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抗稻瘟病基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抗稻瘟病,稻瘟病抗性,抗病遗传
抗稻瘟病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张金平[1](2019)在《抗稻瘟病新基因被克隆》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细胞研究》在线发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团队有关水稻抗稻瘟病分子机制的最新进展。他们克隆了调控水稻先天免疫的新基因Os CNGC9,并对其影响水稻苗期稻瘟病抗性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植物主要依靠自身的免疫系统抵御病原的入侵。在模式触发的免疫反应(PTI)中,植物通过定位于细胞膜上的模式识别受体(PRRs)识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从而激活PTI反应。细胞质中钙离子浓度的瞬时上升一直(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9年18期)
李晨[2](2019)在《抗稻瘟病新基因被克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李晨)8月23日,《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在线发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团队有关水稻抗稻瘟病分子机制的最新进展。他们克隆了调控水稻先天免疫的新基因OsCNGC9,并对其影响水稻苗期稻瘟病抗性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植(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报》期刊2019-08-27)
王丹,沙岩,胡俊峰,马凯,朴雪[3](2019)在《抗稻瘟病基因的克隆及其分子育种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稻是世界上种植最广的农作物之一,而稻瘟病又是危害最严重的水稻病害之一,利用现有种质资源通过分子育种手段培育水稻抗性品种是防御稻瘟病菌最经济有效的方式。随着分子生物学尤其是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通过对基因的直接操作使得水稻具有抗病性成为可能。NBS-LRR类基因是水稻中最为重要的抗病基因,且具有很高的规律性,在水稻抗稻瘟病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综述主要综述了国内外分子育种与基因克隆相关研究进展与技术方法,描述了水稻已经克隆的稻瘟病抗性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并对通过分子育种培育水稻抗稻瘟病品种的研究方向和前景做了简要预测。(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9年14期)
李耀栋[4](2019)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宁夏水稻抗稻瘟病基因聚合体》一文中研究指出稻瘟病是严重影响水稻生产的病害之一。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经验表明,培育抗性品种是防止稻瘟病爆发最为经济有效的手段。其中抗稻瘟病基因聚合是培育具有广谱持久抗性品种的方法之一。因此,本研究以582个水稻杂交后代单株作为实验材料,采取宁夏稻瘟病菌优势生理小种人工接种和自然诱发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稻瘟病抗性鉴定,同时利用已克隆抗稻瘟病基因pita、pib、pikm、piq、pi2、pi5、pikh和pid2的功能标记对其进行抗稻瘟病基因的分子检测,最后对抗性材料进行农艺性状的考查。从抗病性、抗稻瘟病基因型和农艺性状叁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旨在选育出农艺性状表现优良的抗稻瘟病基因聚合体,为宁夏水稻抗稻瘟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育种材料。获得了如下研究结果:(1)在供试材料中,18420-10、18455-5、18455-6、18455-7、18455-8、18455-9、18455-10的稻瘟病抗性表现较好,可以作为稻瘟病抗性育种的中间材料;18418-1和18421-1属于高感材料,其他农艺性状也不突出,应该直接淘汰;18447-3也属于高感型的材料,但农艺性状,尤其是产量比较突出,可以作为研究农艺性状和稻瘟病抗性之间的连锁关系等方面的备选材料;基因聚合体18463-10的抗性表现最好,可以作为宁夏地区水稻抗稻瘟病育种的重点材料。(2)通过基因型分析,发现在宁夏地区抗稻瘟病基因聚合育种中,稻瘟病抗性表现突出的基因组合有(pita+pib+pikm+pi5+pikh)、(pita+pid2)、(pita+pi2)、(pita+pib+pi9+pi2+pikh)、(pita+pikm+pi2+pikh+pid2)。同时还有一些负向效应比较明显的基因型组合(pita+pib+piq+pi5+pikh)、(pita+pib+pikm+pid2)、(pita+pi5+pikh)、(pita+pik9+pi2+pid2)、(pita+pi5+pid2),建议在宁夏地区稻瘟病抗性聚合育种时慎重考虑。(3)通过抗病性、抗稻瘟病基因型和农艺性状叁个方面的综合分析,发现水稻抗稻瘟病基因聚合时,抗性水平并非随着基因数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是不同的基因之间表现出复杂的互作效应。同时,受不良连锁基因的影响,稻瘟病抗性基因聚合的越多,对水稻农艺性状的不利干扰就越大。所以,在水稻抗稻瘟病基因聚合时对基因的选择应该包括基因本身效应和基因数量两个方面。(本文来源于《宁夏大学》期刊2019-06-30)
周弋力,张亚玲,赵宏森,靳学慧[5](2019)在《黑龙江省主栽水稻品种抗稻瘟病基因的分子检测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了解品种本身的抗性基因型对于水稻品种合理布局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明确稻瘟病抗性基因Pi-ta、Pi-b、Pik-m、Pi9、Pii、Pi-d3在黑龙江省水稻品种中的分布情况,选取34份主栽品种,利用这6个抗瘟基因的功能标记,对供试材料进行分子标记检测。结果表明,Pi9的分布频率最高,其次是Pi-ta和Pik-m,Pi-b和Pii抗性基因分布频率较低,Pi-d3的分布频率最低;供试的34份水稻材料中,被检测出最多含有5个抗性基因,而最少只含有1个抗性基因,含有2个抗性基因的品种所占比例最大,龙粳40和龙粳42不含有待检测基因。(本文来源于《作物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白玉路,王平,张琼,张志勇,徐登武[6](2019)在《水稻骨干恢复系川恢907抗稻瘟病基因聚合与精准改良》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精准改良骨干恢复系川恢907稻瘟病抗性,为培育抗稻瘟病杂交水稻新品种提供优良恢复系。【方法】本文通过多代回交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相结合,以五山丝苗为抗稻瘟病基因Pi2供体,精准改良骨干恢复系川恢907(含有抗稻瘟病基因Pik和Pita)的稻瘟病抗性。【结果】经T检验,改良后聚合了Pi2、Pik和Pita 3个抗稻瘟病基因的新川恢907与原始材料间的主要农艺性状无显着差异;基于NY/T 1433-2014中48对SSR引物对其进行指纹图谱鉴定,二者之间无差异;经稻瘟病病圃田间抗性鉴定,新川恢907稻瘟病叶瘟1级、颈瘟1级,综合抗病指数1.0,抗稻瘟病。【结论】通过抗病基因聚合,显着提高了川恢907的稻瘟病抗性,保持了川恢907的原有优良特性。(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何海燕,柴荣耀,邱海萍,毛雪琴,王艳丽[7](2019)在《五个抗稻瘟病基因在浙江省水稻品种中的分布和抗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浙江省部分水稻主栽品种和中国稻瘟菌生理小种鉴别品种中稻瘟病抗性基因分布情况,本研究采用5个基于稻瘟病抗感等位基因序列设计的功能性分子标记,对40份浙江省水稻主栽品种和6份稻瘟菌鉴别品种中Pit、Pib、Pii/Pi3/Pi5、Pia、Pi1等5个稻瘟病抗性基因进行了分子检测。结果发现,这5个抗性基因在浙江省栽培品种中分布频率不同,其中Pib基因分布最广,占63.04%;其次是Pia,占58.70%;携带Pii/Pi3/Pi5和Pit抗性基因的材料较少,分别为21.74%和10.87%。同时用2015—2017年田间采集到的141个稻瘟菌菌株检测46个水稻品种苗瘟抗性水平,结果显示,其中仅15个品种的抗性频率在70%以上,大部分品种携带其中1~2个抗性基因。聚合了多个抗性基因的品种抗性水平相对较高。(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王宝祥,刘艳,邢运高,迟铭,徐波[8](2019)在《抗稻瘟病基因Pi-ta、Pi-b、Pi54和Pikm在黄淮稻区水稻品种资源中的抗性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明黄淮稻区4个抗稻瘟病基因Pi-ta、Pi-b、Pi54和Pikm在品种资源中的分布及其不同基因型组合的抗病效性。本研究利用上述4个抗病基因的功能标记,对88个黄淮稻区育成品种进行抗稻瘟病基因型检测,结果表明:检出最多的抗稻瘟病基因组合是Pib+Pi54,占总检测材料的60.2%。经过2016-2017年连续两年的人工接种鉴定和田间自然鉴定,稻瘟病感病材料比例分别达到87.5%、77.3%,感病材料的比例增高说明抗性基因的抗性作用在逐渐降低。在检测品种中,抗性较好的4个基因型或基因型组合分别是Pi-ta、Pi-ta+Pi-b、Pi-ta+Pi-b+Pi54和Pi-ta+Pi-b+Pi54+Pikm,但检出率很低。本研究结果说明,黄淮稻区品种中,携带Pi-ta、Pi-ta+Pi-b、Pi-ta+Pi-b+Pi54和Pi-ta+Pi-b+Pi54+Pikm基因型的抗病性较好,应得到加强利用。本研究结果对育成品种抗稻瘟病基因或基因组合跟踪检测和抗病性评价是抗稻瘟病育种的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降好宇,曾盖,郝明,黄湘桂,肖应辉[9](2019)在《广谱抗稻瘟病种质75-1-127的褐飞虱抗性基因鉴定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水稻品系75-1-127携带广谱抗稻瘟病基因Pi9,已被广泛应用于抗稻瘟病水稻品种改良。笔者育种实践发现75-1-127表现出较强的褐飞虱抗性,因此鉴定该品系中的褐飞虱抗性基因并进行分子辅助选择育种。【方法】根据水稻品系B5中褐飞虱抗性基因Bph14和Bph15的序列,设计引物扩增75-1-127的基因组DNA,并对PCR产物进行测序分析。采用苗期集团法鉴定了75-1-127和B5的褐飞虱抗性表型。利用与Bph14与Bph15连锁的分子标记筛查了75-1-127为稻瘟病抗源回交转育的两系不育系后代,并鉴定了这些后代的稻瘟病抗性、褐飞虱抗性和主要农艺性状。【结果】75-1-127中含有与B5完全一致的Bph14和Bph15序列。75-1-127和B5苗期褐飞虱抗性均为1级。在以75-1-127为抗源改良的两系不育系中,携带Bph14、Bph15的单基因系或双基因系的褐飞虱抗性均得以改良,其中双基因聚合系的死苗率为8.5%,与供体亲本75-1-127以及阳性对照B5差异不显着,进一步证实75-1-127含有褐飞虱抗性基因。【结论】水稻品系75-1-127携带褐飞虱抗性基因Bph14和Bph15,可以作为抗源应用于水稻褐飞虱抗性育种。(本文来源于《中国水稻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陆展华,何秀英,刘维,王玲,付魏魏[10](2019)在《隐性抗稻瘟病基因pi55在广东水稻主栽品种中的分布及种质创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是两大世界性的稻作病害。抗病品种的培育与种植是目前控制这两大病害安全有效且广泛应用的方法。隐性抗稻瘟病基因pi55是从广东优质稻品种‘粤晶丝苗2号’中鉴定得到的。为了明确pi55在广东省主栽品种中的分布及更好地利用这一新基因,本研究通过设计辅助选择标记对pi55在广东省70份主栽品种及骨干亲本中的分布情况进行探索。结果表明,其在90%的亲本中均有分布;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将pi55与抗稻瘟病基因Pik-m和抗白叶枯基因Xa23进行聚合应用,并获得了3个抗稻瘟病、白叶枯病的新抗病种质。本研究为隐性抗稻瘟病新基因pi55的高效利用提供了数据依据。(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9年19期)
抗稻瘟病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报讯(李晨)8月23日,《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在线发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团队有关水稻抗稻瘟病分子机制的最新进展。他们克隆了调控水稻先天免疫的新基因OsCNGC9,并对其影响水稻苗期稻瘟病抗性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稻瘟病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1].张金平.抗稻瘟病新基因被克隆[J].农药市场信息.2019
[2].李晨.抗稻瘟病新基因被克隆[N].中国科学报.2019
[3].王丹,沙岩,胡俊峰,马凯,朴雪.抗稻瘟病基因的克隆及其分子育种研究进展[J].分子植物育种.2019
[4].李耀栋.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宁夏水稻抗稻瘟病基因聚合体[D].宁夏大学.2019
[5].周弋力,张亚玲,赵宏森,靳学慧.黑龙江省主栽水稻品种抗稻瘟病基因的分子检测与分析[J].作物杂志.2019
[6].白玉路,王平,张琼,张志勇,徐登武.水稻骨干恢复系川恢907抗稻瘟病基因聚合与精准改良[J].西南农业学报.2019
[7].何海燕,柴荣耀,邱海萍,毛雪琴,王艳丽.五个抗稻瘟病基因在浙江省水稻品种中的分布和抗性评价[J].浙江农业学报.2019
[8].王宝祥,刘艳,邢运高,迟铭,徐波.抗稻瘟病基因Pi-ta、Pi-b、Pi54和Pikm在黄淮稻区水稻品种资源中的抗性分布[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9
[9].降好宇,曾盖,郝明,黄湘桂,肖应辉.广谱抗稻瘟病种质75-1-127的褐飞虱抗性基因鉴定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J].中国水稻科学.2019
[10].陆展华,何秀英,刘维,王玲,付魏魏.隐性抗稻瘟病基因pi55在广东水稻主栽品种中的分布及种质创制[J].分子植物育种.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