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学中教师的语言修养

新课程教学中教师的语言修养

新课程教学中教师的语言修养

张新周

摘要:新课程条件下,教师语言表达的艺术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知识的传授和智力开发的效果,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

关键词:新课程;语言;教师

作者简介:张新周,男,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中共党员。1991年参加工作,任教于河南省栾川实验中学,18年来曾多次在省市级教育杂志上发表文章。

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师生走进了新课程。这次课程改革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是一次真正意义的学习革命。它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将改变学生沿袭已久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使之转变为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

面对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中新的挑战也应运而生。课程标准和课标新教材突出了如下理念:以人的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发展奠定基础;尊重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体现民族语文的特点;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既注重丰富语文教材的人文内涵,注重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深广影响,又注重科学而严格的听说读写语文基本技能训练;加强整合优化,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为一体,不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构建全方位开放的语文综合实践系统;确认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意识,要有助于学生自主独立学习,在自我构建的过程中获得能力;拓开语文学习资源,既要减轻过重学习负担,又要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尽快转变观念,具有创新精神,善于合作,富于创造,要在课程结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有所改革。当然,笔者认为,教师的语言修养也是不可忽视的。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因为语言是进行教学的最重要的工具,它是教师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启迪学生心灵,发展学生智力,陶冶学生情操,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教师工作不同于其他工作的特点之一,就是借助于自己的语言表达来完成教学任务,因此,语言表达的艺术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知识的传授和开发智力的效果,决定着教学质量的优劣。大凡讲课受欢迎的教师,除了具有渊博的常识、丰富的经验、启发引导有方诸因素外,教学语言的准确、精练、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等是很重要的因素。

于漪、魏书生、钱梦龙等之所以能成为教师队伍中的佼佼者,除了他们对事业的执著追求、深厚的专业功底外,还与他们刻苦磨练出来的出色口才分不开。所以说,教师的语言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符合教育教学需要、遵循语言规律的职业语言。

一、教师语言的纯洁性

教师语言要纯洁、文明、健康。语言纯洁,就是要讲普通话。语言文明,就是用语要文雅、优美,语调要协调、悦耳,语气要亲切、和蔼,使学生听后能产生愉快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语言健康,就是在使用语言时,要切忌一切低级、粗俗的污言秽语。语言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表露。教师的语言修养是其为人师表的重要因素,会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和审美修养产生极大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语言美的敏感性,是促进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这种敏感性,是人的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因此,要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教师就要用醇美的语言去触动学生心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其形成纯洁、文明、健康的心灵世界。

二、教师语言的准确性

教师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简练。所谓准确,就是要观点明确,语意清晰,发音标准,遣词得当,造句符合文法,推理合逻辑,用语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所谓鲜明,是指语言要褒贬分明,饱含真情实感,爱什么,恨什么,赞扬什么,反对什么,泾渭分明。所谓简练,是指语言言简意赅。

论述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分析精辟入理,丝丝入扣;描绘画龙点睛,入木三分;见解独到深刻,令人耳目一新。这样的语言才会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够像春雨一样流入学生的心田,把美好的思想和科学的知识一道带进去,使学生产生迫切的学习愿望、强烈的学习动机、高昂的学习热情、认真的学习态度,从而自觉、积极、主动地对自己的个性进行充实、改造和发展。

三、教师语言的激励性

语言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它的真正的美离不开言辞的热情、诚恳和富于激励性。因此,教师一定要努力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话语中去,使“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从而“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教师语言的感情色彩,来源于教师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来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对文化科学知识的强烈渴求,以及对学生的赤诚之爱。

据说鲁迅先生讲课的声音并不抑扬顿挫,也不慷慨激昂,但他的每句话、每个字都充满着感情的魅力,使学生觉得意味深长,引人入胜,使每一个接近过他的学生都感到有一种信念的力量浸透在自己心里。朱自清的《背影》一文,语言并无太多修饰,通俗朴实,但正是贯穿始终的浓浓父子之情打动了无数读者,使人潸然泪下。因此,热情、诚恳、富于激励性的语言,能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开放心态,张扬个性,从而收到更好的效果。有位老师在讲《孔乙己》时,是这样开头的:

过去有人说,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鲁迅先生在《孔乙己》这篇小说中运用鬼斧神工之笔同样塑造了一个悲剧性的人物……悲剧往往令人泪下,但本文不同,眼泪不是往外流,而是感到内心的刺痛,它究竟是怎样的悲剧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孔乙己》。

短短几句话,便将学生带进情感的殿堂,从而在“悲剧”情感基调的驱使下认真学习课文,去聆听一代文学大师的心声。

四、教师语言的启发性

教师的语言要含蓄、幽默,富于启发性。教师如果言语丰富,措辞优美,含蓄幽默,富有魅力,让学生置身于语言美的环境和氛围之中,学生就会心情愉快,兴味盎然,思维敏捷,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和教学效果。

曾有这样一个有关陶行知老先生运用语言艺术启发引导学生的小故事:有一次,陶行知在武汉大学演讲,他向讲台走去,不慌不忙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道他要干什么?陶先生从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他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大公鸡自己就开始吃起米来。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好看多!”台下一时间掌声雷动,为陶先生形象的演讲开场白叫好。

陶行知先生的成功之处,就是因为他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运用恰当的比喻,巧妙的向同学们阐明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学贵在活,贵在形式多样,贵在主动,而不是强迫,否则只能磨灭学生的兴趣,被动的接受事物。

总之,语言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工作是创造性的劳动,在教师劳动的每一领域,都需伴有取得沟通教育对象心灵最佳效益的语言;教师应有一个语言库,储有丰富的资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教师还应具有很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根据需要,呼之即出,信手拈来,用得妥帖。这就要研究学校教育活动每一领域的语言,要研究使用教育教学语言成功和失败两方面的经验,要研究不同教育对象的语言特点,要研究不同学科教学语言的特点,还要研究其他行业可借鉴的语言。在研究中,勤于采集大量语言材料,善于分析综合语言材料,这应持之以恒对某一语言现象进行跟踪积累、研究,并对教学语言的效益进行评估。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修订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陶行知.教育名篇[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河南省栾川实验中学

邮政编码:471500

OnTeachers'LanguageProficiencyinNewCurriculumTeaching

ZhangXinzhou

Abstract:Innewcurriculumteaching,teachers'languageproficiencyhasgreatinfluencesonknowledgeimpartingandintelligencedevelopmentanddeterminesteachingquality.

Keywords:newcurriculum;language;teachers

标签:;  ;  ;  

新课程教学中教师的语言修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