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铜蓝蛋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蛋白,血管,矽肺,氧化酶,耐药性,心肌炎,组织学。
铜蓝蛋白论文文献综述
王晔,李卫明,杜琴,黄凯[1](2019)在《利用铜蓝蛋白进行儿童肝豆状核变性筛查的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肝豆状核变性(Wilson's disease,WD)是ATP7B基因突变导致铜在体内各脏器进行性沉积的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该基因突变会使的铜转运P型ATP酶功能减弱或丧失,胆道排铜障碍,过量的铜不同程度地沉积在机体器官如肝、脑、肾、角膜等处,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与许多神经遗传性代谢疾病不同,WD可以在疾病的急性和慢性阶段得到非常有效的治疗。所以,早期认识是至关重要的,延误诊断有更高的风险,不利临床开展治疗。WD最初的临床表现为神经系统疾病占大约40%-50%的患者,对于WD的诊断仍以实验室为基础,Yamaguchi等均认为3岁是通过铜蓝蛋白进行WD筛查的最佳年龄。总之,儿童WD并不是十分罕见的疾病,出现临床症状后的患儿往往存在诊断延迟或误诊,后期可能需要肝移植,甚至部分出现神经系统后遗症,而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则可以使患儿接近正常寿命及保证正常生活质量,因此有必要进行早期儿童WD的筛查,减轻患儿的疾病痛苦,减少家庭及社会的经济负担,同时也提高广大儿科医务人员对该病的认识。(本文来源于《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联盟2019年学术与教学交流会摘要集》期刊2019-07-12)
顾伟[2](2019)在《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N末端脑钠肽前体及铜蓝蛋白水平对高血压并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是慢性心力衰竭的一种常见类型,目前尚无明确的诊断指标及特效药物,而早期诊断HFpEF可有效减轻患者负担及挽救患者生命。目的分析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铜蓝蛋白(CP)水平对高血压并HFpEF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2017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收治的高血压并HFpEF患者115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单纯高血压患者3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清RBP、NT-proBNP、CP水平及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比较观察组中不同高血压分级及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患者血清RBP、NT-proBNP、CP水平及心功能指标;绘制ROC曲线以评价血清RBP、NT-proBNP及CP水平对高血压患者HFpEF的诊断价值。结果(1)两组患者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RBP、NT-proBNP、CP水平及LAVI高于对照组(P<0.01)。(2)观察组中不同高血压分级患者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高血压2级、3级患者血清RBP、NT-proBNP、CP水平及LAVI高于高血压1级患者,高血压3级患者血清RBP、NT-proBNP、CP水平及LAVI高于高血压2级患者(P<0.05)。(3)观察组中不同NYHA分级患者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NYHA分级Ⅲ级、Ⅳ级患者血清RBP、NT-proBNP、CP水平及LAVI高于NYHA分级Ⅱ级患者,NYHA分级Ⅳ级患者血清RBP、NT-proBNP、CP水平及LAVI高于NYHA分级Ⅲ级患者(P<0.05)。(4)绘制ROC曲线显示,血清RBP水平诊断高血压患者HFpEF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88,血清NT-proBNP水平为0.913,血清CP水平为0.835,叁者联合检测为0.978;叁者联合检测诊断高血压患者HFpEF的AUC大于血清RBP、NT-proBNP、CP水平(P<0.05);血清RBP、NT-proBNP、CP水平诊断高血压患者HFpEF的AU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RBP、NT-proBNP、CP水平随着高血压分级及NYHA分级增加而升高,可能参与高血压并HFpEF的发生发展过程,且叁者联合检测能有效提高高血压患者HFpEF的诊断价值。(本文来源于《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罗勤[3](2019)在《怪异的“糖尿病”——遗传性铜蓝蛋白缺乏症》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为是普普通通的糖尿病,其实是基因突变所致,而且是父母近亲结婚所造成的。一种名为"铜蓝蛋白缺乏症"的罕见病,最近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确诊。资料显示,该疾病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报告确诊病例不超过60例,在国内也极为罕见。(本文来源于《家庭医学》期刊2019年01期)
李聪,吴奇峰,梁伟辉,赵娜,樊春月[4](2018)在《矽肺患者铜蓝蛋白、单胺氧化酶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检测意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矽肺患者血清中的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CP)含量和单胺氧化酶(monoamine oxidase,MAO)、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的活力,及其叁者与矽肺患者肺部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以100名矽肺患者为病例组,5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连续监测法、呋喃丙烯酰苯丙氨酸甘氨酰甘氨酸(furan acryloyl phenylalanine glycylglycine,FAPGG)底物法对两组人群血清中的CP含量及MAO、ACE活力进行检测;对病例组进行血气分析、肺通气功能检测,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结果病例组CP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的MAO、ACE活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矽肺患者的CP含量、MAO、ACE活力与患者年龄、粉尘接触时间无相关关系(P>0.05);矽肺叁期患者血清中的CP含量高于壹期患者(P<0.05),矽肺不同分期患者间血清的MAO、ACE活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矽肺患者氧分压正常与异常组间CP含量、MAO、ACE活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通气功能分级,中度、重度通气功能障碍组患者血清的CP含量高于正常组(P<0.05),MAO、ACE活力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小气道功能分级,重度异常组患者血清里的CP含量、MAO活力高于正常组(P<0.05),ACE活力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矽肺患者血清中的CP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矽肺患者的肺部病变程度;MAO仅在小气道功能重度异常者MAO中出现活力差异,可能参与了疾病早期小气道的病变过程;ACE与矽肺肺部病变程度的相关性仍需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工业卫生与职业病》期刊2018年05期)
周运涛[5](2018)在《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铜蓝蛋白、转铁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的检测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应用血清铜蓝蛋白、转铁蛋白和视黄醇结合蛋白检测的价值和意义。方法:收治病毒性肝炎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到院体检正常者32例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中重型肝炎血清铜蓝蛋白、转铁蛋白和视黄醇结合蛋白水平均比对照组低,慢性肝炎后2项指标水平均比对照组低,且急性肝炎视黄醇结合蛋白水平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病毒性肝炎患者应用血清铜蓝蛋白、转铁蛋白和视黄醇结合蛋白检测的价值较高,可辨别疾病不同类型。(本文来源于《中国社区医师》期刊2018年25期)
黄忠毅,刘星,李晓雷[6](2018)在《病毒性心肌炎血清白介素-6及铜蓝蛋白水平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病毒性心肌炎血清白介素-6(IL-6)及铜蓝蛋白水平的变化。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及20例健康体检者,检测血清IL-6及铜蓝蛋白水平。结果病毒性心肌炎患者IL-6、血清铜蓝蛋白水平显着高于健康体检者(P<0.05);IL-6、血清铜蓝蛋白水平与病毒性心肌炎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临床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时,可检测血清IL-6及铜蓝蛋白水平,以提高病毒性心肌炎治疗过程中病情评估的准确性,值得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现代诊断与治疗》期刊2018年14期)
袁平年,安宁,王焱[7](2018)在《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血浆铜蓝蛋白与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血浆铜蓝蛋白(CP)水平与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的ACS患者103例和SAP患者76例,选取57例经CAG检查排除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HD)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于CAG前抽取静脉血5mL,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浆CP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179例患者中158例行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VH-IVUS)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再次分为斑块破裂组31例、薄纤维帽斑块(TCFA)组75例和非薄纤维帽斑块(non-TCFA)组52例。选择管腔狭窄程度最严重和坏死核心最大的切面进行IVUS相关参数测量。结果 ACS组的血浆CP和hs-CRP水平均显着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值均<0.01)。斑块破裂组和TCFA组的血浆CP和hs-CRP水平均显着高于non-TCFA组(P值均<0.01)。在罪犯血管最小管腔面积处,ACS组IVUS纤维脂质百分比显着小于SAP组(P<0.01),而坏死组织百分比显着大于SAP组(P<0.01),且两组坏死组织百分比与血浆CP水平均呈正相关(r=0.46、0.52,P值均<0.05)。结论血浆CP可成为反映CHD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指标。(本文来源于《上海医学》期刊2018年06期)
王莎莎[8](2018)在《不同肝病患者血清铜蓝蛋白水平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不同病因、不同疾病阶段的肝病患者的血清铜蓝蛋白(CP)水平。并分别探讨了在肝豆状核变性(WD)以及非WD患者中铜蓝蛋白与一些临床常用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8年1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肝胆胰内科住院的1077例肝病患者,分析不同肝病血清CP水平的下降情况。将WD患者按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分为非肝硬化组和肝硬化Child-pugh A、B、C级组,比较各组血清CP水平;分析非Child-pugh C级组和Child-pugh C级组WD患者血清CP与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PLT)的相关性;分析未经治和经治WD患者的血清CP、血清铜和24h尿铜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非WD患者CP与ALB、前白蛋白(PA)、PT的相关性。对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病毒性肝炎、重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病毒相关性肝癌的血清CP水平进行组间比较分析。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根据活动度积分(NAS)分为NAS≥5和NAS<5两组比较血清CP水平。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GraphPad Prism 5软件制图。结果:1.在WD组,97.6%的患者血清CP水平低于0.2 g/L,其中88.1%的患者低于0.10 g/L。非WD组,24.3%的患者CP低于0.2 g/L,其中0.2%的患者低于0.1 g/L。不同肝病血清铜蓝蛋白降低的比例如下:肝衰竭69.9%,急性病毒性肝炎4.5%,慢性病毒性肝炎33.3%,病毒性肝炎肝硬化40.0%,原发性肝癌13.0%,非酒精性脂肪肝性肝病47.6%,酒精性肝病22.5%,药物性肝损伤15.1%,自身免疫性肝病2.8%,不明原因肝损害21.3%,不明原因肝硬化24.8%。2.在WD组,非肝硬化和Child-pugh C级患者的血清CP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hild-pugh C级患者的CP水平较高。非Child-pugh C级的WD患者CP与ALB、PT、PLT均无显着相关性(p>0.05);Child-pugh C级的WD患者CP与PT呈正相关(r=0.595,p<0.05)。未经治和经治WD患者的血清CP与血清铜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479和0.761,p<0.05),CP与24小时尿铜均无显着相关性(p>0.05),血清铜与24小时尿铜均无显着相关性(p>0.05)。3.非WD肝病患者的血清CP与ALB、PA呈正相关,与PT呈负相关(r分别为0.068,0.091和-0.297,p<0.05)。4.重型病毒性肝炎、慢性病毒性肝炎组和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组血清CP水平明显低于急性病毒性肝炎组和病毒相关性肝癌组(p<0.05)。重型病毒性肝炎组血清CP水平明显低于慢性病毒性肝炎组(p<0.05)。5.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组NAS≥5和NAS<5的患者血清C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铜蓝蛋白降低在肝豆状核变性中常见,在其他肝病中也可出现铜蓝蛋白轻中度下降。对于这些患者,应注意鉴别铜蓝蛋白下降是疾病本身肝细胞损伤所致,还是确实存在肝豆状核变性。(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6-01)
陈旭东[9](2018)在《血清铜蓝蛋白与慢性HBV感染者肝脏病理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血清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CP)与慢性HBV感染者,特别是慢性HBV携带者肝脏病理的关系,纳入CP建立预测肝脏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的无创诊断模型,并分析其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06月至2017年06月之间就诊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病中心,诊断慢性HBV感染并完善肝脏活组织检查者共256例,其中慢性HBV携带组(A组)86例;轻度异常组(B组,ULN≤ALT<2ULN)68例;显着异常组(C组,ALT≥2ULN)102例。并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年龄、性别)及临床资料,包括:血清铜蓝蛋白、乙肝两对半、HBV DNA、血常规、凝血四项、生化、肝脏活组织检查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使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Spearman分析法判断血清CP水平与慢性HBV携带者肝脏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之间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判断血清CP水平对慢性HBV携带组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的诊断价值;Logistic回归分析法构建肝脏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的诊断预测模型,ROC法评价模型的诊断价值,模型间的AUC值比较,采用Z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CP与慢性HBV携带组炎症分级呈负相关(r=-0.358,P<0.01),CP与慢性HBV携带组(r=-0.398,P<0.01)及轻微异常组(r=-0.398,P<0.01)纤维化分期呈负相关。2、各年龄段血清C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96,P=0.351);各炎症分级之间C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44,P=0.784);各纤维化分期中C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38,P<0.01)。3、慢性HBV携带组G≥1、G≥2、G≥3的ROC曲线下面积0.710、0.667、0.682,截断值182.5、195、176.5mg/L;敏感度分别为96.2%、54.2%、50%;特异度分别为40.6%、78.3%、90.9%。G≥2时,无创模型y1=3.685+0.039×GGT(U/L)-0.014×PLT(10^9/L)-0.013×CP(mg/L),对肝脏炎症分级有一定预测价值,AUC=0.79。4、S≥2时,无创模型y2=6.067+0.066×GGT(U/L)-0.018×PLT(10^9/L)-0.017×CP(mg/L),对慢性HBV携带者肝脏纤维化分期预测价值较高,AUC=0.84;5、S=4时,无创模型YS4=2.077+0.063×(GGT)-0.031×PLT(10^9/L)-0.003×CP(mg/L),对慢性HBV携带者肝硬化预测价值高,AUC=0.879,高于其他四组模型(FIB-4=0.680、APRI=0.788、GP=0.814、AP=0.535),并有较好的敏感度(85.7%)和特异度(83.3%)结论:1、慢性HBV携带组,CP水平在G≥2组明显下降且与炎症分级呈负相关,基于CP水平联合多项血清学指标建立的无创化诊断模型对慢性HBV携带组肝脏炎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AUC=0.79)。2、慢性HBV携带组纤维分期间C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呈负相关,基于CP水平联合多项血清学指标建立的无创化诊断模型对诊断慢性HBV携带组肝脏纤维化及肝硬化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AUC=0.84,0.87),诊断肝硬化时优于常见肝纤维化模型FIB-4、AP、APRI。3、基于CP水平联合多项血清学指标建立的无创化诊断模型对于反映慢性HBV携带组肝脏炎症、纤维化可有效地提高诊断效率,减少肝脏活组织检查的需求。(本文来源于《福建医科大学》期刊2018-05-01)
陈海燕[10](2018)在《耐药性癫痫危险因素及外周血铁调节转运体-1和铜蓝蛋白表达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耐药性癫痫(drug resistant epilepsy,DRE)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检测DRE患者外周血铁调节转运体-1(iron-regulated transporter 1,IREGl)和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Cp)的表达来探讨DRE的发病机制,并检测在不同临床特点中此2项指标的表达水平。方法:对2015年5月至2017年1月在右江民族医学院确诊的175例癫痫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根据2010年国际抗癫痫联盟(International League Against Epilepsy,ILAE)制定的DRE核心定义,分为耐药组(102例)和抗癫痫药物(antiepileptic drugs,AEDs)控制良好组(73例)。比较两组在性别、年龄、起病年龄、病程、发作频率、发作类型、病因分类、抑郁程度、颞叶起源、脑炎病史、脑电图与头颅影像学异常、初次用药后疗效等指标间的差异,并用Logistic回归分析DRE患者发生耐药的相关危险因素。依据头颅CT或MRI检查结果,从上述病例中筛选出无病灶的DRE患者40例(无病灶耐药组)和AEDs控制良好癫痫患者40例(无病灶良好组),比较两组上述指标间的差异,并分析这些指标在预测无病灶的DRE患者发生耐药的价值。抽取32例DRE患者,30例AEDs控制良好患者,及同期来院体检的34例健康者的静脉血。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叁者外周血IREGl mRNA、Cp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比较癫痫患者在不同发作频率、发作类型、EEG异常、抑郁程度、初次用药后疗效、用药方式中此2项指标的表达差异。结果:(1)DRE患者与AEDs控制良好患者在病程、发作频率、发作类型、病因分类、脑电图改变、影像学异常及抑郁评定、是否有脑炎病史、初次用药后疗效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OR=1.152,95%CI 1.020~1.302,P=0.023)、发作频率≥4次/月(OR=38.459,95%CI 7.304~202.498,P<0.001)和初次用药后疗效(OR=22.880,95%CI 8.016~65.304,P<0.001)是DRE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2)无病灶的DRE患者与AEDs控制良好患者在病程、发作频率、脑电图、抑郁评定及初次用药后疗效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作频率≥4次/月(OR=17.176,95%CI 3.523~83.738,P<0.001)是无病灶的DRE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3)在IREGl基因和Cp基因相对表达量方面,DRE组(1.326±0.102,1.735±0.189)显着高于AEDs控制良好组(1.001±0.051,1.014±0.211),(P=0.001,P=0.002);而AEDs控制良好组又显着高于正常组(0.643±0.012,0.546±0.053),(P=0.001,P=0.014)。(4)在IREGl蛋白和Cp蛋白相对表达量方面,DRE组(2.092±0.020,1.952±0.035)显着高于AEDs控制良好组(1.779±0.084,1.767±0.041),(P=0.02,P=0.01);而AEDs控制良好组又显着高于正常组(1.399±0.083,1.530±0.005),(P=0.012,P=0.005)。(5)IREGl基因和Cp基因相对表达量呈正相关(r=0.445,P=0.001)。(6)不同用药方式癫痫患者IREGl、Cp基因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其中2种和3种用药方式IREGl、Cp基因相对表达量均高于1种用药方式,3种用药方式高于2种用药方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P=0.001,P=0.013,P=0.001;P=0.001,P=0.011)。(7)不同发作频率、发作类型、EEG异常、抑郁程度、初次用药后疗效癫痫患者IREGl、Cp基因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病程长、发作频率高和初次用药后疗效差的癫痫患者,可能易发展为DRE,临床上遇到该类患者应早期干预,减少耐药性的发生。(2)IREGl基因和Cp基因及其蛋白在DRE患者外周血中表达均明显升高,提示其可能参与了DRE的发生与发展,有望成为DRE早期诊断的分子标志物。(3)IREGl基因和Cp基因是DRE患者联合用药的耐药指标之一。(本文来源于《右江民族医学院》期刊2018-02-26)
铜蓝蛋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是慢性心力衰竭的一种常见类型,目前尚无明确的诊断指标及特效药物,而早期诊断HFpEF可有效减轻患者负担及挽救患者生命。目的分析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RBP)、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及铜蓝蛋白(CP)水平对高血压并HFpEF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2017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收治的高血压并HFpEF患者115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单纯高血压患者3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清RBP、NT-proBNP、CP水平及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比较观察组中不同高血压分级及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患者血清RBP、NT-proBNP、CP水平及心功能指标;绘制ROC曲线以评价血清RBP、NT-proBNP及CP水平对高血压患者HFpEF的诊断价值。结果(1)两组患者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RBP、NT-proBNP、CP水平及LAVI高于对照组(P<0.01)。(2)观察组中不同高血压分级患者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高血压2级、3级患者血清RBP、NT-proBNP、CP水平及LAVI高于高血压1级患者,高血压3级患者血清RBP、NT-proBNP、CP水平及LAVI高于高血压2级患者(P<0.05)。(3)观察组中不同NYHA分级患者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NYHA分级Ⅲ级、Ⅳ级患者血清RBP、NT-proBNP、CP水平及LAVI高于NYHA分级Ⅱ级患者,NYHA分级Ⅳ级患者血清RBP、NT-proBNP、CP水平及LAVI高于NYHA分级Ⅲ级患者(P<0.05)。(4)绘制ROC曲线显示,血清RBP水平诊断高血压患者HFpEF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88,血清NT-proBNP水平为0.913,血清CP水平为0.835,叁者联合检测为0.978;叁者联合检测诊断高血压患者HFpEF的AUC大于血清RBP、NT-proBNP、CP水平(P<0.05);血清RBP、NT-proBNP、CP水平诊断高血压患者HFpEF的AU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RBP、NT-proBNP、CP水平随着高血压分级及NYHA分级增加而升高,可能参与高血压并HFpEF的发生发展过程,且叁者联合检测能有效提高高血压患者HFpEF的诊断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铜蓝蛋白论文参考文献
[1].王晔,李卫明,杜琴,黄凯.利用铜蓝蛋白进行儿童肝豆状核变性筛查的研究现状[C].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联盟2019年学术与教学交流会摘要集.2019
[2].顾伟.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N末端脑钠肽前体及铜蓝蛋白水平对高血压并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9
[3].罗勤.怪异的“糖尿病”——遗传性铜蓝蛋白缺乏症[J].家庭医学.2019
[4].李聪,吴奇峰,梁伟辉,赵娜,樊春月.矽肺患者铜蓝蛋白、单胺氧化酶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检测意义研究[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18
[5].周运涛.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铜蓝蛋白、转铁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的检测及意义[J].中国社区医师.2018
[6].黄忠毅,刘星,李晓雷.病毒性心肌炎血清白介素-6及铜蓝蛋白水平的变化[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8
[7].袁平年,安宁,王焱.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血浆铜蓝蛋白与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J].上海医学.2018
[8].王莎莎.不同肝病患者血清铜蓝蛋白水平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8
[9].陈旭东.血清铜蓝蛋白与慢性HBV感染者肝脏病理的关系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8
[10].陈海燕.耐药性癫痫危险因素及外周血铁调节转运体-1和铜蓝蛋白表达的研究[D].右江民族医学院.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