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教育方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教育方针,中国,宗旨,素质教育,逻辑,教育部,切入点。
中国教育方针论文文献综述
杨天平[1](2014)在《经典逻辑与价值逻辑的统一——中国教育方针概念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方针概念的运演从简单到宏富、从抽象到具体。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的理论视点进行定义,教育方针是一定统治阶层在一定历史时期关于教育发展的总方针,是教育性质、方向、目的、任务、内容和途径等的总规定,是一种规范、引导和管理教育发展的政策活动,集中反映了不同时代国家的教育意志及其价值导向。(本文来源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纪旭[2](2013)在《对当前中国教育方针的反思与修改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新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方针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在演变中日趋完善和成熟,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对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当前的教育方针在主导方面具有符合时代和国情要求的适应性,但与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相比,在服务方向、培养目的、素质标准、根本途径等方面还不尽完善,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期刊2013年02期)
杨天平[3](2013)在《中国教育方针研究百年》一文中研究指出近现代中国的教育方针研究,肇始于清末各类新式学堂的丛立,主要探讨要不要制定全国统一的立学宗旨等内容。民国时期,主要探讨教育方针如何表述、如何服务叁民主义等内容。20世纪中叶以后,教育方针的研究揭开了新篇章。以1978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主要探讨新中国教育方针的性质、任务及"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诸内容。后期主要研究新时期教育方针的正误及其存废、教育方针的表述及其诠释等内容。系统梳理教育方针百余年的研究历程及其成败得失,不仅是中国特色教育学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而且也有助于为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活动提供宽深的学理支持。(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1期)
杨天平[4](2013)在《中国教育方针概念界说》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方针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在现阶段,其中的"教育"是指以学校教育为主的包括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及职业组织、文化组织、远程组织教育等在内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党和国家是教育方针的当然主体,其教育方针代表了一定的统治集团在一定历史阶段关于教育发展的总方针。中国共产党是教育方针的核心主体,其所提出的教育方针通过一定的组织和立法程序,上升为国家的教育方针,从而将党的教育意志升格为国家和人民共同的教育意志。(本文来源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杨天平[5](2011)在《中国教育方针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与近现代中国集权型教育管理模式相副的教育方针,是一定统治集团在一定历史时期关于教育发展的总方针及其规范、引导和管理教育行为的政策活动,既是教育目的与内容、原则与途径、性质与地位、方向与任务等的有机结合,又是教育的个体本位与社会本位、教育的本体功能与社会功能、教育促进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辨证统一,既是中国教育管理规制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教育管理文化的传统特色。它集中体现了不同时代国家的教育意志及其关于教育发展的总方向、总目标、总纲领、总政策和总原则,具有主体意向性、历史发展性和规范统一性。19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中国,历经晚清、民国和共和国叁个不同性质的政权形式,先后颁布了七块里程碑式的教育方针。其中,前清和民国习称教育宗旨,新中国改称教育方针,名异而实同,其概念的运演走过了由简单到宏富、抽象到具体的旅程,并共同构成100余年教育方针活动的全史。中国共产党90年教育方针的理论与实践活动,始终围绕着党的中心工作服从服务于党的基本路线,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既有宝贵的经验,又有深刻的教训,是一部寻求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同中国教育实际相结合、确定党在各个时期教育工作总指针的发展史。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为界,党的教育方针走过两段“之”字型路程。建国前28年,走过了从共产主义文化教育总方针到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总方针的“之”字路。建国后60多年,走过了由理想化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方针的“之”字路。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讨论,新时期的教育方针载明于2010年7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最新产物的现行教育方针,经历了曲折而复杂的修润丰赡过程。从“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旧的“两个必须”到“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新的“两个必须”,从“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一为”到“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为人民服务”的“二为”,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一个结合”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两个结合”,从“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到“德智体全面发展”再到“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乃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从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到培养“建设者”“建设者和接班人”再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乃至“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其思维日益缜密,内容日趋丰厚,结构日渐整备,形式日臻完善,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教育方针认识的不断深化。应进一步解放思想,根据国内外教育发展的大势,按照依法治教的要求,通过一定的组织和法律程序,创造性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思维,将邓小平1983年所题写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明定为教育方针,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法律,并制定各级各类教育的工作方针及实施细则,建设中国特色的教育方针政策体系,从而实现教育方针理论与实践的重大突破和创新。本文系201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类一般项目《党的教育方针研究》系列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BAA100012。(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1-04-19)
周远清[6](2011)在《素质教育是体现中国教育方针性的教育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15年来文化素质教育在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培养人才质量;在促进大学文化建设,提升大学文化品位;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回顾15年来高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成就,探讨新时期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增强做好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为此,本期特选发周远清、纪宝成、林蕙青、顾秉林、李培根、林建华、杨叔子、张岂之、欧阳康、杨慧林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开展15周年纪念大会的重要讲话,供读者参阅。(本文来源于《中国高教研究》期刊2011年01期)
郑刚[7](2005)在《中国教育方针的百年变迁历程》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方针,集中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意志及其教育发展总方向、总纲领、总政策和总原则。从1905年清政府颁布中国第一个教育宗旨,至今已有近百年发展历程。期间经历民国政府教育宗旨、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改革开放后教育方针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育方针几个阶段,总结其发展历程,对当今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教育探索》期刊2005年09期)
蔡国春,仲兆华[8](2004)在《中国教育方针现象之考察——兼论“教育为人民服务”》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方针”是我国教育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作为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其制定主体是国家或政党。教育方针具有指令性、宏观性、历史性和理想化等基本属性。在过去的时代,教育方针所承载的历史使命及其产生的深刻影响,已经形成颇具中国特色的“教育方针现象”,值得我们加以回顾和思考。“十六大”将“教育为人民服务”写入新教育方针,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4年04期)
何东昌[9](2004)在《“叁个面向”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长期战略指导方针》一文中研究指出邓小平教育理论是马列主义教育理论、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又是邓小平教育理论中最具有标志性、特征性的战略思想,已经写入了党的文化建设纲领。1983年,在对我国教育问题深思熟虑(本文来源于《中国高教研究》期刊2004年08期)
杨天平[10](2003)在《中国教育方针百年论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与中央集权型教育管理体制相符的教育方针,是中国教育管理文化的传统和特色,它集中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国家的教育意志及其关于教育发展的总方向、总目标、总纲领、总政策和总原则。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清朝政府、民国政府、共和国政府叁个不同性质的政权形式及其所颁定的五块界碑式的教育方针。其中,前清和民国称为教育宗旨,新中国改称教育方针,其概念的运演走过了由简单到宏富、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本文来源于《当代教育论坛》期刊2003年01期)
中国教育方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伴随着新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方针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在演变中日趋完善和成熟,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对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当前的教育方针在主导方面具有符合时代和国情要求的适应性,但与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相比,在服务方向、培养目的、素质标准、根本途径等方面还不尽完善,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教育方针论文参考文献
[1].杨天平.经典逻辑与价值逻辑的统一——中国教育方针概念的理论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
[2].纪旭.对当前中国教育方针的反思与修改建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
[3].杨天平.中国教育方针研究百年[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4].杨天平.中国教育方针概念界说[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
[5].杨天平.中国教育方针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11
[6].周远清.素质教育是体现中国教育方针性的教育思想[J].中国高教研究.2011
[7].郑刚.中国教育方针的百年变迁历程[J].教育探索.2005
[8].蔡国春,仲兆华.中国教育方针现象之考察——兼论“教育为人民服务”[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9].何东昌.“叁个面向”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长期战略指导方针[J].中国高教研究.2004
[10].杨天平.中国教育方针百年论略[J].当代教育论坛.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