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日胜[1]2004年在《消化系统结核的CT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 近年来结核病因AIDS的流行、免疫抑制药物的滥用和免疫缺陷病人的增加而增加。消化系统结核(广义)包括胃肠道、腹内淋巴结、腹膜、实质性脏器(肝、脾、胰)和胆道结核,其发病率也正逐步增加。但这类疾病多由于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而诊断困难。虽然CT被认为是一种很好的检查方法,但消化系统结核的CT特征报道不多。因此,本课题研究消化系统结核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全面评价CT检查对提高消化系统结核的诊断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 探讨消化系统结核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明确消化系统结核CT征象与病理改变的相关性,比较不同影像学检查在消化系统结核中的诊断价值,探讨消化系统结核CT分型的临床价值。 资料与方法 1.临床病例资料:87例经CT检查及临床病理证实的消化系统结核包括淋巴结结核31例,结核性腹膜炎24例(包括肝浆膜型结核2例),实质性脏器结核22例(其中肝结核10例,脾结核7例,胰结核8例),肠结核24例,胆道结核3例(其中胆囊结核2例,肝内胆管结核1例)。病理证实80例,分别通过手术、穿刺活检、纤维结肠和腹腔镜镜检证实。临床证实7例,均为腹内淋巴结结核,全部病例合并结外结核,并经诊断性抗结核治疗有显效。 2.CT检查:采用Somatom DR3、Somatom HIQ CT及Volume zoom多排螺旋CT机,检查于空腹条件下进行,部分患者检查前30min口服1%泛影葡胺500一2000m!。扫描范围从隔顶至耻骨联合,均先平扫后作增强扫描。 3.研究方法:(l)采用CT征象与病理对照研究:包括CT征象与手术病理对照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以及与穿刺活检、纤维结肠镜检、腹腔镜检病理对照研究。(2) CT与其他影像学检查对照研究:CT与MR、B超、胃肠道X线造影和KUB对照分析。 结果 以病理学为依据,将87例消化系统结核概括为以下主要CT表现: 1.实质性脏器(肝、脾、胰)结核22例:(l)粟粒小结节型6例:病灶直径延2.0 cm,弥漫性肿大的实质性脏器内见散在多发粟粒小结节状低密度灶伴多发点状钙化。(2)大结节型15例:病灶直径>2 cm。其中软组织密度肿块型5例:单发软组织密度肿块,伴斑点状钙化2例;蜂窝状肿块型5例:多个结节样低密度灶聚集而呈蜂窝状改变;囊性肿块型(结核脓肿)4例:单房或多房囊样病灶,囊壁厚薄不一伴斑点状钙化;完全钙化型(胰头团块状钙化)1例。(3)混合型1例:多发粟粒状钙化伴单发结节状低密度灶。 另外,还将4例肝结核的CT与MRI表现作对照分析。发现结核肉芽肿中早期与纤维增殖灶在CT上均呈低密度改变,而MR TZWI则表现为不同信号,这是肝结核MR检查的主要优点。但MRI不足在于不能显示钙化灶。 2.结核性腹膜炎24例:(1)腹水型8例:大量高密度腹水,壁腹膜多均匀、光滑增厚(少数伴细小结节或钙化灶),污迹腹膜、网膜。(2)粘连型10例:网膜呈饼状或毛毯样增厚,肠系膜呈线形或星芒状增厚并形成地图样改变,多发肠系膜呈环形强化的大结节灶,多段肠腔扩张:多数病例腹水少而网膜、肠系膜病变严重。 (3)千酪型4例:腹腔内呈轻度强化的单发或多发单房、或多房囊状病灶3例;肠系膜不规则软组织密度肿块1例。(4)脏层腹膜结核(浆膜型肝结核)2例:肝包膜增厚伴多发肝包膜下细小结节灶。 3.淋巴结结核31例:平扫示均匀类圆形软组织密度淋巴结肿大23例;不均软组织密度灶6例,伴斑点状钙化2例,病灶内出现气体1例;完全淋巴结钙化2例。增强扫描见环形或多环状强化18例,为主要强化方式。其他少见强化方式包括轻度均匀强化、轻度不均强化、混合性强化和无强化(完全淋巴结钙化)。另外,淋巴结结核的CT表现、诊断价值还与B超、胃肠道X线造影和KUB作对照分析。 4.肠结核24例:CT显示20例原发性肠结核中的18例,表现为肠壁多环状或偏侧性增厚,或不规则混合性密度增厚伴肠腔内多个息肉样突起。4例,核的CT发现腹内淋巴结结核累及肠道3例,胰腺结核累及肠道1例继发性肠结核。原发性肠结CT检查价值不如胃肠道X线造影,但CT易于检出继发性肠结核的肠外腹内结核病灶。 5.胆道结核3例:肝内胆管结核1例,见轻度肝肿大,肝内胆管明显扩张及肝门部多发斑点状钙化灶;胆囊结核2例,表现为胆囊内侧壁增厚伴囊壁局部小结节灶或胆囊区不均软组织密度肿块。 6.多脏器结核45例:本组87例消化系统结核中45例伴有其他脏器结核,约为52%;各个部位结核合并率约为45一67%。 另外,脾结核的治愈方法与CT分型有关。粟粒小结节型3例,均经内科治愈;大结节型4例中3例经手术治愈,1例经内科治愈。 结论1.消化系统多数脏器结核有一定特征性的CT表现并有助于诊断,如实质性脏器结 核的多发不同密度改变的病灶(软组织密度及钙化),多发粟粒小结节状低密度 灶内见更低密度影,软组织密度肿块内伴有多发斑点状钙化;结核性腹膜炎的腹 膜和肠系膜钙化,肠系膜环形强化结节灶:淋巴结结核的环形和多环状强化,肿 大的软组织密度淋
时晓晓[2]2013年在《23例肝结核患者的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结核病仍然是目前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在过去的十几年间,结核病的发病率又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全球感染结核杆菌的人数达到了20亿。现在全球患有结核病的病人总数已经超过了2000万人,每年新增病例数在800-900万人之间。根据WHO的监测结果,全球2006年有920万估算的新发结核病例、170万结核死亡病例、410万新涂阳病例。在中国,超过130万的病例为涂片阳性,是结核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结核病因其高感染性、高患病性、高耐药性、高死亡率、诊断困难的特点,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的健康。有学者统计,肺结核合并肝结核发病率约5.5/10万。肝结核在以发热为表现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占4.2%~5.1%。各类型的肺结核病例中,50%以上存在肝结核病变,血行播散性肺结核70~100%继发肝结核。肝结核病临床表现十分的不明显,特别是在病变的早期可以不出现任何症状,或者其肝脏症状被肺部或其它系统结核的症状所掩盖。这些症状还可以在结核病的抗痨治疗过程中被逐步控制或者治愈,表现极为隐匿。所以,临床上所遇到的肝结核患者数量远远比实际患有肝脏结核的患者数量少。肝结核的漏诊可以导致患者发生严重的肝功能损伤甚至发生肝衰竭等并发症;又由于肝结核病理变化的多样性而容易被误诊,尤其是多发病灶的肝结核常被误诊为肝脏恶性肿瘤,从而因错失第一时间的治疗而导致严重的后果。面对严峻的肝结核发病趋势,提高对肝结核的了解程度,对肝结核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特征性表现、影像学特殊征象进行深入的认识十分重要。目的:探讨肝结核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的特点及诊断方法,以减少肝结核的漏诊和误诊率,明确肝结核的诊断要点。方法:本组回顾分析了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肝胆外科1998年06月至2012年12月行肝结核手术治疗且病例资料完整的病例共23例。其中男性9例(39.1%),女性14例(60.9%);年龄14-67岁,平均年龄47.2岁。均因为后期发现肝脏占位或者出现黄疸而来我科就诊,术后病理均证实为肝脏结核。同时分别选取1998年06月至2012年12月与我院治疗的肝癌患者80例及非肝病患者60例作为对照。患者术前行B超、CT及MRI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ALT、AST、STB、γ-GT指标。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计数资料则选择卡方检验进行分析,均以P<0.05为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单因素两两比较的办法对各个资料进行分析对比。结果:1实验室检查1.1ALT肝结核组中血清ALT指标正常的有7例,异常的有16例,其含量的波动范围是10.2-670U/L。非肝病组中血清ALT正常的有57例,异常的有3例,其含量的波动范围是7-40U/L。肝癌组中血清ALT正常的有56例,异常的有24例,其含量的波动范围是15-725U/L。肝结核组与非肝病组比较,肝结核组血清ALT的水平显着高于非肝病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Table1。肝结核组与肝癌组比较,两者血清ALT升高水平无显着差别,P>0.05,无统计学意义,见Table2。1.2AST肝结核组中血清AST指标正常的有4例,异常的有19例,其含量的波动范围是10.2-670U/L。非肝病组中血清AST正常的有57例,异常的有3例,其含量的波动范围是10-32U/L。肝癌组中血清AST正常的有52例,异常的有28例,其含量的波动范围是12.4-658U/L。肝结核组与非肝病组比较,肝结核组血清AST的水平显着高于非肝病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Table1。肝结核组与肝癌组比较,两者血清AST升高水平无显着差别,P>0.05,无统计学意义,见Table2。1.3γ-GT肝结核组中血清γ-GT正常的有3例,异常的有20例,其波动范围是10.2-670U。非肝病组中血清γ-GT正常的有54例,异常的有6例,其含量的波动范围是8-66U。肝癌组中血清中AST正常的有52例,异常的有28例,其含量的波动范围是12.4-658U。肝结核组与非肝病组比较,肝结核组血清γ-GT的水平显着高于非肝病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Table1。肝结核组与肝癌组比较,肝结核组血清γ-GT升高水平显着高于肝癌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Table2。1.4STB肝结核组中血清STB含量正常的有5例,异常的有18例,其波动范围是5.6-97.8μmol/L。非肝病组中血清STB正常的有39例,异常的有21例,其含量的波动范围是7.3-38.95μmol/L。肝癌组中血清STB正常的有44例,异常的有36例,其含量的波动范围是9.6-94.2μmol/L。肝结核组与非肝病组比较,肝结核组血清STB的水平显着高于非肝病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Table1。肝结核组与肝癌组比较,肝结核组血清STB升高水平显着高于肝癌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Table2。2影像学检查2.1B超本研究23例肝结核患者中进行了B超检查的有12例,其中只有2例报告考虑结核病,这2例B超报告中代表性的描述为实质性或囊实性团块,边界清楚,边缘较光滑,肿块单发或多发,回声可均匀或不均匀,但均以低回声为主。见Fig.1。2.2CT23例肝结核患者中,22名患者进行了强化CT的检查,其中明确考虑肝结核的有3例;考虑肝脏恶性肿瘤的有8例,3例肝结核CT报告代表性的描述为平扫时可见圆形低密度病灶,边界欠清,强化后为边缘强化,似有一包膜状结构,内部密度无变化,或者肝内多个低密度灶,部分较大,边界清晰,其内密度不均,强化后可见中心轻度或中度强化。见Fig.2。2.3MRI23例肝结核患者中有10人进行了强化MRI的检查,均为描述性诊断,其中MRI报告中代表性的描述为肝内结核病灶在T1WI上全部呈现低信号。T2WI在结核菌感染肝脏的早期阶段表现为高信号,病灶边缘与周围组织分界不十分清晰。当炎症向着增生性反应发展时,表现为靠近中心区域的低信号和周围环绕的高信号区。病变继续发展后,出现低信号,而在低信号内还可以出现高信号。强化MRI时,在动脉期,部分病灶可以出现边缘不连续或者连续的环状强化。在门脉期或者延迟期可见病灶连续的较清晰的环形强化,可出现厚度不一致的线状影。见Fig.3。结论:1在肝结核患者中,血清中γ-GT水平较非肝病组及肝癌组显着升高,可作为肝结核诊断的参考指标。2在肝结核患者中,血清中STB水平较非肝病组及肝癌组显着升高,可作为肝结核诊断的参考指标。3在肝结核、肝癌及非肝病的患者中,ALT及AST水平无显着差别,对诊断肝结核没有参考价值。4在肝结核患者中,平扫CT可见圆形低密度病灶,强化CT中出现病灶边缘强化,似有一包膜状结构,即边缘“花环状”强化,及中心“牛眼状”强化的特征性表现。5在肝结核患者中,MRI检查T2WI出现靠近中心区域的低信号和周围环绕的高信号区,强化时动脉期可以出现边缘环状强化,门脉期或者延迟期可见病灶连续的较清晰的环形强化,为其特征性表现。6在肝结核患者中,B超检查均出现特征性的肝内散在、多发的低回声小结节及囊实性变并伴有多个低回声团。7以上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是帮助明确肝结核诊断的有效指标,但是在临床实践中应该综合运用并结合患者的个体化差异来诊断,同时仍然有必要进行一些前瞻性研究来更好的指导肝结核的诊断。
高萌[3]2016年在《MRI在布氏杆菌脊柱炎和脊柱结核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结核病是一种古老而常见的感染疾患,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所致,好发于肺、骨关节、泌尿系统等,其中脊柱结核是肺外结核最常见的形式,约占结核患病率的1%,是骨关节结核中最常见的疾患,约占50%。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我国结核患病率高居世界第二,给国家和个人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在某些发展中国家由于落后的经济条件及较差的卫生状况,布氏杆菌脊柱炎发病率有逐渐上升趋势;而在发达国家,脊柱结核也由于耐药菌株的出现,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脊柱结核发病呈慢性隐匿性,无明显特异性临床症状,常常出现延迟诊断和治疗的情况,导致严重脊柱并发症,如高低位截瘫,脊柱畸形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布氏杆菌病是一种动物性传染性疾病,由布氏杆菌感染所致,常见于我国西北部、青藏高原等牧区,牛、羊和狗均可为其传染源,常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如泌尿系统,消化系统,骨骼肌肉系统及造血系统等,布氏杆菌脊柱炎是其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近年来随着乳制品的消耗量增加,布氏杆菌脊柱炎有较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临床症状与脊柱结核有诸多相似之处,治疗方案不完全相同,延迟诊断及治疗也可造成严重的脊柱并发症。本文重点讨论脊柱结核与布氏杆菌脊柱炎在MRI上的特异性表现,以期发现两者相对特异性的影像学特征,降低误诊率和致畸致残率。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脊柱结核和布氏杆菌脊柱炎患者的MRI表现,探讨MRI在脊柱结核(TS)和布氏杆菌脊柱炎(BS)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山东省立医院脊柱外科自2012年1月份至2014年12月份经细菌学或病理学或布氏杆菌凝集实验及临床随访等确诊的44例脊柱感染患者的MRI,其中18例脊柱结核,26例布氏杆菌脊柱炎。利用卡方检验,以P值小于等于0.05为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对比两组患者MRI的影像学特征,包括好发人群、年龄范围、好发部位、椎体感染信号的形态及变化,椎体骨质破坏、柱旁脓肿及椎管内脓肿发生率及扩散情况、椎间盘破坏程度和炎性反应线的发生率及脊柱畸形等,观察两种疾患在MRI上相对特异性的影像学特点,总结MRI在两种疾患中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通过对比分析两种疾患的MRI影像学特点,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研究结果如下:1.韧带下扩散(≥3个椎体):(TS 54%[7/13]vs BS 8%[1/12]);2.韧带下扩散(<3个椎体):(23%[3/13]vs 58%[7/12])3.胸椎受累:(50%[9/18]vs 4%[1/26]);腰椎受累:(22%[4/18]vs 77%[20/26])4.T2像椎间盘异常信号:(33%[7/21]vs 85%[30/35])5.压脂像局限性或扇形感染信号(14%[7/50]vs 50%[31/62]),尤其是扇形高信号(0%[0/50]vs 23%[14/62])6.脊柱后凸畸形(22%[11/50]vs 3%[2/62])7.椎体塌陷(42%[21/50]vs 2%[1/62])8.间盘周围骨破坏(22%[11/50]vs 44%[27/62])10.腰大肌脓肿(6%[3/50]vs 0%[0/62])。结论通过对比分析布氏杆菌脊柱炎和脊柱结核的MRI表现可发现,MRI对脊柱感染敏感性较高,对于布氏杆菌脊柱炎和脊柱结核的鉴别诊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赵雪松[4]2014年在《能谱CT小肠造影对克罗恩病疾病活动度的评估及与肠结核鉴别诊断的回归数学模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和分析CT能谱成像在小肠克罗恩病疾病活动度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5月~2013年9月,经临床、肠镜或手术病理证实的且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完整的克罗恩病患者140例,所有患者均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并进行CDEIS评分,其中,活动期83例,缓解期57例,所有病例均做了CT小肠造影能谱成像和能谱成像后处理。比较活动期和缓解期克罗恩病的以下几个单变量指标:1.末端回肠的肠壁厚度;2.肠壁动脉期和门脉期的CT值;3.肠壁动脉期和门脉期的相对强化值;4.动脉期和门脉期的梳状征分数;5.肠壁的强化方式;6.肠管的形态;7.肠管周围的改变;8.动脉期和门脉期的碘浓度值。应用SPSS16.0进行分析,找出能鉴别活动期和缓解期克罗恩病的定性和定量单变量指标,应用ROC曲线求得较优的单变量指标;将有意义的单变量指标进行多变量二值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数学模型),并用ROC曲线分析回归数学模型的诊断效能和确定预测诊断的诊断点,并计算曲线下面积、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1、活动期克罗恩病的肠壁厚度、动脉期和门脉期的CT值、动脉期和门脉期的相对强化值、动脉期和门脉期的梳状征分数、动脉期和门脉期的碘浓度值均高于缓解期克罗恩病(P<0.05)。2、活动期克罗恩病肠壁表现为黏膜下水肿和肠管周围渗出(P<0.05);缓解期克罗恩病常表现为肠壁均匀一致强化或黏膜下脂肪沉积(P<0.05);缓解期克罗恩病多表现为肠管系膜缘缩短,游离缘假性憩室改变;3、ROC曲线分析单变量定量指标中,肠壁厚度、动脉期和门脉期的CT值、动脉期和门脉期的相对强化值、动脉期和门脉期的梳状征分数以及动脉期和门脉期的碘浓度值等单变量指标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993、0.969、0894、0.972、0.922、0.999、0.998、0.913和0.974;4、多元二值Logistic回归分析中,对鉴别活动期和缓解期克罗恩病有意义的指标是肠壁厚度、肠壁均匀一致强化以及门脉期的碘浓度值;有意义的指标的数学回归模型对活动期和缓解期克罗恩病鉴别诊断的曲线下面积为0.961,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8%、98.2%、96.4%、97.5%、93.3%,预测诊断界点值为0.753。结论1、单变量定量指标分析中,用肠壁厚度、动脉期和门脉期的CT值、动脉期和门脉期的梳状征分数以及门脉期的碘浓度值鉴别活动期和缓解期克罗恩病较优;2、多元二值Logistic回归分析所建立的回归数学模型在鉴别活动期和缓解期克罗恩病的准确性为96.4%,提示用能谱CT小肠造影检查可以提高对克罗恩病活动度评估的准确性,从而指导临床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来提高克罗恩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目的探讨和筛选出对克罗恩病和肠结核鉴别诊断有价值的临床及CT小肠造影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5月~2013年9月,经临床、肠镜或手术病理证实的且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完整的克罗恩病患者141例,肠结核患者47例,所有病例均做了CT小肠造影检查。比较克罗恩病和肠结核的以下几个临床单变量指标:1.人口统计学特征;2.临床症状;3.实验室检查;比较克罗恩病和肠结核的以下几个CT小肠造影单变量指标:1.病变的累及范围;2.增厚的肠壁厚度;3.肠壁的强化方式;4.肠管的形态;5.淋巴结的特征;6.腹膜的特征;7.肠腔外的改变;8.肠管周围的并发症。应用SPSS16.0进行分析,找出能鉴别克罗恩病和肠结核的临床和CT小肠造影单变量指标,将有意义的单变量进行多变量二值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数学模型),并用ROC曲线分析回归数学模型的诊断效能和确定预测诊断的诊断点,并计算曲线下面积、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多元二值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对克罗恩病和肠结核鉴别有价值的临床指标分别是:便血、肛周疾病、PPD实验阳性、腹水、肺结核病史和夜间盗汗,其中便血和肛周疾病提示克罗恩病的诊断,PPD实验阳性、腹水、肺结核病史和夜间盗汗提示肠结核的诊断;2.对克罗恩病和肠结核鉴别有价值的CT小肠造影指标分别是:左半结肠受累、肠管非对称性受累、肠管周围脓肿、梳状征、淋巴结主要分布在右结肠动脉引流区、回盲瓣挛缩变形、回盲瓣固定开口、淋巴结中央干酪样坏死,其中左半结肠受累、肠管非对称性受累、肠管周围脓肿和梳状征提示克罗恩病的诊断,淋巴结主要分布在右结肠动脉引流区、回盲瓣挛缩变形、回盲瓣固定开口和淋巴结中央干酪样坏死提示肠结核的诊断;3.ROC分析获得有意义的临床指标的回归数学模型对克罗恩病和肠结核鉴别诊断的曲线下面积为0.916,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3%、80.4%、91.0%、93.7%和82.6%,预测诊断的界点值为0.806;4.ROC分析获得有意义的CT小肠造影指标的回归数学模型对克罗恩病和肠结核鉴别诊断的曲线下面积为0.986,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5%、93.6%、95.7%、97.8%和89.8%,预测诊断的界点值为0.682。结论1、筛选出的临床和CT小肠造影指标对克罗恩病和肠结核的鉴别诊断有价值,应用临床指标、CT小肠造影指标回归数学模型的方法可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2、CT小肠造影指标的回归数学模型的准确性为95.7%,提示在鉴别克罗恩病和肠结核时,可将CT小肠造影作为检查流程的首选方法。
周瀚[5]2004年在《消化系统常见肿瘤中上腹部淋巴结转移的螺旋CT表现特征》文中认为研究目的: 1.原发性肝细胞癌、胆道癌、胰腺癌及胃癌四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上腹淋巴结转移的分布特点。 2.转移淋巴结的螺旋CT影像表现特征。 3.比较原发性肝细胞癌、胆道癌、胰腺癌及胃癌中上腹淋巴结转移的分布和螺旋CT影像表现的差异。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收集2002年7月至2004年3月间,在我院就诊,经病理或临床综合诊断为原发性肝细胞癌的患者116例;经病理诊断为原发性胆管(肝外)癌及胆囊癌患者41例,原发性胰腺癌48例,原发性胃癌62例纳入研究。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或影像标准诊断有中上腹淋巴结转移。 2.CT扫描设备及扫描参数:按收集病例的时间不同,分别使用SIEMENS的PLUS4 VA,SENSATION 4和SENSATION 16螺旋CT扫描机进行扫描。所有病例均使用高压自动注射器静脉团注造影剂后,常规行螺旋CT
韩引萍[6]2016年在《能谱CT成像在肠道病变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正常肠壁的能谱特征目的初步探讨正常肠壁的能谱CT特征;方法对30例无肠道病变的志愿者(经肠镜证实)行小肠CT成像(CTE),采用宝石能谱CT进行能谱CT平扫和动脉期增强扫描,并在能谱分析软件上分析测量,分别测量空肠、回肠、左半结肠、右半结肠的碘(水)浓度,并在能谱图像上获得最佳单能量。将30例志愿者按照年龄分为叁组(18岁~30岁为A组,30岁~50岁为B组,50岁~65岁为C组),分别均在动脉期能谱CT图像上,测量空肠、回肠、左半结肠、右半结肠的最佳单能量、碘(水)浓度,采用统计描述中的均值和95%可信区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空肠CNR的均值53.47±0.83,区间为(51.76,55.17),碘(水)浓度的均值11.84±0.22,区间为(11.38,12.29);B组空肠CNR的均值53.60±0.80,区间为(51.97,55.23),碘(水)浓度的均值11.50±0.23,区间为(9.01,11.97);C组空肠CNR的均值54.17±0.67,区间为(52.79,55.54),碘(水)浓度的均值11.51±0.41,区间为(9.03,12.91);A组回肠CNR的均值52.33±0.87,区间为(50.55,54.11),碘(水)浓度的均值11.05±0.37,区间为(10.21,13.34);B组回肠CNR的均值51.34±0.78,区间为(49.92,53.78),碘(水)浓度的均值11.01±0.67,区间为(10.08,12.48);C组回肠CNR的均值51.34±0.56,区间为(49.00,53.01),碘(水)浓度的均值11.34±0.56,区间为(10.03,12.76);A组左半结肠CNR的均值55.03±0.63,区间为(53.74,56.33),碘(水)浓度的均值9.80±0.08,区间为(9.64,9.96);B组左半结肠CNR的均值55.43±0.60,区间为(54.20,56.66),碘(水)浓度的均值9.71±0.14,区间为(8.42,11.08);C组左半结肠CNR的均值56.07±0.53,区间为(54.98,57.15),碘(水)浓度的均值9.01±0.13,区间为(8.75,10.27);A组右半结肠CNR的均值55.20±0.62,区间为(53.92,56.48),碘(水)浓度的均值9.17±0.13,区间为(8.90,11.44);B组右半结肠CNR的均值55.67±0.56,区间为(54.53,56.81),碘(水)浓度的均值9.12±0.21,区间为(8.68,11.55);C组右半结肠CNR的均值56.13±0.52,区间为(55.07,57.19),碘(水)浓度的均值9.01±0.24,区间为(8.52,10.49。结论不同年龄段肠壁CNR均值及碘(水)浓度均值,差异不明显。空肠、回肠、左半结肠、右半结肠的CNR均值及碘(水)浓度均值,差异不明显。第二部分能谱CT在肠道炎性病变中的研究目的初步探索宝石能谱CT成像在肠道炎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肠道炎性病变患者的能谱CT资料,其中10例为回盲部肠结核,10例为溃疡性结肠炎。并选取30名无肠道病变的志愿者。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能谱CT双期(动脉期、静脉期)增强扫描,在能谱分析软件上分别测量病灶和对应正常肠壁的40~140ke V(间隔10 ke V)的CT值、碘(水)浓度、水(碘)浓度,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在动脉期和静脉期正常肠壁的40~90ke V下CT值均低于肠结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结核动脉期和静脉期碘浓度含量均高于正常肠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溃疡性结肠炎的动脉期和静脉期40~90 ke V单能量CT值高于正常结肠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溃疡性结肠炎的动脉期和静脉期碘浓度明显大于正常结肠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能谱CT成像的定量参数可有助于鉴别肠道炎性病变。第叁部分能谱CT在肠道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目的评价能谱CT成像对肠道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1例结直肠癌和10例肠结核、10例溃疡性结肠炎,并均术前行平扫和双期能谱增强CT扫描,应用能谱分析软件,获得不同单能量下的CT值和碘(水)浓度。结果结直肠癌动脉期和静脉期40~80ke V单能量CT值及碘浓度均高于肠结核和溃疡性结肠炎,水浓度低于肠结核和溃疡性结肠炎(P均<0.05);以动脉期50ke V下129.71HU为阈值、60ke V下120.64HU为阈值、碘浓度11.96(100μg/㎝3)为阈值,诊断结直肠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均达100%,以静脉期50ke V下179.08Hu为阈值、60ke V下128.46Hu为阈值,诊断结直肠癌的敏感度、特异度亦达100%。结论能谱CT成像能够鉴别肠道良恶性病变。第四部分能谱CT在结直肠癌术前分期中的研究目的初步探索宝石能谱CT在结直肠癌术前T分期、N分期临床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1例结直肠患者的能谱CT资料,其中21例患者有肠周脂肪浸润。在术前所有患者均进行能谱CT双期(动脉期、静脉期)增强扫描,并在能谱分析软件上分析测量,然后分析结直肠癌病灶、正常肠壁、肠周脂肪及区域性肿大淋巴结的能谱特征,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T分期:分别均在动脉期和静脉期能谱CT图像上,测量结直肠癌病灶与远端正常肠壁、受侵脂肪与正常脂肪的能谱参数,比较40~140ke V单能量水平下的CT值、碘(水)浓度、水(碘)浓度差异,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N分期:两名放射科主任医师盲法阅片,分别采用能谱CT方法(淋巴结与病灶能谱曲线形态一致或相似者,评价为转移淋巴结)与常规CT方法(通过观察淋巴结大小、长短径及CT值)进行淋巴结评估,比较两种方法对结直肠癌N分期评估的准确度;如两名医生的诊断出现分歧时,采取共同商讨一致并作为最终结果。结果结直肠癌病灶动脉期和静脉期单能量CT值在40~90ke V单能量水平下均显着高于正常肠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直肠癌病灶动脉期和静脉期碘浓度含量均高于正常肠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周受侵脂肪的动脉期和静脉期40~140 ke V单能量CT值高于正常脂肪,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侵脂肪的动脉期和静脉期碘浓度明显大于正常脂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能谱CT和传统CT评估结直肠癌N0分期的准确度分别为68.75%、56.25%。能谱CT和传统CT评估结直肠癌N1分期72%、6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能谱CT成像的定量参数可有助于鉴别结直肠癌病灶与正常肠壁、受侵脂肪与正常脂肪,并能较准确判断转移性淋巴结,从而为结直肠癌术前T分期、N分期的临床评价提供依据。
严雪敏, 孙昊, 杨爱明[7]2015年在《胰腺结核的临床特点及诊断要点》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胰腺结核患者的一般临床特点及诊断要点,以提高对胰腺结核的认识。方法纳入1984年1月至2014年3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确诊为胰腺结核的住院患者,回顾性分析其病例资料,对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等情况进行总结。结果研究期间确诊为胰腺结核的患者共10例,占同期确诊结核患者的0.12%(10/8689)。其中男5例,女5例,平均年龄53.1岁(31~70岁),65岁以下患者占80%。腹痛(60%)、纳差(60%)及体重下降(60%)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发热(40%)、黄疸(10%)等症状较少见,未见盗汗。CT及PET/CT均未确诊胰腺结核。1例患者因结核菌素蛋白衍生物试验强阳性、发现肠结核,1例有颈部冷脓肿,临床综合考虑后诊断结核,抗痨治疗有效后验证临床诊断;1例行胫前结节活检证实为结核;1例经B超引导下胰腺结节穿刺证实为结核;6例行剖腹探查术,术后病理支持结核诊断。结论胰腺结核为罕见疾病,常因胰腺的局限性囊/实性占位而被误认为胰腺肿瘤,进而行手术治疗。病史及临床症状对诊断很重要,影像学有一定帮助,病理结果有确诊价值。对于年龄较轻、有感染征象、肿瘤标志物为阴性的胰腺占位、伴或不伴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的患者,要考虑胰腺结核可能,对不易鉴别的患者应积极行内镜引导下或B超引导下活检术,必要时行手术探查。
张帆[8]2017年在《双能量CT对肠道炎性疾病与大肠癌及其区域淋巴结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碘图及能谱曲线在鉴别炎症性肠病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与结直肠癌转移性淋巴结中的价值[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扫描中碘含量及能谱曲线对炎症性肠病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与结直肠癌转移性淋巴结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有完整双能量扫描资料并经肠镜或手术病理证实的45例炎症性肠病(21例溃疡性结肠炎、24例克罗恩病)共51枚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及20例结直肠癌(升结肠癌9例,直肠癌11)共58枚转移淋巴结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分别将动、静脉期Sn100 kVp及S n140 kVp两组薄层图像调入双能量工具软件中,选择“Liver VNC”模式测量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及结直肠癌转移性淋巴结动静脉期的碘含量(碘图);选取“Mono Energetic”模式对其能谱曲线进行分析,并比较叁者病变区域性肿大淋巴结的动静脉碘含量及能谱曲线斜率的差异。[结果]45例炎症性肠病中,炎性病变区域反应性增生淋巴结共51枚,20例结直肠癌患者中,发现癌变区域转移性淋巴结58枚;共109枚淋巴结。动、静脉期炎症性肠病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与结直肠癌转移性淋巴结能谱曲线斜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02,P<0.05;t=25.316,P<0.05)。在60-180keV范围内,随单能keV值的升高,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与转移性淋巴结CT值均逐渐递减,且keV值越高,CT值降低幅度越小,两种性质的淋巴结能谱曲线在60-180keV下均呈现“下降型”趋势。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与转移性淋巴结曲线斜率分别为2.81±0.56、0.14±0.09,两者的曲线斜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02,p<0.05)。动脉期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与结直肠癌转移性淋巴结碘含量值分别为3.39±0.74mg/ml、2.43±0.40mg/ml 及 1.73±0.72mg/ml,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静脉期碘浓度分别为3.81±0.56mg/ml、2.64±0.53mg/ml及2.08±0.96mg/ml;动脉期能谱曲线斜率分别为3.21±0.45、2.56±0.47、0.77±0.11,静脉期能谱曲线斜率分别为3.26±0.49、2.81±0.39、0.63±0.08,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与结直肠癌转移性淋巴结叁者动静脉期碘浓度及曲线斜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动静脉期碘浓度及曲线斜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测量及评价动静脉期炎症性肠病、结直肠癌区域淋巴结的碘含量及能谱曲线可协助诊断淋巴结的性质。分析区域淋巴结CT值,碘含量及能谱曲线的斜率趋势,有助于炎症性肠病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与结直肠癌区域转移淋巴结的鉴别诊断。第二部分碘含量及Overlay值在炎症性肠病及肠结核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技术中碘含量及碘图CT值(Overlay值)在炎症性肠病及肠结核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收集有完整CT双能量扫描资料并经手术或肠镜病理证实的54例炎症性肠病及肠结核患者。将双能量动脉期增强扫描图像调入双能量后处理软件“LiverVNC”,分别测量IBD与肠结核病变肠壁的CT值、碘含量及Overlay值。比较叁种病变肠壁CT值、动脉期碘含量及Overlay值的差异,再对动脉期碘含量及Overlay值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进行分析。[结果]在54例炎症性肠病及肠结核患者中,溃疡性结肠炎患者21例,克罗恩病患者24例,肠结核9例。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结核病变肠壁平扫期CT值分别为40.81±8.72HU、44.91±7.86 HU、48.06±5.42 HU;动脉期CT值分别为86.07±12.97HU、89.44±15.65HU、82.23±9.53 HU;静脉期CT值分别为71.71±12.62HU、69.88±14.07HU、79.00±7.94HU;叁组之间比较,病变肠壁的平扫期、动脉期及静脉期CT值之间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t=3.416,p=0.181>0.05;t=1.348,p=0.269>0.05;t=2.761,p=0.072>0.05)。叁种病变肠壁动脉期和静脉期CT值均高于平扫期(P<0.001)。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及肠结核叁种病变肠壁的动脉期碘浓度分别为2.61±0.42mg/ml、2.55±0.50mg/ml、1.53±0.54mg/ml,叁者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5.89,p=0.000);两两组间比较,溃疡性结肠炎与克罗恩病病变肠壁动脉期碘浓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7>0.05);肠结核与溃疡性结肠炎及克罗恩病病变肠壁动脉期碘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534,p=0.000;t=3.576,p=0.000),两种炎症性肠病病变肠壁动脉期的碘含量显着高于肠结核组(P<0.05)。叁组病变肠壁动脉期Overlay值分别为51.63±9.33、41.10±10.95、25.08±13.85,叁组间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7.099,p=0.000);两两组间比较,叁者病变肠壁动脉期Overlay值之间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t=3.254,p=0.002;t=10.516,p=0.000;t=5.269,p=0.000)。利用动脉期碘含量诊断炎症性肠病时,敏感度为85.0%,特异度为87.5%,AUC(ROC曲线下面积)为0.898,利用Overlay值诊断炎症性肠病时,敏感度为82.5%,特异度为56.2%,AUC为0.822。[结论]碘图中碘含量及Overlay值在炎症性肠病及肠结核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且碘含量诊断效能高于Overlay值。第叁部分炎症性肠病、肠结核及其区域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的双能量能谱及碘含量对比分析[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技术中碘含量及能谱曲线斜率在炎症性肠病、肠结核及其区域反应性增生淋巴结间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收集有完整CT双能量扫描资料并经手术或肠镜病理证实的54例炎症性肠病及肠结核患者。将双能量动脉期增强扫描图像调入双能量后处理软件“Liver VNC”,分别测量IBD与肠结核病变肠壁及其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的动脉期碘含量及能谱曲线斜率。[结果]21例UC患者,共发现区域肿大淋巴结31枚;24例CD患者,共发现区域肿大淋巴结20枚;8例ITB患者,共发现区域肿大淋巴结16枚。UC病变肠壁及其反应增生淋巴结的动脉期含量分别为2.61±0.42mg/ml、3.39±0.73 mg/ml,动脉期能谱曲线斜率分别为2.12±0.29、3.21±0.45,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4.017,p=0.000;t=8.832,p=0.000);CD病变肠壁及其反应增生淋巴结的动脉期碘含量分别为2.55±0.50mg/ml、2.43±0.40mg/ml,动脉期能谱曲线斜率分别为1.48±0.47、3.21±0.45,病变肠管及其反应增生淋巴结动脉期碘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53,p>0.05),动脉期能谱曲线斜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01,p>0.05);ITB病变肠壁及其反应增生淋巴结的动脉期含量分别为1.53±0.54mg/ml、1.33±0.52mg/ml,动脉期能谱曲线斜率分别为 1.10±0.31、1.35±0.48,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63,p>0.05;t=1.720,p>0.05)。[结论]通过对炎症性肠病、肠结核病变肠壁及其区域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的碘含量和能谱曲线对比分析,发现炎症性肠壁与反应性增生淋巴结间的碘含量和能谱曲线斜率无相关性,而结核病变肠壁与反应性增生淋巴结间碘含量和能谱曲线斜率有同源性,且结核肠壁及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的碘含量明显低于炎症性肠病,对炎症性肠病与肠结核的鉴别具有一定诊断价值。
刘翔[9]2016年在《CTE结合能谱成像在肠道炎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文中指出目的:研究肠道炎性病变在口服等渗甘露醇后行双源CT小肠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Enterography,CTE)的影像学表现及能谱特点,评价该成像方法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5月-2016年2月就诊于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经临床、内镜或手术病理证实的,并且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完整的肠道炎性病变的患者资料共58例作为研究组,其中克罗恩病29例,溃疡性结肠炎19例,肠结核10例。另选择10例经临床确诊的无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病例均在口服等渗甘露醇后行双源CT小肠造影能谱成像检查及能谱成像后处理。观察并分析四组病例的CTE影像学特征及能谱特点,CTE影像学特征主要包括病变的累及范围、增厚肠壁的厚度、肠壁的强化程度及方式、病变周围肠系膜、淋巴结及肠外并发症等情况,能谱特点主要有能谱曲线的走行及40ke V-100ke V的曲线斜率。对四组间CTE各征象采用?2检验,对病变肠壁的厚度、能谱曲线斜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两两之间比较采用LSD法。结果:1、克罗恩病好发部位依次为回肠93.1%(27/29)、回盲部65.5%(19/29)、空肠48.3%(14/29);肠结核好发部位依次为回盲部80%(8/10)、回肠70%(7/10)、右半结肠60%(6/10);溃疡性结肠炎仅累及直肠占15.8%(3/19),累及左半结肠占36.8%(7/19),累及全结肠占47.4%(9/19)、其中侵犯末端回肠占21.1%(4/19)。2、CTE征象中,病变肠壁的厚度在研究组叁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之间比较,克罗恩病组与肠结核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克罗恩病组与溃疡性结肠炎组、肠结核组与溃疡性结肠炎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节段病变、系膜侧增厚、假憩室征、回盲瓣闭塞及梳样征在克罗恩病组出现比例高于溃疡性结肠炎组和肠结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称性增厚、均匀一致强化、蜈蚣足征及结肠袋消失在溃疡性结肠炎组出现比例高于克罗恩病组和肠结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回盲瓣挛缩或固定开放、淋巴结沿右结肠动脉分布、淋巴结中心坏死、腹盆腔积液及肺结核在肠结核组出现比例高于克罗恩病组和溃疡性结肠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能谱曲线斜率:克罗恩病组平扫期为1.439±0.453,动脉期为3.785±1.267,门脉期为4.998±1.242,延迟期为3.923±1.104;溃疡性结肠炎组平扫期为1.688±0.427,动脉期为2.958±0.697,门脉期为3.879±1.035,延迟期为3.046±1.046;肠结核组平扫期为1.695±0.247,动脉期为3.882±0.887,门脉期为5.069±1.169,延迟期为4.047±1.264;正常对照组平扫期为1.423±0.542,动脉期为2.145±0.645,门脉期为2.543±0.693,延迟期为2.056±0.548。平扫期四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增强各期斜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肠结核组、克罗恩病组、溃疡性结肠炎组、正常对照组,克罗恩病组与肠结核组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CTE能够从形态学上反映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和正常肠道的影像学特征。2、能谱曲线及其斜率有助于克罗恩病、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和正常肠道的鉴别,但在鉴别克罗恩病和肠结核的价值有限。3、CTE结合能谱成像为肠道炎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目的:研究克罗恩病活动期与缓解期在口服等渗甘露醇后行双源CT小肠造影的影像学表现及能谱特点,评价该成像方法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5月-2016年2月就诊于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经临床、内镜或手术病理证实的,并且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完整的克罗恩病的患者资料共29例,其中活动期15例,缓解期14例。所有病例均在口服等渗甘露醇后行双源CT小肠造影能谱成像检查及能谱成像后处理。观察并分析两组病例的CTE影像学特征及能谱特点,CTE影像学特征主要包括增厚肠壁的厚度、肠壁的强化程度及方式、病变周围肠系膜、淋巴结及肠外并发症等情况,能谱特点主要有能谱曲线的走行及40ke V-100ke V的曲线斜率。对两组间CTE各征象采用?2检验,对病变肠壁的厚度、能谱曲线斜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进行比较。结果:1、肠腔狭窄、“靶征”分层强化、梳样征、淋巴结肿大及蜂窝织炎在活动期出现比例高于缓解期,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憩室征、黏膜下脂肪沉积及均匀一致强化在缓解期出现比例高于活动期,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病变肠壁厚度活动期约15.6±0.4mm,缓解期约5.9±0.6mm,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能谱曲线斜率:克罗恩病活动期平扫期为1.526±0.446,动脉期为4.760±1.332,门脉期为6.081±0.667,延迟期为4.539±0.712;缓解期平扫期为1.346±0.458,动脉期为2.980±0.576,门脉期为3.838±0.357,延迟期为3.511±0.788。平扫期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增强各期斜率活动期均高于缓解期,两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TE结合能谱成像有助于克罗恩病活动期与缓解期的鉴别,对克罗恩病的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薛萌[10]2011年在《结核性腹膜炎106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近年来,结核发病率逐年上升,已经成为当前世界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结核性腹膜炎是消化系统结核的常见表现,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被漏诊和误诊。本研究通过观察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06例结核性腹膜炎患者,探讨结核性腹膜炎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提高对结核性腹膜炎的认识。研究对象和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住院并确诊为结核性腹膜炎的106例病例进行整理,分别记录其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手段、诊断、误诊情况及治疗预后情况,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描述和分析,治疗前后值的比较采用配对(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结果结核性腹膜炎患者平均年龄35.61±12.82岁,以20-29岁组最为多见,男女比例为1:1.21,以农民(35.85%)和无业(21.70%)者患病率较高。症状以腹胀(86.79%)、消瘦(76.42%)多见,体征以腹水征阳性(73.58%)多见,患者常有轻度贫血,部分患者白细胞升高,大多数患者ESR、HsCRP及CA125升高。有84例患者行腹水检验,腹水性质多为渗出液,有80例患者腹水ADA升高,81例患者腹水间皮细胞<5%;17例患者行腹水培养,2例阳性,12例患者行腹水结核杆菌PCR检测,4例阳性,29例患者行T-SPOT. TB检验,27例患者阳性,11例患者行腹腔镜检查,全部阳性。93名患者接受规范抗结核治疗2周,对比治疗前后各项化验结果,治疗后,患者WBC、ESR、HsCRP、CA125水平均有显着下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影像学表现以腹水和腹膜增厚多见。确诊方法以临床诊断为TBP并抗结核治疗有效最高。49例合并其他部位结核,以合并结核性胸膜炎最为多见。21例误诊,误诊率为19.81%,以误诊为腹腔肿瘤最为多见。103例治疗显效或有效,有效率96.77%。结论1.结核性腹膜炎好发于青年人,尤其是青年女性;2.结核性腹膜炎易合并其他部位结核,尤其是结核性胸膜炎;3.ESR、HsCRP、CA125可以作为判断结核治疗效果的观察指标;4.腹水ADA、腹水间皮细胞计数、T-SPOT. TB、腹腔镜检查是诊断结核性腹膜炎比较可靠的手段;5.当结核性腹膜炎与腹腔肿瘤等疾病鉴别不清时,应先试验性抗结核治疗,若诊断明确,经规范治疗后,预后较好。
参考文献:
[1]. 消化系统结核的CT研究[D]. 余日胜. 浙江大学. 2004
[2]. 23例肝结核患者的临床分析[D]. 时晓晓. 河北医科大学. 2013
[3]. MRI在布氏杆菌脊柱炎和脊柱结核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D]. 高萌. 山东大学. 2016
[4]. 能谱CT小肠造影对克罗恩病疾病活动度的评估及与肠结核鉴别诊断的回归数学模型的研究[D]. 赵雪松. 上海交通大学. 2014
[5]. 消化系统常见肿瘤中上腹部淋巴结转移的螺旋CT表现特征[D]. 周瀚. 四川大学. 2004
[6]. 能谱CT成像在肠道病变中的应用研究[D]. 韩引萍. 兰州大学. 2016
[7]. 胰腺结核的临床特点及诊断要点[J]. 严雪敏, 孙昊, 杨爱明. 协和医学杂志. 2015
[8]. 双能量CT对肠道炎性疾病与大肠癌及其区域淋巴结的临床研究[D]. 张帆. 昆明医科大学. 2017
[9]. CTE结合能谱成像在肠道炎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D]. 刘翔. 皖南医学院. 2016
[10]. 结核性腹膜炎106例临床分析[D]. 薛萌. 郑州大学. 2011
标签:临床医学论文; 特种医学论文; 克罗恩病论文; 淋巴论文; 大肠癌论文; 淋巴结转移论文; 病理报告论文; 肺结核论文; 肠结核症状论文; 淋巴结活检论文; 病理检查论文; 癌症论文; 消化道论文; ct值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