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演奏技艺中的情理交融

二胡演奏技艺中的情理交融

向健美[1]2003年在《二胡演奏技艺中的情理交融》文中研究指明在演艺界,一直以来有“体验”派和“表现”派之争。在音乐表演中,同样有这样的两种主张,这种争论其实就是表演是情感主导过程,还是理智主导过程的问题。传统的器乐教学和演奏体系在技能技巧和音乐素质的研究方面,已经积累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在心理及思维方式的研究上,尚处于自发和无序的状态。二胡演奏技能是通过音乐智力和肌体协调联系而获得的,其中智力技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演奏者演奏水平的发挥。由于二胡这种乐器有其自身的特点,所以情感与理智的作用在二胡演奏中显得尤为突出。本文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二胡演奏技艺中理智与情感的结合是如何对演奏者的心理起作用,而演奏者又应该如何把握这种微妙的情理关系,使之更有利于演奏技艺的发挥和乐曲意绪的表达。 本文从叁个部分来探讨二胡演奏技艺中的情理交融。第一部分辨析了理智与情感的涵义及其两者的关系;第二部分通过理智的心理操作方式具体探讨了理智在二胡演奏技艺中的作用,通过二胡音乐的情绪反应和情感复杂性问题来说明情感在二胡演奏技艺中的作用;第叁部分从理解作品、练习作品、临场、正式演出这四个阶段看二胡演奏技艺中情感与理智在实践中的交融。它们相互联系、影响和制约。然而,理智应该控制情感,一个优秀的二胡演奏者应该有“一颗热情的心,一个冷静的头脑”,应该明确理智主导演奏的观念。

杨倩婧[2]2016年在《中国民族器乐表演美学关键词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民族器乐表演美学是音乐表演美学的一个分支,也是音乐美学研究的一个部门。随着音乐美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中国民族器乐表演美学研究也逐渐发展并取得了一些有成效的研究成果。本文是在这样的研究基础上,取中国民族器乐表演美学关键词的研究视角,在全面搜集、整理、分析、阅读相关文献的前提下,结合中国民族器乐表演的理论与实践,从宏观表演美学理论、中观民族器乐表演实践、微观民族器乐表演案例,展开方方面面的探索,旨在揭示中国民族器乐表演美学关键词的意义和价值,推动中国民族器乐表演美学理论建构与发展。全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对象、方法思路以及研究意义;第一部分是历史发展与现状述评。主要阐释中国民族器乐表演美学的历史进程,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展开评述;第二部分着重论述中国民族器乐表演体现的“和、情、气、韵”表演美学关键词,即对以上四个关键词进行内涵与外延的辩证思考,伴以个案为佐证;第叁部分着重在中国民族器乐表演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出“含蓄”、“形神”、“情理”和“虚实”的表演美学关键词,通过具体的案例来阐释其内涵;第四部分是中国民族器乐表演美学关键词研究意义的总结,从促进音乐创作、提升音乐表现、推动技法创新等方面阐述其价值。最后是全文的结论,对中国民族器乐表演美学做出展望。

张晓娟[3]2010年在《中国弦乐史研究六十年(1949-2009)》文中提出1949——2009是中国弦乐史研究取得重要发展的六十年。回顾这六十年间中国弦乐史研究所走过的发展历程,总结中国弦乐史研究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特征,探寻其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从中认识其所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不足,这对当今与未来的中国弦乐史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中国弦乐史研究”为研究对象,分别从阶段、类型、特征、关系四个方面入手,对1949—2009这六十年间“中国弦乐史研究”的发展历史进行研究。文章主要由四个部分的内容构成:首先,以时间为主要线索,分1949—1979、1979—2009两个阶段对这六十年间“中国弦乐史研究”的发展历程进行纵向的梳理,从“独奏音乐研究”与“合奏、重奏音乐研究”两个方面对“中国弦乐史研究”在两个阶段的主要研究领域进行论述,并从研究角度、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对“中国弦乐史研究”的阶段发展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其次,从“中国弦乐史研究”的叁种主要类型入手,通过对中国弦乐史的部类研究、分段研究、专题研究的代表专着、论文的整理、分析,展现它们各自的发展现状,总结这叁种类型研究上取得的进展与存在的不足;再次,从学术研究、学术队伍、学术思想叁个方面对中国弦乐史研究六十年来的主要特征作初步的总结。最后,分别就中国弦乐史研究与中国音乐史研究的关系,中国弦乐史研究与中国音乐史学研究的关系进行阐述。

徐晨岚[4]2010年在《二胡业余教学探析》文中研究表明二胡是中华民族乐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乐器之一,是一种极具民族传统文化风情的音乐载体。着名的二胡乐曲《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等,流传古今,蜚声中外。伴随着当代经济生活方式的变迁和人们对于文化艺术追求的提高,二胡作为一门高雅艺术,逐步渗透到普通大众的生活当中。二胡业余学习已经成为一种音乐爱好者当中的时尚风潮。然而我国二胡业余教学尚且处于一个清涩的成熟与过渡时期,二胡业余教学理念的缺失,教师队伍的缺乏,教学内容与教材的陈旧,教学条件的简陋,教学方法的滞后等等,这已经成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和广大二胡爱好者共同关注的问题。笔者试图结合亲身历练,在整合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二胡业余教学进行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深入研讨。本文首先对国内现有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合评述说,并阐述了二胡业余教学的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进而对二胡业余教学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从教学理念、教学主体、教学条件、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对二胡业余教学现状进行了多角度多维度的审视,最后针对二胡业余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可性的对策和实践措施,并佐以具体的成功教学案例。由于国内现有的研究成果相对零散并较为缺乏,这促使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面临较大的困难,同时又找寻到了自身的创点和价值所在。本文的研究结论,重点体现在我国二胡业余教学的现状与问题,以及相关对策两大方面。我国当前我国二胡业余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1)教学理念缺失,创新意识相对薄弱;2)教学主体缺位,教师素质有待提高;3)教学条件简陋,硬件设施急需改善;4)教学内容陈旧,教材编排不够合理;5)教学方法落后,教学质量缺乏保障。我国二胡业余教学的对策和实践途径,主要包括:1)树立全新意识理念,追求教学目标的明晰化;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质的专业化;3)加大硬件设施投入,促成教学条件的正规化;4)丰富教材曲目内容,实现课程编排的系统化;5)创建现代教学模式,保障教学质量的最优化。本文的以上研究结论,对于相关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探索性意义。但由于笔者资历尚浅,加上经验不足以及时间匆促,本课题的研究尚有许多值得深挖之处。相信通过学界各位专家同仁的共同努力,我国二胡业余教学必将进一步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并且在实践方面也必将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

杨磊[5]2016年在《《第一二胡协奏曲》节奏和力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二胡协奏曲》是作曲家关乃忠创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无标题音乐作品,此曲以新颖的音乐语言、巧妙的结构布局、深刻的内心情感表现出了一代年轻人的人生观念和社会观。本文以此曲第一乐章作为研究对象,以节奏和力度为切入点,分为叁章进行论述。第一章从作品内涵和创作特征的角度对作品的创作情况进行了相关的论述,第二、叁章分别从节奏、力度的特点与演奏表现进行了探索。

王妍妍[6]2010年在《刘德海琵琶演奏艺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刘德海是我国当代着名的琵琶演奏家和教育家,是当今琵琶界的领军人物。他身为琵琶演奏家与技术革新者,将琵琶左右手的演奏技法和表现力发展到了淋漓尽致的境界,并深度拓展了琵琶这件乐器的性能。他卓越的演奏技术能力和独一无二的演奏风格以及特有的音乐观念和思想影响了一大批演奏家和作曲家。笔者对刘德海的演奏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从美学的高度作出深度的理论解析,在演奏与理论的结合过程中获得启示,从而拓展演奏者的演奏思路,进一步提高演奏技术技巧和艺术表现力等方面的能力。全文由绪论、四个章节和结语几部分组成。绪论是关于刘德海其人其事及选题缘起、资料收集及其综述和研究现状。第一章:刘德海琵琶演奏风格的特点分析研究,对其具体演奏技法和演奏风格以及风格形成原因进行细致的阐述和梳理。第二章:刘德海琵琶演奏艺术思想勾玄,对刘德海的音乐思想进行逐一的论述与概括。第叁章:刘德海琵琶演奏艺术境界探微,阐述刘德海演奏艺术意境的具体表达方式,并以作品《浔阳月夜》作为个案分析总结意境的最高最求是“无为”的艺术心境。第四章:刘德海琵琶演奏艺术的文化内涵,通过阐述刘德海演奏艺术中文化表现,传达出其本身就是根植在传统文化土壤中的奇葩。结语:刘德海琵琶演奏艺术的价值与影响。

牛剑萍[7]2016年在《谭盾《交响曲1997:天、地、人》中西音乐美学思想观》文中研究说明先锋派作曲家谭盾在国际乐坛上有很大的影响,他将西方音乐元素与民族性的音乐结合在一起,将祖国的文化和自己积累的文化艺术理念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音乐创作之路,体现了音乐的国际性与民族性的融合。特别是受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湘楚文化的影响,很多作品更多的带有民族文化的印记。后期赴美留学的经历可以算作是谭盾创作生涯的分水岭,从此他的音乐作品无论是体裁还是形式都渐渐丰富,并且向多元化发展。这种音乐作品的形式以及表达方式,明显并且生动的表现了谭盾音乐作品的个性和特色。本文以谭盾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交响曲1997:天、地、人》为例,通过梳理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和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发展脉络与各个时期的核心理论,解读在谭盾的音乐作品中如何体现中西方各时期的音乐美学理论特点,以此将音乐作品与美学理论很好的融合。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学术构想与思路进行了介绍;第二部分介绍了谭盾的经历以及音乐创作的文化背景;第叁部分分别对中西音乐美学思想进行了概述,又从音乐的本质、音乐的形式与内容、音乐的审美感受和音乐的创作及意境这些方面做了比较研究;第四部分将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与《交响曲1997:天、地、人》结合分析;第五部分阐述了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在《交响曲1997:天、地、人》中的体现;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

吴凡[8]2006年在《秩序空间中的仪式性乐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山西阳高县北部叁镇庙宇及庙会,在90年代之后依旧艰难的村民生活中,于情理之中迅速复兴。在村民的需求之中,在民间信仰的扩布之中、在村民的意识及行为之中,它们于涅磐之后的再生是有选择性的、多功能性的,并具有自身恢复与适应调整能力。这一现象使停止或处于暗流状态的民间乐班复又大张旗鼓地出现于该场合之中。 阴阳与鼓匠,是当地对于各自以笙管与唢呐为主奏乐器的仪式性民间音乐班社的不同指称。原本具有不同民族特征的乐器,笙管与唢呐,在曾经是多民族交相融合的区域之中相遇,同时被村民接受与使用。而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在唢呐原有调性基础上作出修改,将域外乐器纳入中原音乐体系之中。即使经过了数百年的变迁,而今亦能在其留存的痕迹中清楚地发现。 社会身份首先是普通村民的阴阳与鼓匠,同时因为乐器演奏、吟诵经文等相关技艺而成为与普通村民相异的仪式执行人。阴阳与鼓匠乐班并非纯粹性的音乐组织,而是活跃在当地庙会及丧葬礼仪中的仪式性班社。作为象征文化,他们链接着村落中的群体仪式与家族仪式。 生活于人生礼仪与社区礼仪之中的阴阳与鼓匠乐班,是与周遭村民精神上互助互惠、经济上接受世俗化集体供养、以家庭经营为主体的艺术班社。或曰,乐班成员是经营着自己的班社,生存在村落礼俗文化里的、接受世俗化的集体经济供养之中的小农。 在民间信仰体系中生存的阴阳与鼓匠乐班,由于其功能的同及不同,不仅构筑了村落生活级序,而且,通过仪式过程中的不同角色扮演,演绎了仪式里中间层次的内部细分。其中阴阳所执行的仪式指向更多的是对神灵的偏重,亦因其遵循或曰固守而代表着阴阳在秩序空间中的相对核心地位。鼓匠则是促使传统生“变”的因素之一。但其变化显现得颇具隐蔽与微妙:在表面乐曲增减及改变的现象中,实际蕴涵着功能实质的稳定与不变。正因其表面张显的善变,所以后者——鼓匠在时政更替之中主动吸收与纳用新鲜事物、迎合不断变化的观众口味,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迅速发现与保护自己的位置的能力是阴阳所无法相比的。这,也是鼓匠似乎更能超然于历史而生存的原因之一。 阳高县北部阴阳与鼓匠乐班,作为建构秩序空间的中间砖石,连接起秩序性仪式与象征体系主轴中的“神圣”与“世俗”、“神灵”与“村民”的极点两端;并通过在秩序空间——庙会与丧葬——的特定环境中、经由阴阳与鼓匠乐班的音乐建构,用两种功能相近、用法相异的符号共筑了个性化的地方历史。

金桥[9]2003年在《萧友梅与中国近代音乐教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奠基人和专业音乐教育的开创者萧友梅作为中心人物,从分析和论述他在音乐表演、音乐理论、音乐创作和音乐教育等方面的具体实践入手,折射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主要是专业音乐教育)自满清王朝的瓦砾废墟中艰难起步,从幼稚逐渐走向成熟的恢弘历史画卷。同时对于围绕着这一中心人物和历史进程的重要认识分歧,对于已在一些人的观念中形成思维定势的若干认识谬误,进行全面而理智的剖析和澄清,进而以充分的史料和缜密的论证,对萧友梅本人的功过是非和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成败得失,作出令人信服的判断。 本文拟分为叁个章节。 第一章“萧友梅之前的中国音乐教育”,首先回顾了萧友梅眼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教育,对清末民初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相关领域的状况,及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思想文化潮流进行年代由远而近、视角由大至小的全景式扫描,将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起步置于宏大的社会历史和思想文化背景之中。本章还介绍了近代中国音乐教育起步阶段的一些重要人物,并对以萧友梅为代表的音乐教育家们致力于创建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背景和动机,给予合乎情理的评述。 第二章“萧友梅的音乐实践及其主要业绩”,是对萧友梅个人所作的音乐评述,在简单回顾萧友梅如何走上音乐教育道路之后,对他在音乐理论、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教育等方面的主要建树,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和理论的概括;尤其对他在音乐教育(主要是专业音乐教育)领域所作的贡献,给予充分的近景式特写。 第叁章“萧友梅的音乐教育思想和实践对后世的影响”,首先勾勒出萧友梅去世后中国近代音乐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主要脉络和大体轮廓,然后对萧友梅的音乐教育思想进行较为完整的概括和总结;对他的音乐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对后世所产生的影响,对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成败得失,进行了全面、客观的评述。 本文的附录部分,包括了作者对廖辅叔、陈洪、谭抒真、陈传熙等与萧友梅和上海国立音乐院(国立音专)素有往来的老一辈音乐家的访谈录,文中所引用的谱例、照片、音响等材料的索引,及参考书目等。

参考文献:

[1]. 二胡演奏技艺中的情理交融[D]. 向健美. 湖南师范大学. 2003

[2]. 中国民族器乐表演美学关键词研究[D]. 杨倩婧. 浙江师范大学. 2016

[3]. 中国弦乐史研究六十年(1949-2009)[D]. 张晓娟. 福建师范大学. 2010

[4]. 二胡业余教学探析[D]. 徐晨岚. 湖南师范大学. 2010

[5]. 《第一二胡协奏曲》节奏和力度研究[D]. 杨磊. 天津音乐学院. 2016

[6]. 刘德海琵琶演奏艺术研究[D]. 王妍妍. 南京艺术学院. 2010

[7]. 谭盾《交响曲1997:天、地、人》中西音乐美学思想观[D]. 牛剑萍. 燕山大学. 2016

[8]. 秩序空间中的仪式性乐班[D]. 吴凡.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6

[9]. 萧友梅与中国近代音乐教育[D]. 金桥. 上海音乐学院. 2003

标签:;  ;  ;  ;  ;  ;  ;  ;  ;  

二胡演奏技艺中的情理交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