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彦
(新疆库车县第三中学,新疆库车842000)
摘要:英语是一门语言,语言是生活的一部分。英语课又是一门很强的实践课。在素质教育的时代,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实践能力尤为重要。在初中阶段由于学生们的词汇量有限,要想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老师尽量的简化语言,就要用肢体语言来协助。在这篇文章中我主要从肢体语言在听、说、读、写中的运用来阐述,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率,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学;肢体语言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035(2013)09-0000-01
一、绪论
肢体语言是指通过身体各部分能为人所见的活动来进行表达和交流,也可称之为体态语(BodyLanguage)或无声语言。它主要包括手势、眼神、动作及姿态等,是有声语言的重要辅助手段和补充。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没有特殊的教学环境,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或引起学生的注意),以便把英语学得更好。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但肢体语言在教学中的使用就是其中最好的一种。它不但能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运用交际英语的能力。
二、肢体语言在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英语教学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关键部分。英语作为第二门语言同母语有很大的区别,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犯错误,尤其是在发音方面,这时候我们不应该批评,这样做只会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给予一个鼓励的眼神。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都会让学生感受到支持和信任。接纳他们的错误,给予他们支持和鼓励,让他们在错误中获得经验,从而为下一步的成功做准备。所以肢体语言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是必须的,也是实用的。
三、肢体语言在听、说、读、写中的具体应用
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四种技能,即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把肢体语言巧妙地穿插进课堂,不仅能增加师生间的沟通,正确的理解词义,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同时,还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有效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1.肢体语言有助于提高听力。
由于初中学生词汇量的限制,能够听懂他人的英语也是很难得的,因此英语教师要经常训练学生的听力。而训练学生的听力最佳的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地使用英语。学生听不懂就可以巧妙用肢体语言来弥补这个缺陷。提高他们的听力能力。
2.肢体语言有助于提高说的能力。
教师在教单词时可以边说边做动作。例如:在教“old”这个单词时,可以用手抓胡子,模仿老人走路,表示老的意思,这样形象生动又易记。又如教现在进行时的时候,让学生在黑板上画画,其他学生就可以明白老师的意图很容易的说出,“He/Sheispainting.”。教师借助自己的手势和表情,动作来丰富自己的语言,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张口说出来,能和别人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简单的交流,就达到了本节课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肢体语言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注重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这里,主要谈一下对话练习。在初中阶段对话练习占主要篇章,在教学中可采用对读的方式进行练习,师生间练习,学生间相互练习。扮演课文中的一个角色。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大声地朗读还可以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语音和语调。学生掌握了这些技能能大大的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4.肢体语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是四项基本技能最主要的一种技能,为了让学生写出好文章,不仅让学生掌握大量的英语知识和词汇,老师就会让学生背一些好的课文,学生会感到枯燥,背了也会遗忘。为了激发学生对事物的理解,想象力。老师就要多组织一些必要的实践活动,活动的形式要多种多样,充满乐趣的,激发想象力的。比如比赛集体组句。分成若干个小组,先规定好用什么句型,每人写一个单词,以此类推,看那一组又快又准确。还可以用身边熟悉、感兴趣的东西写一篇文章,比如写关于自己的朋友,亲人,旅游所见。他们可以有感而发,慢慢增加难度。就可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四、结论
英语作为第二门语言,没有特殊的语言环境就需要学生大量的实践练习。45分钟是十分宝贵和应该珍惜的,在这45分钟内,学生应该尽可能多的练习。为了充分发挥有限的时间,就要求教师采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肢体语言的运用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还能增进师生关系,激发学习兴趣,以达到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庭芗,《英语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2]孙丽娟.肢体语言提高提高英语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J]2010年,第14期。
[3]刘嫣.英语教学中的肢体语言运用[J]2009年,第41期:P19。
[4]蒋育红;论肢体语言在外语教学课堂中的应用[J];当代经理人(下旬刊);2006年08期。
[5]王松美,《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