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关应用文写作》学习辅导(论文文献综述)
张闻雅[1](2021)在《同伴互助学习在高中英语应用文写作中的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7年底,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一线高中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培养高中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综合素养。然而现阶段,大多数高中英语应用文写作课堂仍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学生无法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英语学习活动中,表达个人观点和态度,提高运用能力和写作能力。因此,为了契合新课程标准,改变目前的高中英语应用文写作的教学模式,笔者将以学生为主体的“同伴互助学习”方法运用到高中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进而促进高中生英语综合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本研究以合作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社会互动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某高中高二(六)班和高二(十)班共61名高中生作为研究对象,将同伴互助学习应用于高中英语应用文写作课堂教学中,试图探讨以下研究问题:(1)同伴互助学习是否能减轻高中生对英语应用文写作的焦虑感?(2)同伴互助学习是否能提高高中生英语应用文写作能力?如果能,具体体现在英语应用文写作格式、词汇运用与句子结构、写作内容、语言表达哪个方面?为回答以上问题,笔者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为了了解研究对象对英语应用文写作和同伴互助学习的态度以及写作现状,笔者分别让这61名研究对象填写调查问卷,完成写作测试,并随机抽取5名研究对象进行访谈。然后,笔者将“同伴互助学习”运用到高中英语应用文写作课堂中,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教学实验。经过三个月的教学实验后,笔者再次对61名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实验后测以及随机抽取5名研究对象进行访谈。最后,笔者将实验前和实验后的调查问卷、测试成绩、访谈文本以及应用文写作互评表整理成数据形式,输入到SPSS25.0数据分析软件中进行数据分析与讨论。分析结果表明,同伴互助学习不仅有效地缓解了大部分高中生英语应用文写作前的焦虑,增强了英语应用文写作兴趣,而且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高中生的写作成绩和英语应用文写作能力。因此,实验表明,“同伴互助学习”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应用于高中英语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李金华[2](2021)在《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发展困境及建设路径探索——对应用文写作课程的调研及对策分析》文中认为当前,应用文写作能力受到企事业单位的普遍重视。如何为企业培养出高素质的写作人才成为应用文写作课程改革的焦点。通过问卷和访谈等方式的调研,发现当前应用文写作课程存在学校对应用文写作课程的重视程度与企业对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期待脱节、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企业所需要的应用文写作能力脱节、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效果与企业所要求的应用文写作素质脱节等问题,可以从树立培养"通才"的教学目标、开展"广博"的课程教学、培养"专技"的师资队伍等视角探讨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发展路径,以便改革现状,有的放矢地开展写作教学。
杨正文[3](2020)在《中等职业学校《应用文写作》校本教材开发研究 ——以KMGD职业高级中学为例》文中指出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教育思想的提出,为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职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建立健全教学教材,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与之相应的教育教学改革也正如火如荼开展。《应用文写作》作为中职学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应用文写作》是中职学生日常生活、就业、步入工作岗位,走向社会必备的能力。本论文在对中职学校《应用文写作》校本教材开发及KMGD职业高级中学《应用文写作》课程开展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调查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中职学校《应用文写作》校本教材开发进行了有益探索。各项研究表明,现行《应用文写作》教材版式设计老旧,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就业需求、岗位需求、专业发展严重脱节,《应用文写作》课程也存在教学方式传统,评价单一等诸多问题。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着中职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的培养。而校本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来源,开发符合中职学生实际需要且具备学校特色的校本教材显得尤为必要。本研究具体内容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明了研究的背景及意义,详细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应用文写作、校本教材开发的研究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确立主要的研究内容,明确当前研究的方向和主要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相关理论概述,对本研究涉及到的核心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进行阐释,明确界定中等职业学校、校本、校本课程、校本教材、校本教材开发、应用文写作的概念,选择正确的理论作为支撑。第三部分为KMGD职业高级中学《应用文写作》校本教材开发现状调查研究。主要是通过对《应用文写作》校本教材、教师、学生、用人单位的调查,了解KMGD职业高级中学现行《应用文写作》校本教材的使用现状,包括教师教的现状、学生学的现状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以此获得对该校《应用文写作》课程和教材的全面认识,从而进一步探究该校《应用文写作》校本教材开发的现实性和必要性。第四部分为该校《应用文写作》校本教材开发的设计与构想。首先对《应用文写作》校本教材开发的元素进行了探讨,明确了校本教材开发的人员、方法、程序和原则,确立了该校《应用文写作》校本教材开发的指导思想和开发的目标,进而对该校《应用文写作》校本教材的内容进行了设计和模块构建,尝试初步编写,编写出了该校《应用文写作》校本教材项目模块体例。第五部分针对《应用文写作》校本教材开发具体实践进行反思和讨论,对开发的《应用文写作》校本教材试用与完善,给出建议。就《应用文写作》校本教材的使用,要采取多维度、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和评价。同时适时对活态化的《应用文写作》校本教材进行综合评价,使得开发的《应用文写作》校本教材获得长足发展和拥有持久的生命力。第六部分是对整个课题研究进行总结、反思和展望。客观分析已取得的研究结果,找出存在的不足,明确在构建活态化的校本教材上没有止境,需要在实践中持续补充、探索和完善,搭建中职学校校本教材开发平台,建立校本教材信息管理平台和资源库。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打算,开发《应用文写作》校本教材配套实训教程练习册。
张宗梅[4](2020)在《基于UMU平台的混合式教学在中职文秘《公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提升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中,信息化已成为一个核心要素。顺应智能环境下的教育发展,推动教学信息化改革已成为中职学校的必然选择。而在当前中职文秘《公文写作》实际教学中,教师“满堂灌”的传统教学痕迹依然明显,“课堂概念讲解+课后写作作业”的教学范式依然是主流,这种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中职学生的基础水平,使公文写作课堂教学沉闷,学生愈发丧失学习兴趣,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因此,有必要以信息化为突破口,推动《公文写作》课程的教学变革。本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个案研究法开展研究。第一,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混合式教学设计应用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提炼出对本文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基础。第二,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获取并分析在中职文秘《公文写作》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用混合式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学生对使用混合式教学的偏好需求,为基于UMU平台的混合式教学设计提供依据。第三,通过比较当前主流的线上教学平台,选取UMU平台作为本研究中开展混合式教学的技术支持,并在理论原则的指导下,设计出基于UMU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包括教学前期分析、教学资源准备、教学活动流程和教学效果评价四个环节。第四,通过个案实践研究,以设计的基于UMU平台的混合式教学在南宁市第L职业技术学校18文秘班《公文写作》课程中进行教学实践,在实践结束后,通过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活动组织评价验证有效性,总结实践反馈并提出相应建议。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是:第一,中职文秘学生具备混合式教学的支持条件,在客观上具备移动设备与网络数据的支持,在主观上对混合式教学接受适应。第二,UMU平台有助于发挥混合式教学优势,在基于UMU平台的混合式教学中,师生的教学活动呈现数据化、即时化、互动化的特点。第三,基于UMU平台的混合式教学在中职文秘《公文写作》教学中具有有效性,表现在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成绩,学生对基于UMU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整体适应满意。
王梦妮[5](2020)在《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文秘《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写作水平的高低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尺度,掌握应用文写作的方法、技巧,提升应用文写作水平是文秘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要求之一,具备良好的应用写作技能在信息社会条件下依然是文秘专业基本的素养,也是未来工作必备的重要技能。目前,中职学校的应用文写作教学中仍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忽视学生主体性”的问题,不利于调动学生热爱学习写作的积极性,也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如何运用好案例教学法,对于提高中职学校的应用文写作教学质量具有非常必要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在以往案例教学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与规律,通过实地调研,针对某中职文秘专业应用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应用文写作的课程标准、文秘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实际需求出发,强化案例教学的重要性及其系统性应用,强调理实结合,增强学生在应用文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发挥典型案例的教育功能,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通过教学实践,进一步探析案例教学在实际运用中的优势和不足,从课前准备、教学实施和评价反思三个环节阐述案例教学的流程,分析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改进措施,以期达到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付诸写作的内心冲动,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发展的目的。本论文主要由五部分组成:第1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为什么选这个题目以及涉及到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等基本知识。第2章,利用问卷调查、观察和访谈等方式,分析当前中职学校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现状,并从课程设置、教学实施、课程评价三个方面进行分类、归纳、汇总,形成一定的数据基础。第3章,从案例教学出现的问题出发、探索问题出现原因和解决对策,为完善案例教学做准备。第4章,对应用文写作案例教学从前期准备、到实施和反思三个教学环节进行理论分析。第5章,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呈现案例教学实录,并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根据教学实施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最终检验教学效果。
樊媛[6](2019)在《吕叔湘作文教学思想及实践研究》文中指出吕叔湘先生是我国语言学界的执牛耳者,他对语言学近六十年笔耕不辍的研究奠定了我国语言学,特别是对比语言学的理论基础。同时,吕叔湘先生也是语文教育界的“三公”之一,他一直都很重视中小学的语文教育,发表了一系列既有理论高度,又与教学实践联系紧密的文章,对当时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有着较强的指导意义,也为当前的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指引了方向。在他的语文教育思想中,他从严谨的治学作风出发,以语言学的视角,对作文教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吕叔湘作文教学思想有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本文共三章,第一章分析了吕叔湘先生作文教学思想的形成因素,主要有时代背景方面的因素和个人方面的因素。结合吕叔湘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所经历的各个特殊历史时期,时代背景方面的因素又分为文学革命、国语运动及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三个部分。个人方面的因素的也分为吕叔湘先生的教育实践、治学精神及他的语言学家身份三个部分。第二章谈的是吕叔湘先生作文教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共三节,分别是文风、批改和应用文写作。文风中包括“做人要做现代人,做文要做现代文”、“要自然,要说自己的话”和“写真实是适用于一切文章的写作的”三个部分;批改这一节内容包括作文评改的方式和作文评改的标准;应用文这一节阐述了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性和应用文与文艺文的不同点。在第三章,联系在中职学校一线的语文教学经历,从文风应亭亭净植,应用文应知行合一,批改应有的放矢三个方面加以分析阐述,同时对吕叔湘先生作文教学思想进行教学实践。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中国教育也历经了八次课程改革。虽然每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不同,但是目的都是为了完善课程设置,实现教学目标。在课程改革这样的大背景下,语文教育思想层出不穷,语文教学理论莫衷一是。虽然吕叔湘先生作文教学思想的提出是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的,但是各学段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作文教学的内容,都能在其中得到印证。就如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现在很多问题表面上是新问题,骨子里还是老问题。”吕叔湘先生以语言学大家的独特视角出发,心系我国一线作文教学,他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作文教学思想留给了后人丰硕的思想财富。因此,在作文教学实践中重拾吕叔湘先生作文教学思想是十分必要的。
谭爱宇[7](2019)在《中职生应用文写作能力培养实践研究》文中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以全面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根本,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为重点,促进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适应未来生活与工作变化的能力以及实现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能力,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的高素质劳动者为目的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主要集中在“听说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三个模块内容,其教学时间比例约为2∶6∶2,其中在写作方面要求学生根据学习和工作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及相应的表达方式来反映客观的人和事,能选用合适的文体(文种)撰写文章,应用文种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邀请、感谢、自荐、倡议等书信,条据,通知,启事,计划,总结,说明书,演讲稿,规章制度等。由于近年来在上海中职语文科目的考试中,除了应用文格式的规范,内容的完整分值之外,还有一定字数分值的要求,因此应用文写作的教学任务在课时安排和平时考试中的分量增多,为了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的能力,兼顾不同学习基础和不同专业发展方向学生的需求,有机融入专业元素,适时创设职场中的情境,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应用文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向职业发展方面迁移。笔者决定以中职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培养实践研究为选题,对应用文写作的教学进行研究。论文总共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部分简要介绍选题缘由、选题意义、国内研究综述以及在撰写论文时所采用的方法,并对本论文所要探讨的中职应用文概念加以界定。第一章以问卷调查为主、个别访谈为辅的形式调查目前学生应用文写作现状,通过分析课程标准、语文教材、学生问卷,提出学生在应用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二章研究中职学生应用文写作的目标与内容,阐述中职语文课程中应用文文体知识,中职应用文写作的考试范围进行界定,分析中职语文课标和学业水平考试对应用文写作的要求与影响,结合学生在初中应用文学习和中职应用文学习过渡中的知识积累,分析中职生在应用文写作中容易出错的关键环节。第三章以情境化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践入手,主要研究中职应用文写作的教学主要策略,探索应用文写作高效课堂的训练方法,及个性化过程性辅导,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应用文写作中的帮困教学。最后对论文内容进行总结。
刘鹏飞[8](2018)在《中等职业学校应用文教学现状、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 ——以甘肃省会宁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为例》文中指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技术型人才有着需求迫切,无论是就业还是升学,中职生能够熟练掌握应用文的写作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技能。但在今天的中职教育中,专业课的教学成为教学活动中的重点,作为实用性极强的应用文写作则处在了边缘化的地位,要想促进中职生应用文写作水平的提高,需要在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各个方面不断改进。笔者在认识到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性之后,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归纳、整理,吸取前面研究者的经验。以甘肃省会宁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为例进行了调查,通过问卷法和访谈法,了解了该校当前的应用文写作教学情况,并发现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同时进一步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以图能够为应用文写作教学效率的提高提出改进意见。本论文在阐述了应用文写作教学的背景、目的和文献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目标、内容和要求。主体部分主要选取了特定的样本,对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发现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课程设置、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笔者结合相关的理论,从课程、教师、学生和评价几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策略,策略主要有:改进完善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师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习指导;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发挥激励作用。
刘江茹[9](2004)在《《机关应用文写作》学习辅导》文中研究表明
黄发兆[10](2019)在《东南亚留学生应用文掌握现状及研究分析》文中提出应用文是国家各类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人民群众办理事务、表达意愿、传递信息所撰写的实用性文章的总称。它不仅是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还是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工具。对外汉语课堂开设应用文课既符合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和特点,也顺应了现实需要,具有实际意义。有助于留学生提高汉语综合运用能力,有利于国家之间的沟通交往。本论文共分成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包括应用文简介、研究背景、选题缘由、研究方法、研究综述、语料来源。本文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东南亚留学生对应用文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从留学生日常生活和语料库中搜集书面语料考察实际写作情况,将两者结合论述南亚留学生应用文掌握现状。本文考察的应用文类型有计划、总结、实验报告、启事、证明、申请书、请柬、邀请函、感谢信、求职信、倡议书、通知、请假条、日记、留言15种。第二部分主要阐述问卷调查和访谈教师、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调查目的、总体设计、实施过程、实施对象、调查结果等。第三部分为本文本论,从文种、格式、词语、句子四个方面阐述东南亚留学生应用文掌握现状。文种掌握现状从文种分类、文种总数两个角度展开论述。格式掌握现状从格式要求、格式基本内容等角度展开论述。词汇掌握现状从词汇要求、词汇色彩两个角度展开论述。句子掌握现状则从句型、句类、句子结构三个角度展开论述。考察发现文种混淆、格式不规范、用词口语色彩浓重、句式不简洁是东南亚留学生应用文掌握现状中最突出的四个问题。第四部分依据访谈结果和教学实践经历,运用第二语言学习理论、对外汉语教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观点对东南亚留学生应用文掌握现状展开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发现影响东南亚留学生应用文掌握情况的因素主要有应用文本体、汉语作为二语写作的独特性、汉字、课程计划、教师、学生、教材7个。第五部分从学生的实际掌握现状出发,结合汉语课堂教学理论和对外汉语教学法的知识提出改善东南亚留学生应用文掌握现状的5个相应策略:制定科学稳定的课程计划和切实合理的课程内容、开发相关网站及软件、增加相关考试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快教材开发。最后对对外汉语应用文课进行了简单的教学设计,以期为各位同仁提供一些教学参考。第六部分为结语,对全文的主要结论进行总结,阐述了研究余论。并指出本文研究不足之处,进行了研究展望,以期促进汉语国际教育事业今后能有更大更好发展。
二、《机关应用文写作》学习辅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机关应用文写作》学习辅导(论文提纲范文)
(1)同伴互助学习在高中英语应用文写作中的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四、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同伴互助学习”相关研究 |
(一)“同伴互助学习”的涵义 |
(二)同伴互助学习与合作学习 |
(三)“同伴互助学习”国外研究综述 |
(四)“同伴互助学习”国内研究综述 |
二、“高中英语应用文写作”相关研究 |
(一)“应用文写作”的涵义 |
(二)应用文写作的分类 |
(三)高中英语应用文写作的教学策略 |
三、小结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一、合作学习理论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三、社会互动理论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方法 |
(一)问卷调查法 |
(二)访谈法 |
(三)测试法 |
四、研究工具 |
(一)调查问卷 |
(二)访谈提纲 |
(三)应用文写作测试卷 |
(四)应用文写作互评表 |
五、实验步骤 |
(一)实验前 |
(二)实验中 |
(三)实验后 |
六、教学案例 |
七、数据收集 |
第五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
一、问卷结果分析 |
(一)实验前问卷结果分析 |
(二)实验后问卷结果分析 |
(三)实验前与实验后调查问卷结果对比 |
二、访谈结果分析 |
(一)实验前访谈结果分析 |
(二)实验后访谈结果分析 |
(三)实验前与实验后访谈结果对比 |
三、测试结果分析 |
(一)前测和后测写作成绩对比分析 |
(二)前测和后测写作排名对比分析 |
四、应用文写作互评成绩结果分析与讨论 |
(一)实验前应用文写作互评成绩结果分析 |
(二)实验后应用文写作互评成绩结果分析 |
(三)实验前与实验后应用文写作互评成绩结果对比 |
第六章 结论 |
一、研究发现 |
二、教学启示 |
三、本研究的局限性 |
四、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调查问卷(实验前) |
附录二 调查问卷(实验后) |
附录三 访谈提纲及访谈记录(实验前) |
附录四 访谈提纲及访谈记录(实验后) |
附录五 英语应用文写作互评表 |
附录六 英语应用文写作测试(前测) |
附录七 英语应用文写作测试(后测) |
附录八 前、后测题测试结果统计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2)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发展困境及建设路径探索——对应用文写作课程的调研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当前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的现状分析 |
(一)学校对应用文写作课程的重视程度与企业对学生应用写作能力的期待脱节 |
(二)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企业所需要的应用文写作能力脱节 |
(三)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效果与企业所要求的应用文写作素质脱节 |
三、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建设路径探索 |
(一)树立培养 “通才”的教学目标 |
(二)开展“广博”的课程教学 |
(三)培养“专技”的师资队伍 |
(3)中等职业学校《应用文写作》校本教材开发研究 ——以KMGD职业高级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一、主要研究内容 |
二、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中等职业学校 |
二、校本 |
三、校本课程 |
四、校本教材 |
五、校本教材开发 |
六、应用文写作 |
第二节 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
一、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三、多元智能理论 |
第三章 KMGD职业高级中学《应用文写作》校本教材开发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现行《应用文写作》教材使用情况调查 |
一、调查基本情况介绍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三、教师访谈 |
四、用人单位访谈 |
五、文本调查研究 |
第二节 现行《应用文写作》教材使用存在问题分析 |
一、《应用文写作》校本教材开发观念与价值取向的问题 |
二、《应用文写作》校本教材开发中的短期行为 |
三、《应用文写作》校本教材在教学方式方法应用上研究不够 |
四、评价主体单一,监管不到位 |
第三节 KMGD职业高级中学《应用文写作》校本教材开发的现实性与必要性 |
一、KMGD职业高级中学《应用文写作》校本教材开发的现实性 |
二、KMGD职业高级中学《应用文写作》校本教材开发的必要性 |
第四章 KMGD职业高级中学《应用文写作》校本教材开发的设计与构想 |
第一节 KMGD职业高级中学《应用文写作》校本教材开发元素解读 |
一、KMGD职业高级中学《应用文写作》校本教材开发的构成人员 |
二、KMGD职业高级中学《应用文写作》校本教材开发的基本方法 |
三、KMGD职业高级中学《应用文写作》校本教材开发的基本程序 |
四、KMGD职业高级中学《应用文写作》校本教材开发的原则 |
第二节 KMGD职业高级中学《应用文写作》校本教材开发的指导思想 |
一、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 |
二、中等职业学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标准 |
三、校本教材开发的理论指导 |
四、KMGD职业高级中学办学定位 |
第三节 KMGD职业高级中学《应用文写作》校本教材开发的目标 |
一、总体目标 |
二、具体目标 |
第四节 KMGD职业高级中学《应用文写作》校本教材开发的内容设计与模块构建 |
一、教材内容的分析与选择设计 |
二、教材内容组织设计 |
三、KMGD职业高级中学《应用文写作》校本教材项目模块体例 |
第五章 KMGD职业高级中学《应用文写作》校本教材开发过程中的反思与讨论 |
第一节 教材的试用与建议 |
一、教材试用调整 |
二、教材的教学建议 |
第二节 考核与评价 |
一、对学生《应用文写作》学习的评价 |
二、对《应用文写作》校本教材开发的综合评价 |
第六章 总结 |
第一节 研究总结及优势 |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 |
第三节 未来与展望 |
一、构建活态化的校本教材 |
二、搭建中职学校校本教材开发平台 |
三、继续完善和推广使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中职学校《应用文写作》教材学生学习及使用情况调查问卷(学生) |
附录2 中职学校《应用文写作》校本教材开发相关情况访谈提纲(教师) |
附录3 用人单位访谈提纲 |
附录4 KMGD职业高级中学《应用文写作教程》局部示意图 |
附件5 KMGD职业高级中学《应用文写作》校本教材开发各项目编写意图说明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基于UMU平台的混合式教学在中职文秘《公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落实中职文秘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
2.深化中职教学信息化改革的要求 |
3.突破中职文秘《公文写作》教学困境的要求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四)文献综述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3.文献评述 |
(五)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1.相关概念 |
2.理论基础 |
二、中职文秘《公文写作》混合式教学调查分析 |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
1.调查对象与目的 |
2.调查内容与实施 |
(二)调查数据与分析 |
1.问卷调查分析 |
2.访谈调查分析 |
(三)调查结论与分析 |
1.中职文秘《公文写作》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 |
2.中职文秘《公文写作》应用混合式教学的必要性 |
3.中职文秘《公文写作》应用混合式教学的可行性 |
4.中职文秘《公文写作》学生混合式教学偏好的总结 |
三、基于UMU平台的混合式教学在中职文秘《公文写作》教学中应用的设计 |
(一)UMU平台的选取与功能支持 |
1.UMU平台的选取 |
2.UMU平台功能支持 |
(二)基于UMU平台的混合式教学原则 |
1.系统性 |
2.学生主体性与教师引导性 |
3.教学交互性 |
4.注重以人为本 |
5.可实施性 |
(三)基于UMU平台的混合式教学设计 |
1.教学前期分析 |
2.教学资源准备 |
3.教学活动流程 |
4.教学效果评价 |
四、基于UMU平台的混合式教学在中职文秘《公文写作》教学中应用的实践 |
(一)教学前期分析 |
1.教学对象分析 |
2.教学内容分析 |
3.教学目标分析 |
4.教学环境分析 |
(二)教学资源准备 |
1.多媒体课件 |
2.自主学习任务单 |
3.微课设计 |
4.检测设计 |
5.拓展资源设计 |
(三)教学活动流程的设计与实施 |
1.《公文-通知》教学活动流程的设计 |
2.《公文-通知》教学活动流程的实施 |
(四)教学效果评价 |
1.过程性评价 |
2.总结性评价 |
3.活动组织评价 |
(五)教学实践总结与建议 |
1.基于UMU平台的混合式教学在中职文秘《公文写作》教学中的有效性 |
2.基于UMU平台的混合式教学在实践中的建议 |
五、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1.中职文秘学生具备混合式教学的支持条件 |
2.UMU平台有助于发挥混合式教学优势 |
3.基于UMU平台的混合式教学在中职文秘《公文写作》教学中具有有效性 |
(二)研究存在的不足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中职文秘专业《公文写作》混合式教学调查 |
附录二:前期中职文秘专业混合式教学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三:前期中职文秘专业混合式教学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四:基于UMU平台的混合式教学实施情况调查 |
附录五:后期混合式教学实施情况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六:后期混合式教学实施情况学生访谈提纲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5)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文秘《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
1.2.2 提高教学效果 |
1.2.3 培养学生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 |
1.2.4 探索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调查研究法 |
1.3.3 行动研究法 |
1.4 基本概念界定 |
1.4.1 应用文 |
1.4.2 案例 |
1.4.3 教学法 |
1.4.4 案例教学法 |
1.5 相关理论基础 |
1.5.1 经验主义教学理论 |
1.5.2 启发式教学理论 |
第2章 中职文秘专业《应用文写作》教学现状调查 |
2.1 调查实施概述 |
2.1.1 对象与目的 |
2.1.2 调查工具与过程 |
2.2 调查结果分析 |
2.2.1 课程设置现状 |
2.2.2 教学实施现状 |
2.2.3 教学评价情况 |
第3章 案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改进策略 |
3.1 主要问题 |
3.1.1 学生主动性差,学习参与度低 |
3.1.2 教师专业实践不足,理论联系实际不够 |
3.1.3 案例与举例混同,案例缺乏整体的结构性 |
3.1.4 案例设计缺乏系统性,导致系统知识碎片化 |
3.2 改进策略 |
3.2.1 积极引导学生有效参与教学过程 |
3.2.2 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 |
3.2.3 教师平时应注重积累,建立典型案例资源库 |
3.2.4 案例教学与其他方式有机结合 |
第4章 “案例教学法”在《应用文写作》中的基本教学流程 |
4.1 课前准备 |
4.1.1 教师的准备 |
4.1.2 学生的准备 |
4.2 教学实施 |
4.2.1 设定情境 |
4.2.2 案例呈现 |
4.2.3 案例分析与讨论 |
4.2.4 写作实践 |
4.3 评价与反思 |
4.3.1 案例教学的评价 |
4.3.4 案例教学的反思 |
第5章 案例教学实例《讲话稿》 |
5.1 教学分析 |
5.1.1 授课对象分析 |
5.1.2 教学目标设定 |
5.2 教学环节及其设计 |
5.2.1 情景导入,检查预习 |
5.2.2 文体知识学习 |
5.2.3 布置任务,展示案例, |
5.2.4 提出问题,分析要素 |
5.2.5 讨论总结,深化认识 |
5.2.6 写作练习,技能训练 |
5.2.7 比较拓展,举一反三 |
5.3 教学反思 |
5.3.1 主要的优点 |
5.3.2 存在的不足 |
5.3.3 难点所在 |
5.3.4 运用条件与技巧 |
5.3.5 实践感悟 |
5.4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效果 |
5.4.1 学生学习状态 |
5.4.2 教师教学感受 |
第6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应用文写作现状调查问卷-学生 |
(6)吕叔湘作文教学思想及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关于吕叔湘作文教学思想的学术研究存在空间 |
(二)研究作文教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
(三)吕叔湘作文教学思想能在不同学段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得到印证与传续 |
二、文献综述 |
(一)吕叔湘作文命题思想的文献综述 |
(二)吕叔湘作文教学方法思想的文献综述 |
(三)吕叔湘作文批改思想的文献综述 |
(四)吕叔湘作文文风思想的文献综述 |
(五)吕叔湘重视应用文写作的文献综述 |
三、研究意义及价值 |
第一章 吕叔湘作文教学思想形成的因素 |
第一节 时代背景 |
一、文学革命——吕叔湘作文教学思想形成的孵化期 |
二、国语运动——吕叔湘作文教学思想形成的萌芽期 |
三、二十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吕叔湘作文教学思想形成的关键期 |
第二节 个人原因 |
一、吕叔湘的教育实践 |
二、吕叔湘的治学精神 |
三、吕叔湘的语言学家身份 |
第二章 吕叔湘作文教学思想的核心内容 |
第一节 文风——文之骨 |
一、“做人要做现代人,做文要做现代文” |
二、“要自然,要说自己的话” |
三、“写真实是适用于一切文章的写作的” |
第二节 应用文—文之用 |
一、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性 |
二、应用文与文艺文的不同点 |
第三节 批改——文之梯 |
一、作文评改的方式 |
二、作文评改的标准 |
第三章 吕叔湘作文教学思想对当代作文教学的启示 |
第一节 文风——亭亭净植 |
一、感知变化,体察生活 |
二、广泛阅读,学会审美 |
三、表情达意,忠于本心 |
第二节 应用文——知行合一 |
一、应用文写作应求实 |
二、应用文写作应求准 |
三、应用文写作应求简 |
第三节 批改——有的放矢 |
一、以教师为主体的典型面批 |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批改 |
三、作文批改成果展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中职生应用文写作能力培养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有关文体知识 |
二、国外应用文写作教学研究 |
三、应用文教学中采用的典型方法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研究法 |
第五节 概念界定 |
第一章 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对象与实施 |
第二节 问卷和访谈调查内容与结果 |
一、学生问卷 |
二、教师问卷 |
第三节 影响中职学生应用文写作的重要因素 |
一、学生层面 |
二、教师层面 |
三、教材层面 |
第二章 中职学生应用文写作的目标与内容 |
第一节 应用文在中职语文教材中的安排和教学要求 |
一、中职教材中应用文安排 |
二、目标与要求 |
第二节 中职语文课标和学业水平考试对应用文写作的要求 |
一、考试性质、目的和对象 |
二、上海市学业水平应用文作文考试类型 |
第三节 应用文写作中容易出错的细节 |
第三章 中职应用文写作的教学策略 |
第一节 中职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原则 |
一、贴近生活 |
二、循序渐进 |
三、因材施教 |
第二节 情境化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
第三节 高效课堂训练方法探究 |
一、师生共创和谐氛围,掌控参与度 |
二、正反面案例相结合,反复进行语句的组织与修改 |
三、多角度发散式思考训练 |
四、加强对习惯用语的认识 |
第四节 个性化过程性指导及评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中等职业学校应用文教学现状、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 ——以甘肃省会宁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 研究缘起 |
(二)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三) 文献综述 |
1.应用文的发展及内涵 |
2.研究现状 |
(四) 研究思路、对象与方法 |
二、中职学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目标定位、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
(一) 中职学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目标定位 |
(二) 中职学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教学内容 |
(三) 中职学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教学要求 |
三、中职学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现状调查 |
(一) 调查目的 |
(二) 调查工具设计 |
(三) 调查过程 |
(四) 调查结果分析 |
四、中职学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的主要问题与成因 |
(一) 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与成因 |
(二) 教师教学方面的问题及成因 |
1.内容结构认识不够 |
2.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
3.教学过程缺少监督 |
4.教学手段落后单一 |
5.专业化的发展滞后 |
(三) 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及成因 |
1.学生学习动机不足 |
2.学生的认识片面化 |
3.学习的方式机械化 |
4.学生的学习习惯差 |
(四) 教学评价方面的问题与成因 |
五、改进中职学校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策略 |
(一) 完善课程设置 |
1.设置独立的应用文写作学科 |
2.安排合理的应用文写作课时 |
3.选择恰当的应用文写作教材 |
4.增加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活动 |
(二) 改进教师教学 |
1.转变对应用文的认识 |
2.改变应用文教学方法 |
(1) 案例教学法与情境教学法相结合 |
(2) 体验式教学法融入应用文写作 |
(3) 任务驱动法提高应用文教学效率 |
3.创建应用文网络教学平台 |
4.优化应用文教学环节 |
(三) 促进学生学习 |
1.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 |
2.改变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
(1) 模仿练习法 |
(2) 专题比较法 |
(3) 阅读结合法 |
3.摒弃不良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
(四) 完善评价机制 |
1.促进评价主体多元化 |
2.建构评价内容全面化 |
3.使用评价方法多样化 |
六、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东南亚留学生应用文掌握现状及研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应用文简介 |
一 应用文的基本概念 |
二 应用文和公文的关系 |
第二节 研究背景及选题缘由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 文献研究法 |
二 调查研究法 |
三 语料库法 |
四 观察法 |
五 访谈法 |
第五节 研究综述 |
一 应用文教学研究综述 |
二 对外汉语视角下应用文研究综述 |
第六节 语料来源 |
一 问卷语料 |
二 语料库语料 |
三 学生日常生活语料 |
四 访谈语料 |
第一章 东南亚留学生应用文掌握现状问卷调查及访谈具体情况 |
第一节 东南亚留学生应用文掌握现状问卷调查具体情况 |
一 问卷设计和实施 |
二 问卷调查对象 |
三 问卷调查结果 |
第二节 东南亚留学生应用文掌握现状访谈具体情况 |
一 访谈教师结果 |
二 访谈学生结果 |
第二章 东南亚留学生应用文掌握现状 |
第一节 东南亚留学生应用文文种掌握现状 |
一 文种混杂 |
二 文种总数掌握存在分化 |
第二节 东南亚留学生应用文格式掌握现状 |
一 格式过度泛化 |
二 格式偏误 |
三 格式混杂 |
四 基本内容遗漏 |
第三节 东南亚留学生应用文词汇掌握现状 |
一 词汇要求掌握现状 |
二 词汇色彩掌握现状 |
第四节 东南亚留学生应用文句子掌握现状 |
一 句型掌握现状 |
二 句类掌握现状 |
三 句子结构掌握现状 |
第三章 东南亚留学生应用文掌握现状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语言文字方面的因素 |
一 应用文本体方面的因素 |
二 汉语作为二语写作方面的因素 |
三 汉字方面的因素 |
第二节 教学方面的因素 |
一 课程计划的因素 |
二 教师方面的因素 |
三 教材方面的因素 |
第三节 学生方面的因素 |
一 没有得到系统全面的学习 |
二 存在畏难心理、学习积极性不高 |
三 过度依赖翻译软件 |
第四章 东南亚留学生应用文掌握现状改善策略及教学设计 |
第一节 东南亚留学生应用文掌握现状改善策略 |
一 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内容 |
二 开发相关网站及软件 |
三 增加相关考试内容 |
四 改进教学方法 |
五 加快教材开发 |
第二节 东南亚留学生应用文写作课教学设计 |
一 教学基本要素 |
二 教学过程 |
结语 |
一 研究结论 |
二 研究创新 |
三 研究不足 |
附录一 东南亚留学生应用文掌握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 东南亚留学生应用文掌握现状研究访谈教师提纲 |
附录三 东南亚留学生应用文掌握现状研究访谈学生提纲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机关应用文写作》学习辅导(论文参考文献)
- [1]同伴互助学习在高中英语应用文写作中的有效性研究[D]. 张闻雅.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发展困境及建设路径探索——对应用文写作课程的调研及对策分析[J]. 李金华.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 2021(01)
- [3]中等职业学校《应用文写作》校本教材开发研究 ——以KMGD职业高级中学为例[D]. 杨正文.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基于UMU平台的混合式教学在中职文秘《公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张宗梅.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1)
- [5]案例教学法在中职文秘《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王梦妮.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8)
- [6]吕叔湘作文教学思想及实践研究[D]. 樊媛.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7]中职生应用文写作能力培养实践研究[D]. 谭爱宇.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
- [8]中等职业学校应用文教学现状、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 ——以甘肃省会宁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为例[D]. 刘鹏飞. 西北师范大学, 2018(06)
- [9]《机关应用文写作》学习辅导[J]. 刘江茹.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2004(07)
- [10]东南亚留学生应用文掌握现状及研究分析[D]. 黄发兆.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