—韧性过渡特征。巴彦乌拉山构造片岩是由早期的近水平顺层滑脱构造变形作用形成的,并经历了后期多期次韧性剪切作用产生的糜棱岩化作用的迭加改造。分析结果对于进一步研究巴彦乌拉山区域构造格架,恢复区域地质演化史有一定的借鉴价值。(本文来源于《现代矿业》期刊2017年12期)
何兴华,陈原林,顾尚义,吴龙,王兴伟[9](2017)在《低绿片岩相浅变质岩系中黄铁矿LA-ICP-MS微量元素特征与地质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黄铁矿作为热液活动最常见的产物之一,其微量元素组合特征能反映热液成分、所处环境以及流体的活动规律(Deditius et al.,2009a;Deditius et al.,2009b;Deditius et al.,2011)。据Large等(2007;2009;2011)对产于不同沉积环境中的黄铁矿LA-ICP-MS微量元素特征研究显示,早期形成的黄铁矿和早期成岩期形成的黄铁矿均保留有高含量的Au、As、Ni、Pb、Zn、Ag、Mo、Te、V、Se等微量元素组合特征,但后期变质重结晶时期所形成的黄铁矿是否改变(本文来源于《第八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期刊2017-12-09)
刘小春,薛传东,李俊,罗泽雄,杨天云露[10](2017)在《哀牢山金矿带北段马邓岩群外麦地岩组浅变质岩系中发现金矿体群》一文中研究指出1研究目的(Objective)哀牢山金矿带处于哀牢山双变质带南西侧的含金低级变质带中,夹持于北西向的哀牢山断裂与九甲—阿墨江断裂之间(图1a)。该金矿带可分为北矿段和南矿段,以往将北矿段划分为九甲—老王寨—金厂金成矿亚带(西亚带)和大乾树—二台坡金成矿亚带(东亚带)。其中,西亚带为主要的成矿带,已知矿床产出较为集中,主要有镇沅老王寨、东瓜林、浪泥塘、和平丫口、库独木、搭桥箐(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期刊2017年05期)
变质岩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乌兰浩特东白音乌苏一带新发现一套斜长角闪片岩、透辉透闪岩、斜长角闪片麻岩的岩石组合,岩石普遍经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变质,经受了后期多期构造改造。斜长角闪片岩经原岩恢复为基性火山岩,锆石晶形、阴极发光、背散射图像及高Th/U值等特征显示为岩浆锆石。采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技术,在变质岩系中获得了1864.1±7.3Ma的同位素年龄,时代归属为古元古代,该年龄为岩浆形成年龄。此年龄限定了该套变质岩系的形成时代,证明乌兰浩特地区可能存在前寒武纪结晶基底。与区域上松嫩地块南部新发现的古元古元代岩浆锆石年龄进行对比发现,松嫩地块西缘可延伸至乌兰浩特一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变质岩系论文参考文献
[1].那福超,宋维民,刘英才,汪岩,付俊彧.大兴安岭扎兰屯地区前寒武纪变质岩系年龄及其构造意义[J].地质通报.2018
[2].程招勋,汪岩,钱程,杨晓平,李中会.内蒙古乌兰浩特古元古代变质岩系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通报.2018
[3].李双应,程成,谢伟,魏星,柴广路.江南造山带东段前寒武纪浅变质岩系地层时代厘定及其对构造演化的制约[C].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4].郝连成,王卫国,胡延斌,韩明洋.冀西北怀安地区基底变质岩系构造变形序列研究[J].中国地质调查.2018
[5].黄志辉,刘丹,牛亚斐.嫩江地区中晚加里东期区域变质岩系构造背景[J].地质学刊.2018
[6].王照元.大兴安岭北段莫尔道嘎地区佳疙瘩组变质岩系变质作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8
[7].卢晓萍.论哀牢山中深变质岩系构造变形特征及演变[J].世界有色金属.2017
[8].刘燕翔,庄丁源,师明元,陈志耕.巴彦乌拉山老变质岩系中的构造片岩特征及其形成机制[J].现代矿业.2017
[9].何兴华,陈原林,顾尚义,吴龙,王兴伟.低绿片岩相浅变质岩系中黄铁矿LA-ICP-MS微量元素特征与地质意义[C].第八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2017
[10].刘小春,薛传东,李俊,罗泽雄,杨天云露.哀牢山金矿带北段马邓岩群外麦地岩组浅变质岩系中发现金矿体群[J].中国地质.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